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外治法治疗继发性闭经

中医外治法治疗继发性闭经

中医外治法治疗继发性闭经

中医外治法治疗继发性闭经:

1.坐药方法:

取土大黄15克、茜草10克。二药一同捣烂、混匀,用干净纱布缝制一小包系一线在外,塞入**中。每日1次,连用10次。每晚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15~30分钟。

2.敷脐疗法:

取肉桂、延胡索、细辛、小茴香、乳香、没药各20克,共研为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5~10克,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治愈为止。

3.热熨疗法:

取茺蔚子、晚蚕沙各300克,大曲酒100毫升。先将茺蔚子、晚蚕沙各150克放入沙锅中炒热,后以大曲酒100毫升撒入拌炒片刻,将炒熟的药末装入白布袋中,扎紧袋口部。待触之不烫手时,热熨小腹部。药包冷后,再取另一半茺蔚子和蚕沙炒大曲酒再熨腹部。交替熨两次后,覆被静卧半天,月经即可通下。

4.热敷疗法:

取益母草120克,月季花60克。将两味药放在沙锅中,加清水2500毫升,煎浓汁,捞去药渣,仍放在文火上炖之,坚持药汁温热备用。嘱患者仰卧床上,以厚毛巾两条泡在药汁内轮流取起,拧去药汁,热敷脐眼及下腹部,以小腹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每日1次,经过7~10天月经即通。

5.隔药灸法:

取市售艾条适量。取下腹部正中的关元穴(脐下三寸处)于关元穴上放置胡椒饼加丁香粉、肉桂粉,然后点燃艾条隔药灸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亦可隔姜片灸脐下1.5寸处气海穴。

6.淋洗疗法:

取生地、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五灵脂、大黄、丹皮、茜草、木通各15克。将上药加水1500毫升,共煎取药液,置入盆中。坐盆上先熏蒸,水温稍降以后,以毛巾浸药液淋洗脐下小腹至会阴部,至水凉为止。每日一剂,每次30分钟,10天为1疗程。

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中医外治法汇总

胃脘痛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1.艾灸 胃脘疼痛: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 胃脘胀满: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 嗳气反酸: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 2.穴位贴敷 胃脘疼痛: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 胃脘胀满: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 3.耳穴贴压 胃脘疼痛: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 纳呆: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4.穴位注射 胃脘胀满:足三里、合谷 嗳气反酸:足三里、内关 5.拔火罐 胃脘疼痛:背腧穴 6.雷火灸 虚寒型胃痛:神阙、中脘、足三里(双侧)、脾俞、胃俞、涌泉等穴 药物竹罐疗法: (一)适应症 1.内科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导致的关节肿痛,感

冒、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胃痛、腹泻、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2.外科疾病:疖、痈、疮、丹毒等 3.妇科疾病:痛经等 4.儿科疾病:发热、咳嗽、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5.五官科: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等 6.皮肤科疾病:痤疮、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7.骨伤科:颈椎病、腰肌劳损、落枕腰背痛、肩周炎等 禁忌症: 1.高热、抽搐、痉挛症等不宜使用 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消瘦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 3.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需慎用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慎用 5.患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如血友病 中药热盐包疗法:(一般吴茱萸:粗盐比例为1:1) 适应症: 1.骨科:颈肩关节肌肉酸痛、腰腿痛;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 肿痛等;风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酸胀等。 2.消化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痛;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寒 性呕吐、预防药物化疗后呕吐等。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留针20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

