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什么美国人崇拜英国文化

为什么美国人崇拜英国文化

为什么美国人崇拜英国文化
为什么美国人崇拜英国文化

英国人骂美国人没文化

说到欧洲人很不屑美国人,这种情绪是肯定的,我和欧洲同学、朋友打交道我也能感觉到,但原因是很复杂的,拿我所在的意大利来说,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吧:1,欧洲是很讲究社会阶级的,这个源于比较根深蒂固的贵族观念,他们对于生活上的一些要求、对事情的态度都比较严格,比如我认识的出身比较好家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孩们,大多都有十分严格的饮食要求,但在意大利公立大学留学的美国学生(大多不是很富有,富有的在私立),很多身材都不好,很多是胖子,在欧洲学生当中真的会很受孤立。因为欧洲人对于贵族意识的追求多在于一种精神,比如你是否注重个人的形象,你的身材是否健康,这些反映你是否足够重视和尊重你自己。美国人有时真的很随便(经济条件一般家庭,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国其实最多的就是中产家庭啊!就是不愁吃穿但是也不是富贵血统那种),因为人家社会风气就是很轻松好嘛,美国普遍倡导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好嘛,所以美国佬要更直接,与他们接触更轻松。但、是,欧洲人并不喜欢这种“糙”啊,你去欧洲人家里做客,你是需要提前问这个聚餐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正式的话即使是家里即使只有四五个人也要礼服出席啊,如果你不问就是标准美式T恤+仔裤,你不被鄙视谁被鄙视?

不要说欧洲很多女孩穿着都很随便啊,尤其校园你当然可以很随意,可是你的穿着打扮已经决定了你的圈子,我曾经和一个穿着较糙的本地女孩聊天,她自己都说了没什么朋友,像她这样光顾学习又不愿只跟书呆子做朋友的人,那些时髦精致的盆友也不愿和她打成一片,所以她就是形单影只啊。

2,美国人有点点优越感,欧洲人就更烦,也不排除有嫉妒的小心眼。两次战争后美国成了超级大国,但以前美洲大陆干嘛的?流放的人啊,犯罪的人啊,在自己土地上混不下去的人啊才到美洲去,美国的成长期短,没有历史,欧洲呢?欧洲本应该腰杆很硬,偏偏事物的发展永远都有胜极必衰,欧洲的经济危机我们都心知肚明,所以嫉妒里有看不起看不起里有点嫉妒的心理很正常吧。况且因为美国这种“新兴贵族”的崛起,毕竟感觉教养是不比欧洲传统贵族要求,比如意大利人有多爱聊天啊众所周知!但是!公车上,饭馆里,如果你看到一群外国人语调超高超亢奋,那他们一定是用英语的,因为他们一定是美国人!家里教养好的欧洲人绝、对说话声音不会大、音调不

会高,即使他很爱说话!

3,历史、经济的发展原因催生了独特的美式文化,美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容度高。所以不求精细,专攻(高级学府非也),很多美国人被快餐文化吞噬,或因为追求收入而偏理轻文的现象也很多,人是很善良没错,但历史地理啊等文化知识乏,让相对保守、充满文艺情怀的欧洲人看不起。比如很少人认为美国有艺术,而只是认为艺术到了美国会变成商业。就连美国的护肤品都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特点就是“大”!美国的什么都很大,车够大够宽敞吧,但是永远漂亮不过兰博基尼吧。

4,工业化的高度发达造成美国的高效率高量产,老友记里的菲比有多恨量产家具啊,尽管它们很漂亮,但、是,一切可复制的都是不必太珍惜的,这些不用太珍惜的当然就是可以嗤之以鼻的。欧洲最讲究的就是人工、手艺,欧洲人会觉得你美国佬翻过来倒过去机器里出来的相似的衣服相似的风格相似的炸鸡汉堡相似的家具运动鞋,我们连一粒纽扣都有手工师傅的名字在上面的这种品质你们懂吗?速溶咖啡文化大肆流行的你们对我们这种浓缩摩卡玛琪朵奶咖卡布奇诺吧啦吧啦吧这么多品种手工咖啡的品质懂吗?话不投机半句多啊懂吗亲?

所以谁看的起谁看不起重要吗?文化差异造成的分歧你能总结出谁对谁错吗?自己活得舒服就行了!你精致点你就告儿自己这是贵族气质;你随意点就告诉自己这是美式胸怀;你要是能上能下,能端能屈,就告诉自己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啊喂!

