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一节概述

(一)识记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实绩: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接着《新青年》、《新潮》上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文学作品。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这一时期许多报刊都显示新文学创作的实绩。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创造社: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语丝社:周刊创办,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莽原社、未名社: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刊物有《莽原》、《未名》。南国社:田汉弥洒社:胡山源浅草社:冯至、陈翔鹤沉钟社:冯至、陈翔鹤、杨晦、蔡仪。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新月》月刊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林纾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梅光迪、吴宓等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章士钊大唱复古论调,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他们或在日本成立文化组织,或亲赴大陆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带到台湾,组织并领导了台湾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1、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2、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3、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遭到鲁迅、成仿吾等的批判。

3、“学衡派”、“甲寅派”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4、“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等十二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5、“创造社”1921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三)综合运用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继承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新文体运动的基础”。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紧密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营养,形成了开放性现代文学。

第二节鲁迅

(一)识记

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鲁迅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l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1923年8月出版《呐喊》,1926年8月出版《彷徨》。《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彷徨》收入了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补天》、《奔月》、《铸剑》3篇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是鲁迅后期之作,《非攻》与《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

《非攻》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采薇》、《出关》与《起死》,是批判性小说。《采薇》批判周伯夷、叔齐消极避世的思想。《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起死》批判老庄哲学。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

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概况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广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散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1928年后杂文主要收入《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又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的杂文,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鲁迅的思想特点鲁迅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进化论思想。?个性主义思想。?鲁迅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图强”精神。?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表现“礼教吃人”和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

3、《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狂人日记》突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但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手法,一语双关的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是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品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④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5、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此外还有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看客的无聊和冷酷,“圣经贤传”的思想,畏强凌弱等特点。

6、《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艺术风格:?外冷内热。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对阿Q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夭折的痛惜,对反动势力的憎恶。?以讽抒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等。?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但在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隐藏着深刻悲剧。

艺术成就:⑴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⑵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⑶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⑷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7、《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补天》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奔月》,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铸剑》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采薇》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出关》讽刺“清静无为”的老子,还得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否则便出不了关。《起死》中主张“通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竟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的保护,当场出丑。

8、《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⑴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⑵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⑶运用“油腔”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9、《野草》的写作背景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

10、《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诗友的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11、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12、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鲁迅后期杂文中政治内容大大增加。注重社会批评,剖析社会现象。

(三)综合运用

1、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分别收入《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从一问世起就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的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开辟了多种创

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色彩。

2、《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写出来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3、《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的典型环境;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内容的作品,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4、《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着力描写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悲剧色彩。鲁迅肯定他们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精神危机。中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社会过于黑暗,在实现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单独的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5、《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1、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充分概括生活中的原型,使人物形象有典型性。

2、强调写出人物灵魂,以“画眼睛”的方式,来“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3、注重用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4、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表现。鲁迅的小说大胆借鉴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6、《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创作方法: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1、显示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3、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化。鲁迅作品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乡土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概括人的一生、从事件中途起笔等等。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①隐喻性的书写;②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的使用。

7、《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1、《野草》体现了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的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2、《野草》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8、《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野草》是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篇幅短,内容含蓄、凝练。

2、《野草》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3、《野草》在取象、造境、构思上有独特性:现实景象和梦境交错描写,有丰富心理内涵。

4、《野草》的语言: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句式、节奏的回旋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

和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

5、《野草》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和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发人深思。9、《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诗友的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明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10、《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写作特点: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艺术成就: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恬静明快,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使人深受启发。

11、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鲁迅对类型形象的塑造,融注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语言简洁峭拔。造语曲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

第三节小说创作

(一)识记

1、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1、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真正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是鲁迅1918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2、1919年间,更多的作家们开始了小说创作。这些作品揭露现实的黑暗,反映民间的疾苦,体现出艺术“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

3、1921年后,现代小说进入了作家群聚、流派竞起的繁荣时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当时两个最大的文学社团,聚集在他们旗下的作家也最多。

