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马基复习重点(最终版)

(完整word版)马基复习重点(最终版)

马基总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 20分)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辨析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先回答观点是否

正确,答三四句即可)

四、材料分析题(1题,共16分,问啥答啥两小问)

五、论述题(1题,共20分按中心思想答+解释)

一、单选题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8.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0.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17.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1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0.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1.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是否客观相符合。

2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23.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3.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3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

34.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3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36.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是劳动。

37.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8.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39.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个别>社会。

40.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资本的循环周转: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4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6.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剩余为基本特征

的经济危机。(2)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级性决定的。

47.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4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的一种垄断资本。

49.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5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52.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解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5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5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56.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

5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5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59.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60.“两个必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本质、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5.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6.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依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9.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0.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

1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3.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事物的普遍联系体现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18.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2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21.价值的特性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3.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队经济具有反作用)

2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总的来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们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人们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3)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性: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8.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9.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30.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3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1)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得更多的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地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3)在竞争的范围,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的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义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大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的输出、商品资本的输出。

34.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35.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这5个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3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体制的变化。

3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9.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

相同点: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4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3.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2)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会消亡;

(3)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4)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5)到共产主义社会;分工、商品、私有制都会消失。

44.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原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6.社会主义社会首要的根本任务是: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7.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进行改革?①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②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③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④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8.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本依据:人类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三、辨析题

1.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

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3.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此观点正确。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5.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错。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是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听和听觉是感性认识,他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

唯心主义。

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错。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创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定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措施:(1)我们要改善社会制度、提高物质技术水平和增强人类的观念和认识水平。(2)解决全球问题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还需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以及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7.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8.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

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9.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错。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势。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法人取代个人或家庭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人股东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是基于资本雇用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基于雇佣劳动的社会资本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四、材料题

(一)材料1,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材料2,神州六号。

问题: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答:前四次无人飞船的实验和“神州五号”的成功是“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神州六号”是在前几次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从“神州六号”到空间站,再到探测月球、火星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是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通过这次飞行成功,验证了是正确的。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对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对相关重要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答:(1)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4)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5)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

(三)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答:(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资料,毫无疑问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五、论述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②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③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④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②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①第一,生产力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矛盾普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

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从上述观点看,本题可以考虑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