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课程论文

题目: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院(系): XXX

专业年级: XXXXXXX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XXXX年X月X日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摘要:概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和演变,阐述了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种种危害,论述了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同时分析了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的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及抗性转基因作物生产对粮食安全可能产生的危害,指出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实施可持续植保,促进粮食安全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有害生物;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1];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2]。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笔者旨在通过全面分析有害生物和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植物保护,更好地促进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演变

1972-1974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爆发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的食品”。从此,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以及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标。30年多来,“粮食安全”的概念一直处于发展演变之中。1983年4月,粮农组织又对该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新概念包括三项具体目标:(l)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一论述使粮食安全的概念涵盖了生产、储备供给和农民收入等范畴,并且强调粮食的市场安全问题。目前,这个定义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使用“粮食安全”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这个含义[3]。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又对“粮食安全”做出第三次的表述:“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将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把营养品质安全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粮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

FAO总干事迪乌夫在活动上发言时指出,“世界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要保护好全球的遗传资源,而且取决于确保这些遗传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为促进人类的粮食安全服务”【4】。这一主题的提出,再次深化了人类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明确了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粮食安全即Food Security主要指供给方面的保障程度,包括生产安全、储备安全、贸易安全和支撑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态安全;从需求方面看,粮食安全即Food Safety主要指营养、健康方面的保障程度,也就是说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和低收入人群的粮食可获得性。因此,从粮食安全的整体性因素考虑,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面临的不仅是数量安全问题,还涉及营养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市场安全、居民粮食安全(买得起与能买到)问题,更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总量供给与收入分配)问题[5]。如何处理好加强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消除贫困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各国政府日益重视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农民、科学家等各界的共同努力。

2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制约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努力建立并经营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一切不利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目标实现的系统内生物便成了有害生物。有害生物对粮食作物生产的产量和品质构成很大的威胁,严重阻碍了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制约了粮食安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害生物危害粮食的生产安全和量安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因鼠害损失20%,如水稻东格鲁病在东南亚国家具有毁灭性,仅菲律宾在20世纪40年代每年造成的稻谷损失就达14亿kg;该病害至今仍是东南亚国家水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据估计每年因此病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亿美元以上【6】。

在中国,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重、危害大,是农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生物灾害的危害状况与FAO的估计类似。由于中国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成灾条件复杂,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流行,狷獗为害。尽管历经防治,每年因农业生物灾害损失的粮食仍高达1600多万t【7】。

随着耕作制度改革、水肥条件改善、农药频繁使用,人类对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有增无减,农业生物灾害的成灾频率明显加快,致灾强度逐年加剧,中国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臼益严峻的生物灾害威胁。例如1991年稻飞虱大爆发,就损失稻谷1780万t【8】;1993年稻瘟病大爆发,造成稻谷减产1 500

万t。

2.2有害生物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

有害生物不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黑麦和牧草的麦角若混入产品被食用,则会导致人畜中毒和流产【9】。感染玉米的串珠镰刀菌会产生对人类和动物有严重危害的伏马毒素【10】。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社会对有害生物的关切和重视。

2.3有害生物危害粮食的储备安全

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有害生物为害造成储备粮食损失增加和经济价值下降。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其次是管理不善【11】。中国分储于农户的粮食受病虫害的损失也达到约为9%的程度。减少这些损失就等于增加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

3.1植物保护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的植物保护为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瑞士人缪勒发明了DDT,推动了世界农业植物保护方式的革命,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模式取代“二战”以前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在这之后的30年里,化学农药使用范围随着合成农药的发展和第一次(以培育矮秆高产品种为目标的)“绿色革命”的兴起,不断扩展,风靡全球,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60年以来,在没有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世界农业生产产量提高了3倍,因此得以养活已猛增了80%的世界人口,这主要是依靠了农作物新品种及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所做出的贡献【12】。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成农药仍将保持其在世界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中国每年病虫草鼠的发生防治面积约4亿hm2次,通过开展有效防治,挽回粮食损失6000万t,植物保护工作功不可没【13】。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虽然有众多因素,但同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农药生产、采用化学防治法控制有害生物分不开。

在全国有害生物防治中,化学防治面积占全部防治面积的90%多。蔡承智等(2004)以中国粮食单产为母序列,选择对粮食作物单产影响较大的以下6个因子(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良种和复种指数)为子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52-1997年间这6大因子对粮食作物单产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溉面积>良种>农药>复种指数>化肥>农机动力,近10年农药投入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联度为0.7674。可

