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

【标题】

正确看待苏东剧变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导致苏东剧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采取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挫折,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对于我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

【正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和遭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共产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失败,苏东国家共产党政权亡党丧权,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教训也是惨痛而深刻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确认识苏东巨变的本质与原因,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于新时期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苏东剧变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在20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变为现实和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时期。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的严峻环境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推动了科技进步,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苏联逐步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失业现象,实行了普及国民义务教育和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苏联的成就极大地推动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为废除殖民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苏联,在东欧、亚洲和拉美地区又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其具体实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种基本制度是苏联在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源泉。苏联的具体政治经济体制则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下半期,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旧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加以改革。

正是在这种客观要求下,在20世纪下半期,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其结果各不相同。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转变成改向,从根本上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历史的大倒退。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曲折,它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在有些方面进一步加剧。

二、全面分析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受挫的因素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是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互相交错在一

起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

1、苏联模式的僵化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胜利地实现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1921年春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有力地推动了俄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这一政策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

1929年斯大林宣布取消新经济政策。此后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生产,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苏联人民为取得这些成就付出了巨大代价。苏联和仿效苏联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削弱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从60至70年代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经济发展被迫滞后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发展战略失误,影响了苏联东欧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苏联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排斥商品和市场机制,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发展战略上,苏联的经济长期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虽然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是在二战后,特别是在60至70年代以后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进程。

3、“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互相对立和竞争的条件下,西方国家为了搞垮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两种手法:一种手法是对苏东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政策,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战争威胁,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颠覆活动。另一种手法是采取“和平演变”战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有:首先,利用经济手段,迫使苏东国家作出符合他们意图的让步。其次,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名,直接干涉苏东国家的内政,通过各种方式扶植苏东国家内部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第三,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对苏东国家实行渗透,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

4、改革的转向

1985年苏联宣布要实行改革。

从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起,到1990年苏共正式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为止,改革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的目标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转变为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加速实行私有化和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此后,苏联出现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在苏联的影响下,一些东欧国家也相继放弃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自由化和民主化,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遭到破坏。

5、共产党建设没搞好

苏联共产党在苏联执政长达74年。长期以来,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国家的工人政党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路线、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

在思想建设方面,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都存在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和简单化,到后来转向公开否定、背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在政治路线方面,斯大林过早地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超越苏联的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赫鲁晓夫则宣布要在20年内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戈尔巴乔夫则走到另一个极端,提出要“根本改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大厦,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斯大林时期,权力过于集中,最终形成个人专权、个人迷信,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权力遭到削弱。赫鲁晓夫虽然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但采取了极为错误的方式,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又大搞对他自己的“个人迷信”和唯意志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完全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作风建设方面,革命年代苏共的党风总的说来是积极健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内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裙带关系之风盛行,这些腐败现象从内部腐蚀党的机体。其他东欧国家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可见,执政党的建设没有搞好,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在思想路线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和蜕化变质,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挫折最为关键的内部因素。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留下了许多沉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大国悲剧 : 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俄) 尼·伊·雷日科夫著北京 : 新华出版社

《苏东剧变主要原因探析》刘廷合著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浪迹莫斯科 : 亲历苏联解体前后》胡俊泽著香港 : 科荣出版社 (香港) 有限公司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20年后的评说

《最后的帝国》美罗伯特?康奎斯特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赵长峰主编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著

马克思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行动的思想指南。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泛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始终是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夜色社会主义的联系,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作用: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国6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

关于信仰的哲学思考——信仰与道德什么是信仰?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人类对于某种思想、主张、主义的信服和推崇,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导和最终目标,亦即信仰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是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恩格斯曾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是说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都是基于人类永恒的本性,人类力图通过对某种高于客观现实的无限性的追求,以弥补由存在本身的有限性带来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实现其独有的生存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却受到了不对等的待遇;人们缺乏正确的信仰,价值观沦丧,道德底线一再降低正不断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都迫使我们不断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信仰?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强烈需求下,精神文明往往与之需求背道而驰,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或者破坏原本的道德底线,做出与社会进步相违背的事情。 信仰就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对改变困境需求的反映,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认知都是不同的。一种积极的,科学的信仰将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将对我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又超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 课程论文