4、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走向勃兴。

5、20年代一些作家尝试创作心理分析小说。

6、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6、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2、《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

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个勤奋的学生》的作者汪敬熙,《渔家》、《贞女》的作者杨振声,《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的作者叶绍钧,《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

3、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作品冰心:《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王统照:《微笑》《沉思》庐隐:《海滨故人》

4、创造社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创作郁达夫:《沉沦》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5、叶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

6、20年代台湾已开始出现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早起代表作品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云萍生的《月下》等。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到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小说《斗热闹》、《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问题小说形成潮流的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乡土文学”视阈下的小说彭家煌《陈四爹的牛》、《活鬼》,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石宕》、《鼻涕阿二》,台静农《红灯》,许杰《赌徒吉顺》、《惨雾》,废名的《浣衣母》,蹇先艾《水葬》。

3、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观念和创作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赤,他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

4、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

题材特点: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2、日本殖民者的丑恶本质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艺术特色:1、赖和的小说创作,坚持反帝、反封建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2、赖和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较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3、赖和小说体现出较强故事性、戏剧性和浓烈地方色彩。

4、在语言运用上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

5、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5、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创作出版《倪焕之》。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索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作品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上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富地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6、郁达夫的“自叙小说”

郁达夫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以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作品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射,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高者。“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所不同的文学风格。他的这类小说有:《沉沦》、《茫茫夜》、《秋柳》、《空虚》。

7、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20年代郭沫若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有《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三)综合运用

1、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1、创作初期是以“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作为他写作的题旨的。

2、在创作题材上,多取材于教育界的人和事。

3、也取材于农村生活,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了表现。

4、1925年以后取材趋向于时代革命领域。

5、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索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2、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体艺术风格以厚重朴实见长。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实笔调严谨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作品冷隽含蓄、蕴藉深沉;叶绍钧小说的篇章结构安排,体现严密细致的特征,小说表现形式多样,围绕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周密的编排布局,是叶绍钧所有小说共同的一个特点;在叙述语言上,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锤字炼句,语言精炼准确、纯正规范,对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积极意义。

3、《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叙传”小说,作者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沉沦》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方法,真诚而充分的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熔铸在作品中,使作品有很强震撼力。

4、《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所标示的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变化

1、题材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子领域,情感基调也有所改变。

2、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的思考,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

3、艺术风格上,作品客观再现成分进一步强化,自我表现成分转弱。视野进入了中国农村的乡村生活,作品总趋向是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坦露。

5、郁达夫的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1、自我的写真。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剖析自己隐秘内心世界。

2、情感真挚强烈。不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复杂,而是以作者强烈情感投射感染读者。

3、结构的散文化。以情感流动为线索,将客观的描摹溶入人物的情感之中。

4、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无论状物写人,都传神真切,颇具抒情韵味。

第四节诗歌创作

(一)识记

1、2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新诗紧随文学革命运动登场,与“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相辅相成。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已使用白话,却未摆脱旧诗词体式的束缚。

2、“诗体大解放”“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普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3、20年代新诗各个作家群体的主要诗人和代表性作品胡适的诗集《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尹默的《三弦》(被胡适称为“一首最完全的诗”)。“五四”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台湾第一部新诗集是张我军的《乱都之恋》。

4、20年代的抒情政治诗蒋光赤的《新梦》(1925)、《哀中国》(1927),郭沫若的《前茅》、《恢复》等

5、20年代的台湾新诗创作20年代台湾在新诗创作方面有赖和《觉悟下的牺牲》、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追风《师的模仿》;杨云萍《橘子花开》等;1925年12月,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乱都之恋》在台北出版。

6、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生平思想:郭沫若前期思想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

文学创作:《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女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星空》、《瓶》、《前茅》、《恢复》

7、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和新诗创作情况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

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死水》、《忆菊》、《秋色》、《色彩》、《口供》等

8、徐志摩的新诗创作情况诗集有《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以1927年为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明白如话,有散文化倾向。