见,农药对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美国农业部指出农民选择种植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作物在于它们有效益,体现在作物产量和食品安全性得以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同时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或使用比以往可能用于防止有害生物侵害的更安全的杀虫剂。中国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示范种植结果表明,在整个季节基本不打农药的情况下,这些转基因水稻比对照可增产12%,增收900-1200元/hm2【14】。

3.2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的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

3.2.1恶化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的高投入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了犬施农药化肥,诱发有害生物为害,逼使增施农药化肥的恶性循环,诱导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和再猖獗,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恶化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粮食的生态安全。有研究指出:过去在大多数情况下农田中如有1个害虫,就会有100个天敌;现在农田中有100个害虫也难以找到1个天敌【15】。正因如此,一些重大病虫害,如水稻螟虫和稻飞虱、小麦锈病和小麦蚜虫以及飞蝗、黏虫等,在中国几乎年年有灾情,对粮食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

还有,长期施用农药还会抑制土壤的生物活性,使土壤中对农作物具有高度毒害作用的微生物占优势地位。前苏联摩尔达维亚由于大量施用除草剂,使3000hm2耕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荒废【16】,便是一例。

3.2.2威胁粮食的品质安全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中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1989年江苏省武进县稻谷中甲胺磷的超标率为33.3%;同年河南省大米、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中农药残留超标率为11.4%,个别样品中的对硫磷、甲胺磷分别超出限量标准80-110倍【17】。这样的粮食如被食用,就会严重伤害人类健康。

全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儿童科学院调查指出:自1950年以来,儿童癌症患者增加908%,成年人肾癌上升109.4%,皮肤癌上升321%,淋巴癌上升158.6%,据认为与化学农药的使用有一定的关系。

3.2.3影响粮食的储备安全为了减少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引起的损失,现在各个粮库都使用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但由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病菌的不断变异,药剂用量随之不断增加,提高粮食的农药残留量,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4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全面促进粮食安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树立植物保护新理念,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策略,以全面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植物保护是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大会将主题确定为“可持续植物保护造福于全人类”,强调“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体系”。可持续植保的概念由此正式得以确立,表明在植物保护领域已形成了贯彻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思想和共识【18】。

4.1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从管理上促进粮食安全

防控农业生物灾害,实现防灾减灾目标,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19】。促进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安全也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但是,在中国农业生产和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政府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基层部分仍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植保经费不足以及机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严重影响粮食生产。诺贝尔奖得主、著名育种科学家布劳格(2004)也认为,近年来中国病虫害的流行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小麦和玉米减产,其最主要因素还在于由于各级政府间协调不够,使很多农业科技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而导致的【20】。对于农民因灾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保险补偿机制。因此,要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职能,不仅要通过制订政策法规来组织企业、农民和科技人员共同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而且还要加大投资,完善政府植保技术推广体系,扶持社会化植保服务组织,促使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农民、科学家等各界共同努力,使可持续植物保护成为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2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从生态上保障粮食安全

可持续植物保护注重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强调作物本身的健康栽培和抗逆作用,强调有益生物抗害功能的发挥,关注农田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行为、功能、环境的变化,注重系统、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演化规律的把握并因势利导,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优化。谢联辉认为,植保理念务必有新突破:变主要针对防治对象——有害生物的杀灭为主要针对保护对象——植物生态系统的群体健康,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进而为可持续农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21】。为此,他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只要因时因地、科学灵活地运用宏观生态治理(栽培免疫、轮作套种——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耕作改制—

—切断病害循环、严格检疫等)、微生态治理(施用“增产菌”等微生态制剂)和分子生态治理(通过核酸分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的生态调控或免疫调节)的植保技术措施,就能够营造出健康的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生态经济系统,促进作物自我健康,提高作物系统的抗御力,打破有害生物的发生、流行对寄主/介体及其环境条件的绝对依赖性,大大减少农药施用量,达到有效保护植物又获得粮食显著增产的目的。

4.3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从技术上促进粮食安全

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就务必要促进植保技术模式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取代现行仍是以主要针对防治对象设计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模式,协调运用多种环境友好的植保技术来克服和解决单一植保技术措施带来的弊端。可持续植物保护以农业防治(包括抗性品种选用)、生物防治为主导,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提倡少用农药,但不排除对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具有更高的要求。例如,1970-1972年谢联辉在福建宁化山区有“稻瘟病窝”之称的甘木塘村进行试验,100hm2稻田全面采用以提高稻株群体抗性为中心的栽培免疫办法,结果在大流行的1971年获得了大面积的控制水稻稻瘟病的效果,使平均单产比对照增加了近2倍。朱有勇等运用生物多样性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每公顷稻田增产750多公斤而农药施用量却减少60%以上,同时还提高土地利用率达10%—15%。自1997年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公顷水稻运用了这项技术,优质高效地促进了稻谷生产的可持续增长【22】。这些事实说明,人类可以摆脱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模式,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具有可行性,而且有利于全面促进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2] 曾士迈,植保系统工程导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21- 21

[3] 游建章,粮食安全经济学;一个标准模型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3,(3):30-35

[4]王俊鸣,联合国大力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科技日报,2004-10-17(5).