最佳胃胀治疗

胃胀是指总觉胃脘撑胀,外观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让人吃不下饭,精神抑郁。 1.发病机理与病因 引起胃胀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引起胃胀气的原因很多,例如精神紧张;平时吃的过快、过饱,喜欢喝碳酸饮料,嚼口香糖等。当然,胃肠本身的原因,如胃动力不足、胃部炎症等是导致经常胃胀气的主要原因。反复性和长期性的胃胀多数是由胃部炎症引起,据调查,约80%的人胃部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临床症状与危害 一般是饭后饱胀,嗳气,坐卧不安,茶饭不思;胃胀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可以导致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可以发展为胃癌。 3.常用药的危害 医药治疗主要加强胃动力,但是长期服用会造成人体的依赖性;由于药物是化学合成,对人体存在着副作用。因此,使用中药成分的增强胃动力的药物是较好的选择。4.经常胃胀怎么办 针对胃胀的原因,我们则可以从精神、饮食、药物等方面来缓解症状。 1、日常生活中,应该放松心情,稳定情绪,以免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胃胀。 2、饮食方面,则应该养成细嚼慢咽,不要一次性吃得太多、太撑:平时少喝碳酸饮料,少嚼口香糖等的习惯。因为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气体的摄入,导致胃胀。另外,须根据以往的经验避开某些易胀气的食物。吃饭时也应该避免辛辣刺激、过凉过热的食物,并做到饮食有规律。 3.营养产品调理建议:但是长期服用药物,会造成人体的依赖性,这就是很多人吃药后症状缓解,停药则又犯,且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同时长期用药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现在人们更愿意用非药物方法来治疗胃胀。 1.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减轻精神压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胃动力。 2.维生素B族: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 3.复合维生素片: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修复受损的组织;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4.助消化制剂——健胃消食片口服,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帮助消化,减少胃胀气打嗝的频率。 5.肠胃保健食品——如活谓素,它选用的是与人体有高亲和力的动物膳食纤维——几丁聚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 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温度适宜时,将蛋臵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每次10分钟。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2. 谷糠熨: 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 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 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

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每次10-20分钟。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 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 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趁热熨疼痛的关节。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 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先熨后敷。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10. 蒜熨: 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许,捣烂后臵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肚脐四周,能治久治不愈的寒泻。 11,田螺熨: 大田螺3个,食盐少许。将田螺捣烂,加盐调匀,熨敷气海穴,可治便秘。 葱姜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

胃胀气吃什么较好

胃胀气吃什么较好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胃胀气吃什么较好》的内容,具体内容:胃胀气吃些防治胃胀气的食物很有效。不少食物有改善胃胀气症状的功效,如香蕉、柠檬、酸奶、姜等。到底胃胀气吃什么好?我为您介绍治疗胃胀气的食物及食疗方。胃胀气的产生胀气... 胃胀气吃些防治胃胀气的食物很有效。不少食物有改善胃胀气症状的功效,如香蕉、柠檬、酸奶、姜等。到底胃胀气吃什么好?我为您介绍治疗胃胀气的食物及食疗方。 胃胀气的产生 胀气源自于胃肠道多气。当空气进入体内,人体本能会有打嗝或是排气的反应,多余气体会造成异常的胀气。造成胀气的原因有很多,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胰脏功能失调等,都易导致腹胀。 胃胀气吃什么好 1、黄瓜 黄瓜中含有类黄酮抗氧化剂槲皮素,有助于减少胀气。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以及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强身健体。 2、香蕉 香蕉富含钾,有助于调节体内钠水平,防止水肿和腹部胀气。香蕉还富含可溶性纤维,有助缓解或预防便秘。 3、木瓜

饭后胀气可以吃木瓜。木瓜中的消化酶有助分解蛋白质,其纤维素还能促进消化。每周吃几次木瓜可有效调节肠胃功能。 4、芦笋 芦笋是防止胀气的超级食品。芦笋具有利尿作用,能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水分,缓解腹胀不适。芦笋中的叶酸很容易被破坏,所以若用来补充叶酸应避免高温烹煮,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用微波炉小功率热熟。 5、酸奶 一杯半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可以帮食物更有效地进入到肠道中,不但能加速胃肠蠕动,还有助于消化豆类等容易胀气的食物。 6、大茴香 大茴香是一种带有芳香剂、帮助消化的植物,能够帮助缓解消化问题,同时能够减缓恶心、胀气和小腹膨胀。 7、生姜 生姜可舒缓消化系统、放松消化道肌肉,减轻腹部胀气。生姜中还含有可消化蛋白质的酶,降低蛋白质导致的腹部胀气几率。 8、薄荷茶 专家推荐薄荷茶能够帮助改善不正常的胀气和膨胀,同时薄荷茶也能帮助改善干呕,同时能够让身体暖和起来并且大量出汗。用一杯开水即可冲泡出薄荷茶,冷热皆宜。冲泡薄荷茶,可掺进其它的花草,茶味道更为特别。 9、凤梨 金黄色的凤梨利尿助消化,尤其含蛋白酶可加速分解肉类,有时炭烤食