我的亲身感受~

一直以来,美国人是英国人开玩笑的一大对象,英人觉得他们本质上是一帮在英格兰混不下去的乡民,素质差,衣着太不讲究,口音难听,肥胖臃肿,自大愚蠢,惹人厌烦~

而英国人本身拥有悠久的贵族习俗和绅士文化,素质很高,做事有分寸,看不上洋鸡佬(Yankees)的搓样子

个人认为这有一定道理,毕竟我们学的是纯正的英语,应该遵守英国正统的社会礼仪规范,不要学美利坚农村二傻的装逼样,所以,我把原有的美式口音换成了英音~

现在中国人,尤其北方一带的喜欢看美剧,模仿美语发音,动不动就发一些恶心的卷舌音,还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实在难听至极,令人无比蛋疼。。。要知道他们即使这样学会了美语,也只是一群满嘴土话的乡窝宁。。。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人大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要学就学英语,多看英剧,多听BBC,研究英国人的着装,举止和社会历史,只有向优秀者看齐,才能使中国超越美国,成为21世纪全球最强盛的国家~~~~~

1. 没有悠久历史。

2. 口音土鳖。

3. 说话没礼貌,"please"等敬语用的太少。

推特上的假女王曾经发过一条推说:"For the avoidance of doub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merican English'. There is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re are mistakes."

4. 地理教育挺失败的。关于这一点的笑话很多。

一个美国人说:「你们为什么老说美国是世界上最SB的国家呢?我觉得欧洲才是。」我们lab的奥地利人每次跟美国人介绍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说奥地利,大部分人都一脸疑惑。

他只好说:"Austria is a country next to Germany speaks German and not Australia AND WE DON'T HAVE KANGAROOS!!!"

而后他说,好几次有美国人想了一会儿问他:"So Austria is a country next to Europe?"

美国人到底得了什么毛病?

美国的新闻媒体们又开始对英国的温莎皇室产生了周期性的迷恋,而美国媒体的这种迷恋真的是很愚蠢,没有人可以比得上。

LONDON —"We know no spectacle so ridiculous," opined the great nineteenth-century historian, Thomas Babington Macauley, "as the British public in one of its periodic fits of morality." But for sheer ridiculousness, few spectacles are quite so grimly moronic as the American media plunging overboard in one of its periodic obsessions with the British House of Windsor. The news -- to use the term in its most limited sense -- that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Cambridge expect their first child to arrive on this Earth sometime next summer is sending a good part of the American press into a familiar frenzy of twittering, fluttering excitement.

伦敦——“我们都知道不会出现如此可笑的情况,”伟大的19世纪历史学家托马斯巴宾顿如此观察到,“这种好笑的情况就好像英国公众所发生的周期性道德癫狂一样。”但是美国的新闻媒体们又开始对英国的温莎皇室产生了周期性的迷恋,而美国媒体的这种迷恋真的是很愚蠢,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最近又出了一个新闻——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大新闻——那就是剑桥公爵和公爵夫人在明年夏天的时候可能会生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这个使新闻媒体们疯狂并且激动不已,美国媒体的这种情绪似乎在以前也出现过。

There will be a baby! Not just any baby -- a royal baby! Could anything be finer or more deserve front-page coverage? Were I an American, I suspect I should find this contemptible; as a Briton, I make do with considering it laughable.

将会有一个婴儿降生!不是任何的普通的婴儿——而是一个皇家婴儿!还有什么新闻比这个更有价值或者更值得成为新闻头条的吗?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的话,我会觉得这不是一个什么大新闻;但是最为一个英国人,我觉得美国媒体真的是很可笑。

Mark Twain was surely right. "Unquestionably the person that can get lowest down in cringing before royalty and nobility, and can get most satisfaction out of crawling on his belly before them, is an American. Not all Americans, but when an American does it he makes competition impossible." Consider, too, that Twain never had the pleasure of witnessing American morning television and its ridiculous habit of fawning over, successively, Prince William's engagement, his marriage to Kate Middleton and now, the happy news that the next stage of the succession is on the point of being secured.

马克吐温是对的。“如果说有谁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在皇家和贵族的面前阿谀奉承并且通过膜拜皇家和贵族而得到

满足感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是美国人,这么做的当然不仅仅只有美国人,但是当一个美国人这么做时,没有人可以在这一点上打败美国人。”我们可以想见,马克吐温可能从来不看美国早间的电视新闻,也不会喜欢看电视节目上出现的有关奉承威廉王子约会的无聊新闻,或者也不喜欢看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婚礼,当然也不喜欢电视上正在播出了有关他们两个要生孩子从而英国皇室又有接班人的新闻了。

I recall experiencing some of this first-hand. When Queen Elizabeth enjoyed a state visit to Washington in the summer of 2007, you should have seen the palaver. I lived in Washington in those days and was mildly taken aback by all the upper-crust hysteria. My, how members of the imperial capital's elite scrambled for the merest glimpse of royal flesh. At a garden party hosted by the British embassy, members of Congress and what remains of (or passes for) Georgetown society could have been mistaken for teenage girls queuing for tickets to see One Direction. (Tough-hearted British journalists, of course, did their best to hide their amusement at this spectacle behind a mask of laconic detachment.) Needless to say, this didn't happen when other heads-of-state came to town.