2、湖畔诗社诗人的新诗创作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共同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出版了诗集《蕙的风》。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3、“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创作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冰心有小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十八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4、冯至本时期的诗歌创作冯至诗风是浪漫主义,有诗集《昨日之歌》。句子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甚在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达。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蕴;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在形式上,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有整饬美而不严整一律。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称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5、“新月诗派”的格律诗主张和诗歌创作

主张:主张理性和节制,要求艺术“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舞蹈,表现为追求诗歌格律,倾向古典主义。诗歌创作:新月诗派的代表是徐志摩、闻一多。朱湘也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的叙事诗《王娇》和《猫诰》曾产生一定影响。

6、“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

象征诗派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篷子、胡也频等人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李金发诗歌:《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弃妇》、《有感》、《寒夜之幻觉》。

(三)综合运用

1、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1、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2、表达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3、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4、表现出奇异的壮阔和动态的诗美。5、实践了诗人绝对自由,绝对自主的艺术主张。

艺术特色:《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1、浪漫主义精神。2、喷发式表达方式。3、奇特想象和夸张。4、形象描绘,英雄主义格调。5、语言有强烈主观色彩。

2、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1、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2、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心事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主人公形象

3、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加强

4、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

3、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1、抒发浓烈、真挚爱国主义情思。2、抨击帝国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悲惨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3、为故国大地和苦难人民唱出哀歌。4、对复兴中国抱着坚定信念,努力唤起民众爱国热情。

艺术特色: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体现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4、徐志摩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真挚地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3)章法整饬而灵活多样。(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第五节散文创作

(一)识记

1、2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鲁迅认为“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朱自清则肯定这个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确是绚烂极了。

2、《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与杂文兴盛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期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先后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杂感文。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国民日报·觉悟》等,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栏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杂感散文的创作浪潮。

3、20年代散文各个作家群体的主要作家和代表性作品

五四时期最早的散文作品,是以议论为主的杂感短论,即杂文。《新青年》中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鲁迅前期杂感文主要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中。散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文学研究会”的冰心、朱自清等人。《小品六章》是郭沫若散文代表作。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语丝文体”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2、“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的特点

郭沫若:记叙个人生活,从回忆童年到描述在异国的生活经历,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不讲究锤炼,潇洒自如。自叙散文和自叙小说有时界限不甚分明,自我抒情色彩很浓。散文诗好似清新、隽永、淡雅的牧歌,语言讲究雕饰,设景造境有回味余韵。

郁达夫:率真坦诚,感情炽烈外显,狂放不羁,触景伤怀,自叙传色彩比郭沫若浓烈。行文笔墨酣畅,富有神韵,驾驭文字能力较强。不太讲究章法,显得支离散漫,各篇在质量上也有高有低。

4、徐志摩的散文创作自由而华丽,自成一体。《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抒情散文注重抒写性灵,想象丰富,结构繁复,语言铺张,辞藻浓艳。议论散文思想保守,艺术价值不如抒情散文。

5、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又名《俄乡纪程》)与《赤都心史》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瞿秋白的两部通讯散文集《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是他1920年至1923年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联考察,在苏联期间根据所见所闻与亲身感受所写下的以报道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两部作品除通讯形式外,还有杂感、杂记、散文诗等。它的某些篇目已经粗具报告文学形态,可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6、“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1、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

2、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相当自觉而彻底,散文完成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门类。

3、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三)综合运用

1、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成就

内容特征:1、批判死鬼的精神。2、抨击国民性的弱点。3、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

艺术成就:1、旁征博引,于谈天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

5、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2、冰心的散文创作及其主要艺术特色

散文创作:《笑》、《寄小读者》、《往事(一)》、《往事(二)》、《山中杂记》等。

艺术特色:1、善于捕捉、表现刹那间涌现的感触、思绪,细腻的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2、在文体、文字上,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冰心散文得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颇多,但旧文学的语言一经她的处理,便脱去陈腐气息,别有一种独特的、美妙的韵味,既清丽又典雅。