中医外治法-锤疗

中医外治法-锤疗 中医外治法-锤疗循经络而行锤,伴脉动之韵律,经穴位而反复,通行十四经脉。多穴共振,可产生敏感传导反应,作用于经络腧穴,疏通气机,活血通络,防病减痛,舒适效佳。 1. 全身循经叩疗 全身循经叩疗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老 先生家传十四代之杵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 保健防病方法。此法以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理气机,平衡阴阳,防病治病为目的,崇历代针砭之至理,以小锤或手直接代针实施叩疗,无针刺皮肤肌肉的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工具简便,循经取穴易于操作,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孺无忌,感受舒适,通经活络效果较佳,对解除疲劳,缓解症状,释放压力,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不适感有极佳的效果。 全身循经叩疗对不同的症状,有较强的补泻规律,如若补之,宜轻而快;若浮之,可重而慢行杵。余如升降、开阖、迎随亦“调气之放,必在阴阳也”(《难经·七月十二难》)。经云:“补泻无过其度”(《灵枢·五禁》)“然久泻之中潜有补济之气;久补之内,寄于泻夺之机,变也。故开中有阖,升中有降,适透他之神杨,若明其理,思过中吴。

全身循经叩疗广泛适应于各类亚健康调理、慢性病康复和疑难症控制,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叩疗,长期坚持,效果较佳。 实施本法禁忌症: 1)过饥、过饱、过劳、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不宜叩疗; 2)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此法; 3)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白喉等)各种肿瘤以及其它病情严重的患者,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局部皮肤表面,以及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变局部禁止叩刺; 4)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止叩刺; 5)孕妇、女性经期禁叩。 2. 经络磁导气血疏通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磁场,也是一个杠杆,一旦人有病,中医谓之阴阳失调,自身气血功能失去平衡,也即人体磁场失去了平衡。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生命的维系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各系统的运转及其代谢,都必须保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比如,你的血压高是病,低了也是不正常;胆固醇高了是病,低了还是病。因此,人体各部位的相关的数据都必须在正常比例中才不会出现病态反应。如你自

中医外治药浴法

药浴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说洗澡水里面放了兰花,洗了之后散发香气。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明代文学家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描写民间习俗就有“祓祥(fu 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却把兰汤浴”的诗句。 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全身浴分为“泡浴”和“淋洗浴”,俗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

“熏洗”、“坐浴”、“足浴”等之分,尤其“烫洗”最为常 用。 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谨慎选用不同的方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可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适量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浴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通过药浴使所用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起到调整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濡养全身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免疫力和肌肤的弹性,还能起到美容肌肤、抗衰老的作用。 下面推荐几款常用的药用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 ▋跌打损伤方:苏木、松节各250克,赤芍、红花各60克,川芎、羌活各40克,煎水洗浴。洗浴时应不断对药液加温,加强药性渗透力。 ▋风湿疼痛方: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克,煎取 药汁,倒入浴盆中,加热水至能够浸没患处为度。水温应该保持在45~50℃左右,以皮肤能忍受为度,每天洗浴1次,每次浸沐擦浴30分钟。此方法适用于腰背部以及各个大关节的风湿疼痛。以皮肤能忍受为度。 ▋疮疡湿疹方:苦参、白藓皮、野菊花各30克,黄柏、蛇床子各15克,煎取药汁,倒 入浴盆中,加温水到能够浸渍患处为度,水温适中,每天洗浴1次,每次浸泡30分钟。如果是妇女阴道滴虫或者外阴溃疡,男子阴囊绣球风或者肛门湿痒,也可以用此方局部熏洗或者坐浴。 ▋咳嗽气喘方: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100克,煎水洗浴。注意:体弱者不宜洗浴太久,免致汗出过多而伤阴。 ▋防治婴幼儿痱子方:金银花10克,连翘30克,煎取药汁倒入浴盆中,加温水3~4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病理性质急性暴泻多属实证,慢性久泻多属虚证。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神,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脾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如水样或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 化。 2.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同时存在。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久泻起病 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3.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 病证鉴别

