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气

元气

元气

指超越时空的先天之气。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儒道各家都作过广泛的论述。宇宙的形成,万物的化生皆被看作元气变化的结果。儒家哲学在汉代产生了气化学说,发展至宋代形成了气一元论的宇宙生成学说:在道教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元气被看作是“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道教元气理论来源于先秦道家。老子没有提出明确的气论思想,但《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道教元气说奠定了基础。庄子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赋予它本原的地位。《庄子·至乐篇》指出:气本无形,并不仅仅无形,实际本无气,恍惚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万物化生,是故《知北游》断言:“通天下一气耳。”道教继承庄子之说,融合汉代开始流行的元气说,形成独特的元气生成理论,并将宇宙生成理论发挥运用到炼气养生的仙学中,气被分为禀受于先天的元气和得之于其他的后天之气,先天元气被视为炼养至宝。早期经典《太平经》提出本原性元气理论:元气恍惚,共凝成一,名为天地,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三遂生万物。而元气只是道的表现,追根溯源,天地大小,皆由道而生。这种元气论上承老子,下启后世道教的宇宙化生之说。南朝陶弘景将《太平经》理论加以改变,把“太极”概念加入化生序列。《真诰》云:道混然一体,由此产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为天地之父母,为道的奥妙变化。唐代吴筠将道教元气理论发挥得更为完备。《元气论》先把混沌分为太无、太和两个阶段,再把元气的发展分为太初、太易、太素三个阶段,形气有质,称为太极,太极质变而有气,气来则分形而为太一,有太一分化出天地。成玄英《老子疏》又将元气之说加以深化,使之具有强烈的思辨意味:元气为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地,平和柔顺之气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为杂类。唐宋以后,道教内丹学兴起,炼养家多从炼气养生的角度论元气。东晋葛洪较早将元气引入炼养理论,《抱朴子·至理篇》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皆凭气而生。养生之要在于宝精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命。后世内丹家皆认为,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可以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的活动,服食元气可以延生长命。《云笈七籤》卷五八引尹真人服元气术:人身中之

元气,常以口鼻而出,今制之令其不出,便可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达至此种境界即为神人。元气作为内药之一,在内丹术中很受重视,道教丹经中记述有众多的服气、行气之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