[5]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市场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12.

[6] 翟虎渠,坚持依靠政荒科技与投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经济问题,2004,(1):24-2

[7]戴小枫,叶志华,曹雅忠等.浅析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119-122.

[8] 管致和.植物保护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1.

[9] 曾士迈.农业植物病理学一E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7.

[10] 许汉英,刘志研,于元详,伏马毒索的研究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世界农业,2003,(8):42-44.

[11] 厉为民,孙淑英等.世界粮食安全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39.

[12] 黄鸿章.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新世纪展望.中圜农业科技导报.(4):50-53.

[13] 张魁林.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 2004-11-29.

[14] 张启发.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中国农业信息,2005(2):4-7.

[15] 杨崇良.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孜对策.山东农业科学,1997,(6):43-46

[16] 江爱良,近40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概况,生态农业研究,1993(4):6-14.

[17] 姚建仁,郑永权,董丰收,浅谈农药残留污染、中毒与控制策略,植物保护,2001,27(3):31-35.

[18] 徐学荣,吴祖建,林奇英,等.可持续植物保护及其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314-317.

[19] 徐学荣,吴祖建,林奇英,等.可持续植物保护及其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314-317.

[20] 李辉,赵于北.国际知名学者认为协调不足导致中国粮食作物减产[ 2004-07 -22/26/462948.2004-7-22.

[21] 谢联辉.关于21世纪植物保护的若干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5-7

[22] 杨跃萍.云南农大朱有勇获粮农组织围际稻米年科研一等奖2004-10/16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实例分析资料

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实例分析 摘要: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文阐述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素,介绍了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和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也可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一个或多个农业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农业专家就某一复杂农业问题进行决策。典型的农业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推理机、知识库管理系统、解释器、用户界面7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农业专家系统最核心部分,这是任何一个农业专家系统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专家系统质量及可信度;推理机是农业专家系统的运行动力。而知识库管理系统则是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检查和检索,还可以把推理过程中使用知识的实际情况显示出来,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没有的。知识获取是农业专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瓶颈,其主要任务是完成领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解释器是用来向用户,特别是专用户,解释推理的结果和在推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专家系统有四个特点,即:启发性,能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透明性,能解决本身的推理过程,能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灵活性,能不断地增长知识,修改原有的知识。综合性,能解答种子、土肥、植保、农经等多专业问题,克服了单个农业专家的专业局限。研发农业专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起农业专家的作用,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难题提供相关专业权威专家水平的解答。 专家系统在世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20余年发展,应用已遍及作物栽培管理、设施园艺管理、畜禽管理、水产养殖、植物保护、育种以及经济决策等各方面。专家系统在灌溉、施肥、栽培、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作物育种、作物产量预测、畜禽饲养管理和水产养殖管理等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过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1.1病虫害诊断在病虫害诊断中,如果人工开具病虫处方,工作人员必须有牢固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查询大量资料,无法及时满足农户的需要。专家系统把这些资料编制成简单的程序,达到迅速确定目标的目的,从而得到最佳防治时期和方案。 1.2预测预报病虫预测预报需要的基本信息是:病虫害的生物学参数(如发生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案例分析历年真题考点整理

2007年案例分析题行业涉及: ?第一题、水电水库 ?第二题、高速公路 ?第三题、天然气田 ?第四题、煤矿开采 ?第五题、电子元件厂 ?第六题、热电厂 ?第七题、化工厂 ?第八题、石化厂 2007年案例分析题涉及知识点: ?第一题、水电水库 1、运营期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 2、对河流自净和工农业排水的影响 3、对半洄游性鱼类的影响 4、对农田的不利影响途径与减缓措施 ?第二题、高速公路 1、二级保护植物现状调查结果 2、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结果 3、线路比选 4、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5、水环境风险识别 ?第三题、天然气田 1、环境敏感目标识别及现状调查资料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3、管线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4、环境风险源的识别 5、古墓葬群的保护措施 ?第四题、煤矿开采 1、煤矿开采政策

