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5、古代礼制性踏跺形式,西周时期“两阶制”的产物,附属于台基的砌体,位于堂的西侧。《仪礼·士婚礼》中有:“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根据周代礼制,客人从西阶上堂,是对客人的尊重,“宾阶”也就是西阶。

四、简答(第1题9分,第2题10分,共19分)

1、汉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都已基本成熟。特别是抬梁式,除了斗拱的出挑和角部处理外,其它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高层建筑木结构问题在东汉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并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楼阁式塔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陶质和石质建材,虽然它们构筑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地下墓葬或水道工程,但陶瓦在民居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且制造也逐渐走向定型。以涡纹为主的瓦当材料,种类亦达百种以上,其中为民居使用者不在少数。门以板门为主。窗的形式除了固定的,还有可开闭的支窗。窗孔有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窗棂格式样也有直棂、卧棂、方格、菱格、穿环等多种。勾栏多用于楼阁的平座。棂格式样大体与窗相似,但其种类与组合变化更多。屋脊形式已有正脊、戗脊、搏脊和垂脊多种。在两坡屋盖的垂脊之外,已出现相当完备的“排山”做法。屋面装饰主要在脊头变化,在屋脊中部的脊饰亦出现。

2、宋代,合院式住宅进一步发展与盛行,城市里做得考究的四合院多进的平面布局,适合于官僚宅第或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商贾之类的住宅。一般市民虽然也做成四合院多进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比较简陋。小型住宅平面多为长方形,梁架、栏杆、格栅等,朴素而又灵活。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住建筑的形态差别比较明显,不仅是在结构上主要是在空间布局及经济文化上。例如,农村住宅多是两间或者三间一组,形式比较简单,与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经济的原因。北宋时期,合院式宅舍已十分普遍。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廊,而且东西厢房在宋代乡村也已盛行。四合庭院以院为布局单位,按中轴线从前后布置大门、堂、寝,在堂寝的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当然官僚宅第、商贾之类与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市民还是有区别的。《千里江山图》中的住宅出现了许多大量由前厅、穿廊和后寝组构的工字屋,宋画李成的《茂林远岫》、高克明的《雪意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也都表现了用于住宅园林中的工字屋。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代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联成丁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房。除宅第外,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的布局方式。宋代的住宅有单条形的、曲尺形的、丁字形的、工字形的、三合院的、多进四合院的,以及用廊庑等组合而成的大宅,表现的住宅形式非常全面。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已经定型,在一定的模式下系列化,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拼接。这就是一种进步和成熟的表现。元代以后就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创新了。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 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 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 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 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 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 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 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 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 14、长城起源于战国。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 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 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 <1>防御性强 ? <2>礼制 ?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二)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三)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四)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五)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六)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第一讲_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3)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 1、夏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附录: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2、商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墟博物苑郑州商城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 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 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料。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使用。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中已发现用作排水的陶管,殷墟宫殿的青铜擎檐柱既起取平、防护作用,又具装饰效果。 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中去,它不仅在功能上解决了地面防潮问题,而且在形式上使宫室显得高大威严。 4、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时期,曾掀起城市建设高潮,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来建造,王城位于城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井井有条。 工记·匠人营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遗址已无存,代表性建筑遗址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如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岐山宫殿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5、春秋时期的建筑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頻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逐渐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 武进淹城遗址 6、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 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到西周中期,瓦的使用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半瓦当。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夯土墙或坯墙上用的三合土(石灰+细砂+黄土)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考古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春秋时期筑城活动十分频繁,技术已十分完善,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方法。在建筑色彩上,西周十分丰富,但却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如木构设色:“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 春秋时,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木构架建筑施彩画。还发现春秋时期的金釭,釭在西周时曾是加固木构节点的构件,发展至春秋时期巳蜕变为壁柱、门窗上的装饰品。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 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 近水。 •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唐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1 中国建筑脉络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其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到宋,是成熟与高潮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2 唐代建筑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泉州、洪州、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由于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佛教盛行,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使构件比例形式逐步走向定型化。建筑材料方面除了木、土、石、竹、砖、瓦外琉璃的烧制技术的提高也增加了它的使用率。统治阶级营造的华美宅第和园林艺术意境十分高超。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日渐衰落,但唐代的建筑深远的影响了之后存在的各朝各代。 3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长安城原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高颖和宇文恺经相地卜卦之后在长安六坡之上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倍,明清北京城的倍,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i2)”,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全城由外郭城、

