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救赎之道

救赎之道

救赎之道
救赎之道

救赎之道

——《肖申克救赎》之刑罚分析

因为一个真像却并非事实,天才的银行家安迪深陷囹圄,挣脱不了现实的束缚,生命的残酷,曾让他无言以对。然而世事的黑暗,却远不及此,狱警的残暴、监狱的流氓、典狱长的道貌岸然------仿佛整个世界没有了一点光亮,黑暗就似要把他吞没。以前的高贵奢华,安静想和还有事事非非,尘世烦扰,都在一瞬间远去,现在面对的只有光秃的四壁和冰冷的铁栅栏。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多么苦涩的执着啊——这都是因为自由的希望,信念的力量。出狱当盗贼汤米吐露了事实,安迪自以为可以解脱出狱、重获自由。然而,等到的,确实残酷的现实的又一次教训。尽管最后安迪以常人不可及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最终重获自由,然而一个人的二十年,乃至他的一生就这样毁了。“逃出来”的自由带着刑罚的残忍而痛苦的执着,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司法制度,以及刑罚的缺陷。

当布鲁斯被宣布获得假释时,他并没有重获自由的喜悦,相反的他失望、愤恨。正如瑞德所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监狱里的救赎,给我们最大的冲击,除了安迪的坚韧,便是徒刑的残忍。我们不得不重审文明社会下的刑罚,它的救赎之道。

一、基础理论分析

正如大家了解的,刑罚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惩罚犯罪而规定在刑法中的,由专门国家机关适用和执行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方法。它可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切权利,自由、财产、资格,甚至包括生命,也正因此,安迪的处境才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旦作用其身,便可一无所有。当然,如此严厉的处罚,只能有经过特定国家机关执行,也只有经过法律程序才能适用,然而安迪的冤狱告诉我们,严格的制度下,依然会有漏洞,其漏洞的结果便是损害巨大。可以看出,对于刑罚的适用,我们必须更加审慎,我们必须坚守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冤狱、减少人间悲剧。

同时,安迪的逃脱,也告诉我们,或许刑罚可以禁锢的躯体,但不可能给的灵魂套上枷锁。最强制的刑罚,也并非无所不能的。我们只能用好其长处,尽力规避其短处。

在电影里,涉及到刑罚假释制度。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然而在监狱扭曲的环境里,假释制度的施行也变得扭曲,表现良好的瑞德,在前几次面试中得不到假释,却在最后的无奈中得意自由。

二、体系和种类

最为刑法规定的各种刑罚方法构成的统一体,刑罚体系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其确立的根据是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刑罚体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在我国,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其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且一个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主刑。附加刑又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且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在电影里安迪所涉及的是终身监禁,属于自由刑的一种。在刑罚轻刑化的世界趋势下,自由刑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刑罚体系中主要的刑罚制度。同时在死刑即将废除的趋势下,自由刑更加受到世界各国法律和人们的关注,所以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研究自由刑的发展趋势显得更加有必要和意义。然而,在片中,自由刑却多显弊端,最突出的要数,体制化作用明显,布鲁斯的死就是最好的力证。长期呆在监狱里的环境,与世隔绝觉,长此以往,很多人都只适应了监狱里的管理制度,当他们重返社会时,便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正如瑞德在超市工作的场景,他习惯了,撒一泡尿都要打报告的生活。还有监狱里的罪犯的人权也难以保证,监狱的管理很难。在《救赎》中典狱长几乎只手遮天,狱警可以为所欲为,他们谋杀了唯一的证人汤米、打死了一个无辜罪犯、贪污受贿-----监狱这座隔绝犯罪的堡垒中,“救赎之道”便在其中吗?当然自由刑也有它的优点,毕竟既达到了隔绝犯罪,又达到了文明的惩罚犯罪的目的。其实,与之相比,罚金刑更有优势,也更文明,只不过除了增加犯罪成本以外,还不能达到隔绝犯罪的效果。

三、执行及量刑思考

刑罚执行指监狱执行法院生效刑事判决的程序性内容,包括收监、减刑、假释、对罪犯服刑期间又犯罪的处理、暂予监外执行、释放等。在《救赎》里,执行程序也是相当失望严格,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然而,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便是执行的检察监督,检察监督是指由检察机关对监狱刑罚活动予以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检察监督是刑罚执行中的专门监督,即由独立于监狱系统的专门机关进行的监督,是刑罚执行中的基本监督形式,是刑罚执行中的法律监督形式,具有法律权威的监督形式。然而,在《救赎》里,典狱长的恣意妄为却毫无约束,最后还是逃跑的安迪通过媒体的揭发,才曝露了典狱长的罪行。我们应该加强对刑罚执行的监督,可以引进社会监督的力量。

量刑是法院刑罚裁量活动,是以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前提的。在《救赎》中,法官对于安迪的质疑,无动于衷,在监狱里也流传着入狱的原因——律师害的。不难看出,疑罪从无的重要性,审凶断案,人命关天!