3、朱自清散文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特色

题材类型:1、社会性、政治性强的题材。2、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3、写景抒情。4、表现生活情趣。

艺术特色:1、善于细腻的描写景物。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既复现了一个个构图完美、色彩斑斓的意境,又传达出这些意境内在的神韵。2、语言华美,修辞反复。语言清幽、清秀、秀丽、隽永。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

第六节戏剧创作

(一)识记

1、中国现代戏剧最初的发展情况

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中国人自己的话剧,最早是1911年洪深写的《卖梨人》和与此差不多同时欧阳予倩的《运动力》。自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终身大事》起,现代话剧逐渐进入建设时期,此后出现了各种戏剧团体,形成了各种戏剧流派的雏形,为20年代中国话剧的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春柳社”春柳社,是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1906年

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

3、《终身大事》是最早运用现代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洪深介绍《终身大事》时说:“这一时期,

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只有胡适《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反映生活的社会剧。

4、20年代主要话剧团体春柳社、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上海戏剧协社(主张戏剧表现人

生,提倡“爱美剧”,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南国社、“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

5、20年代主要话剧作家和代表性话剧作品

田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

洪深:《卖梨人》、《贫民惨剧》、《有为之室》、《回去》、《赵阎王》、《少奶奶的扇子》、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6、“南国社”20年代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出版有《南国》半月刊。(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民众戏剧社由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发起成立,创办了《戏剧》月刊,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2、“问题剧”与“写实的社会剧”

“问题剧”与五四文坛上的“问题小说”同步,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的“问题剧”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剧坛形成一股“易卜生热”。

“写实的社会剧”: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剧作。

3、“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4、郭沫若20年代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戏剧创作,1923年发表了《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又创作《聂莹》,1926年将这三部戏曲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5、洪深的话剧创作及其剧作《赵阎王》洪深:《卖梨人》、《贫民惨剧》、《有为之室》、《回去》、《赵阎王》、《少奶奶的扇子》、《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皇》的戏剧手法,以大量的独白和心里幻觉表现人物的恐惧心理,使剧界耳目一新。

(三)综合运用

1、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等戏剧创作

他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露幽默才能和高度戏剧艺术技巧,他1926年发表的喜剧《压迫》是当年学校爱美剧的保留剧目,被洪深称之为“那时期的创作喜剧中的唯一杰作”。丁西林剧中的人物大多数接受民主思想影响,情趣高雅,谈吐幽默,他们之间的思想性格差异构成了丁西林喜剧冲突的特有张力,在规定剧情的触发下,使飘溢出沁人心脾的温馨,以同情、体贴、善意为思想内涵的关怀和温暖,使人观之始觉细微有趣,继之感到惟妙惟肖,再之便是回味不尽,在会心微笑中品味到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2、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1、田汉的创作追求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熔为一炉、交相辉映。

3、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

4、具有特定历史内涵和浪漫主义美学价值。

5、语言凝练、简洁,个性化。

6、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

3、田汉在1927年4月以后的戏剧创作情况

1、1927年4月以后《火之跳舞》、《第五病室》、《垃圾桶》、《一致》。

2、1932年创作《梅雨》、《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洪水》。

3、30年代表《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扫射》、《战友》。

4、抗战爆发后创作《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

5、1947年创作《丽人行》。1958年发表历史剧《关汉卿》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一)识记

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转折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工农大众所接受。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情况

1930年成立于上海。理论纲领、奋斗目标:站在无产阶级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一、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二、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三、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四、积极开展创作,很多左联作家都有出色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创作

1929年,国民党政权曾经提倡“三民主义文学”,也发动过“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写过些拙劣的政治宣传品,但从未有过影响与号召力。无产阶级文学是30年代新兴的文学,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与上一个十年则是顺城发展关系。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性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5、关于“大众语”的论争1934年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6、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胡风、冯雪峰为补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巴金等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新形势下文艺界来事了统一战线的筹建。1936年初,左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动解散。