2、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识别 3、明长城遗址的开采保护措施 4、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5、矸石场选址的环保要求 ?第五题、电子元件厂 1、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因子识别 2、硫酸雾的净化效率和排放速率 3、二甲苯达标排放分析 4、危险废物识别和处置措施分析 5、第一类废水污染物的处理 ?第六题、火电厂 1、电厂烟囱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 2、灰场(II类一般固废)的选址要求 3、现有工程存在问题分析 4、SO2排放量计算 ?第七题、化工厂 1、环保验收调查内容 2、废水验收监测点位布置和监测频次 3、环保验收依据判别 4、验收监测水环境断面布设 5、改扩建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八题、石化厂 1、污水场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2、污水执行标准及氨氮浓度计算 3、恶臭气体处理措施分析 4、固废临时堆场的环保要求 5、水质预测所需数据和参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保护绿色植物措施--荐.doc

保护绿色植物措施 绿色植物是在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能利用太阳光,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经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的一类植物,而我们人类需要氧气,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绿色植物。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绿色植物措施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的变化?农产品的广泛交流以及滥用 农药造成的病虫抗药性及杀害天敌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 种类越来越多、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广大农民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滥用农药、违禁用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植保"新理念应运而生。20xx 年3月31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保植检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其中把"绿色植保"定义为?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就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 1 推进绿色植保的重要性 1.1 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安全的有力保障现代农业安全主要包括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农产品农药超标、人畜中毒事件、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使绿色植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米买了不放心?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不敢吃?市场上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少了",这

是一位从事植保工作几十年的老专家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植保科技创新与 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感叹。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则顺口溜"素菜有毒素、荤菜有激素、饮料有色素、吃什么没有数",也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绿色植保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倡导生态防治,种植业结构调整、虫源基地生态改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激素防治等。尽量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2 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物,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意义。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如以色列、加拿大等国植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看不到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靠的就是农业防治、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设施保护,如对土传性病害及地下害虫靠的就是深翻伏晒这一农业防治,防效极佳。 1.3 绿色植保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植保的目的就是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空等绿色防控措施以及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植物保护题库

1. 下列害虫的成虫为雌雄异态的是(大X蛾). 2. 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传人我国,通常采取(植物检疫)措施. 3.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中,基本单位是(种). 4. 植物检疫可分内检和外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外检要求高于内检). 5. 现有10 kg浓度为20%的杀灭菊酯乳油,需稀释成10%的药液,则需加水(10)kg. 6.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 7. 下列昆虫属于双翅目的是(潜叶蝇). 8. 下列有害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是(鼠妇). 9. 下列属于社会性昆虫的是(家白蚁). 10. 柳蓝叶甲属(食叶性)害虫 11. 下列昆虫中属于夜出性的是(金龟子). 12. 桃树流胶病属于(生理性)病害. 13. 蛾类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式). 14. 下列昆虫属于缨翅目的是(蓟马). 15. 灯光诱杀属于(物理)防治. 16. 下列害虫的成虫具有雌雄异态的是(大X蛾). 17. 昆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区为(22-30)℃. 18. 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着生位置不同,其头式可分为( 3 )种. 19. 樟巢螟属于(寡食性)昆虫. 20. 下列昆虫的成虫不危害植物的是(金星尺蛾). 21. 昆虫的学名组成次序是(属名、种名、定名人). 23. 昆虫的蛹通常分为(3)类 24.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其基本单位是(种) 25. (蚜虫)属于不完全变态. 26. 昆虫的生殖方式常见有(3)种. 27. 具有跳跃足的是(蝗虫). 28. 蚜虫在越冬季节其繁殖方式通常是(两性生殖). 29. 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历(3)个发育阶段. 30. 下列昆虫属于食叶性害虫的是(蝗虫). 31. 在上海地区,斜纹夜蛾一般在(9-10)月发生危害.

我国植物保护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我国植物保护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摘要: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众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野生植物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严重破坏了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同时, 我国目前又缺乏针对性强的野生植物管理法规和珍惜濒危植物保护机制,造成各地在植物管理 上比较混乱,这都使野生植物物种和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造成很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该文 综述了我国野生植物利用现状和管理政策,并对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体制提出了对策与 建议。 关键词:植物保护;濒危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China has abundant botanical resources and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rich in botanical resource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in the world. Bad management brings about the sharply fall of types andnumbers of wild plants resources.Many species are in peril of extinction. These phenomena are result from thelack of pertinent and distinct rul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management of wild plants ,thepaper provid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protecting natural plant resources in China. 我国疆域辽阔,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为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区系,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众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野生植物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严重破坏了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野生植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目前,我国野生植物物种和资源蕴藏量都急剧下降,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在我国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有些甚至已经灭绝。 目前缺乏针对性强、明晰的野生植物管理法规和珍惜濒危植物保护机制,是造成各地在植物管理上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对我国野生植物的管理和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提倡可持续利用,为修订和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以适应对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的需要(8)。 1 植物保护的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野生植物可持续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 2016/12/28 指导老师:赵筱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 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 1.1 国际 .......................................................................................................... - 1 - 1.2 中国 .......................................................................................................... - 2 -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 3 -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 6 -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 11 -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 势预测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

