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习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习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习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战国B.北宋C.南宋D.明朝

2.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

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5.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地位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型其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6.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D.印刷技术的革新

7.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年间

B.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

C.活字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8.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9.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A.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B.新的造纸技术

C.高超的雕版印刷技术D.书籍装帧技术

11.“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的重大贡献,其中和宋代相关的是()

①指南针②火药③造纸术④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2.唐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错误:;改正:.

13.指南针是由阿拉伯人传到非洲。

错误:正确:。

14.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错误:正确:。

15.火药技术出现于我国的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并很快传到欧洲,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错误改正.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师(指海上船只航行的管理、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白天)则观日,阴晦(指阴天)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可谈》

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谨慎),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你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分别获得什么信息?

(2)指南针是由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一、二所示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yù)《萍洲可谈》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科技成果?我国最早在何时制成这类仪器?

(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恩格斯曾说:“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1)火药最早用于军事是什么时候?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火药传入西欧后带来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材料二:“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天气昏暗),则用指浮针以揆(推测)南北”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的改变世界的三种发明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指浮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3)材料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是谁?他最重大的发明是什么?20.【古代文明谱华章】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

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1)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前代的雕版印刷术相比有哪些创新?它更具有什么优势?

(2)CCTV《探索?发现》栏目图标创作于中国最早的指南仪器。这个最早的指南仪器诞生于何时?北宋时,人们在它的基础上创制了什么?这一发明给世界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哪个领域?

(4)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2017?莒县模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战国B.北宋C.南宋D.明朝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重点掌握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所作的贡献.

【解答】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2.(2017?莒县模拟)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之母”.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答】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它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

故选B.

【点评】知识积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3.(2016?滨州)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

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科技发明.

【解答】①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毕昇;②改进造纸术是东汉的蔡伦;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的科技发明.

4.(2016?孝感)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

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纸的发明和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顺序.

【解答】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西汉前期,中国发明造纸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故选D.

【点评】准确识记我国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

5.(2016?巴彦淖尔)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

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地位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型其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的理解.

【解答】造纸术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普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如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重要条件.因而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改变了整个世界.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重要意义.

6.(2016?仁寿县校级二模)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D.印刷技术的革新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唐宋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掌握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的准确识记.

【解答】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相继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仔细理解材料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7.(2016?泰州二模)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年间

B.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

C.活字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毕升有关内容的识记.

【解答】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掌握.

8.(2016?仪征市一模)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解答】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所以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A“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B“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中国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灞桥纸;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9.(2016?新泰市二模)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相关史实.

【解答】题干中说明的时间范围是宋代,题目给出的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都出现在宋朝,而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故选A.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0.(2016春?泰山区期末)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A.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B.新的造纸技术

C.高超的雕版印刷技术D.书籍装帧技术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解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材料中“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东汉蔡伦改进印刷术区分开.

11.(2016春?湘潭期末)“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的重大贡献,其中和宋代相关的是()

①指南针②火药③造纸术④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

【解答】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属于宋代的科技.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故选C.

【点评】准确识记我国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2.(2015春?安庆期中)唐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错误:张仲景;改正:孙思邈.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科技创新.

【解答】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技术有密切关系,唐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代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故答案为:

错误:张仲景;改正:孙思邈.

【点评】本题掌握唐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成就.

13.(2013春?尤溪县期末)指南针是由阿拉伯人传到非洲。

错误:非洲正确:欧洲。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的传播.

【解答】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错误:非洲,正确:欧洲.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指南针传播的相关史实.

14.(2013春?尤溪县期末)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错误:南宋正确:北宋。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毕升的重要贡献.

【解答】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泥活字,大大节约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速度.

故答案为:

错误:南宋;正确:北宋.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的熟知程度.

15.(2010?凤台县)火药技术出现于我国的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并很快传到欧洲,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错误很快传到欧洲改正元朝传到欧洲.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火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技术出现于我国的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军事上,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元朝时期,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故答案为:

错误:很快传到欧洲;改正:元朝传到欧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2016春?宿迁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师(指海上船只航行的管理、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白天)则观日,阴晦(指阴天)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可谈》

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谨慎),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你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分别获得什么信息?

