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城坝口盛世变迁教学设计

古城坝口盛世变迁教学设计

古城坝口盛世变迁教学设计
古城坝口盛世变迁教学设计

《古城坝口盛世变迁》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姜堰所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家乡的自豪感。

2.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能够为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坝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变化。

2、通过查、看、问、听,了解坝口的来历,人物风情,

变迁故事。

3、考察,观察有关图片、照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师:姜堰城并不大,但自古素有“粮仓”之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因历史上长江、淮河、黄海三水皆汇于此,又称“三水”,姜堰这个名字,早在北宋年间的史典内就能览其踪迹,是源于一“堰坝”水利工程名称,尔后渐渐扩展为统领本地区的地名。而姜堰的坝口,则是姜堰的中心地带,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大量有关

坝口的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 、指名学生说。

3 、师:看来,大家对坝口都有一定的了解,还会利用先进的手段来获取这些信息,真不错!接下来的问题一定难不倒你们,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二、学习新知,拓展延伸:

(一)“猜猜看”

1 、师:擦亮你的眼睛,记下每一个景点,我们的问题就在其中。

2 、逐次播放一组有关坝口的图片(速度较快),最后出示一张,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地方”?

3 、指名学生说。

4 、师:的确难不倒大家。看完了这些图片,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感受?

5 、指名生说。(姜堰坝口历史悠久、风光迷人、人杰地灵……)

(二)写一写:

1 、师:相信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就把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每人写一句。

2 、写下心中赞美的话。

3 、指名说说你写得是什么?(我爱坝口……)

(三)我行我素:

1 、师:曲江楼的来历,曲江楼与抗日战争的故事,著名叔侄画家——三唐、清初围棋国手——黄龙士、泰州学派之巨擘——王栋、兄弟武状元——刘氏,“当代草圣”高二适先生,胡静之在姜堰上坝南大街开创胡源泰的故事,姜堰人“敬惜字纸”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故事,北街刘家桥巷口的典故,王氏宗祠的来历以及故事,东岳庙的故事,励材堂的故事。如果姜堰坝口举行一次艺术交流节,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向来宾们介绍姜堰坝口呢?

2 、实际调查,发放调查表,分组交流。

3、播放宣传片。(有文字说明、图片、动画结合)

4 、同桌互相讨论。

5 、指名说。

6、发挥想像,画一幅家乡的宣传画。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 反思 ] :

1 :参与“猜猜看”活动,采取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快速地了解和记住坝口的风景名胜,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谈看后的感受,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情感体验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三、巩固提高,评价交流:

师:同学们,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

小结:同学们,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我们无法把心中对姜堰坝口的热爱之情完成展现出来,但我相信你们都有所收获,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创作吧!

[ 反思 ]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

四、拓展性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我爱姜堰坝口”手抄报设计活动,比比哪组的设计棒!

五、活动总结

1、汇报与展示

(1)组内交流收集的资料,调查的内容,分析的结果,展示活动方案和活动资料,整理活动所得、改进之处。

(2)班级汇报,互相学习,共同分享。

(3)交流典型的事例、倡议书等材料,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设计成果。

2、收获与体会。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到了资料收集、调查分析、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把它们写下来吧!学生写“我的收获”并交流。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设计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包括“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两个目题。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体会青春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青春成长的力量,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发展的差异性,形成接纳自我、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关心自己的成长,注重外在美,更要提升内在美。 能力目标:学习正确面对和处理矛盾心理的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现,学会矛盾心理的调节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悦纳青春期身体变化,追求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矛盾心理。 2.难点:悦纳青春身体变化,追求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 确立依据: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身体发育带来的困扰,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认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

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关注外在身体的发育变化到关注内心成长,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体验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2.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进行探讨,生成主要观点,达到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通过分析明事理,懂得青春期变化因人而异,要悦纳自己的变化,同时也要尊重同伴的变化。三、学法指导 学情: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身体外形,心理和精神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面对身体变化的态度,学会调节青春期矛盾心理的方法。 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参与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少年》,以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2.展示目标:学生齐读的方式展示学习目标。 3.讲授新课:由五个活动组成