保护植被措施

保护植被措施 植被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乃至地球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氧气等,提供我们生存的条件。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植被措施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投资方向税优惠:建设污水处理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 ;;增值税优惠:对以煤矸石、粉煤灰和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及利用废液、废渣提炼黄金、白银等免征增值税; ;;建筑税优惠:建设污染源治理项目,在可以申请优惠贷款的同时,该项目免交建筑税; ;;关税优惠:对城市污水和造纸废水部分处理设备等实行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享受关税优惠; ;;消费税优惠: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限值标准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 ;;农业特产税优惠: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而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贾丙辉 20095761 09级02班摘要:我国现在有十三亿人,粮食安全问题,现在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中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 关键词:耕地耕地保护基本农田 1.什么是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2.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1] 2.2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

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2.3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 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2] 3.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 3.1中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 农业仍然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01年,中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02年仍是产不足需。[3]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看到,目前中国耕地严重不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中国的人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及控制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述 (2) 三、保护措施 (2) 四、相关责任 (5)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及控制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施工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图纸。 (2)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 (3)业主、监理及地方部门的相关要求。 二、工程概述 本合同段为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国道569曼大公路NK-SG5标。路线起点里程K67+000,止点里程ZK73+190,YK73+160,路线全长6.17公里。项目包含K68+400讨拉沟4号桥为7×20m P.C箱梁、K70+780讨拉沟5号桥为5×20m P.C箱梁、中桥4座,涵式通道及涵洞440.25m/14道、香卡隧道(ZK71+695-ZK73+190、YK71+638-YK73+160)。主要施工内容隧道、桥梁、路基、涵洞工程等。 三、保护措施 1、施工区域内禁止猎捕野生动物。 2、禁止在禁猎区毁巢、取卵、射猎,排放污水、废气,制造噪音以及实施其他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行为。

3、禁止对不明或已知是野生植物的草木植物进行践踏、拔除。 4、任何队伍和个人发现下列情况,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及时报告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 (1)发现受伤、病残饥饿、受困、迷途的野生动物,误捕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2)未按规定收存、拣失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3)未按规定收存死亡的野生动物尸体、脱落或散落的角、骨、毛、皮等。 (4)发现茂盛的不明或已知是野生植物的草木植物。 (5)发现枯黄但枯死的不明或已知是野生植物的草木植物,对其进行洒少量水后进行保护。 5、无批准证明禁止运输、携带、邮寄野生动植物及产品的。 6、尽量减少人员活动、施工噪音、灯光等对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所影响。 7、在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或提示牌,警示或提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野生动植物出没要自觉加以保护,并严禁伤害与猎杀保护区内的任何野生动植物。 8、设置“此处有野生动植物,请自觉注意保护”等告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依法保护自然资源。 9、禁止追赶或惊吓野生动物,充分关心野生动物的自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0:10.70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杜育墨 [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030000)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足够食物”。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一、在一定条件下,确保食品供应的通道畅通; 二、保障食品供给的价格适配,确保价格水平与居民的发展相匹配; 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粮食的弹性保障基准线; “粮食安全”一词自1973年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意义更新不仅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复变,其义自见,由最初单纯的数量的追求进而到对食品膳食完善的追求,这也是对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反应。 1.2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FAO、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低收人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5个主要指标。 1.2.1国际上常用的粮食安全指标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即世界粮食结转库存(期末库存)至少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在17%以上为安全,少于百分之17即为非安全的,在百分之14以下即为进入了紧急状态。基本以储备足够食用60天左右的战略,同时能够和接下来的时机动态结合。FAO提出的这一粮食安全临界点为世界普遍认同。从2001年起,FAO对粮食结转库存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区分周转库存和后备库存两项,也不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 2000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进一步把消费、健康和营养综合考虑,形成7个指标:(1)营养不足的人口发生率;(2)人均膳食热能供应;(3)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热量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4)出生时预期寿命;(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7)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于2000年9月在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获得批准。 2000年,在全面规划消费能力、膳食完备以及需求的情况,世界粮委会提出了7个指标:(1)全面人口中营养不良的比例;(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