马克思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正是基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与研究,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堪称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关于唯物史观,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次,关于中国当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简历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明珠、自立的一段发展史。具体分为四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至今)。 在过渡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生产力发展落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没收官僚,建立国营,恢复生产等措施来发展生产力,通过土地改革来缓和阶级斗争,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对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期,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我党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的右倾保守认识,以及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催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发展,加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这一重大挫折体现了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在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浅谈马克思的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 从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们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崇拜马克思,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是个很传奇的人物,虽然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并且人们对于他的关注似乎更多的在他的革命思想方面,但确实从他的思想理论中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然,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成果,初期还有恩格斯,发展中有列宁等伟大的思想领袖。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以下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李志军/黄明伟 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创设魅力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因而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课堂教学蜕变为“娱乐课堂”、“尾巴课堂”的现象也悄然出现。中央财经大学在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创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设经典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你说我听”和“你打我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要取得明显效果,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切入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之前,采取经典案例导入、经典文章导读等方式,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到相关教学内容上来,往往有利于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先通过分析洪秀全的“三本书”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来阐发农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指出中国革命为何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等等道理。 二是创设对话课堂。从本质上说,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在人的正确思想“内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历经多次反复。教育者只有抛弃简单的灌输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从“听话”到“对话”的转变,并在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加以有效的引导,正确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因此,对话课堂的创设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科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注重精选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提问点,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生活开展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举例“范跑跑事件”并播放“范跑跑电视辩论”视频且先不作评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包括开展辩论,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思想道德要求的视角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评论。学生的思想认识历经了多次反复,并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思想认识得到了真正的“内化”。 三是创设体验课堂。体验课堂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或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识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央财经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体验课堂的创设。比如视频体验,通过播放契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使学生对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又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价值观问题时,先挑选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开展“保尔和盖茨谁是真的英雄”这样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英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 德育与党建 35 CHINA HIGHER EDUC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

1、主观能动性原理 (3) 2、意识的能动作用 (3) 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3) 4、意识能动性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4)

设想一下,如果秀才在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后,立马打包回家,那会是多么的遗憾!幸而后来店老板的话把他从意识的消极悬崖边拉了回来,重塑了他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也是秀才最后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中了个探花的重要原因。这就说明,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映。人的意志是意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它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都说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我们要自觉利用好意识这种调控作用,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关键字意识,能动作用,积极乐观,消极悲观,正能量,调控,心理,生理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对生活的影响 1、主观能动性原理 马克思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人不像鸟儿那样有翅膀可以展翅高飞;人的奔跑能力远不如骏马可以日行千里;人的眼睛也没有鹰的锐利。尽管人的体能和生理器官的功能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动物,但我们仍讲“人是万物之灵”。因为智慧,因为人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类能够制造飞机,汽车,火车,望远镜等等来弥补自身的一些不足。故事中为什么秀才在收拾包袱准备回家时,却因为店老板的一番话留下来甚至高中了呢?正式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秀才身上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一种积极的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它借由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进而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能对人有积极作用,也对人有消极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故事中,同样是秀才的三个梦,算命先生、店老板却对梦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算命先生与店老板的主观因素,包括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算命先生解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譬如高墙上种菜是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小论文

资旅学院酒管12101班刘舒婷学号:20 关于大学生理想的小论文 我发现,当下许多的大学生都十分的迷茫,整天过得很颓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为何自己不断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离自己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远。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十年后你就死了,你希望死之前做成一件什么事?或者你希望十年后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三年后呢?再或者一年后呢?如果从现在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你也许不仅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还能找到当前你需要做什么来达成你想做的。但前提是,你有一个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 试问:什么样的理想才能称之为崇高?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所谓的乌托邦即“乌有之乡”。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的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和货币以及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在中国,很早就有“大同社会”这一说辞。同样,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同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我想这样的理想才是崇高的吧! 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观念呢?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才能饱满的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奋发图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因此,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学生在有了崇高的理想之后,如何在大学生活在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也许许多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本以为当他们鲤跃龙门,跨进大学校园后,会离他们的理想更进一步,可当他们真正处于大学生大军中的一员时,他们退去了,反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因此,如何在大学生活在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我自己的看法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知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开启你通向理想的大门。所以,大学生必须专重学习,不但使自己的专业,其他方面的书籍、知识也需要吸收、积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多多参加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马克思原理论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姓名: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11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指导老师:阮春晖 关键字:哲学趋势方法论全球化马克思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克思哲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实践都是这一伟大哲学理论的最好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的决定,每一条措施的实施,每一个决定的议讨,无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就必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进程。如何认识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决定我们怎样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 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的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方法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解释,一种是辩证法的解释,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宇宙。形而上学的或庸俗化的宇宙,主观的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他片面地从事物的外部去找事物发展的原因,否定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因此,他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和形而上学的宇宙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主张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慢慢地