7、30年代台湾新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受世界性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日本左翼文学和大陆左翼文学的影响,台湾新文学在30年代也出现了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倾向,无产阶级文艺开始兴起。二、随着台湾新文学发展的深入,乡土文学的观念在台湾新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三、出现了真正的专业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8、30年代香港新文学的产生和文学创作情况

20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香港新文学开始成型。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标志香港新文学在20年代末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期香港新文学中重要作家和作品有:小说家、诗人侣伦的小说《殿薇》、诗歌《讯

病》、散文《夜声》,诗人陈江帆诗集《南国风》,路易士诗集《行过的生命》、《上海漂流曲》,林英强诗集《蝙蝠星》、侯汝华《海上谣》、伦冠《夜航》。

(三)综合运用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

1、大革命失败后,现实政治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势,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旗帜鲜明的宣传自己的文艺主张,建设无产阶级文学。

2、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的展开,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对中国的文学界有很大影响。

3、大革命失败以后,大批原来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汇聚上海,以文艺为武器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4、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急剧左转,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由于历史原因,暂时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2、30年代较为重大的文学论争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鲁迅则认为文学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胡秋原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苏汶为胡秋原辩解,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作家则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发生在进步作家与左联作家之间。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3、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

基本面貌:受到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有力制约与影响。左翼文学运动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是推动30年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变,以及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面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为30年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1、从文学内容上看:运用科学社会理论剖析中国社会;由文化层面批判社会、探索人生;题材内容空前广泛;新兴都市文学引人瞩目。2、从文形式上看: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势日趋成熟,抒情写意小说长足发展;戏剧、诗歌、散文长足发展。3、从创作方法上看:浪漫主义在变异中发展;现代主义崭露头角;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同时又包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第二节茅盾

(一)识记

1、茅盾的主要文学作品

1、短篇小说《野蔷薇》、《泡沫》、《烟云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长篇小说《虹》、《子夜》、;

3、中篇小说《路》与《三人行》、《林家铺子》、《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4、散文《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白杨礼赞》和《卖豆腐的哨子》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他的作品表现社会,侧重对社会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摹画。结构安排强调恢弘阔大,纵横捭阖。寓含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表现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学把握社会和时代规律的思想愿望,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的解剖力。遵循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对现实进行客观切实的描写,真实再现现实生活。茅盾和追随他的创作风格的作家被后来一些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2、茅盾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

2、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

主要内容: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了“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艺术价值:《诗与散文》对人物的充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把握的非常准确,表现的也非常真切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昙》真切的描绘了人物的茅盾心理尤其是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创作中,茅盾较多的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和烘托,是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4、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主题思想:《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林家铺子》主题思想:《林家铺子》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但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三)综合运用

1、《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三部小说基本以时间为序,完整而清晰的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困惑与矛盾。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作品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情的投射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融合。作品在人物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技巧,作品成功的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尝试。这些特点,使《蚀》具有恒久的生命艺术力。

2、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成就

思想意义:展示了30年代中国的全景式生活,表现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真实全面的展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显示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人物形象:A吴荪甫形象: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阶级本质二重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人物个性的复杂性 B赵伯韬形象: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C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艺术成就:1、人物世界纷繁复杂、社会场景宏大宽阔、艺术构架气势恢弘。2、生活场景描写准确。3、作品展示的丰富的社会背景,可以作为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使作品有丰富社会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史诗性追求。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宏观把握和准确剖析,对人物形象本质的深入揭示,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独特魅力。

3、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茅盾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特点,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坐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他的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他的作品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摹画。作品结构安排强调恢弘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寓含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表现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学把握社会和时代规律的思想愿望,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的解剖力。遵循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对现实

进行客观切实的描写,真实再现现实生活。

第三节巴金

(一)识记

1、巴金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

2、巴金主要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火》

中篇小说:《灭亡》、《死去的太阳》、《憩园》、《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神·鬼·人》、《沉落集》、《长生塔》、《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巴金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情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各种广泛传播的“主义”与思潮,使巴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鼓舞和启发。在这些崭新的思想资源中,最先打开巴金心扉的是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和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巴金由于受到克鲁泡特金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从此他开始研究安那其主义;读过《夜未央》后,他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革命主义者与民粹主义革命家的传记和著作,使他早期思想中革命民粹主义的思想内容得到了加强。巴金早期世界观的实质是“把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裹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2、巴金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艺术上的特点