四、自己的收获

看完影片,给了我很多感慨,总结起来,我主要有一下三点收获:

(一)、森严的规则也需要真诚的守护者;

在肖申克监狱里,管理制度可谓十分严格,然而,在森严的制度下,罪犯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几乎任何东西,其原因很简单,狱警们收受贿赂、懈怠管理。

(二)、罪犯也有人权,我们应该尊重人权;

本只是短暂的徒刑,却在刚进入监狱就被活活打死,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惨不忍睹。作为同类,我们应该互相怜悯,互相珍惜,互相尊重,尊重他人,无上人权。

(三)、有恒心,有毅力,有希望,便会成功。

典狱长再三否定安迪扩建监狱图书管的想法,而安迪却依然坚持,他不厌其烦的写信,没有任何回音,但终有一天,他得到了肯定;瑞德以为600年才能凿出的洞,便放弃了想法,而安迪凿了20年,未曾间断,他成功了;放弃希望,布鲁斯选择了自杀,希望自由,安迪重获新生,希望是美好的,也是必须有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篇 《肖申克的救赎》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 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剧本,影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 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 恐惧。下面为大家整理五篇关于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 范文一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自我救赎”为了重见光明、追求自由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当时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主角安迪在不 健全的法律制度下被陷害进入了--鲨堡监狱,我觉得安迪只是美国司法黑暗统治下的牺牲 者之一,拯救他的不是监狱,不是圣经,而是希望,是希望拯救了自由,一种心灵的救赎。于是故事以狱警打死犯人的情节拉开了监狱黑暗生活的序幕。 我们知道每一个进入监狱的人都是清白之身除了瑞德,在这个黑暗的社会恰恰是因为 这种冤案的错判给了他出逃的借口,他出逃不是逃避自己应有的罪责;相反他只是为了重 拾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他曾经以为可以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墙,因此还因为 这样的希望而变得疯狂躁动,而当这种渴望被诺顿彻底地枪杀了之后,他知道只有通过比 较极端的方式才可以再一次获得自由重温梦想。也许希望只对自己而言是通往光明道路的 支柱,而对监狱其他的人来说却成了难以接受的东西。特别是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之后 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外面快节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种不安和惊惶,生活完全脱离了他 的轨道他习惯了被拘束、被管制的生活。无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他们没有希望还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生老病死,但是安迪不同他心中始终 保持着那份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希望的热诚祈盼,并且在不断的努力实现着。在黑暗的监狱 里安迪知道要么在狱中老死要么出去。而他聪明的选择了后者。在安迪帮助典狱长洗钱等 一系列的片段中更加充分的结露出了美国官员知法犯法的丑陋现象。 整个故事欣赏完了,我觉得安迪确实是一个头脑聪明的人,聪明的利用了自己渊博的 地理知识完美的计划出来一个出逃的计划,摆脱了杀人的罪名,惩治了监狱真正犯法的典 狱长、狱警长。安迪越狱成功后圆了自己自由的梦想。通过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的观赏,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还是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实现、追求 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至少现阶段我们必须学好学精我们的专业知识,为明年下半年的实习打好基础。要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自己的 机会。我们的人生才刚步入轨道,所以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毫无惧色,把它 当作是对我们成长的一种考验。而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安迪的那种用不放弃 追求自我的执着精神,虽然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但是正因为有了理想人们 才会想要实现,实现了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社会。 范文二

救赎【高考作文】

救赎【高考作文】 救赎 我曾长久地驻立在祖父的中药房门外,贪婪地闻着浓浓的药香,灵魂仿佛也在这一刻得到救赎。 那是祖父的中药房,病人们亲切地称它是“杏林”,我仿佛能感受到这中药房后有一片杏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明媚的光芒。 望闻问切,我看见祖父微眯着眼睛,用一只布满皱纹的手轻按着病人的脉搏,那像是把握住了五千年中华之脉,延绵至今。 祖父说:“这是在救人,也是在自救。” 我被祖父的话深深打动,看着底部泛着煤黑的药罐被明火温柔地舔着。里面的药汁咕噜地冒着泡,升起袅袅的药香 我想这用三碗水熬成三口的药汁,正是中医珍贵精华所在:救赎与自我救赎。 中医在救人的同时,也洗涤了自我的良心。 祖父说:“如今的社会人情淡漠,在那些西方的医院,医生与护士戴着口罩,病人好像从不曾见过。他们的仪器固然先进,但却冷冰冰,不也少了点人情味吗?” 说着祖母从里面端出来一碗刚熬好的中药,递到一位病人手中,满眼是关怀的微笑。 我失神,那一刻如沐春风。 是啊,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欠缺,