我还记得之前接触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新闻。2007年,当伊丽莎白女皇对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时,你肯定见过美国人对女皇的奉承行为。当时,我还住在华盛顿,当时我就被美国上层社会的那种歇斯底里给震惊了。天啊,为什么帝国首都(华盛顿)的精英们为了看一眼女皇而争得头破血流呢。在一个由英国大使馆举办的一场露天招待会上,那些国会议员和乔治城社区的上层人士们(或者假装是上层人士),他们看起来就好像是排队购买单向乐队演唱会门票的疯狂女孩。(当然,在现场的那些英国记者们看到这一场景后都有点忍俊不禁了,但是他们还是极力的保持不笑,就当作没看到一样。)毫无疑问,如果是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访问美国,这种盛况是不会发生的。

The American fascination with the British royals is hardly new, even if it has been magnified and encouraged by a culture ever more in thrall to celebrity and an age in which trivia and gossip are privileged by carrying around Google on your phone. Much of the rot set in with Princess Diana, whose "fairytale" wedding to Prince Charles descended into a gruesome -- if compelling -- soap opera.

美国人对英国皇室的这种迷恋由来已久,美国的名人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如今借助谷歌等媒介方式使得琐事和小道消息满天飞,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名人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美国人依然对英国皇室情有独钟。戴安娜王妃事件更是让美国人对英国皇室为之疯狂,她和查尔斯童话般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了可怕的——如果引人注目的话——肥皂剧。

Diana's death was, if you will, as tragic as it was useful. She died before her story became too tawdry. Her demise allowed attention to pas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befitting his status in the line of succession, to Prince William in particular. Here was a photogenic and responsible royal, whose rise could redeem the family's tarnished brand, offering fresh hope and, above all, a fresh storyline.

戴安娜的死亡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杯具的一面(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在她的故事变得更加低俗之前她死了。由于她死了,公众们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皇室下一代身上,尤其是威廉王子,由于他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了。威廉王子是一个很上镜的并且也很有责任感的皇家成员,他的出现洗涮了英国皇室之前的不光彩并且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而最重要的是,他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故事情节素材。

His wedding in the summer of 2011 to Kate Middleton -- a commoner, no less! What a fairytale! -- was an event crying out for mawkish excess. American television, ever ready on this front, fell upon the challenge in splendid style. The morning shows decamped to London for a week of newlywed overkill. As purveyors of mindless tommyrot at the best of times, "Good Morning America" was in its element as it offered Americans the opportunity to gawk at all the princely finery, pomp, and flummery on display in Ye Olde London Town.

威廉王子在2011年夏天的时候和凯特米德尔顿结婚,凯特只是一个平民,真是童话般的故事啊!这次的婚礼也得到了人们过度的关注,多的令人作呕。美国的电视台早就做好了准备,并且尽全力来报道这次婚礼。一些美国电视台的新闻秀节目早就跑到伦敦去进行为期一周的新婚报道。这些无聊的美国新闻媒体们终于碰上了最好的时机,其中《早安美国》这档节目就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为美国观众提供了这次盛况空前的婚礼。

A writer for Entertainment Weekly dryly reported that "NBC had a graphic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of its screen: "…Countdown to the Kiss.' The network didn't realize it should have made that plural. When the freshly spliced William and Kate went in for a second smooch on the balcony of Buckingham Palace, I think I heard Barbara Walters gasp on ABC."

一位娱乐周刊的记者冷冰冰的写道“NBC电视节目的右上方出现了一个标志:…接吻倒计时。?这家电视台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把kiss写成复数(kisses)才对。当威廉王子和凯特出现在白金汉宫阳台上准备进行第二次接吻时,我好像听到了芭芭拉沃尔特在ABC电视节目上的喘气声。”

A gasp! An honest-to-goodness gasp! Some people are too easily impressed. And so it continues. The Daily Beast -- helmed by the indefatigable British import Tina Brown -- publishes a blog titled "The Royalist," which, "updated several times daily" is deemed "essential eyeballing for fans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family." There

is something ghastly about this.