短篇小说:《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神·鬼·人》、《沉落集》、《长生塔》、《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艺术特点:1、在形式上,巴金多用第一人称写小说。2、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对人心灵的探索,从人的心理角度来透视社会,注意人的复杂性格,而不简单做好人坏人的伦理判断。3、在小说结构上,巴金早期短篇小说中往往由一个说故事的主人公来对读者娓娓长谈,有时大故事里套小故事,或几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相交织,但却表现了共同主题。

3、《憩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主要内容:作品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整日吃喝嫖赌,败尽了祖上的家产,沦落为乞丐。长期的好逸恶劳,使他丧失了起码的谋生能力,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万般无奈,只好偷窃为生,最后被妻儿赶出家庭,在监狱里很不光彩的死去。艺术风格:1、作品中既有游子归家的怀旧情缘,又有对人事变迁的哀伤、感慨,作品通篇蒙上了一层凄美的、抒情的调子,文字舒缓、婉约。2、构思别具一格把两个互不相关的家庭故事巧妙联合在一起,写杨家主要以倒序交代,写姚家则突出情节的不确定性、传奇性,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了一种韵味丰盈的复调关系。3、作品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个总叙述者“我”,“我”一方面客观冷静地叙述杨、姚两家的悲欢离合,一方面不时地从故事中跳出,以局外人的身份评说着陛下的人事沧桑,从而起到了较好的离间效果,给读者以别样阅读感受。

(三)综合运用

1、《激流三部曲》的主要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1、控诉封建家庭制度。2、喊出青年一代的呼声,号召广大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身民主革命,实现人生理想。3、以批判旧家庭制度为窗口,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人物形象塑造:一、高觉慧:高觉慧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叛逆性。二、高觉新:高觉新是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是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三、高老太爷:专横、虚伪,是封建大家族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艺术特色:1、作品具有很高的典型化程度。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抒情化方式,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在结构上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4、在风俗画的描写中寄寓作家强烈的道德评判。

2、《寒夜》的主要思想、风格特征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主要思想: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风格特征:、巴金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于情感抒发为明显特点的艺术风格。

艺术成就:1、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详尽的刻画了汪文宣这个人物的屈辱心理,深刻的表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他心理创伤的社会原因。2、准确的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及性格变化轨迹。3、细致入微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寒夜》在艺术上的一个鲜明特色。

3、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重要地位

1、《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作品。

2、巴金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精神的重要作品。

3、巴金小说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4、巴金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于情感抒发为明显特点的艺术风格。

5、巴金小说为我国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第四节老舍

(一)识记

1、老舍的主要小说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

《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展现了20年代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的北京普通市民的悲剧命运,对用恶劣手段拆散两对年轻恋人的老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赵子曰》写了一群住在北京“天台公寓”里的大学生,剖析了他们卑微的心理和空虚的灵魂。《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马威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竖线,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横线,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小说鞭挞了旧势力对新事物的扼杀,反映了新生力量的挣扎,并触及东西放不同民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与这种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茅盾。

2、老舍的《月牙儿》、《微神》、《断魂枪》等短篇小说佳作

《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月牙儿》以散文诗笔法来写小说。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月牙儿》与《微神》等以另一种方法写被侮辱被损害者,作品略带象征神秘的气息,现实与梦境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3、老舍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文化反思老舍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内容,是老舍进行文化批判的重要领域,他的国民性批判也多是借此体现,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

(三)综合运用

1、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就社会对劳动者的压迫。

人物形象塑造:1、祥子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助人,最后被现实扭曲了性格,自甘堕落。虎妞一方面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对祥子有着不平等的爱。2、作品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形象,构成祥子悲剧的深广背景和现实依据。3、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鲜明体现了老舍“灵的文学”的主张。