人们之间少了那份原始纯朴的人情味,好像世界都暗淡无味了。 有人说,这是良知的缺席,这让我们变得如此孤单与孤寂。 中医仿佛就是这样一个民族的救赎者,在人与人之间,以一碗满是药香的中药传递着,解救灵魂,在救赎别人的同时,一颗医者接济苍生,悬壶济世的悲悯之心也被救赎。 付出了温暖便会得到温暖,救赎了别人也是一种自我救赎,这是我从祖父看到的,也是每一个中医身上传递着的。延续了千年的人文关怀渗透着中华民族悠悠的悲悯之心。 我盼望着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这样一个医者,像我祖父或者更多同样祖父那样;也盼望着像我那样更多的孙女会懂得这份救赎。 让中药之珍贵在这一份救赎中,再续浓香。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剧情片,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它主要讲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被指控谋杀妻子和情夫而错判锒铛入狱。为了自救,在雪耻信念的支撑下,他以超越常人想象的毅力:在20年内,用一把鹤嘴锤,挖通了“瑞德发誓得挖上600年”的迈向自由世界之路。不过,深入剖析影片后,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对于不同人物的刻画、环境氛围的预置、场景的切换以及表演道具的恰当使用等,无不在用隐喻及多元叙事的方式,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更加富有内涵而深层的文化意蕴,引发观众的沉思。 一、影片的叙事技巧 电影叙事学源于电影符号学,依托文学的叙事方式与概念,突出对影片的叙述结构进行内在性与抽象性的解读。[1]电影叙事学不但关注电影表意维度,而且关注电影的叙述技巧。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隐喻与多元叙述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美学的盛宴。 (一)隐喻手段的使用――一张体制之网的捆缚 隐喻是以抽象的方式呈现所要表达的意思,它通常是借助寓言或历史等方式,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全景式”的认识与了解。电影借助隐喻手段,使艺术作品的主旨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监狱的高墙把罪犯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创设了一个黑白分明、正邪两立的叙事场域。由监狱长、狱警与囚犯共同构成的这个罪恶的世界,并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安迪生存的场域。依照福柯理论,监狱的运行也必须依照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它必定对每个人的所有方面――日常行为、劳动能力、身体训练、精神状态、道德态度……――全面担责。它对犯人施加一种完全绝对的权力。它具有压迫和惩罚的内在机制,实行一种专制纪律。[2]在这种体制下,个体的人如同陷入了一张编织好的大网,越挣扎越被捆缚。监狱在影片中已经隐喻成为了令人窒息的一种体制,而监狱的高墙已经隐喻为体制化的“执行者”,深陷其中的人是无比渺小的,时间一点点将个人挤压、固化为体制人。当安迪在监狱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插曲时,整个肖申克监狱是凝固的了,此刻肖申克监狱中的众囚徒仿佛自由回归。老犯人布鲁克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在狱中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布鲁克已经彻底适应这个“大网”的世界。可以说,这个世界构成了他的一切。在布鲁克的眼中,高墙外的世界是陌生而又令人恐惧的。当迈出狱门后,肉体获得了自由,但灵魂仍被体制所羁绊。他无法面对新生活,只能走向一种悲凉的结局――自杀。他被体制化扼杀,成为体制化的牺牲品。而安迪的狱中挚友瑞德,出狱后不经请示尿不出一滴尿的情景,似乎可以想象到他的人生走向。幸好在安迪的指引与鼓励下,瑞德破茧成蝶超越了自我。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场域中,长存自由之志,以超人的毅力和耐心硬生生的撕裂了体制化之网。狱中的安迪坚忍沉默,无时无刻不在找寻洗去不白之冤的机会。历经身体的创伤和残酷的生存环境,他凭借“忙着活”的顽强意志的支撑,逐渐赢得了狱友的信任和参与典狱长不可告人的洗钱“秘密”后,安迪进而成为图书馆管理员的助手。6年里,他坚持不懈每周向政府写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监狱获得了大量的额外捐赠和拨款,图书馆得到扩建,图书馆藏书量增加。狱友汤米对案情的偶然告知及此后招致而来的杀身之祸,这使他看透了典狱长的虚伪与残忍。在雪冤意志的引领下,他挖通高墙,揭露了典狱长的罪恶行径,沉冤昭雪,实现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救赎。影片中虽存留着好莱坞固有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痕迹,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其高度的认可。 (二)多元的叙事方式――建构立体的主题话语 本影片在叙事方式上,遵循了剧情电影成熟的线性自然流淌范式。首先为身体的救赎。以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为主线:在艰辛的监狱生存场景中,活下去首当其冲,加之狱友“三姐妹”不断的进行身体骚扰、恶劣的劳动条件,如果无法适应这一切,则自我救赎则无从谈起。生存的本能,促使安迪利用监狱修缮屋顶的机会,开展户外活动;发挥自己的理财专长,爽快答应为狱官填写逃税申请,以获取身体的保护,同时,为每名一起工作狱友争得三瓶tiger 啤酒,赢得了狱友的尊重与信任。这使他的生存境遇有了巨大的转机。再次为希望的救赎。

爱的凌迟与救赎(一)