气喘吁吁!一个纯洁的喘气声!有些人就特别容易被别人感动。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野兽日报——由不屈不挠的英国人蒂娜布朗掌舵——建立了一个题名为“保皇主义者”的博客,每天博客都会更新好几次,人们称这个博客为“世界上最著名皇室的粉丝们必须要关注的博客。”听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Ghastly but not, alas, un-American. There is no novelty in observing that much of American culture thirsts for dynasties and aristocracy to an extent and with a prominence that is sometimes hard to fi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cite Twain again: "We have to be despised by somebody whom we regard as above us or we are not happy; we have to have somebody to worship and envy or we cannot be content. In America we manifest this in all the ancient and customary ways. In public we scoff at titles and hereditary privilege but privately we hanker after them, and when we get a chance we buy them for cash and a daughter."

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并不是非美国式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大部分文化都渴望朝代和贵族这些类型的东西,而且表现的特别的显著,可是这种现象你很难在英国找到。再一次引用马克吐温的话:“我们美国人只有被那些我们认为更高贵的人鄙视才会开心;我们美国人需要一个对象来崇拜和嫉妒,否则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在美国,我们可以通过所有古老和传统的方式来证明马克吐温说的这一点。在公共场合,我们总是藐视地位和世袭特权,但是在私下里,我们又在不断的追求这些东西,一旦有机会,我们就会用金钱或者是利用自己的女儿来获得这些东西。”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英国王室”情结

徐贲

4月29日星期五,我一走进课堂,就有学生问我,昨天夜里你看英国王室婚礼了吗?我说没有,随即是一片夸张的惋惜声,这是学生们喜欢开玩笑的方式。但是,许多美国人还真是对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非常着迷。英国有评论道,美国人着迷程度甚至超过了英国人。29日一大早就有晨间新闻报道,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上举行了“王室婚礼派对”(Royal Wedding Party),参加者虽然只是在半夜里观看电视转播,但却是盛装打扮,犹如亲身参加这一“盛典”。

美国人对英国王室事件有高度兴趣,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兴趣是“媒体事件”的渲染结果,但与其他国家,如中国,对这种事件的大众兴趣却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美国与英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而美国许多民众对英国王室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情结,便成为这种关系的象征性表现。

美国文化不仅深受英国影响,而且在许多方面简直就是英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美国人喜爱阅读,重视办学校,都是英国的传统,早在美洲殖民地时期,美国人要读的书,英国人已经都替他们写好了。1660年以前,英国有444所学校,每12英里就有一所学校,新英格兰人在没有自已作家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有读不完的书籍,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曾对当时美洲情况这么说:“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礼仪”(civility)文化,若能在传统中持续传承,无不以王室为顶端向下流布。“礼仪”不仅包括行为举止、衣着、言谈,还包括人际权力关系的方式和价值。礼仪来自教育,因此古代君王教育同时又对贵族和民间的教育有示范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和60年后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都是为君王教育写的,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伊拉斯谟要求君王以仁义治理国家,而马基雅维里则认为,君王统治人民,让他们害怕比让他们爱戴更为有效。在美国人心目中,英国的君主立宪使得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统治难以得以维持。英国不是没有过暴君,而是人民的反抗能够有效地遏制国王的暴政,而王室则从这种反抗

中汲取了充分的教训。今天的英国王室已经不再拥有统治的权力,王室事件也不再有国家主义和政治内容,成为单纯的表演文化象征,例如,凯特出生平民,她穿的婚纱不足9英尺长(已故王妃戴安娜的长达25英尺),表现了王室亲民和节俭的姿态。这种表演文化带有时尚和审美的色彩,经由媒体渲染,成为大众娱乐的谈资。

英国王室的宫廷文化对许多美国人有相当的吸引力,美国人羡慕的是英国王室代表的那种具有传统的优雅文化,未必是它以前的君主统治模式。美国人越是自己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就越是对它抱有一种神秘的好奇。普通人用去政治化的方式对待宫廷文化,这是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形。

在西方,宫廷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至今尤存,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宫廷文化对社会就一直有一种文明、礼仪教化的作用。一些宫廷文化的书籍至今仍然是人们阅读的经典。意大利的卡斯蒂格朗(Baldassare Castiglione,1478-1529)所著的《廷臣论》便是一个例子,作者根据他自己在Duchess Elisabetta Gonzaga宫廷任职的经验,从1508开始,花了多年时间写成这本书,1528年出版,后来被翻译成欧洲的多种文字。今天,人们阅读此书,从中了解16世纪意大利贵族的文化风尚,也感受到一种非贵族阶级并不陌生的内心向往,那就是追求人的自身完美。

