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2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9.2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9.2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9.2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9.2 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预备知识

?平面中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

?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重点

?异面直线的概念及其判定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难点

?异面直线的判定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学习要求

?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空间平行直线关系的传递性?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点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的元素,由点构成的集合中,线当然又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其中直线又是线中最简单的.在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就是有关空间直线方面的知识.

1. 两条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在空间中的两条直线是否也是如此呢?你可以观察一下教室四周,把天花板、地面与墙的交线及墙面与墙面的交线视为直线的一段,你可以找到彼此平行的直线,也可以找到相交的直线,但还能发现有一些直线,例如天花板上南北走向的交线,与地面上东西走向的交线,它们既不平行,但也不相交.把教室简化成一个长方体ABCD -A 'B 'C 'D ',把长方体的棱视为直线的一段,那么从图9-22上你可以发现更多这种位置关系的直线,例如BC 与 AA '、AD 与D 'C ',还有对角线B 'D '与AC 等等. 这些直线对的公共特征是它们不可能同在一个平面 内.

这样,空间中的直线位置关系又多了一个:既不

相交、又不平行.我们把两条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称为异面直线,也可以说,把两条不可能同在一平面上的直线称为异面直线.因此,空间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除了重合)有三种: (1)平行直线——没有公共点 (2)相交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3)异面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不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画异面直线时,要像图9-23那样,把两条直线 明显地画在不同的平面内,这样就容易体现出 “异面” 的特点. 课内练习1

1. 找出日常生活中异面直线的几个例子.

2. 画出图9-22中各面上的对角线,找出不少于5对异面直线来.

3. 两条直线分别在两个平面内,它们是否一定异面直线?

4. 能否把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2. 空间的平行直线

如何判定空间两条直线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有不少判定方法,到了空间情况,有些可以继续成立,有些则不再成立了.例如在平面上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在空间情况就未必.在 教室里就可以找到具体例子:天花板上东西走向、 地面上南北走向的墙角线,都垂直于墙面交线,但 它们并不平行,从图上来看,图9-24上长方体的棱 AB ,AD 、对角线AC 所在的直线,都垂直于棱AA '

l 1 图9-23

l α

A B C

D

图9-22

A '

B '

C '

D ' (必定同在一个平面上)

A

B C

D

图9-24

A '

B '

C '

D '

所在的直线,但它们却是不平行的(有交点A ).平面几何中的平行传递性法则——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情况仍然是正确的.例如图9-24中,因为ABB 'A ',BCC 'B '都是矩形,AA '||BB ', CC '||BB ',所以CC '||AA '.此外从空间的特点出发,在后文中还将介绍一些具有空间特点的平行线判定方法,是平面几何中所没有的.

例 1 已知E ,F ,G ,H 分别是空间任意四边形ABCD 四条边AB ,BC ,CD ,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见图9-25). 证明: 连结AC ,BD .因为E ,F 分别是?ABC 的AB ,BC 边上的中点,所以 AC EF 2

1

=; 同理 AC HG 2

1

=

, 得 HG EF =, 即 EF //HG .

所以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 课内练习2

1.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观察折痕是否平行,为什么?

2. 画两个相交平面,在这两个平面内各画一条直线, 使它们成为平行直线.

3. 如图,在长方体中,AE =A 1E 1, AF =A 1F 1,求证: EF E 1F 1.

3.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在平面几何中讲到角,总是有一个顶点,然后从这个顶点引两条作为始边、终边的半直线.空间异面直线是不相交的,怎么形成角呢?其实并不奇怪,在生活中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也会谈到它们之间的角的.例如把图9-24中的长方体看作教室,你会接受这么一种说法:墙边线AA '与墙角线BC 是垂直的,但是这两条直线却是异面直线.你的认可来自于下面的做法:平移BC 使与AD 重合,而AD 与AA '是垂直的.异面直线之间的夹角,正是这样来定义的.

如图9-26(1),设l ,m 是两条异 面直线,在空间任取一点P ,过P 作

l '||l ,m '||m ,l ',m '在同一个平面上,把 l ',m '所成的(不大于90?)角,称为异 面直线l ,m 所成的角(或l ,m 的夹角), 采用平面情况的记法,记作l ^m .