中国建筑概述

中国建筑概述(论文)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 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 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 为“司空”。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 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 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 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概论: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环境条件: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 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结构的方式: 〈1〉抬梁式:梁瓜柱 〈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木结构的优点: 〈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 ↘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2,步→二个相邻屋檀的距离,步长之和组成通进深。 控轴线的排列方向区分:纵轴线 横轴线 3,古代中国建筑在“间”与“步”组成的柱网上,建立了许多灵活的平面处理 方式。 〈1〉金箱斗底槽:用内外的两圈柱子对建筑平面进行分区。 〈2〉单槽,双槽:用内柱把建筑平面划分为二个区成三个区。 〈3〉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一分为二。 4,单体的立面处理方式: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台基,墙柱,屋顶)〈1〉生起→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2〉侧脚→受力合理,避免视觉错觉。 5,单位的组合方式: 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和横轴线设计。 〈1〉庭院的方式: A 三合院和四合院 B 廊院 〈2〉组群的方式: A 纵向扩展 B 横向扩展 C 纵横向扩展 (三)艺术形象 1,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案 授课学时2学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章节)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 教学重、难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绘图板 教学过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木构架建筑的优势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墙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 的作用。有较强的抗震性。经历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 修缮,搬迁。 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 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 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 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 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 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 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犹如雕饰品,但结构作 用仍未丧失。 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者“斗栱”,江南则称为“牌 科”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两 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栱称作补间铺作,角柱上的斗栱称作转角铺作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单座建筑最 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当属的间组成的长方形。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476年)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 发展分期 朝代发展阶段社会结构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建筑艺术萌生时期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建筑礼制的奠定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秦、汉中国上升时期的建筑封建前期 三国、晋、南北朝乱世的缓慢前行 隋、唐、五代十国鼎盛时代封建中期 北宋、辽、金、南宋建筑风格的转型与定型 元、明、清集大成后的辉煌封建晚期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 1、建筑的产生: 大约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 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 “以代风雨,以避群害”正是着时期一切建筑形式产生最早、最本质的实用目的。 2、原始人群时期的建筑——原始住所 天然洞穴巢居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3、巢居--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地区采用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内蒙古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 4、细石器(红山)文化:神庙与祭坛 (一)仰韶文化 1、仰韶文化:半坡村 选址:河谷台地 布局:居住区、陶窑、公墓、壕沟 建造技术:木骨泥墙、屋顶开洞、绑扎法 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46 座小房子, 大房子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公房。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 以藏储公共财物。遗址周围有深5m 宽6m 的防护沟,北为墓地,东北为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 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 2、临潼姜寨聚落 居住区-分五组房、向心式布局 向心-氏族成员团结向心的精神 五组-五个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社团 大房子-老人和小孩住处 小房子-青壮年住处 3、郑州大河村—木骨泥墙 小结 仰韶时期房屋的特点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四章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36分) 1、库门,皋门,雉门,应门,路门 2、明堂辟雍,宗庙祭祀祖先的庙宇,坛,祠庙,杂祀庙 3、北宋,元 4、“万象神宫” 5、汉文帝灞陵 6、元 7、唐乾陵,高宗,皇后武则天 二、判断(每题2分,共4分) 1-2 √√ 三、简答(每题6分,共24分) 1、(1)规模减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局,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故宫森严刻板。 2、是商周时期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也是象征王权的纪念建筑,天子在明堂中朝见诸侯,颁布政令,宣讲礼法,也祭祀祖先和天地。汉代明堂是十字轴对称的坛庙混合形式,周围环绕圆形水渠,称为辟雍。东汉以后各类礼制建筑基本完备,明堂辟雍的祭祀功能减弱,成为王权代表的象征性建筑,宋以后即不再建造。 3、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4、宫殿、陵墓、官衙大门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二中间缺门扇,故称阙(缺)。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由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四、论述(每题9分,共36分) 1、(1)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的思想。 (2)总体格局:北京故宫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为朝会之所,后面为内廷宫苑,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基本内容 原始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二、小结 1。建筑类型: A。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建筑结构: A。木骨泥墙建筑 B。干阑式建筑 3。建筑材料: A。土木为主 B。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 C。土坯砖,夯土墙 4.平面布局: A。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 B。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 C。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 一、重要建筑实例: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二、小结 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 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 1.城市建设高潮 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 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 4.技术进步: 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 B.砖的出现 C.铁制工具的使用 D.金属构件的使用 5。《考工记》 二、汉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1.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A.北魏洛阳永宁寺 B.现存最早的佛塔: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密檐式 C.最早的石窟: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其次,敦煌莫高窟 由西往东,由北往南: 太原天龙山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 2.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有重大发展 3.高坐具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第五节隋唐五代(581~96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