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作者:

指导老师:

专业:

摘要:招商引资热背景下,各地方政府都在加大利用外资力度。论文利用经济学方法检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变异度与利用外资水平变动程度之间的关联关系,试图说明利用外资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外资由初始阶段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引进外资中原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化。关于外资对东道国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以及与其经济吸收能力的关系、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引力机制和外资区位集聚等问题出现了许多角度不同的观点,甚至相反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欠发达地区、外资、经济增长、

1.内蒙地区经济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省区。内蒙古经济增速蝉联我国第一。GDP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第24位增长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8位,连续六年保持西部第1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从2002年到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连续8年经济发展增速在全国保持第一。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0年实现GDP11655.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

1.1、自然资源优势

内蒙古含煤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截止1993年底,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储量2253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7个旗县储有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2%。其中1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10亿吨~100亿吨的大型煤田有11处。2007年8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境内发现一处煤田,预测资源量超过50亿吨。国土资源部公布消息说,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

超过山西省,居全国第一位。

1.2、产业基础

内蒙古现有耕地549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实际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农作务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

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内蒙古现有耕地549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实际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农作务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1.3、社会发展状况

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农牧业比重高达74.6%,是典型的传统农牧业省区。经过60年发展建设,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7:45.4:21.9,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11.7:55:33.3,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新型服务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目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5.9%,成为第一产业主导成分;农区牲畜存栏占全自治区的70%,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4.5%,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农牧户的50%,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具备了350亿斤粮食、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时期自治区工业化由初期进入中期,2008年工业增加值是1949年的2021倍,工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提高41.8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高达60%。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原煤产量、发电量居全国第2和第4位,外送电量居全国第1位,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4、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内蒙古经济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 位跃升到第16 位, 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2001 年至2007 年, 内蒙古生产总值由1713.81 亿元增加到6091.12 亿元, 6 年间增长1.82 倍, 年均增长18.9%, 不仅快于同期全国8.1 个百分点, 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1.7%的增速高出7.2 百分点。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 年的第24 位前移到2007年的第16 位, 前移8 位。人均GDP 翻了一番多, 步入全国前列。继2002 年我区人均GDP 首次超过1000 美元, 达到1016 美元, 2005 年超过2000 美元, 达到2024 美元, 2006年又登上2500 美元的台阶, 达到2514 美元,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04 美元, 2007 年达到3339 美元, 自2004 年开始我区人均GDP 已经连续4 年居全国第10 位。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 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 年的5536 元增加到2007 年的12378 元,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 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

速1.6 百分点;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 年的1973 元增加到2007 年的3953元,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4 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 年的第23 位和第20 位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第10 位和第15 位。这标志着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5、畜牧资源优势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盖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

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1.6、矿产资源优势

内蒙古是我国矿床类型比较齐全的省区之一。现已发现各类矿床4100多处,种类达128种。已探明储量并上储量平衡表的有83种,其中能源矿两种,金属矿32种,非金属矿49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7种,前3位的有22种,居全国前5位的有41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56种。全区现有大型矿产地106个,中型矿产地177个,小型矿产地501个。铌、锆、稀土、冰洲石、煤、铬、锌、钽、铍、铅、萤石、砷、蛭石、锡、硅藻土、珍珠岩、铁、铜、银、钨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之首。内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4处,累计探明储量17.12亿吨,居全国第9位,储量集中于包白和集二两条铁路沿线。其中白云鄂博以富有铁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而成为世界罕见的“宝山”。铬铁矿探明储量1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已知锰矿产地35处,储量31.4万吨,居全国第15位。有色金属资源已上储量表的矿种有铜、铅、锌、铝、镍、钴、钨、锡、铋、钼10种,其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6种,矿产地102处。贵重金属资源,全区共发现金矿床、矿点200余处,探明储量的原生金矿产28处,保有各类黄金储量127吨。银矿产地23处,累计探明储量4749吨,保有储量4141吨。冶金辅助原料资源,非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4处,其中铸型用砂、铁矾土、萤石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化工原料资源有硫铁矿、湖盐、芒硝、天然碱等11种,其中天然碱、硫铁矿、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国储量排序中居前5位。达拉特旗芒硝矿储量34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矿之一。建筑原料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种。其中蛭石、冰洲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石膏、砖瓦粘土储量居全国第2位,耐火粘土、云母储量居全国第3位,石墨居全国第5位。