治疗胃胀食疗大清单 7款食谱搞定胃胀

治疗胃胀食疗大清单7款食谱搞定胃胀 胃胀的感觉很多人都体验过。说起来,胃胀似乎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它却会让您寝食难安,更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和学习。那么胃胀气食疗方法有哪些呢?专家指出:胃病强调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胃部胀气患者除到医院治疗外,胃胀气可以在家好好“调养”。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胃病调养食疗法: 1、姜枣蜜 配方:生姜、大枣、麦芽糖 制法:生姜4片、大枣4枚,加入1匙麦芽糖,以滚开水沏泡,趁热饮服。 功效:适合腹部绵绵作痛,饮冷水或受冷后胃痛加重,热敷可缓解胃痛者。

2.何首乌茶 配方:何首乌、乌梅、大枣、陈皮 制法:用何首乌茶配以乌梅1枚,大枣3枚,陈皮6克。将上述诸物共放入杯内,倒入沸水加盖泡10分钟,即可。每日早晚2次饭前半小时冲泡服用。 功效:何首乌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之功。临床多用于眩晕、失眠、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筋骨不健、消化功能低下、便秘、胃肠薄弱的人群。首乌茶和乌梅、大枣、陈皮合用,具有清心养神,健脾开胃之功。 3、四神汤 配方:茯苓、淮山药、莲子、芡实 制法:用茯苓20克、淮山药30克、莲子20克、芡实10克,与猪肚或猪瘦肉或猪胰脏同煮服食,也可将四药研成粉末和麦芽糖同炖烊化,每次服食一汤匙,每天服一到两次。 功效:此方可以健脾养胃、益肾固精,有慢性结肠炎或食欲不振、常拉肚子的人可以多吃。

4、砂仁肚条 配方:砂仁10克、猪肚1000克、花椒、胡椒、葱白、生姜适量。 制法:按烧菜的一般方法制作。 功效: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胃脘冷痛、胀闷不舒、不思饮食、呕吐泄泻。 5.谷芽金桔水 配方: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饼) 制法:将金桔洗净,压扁,将炒谷芽放入砂锅内,加冷水200毫升,浸泡片刻,煎煮10分钟后,再放入金桔煮5分钟,将药汁滗出,再加水煎1次,将两次药汁合并,加入少量糖,当茶饮。这种食疗法任何人可用。 功效: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6、木瓜鲩鱼尾汤

泄泻的诊疗方案

3.3.1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

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文章目录*一、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1.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2. 泄泻形成的原因3. 泄泻的分类症状*二、调理泄泻的食疗*三、泄泻的饮食注意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1、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 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治泄泻不止:用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看病人情况用适量,紫苏、木瓜汤送下。 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伏暑泄泻的治疗验方:用白矾煅为末,醋糊成丸,按年龄大小 取适当分量,木瓜汤送下。此方名“玉华丹”。 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矾一两、诃黎勒(煨过)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2、泄泻形成的原因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 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