爱的凌迟与救赎(一) 关键词:心经爱凌迟救赎 摘要: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不刻意追求小说主题的高深,宏大题材的表现,而关心的是家庭,是爱,是人性。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爱的凌迟”以及“救赎”现象的揭示,并且透过《心经》中所表现的那种原本美好的内心情感,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以及各自最终找寻情欲出口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救赎,从而发现在作者潜层话语下要阐释的人性、人生的真谛,及其流露出的“苍凉”的悲情。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心经》对“爱的凌迟”以及“救赎”现象的揭示,透过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原本美好的内心情感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以及各自最终找寻情欲出口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救赎,从而发现在作者潜层话语下要阐释的人性、人生的真谛,及其流露出的“苍凉”的悲情。 一、源起:伊赖克缀情结 上个世纪,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和“伊赖克缀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瑞典心理医生荣格把这两出希腊神话中的原型分别定义为“俄狄浦斯情结”和“伊赖克缀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欲为中心的,儿童的性本能和性生活最初产生于和他经常接近的人。女孩偏向父亲,男孩偏向母亲。他认为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对他的母亲发展出一种特殊的爱情,把她看作自己的私产,把父亲看作与他争夺私产的敌人;女孩同样把母亲看作妨害她与父亲恋爱关系的人,并且占据了她自以为应该的地位。他还认为,恋父情结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孩子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以及在父亲晚年时对他进行赡养和保护的热心,本是人类自然感情,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就是理所当然地建立在这感情之上的,人类通过这种感情和社会联结在一起,若是有一种行为恣意践踏了这种感情,人们一定会觉得是应该受到谴责的。”①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源于伊赖克缀情结的父女畸恋。 《心经》是张爱玲1943年7月在《万象》上发表的一部表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父女恋的短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经评述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善于用独到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暗示来描写故事。《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浓厚“弗洛伊德”色彩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父女畸恋的故事,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而父亲的有意无意的默许则助长了这种畸恋。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中,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张爱玲的《心经》则以此为主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阿伽门农》中的“伊赖克缀情结”,也就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恋父情结。 虽然许小寒不是演绎伊赖克缀的“诱弟杀母”,但她从一出生就有着与伊赖克缀类似的心路历程,“你生下来的时候,算命的说是克母亲,本来打算把你过继给三舅母的,你母亲舍不得。”②她是在精神上自然地扮演“伊赖克缀”的角色。正是父女之间的“伊赖克缀情结”导致了这种爱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这种爱的必然的悲剧性。 二、凌迟:错位的爱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在爱的名义上冠予“凌迟”,就是将爱缓慢温情地逐渐地扼杀,在《心经》中存在着这样复杂的三方“爱的凌迟”,具体表现为许小寒离间了父母的夫妻之爱;许父放任自身的罪恶情愫,在使自己和女儿深陷乱伦泥沼的同时,背弃了妻子的爱;许母听凭女儿和丈夫走向不伦并未及时制止,葬送自己爱的同时也手刃了女儿的爱。三方相互纠结,共同对彼此实施了一种称为“爱”的酷刑。 首先,《心经》中的女主人公小寒自小就是个敏感的女孩,她很早注意到父母的隐隐不和,父亲的高大完美和母亲的平庸懦弱形成对照,小寒处处觉得母亲配不上父亲。起初,小寒只