2.新时期内蒙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2.1、有利于金三角地区发展

近年来,国内以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为主的发展特征逐步显现。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在具有优势的地区推动工业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选择。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以下简称呼包鄂地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带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部分行业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积极谋划和努力推动呼包鄂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2.2、有利于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撤盟设市的步伐,逐步缩减农牧业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且加强社区建设,对进城农牧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要按其居住地统一纳入社区,加强管理和服务。采取收缩转移、适当集中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各专项规划。加快城镇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加快城镇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建设发展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还要加大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2.3、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加大对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其次,加大对大气污染的防治。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②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③城区与工业区等要合理规划。④绿化造林,增加地表植被,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一水多用、分质用水,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与推广各种节水装置。

2.4、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引正确方向。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团结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增强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内蒙古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思想基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意见,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纠正片面思想认识,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引领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努力营造全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

3.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分析

把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加强与国内重点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推进省区市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的对接。西部地区以呼包鄂为重点,着力促进形成呼包鄂榆重点经济区。东部地区主动推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合作,共同推动满洲里—绥芬河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在周边沿海省市建设临港园区。主动接受京津冀等区域的辐射带动,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延长、扩展、补齐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推动与发达省区、央企开展资源转化、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战略合作。重视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质量。

3.1、内蒙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3.1.2、区位和交通优势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横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三个经济区。在对内经济联系上,承东启西,既与西部地区构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整体,又与东中部地区形成比较紧密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是东中部地区的资源腹地,直接融入东中部区域市场体系。在对外经济联系上,内蒙古已开通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陆路口岸,是“第二个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北开南联、服务全国”的方针,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的要求,内蒙古将在我国向北开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1.3、社会经济优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有明显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发展基础较为牢固,已经具备了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前几次产业革命距离内蒙古都比较远,20世纪后期以来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也没有赶上。内蒙古具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资源优势、空间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新能源领域,内蒙古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源资源居全国第二位。目前风电装机及并网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2009年底累计并网运行风电容量将达到300万千瓦。新材料领域,内蒙古稀土资源丰富,稀土新材料的科研、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新医药领域,内蒙古生物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但具备发展生物医药的研发基础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完全有条件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以“三新产业” 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3.2、内蒙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

内蒙古自然资源的优势是:种类多,储量大。全区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的3.4倍,其中能源、矿产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1.6倍、7.3倍和2.9倍,同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大。劣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给资源开发带来一定难度。由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耕地资源表示农业资源组合指数达62,由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表示的工业资源的组合指数达56,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

最差的省区之一。经济资源条件:与自然资源相比,内蒙古经济资源相对短缺。1994年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的2.7倍,工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的2.8倍,而全区农业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全国平均的84.2%和84.5%,人均农村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资金总额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的61%和87.6%,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为全国平均的7%。

4.内蒙古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模式

4.1、政府间多边战略合作模式

与东北亚经济圈经贸往来发展迅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迟缓,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经济优势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后经济合作互补性的大小。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优势分析看,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的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比较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在经济上有紧密联系,且人员往来密切。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技术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却相对匮乏;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自然资源。

经济合作模式的互补性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部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可以借鉴《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经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吸引投资,使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4.2、城市圈合作模式

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4.3、内蒙地区圈合作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呼包鄂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的突破”。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抓紧制定和完善呼包鄂一体化规划,呼包鄂城市群已经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领域。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大力推进三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大力推进三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聚化。

5、内蒙古利用外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1、利用外资环比下降且占全国总量低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内蒙古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在逐年上升,2009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31.8亿美元,但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的3.46%。“十一五”时期,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29.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1倍。但是利用外资额度却从2006