(2)指南针是由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应用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传播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指南针的应用和宋朝海外贸易发展联系的知识点.

【解答】(1)由北宋朱彧《萍可谈》中“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由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的记载可知: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航海中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2)宋朝时期,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材料一、二反映的是指南针的应用.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和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是因果关系,即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宋代航海事业与海外贸易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

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2)阿拉伯人.

(3)因果关系,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宋代航海事业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点评】本题以指南针的应用和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宋代指南针应用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7.(2016春?贵港校级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一、二所示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yù)《萍洲可谈》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科技成果?我国最早在何时制成这类仪器?

(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指南针.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指南针传入欧洲.

【解答】(1)据材料一中图二可知,这是“罗盘针”,反映了我国在指南针技术方面的成就.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制成了图一中的指南工具﹣﹣司南.

(2)据材料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天气晴好,航海家通过观测日月辨别方

向,天气阴晦则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据材料三中“渺茫无际,天水一色”“唯以指南针为则”可知航海中完全依靠指南针判断方向.

(3)据“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可知外国乘客在乘坐中国海船的过程中学习并传播了指南针应用技术.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了欧洲.

故答案为:

(1)图一:司南;图二:罗盘针.战国时期.

(2)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别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3)阿拉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了欧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及其应用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8.(2016春?无棣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恩格斯曾说:“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1)火药最早用于军事是什么时候?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火药传入西欧后带来的影响。

【考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火药最早用于军事的时期.

(2)本题主要考查火药传入西欧后带来的影响.

【解答】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武器的制造为推翻旧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同时火药可以用来采矿、筑路等工程,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故答案为:

(1)唐朝末年.

(2)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四大发明.

19.(2014春?江津区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材料二:“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天气昏暗),则用指浮针以揆(推测)南北”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的改变世界的三种发明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指浮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3)材料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是谁?他最重大的发明是什么?【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中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三项发明.(2)本题考查指南针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毕昇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第一种是在知识传播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可知,这三项发明指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由材料二“若晦暝(天气昏暗),则用指浮针以揆(推测)南北”可知,“指

浮针”就是指南针.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上.(3)由材料三图片判断是毕昇.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黏土制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故答案为: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北宋.

(3)毕昇;活字印刷术.

【点评】知识积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被称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中国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0.(2013?枣阳市模拟)【古代文明谱华章】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1)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前代的雕版印刷术相比有哪些创新?它更具有什么优势?

(2)CCTV《探索?发现》栏目图标创作于中国最早的指南仪器。这个最早的指南仪器诞生于何时?北宋时,人们在它的基础上创制了什么?这一发明给世界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哪个领域?

(4)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历史开放性问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前代的雕版印刷术相比的创新及更具有的优势.

(2)本题主要考查指南针及这一发明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火药的广泛使用.

(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前代的雕版印刷术相比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人们在它的基础上创制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12世纪后期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继承前人成果,多观察,勤思考,敢于和善于创新等.

故答案为:

(1)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战国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3)军事领域.

(4)继承前人成果,多观察,勤思考,敢于和善于创新等.(本题属于开放式答案,符合题意均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第2课时上课班级七(3)班 主备教师张凤瑜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3.6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具准备学图片、PPT、闪卡 教法运用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自主预习梳理部分练习题 梳理知识点提高认识为以下引出 新课作铺垫。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选择题部分练习题 请1-2名学生典型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前后联系,升 华提高 根据史实联 系现实,启发 学生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 学以致用。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材料分析题部分练习题 学生核对答案 结合目标﹑ 自主题阅读 课文,并作好 读书标记,发 现疑难,小组 互查互纠,组 长汇总疑难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 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 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 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 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活动任务: 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者外国的传统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七、课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 C、王建《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C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B ) A. 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殊气氛?( D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618年,建立唐朝的是()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并“戒奢从简”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4.唐太宗实行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A、轻徭薄赋 B、 C、重视纳谏 D、加强中央权力 5.下列被唐太宗重用的人才是() ①魏征②房玄龄③杜如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A、魏征B、杜如晦C、姚崇D、李靖 7.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8.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 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11.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唐朝建立的背景 2、“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互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2、贞观之治: (1)原因:①吸取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⑥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2)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动脑筋: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州市蓝山一中邝文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思想艺术特色。 2.能列举明清时代书法、绘画成就。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4.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于明清小说初中学生都有些了解,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介绍(可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着重介绍一部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2.推荐学生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学生读本),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用交换历史信息、讲故事、唱京剧、访问身边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 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当时形成的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2、难点: (1)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3)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1.图片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说课稿