变化教学设计

变化教学设计 Chang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变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到农村小学支教已两个月,在这两个月,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的 不同之处和这段时间的变化给我很大的触动。记得刚来时,一个 老师说曾对我说:“我们这儿的孩子不像城镇的孩子那么聪明, 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啊,还有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等这些 ‘新式’教法,在这儿很难行得通,你不要报太大的希望。”当时,我觉得她这话真是夸大了,不太相信,对自己将要接手的班 级满怀信心。短短几天的接触,课堂上孩子们胆怯、拘束,不敢 表达自己的想法,令我有些灰心,摸底调查的结果更是让我很失望,班里四十个学生里有七、八个留级生,弱智也达到五个之多,没有达到入学年龄学习感到很困难的也有好几个,面对这种状况 真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偶得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从我 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 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句话 重新燃起我的希望,我决心凭自己几年来的一点教学经验试试, 制定相应方案尝试改变学生现状。 方案一:创设氛围,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具体措施:精心布置教室,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智慧角”、“百花争艳”、“收获果实”、“你追我赶”等栏目的出现,让学生眼前一亮,听完我介绍各栏目的用途后,他们激动不已。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在城镇孩子眼里习已为常的东西,竟能让这里的孩子感到如此新鲜,如此兴奋。 方案二:念顺口溜,调整课堂纪律 具体措施:课堂上,运用一些简单易学,又能吸引学生的顺口溜来调整课堂纪律,如:1、2、3快坐好;3、2、1快归位;小小又手不乱动;小小嘴巴不乱说;小小耳朵细细听……学生既觉得有趣,又能很快地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现在,在课堂上这些有趣易懂的顺口溜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常让不认真的孩子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方案三:结对子,培养小组合作学习 具体措施: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与中年级结对子。为了尽早让学生学会小组学习,我特意向隔壁班(三年级)的班主任借了几个拼音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后,将班级按优中差结合的方式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把几个中年级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里,一方面指导学习组长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另一方面检查拼音学习情况,及时纠正。这些中年级学生连续两个星期利用写字课组织小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检查学习的情况。结对子活动不仅增进了两班学生的

《书籍的变迁》的教案设计

《书籍的变迁》的教案设计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 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用精确、周密和明晰的语言介绍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 引用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 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 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米......——《中国石拱桥》书籍的演变阅读答案 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 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

古都南京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都南京散文 篇一:古都南京 南京 在众多的中国历史古都中,对南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可能概念中的古都多在北方中原关中一带,而南京不是,也可能源于我是一个南方人。 除了地理位置外,也觉得南京宜古宜今,宜动宜静。 何说古?“金陵自古帝王州”,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六朝古都”。台城故址是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旧址,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见证“六朝金粉”的兴衰。当时皇宫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鳞次栉比。此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今天虽只能看到残垣断壁,但脑海中依然能浮现当年的繁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这座城市迈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明代的南京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漫步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大明胜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为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神道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视频中记忆最深的是相对排列的12对石兽,浑然宏伟,气势非凡,栩栩如生。多少年过去,它们依然守卫着这座皇家园陵。陵寝的格局保留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行走明孝陵其中,静谧、幽深,肃穆,无不使人对长眠于此的主人产生敬畏之情。南京文化底蕴极厚,虽许多地面文物荡然无存,但保留的老地名仍让人追昔不已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榜上有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这一个个地名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鲜活的记忆。这些都足以体现南京的“古”。 何说“今”?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城市能比南京更清晰的展现中国近代历史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各古都都城时间 安阳(共488年)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 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 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 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会泽县古城街道翠屏小学:金乐珍 教学内容分析: 《地表的变迁》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认识地质变化的。 第二,探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第四,通过模拟实验和探讨,认识侵蚀作用。 第五,了解人类生产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等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3.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打火机、水搬运模拟器、沙土、沙盘、世界风光欣赏图片和录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评价:出示图片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地表变化的神奇,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5.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就形成

家乡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变化资料,了解家乡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歌曲导入。1.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特别高兴,像阳光一样灿烂,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同学们说我们的家乡好不好?我们的家乡美不美?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家乡的变化》第二节《生活变好了》板书课题 同学们老师昨天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向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调查了解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样的变化,同学们调查了解了么?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根据课前调查,由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情况。 5、教师引导;(多媒体出示) 家乡的变化调查表 爷爷、奶奶、父母、小时候在现)街道:(1 生活环境 2)厕所:(衣、食 住、行 水