追风筝的人 文献综述

追风筝的人文献综述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著,该小说一面世即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长达80余周。 《出版商周刊》为此小说评论:“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之后,该小说在文学界也开始引起关注。 研究现状: 有不少学者对《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文学解读,包括主题分析的,如《<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多元化解读》i总结该小说的三个主题:一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之情和父亲对哈桑的疼爱和补偿之情的亲情主题;二是阿米尔内心的忏悔和救赎的主题;三是小说映射的阿富汗战乱的动荡的社会批评主题。 还有从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解读方法——生态批评。《<追风筝的人>的生态批评解读》ii把《追风筝的人》放入“生态批评”的理论下重新解读,文章写道《追》中作者把阿米尔小时候印象中幸福生活和环境天然的阿富汗和后来重回阿富汗后看到的触目惊心景象对比,呈现出一个失衡的自然生态;俄国和苏联轮番的战争侵略和塔利班的野蛮统治和教派、种族间的迫害和清洗使百般受伤的阿富汗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态;把卡莫和阿塞夫和索拉博作为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揭示当时在阿富汗生活中的人民缺乏人性、充满暴戾、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是错位的精神生态。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意象方面,如《<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提到“追风筝的过程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赎罪的过程、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iii,把“风筝”作为小说一个重要意象解读。阿米尔小时候斗风筝比赛中“风筝”隐喻“勇敢”,后来塔利班禁止放风筝一事象征阿富汗经历着可怕和野蛮的时代,而结局带来的索拉博和38岁的阿米尔一齐放飞风筝则蕴含着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希冀。风筝还担任了阿米尔与父亲沟通的重要桥梁的角色,风筝对于父亲还隐含着一个危险的信号——胜者为王。同时“风筝”是阿米尔童年悲剧的缩影化和物象化,在哈桑身上又肩负了最美好的品质及美德的脆弱等多元作用。还有以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角度剖析的《<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iv从阿富汗、哈桑、风筝三个象征的层面探讨了充满贫穷、落后、战乱和种族歧视的阿富汗人间地狱;小说勇敢、正直和宽容的种族歧视替罪羊哈桑;风筝是集希望、尊严、救赎和命运于一体的实物。 而较多的学者则是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背叛和救赎的成长小说这个方面进行探讨。如吕拓的《阿米尔的成长:荣格原型理论观照下的<追风筝的人>》v比较详细和理论性地结合荣格理论分析阿米尔的年幼道德堕落——中年走向成熟——自我实现、追求人格三个阶段的成长轨迹全面分析《追》。另一比较系统完整的论文著作《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vi,同样是从阿米尔的个人心理救赎与成长的经历入手,把成长小说、人物、人性道德、背叛与救赎都有一个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论述。部分学者探究阿米尔道德背板的原因时,大多归结于“对父爱的渴望到这了他对哈桑的嫉妒、阿尼玛的缺失、原型构造中的阴影的影响”vii或“性格的懦弱、内心中的恐惧”viii等。将小说故事情节与阿米尔的成长历程结合起来,伴随着爱与殇、背叛与救赎,探讨阿米尔的心灵救赎和成长经历,如何把自己的自私和懦弱的一面摒弃和寻回内心正义善良的高贵品德。武惠娟学者提出《追》是“一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篇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身陷囹圄,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狱长不愿帮他翻案。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最后成功逃出监狱。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欢迎阅读。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就如同回到当初看《老男孩》时,听着音乐,感受主人公的坚毅希望和对生活的热情。 看完影片,我就在想,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谁得到了救赎? 是安迪吗?好像是的。 安迪被指控杀害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从而被判无期徒刑。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知道,安迪是无辜的,但是谁又能说他是无罪?影片的最后,安迪逃狱前对他的好友瑞德说“是我杀了她。因为我的不善表白,害她离我而去。”人与人之间的爱,即使再伟大,也需要向对方诉说。也许,如果安迪善于向他的妻子表达他的爱的话,这一场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也许就是安迪需要救赎的地方。 安迪在监狱里的19年,救赎的就是自己。正因为在监狱里的所看所思,他深深地明白,爱别人就要表达出来。也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修葺房屋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的“同事”赢得了一点点的自由。 “公差犯人,在五月的早上十点,喝着冰凉的啤酒,由肖申克监狱历来最狠的狱官请的客。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像在修葺自家屋顶,我们仿佛造物之主般自在。”就在这一刻,安迪和他们的同事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救赎。那是生为人的自由,当然,还有安迪自己的那份帮助他人的愉悦,正是通过这种行为,他