为了简便起见,点P 常取在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例如取在直线l 上,然后经过点P 作直线m '||m (见图9-26(2)),那么m ', l 所成的角就是异面直线

图9-25

= ||

A E

F

F 1

A 1 E 1

第3题图 图9-26(1)

?

m ' l '

P

l,m所成的角.

如果两条异面直线l,m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我们就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l⊥m

它们所成的角为0?角.

例2图9-27表示一个正方体.

(1)哪些棱所在直线与AB'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2)求直线AB'和CC'的夹角的度数;

(3)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AA'垂直?

解(1)与直线AB'成异面直线的有直线BC,A'D',

CC',DD',DC和D'C'▌

(2)由BB'||CC',可知∠BB'A'=AB'^CC',而

ABB'A'是正方形,所以∠BB'A'=45?,所以AB'^CC'

=45?▌

(3)直线AB,BC,CD,DA,A'B',B'C',C'D',D'A'都与直线AA'垂直▌

例3图9-28中ABCD- A'B'C'D'为一正方体,

试证明对角线DB'和对角线A'C'垂直.

证明因为B

D'=+B

B',

C

A'

'^B

B=C

A'

'^A

A=90?,

C

A'^=C

A'^B

D'

'=90?(正方形

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所以C

A'?B

D'=C

A'?(+B

B');

=C

A'

'?DB+C

A'

'?B

B=0,

所以C

A'^B

D'=90?,即DB'⊥A'C'▌

课内练习3

1. 在下列各图中,分别以O为顶点,画出异面直线l,m所成的角.

2. 设l,m,n为三条空间直线,其中l||m, l⊥n,则m,n的关系如何?

3. 设l,m,n为三条空间直线,且l ^ m = n ^m=45?,能否得出l|| n的结论?你能举出反例吗?

4. 证明图9-28的正方体ABCD- A'B'C'D'中,对角线D'B和对角线A'C'互相垂直.

下面举一个你不容易一眼就看得出的例子.

例4已知在图9-29所示的空间四边形OABC中,OB为其一条对角线,OB=OC,∠AOB=∠AOC,求证OA⊥BC.

证明记θ=∠AOB=∠AOC,

图9-27

A B

C

D

A'B'

C'

D'

图9-28

A B

C

D

A'B'

C'

D'

第1题图

图9-26(2)

OA ?BC =OA ?(OB OC -) =?OC -?OB

=||||??cos θ-||||??

=OA (OC -OB )cos θ, 因为 OB =OC , 所以 ?=0, 所以 OA ⊥BC ▌ 课内练习4

1.

已知在空间四边形OABC ,AC 为其一条对角线,若BC =AC ,OB =OA , 求证OC ⊥AB (见图9-29).

4* 异面直线的距离

在平面几何里有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是指什么呢?你还是可以先观察一下教室四周,把教室抽象 成图9-30那样的长方体,墙面交线和墙脚线相当于 棱,问你墙面交线AA '到墙脚线BC 的距离是多少? 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墙脚线AB 的长度.AA ',BC 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AB 所在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原来和它们都垂直相交.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是 以同时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在交点间线段的长度来衡量异面直

线之间的距离的.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称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夹在异面直线间的部分,也就 是以交点为端点的线段,称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 公垂线段;公垂线段的长度,称为两条异面直线 的距离.如图9-31,异面直线l , m 的公垂线是AB 所在的直线,公垂线段是AB ,它的长度就是l , m 之间的距离.你也可以从图上看到,画一些辅助平面或辅助直线,有助于直

观地表示公垂线段.

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是连结两条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在一定条件下,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的是可以有计算公式的. 例5 已知异面直线l , l 1的公垂线段 为AB ,AC =s , BD =t , CD =h ,且l ^l 1=θ, 求l , l 1间的距离d (见图9-32). 解 据题意,即求AB 长. 因为 BD AB CA CD ++=,

所以 ||2=(++)?(++)

A B

C

D

A '

B '

C '

D ' 图9-30

m α

图9-31

l

A

B

图9-29

图9-32

=|CA |2

+||2

+||2

+2?+2?+2?;

因为 ⊥⊥ ,,

l ^l 1=^=θ, ^=π-θ

所以 ||2=|CA |2

+|AB |2

+|BD |2

-2|CA |?|BD |cos θ

即 h 2=s 2+d 2+t 2-2st cos θ,d 2=h 2-s 2-t 2

+2st cos θ. 所以θcos 2222st t s h d +--= ▌ 课内练习5

1. 设例3中正方体的边长为a ,求对角线DB '和对 角线A 'C '所在的异面直线的距离.(提示:右图 是图9-26的重画,A 'C '和DB '所在的异面直线 的公垂线段是图上的O 'P ,其中O '为正方形的 上顶面A 'B 'C 'D '的中心)

课外习题 A 组

1. 在一块长方体木块A 1C 1面上有一点P ,过点P 画两 条直线,分别和棱BC ,CD 平行,说明应该怎样画.