第2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接下来,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李世民、武则天等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不断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内容上来看,本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从结构上来看,本课起到了过渡承接的作用,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因此,学好这一课,对学好这一个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课感兴趣,喜欢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是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未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史

观,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掌握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从艺术作品中看到历史的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够积极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并从对唐朝的强盛的学习中,树立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重点: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六、教法学法 教法:鉴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课我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问题探究法辅助讲授法来进行授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 )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高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贞观纪念碑是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纪念碑正面雕刻“贞观之治”四字,背面为《贞观政要》名录数百字,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纪念碑顶部是谁的骑马像( ) A.隋文帝杨坚 B.隋炀帝杨广 C.唐高祖李渊 D.唐太宗李世民 3.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4.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5.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6.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连续剧是( )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 ★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8.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堪称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又让人们领略到了处在民族交融时代里和谐开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风,使 得作品成为一曲历史的长歌。 材料二(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李世民亲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 起义的教训……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太宗以隋炀帝 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很多错误……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贞观之治》(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的主人公是谁?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你能否举出历史上“水能 覆舟”的两个例子? (3)材料三概述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法分析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多媒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 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 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 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 行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 化》。 全班分成四 组,每组选 派一位代表 参与游戏, 参赛选手站 成一排,其 他同学打节 拍。 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 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 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 背景)。 学生分组表 演历史剧。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表演 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 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 推》 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 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 每组同学派 代表表演, 其他同学观 看表演并归 纳节日的习 俗。 培养学生的 表演能力和 获取信息的 能力。 新课教学第一篇 探索节日的起源

活动二:品诗词猜节日 (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 中的节日)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意识。 第 二篇 感受习俗的演变 第三篇 树立文化的自信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 (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 祀)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探 究历史的能 力以及对于 时代变迁的 感知能力。引 导学生文明 过节 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 值观念,弘扬 传统文化,理 性对待西方 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 信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 频。 加深学生对 时政的了解, 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 自信? 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 分组讨论。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思 考能力,引导 学生树立历 史核心素养 中的家国情 怀。 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培 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课文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 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天作出了哪些贡献?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 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 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 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相关史事 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签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各终。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①(①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 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 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研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 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问题思考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 能体现出来? 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 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 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 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 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 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 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 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 慨不已,惋惜地说:“达么好的人才,没有 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 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 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 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武媚娘传奇》主题曲——无字碑) 一生飘泊摆渡临岸却孤独 问天地向谁倾诉 千载历史我回顾 恩怨情仇怎堪数 帝王家终究是不归路 玄武兵变沧桑马蹄声声乱 …… 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重达百吨。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学生阅读教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并在课上分享交流。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4.材料展示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5.教师讲述:唐太宗说这段话既是用来提醒自己与当朝为政的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那么,他是怎样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有关唐太宗的治国策略的基本史实。(比较学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与“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 7.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提示:(1)主观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杨坚 C.李渊 D.李隆基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 B.魏征 C.姚崇 D.杜如晦 3.“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句话介绍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4.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6.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仁政爱民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7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8.“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治世局面。下面对这一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局面出现的基础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下列对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上留心理道”中的“上”即唐玄宗②“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③“河清海晏”指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④“革去弊讹”指唐太宗革除前朝弊病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