年占GDP2.79%降低到2010年的1.939%

内蒙古利用外资占GDP比重 单位:亿元

图一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

5.2、外商投资项目偏少、投资额度规模小且上升速度较慢。

近年,2008年底全区共有2326家外资企业,总投资额113亿美元。投资规模小,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机器设备陈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表一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5.3、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引资质量、效益低下

虽然内蒙古利用外资虽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和发达省市相比,规模偏小,总量

不足,投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5.3.1、横向比较

以近五年为例,内蒙古重点发展的农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招商引资仅占引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引资招商项目普遍存在前期工作基础薄弱,项目储备数量不足,对外商有吸引力的项目较少,项目包装的内容、语言、格式与外商所需相差甚远,这是造成个别盟市项目争取难、洽谈成功率低、投资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商在内蒙古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制造业和能源工业,其中制造业占所有行业的31%左右、能源工业占所有行业的46%左右。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服务业仅占4%,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只有1%

05-09年内蒙古利用外资行业结

图二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9年

5.3.2、纵向比较

表二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9年

5.4、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欠佳

截至2007 年末,有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有567家,亏损企业为273 家,总计亏损10.90 亿元人民币。亏损额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41 家企业亏损7.59 亿元人民币,平均亏损最严重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 家企业亏损总额达0.84 亿元人民币,平均亏损0.08 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引资、享受优惠政策的目的,盲目立项,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为增加政绩,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而疏于项目审批、科学论证、长远规划的管理,致使一些

项目盲目上马,使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多,质量、效益较差。二是外商投资普遍采取外延型粗放式经营,因资金实力弱,产品一般都是以来料、羊绒、机械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甚少,结果往往是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产品也因耗材多、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规模优势小,而使企业亏损严重,效益欠佳。

然而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困境,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效益则进一步被打击。

5.5 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趋势明显增强

2004 年,全区有经营活动的434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独资占127 家,占29.26%;2005 年,独资企业为175 家。从2006 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数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还在继续扩大,投资金额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12 月末,内蒙古自治区已办理外汇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计745 家,其中独资企业314 家,占42.15%。2007 年全年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2 家,其中独资企业59 家,占52.68%。2008 年1~10 月份,全区实际利用

外资金额18.96 亿美元,其中独资企业为5.92 亿美元,占比31.19%,同比增长101%。

6、内蒙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

6.1、内蒙地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利用外资具体情况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

6.1.1利用外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国别地区不断增多

内蒙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多侧重于轻工、纺织等第三产业,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积极的引导外资投向,目前投资领域扩大到制造、建筑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化工、建材、冶金、医药、农牧、林业、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和产业,并从我区资源丰富、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在引资用资上向资源开发,发展农牧林业和改扩建生产项目上倾斜。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初期的港澳台、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地区发展到目前蒙古、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6.1.2、利用外资方式呈多样化,近年独资企业发展加快

内蒙古利用外资初期,方式只涉及补偿贸易、中外合资经营二种,目前直接利用外资方式分为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再投资、合作开发等多样形式,间接利用外资方式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融机构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及贸易贷款,而其中间接利用外资在内蒙古发展经济时贡献巨大,已成为一种不可获缺的发展手段。

6.1.3、投资额度大的项目逐年增多

外商投资国别范围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大项目明显增多,利用外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前,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多以小项目为主,项目平均利用外资额仅在十几万至几十万美元之间。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家,实际利用外资3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十一五期间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6.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完成营业额2.9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外派人员2.78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1.5倍。

全区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6家;合同利用外资6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3倍;

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30余万人,缴纳税金235亿元。

6.2、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

目前内蒙古招商引资主要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投资洽谈会的方式进行,比较单一且收效不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提高实际效率。一是可根据内蒙古的优势推出专业或专项招商,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煤、稀有金属开发招商会等。二是确定重点招商引资的来源地,并在当地设立办事处,进行前期宣传、联系工作,为国内企业牵线搭桥,提高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中介机构策划招商,中介机构一般有较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可以选择资信较好的中介机构为内蒙古的引资工作发挥桥梁的作用。

6.3、外资投资的产业结构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利用外资具体情况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