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 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 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情志不舒、脾主运化,脾肾阳虚等导致。 3、泄泻的分类症状寒湿停滞: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 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湿热壅滞:腹 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暑湿壅滞: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 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饮食停滞: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 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调理泄泻的食疗1、干姜粥,干姜5克,红枣3~5枚,粳米100克。干姜煎取汁,与红枣、粳米煮粥。日服1次,当早餐食。 2、青蒿绿豆粥,青蒿5克,西瓜翠衣60克,鲜荷叶适量,绿豆30克,赤茯苓12克。青蒿、西瓜翠衣、赤茯苓入锅内加水煮沸,取汁;绿豆、荷叶共煮为稀粥,粥成后去荷叶,加入药汁,再沸即成。日服2次,连续服1周。

胃胀气中医治疗方法

胃胀气中医治疗方法 胃胀气也是属于疾病的一种,并且胃胀气也是属于中医辨证方面所得到的一种疾病,中医辨证出来的胃胀气这个疾病很容易给人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当胃胀气了之后胃部肯定经常不舒服,胀气厉害的时候吃饭还觉得没有什么食欲,长期下来很容易出现便秘的现象,胃胀气很容易跟饮食有关系,胃胀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胃胀气经验方胃胀气的中医治疗 1.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治疗:我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欲索取胡医生的这个中医经验方者,请看方法。 2.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

滑。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湿热蕴结型: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王氏连朴饮。 5.实热内结: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治疗:大承气汤。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如果胃胀气严重的话,在中医上就可以选择这样的方法来治疗,中医治疗胃胀气可以得到很明确的效果,而在中医上治疗胃胀气的时候也要记得从自己的饮食上面来调节改善,让自己吃到最清淡的食物,胃胀气还跟自己的活动量有关系,这个疾病就是需要多动,这样才可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疗应首选 A.藿香正气散 B.黄芪汤 C.参苓白术散 D.枳实导滞丸 E.附子理中丸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脾虚泄泻 D.肾虚泄泻 E.伤食泄泻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A.清化 B.疏解 C.固涩 D.消导 E.分利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 A.补中益气汤 B.枳术丸 C.香砂六君子汤 D.参苓白术散 E.附子理中汤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A.肾阳虚衰 B.感受外邪 C.脾胃虚弱 D.食滞肠胃 E.脾虚湿盛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6题: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伤食泄泻 D.肝郁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 A.泻下如水样便 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 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 E.泄泻清稀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治当 A.解郁疏肝 B.泄肝除湿 C.疏肝和胃 D.调和脾胃 E.抑肝扶脾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9题: 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应诊为何种证候 A.肝郁泄泻 B.肾虚泄泻 C.寒湿泄泻 D.暑湿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0题: 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此时选用何方最为适宜 A.附子理中汤 B.参苓白术散 C.胃苓汤 D.六君子汤 E.藿香正气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发表时间:2009-08-03T17:33:12.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忠孝 (海伦市中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00) [导读]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4-02 【关键词】泄泻辨证治疗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1 病机分析 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湿”胜,出现腹泻;或多种原因的作用,但脾胃功能障碍是主要的。 1.1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 1.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引发泄泻。 1.3 情志失调情志所伤,五脏功能失调,尤其脾胃损伤为最。一般多因脾胃易受肝气侮逆,侮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作泄泻,这种原因不能忽视。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 2 辨证要点 辨缓急轻重,急性泄泻(暴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久病及肾。若泄泻,饮食如常者,证轻;泄泻无度,不能食,或久泻滑脱不禁,其证重。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按,畏寒,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证,如粪便黄褐,味臭较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多属热证。 3 辩证论治 3.1 寒湿证本证为寒湿困脾,脾失运化,属外邪所致脏腑功能失常,治当祛邪、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因寒湿自外而侵,湿宜化而寒宜散,故治当以散寒化湿为其祛邪之法;兼以健运脾胃以治根本,酌加止泻之品以缓其标急。治宜散寒化湿,健脾止泻。用药可选用藿香正气丸加减。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中,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复,泄泻自止。 3.2湿热型(肠道湿热证)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药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金银花加强清热之力,茯苓、通草、车前子增强利湿之力,湿热分消,泄泻可止。常用药物为黄芩、黄连、葛根、木香、车前草、苦参、茯苓、金银花等。若湿邪偏重,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用平胃散,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 3.3伤食型腹痛腹泻,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泻下奇臭难闻,厌食恶心,呃逆连声,嗳腐吞酸。饮食所伤,食积肠胃,故腹胀腹痛,传化失常则泻下。食滞不化,故泻下如败卵而臭。泻后浊气外排,则痛减。厌食,呃逆,嗳腐等均为内伤食滞所引起。脉滑,苔白也为食积之象。 3.4肝郁型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之时,大便溏稀,舌淡红,脉弦。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发生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治宜疏肝健脾,调理气机。常用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3.5 脾胃虚弱本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不力。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脾虚运化无权,故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舒,久泻不已;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病性属本虚,治当遵“虚则补之”的原则,以补益脾胃为其大法,脾运不健,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湿邪为患,故当健脾助运化湿,亦可佐以和胃理气渗湿法。治宜补益脾胃,助运化湿,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法,加入和胃理气渗湿之品,标本兼顾,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扁豆、陈皮、莲子、砂仁、桔梗等。 3.6 肾虚型(肾阳亏虚证)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常用四神丸加味。方中补骨脂温肾补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4 讨论 泄泻,一般预后佳。如病程中逐渐加重,泄泻脓浊大便,并夹有紫乌血块,食欲不振,消瘦无力,兼有低热,或夜间盗汗如水,为难治,应谨防危变。加强身体锻炼,节饮食,慎寒温。避免精神刺激,劳逸结合;泄泻的后期,常致阳气虚寒,应多注意保暖防寒,勿食生硬冷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同时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则可以找到慢性腹泻患者的共通性,避免因病因复杂而导致治疗的困惑,最终达到缓解患者腹泻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目的。