表达了对别人的爱。 自我的救赎从此开始。 当然,监狱的生活不是那么的美好。从第一天,洗澡和洒除虱粉,带他们进入到了监狱的生活。而老鸟们对菜鸟的捉弄,又给他们上了残酷的一刻。紧接着,三姐妹对安迪的骚扰与毒打,并没有使安迪屈服。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当我看到安迪被三姐妹毒打时,总是悬着一颗心。心中矛盾不已。既希望安迪不要屈服于三姐妹的淫威,又希望他少受点苦。但是,安迪的确是好样的,他以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强。 后来,安迪开始向议会写信,一周一信,整整写了六年。正是由于他的坚持,终于使得监狱得到一笔钱及捐赠的图书。欣喜若狂时,他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面对典狱长的发怒与威胁,他微笑着放大声音。“有音乐才不会忘记,是石墙关不住的,在心里,有他们管不到的,是完全属于你的,希望。”也许,这就是安迪播放音乐的目的,他要带给所有囚犯们———希望!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也许,安迪害怕自己的伙伴们在这种体制化中磨灭自由的希望,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典狱长洗钱,来为自己的伙伴们获得更大的利益。 他每周写两封信给议会和慈善团体,将监狱里的储蓄室改成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而且,还帮囚友们考取中学文凭。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虽然安迪早就挖好了地洞,但是,他一直没有离开监狱,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救赎自己的囚友,同时,也救赎着自己。妻子的死深深地打击了他,也许,他是以这种方式来赎罪。但汤米所带来的秘密和他的惨死,促使他逃离监狱,揭发典狱长的罪行。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与精神救赎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一个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家庭悲剧,在这场争夺中继母爱碧与儿子伊本产生了爱情。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真情将他们的儿子杀死了。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精神的力量,超越现实的束缚。故事以爱碧与伊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结束。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拯救。奥尼尔想通过其剧本告诉我们,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爱碧爱救赎 一 《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1850年新英格兰一座田庄上的家庭悲剧。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凯勃特冷酷自私,他是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集中代表,他的眼里只有田庄这份看得到的财产。他的前两任妻子被他逼迫为田庄辛勤劳作,终因过度劳累而早早离开人世。他在七十多岁竟又娶了三十多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凯勃特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一样,内心充满着占有田庄的强烈愿望。小儿子伊本甚至不惜利用计谋给他的两个哥哥每人300元,将他们的田庄份额买走,将两个哥哥逼走,从而使他自己争夺田庄的压力减小许多。之后,他又与继母爱碧,展开了争夺田庄的斗争,从而在这场斗争中上演了一幕丧失伦常却最终撞击心灵的悲剧。 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不止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亦是如此。在第三幕中的舞会上镇上人们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冰凉的画面。舞会上,人们大声谈笑,挤眉弄眼,推推搡搡,有的还意味深长地向凯勃特点头。这样的举止足以说明他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奥尼尔利用这些细节描写为读者所呈现的这幅画面中的人际关系状态图让人觉得窒息,农民所应具备的淳朴与良善荡然无存。小提琴师甚至还提议“让咱们为老色鬼戴绿帽子庆祝一番”,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幅场景,人们醇良本性消失殆尽的本质被展露无遗。人们似乎一个个成了没有道德、丧失人性美好的驱壳。 这个场景所呈现的是一幅人性是多么漠然、邻里关系是多么畸形的悲凉画面。作为局部代表的一个小小的闭塞村庄已然如此,社会的整体就会是一座被畸形心理和畸形人际关系所充满的精神荒原,整个社会也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牢笼。在这个从外在到内在都被深深困住的牢笼里,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的更大富足和超越他人,同时在心理上努力地嘲笑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匮乏。 剧中人物被物质主义深刻侵蚀,精神惶惑不安且无所寄托,这些都是社会的精神荒芜在人物的生动展现。人们追求人性本真与幸福的心理机制被摧毁,使人格与内心的追求出现了扭曲和异化,使人们的精神追求沦陷在物质主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遭受着多重的压抑,甚至包括无意识中的自我压抑,人们的精神乐园早已被挤压得不知影踪。 二 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爱碧与伊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爱碧作为伊本的继母,是心怀占有农庄的心理来到这个家庭里的,而伊本在此之前早已有了将农庄据为己有的盘算。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农庄始终是被伊本的父亲、爱碧的丈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故事就围绕着争夺农庄展开了。 爱碧的出场描写是这样的:“身上有一种和伊本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奥尼尔很传神地将她的性格特点进行外化式的描述,似乎可以预见之后她与伊本的结合,因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是契合的。爱碧与伊本在对农庄的争夺中、在这个缺乏爱与亲情的家庭里,果然逐渐爱上了彼此。 起初她与伊本的彼此吸引源于对肉欲的迷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身体上的本能欲望逐渐升华为精神上的依恋。爱碧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辛,缺乏爱。而伊本一直对母亲无限怀念,他似乎可以在爱碧的身上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找到释放的出口。他们相爱了,

从心理分析批评角度看《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救赎之路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 2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3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4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 5 6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7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8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0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1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2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3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 14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5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16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7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8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9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20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 21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22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2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24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25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26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27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28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29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30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方法 3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32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3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34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35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3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 38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39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理性化及其限制

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摘要:本文以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一书中的第三章韦伯宗教社会学内容为背景,从中国的“社会学基础”,即中国世袭制国家和官僚政治、货币体制、宗族制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四方面及宗教的角度,即儒家思想和西方加尔文宗教对比,分析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在中国产生。并且最后提出对韦伯观点现代社会适应性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资本主义;原因;“社会学基础”;韦伯;理性;儒学;加尔文宗教;传统主义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我们在历史课本上都曾学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大因素就是要具备: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及充足的资金。我认为这三点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具备的,而且不比西方逊色。首先,劳动力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时,中国处于明清统治阶段,有过“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景象,在此时期中国人口快速繁殖和增长,在康熙晚年就以突破一亿,而乾隆中期突破两亿,而相比欧洲国家人口还没有突破一亿。因此,显然中国具有更丰富的劳动力,而且“百姓作为自由民可以自由迁移,没有欧洲中世纪强制人民携带通行证和服兵役的限制”。其次,市场方面,在当时中国有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而且有长期和频繁的国内贸易,如宋朝的夜市和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繁荣景象,及进行陶瓷、茶之类的国际贸易。显然中国在当时也不缺乏市场;那么第三点资金方面,中国当时自然也是资金实力雄厚,“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高利贷和经商行为的法律”,和挖掘重金属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和铸造使用于交换领域的货币的所导致的敛财思想,都有助于资金的原始积累。既然中国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上,有如此之大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反而却落后了呢? 二、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韦伯在解释为什么中国有优越的社会条件,却没有产生纯粹以经济为中心的近代式资本主义时,并没有仅仅归因为“儒教伦理”,他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在西方理性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依然是传统主义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理性的劳动组织形式没能在中国形成。同时,韦伯认为仅仅从杜会结构层面去研究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不够的,必须从社会的精神气质中去找原因,而中国的精神气质是传统主义的,它是在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中孕育出来的,而西方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气质是从蓦怪教的新教伦理中生发出来的。下文将会从社会结构层面及宗教角度(即物质和精神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结构层面—中国的“社会学基础” (1)中国世袭制国家和官僚政治 中国的世袭官僚制是以人治为基础的,即“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在皇帝与官员之间是一种以家长制的父子关系为比附的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烈的人伦色彩。”而西方国家则是以法治为基础,“欧洲封建制基础是诸王侯对君王在法律上或契约上的效忠关系,王侯在自己的领地上行使独立的统治权力。”由于中国统治具有强烈的人伦色彩这一特点,那么,在本应理性的领域参加进情感,导致各级官员的升迁主要看重的是是否具有人格修养(即是否忠诚、孝顺等),而不看重他的“业绩”或行政能力,这与西方科层制中以能力为提拔依据,截然不同。就这样在理性的行政中加入人治因素,“在实施权力时,将司法、行政、理财集于一身,因而无法导致依法严格分权管理和明确专业分工的政治管理体制,在财政上也很难形成依靠严密计算和理性管理以“牟利”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2)中国的货币体制 货币体制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尺度,货币使物品提供与物品获得在时空上能够得到分离,并且使大范围交换成为可能,以及能够使交易各个方面得到理性计算。因此韦伯认为货币的使用是经济活动理性化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虽然中国人很早就有珍重财富,保存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五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五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五篇 【篇一】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位影迷。可是当我偶尔看到肖申克的救赎后,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影片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尽管影片的大部分嘲只是在灰色基调的监狱里,可是你却丝毫感觉不到压抑,看肖申克的救赎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诉说。或许是因为当前我的情绪多少有些低沉的缘故吧,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剂困境中的强心针。 由于典狱长利用安迪的知识和才能为他洗钱,那个杀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的出现也未曾给安迪带来一丝光明,那个可怜的孩子在典狱长与他在狱墙外的一次谈话后而永远的消失(越狱假象),所以安迪注定是一辈子不能离开肖申克的。在我们看来安迪应该彻底绝望了,然而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一张挂在墙上足可以封状口的美女海报,再加上20年的时光(凿洞用了19年),终于给了安迪自由。相信上帝,更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安迪不仅救了自己,救了好友瑞德,也拯救了黑暗的美国司法。 以下仅谈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几点体会: 1、环境改变人!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体制化”。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