2. 判断题:

(1)过空间直线l 外一点,能且仅能作一条直线于l 垂直 ( )

(2)若m,n 为异面直线,n,l 也是异面直线,则m,l 也是异面直线 ( ) 3. 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1)若AC =BD ,求证四边形EFGH 是菱形; (2)若AC ⊥BD ,求证四边形EFGH 是矩形. 4.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Q 分别是A 1B 1, B 1C 1的中点,画出并求

(1)PQ 和C 1C 所成的角;(2)PQ 和BD 所成的角; (3)BP 和CQ 所成的角.

5*. ABCD 为一空间四边形,BD 为对角线.已知 AD ⊥CD , BD ⊥CD , BD ⊥AD ,

(1)P 为BD 上任意一点,证明AP ⊥CD ;

(2)若∠APD =30?, AD =4,求AP 与CD 之间的距离.

B 组 1. 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

C 1

D 1中,

E ,

F 分 别是BB 1,D 1B 1的中点,求证EF ⊥DA 1.

第1题图 A '

A

B

C D ·P

B 1

C 1

A D 1

(第1题图) A 1

A 第4题图 C

A B

D

P ?

第5题图

A B

C D

E

F

A 1

B 1

C 1

D 1

2. 已知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

AB,BC,CD,DA的中点.

(1)求证:AC⊥BD;

(2)若AC=2, BD=4,求EG2+HF2的值.

3.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相等,AC 且BD为其两条对角线,AC=BD=AB,E,F 分别是BC,AD的中点,

(1)证明A C⊥BD;

(2)AE和CF所成角的余弦值.

A

B

D

C

E

F

(第3题图)

第2章 2.5 2.5.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5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重点) 2.会用代数法和几何法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难点) 3.会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 通过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它描述了黄昏日落时分塞外特有的景象.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观察下面三幅太阳落山的图片. 图片中,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怎样?结合初中知识总结,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交点个数 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相离没有公共点 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公共点个数两个一个零个 判定方法几何法: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Aa+Bb+C| A2+B2 d<r d=r d>r 代数法:由Δ>0Δ=0Δ<0

?? ? Ax +By +C =0,x -a 2+y -b 2 =r 2 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 [提示] “几何法”与“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路来判断的.“几何法”更多地侧重于“形”,更多地结合了图形的几何性质;“代数法”则侧重于“数”,它倾向于“坐标”与“方程”. 3.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要素,如点、直线、圆,把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代数法或几何法判断. ( ) (2)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有两条. ( ) (3)当直线与圆相离时,可求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 ) (4)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则直线与圆相交或相切. ( ) [提示] (1)√ (2)√ (3)√ (4)√ 2.直线3x +4y -5=0与圆x 2+y 2=1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相切 C .相离 D .无法判断 B [圆心(0,0)到直线3x +4y -5=0的距离d =|-5| 32+42=1. ∵d =r ,∴直线与圆相切.故选B.] 3.设A ,B 为直线y =x 与圆x 2+y 2=1的两个交点,则|AB |=( ) A .1 B . 2 C . 3 D .2 D [直线y =x 过圆x 2+y 2=1的圆心C (0,0),则|AB |=2.] 4.若点P (1,2)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圆上,则该圆在点P 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x +2y -5=0 [由题意,得k OP = 2-01-0 =2,则该圆在点P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 2,所以所求切线方程为y -2=-1 2(x -1),即x +2y -5=0.]