近年来,英国王室的丑闻和麻烦不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倒反而增加了他们对这个王室的可认同感。就像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一样,美国人对英国王室并不抱道德完美主义。在经历了不少丑闻和麻烦以后,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就像刚刚过去的复活节一样,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

Western students enjoy a seemingly relax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is, however, is not the case for students in Asia, who face crushing workloads and are often very discipli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her Globalist. The decision is partly based on an inability —or unwillingness —to spend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tuition fees, especially given the suspicion that local schools are better anyway. After all, what more could one want from a basic education than a strong grounding in language, math and science, all subjects in which Asian schools famously excel. Our main concern is the ability of our son —and indeed the whole family — to adapt to the strict diligence that is expected of the Chinese. Apprehension increases when talking to local friends.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tests, beginning with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s initiat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Shelly Chen is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at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ne of the city’s best middle schools. Already near fluent in English, she is studying German and ranks among the highest in her grade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一、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 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 括语言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并不是两种独立的语言。众所周知,美国是由英国 在北美的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英语也是被移民美国的英 国人带去的。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拼写、词汇等方面。 正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英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发 音规律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把英语发音归为英音和美音两类。在 拼写上,美国英语较之英国英语更简洁,更接近发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语 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选词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两国同为移民国家,但人口组成各不相同。 英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不同人种组成,包括伊比利 亚人(Iberians)、凯尔特人(Celts)、古罗马人(Romans)、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北欧人(Danes)、诺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国的日尔曼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教学总结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英文)

Western students enjoy a seemingly relax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is, however, is not the case for students in Asia, who face crushing workloads and are often very discipli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her Globalist. The decision is partly based on an inability — or unwillingness — to spend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tuition fees, especially given the suspicion that local schools are better anyway. After all, what more could one want from a basic education than a strong grounding in language, math and science, all subjects in which Asian schools famously excel. Our main concern is the ability of our son — and indeed the whole family — to adapt to the strict diligence that is expected of the Chinese. Apprehension increases when talking to local friends.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tests, beginning with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s initiat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Shelly Chen is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at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ne of the city’s best middle schools. Already near fluent in English, she is studying German and ranks among the highest in her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篇一: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文化一直跟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 国家的兴衰存亡。纵观世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 容和含义,随着大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使得各国之间文化交 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本文就目前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差异所在。中国论文网 /9/view-6808314.htm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差异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0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 很大的提升,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 得我国文化承受着来自各国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英美等西方经济发 展大国,在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及时分析各国之间的 文化差异,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 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要想得到高速的发展,就需 要保持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等交流,而各国自身的发展历 程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有着 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国家之间的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下面就研究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做具 体分析。 1.1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通常来讲,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 号化结构,主要包括文字、语言、文学、绘画等内容,不同地域、 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文化是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 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对当时社 会人类生活特点的体现,也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特 色的积淀,更是对每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为什么美国人崇拜英国文化

英国人骂美国人没文化 说到欧洲人很不屑美国人,这种情绪是肯定的,我和欧洲同学、朋友打交道我也能感觉到,但原因是很复杂的,拿我所在的意大利来说,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吧:1,欧洲是很讲究社会阶级的,这个源于比较根深蒂固的贵族观念,他们对于生活上的一些要求、对事情的态度都比较严格,比如我认识的出身比较好家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孩们,大多都有十分严格的饮食要求,但在意大利公立大学留学的美国学生(大多不是很富有,富有的在私立),很多身材都不好,很多是胖子,在欧洲学生当中真的会很受孤立。因为欧洲人对于贵族意识的追求多在于一种精神,比如你是否注重个人的形象,你的身材是否健康,这些反映你是否足够重视和尊重你自己。美国人有时真的很随便(经济条件一般家庭,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国其实最多的就是中产家庭啊!就是不愁吃穿但是也不是富贵血统那种),因为人家社会风气就是很轻松好嘛,美国普遍倡导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好嘛,所以美国佬要更直接,与他们接触更轻松。但、是,欧洲人并不喜欢这种“糙”啊,你去欧洲人家里做客,你是需要提前问这个聚餐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正式的话即使是家里即使只有四五个人也要礼服出席啊,如果你不问就是标准美式T恤+仔裤,你不被鄙视谁被鄙视? 不要说欧洲很多女孩穿着都很随便啊,尤其校园你当然可以很随意,可是你的穿着打扮已经决定了你的圈子,我曾经和一个穿着较糙的本地女孩聊天,她自己都说了没什么朋友,像她这样光顾学习又不愿只跟书呆子做朋友的人,那些时髦精致的盆友也不愿和她打成一片,所以她就是形单影只啊。 2,美国人有点点优越感,欧洲人就更烦,也不排除有嫉妒的小心眼。两次战争后美国成了超级大国,但以前美洲大陆干嘛的?流放的人啊,犯罪的人啊,在自己土地上混不下去的人啊才到美洲去,美国的成长期短,没有历史,欧洲呢?欧洲本应该腰杆很硬,偏偏事物的发展永远都有胜极必衰,欧洲的经济危机我们都心知肚明,所以嫉妒里有看不起看不起里有点嫉妒的心理很正常吧。况且因为美国这种“新兴贵族”的崛起,毕竟感觉教养是不比欧洲传统贵族要求,比如意大利人有多爱聊天啊众所周知!但是!公车上,饭馆里,如果你看到一群外国人语调超高超亢奋,那他们一定是用英语的,因为他们一定是美国人!家里教养好的欧洲人绝、对说话声音不会大、音调不