嗳气怎么治_长期嗳气会癌变吗

嗳气怎么治_长期嗳气会癌变吗 嗳气是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伴有腹胀的不适感,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嗳气怎么治方面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嗳气的治疗方法 1、喝水弯腰法 喝几口温开水,慢慢咽下,并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15次。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的目的。 2、舌下放糖法 吃一匙糖,干吞(不配水),可以在数分钟后止住打嗝。糖在口腔里可能改变了原来的神经冲动,以阻挠横膈膜的肌肉作间歇性地收缩。 3、伸拉舌头法 打嗝不止时,用一块干净纱布垫在舌头上,用手指捏住舌头向外伸拉。此时,会感到腹部有气体上升,打嗝自然消除。 4、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比如在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作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呃逆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公分,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5、屏气法 直接屏住呼吸30秒-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因为用筷子刺激上颚会诱发咽反射,能使患者突然屏气,使气道内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干扰打嗝的神经反射活动。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6、按摩有效治呃逆 取一根细棒,一端裹上棉花(如手边无棒,可用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代替),放入患者口中,用其软端按端前软颚正中线一点,此点的位置正好在硬、软颚交界处稍后面。一般按摩一分钟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 7、惊吓法 趁不注意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后背,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有高血压、心脏病人应慎用。 8、纸袋呼气法 用一个小塑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的深呼吸。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来调节,抑制打嗝。 嗳气的食疗方法 1.鸡内金粥:将适量鸡内金用文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末,备用。取粳米100克,加水500~800毫升,煮至米粒熟烂后,加入鸡内金粉3~5克,稍煮片刻即可,服时加少量白糖,分次温服,连服5日。 2.萝卜子粥:炒莱菔子(萝卜子)10克,粳米50克,先用炒莱菔子煎汤,然后加入粳米,文火煮成稀粥,每日1次,连服3日。 3.山楂麦芽粥: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粳米50克,先将山楂、麦芽煎水,然后用此水加入粳米煮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日1~2次,连服数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