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由于平面上圆的存在,就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了三个集合,即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这三类点各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有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要点诠释: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是相对应的,即知道位置关系就可以确定数量关系;知道数量关系也可以确定位置关系;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要点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 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 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否像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通过一些条件来进行分析判断呢? 由于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因此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可以转化为直线和点(圆心)的位置关系.下面图(1)中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图(2)中直线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图(3)中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那么 要点诠释: 这三个命题从左边到右边反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所具有的性质;从右边到左边则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要点三、切线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要点诠释: 切线的判定定理中强调两点:一是直线与圆有一个交点,二是直线与过交点的半径垂直,缺一不可.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3.切线长: 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要点诠释: 切线长是指圆外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不是“切线的长”的简称.切线是直线,而非线段. 4.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要点诠释: 切线长定理包含两个结论:线段相等和角相等. 5.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6.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 要点诠释: (1)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且只有一个内切圆,但任意一个圆都有无数个外切三角形; (2) 解决三角形内心的有关问题时,面积法是常用的,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乘积的一半,即(S为三角形的面积,P为三角形的周长,r为内切圆的半径). 名称确定方法图形性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②第四章第二节“直 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 二、设计要点: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因此,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教师几个环节的设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究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用过学生的参与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的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难点:学生对用方程组的解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方法的理解 (3)关键:展现数与形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 问题: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50km 处,受到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3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50km处,如果 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教师提出:利用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看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切入主题,提出课题 (1)由学生将问题数学建模,展示平面几何解决方法,得出结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所学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初中几何对直线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高一数学研究了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直线的方程是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以及其它曲线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王新敞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垂直在生活中应用事例非常多,在诸多求解角度、面积、长度等方面都要用到两直线的垂直关系,因此,找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尤其是两直线垂直与方程中系数的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垂直定义、向量垂直、方向向量、法向量、直线方程等),这样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成为可能,通过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条: (1)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点

(3)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直线的方程 2.通过研究两直线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对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两直线垂直问题的转化与两直线的系数关系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观察---探索——归纳---应用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应用.我选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生活中的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总结归纳讲授新知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说明:两条线段垂直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直。 表示: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 直线l 与直线m垂直,记作l⊥m.其中,点O是垂足. 设计意图:强调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 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讲义_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设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 从另一个角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如下表示:

二、切线的性质及判定 1. 切线的性质: 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 切线的判定: 定义法: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距离法: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 切线长和切线长定理: ⑴ 切线长: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⑵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①切线的判定定理 设OA 为⊙O 的半径,过半径外端A 作l ⊥OA ,则O 到l 的距离d=r ,∴l 与⊙O 相切.因此,我们得到: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注:定理的题设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半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结论是“直线是圆的切线”.举例说明:只满足题设的一个条件不是⊙O 的切线. _A _ l _ l _A _ l

上 ②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三、三角形内切圆 1. 定义: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2. 多边形内切圆:和多边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 3.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与三边关系 (1) (2) 图(1)中,设a b c ,,分别为ABC ?中A B C ∠∠∠,,的对边,面积为S 则内切圆半径(1)s r p =,其中()12p a b c =++; 图(2)中,90C ∠=?,则()1 2 r a b c =+- 四、典例分析:切线的性质及判定 _ O _F _E _ D _ C _ B _ A _ C _ B _ A _ C _ B _ A _c _ b _a _c _ b _a _T _A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页 1 第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