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精神近乎崩溃,他竟要制造一起“杀人”事件,因为他已经离不开这座监狱,他要继续留在肖申克。 监狱使他们完全有时间被环境所征服,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他从内心深处依恋着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完全迷茫了,他终于选择了自杀来寻求自己永远的宁静。 2、即便别人有错误,也要在自身找找原因 安迪的妻子背叛了他,难道都是妻子的错吗?安迪成功越狱后也不得不反思了自己,从某种程度讲,是他导演了这场悲剧,安迪不是直接的杀妻凶手,心理却背负着深深的愧疚,他先前在事业、后来在肖申克都是是成功者,然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婚姻经营者。 3、勿以貌取人。 安迪外表柔弱,以至于入狱第一夜劳瑞为他输掉了两包烟。当监狱上空飘着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所有犯人都惊呆了。最难忘是当狱友们在楼顶上喝着安迪用勇气和智慧换来的破时,安迪倚着矮墙那一次难得的微笑,就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缕强光。这个世界终究是少数精英的世界。 就像片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几十年里,人们只有承受,当绝大多数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对自由的渴望的时候,可在安迪的内心世界一直坚守者自己最初的信念,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偌大的肖申克,漫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禁锢飞向欲望的枷锁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一、摘要: 《肖生克的救赎》算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吧,故事发生在肖生克这座监狱里,或者说是地狱里。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在目睹了狱中腐败之后,他自知难以讨回清白,只有越狱才是生路。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结识了专在狱中从事黑市交易的罪犯雷,并从雷那里弄来《圣经》和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同时,他坚持近十年接连不断的书信上访,为鲨堡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还无私地辅导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使得他们可以在狱中继续学习,为日后重获自由,踏上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才能,成为狱警的帮手,得到典狱长的青睐,成为他的私人助理,这些为他以后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他自己争取来的有力的条件,越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一个年轻的窃贼告诉安迪他曾在另一所监狱中遇到过杀害安迪妻子和情夫的真正凶手时,安迪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感情,他希望典狱长能够帮他沉冤昭雪,讨回公道。谁知,典狱长因为安迪知悉他贪污、受贿的内幕而决意不让安迪重返人间,竟残酷杀害了那个年轻窃贼,并再次将安迪关入黑牢。 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重获自由。当翌日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发现他已不翼而飞。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典狱长的罪证之后,畏罪自杀。 二、关键字:自由希望权利欲望犯罪

XX年精选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XX年精选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一)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但是确实有些电影是可以沉下来的,它将在这个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给我们感官上的快感,让我们暂时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快乐;有些电影,给我们人世间没有的奇景,满足我们白日间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它是一部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 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 年的

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岀,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 行。.... 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 ——是这些,却又不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但是一一这真是好莱坞式的一一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悲剧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知道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