英国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差异 文化习俗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东西,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语举止和风俗习惯。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英国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的国家,它具有自己固有的不一样的文化习俗。首先,英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姓名!同中国一样,姓是世代传袭的,子女传承父姓。但是在中国已婚妇女仍具有自己的本姓,在英国已婚妇女就得跟随夫姓!例如Marycoper嫁给JimTailor后便得换成MaryTailor。而且中国的姓名和英国是恰好相反的,比如我是李华有幸到英国留学,就得给自己换成huali。再者,英国人比较注重隐私。所以大家相见时就说“How are you?"或者"Hoe nice the weather is"来问候,而不是今天你吃了什么,去哪,干嘛去?这些都是较为传统的,却也是英国文化习俗的一个亮点!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英国的习俗文化也有了新的一些特点。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国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很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一、生活中的改变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也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近几年来,英国家庭的消费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的消费不断增加。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同时,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等。也就是说,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西服可以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像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三、公园与绿地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由于冬季阴雨多雾,因此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四、自己动手做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及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五、酷爱运动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项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六、丰富多彩的假日每年外出旅游度假对大多数英国百姓来说,无论时间长短,国内或国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除旅游外,英国人在周末、银行节、复活节等五花八门的假日中的娱乐和消遣节目更是丰富多彩。环境优雅的电影院、音乐厅、歌剧院和夏季露天音乐会更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

中国英国美国生活对比

中英美生活对比 各国文化因为地域差异都有很大区别,每去一个国家,就像在参观一个大型展览,那么我就以观后感的方式,讲述我在英国和美国的见闻。 先是16年暑假我去了美国西部。小时候外出旅游都是跟着爸妈,自己的知识面也不够,没办法很好地体验当地文化;现在自己成年了终于可以以自己的眼光看看世界,好好体验当地生活。美国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生活极具个性化。国家有着全世界最强的资本,可以给人民提供大量便利的条件。在美国的商场,可以买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并且价格还比产地要便宜,比如很多大品牌的衣服虽然都是中国制造的,但却没有在中国售卖,有一些在中国售价很贵的衣物,在美国价价格只有中国的60%-70%。在当地人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能感受到他们生活幸福指数也挺高的:白领平时工作不用怎么加班,工资满足吃喝之余还够经常出去消费,周末一家人外出野餐,开车到近郊骑行等等都是家常便饭;美国蓝领的工资相对于中国来说工资相当高,勤劳一点,挣的钱可以超过白领,吃喝玩乐也完全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会感到特别辛苦,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之前听别人描述的:美国是靠吸其它国家的血发展起来的,现在看来是没有错的。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放弃实物生产,脱离开实体经济。美国人把实体经济的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产业叫做垃圾产业或者叫做夕阳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向中国转移,所以在美国很少本土制的加工产品,这类商品大都产自东南亚。而美国除了留下所谓高端的产业,IBM、微软等企业外,70%左右的就业人口都陆续转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务业,通俗来说就是脑力活动。所以现在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像古代监督劳工的工头,劳工不但工作辛苦,创造出来的价值还要被工头压榨一轮。要是这么分析的话美国听起来有点卑鄙,但其实在国际关系上大家本来就是对立的,大家都是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在发展,哪个国家能从其它国家身上占到便宜,并没有卑鄙与否的说法,更多来说这恰恰是该国强盛的体现。 18年的春假我又坐不住地到大英帝国转了一转,感受到的又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英国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懒。在伦敦这种全球排名前三的城市,商店周六晚上营业时间就会缩短,周日很多店只开12:00-18:00,甚至整天不营业,麦当劳等一系列为人熟知的快餐也在此列,商店不营业的时间想买东西就只能去种类少的可怜的便利店。看惯了一周工作七天的中国人,我不禁替他们担心挣到的钱是否够用。答案是完全足够,与当地人慵懒生活作风极度不符的是其高昂的物价,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可以用较少的工作时间换区更多的金钱。相对于美国利用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人民提供便利,我觉得英国人之所以能如此休闲,靠的是其前世界霸主的地位。19世纪上半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称霸了世界近一个世纪,期间与殖民地签订的大量条约和掠夺而来的海量资源,令英国人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坐享其成。虽然现代已经废除了殖民地政策,但是很多习惯保留下了下来,比如说国际贸易方面,原殖民地与英国的来往已经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运输、交接、管理体系,那么在利益还过的去的情况下很多原殖民地还是会选择与英国建立流量较大的商业往来。这在确保英国国力强盛的同时,还能创造出很多劳动岗位,减轻社会竞争,所以英国人才会如此悠闲。说起英国不得不提的还有他们在全世界著名的绅士风度。在这一点上,我承认英式英语是比美式英语听起来更有腔调,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多了很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也催生出了一条歧视链。相信大家经常能在电影里看到因为口音不正而受到歧视的情节,这种情况在英国发生的尤其多。英国由于采用的是君主立宪制,产生了很多贵族,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英国人总是自视甚高的想法。在旧时代,贵族确实掌握着很多社会资源,处于绝对主动位置;但是在信息交换如此发达的现代,贵族高高在上的地位已经被动摇了,很多信息,很多资源,群众都可以自己找途径得到,可是英国人似乎还处在世界霸

