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

ft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一、ft水田园诗

1、内容

ft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ft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ft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2、意象

常见意象有溪水、ft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3、思想情感

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

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例题: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8、全联视听结合(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 分:答全得 2 分,少 1 关键词扣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 分:答全得 4 分,2 条3 分,1 条2 分。)

例题:2、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ft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5 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 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1 分)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 分)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 分)

二、边塞军旅诗

1、内容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2、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ft、孤城、雁飞、

鹰扬、箭飞、马走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

于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3、思想感情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

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三、怀古咏史诗

1、定义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2、表达的方式,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四、托物言志诗

1、定义: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2、方法分析这类诗歌,要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修辞角度拟人、比喻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五、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1、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2、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3、手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例题1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5 分)

(2)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6 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广东卷

六、羁旅思乡诗

1、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

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

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2、情感: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手法: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

例题 1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ft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

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 分)

①借楼上笛声、迷蒙ft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

愁苦的思乡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5 分)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

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

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例题2 ft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ft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 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

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

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

一致。

(1)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 分)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ft寺前,

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

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 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ft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ft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ft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ft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例题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 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例题 2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 分)

13.(8 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 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