论《废都》中的“废都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7368026.html, 论《废都》中的“废都意识” 作者:王志林高睿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0期 摘要:通过对《废都》中最具争议的“废都意识”的“性描写”、“废都意象”的分析,从而揭示 出“废都意识”的真正内涵。“废都意识”并非一般评论者所认为的是知识分子的颓废、沉沦、纵欲的形而下的意识展现,而是有着形而上寄寓的对现代知识分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 深深思考。 关键词:性描写;废都意象;废都意识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186-01 在当代文坛,《废都》一方面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却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拒斥,至今在文学界、评论界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废都》里所着重渲染的“废都意识”。“废都意识”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本文主要谈最为重要的二点:性描写、废都意象,近而揭示作者所要传达的“废都意识”。 1.性描写。许多批评家对《废都》里所渲染的“废都意识”大肆讨伐,进行谩骂地评价:“颓废”、“悲观厌世”、“堕落”等。最受争议的还是展现“废都意识”的“性描写”。当代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描写到了性,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作品,性描写比《废都》有过之而不及。那为什么《废都》成为众矢之的?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束缚,使人们认为过多的性描写便是堕落的、肮脏的、不健康的东西。二是《废都》首次 大篇幅用白话文对性意识、性活动进行描写,突破了《金瓶梅》描写的广度和深度。三作者使 用□□□的形式,许多人认为这是有目的“性包装”,故意媚俗引起人们的性想象,正是这些不被人理解的性描写寄寓了作者想要传达的“废都意识”。不难想象如果抽去了这些性爱描写而代之以“崇高”的性爱描写,那这部作品还能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吗?这样也就失去了作者所要表现的“废都意识”的深意。“《废都》中的性描写绝不是那种游离小说情节发展之外的点缀或‘调料’, 而是与整体构造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保持相应的牵连”[4]600。 2.废都意象。“《废都》是废都意识与意象主义的结合,意象主义表现废都意识,废都意识只能依存于意象主义的艺术形态[3]566”。可以说“废都意象”是“废都意识”的艺术载体。是否可以说短命的四朵奇花分别是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的影子,四朵奇花给“废都意识”奠定了一种悲剧结局的气氛。小说中听到埙声传达出的是一种忧伤、悲凉、沧桑的废都氛围。埙声暗合庄之蝶的心声,激起了他内心深处苍凉、黯然神伤的废都心绪。这也是“废都意识”的无奈眷恋和思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赵欢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的伟大源自它对人性、对生活的诠释。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于1995年,这一年是电影界伟大的一年,许多经典电影都在这一年产生,这其中就包括当年囊括奥斯卡六项大奖的《阿甘正传》。正因为如此,《肖申克的救赎》完败于《阿甘正传》,未获得奥斯卡一项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逐渐提高,在IBMD的评分达9.2分,是唯一一部上九分的影片,至今无人超越。它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没有投资巨大的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明星,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叫安迪的人在监狱里对自由、对信念、对良知、对友情的忠贞和执着。而正是这种忠贞和执着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心灵中最真最美最纯的地方。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作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并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安迪被姐妹花欺负,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安迪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到来,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却被监狱长暗杀。安迪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监狱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监狱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监狱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监狱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监狱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监狱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电影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电影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对此我从未怀疑过,IMDB的的高分早已说明了一切。它的伟大来源于它对救赎的理解、对自由的向往、对体制化的反抗、对人性的解读、对生活的诠释和对希望的追求。 影片从1946年讲起:安迪是缅因州一个小有成就的银行家,但他却被诬陷谋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而被法庭判罚终身监禁关进了肖申克监狱。受过良好教育的安迪与监狱里的其他囚犯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在狱中,安迪与瑞德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而以博格斯为首的囚犯却经常袭击安迪。一个偶然的机会,狱警们发现了安迪杰出的理财能力,纷纷寻找安迪做投资咨询。监狱长让他做假账、洗黑钱并从中谋取暴利。而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后,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深夜,安迪成功穿越了自己经过二十年才挖成的地道,重新获得了自由。多年以后,瑞得出狱,两个好朋友在墨西哥海滨再次重逢。 瑞德说:“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没错,高大森严的肖申克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灰白色高大的围

墙隔开了世俗的目光,形成了一个小世界。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每天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千篇一律的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岁月中侵蚀了囚犯们的精神,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早已扭曲麻木,博格斯三姐妹这样的鸡奸狂以及老布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阿甘母亲说过:“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toget. ”每一个生命轨迹都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着,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生活着。然而,当这些生命轨迹来到了同一个地域生活,而且还是一个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都高度一致的地域,大家过着相同的生活,遵循着相同的生活规则,终日生活在寂寞无望的日子里,所有的“希望”和“信念”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禁锢在潘多拉魔盒中,自然就形成了体制化。处在肖申克中的安迪就像是处在宗教年代的布鲁诺,但他比布鲁诺更好运。一方面安迪觉得他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尽管他并没有谋杀她,但安迪一直觉得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妻子,所以他内疚,不能原谅自己,安迪的妻子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是二十年青春与挽救的真正之所在。安迪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生难以再来的情。 而另一方面,安迪又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他救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