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原来变化相同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大受控部分的紊乱,以破坏稳态,此种反馈调节为正反馈。其作用在于使某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使机体能够迅速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

负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是输出变量向原来变化相反的方向变化,以维持稳态,此种反馈调节即为负反馈,其作用在于使系统活动保持稳定。

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的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分子或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分子称为离子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分类:①同向转运;②逆向转运

静息电位(RP)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质膜两侧的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

阙电位:能使膜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引起膜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形成再生性循环(正反馈),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阙电位值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mV。

局部电位:阙下刺激只能使膜产生电紧张点位,并通过激活少量Na+通道,少量Na+内流使受到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反应(电位波动)。

终板电位(EEP):当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后,使神经肌接头前膜释放ACh,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使膜对K+通透性增加,终板膜

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等张收缩: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则这种收缩的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耦联因子。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之为后负荷。

阙强度:若将刺激持续的时间固定,则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阙强度。

化学门控通道:只有在细胞膜两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的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由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决定其开放与关闭的通道。

促离子型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在它们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

局部兴奋:受到阙下刺激的细胞,再受刺激的模具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兴奋,也称局部反应。

红(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等渗溶液: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实际上,等张溶液是有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溶血: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血沉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生理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之血,正常时间为1--3min。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动周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s。

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塔等同于心率与每搏量的乘积。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

出量称为心指数,静息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约为3.0--3.5L/min·m2。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健康成人为60%。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心力贮备的大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Starling定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力的规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收缩。

等长调节:对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是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实现的,所以又称为等长调节。

慢反应细胞:指0期除极速度慢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

快反应细胞:指0期除极速度快的心肌细胞,如心室肌细胞。

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称为期前兴奋)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其中又以结区最慢(0.02m/s),且房室交界是兴奋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要经过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中心静脉压(CVP):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外周静脉压。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占CVP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CVP的正常值为4-12cmH2O。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频率:成人12-18次/分)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压总是地狱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肺顺应性:肺在外力的作用下的可扩展性。其与非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正常成人为0.2L/cmH2O。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①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占60%)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占10%)构成;SP对维持DPPC功能,对DPPC分泌,清除和再利用其重要作用;D

PPC和SP均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位于肺泡内侧面。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丛飞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相当于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为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男3500ml/女2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衡量肺换气功能最好的指标)

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浓度。1gHb结合1.34ml氧。

氧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浓度关系的曲线。表示不同PO2情况下,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情况。
P50:指Hb氧饱和浓度达50%时PO2。正常血液P50为26.5mmHg。

波尔效应:当pH降低或P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当pH升高或PO2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这种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抑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梭受到牵张刺激时,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其所在骨骼肌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属于本体感受性反射。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到运动将食物磨碾,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慢波:也成基本电节律,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去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中的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共同覆盖在胃的表面形成一个屏障,它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水>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

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蠕动冲:在小肠有一种行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甚至送入大肠,这种蠕动称为蠕动冲。

分节运动:具有一定间隔的唤醒剂,同时收缩或舒张的节律性运动。其意义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进行。

集团蠕动:进食后,在大肠可见到一种进行很快,并前进很远的蠕动,成为集团蠕动,它可使结肠内压力明显升高。

脑肠肽:指一类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又存在于消化道的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肠胃反射:在十二指肠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胃运动,使胃的排空减慢,这种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成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CO2/O2)称为呼吸商,混合性食物的呼吸商为0.85。

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效应: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加的现象,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效应。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清醒及极度安静的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及环境因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正常范围为高于或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0%-15%以内。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6.9-37.9℃。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变化时,肾不依赖外来神经的支配,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Na+、K+、Cl-转运速率也增加,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将恢复正常。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菊粉的清除率可代表肾小球的滤过率。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125/600×100%=19%。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

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糖阈:当血浆葡萄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球-管平衡:是指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表现为定比重吸收,即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的滤过率的65%-70%左右。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时,小管液渗透压随之增高,妨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和消除水肿的作用,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1000ml)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清除率:是指两肾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此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测定方法。

溶剂拖曳:当水分子通过渗透被重吸收时有些溶质可随水分子一起被转运,这一转运方式称为溶剂拖曳。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点,是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化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的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力或视敏度。

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暗处的物体,这一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又可记录到一种交流性质的点变化,其频率与振幅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为微音器电位。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神经调质:除递质外,神经元还能合成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把这类对信息传递其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调节信息传递效率)

递质共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在同一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调节某些生理过程)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的活动引起,此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后放:即便原先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脊髓休克(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骨骼肌)牵张反射:是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外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进,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皮层僵直:当蝶鞍上囊肿引起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称为去皮层僵直。

α僵直:是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γ僵直:是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自发脑电活动:无明显刺激活动下,大脑皮层经常性自发性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于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脑电图: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正常人有α、β、θ、δ四种波形:α波是成年人安静时主要的脑电波。

皮层诱发电位:刺激感受器使皮层相应部位出现的电变化,称诱发皮层电位,常见的皮层诱发电位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等。

强化:条件反射是有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这些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动中,尤其是脑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源脱敏:受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仅丧失对特殊配体的反应性,而保持对其他配体的反应性。

异源脱敏:受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使细胞对其他配体也无反应性。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旁分泌: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其他靶细胞,也称邻分泌。

神经分泌:

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上调:低浓度激素使其特异受体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增量调节/上调。如催乳素、血管加压素。

下调:高浓度激素使其特异受体数量减少的现象称为衰减调节/下调。如长期使用大剂量胰岛素。

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长反馈:当靶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腺垂体以及下丘脑,分别抑制下丘脑的腺垂体分泌的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分泌,这种反馈称为长反馈。

短反馈: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称为短反馈。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合成分泌一些主要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生长素介质(SM):GH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其化学结构与胰岛素近似并具有活性,故又称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包括IGF-I和IGF-II两种。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IGF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主要促进软骨生长】

第二信使:在内分泌调节中,激素本身作为第一信使将信息传至靶细胞,而cAMP、IP3、DG、Ca2+等接着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的有关酶系,由于cAMP等间接传递了激素信息。故称为第二信使。

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手术、饥饿、寒冷以及精神紧张等,血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这种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应急反应: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剧痛、失血以及剧烈运动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的分泌大量增加,作用于CNS、心血管系统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有利于机体与环境作斗争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受体内化:指受体与其相应的激素结合后,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入胞过程。下调可能与之有关。

精子获能?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子必须在子宫或输卵管中停留几个小时,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精子获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测定血火鸟中hCG诊断早期妊娠的一个指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