马克思主义原理小论文

我的梦 梦是离不开人的成长的。梦和人的成长一样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从萌芽到初长成,再逐渐壮大、成熟、鼎盛,最后终止。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梦也是不断补充、更新、完善的。我觉得我现在处在一个探索的时期,似乎这个时期拉得很长,感觉一望看不到尽头。但是我不泄气,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青春没有失败,人生需要不停地奋斗,努力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从完成小我到最终实现大我,这是最终的梦。 最初的梦是理想化的,在没有接触社会现实之前,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有机会有时间。这种想法就好像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某个问题一样,先开始做的条件是简单的优化的,很多因素都会先忽略不计,研究起来会很容易。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然后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什么。同学们都争相骄傲地说着自己要当科学家、老板、明星等等。我愣在那边,呆呆地看着活跃发言的同学,想不出自己想要做什么,眼光看不到以后。当时的我就想着过好每一刻吧,将来怎么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自然明晰了。这与我现在随和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关的吧,不会去强求什么,所关注的是从所经历的事情中收获成长。人的一生,如果来不及完成自己的梦,实现自己的价值,至少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临死的时候,可以自信地说,这一生没有白活。 从现在看向我的过去,我发现,从小的时候我就一直是疑惑的,如果老师家长不告诉我该做什么,我似乎就不会自己去寻求什么,以至于到现在只知道自己不想去做什么,而不能明确该做什么,感觉现在所做的似乎没那么有意义。我想我这样的想法是目光短浅了一点,因为看不到将来而迷茫,进而感受不到现在所做的事情对未来的意义。不过,从小循规蹈矩地学习的一点好处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认识到书是有用的东西,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了,但总的来说只要醒悟过来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书本和老师教给我积极的思维,怀有正义和敬畏之心。 小的时候主要的任务就是玩了,哪有时间去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呢,哈哈。到了初中,最直接的梦就是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了,可以获取好的学习环境,提升起点。但其实这目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没有很刻意地把它作为目标。有明确的目标是很好,但很容易因为死盯着目标而受功利思想驱使,弄得最后不是去获取真知、灵活运用,而是在如何取得高的分数而使自己迷失在无尽的题海里。现在看来,那时似乎有点把哥哥当成榜样的意味,想要成为哥哥一样能了解很多事情,把事情解释得头头是道。那个时候,求知欲特别强烈,很热心于和同学讨论问题,精力很充沛,午睡时间几乎都用来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了;晚上躺在床上还会在脑海里想解题思路;走在路上还和同学交流意见,自己用手比划着,脑袋里跟着建立起立体意象。这段时期还生活在乡下,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大家谈论的话题甚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的。说来惭愧的是那时对文学名著课外读物什么的都不理睬,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经典的文章外,课外并没有什么积累,加上生活圈子很小,对很多事情没有什么见解。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没有什么梦想可言,却是很珍贵的一段记忆,所有的童真童趣,美好的感觉都在这里,最重要是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很健康地成长了,伴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思想。 有所体悟是从高中开始的,成长从这里开始,梦也是在这里萌芽的。高中如愿地在市里最好的学校度过。到了新的环境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匮乏,周围有才的人比比皆是。很快就变得沉默起来,开始去看书。每星期放假的时候就回去新华书店看书,第一次发现是在一次语文早读读到课文读本里摘录的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的一段“痛苦和不安往往来自于内心并且可以由自己的内心加以消除”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共鸣”这个词的真实感受。后来我就去书店里找这本书,其间又发现了一本名叫《安静》的书,作者是周国平。读着里面的文字,感觉就像是一位经历颇丰的老者在给你娓娓讲述人生,教导你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