6.3.1、利用外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国别地区不断增多

内蒙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多侧重于轻工、纺织等第三产业,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积极的引导外资投向,目前投资领域扩大到制造、建筑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化工、建材、冶金、医药、农牧、林业、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和产业,并从我区资源丰富、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在引资用资上向资源开发,发展农牧林业和改扩建生产项目上倾斜。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初期的港澳台、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地区发展到目前蒙古、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6.3.2、利用外资方式呈多样化,近年独资企业发展加快

内蒙古利用外资初期,方式只涉及补偿贸易、中外合资经营二种,目前直接利用外资方式分为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再投资、合作开发等多样形式,间接利用外资方式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融机构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及贸易贷款,而其中间接利用外资在内蒙古发展经济时贡献巨大,已成为一种不可获缺的发展手段。

6.3.3、投资额度大的项目逐年增多

外商投资国别范围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大项目明显增多,利用外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前,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多以小项目为主,项目平均利用外资额仅在十几万至几十万美元之间。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家,实际利用外资3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十一五期间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6.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完成营业额2.9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外派人员2.78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1.5倍。全区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6家;合同利用外资6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3倍;

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30余万人,缴纳税金235亿元。

6.4、内蒙地区对外资引进取得的进步

2004 年,全区有经营活动的434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独资占127 家,占

29.26%;2005 年,独资企业为175 家。从2006 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数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还在继续扩大,投资金额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12 月末,内蒙古自治区已办理外汇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计745 家,其中独资企业314 家,占42.15%。2007 年全年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2 家,其中独资企业59 家,占52.68%。2008 年1~10 月份,全区实际利用

外资金额18.96 亿美元,其中独资企业为5.92 亿美元,占比31.19%,同比增长101%。

7、内蒙区域经济合作的保障措施

首先,指导外商投资,使利用外资呈多元化,发展本地优势能源企业固然重要,但纯粹发展能源产业不仅对环境破坏污染严重而且持续性不强,对外依赖较严重。只有多种方式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做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其次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同时要把提高农业的水平和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优化工业结构,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的水平和效益;再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出专业化和市场导向,形成开放条件下内蒙古应当鼓励外商、区外优势企业与本地企业合并组成大企业,同时,应当适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优势企业上市。

7.1、政府促进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完善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载体,外资经济要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政府在引进外资搞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市场并促进其发展和完善,为市场的发展和运作创造物质条件,例如改善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生态和环境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应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除它们所遇到的在市场准入、融资、土地批租等方面的障碍和种种歧视,给非公有制企业以国民待遇。同时,政府应解决吸收外资工作经费,强化对境外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包装、推介,以促进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使我区优势产业吸引外资取得突破。

7.2、引进外资要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区位优势,就是要立足内蒙古的地缘优势和条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因此,引进外资一要积极调整战略,重点要发展与蒙古、俄罗斯在地缘上的优势及对东欧国家有辐射优势的产业,在有可能形成联合发展优势的一些战略产业方面加大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争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要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一是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多元化,拓宽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渠道;三是引导扶持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三要利用外资应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发挥其作为外部资源高效率、高功能的作用。一是注重农业、交通、通信、煤、电力转化的开发建设;二是注重对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三是注重引进高新技术生产项目;四是注重出口创汇型产业和企业及替代进口的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为发展赢得尽可能多的资金和市场。

7.3、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是硬道理, 离开发展, 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 依然是做好今后全区经济工作的根本着眼点。目前, 我区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 总体发展势头良好。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尽量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这就要求我们,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加大企业资源整合力度, 把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结合起来, 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尽快进入大企业行列,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拉动力。优化生产力布局, 着力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加快建设大项目施工进度, 确保投产项目尽快发挥效益,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密切关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 要全力争取使内蒙古进入全国重点开发区域, 确保内蒙古经济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7.4、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2013年,各市要着力优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将继续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工业经济支撑带动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将加快旗县城关镇的建设,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小城镇建设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

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借助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有利机遇,围绕特色农作物及特色养殖等,大力开发设施农业、高效种养殖业,并借助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拉动,使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建设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敬水,崔立涛.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市场结构及动态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08)

[2] 庄子银. 创新、企业家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07(08)

[3] 舒元,才国伟. 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J]. 经济研究. 2007(06)

[4]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 经济研究. 2006(08)

[5] 郭庆旺,贾俊雪. 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 经济研究. 2006(07)

[6]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 经济研究. 2006(05)

[7] 孙琳琳,任若恩.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 世界经济.