主要艺术成就: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采用老舍所谓的“拴桩法”。以车为核心展开所有事件。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三、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四、简洁、明快、准确、丰富的文学语言。五、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鲜明体现了老舍“灵的文学”的主张。六、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四世同堂》主题和题材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要艺术特色

主题题材独特性:《四世同堂》写人们在北平沦陷后,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没有直接描写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暴行,而是通过描写战争八年之间北平每个人、每家每户、每日每时都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有力鞭挞了那些武士道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

人物形象塑造:《四世同堂》突破了老舍以往每部作品一般集中塑造一两个或几个人物形象的构思框架。以祁家为主,冠家为辅,而钱家则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类形象系列最为突出。而这些形象,又有各种不同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道路的差异。

艺术特色:1、《四世同堂》采用长河奔流结构方式,其多线索的宏达叙述,在深广度、笔力、气势上都是自觉地史诗式的追求。2、内容涉及时间范围长,包括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珍珠港事件到日本人投降。3、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是一幅沦陷了的北京社会全景图4、核心叙事对象是小胡同,却波及整个北京、中国、世界,在有限的天地中见出了广阔的时代与世界的风云。5、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它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6、小说中展现了多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头绪繁多,但不蔓不枝。7、老舍善于在铺叙中节制,结构严谨得体,使得现代叙事中具有古典的匀调之美。

2、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1、老舍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2、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3、老舍是文学语言大师第五节沈从文

(一)识记

1、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

2、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

1924年至1930年是其创作成长期。1931年至1938年是其创作丰盛期,也是成熟期,作品:《边城》、《长河》、《八骏图》、《新与旧》、《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湘行散记》。1939年至1949年的十年间,其创作数量有所衰减。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题材

描写军队生活、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以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沈从文脱离湘西,进入北京,置身于都市新文化的经历,恰恰与其湘西经历构成对比,这使沈从文取得了对于生活的双重距离,获得了超越都市、乡村的独特视角。对于都市,沈从文以一个乡村叙事者的立场打量、批判都市文明;而对于故乡湘西,他多少能够以一个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加以批判性观照。

2、《边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化意蕴:《边城》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作者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描绘了主人公翠翠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边城》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画式的,追求的是传神写意,情景相生,山水的光影与人的风流交融,呈现出美丽的人生境界。

表现手法:1、《边城》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具有真实性,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理想。2、《边城》的世界并不平静,其故事情节仍然包含了强烈的悲剧性。3、《边城》的故事时间是静止的。景物只有季节的变化,人物似乎只有年龄的变化,一切仿佛在梦中。4、小说语言一方面叙述者利用概括的权力架构了一个价值体系,并且随时对于笔下的人物予以褒贬,另一方面适应叙述的需要,常常用“皆”、“必”、“从”、“从不“等词语,以实现对于叙述频率的调整,营造悠然淡远的意味。5、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3、《八骏图》的写作意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写作意图:《八骏图》是对于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叙事手法:《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对于教授甲、乙、丙、丁、戊、庚、辛,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或让人物自叙,或对话,或描写,揭示出各自鲜为人知的灵魂的一角隅。小说中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独立的叙事声音。这是一个参与故事的有限视角,通过达士先生的声音,教授们的精神病态被分析得淋漓尽致。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在大纲之后,作者一一展示教授们的灵魂。

(三)综合运用

1、沈从文作品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和融入的作者的思想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思想:湘西社会单纯、朴素,如牧歌般的乡村生活;对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而言,在故乡愉快的少年人生所留下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是真实的。然而它又是理想化的。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作者试图将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塑我们民族的品德。

2、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题材主要有湘西人生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这两部分互相对比,互相发明,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后者使前者具有了理想化的形态。艺术特色:1、作者在都市文化批判系列中生动的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2、作者善于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以清淡散文笔调抒写自然风物。3、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4、作品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5、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3、沈从文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1、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痛苦。2、具有散文