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 应用,因此非常重要. (1)平行与垂直 ①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②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或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 (2)夹角①应正确区分直线到的角、直线到的角、直线和 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到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后者是,则+ = . 与所夹的不大于的角成为和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页 2 第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析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如果a2+b2=c2,那么直线ax+by+c=0与圆x2+y2=1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相交或相切 2.设直线过点(a,0),其斜率为-1,且与圆x2+y2=2相切,则a的值为() A.± B.±2 C.±2 D.±4 3.直线x+2y-5+=0被圆x2+y2-2x-4y=0截得的弦长为() A.1 B.2 C.4 D.4 4.过点P(-2,4)作圆O:(x-2)2+(y-1)2=25的切线l,直线m:ax-3y=0与直线l平行,则直线l与m间的距离为() A.4 B.2 C. D. 5.过原点的直线与圆x2+y2+4x+3=0相切,若切点在第三象限,则该直线的方程是() A.y=x B.y=-x C.y=x D.y=-x 6.已知圆C:(x-a)2+(y-2)2=4(a>0)及直线l:x-y+3=0,当直线l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2时,a 等于() A. B.2- C.-1 D.+1 7.由直线y=x+1上的一点向圆(x-3)2+y2=1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为() A.1 B.2 C. D.3 8.过点P(-,-1)的直线l与圆x2+y2=1有公共点,则直线l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A.0°<α<30° B.0°<α≤60° C.0°≤α≤30° D.0°≤α≤60°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9.过点A(1,)的直线l将圆(x-2)2+y2=4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l 的斜率k=________.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11112222:0,:0 l a x b y c l a x b y c ++=++= 一.行列式法 记系数行列式为1 122,a b D a b = 和相交?0D ≠1221b a b a ≠? 1l 和2l 平行?0,0x D D =≠或0,0y D D =≠ 和重合?0 ===x y D D D 二.比值法 和相交()0b ,a 22≠; 和垂直?0b a b a 2211=+; 和平行()0c ,b ,a 222≠; 和重合()0c ,b ,a 222≠ 三.斜率法 111222:y 0.:y 0l k x b l k x b =+==+=(条件:两直线斜率都存在,则可化成点斜式) 12l l ?与相交21k k ≠; 2121b b k k ≠=, 2121b b k k ==,; -1.=21k k ; 特别提醒:在具体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先考虑比值法,但要注意前提条件(分母不 为零);再考虑斜率法,但也有条件(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最后选择行列式(无条件); 注:(1)两直线平行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平行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两直线垂直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3)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均存在且相等或者均不存在; (4)两条直线垂直?他们的斜率均存在且乘积为-1,或者一个存在另一个不存在; 1122,x c b D c b -=-1122y a c D a c -=-1l 2l 1l 2l 1l 2l ?2 121b b a a ≠1l 2l 1l 2l ?21212 1c c b b a a ≠=1l 2l ?2 12121c c b b a a ==12l l ?与平行12l l ?与重合12l l ?与垂直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教学方案)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 学方案) 教材:华东师大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

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课题】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126页至128页【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授课教师】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学会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1)直线到圆心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写出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解直线与圆方程组成的方程,根据解的个数,写出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由位置关系得出大小关系式从而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熟练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判断直线到圆心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法和求解个数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与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 2、体验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方程思想”、“坐标法”等数学思想的内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PowerPoint,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旧知(3分钟) 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 系?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系? 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 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 教师 运用 边提 问边 回答 的形 式引 导学 生回 忆知 识点 老师 引导 学生 思考 学生 回忆 并回 答问 题 学生 观察 动画 并思 考如 何解 决 回顾知识点 的益处在于 不仅复习了 以前学习的 知识,又为 今后的学习 作铺垫 与学生进行 互动交流, 学生更积极 思考,并可 活跃课堂氛 围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 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 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常用的两种方法 (1)几何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和圆半径r 的大小关系. d r ?相离. (2)代数法:――→判别式 Δ=b 2-4ac ????? >0?相交=0?相切<0?相离 [知识拓展] 圆的切线方程常用结论 (1)过圆x 2+y 2=r 2上一点P (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 0x +y 0y =r 2. (2)过圆(x -a )2+(y -b )2=r 2上一点P (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 0-a )(x -a )+(y 0-b )(y -b )=r 2.

(3)过圆x2+y2=r2外一点M(x0,y0)作圆的两条切线,则两切点所在直线方程为x0x+y0y=r2.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O1:(x-a1)2+(y-b1)2=r21(r1>0), 圆O2:(x-a2)2+(y-b2)2=r22(r2>0). [ 常用结论 (1)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切线的条数:①内含:0条;②内切:1条;③相交:2条;④外切:3条;⑤外离:4条. (2)当两圆相交时,两圆方程(x2,y2项系数相同)相减便可得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思考辨析】 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k=1”是“直线x-y+k=0与圆x2+y2=1相交”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如果两个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只有一组实数解,则两圆外切.(×) (3)如果两圆的圆心距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则两圆相交.(×) (4)从两圆的方程中消掉二次项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是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5)过圆O:x2+y2=r2上一点P(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是x0x+y0y=r2.(√) (6)过圆O:x2+y2=r2外一点P(x0,y0)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则O,P,A,B四点共圆且直线AB的方程是x0x+y0y=r2.(√)