2005(12)

[8] 金祥荣. 两难困境:增长方式转变与国际化[J].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4)

[9] 王维国,杜修立. 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04)

[10] 罗卫东,郑恒. 浙江民营经济增长要素的实证分析[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

院学报). 2005(03)

[11]苏利德.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成就及发展现状.北方经济,2009(1).

[12]张启智.提升内蒙古利用外资质量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3]石英.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机制管理要素研究.前沿,2011(1).

[14]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2011

Topic: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problem research

Author: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capital introduction heat, local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 use of foreign capital.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tests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var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capital utilization level changes, trying to explain use of foreign ca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further development stage the original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foreign investment has become more acute and complicated.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host country the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ptive capacity of its econom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ocational agglomeration gravity mechanism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ppear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Angl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even opposite results.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性研究,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自主力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问题的提出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economy develops,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henRuXing research, from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y since the mai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rough the problem ar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to some extent, promote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county economy to the virtuous cyc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underdeveloped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ucture to the world 大力发展县域城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水平低,这就要求中西部欠发发达的地区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县域经济搞上去。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弱。县域经济一般指在县域行政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迂腐是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及产品结构升级缓慢。一般说来,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比较高,而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生态农业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占经济问题的毕生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规模经济及现代高科技企业少之又少,缺乏技术含量高或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吕,第三产业近年来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受第一、二产业现状的制约,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现代商流、物流、信息流等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率的组织,让 每个公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既然诺斯和托马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保持 快速和长效增长的关键,那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 立和完善这样的组织就成为当务之急。诺斯和托马斯利用 西欧10世纪至18世纪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实,阐明了 无论是封建庄园经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 都需要社会演变出能创立并且维持有效率的组织。这个组 织可以是封建庄园,也可以是近代国家和政府,当然也包 括民间自愿团体。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的组织,都必须按照 市场的规律行事。市场的建立和扩大与有效组织的运行是 相辅相成的。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全国上下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全面 小康实现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才能 从事其他活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经济的增 长,发展经济,并且实现人均和每个人的实际收入的增加 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观点, 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也要建立有效率的组织,实现合理的 制度安排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经济的增长是社会 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使得社会的收益同私 人的收益逐步接近,使每个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这样的现代化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民间个人或团体来完成,也可以是政府来实施。珏方的发 展历史告诉我们,政府作为一个权威组织,由它来进行产 权制度安排更加有效。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政府安排虽 然更加有效,但它本身也存在不足。按照诺斯和托马斯的 说法,政府本身也是寻求租金最大化的组织。越是强大的 政府,越会有可能寻求更多的租金。在近代历史上,法国 王权过于强大,缺乏相应的制约,西班牙政府则是为了维 持旧有利益而阻碍新制度的创新,从而使得两国在近代化 过程中落后于同处欧洲的荷兰和英国。由此可见,那种缺 少制约的强大政府和看重自身利益的短视政府都会极大地 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上) 课程的考试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海闻教授指出,2011年底,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A.28% B.38% C.48% D.58% 2. “起飞理论”是由下列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 A.罗斯托 B.罗斯福 C.亚当·斯密 D.帕累托 3. 世界贸易组织于()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7年 4.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A.7%