化特征。3、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4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第六节曹禺

(一)识记

1、曹禺的生平和戏剧创作情况。曹禺戏剧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黑字二十八》、《蜕变》、《正在想》、《家》、《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2、曹禺的主要话剧作品。同上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曹禺剧作的问世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①“五四”前虽有话剧却没有话剧作家,当时演出的剧目不是翻译的外国故事,就是改变的传统故事,没有真正的话剧创作。②“五四”以后到30年代,一般话剧或者脱不出移植改编的窠臼,或者形式简陋单调,话剧成了缺乏戏剧性的对话体故事,远远落后于小说和新诗。③进入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反映工农生活和小市民阶层生活的社会现实题材戏剧大为增加,但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④《雷雨》、《日出》、《原野》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2、曹禺戏剧具有的悲剧意味。

①曹禺的戏剧具有命运悲剧的意味。作者引人注目的借鉴了那种表现古希腊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悲剧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引起曹禺戏剧创作冲动的是“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②曹禺的戏剧不仅是命运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曹禺戏剧所表现的这种凌驾于人之上、控制和摧毁着人的“力量”,是与其要揭露的黑暗现实、要控诉的社会罪恶结合在一起的,透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3、曹禺剧作人物性格的刻画。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写他同情心爱的人物,并不回避这些人物的弱点;写他憎恶的人物,也没有将其简单地写成概念化的丑角。因此,曹禺剧作的主要人物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形象,不是单一平面的性格,而是大多具有多侧面多层面的性格内涵,因为性格的丰富而成为“说不尽”的“圆型人物”。曹禺戏剧的人物塑造远远的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性格特色,蕴含丰富内涵和咀嚼不尽的“魅惑力”。

4、曹禺的剧作具有的强烈的戏剧性。

曹禺的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①他的剧作中都具有显在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或内在的情感波澜的激荡起伏。②强烈的戏剧性有时也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和内在情感的波涛汹涌。③为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在动作,曹禺还常在戏剧中设置一些精彩的抒情场景。

5、曹禺剧作的戏剧结构。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6、曹禺剧作在戏剧语言方面的特色。

①他给每位剧中人所写的台词,都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②曹禺戏剧语言准确生动的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三)综合运用

1、《雷雨》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在一个充满矛盾纠葛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专治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人物形象塑造:周朴园是一个戴着封建胎记的资本家。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表现了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繁漪这个悲剧女性是作者感受最为真切的人物,也是剧作家独特的戏剧审美发现。作者对周萍这个形象的刻画是对周朴园性格描写的一个补充。对鲁侍萍、四凤的刻画,深刻的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残酷,控诉了畸形社会的罪恶。

艺术特色:①独特的艺术结构。采用“回溯法”,将前后三十年时间的内容浓缩到一天内来表达。②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③追求戏剧的诗意。

2、《日出》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日出》是一部社会悲剧。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都市生活的图景对现实做了深刻的剖析,表达出对旧制度势不两立的彻底批判态度,也表达出他戏剧审美创造中对“日出”的憧憬。

人物形象塑造:陈白露是《日出》的中心人物,她美丽、智慧,总是将他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然而又不时流露那种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

艺术特色:①矛盾冲突的生活化。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用诸多生活的片段像绘画中的“色点”一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②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由内在的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和外在的串缀全剧的串线人物去达到的。③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未出场的金八,作为始终牵制着场上人物命运的阴影,在结构上也构成了各种事件的一条潜在的连缀线。

3、曹禺剧作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重要贡献。《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第七节小说创作

(一)识记

1、3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矛盾的“《蚀》三部曲”、叶少钧的《倪焕之》、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2、30年代小说作家形成的几个主要群落。①左翼作家群②东北作家群③京派作家群④“新感觉派”作家群。

3、左翼作家群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蒋光慈、洪灵菲、华汉、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

4、蒋光慈、柔石、丁玲、沙汀、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情况。

蒋光慈:《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柔石: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