数学必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并会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B.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也能根据联立方程组的解的个数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C.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能解决弦长、切线以及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图,分析,能找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此外,通过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把几何形成的结论转化为代数方程的形式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数到形,有形到数;有直观到抽象、由抽象到直观的转化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体会成功的愉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解方程组来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直线方程的形式 2.圆的方程形式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二、新课讲解 1.问题情境 问题1.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5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70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师生活动: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由图形获取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认知,引入新课. 师:你怎么判断轮船受不受影响? 生:台风所在的圆与轮船航线所在直线是否相交. 师:(板书标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解决方法一:设O为台风中心,A为轮船开始位置,B为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习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②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③在同一个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④在同一个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A 、1 B 、2 C 、3 D 、4 2、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 B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C 、两个角都与一个角互余,则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D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关系必须在同一个图形中 4、已知∠A = 40°,则∠A 的余角的补角是( ) A 、50° B 、150° C 、40° D 、130° 5、如果∠1 + ∠2 = 90°,∠2+ ∠3= 90°,则 ( ) A 、 ∠1 =∠2 B 、 ∠1 = ∠3 C 、 ∠2 =∠3 D 、 ∠1 = ∠2 = ∠3 6、∠1与∠2互补且相等, ∠3与∠2是对顶角,则∠3的一半是( ) A 、45° B 、80° C 、75° D 、30° 7、若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差为40°,则较大的角为( ) A 、40° B 、50° C 、65° D 、75° 8、若∠α+ ∠β = 90°,∠β与∠γ互为余角,则∠α与∠γ的关系是( )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不确定 9、三条线相交于一点,所成的小于平角的对顶角有( ) A 、3对 B 、4对 C 、5对 D 、6对 2 A 2 B 2 D 2 C

10、∠1的对顶角是∠2,∠2的邻补角是∠3,若∠3=75°,则∠1的度数是() A、75° B、105° C、90° D、75°或105° 二、填空题 11、∠1与∠2是对顶角,∠1=38°,则∠1= ; 12、右图所示,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 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是度,你的 根据是; 13、如图1,是由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FDE 拼成的,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个,分别是; ∠1与∠A关系是;∠2与∠1的关系是; 14、∠α=25°,则∠α的余角= ;∠α的补角= ; 15、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补,则∠2+∠3= ; 16、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2:7,则这两个角分别是= ; 17、已知∠α的补角是∠α的4倍,则∠α=; 三、解答题: 16、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50度.求:∠2和∠3的度数. 17、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且∠AOD=100°,∠1=30°,求∠2的度数.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非常重要. (1)平行与垂直 ①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②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或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 (2)夹角 ①应正确区分直线到的角、直线到的角、直线和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到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后者是,则 + = . 与所夹的不大于的角成为和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当到的角为锐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 ;当到的角为钝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 . ②在求直线到的角时,应注意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找出与,的倾斜角,关系,得出或,然后由,联想差角的正切公式,便可把图形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坐标语言来表示,推导出. 再由与的夹角与到的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夹角计算公式

示范教案(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 与半径r 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 与半径r 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以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 后,比较与半径r 的关系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地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三维目标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明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会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明确数与形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平面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建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本节主要学习直线与圆的关系. 思路2.(复习导入) (1)直线方程Ax+By+C=0(A,B 不同时为零). (2)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 2,圆心为(a,b),半径为r. (3)圆的一般方程x 2+y 2+Dx+Ey+F=0(其中D 2+E 2-4F >0),圆心为(-2D ,-2 E ),半径为21 F E D 422-+.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 ②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凡未作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则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板书:去掉③重合,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 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2.2节的内容;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 3.直线和圆的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属于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一种,它主要是研究平面上的直线与圆之间各种位置关系,它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能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相交、相切和相离的概念; 3.能正确理解割线、切线和切点的概念; 4.可以根据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断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和直径的大小关系; 5.通过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能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6.在学习平面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逐步提高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公理化思想、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现实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他们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较轻松的学习本节的内容。 2.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3.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表现欲强. 五、教学教法与设计 1.以海上日出为实例,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平面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的认知过程展开,得到直线与圆相交、相切和相离的三种位置关系.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本节课多媒体课件; 2.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3.一套三角尺作图工具、圆规.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归纳概念,练习巩固 1.提出问题:思考“如图,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直线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实例,从图片中抽象出中圆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图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