(英美社会文化对比作业)英国和美国医疗体系的对比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ealth Care Mode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By Class1 苏华虹20102401160) Instruction: As we all know, in recent years, China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 in our country’s healthy care system reform, with a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To prevent from more mistakes, we China also try to learn from other health care system mode and the experience when taking the system into practice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K and the USA. Therefore it is meaningful to make a compa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In this passage, we will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 and UK’s medical system and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expense of the health care; the problems of these two system, at the end of it; we will talk about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se two system to build a better healthy care system. Key words: Medical healthy care mode, government-leading, market, comparison, revelation. Body Comparing the two health care modes UK and U.S., it is obvious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similarities include: 1.The two modes hold the same goal of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 to the nations 2.Each mod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 spirit and will of the nations. (The American advocate for freedom and they don’t like to led by the government while the British are taken for granted that every citizen has right to enjoy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3. Both the two mode are not perfect. Problems come along when taking the mode into practicing and both British and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reform the mode to get a better one. The differences are also obvious: 1.The British mode is leading by government, while the American mode is more based on the mark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ompetition. 2. Most of the British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4。Eating, chatting alternately To the British people to come to a guest, should an appointment on time and prepared some small gifts early to be considered to be impolite behavior. At meal time, eating his dinner plate where all the food is polite behavior, such as the remaining food in the UK means that guests do not like these foods. The British like to eat when the chat, then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at and speak alternately. Zhang Dazui when eating and speaking, are very rude behavior, it is best to eat only a small amount of food put into their mouths. If you have mouths, the best cover it with one hand. In the UK culture, To stay to socialize after dinner conversation was regarded as polite behavior, gathering more than likely to continue for several hours. 5。。Where the things I want to Reservation Life in the UK would also like to note that with people, visiting a friend before you advance notice of each other, uninvited guest will be is disgusting. It should be avoided after 10 pm a phone call to someone's home, after 11 pm phone call is likely to be the British as the event of emergency. Britain's many services require an appointment in advance, such as a doctor,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与名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 与名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与名 ( 1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如Herbert George Wells(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第一、第二两个词是名,末一词是姓。 ( 2 )英美习俗,通常在婴儿受洗礼时,由教士或父母亲朋起名字,献为教名,排列在姓名的最前面。此外,长辈或本人也可起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这就是英美人常常有两个甚至更多名字的原因。名字可以来自许多方面。有人因其母系属于名门望族或有其他特殊荣誉,把母姓作为子女的第二个名字。也有借用名人或亲属或与家庭有密切交往者的姓为名的。有时,子孙完全袭用父辈名字,这时需在姓名后加Junior (略作Jr.或Jun.)一词或加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Ford Jr.(小约翰· 福特)。Thomas Daly Ⅲ(托马斯· 戴利三世)。 ( 3 )英语名字,数达几千个。有些用来作姓,但也有也可用来作名的,如Henry。为了书写或口语方便,往往将本名缩短,如Frederick 缩为Fred。Margaret 缩为Maggy等。亲友之间,常用昵称,以示亲切。昵称一般比本名短,但也有比本名长的,如Johnny 是John 的昵称。一个名字的省略形式和昵称有时不止一种,如William 可以分别为Bill、Billy、Willy 等。 ( 4 )英国人在历史上一个很长时期内,只有名,没有姓。约到十一世纪,一些贵族家庭用宅邸的名称来称呼一家之长,后又传诸子孙,世代