B.7.5% C.8% D.8.5%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海闻教授指出,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和()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A.产品 B.文化 C.资源 D.服务 2. 海闻教授指出,起飞理论中“突变”过程的两个变化指的是()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社会结构的变化 C.文化结构的变化 D.生态结构的变化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海闻教授指出,体制改革本身能够起到提高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正确 错误 2. 海闻教授指出,本轮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解决公平竞争问题。 正确 错误 3. 海闻教授指出,在起飞理论“突变”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指的是从原来以农业为主逐步变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正确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1.【单选题】可通过下面()方法,判定出现了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质量标准 C大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负荷小于环境承载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网上学员该课程成绩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观看视频 B单元测试 C作业 D期末测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A 3.【单选题】人类总环境负荷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产业分布 B人口规模 C社会关系 D资源储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单选题】 IPAT 方程中的 A 可以表示成以下哪个方式()。 A GDP B C O2 排放量 C室内温度

D人均住房面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5.【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出现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生态效率增长速度 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福利增长速度 D生态效率增长速度低于服务总量增长速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6.【单选题】人类与环境间存在着以下关系()的辩证关系 A既对立又统一 B既独立又相互制约 C既矛盾又相互联系 D既破坏又保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7.【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能反映IPAT 中的 T A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B能源消耗量 C能源储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8.【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用作某系统的环境负荷

A单位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温室气体排放量 C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9.【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高于自然循环速率 B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低于自然循环速率 C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资源储量 D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生态效率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10.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B环境负荷类型较多的地区 C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D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11.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快的地区 B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慢的地区 C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D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学时:6学时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这一概念是一个包含深刻而丰富历史内涵的范畴它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历史阶段性的范畴;既是一个国际一般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范畴。库兹涅茨在其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对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技术改进,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讲和改善,它是连续的动态的,伴随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过程。具体地说,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3)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

武汉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金融年级:2011 题目: 《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生:云文浩学号:1011028118 指导教师:沈昊驹职称: 副教授 2015年月 5 日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5年5月5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引言 (3)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现况 (4) (一)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两者无关系 (4)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4)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 (一)金融发展导致更高比例的储蓄到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5) (二)金融发展的效率和资本部署促进经济发展 (5) (三)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5)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分析 (6) (一)内在“缺陷”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潜在的负面影响 (6) (二)存款影响带来的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7) (三)督促使流动性约束放松的影响具有高不确定性 (7) (四)融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 (7) 四、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 (7) (一)研究立行 (7) (二)加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8)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扶持中小企业 (8) (四)保持清醒控制风险 (8)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10)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异同——小论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学范畴的两个术语,二者联系紧密,但又不相等同。认清和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本文拟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论述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们认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2、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前者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后者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3、二者相互包涵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好快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生态发展理论)等。 2、衡量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如城市化水平、居民居住条件、人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3、目标取向不同。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 4、实现路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发展为后为轻。而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发展中求增长,发展为先为重,增长为后为轻,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结构得到改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08-12-19T10:43:49.4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李生 [导读]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一、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要求 1、从影响增长的因素入手,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察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成长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有利于深刻认识经济增长的过程,揭示经济增长的规律,为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归结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去考察经济增长,必须做到: 第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应采用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特征为主要标志的跨行政区的分区,如临海区、山区、平原区等等。 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必须使资源做到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人们要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进而调整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供给,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 第三,可持续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2、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作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公平性原则。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口利益的发展。 (3)共同性原则。要求做到:发展目标的共同性和行动的共同性。 (4)时序性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负起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即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公乎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发展原则。要求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6)质量原则。要求做到: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中环境质量及整个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可持续增长 1、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可持续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口是首要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的统一。两种再生产相互协调,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两种再生产比例失调,则会延缓经济增长。同时,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讲,计划生育既是为增加物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 2、做好资源永续利用,保护好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一般说来,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的健康成长。经济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永续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其更新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更新速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一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必须强调增长速度与结构优化的统一,要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优化同步;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关系;四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培育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集约型增长。这样的增长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历史和现实表明,单纯依靠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投入,可以取得规模效益,但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而且要付出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依靠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为先导的诸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不仅带来要素收益以致整个经济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还能达到节约资源、替代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随着知识、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资源的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将大大减轻。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生产、生活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大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纳污、净化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各地区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创造学习型区域、生态型区域、节约型区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均可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增长方式的实现。 5、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而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三废”排放也最多;第三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应当因地制宜地逐步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