(从衣、食、住、行、水、电、暖、路、讯方面) 生活方面的变化: 衣:原来穿的是颜色单调的服装,以蓝黑为主。现在穿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各色各样。 食:原来人们吃的饭也比较简单,以稀饭为主,有时吃些干饭,。偶儿吃顿干面。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变,不仅吃的好,而且讲究营养、健康。有鱼有肉有蔬菜。 住房:原来破瓦房、旧窑洞,几户拥挤在一个院子里,一家几口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现在住的是宽敞的单元楼和独家小院,有客厅,有书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卧室。 交通;原来出门靠步行,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出门就坐车。 吃水:原来吃的是地表水,很不卫生,再是井水,现在有自来水,又甜、又香、又卫生。 电:原来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而现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器,处处离不开电。.做饭取暖:原来用煤烧火取暖,既不卫生,又不方便,经常有人煤气中毒,或者死亡。现在用上了既卫生,又方便的沼气或天然气。冬季用暖气取暖,既卫生又安全。 通讯:原来通讯靠送信,比较快的是发电报,后来发展到手摇电话,但也很不方便。而现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电脑,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即快又便利。学校:原来在破庙里读书环境很差,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还有体育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齐全。 娱乐生活:原来人们休息时间无所事事,不是说闲话,就是打架斗殴,或赌博。现在村里建成了篮球场,健身活动场所,农技校,老年活动室,家家安上了电视,很多人家买上了电脑,或手机上网,人们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为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变化吧。(课件出示图片) 活动二:家庭生活中的老物件。 师生共同准备一些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老物品。谈谈使用它们的感受。有炭盆、搓衣板、水缸、摇篮、蒲扇、煤油灯。说说你现在做这些事使用的是怎样的工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除了上面所说的,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说的么?小结:家乡的环境变美了,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们为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 我们的家乡变化的这么美丽,我们要为家乡做些什么呢?(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爱护家乡的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纸屑)。 板书:我们要热爱家乡。. 小结:同学们,你们都是家乡的好公民,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一分责任心,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乡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活动三: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1、人人都夸我们家乡美,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 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 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 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 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老师明确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活动标题: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张丽红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是指经中国古都学会批准、国内历史学家认可的古都根据建都时间,洛阳、郑州、安阳、Xi、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都包括在内。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天的河南。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出现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尤其是历代的都城。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一直在建造大型建筑,并试图建造它们。这些古都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经常展示他们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并且对这个国家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每个古都的建筑史都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洛阳(至少有夏、商、西周、东汉、曹、西晋、北魏、隋、唐等15个朝代。)、安(西周、西汉、隋、唐等。)、南京(吴栋、南朝、东晋、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魏、、后唐、后金、后汉、北宋、晋)、安阳(商)、郑州(夏、商、郑、汉)、杭州(南宋)等古都都曾作为中国的首都安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潘庚迁都殷(今安阳市郊区小屯)。十二王八代之后,花了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四木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和发表的。11月,毛主席访问了中国XXXX安阳,给我们带来了殷切的希望。北京

北京有30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和850年的首都建设历史。自秦汉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它的名字是季承、燕都、燕京、卓君、幽州、南京、中都、大都、史静、顺天、北平、北京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北平将立即改名为北京。建于14XXXX年的天坛是北京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杭州 已有2XX年的悠久历史。杭州的文化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古老的199代的法院,花园,建筑,亭阁,宝塔,寺庙,泉水,山谷,石窟,悬崖碑文遍布的地方,或珠帘和玉带,烟柳桥,或无数的姿态,宏伟的奇观,或如画的风景和风情,特别是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王越寺,西陵印刷学会,龙井,琥珀泉和其他著名的。”杭州是江南忆最难忘的地方!”杭州以西湖美景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历代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三十六西湖,杭州最好。”西湖,三面云山,一座山水城市,是一幅“浓妆淡妆皆宜”的自然风景,适合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开封 开封,简称汴京,现为河南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中国的中部。它位于黄河之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在中国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良、汴梁、东京、汴京等。这座自建城市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五代七王,即后梁、后金、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都在开封建立,故名“七朝之城”开封与中国的Xi、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和安阳一起,是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水》单元的最后一课,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水有三态变化,也初步建立起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学生也已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挤压、拉伸,撕成小碎片等,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聚焦部分提出了研究内容“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激发学生思考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第三个活动是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在研讨环节,提出了两个问题“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指向构成物质本身。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全面的认识,知道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水会结冰,冰会融化成水等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水蒸气、水还是冰,它们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于其他物质发生的变化,如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改变,在变化后是否还是同一种物质,学生对此是不够清晰的,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 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中国都有哪些城市是古都

中国都有哪些城市是古都? 中国八大古都 在今天中国的版图内,曾经成为全国或区域性古代的都城地方很多,但人们常津津乐道的不过是其中的几个最重要者,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1、从八大古都的历史地位及影响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北京、西安、洛阳 南京、开封 杭州、安阳、郑州 安阳 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在安阳境内建都。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汉末以后,以邺城(今位于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不计五帝时期,作为都城的历史409年。 北京 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今位于北京之丰台区,当时称为蓟。 ·十六国时期为前燕国都 ·辽代为陪都,称燕京。 ·金朝(1115年-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4年为中都。 ·元朝为大都。 ·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京,北伐成功后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称北平。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至2006年,建都史长计906年。 杭州 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之首都。金朝灭北宋后,皇族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成为南宋都城。其建都计210年。 开封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夏中期为都,称“老丘”,是夏朝历时最长的都城,计225年。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