相袭,形成了姓。姓的使用首先兴起于伦敦等城市。其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表明血统关系:有的在父名后加s、son 等词尾,以表明系某某之子,例如父名Adam ,子以Adams 为姓,父名Jack ,子以Jackson 为姓;有的在父名前冠以Fits、O’、Mac、Mc。(均有“之子”、“的”等表示从属关系之意)等词头,如父名Gerald , 子以Fitsgerald 为姓,父名Brian,子以0'Brian 为姓,MacDonald,意为Donald之子,而McMahon,则为Mahon 之子。 ②起源于出生或居住地名:有的直接以地为姓,如London(伦敦)、cleveland(克利夫兰),有的以ton、ham(含有村庄、部落之意)等为词尾,如Washington、Needham 等,还有些姓的词尾是brook(小溪)、wood(树林)等,表示居住地的环境,如Holbrook(谷中小溪)、Heywood(绿色森林)等。 ③表明容貌、特征,如现ack(黑色)、Longfellow(高个子)等。 ④来源于职业,如Smith(工匠)、Tyler(看门人)等。 ⑤名字缩写时,按英国习惯一般把名字全缩写,例如G. P. Thomson,或缩写第一个名字,如G. Paget Thomson ;美国则习惯于缩写中间的名字,如George P. Thomson。一般没有将姓加以缩写的习惯。但一些举世知名的人物,也有全部姓名都用缩写形式的,例如G. B. S., 即George Bernard Shaw(肖伯纳), F. D. R.即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富兰克林· 罗斯福)等。

有趣的对比:英美加澳文化差异

有趣的对比: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文化差异 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四个国家,英国,加拿大,澳洲和美国。他们都是西方国家,也是富有的国家,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上也有不同,这里特转译了从网上浏览到的文化对比。除了我的注解,都是别人写的,所以希望没有冒犯任何人。 澳洲人:相信要寻觅伙伴。 英国人:相信要寻找属于自己一个俱乐部的人。 美国人:相信要寻找能自立的人。 加拿大人:相信是政府的责任。 澳洲人:出国时不喜欢被认为是英国人。 加拿大人:出国被认为美国人会愤怒。 美国人:出国的话鼓励别人把自己误认为加拿大人。 英国人:出国时认为被误为他人是不可思议的。 加拿大人:可承受刺骨的寒冬并以此为傲。 英国人:可承受难以忍受的又湿又阴郁的冬天,并以此为傲。 美国人:两样都没有,所以无所谓。 澳洲人:不懂什么是狂风暴雨的天气。 美国人:喝很淡的啤酒。 加拿大人:喝强烈的啤酒。 英国人:喝温啤酒。 澳洲人:只要是酒,都喝。 美国人:似乎认为贫穷和失败是道德上有疑点(这在经济危机的今天,不太属实) 加拿大人:似乎认为富有和成功是在道德上有可疑处(加拿大不鼓励致富,很高的税)

英国人:似乎认为富有,贫穷,成功和失败都是靠继承得来的。 澳洲人:喝过几杯啤酒后,这些都不重要。 美国人:花很多时间粘在傻瓜盒子(电视机)前。 加拿大人:不在傻瓜盒子前看那么多电视,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频道。 英国人:交税,为的是看四个频道。 澳洲人:把自己不看的劣质节目出口到英国,那里每个人都喜欢看。 美国人:持续含糊不清地唠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 英国人:持续含糊不清地唠叨板球,足球和橄榄球戏。 加拿大人:持续唠叨冰球,冰球,还有怎样赢了美国二次棒球。 澳洲:持续唠叨他们每次都能击败Poms.(这个词翻不出来,也许是指英国人) 澳洲人:对啤酒具有极端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是指啤酒牌子,是指对啤酒的爱好) 美国人:挥舞国旗,唱国歌,沉迷于爱国主义的情操到盲目,看不到其他东西。 加拿大人:唱国歌时不能同意国歌的歌词,不管是用法语还是英语。(加拿大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对国歌歌词有争论) 英国人:不唱,宁愿让铜管乐队来演奏国歌。 英国人:为他们以前的公民成就骄傲。 美国人:以他们今天的公民成就骄傲。 加拿大:孩子气的叙说那些有成就的美国人曾经是加拿大人。 澳洲人:支吾他们过去的公民曾是被放遂的英国人,但是几杯啤酒下肚,什么都不重要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