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2课 干点家务活第二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2课 干点家务活第二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2课 干点家务活第二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2课 干点家务活第二课时

电子教案模板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我的家乡变化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我周围生活新变化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莉/新郑市第二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2)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对周围环境充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探究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生基本能够爱护学校家庭公共设施,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再进行引导。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但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兴趣,愿意去收集资料,和同伴交流,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然而学生年龄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深刻,老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年级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面,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变化多》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第四课,是本课第一个话题《我家门前新事多》和第三个话题《我的家乡更美好》的整合。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感受家乡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难点是在了解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 教学计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上学真快乐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淡溪镇第一小学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我们爱整洁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 2、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手帕、书包、文具盒、书本等若干件(干净与不干净的),脸盆若干。 学生准备:抹布、手帕、安全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很多事情已不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了。能告诉大家,你每天起床后都做了些什么吗?(穿衣、扣扣子、穿鞋、系带子……)很多同学都非常能干,学会料理自己的事了。那你会整理房间、打扫教室卫生,并保持它们的整齐清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爱清洁》,看一看什么叫整洁和怎样做到爱整洁。 二、学习新课: 1、在家爱整洁。 ⑴出示课件,领会“整洁”的含义。 ①出示:这块手帕干净吗?这一块呢?这个书包不仅外面脏,再看里面的书

本放得怎样?我们说:这个书包不干净、不整洁。 ②投影片:这个小朋友的家干净又整齐。我们说:他的家很整洁。 ⑵了解“按时”的含义。 ①你们知道清晨大约是指什么时候?(天刚亮) ②你每天几点钟起床?是谁叫醒你的?每天都在这个固定的时间起床,就叫按时起床,“按时”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⑶提问:起床后,你做些什么事?怎样做的? ⑷讲述:我们所做的这些事都是围绕着个人卫生来做的。你们看,××同学穿的衣服多整齐,××同学的手、脸洗得真干净,××的头发(小辫)梳得真整齐……他们真整洁。 ⑸除了个人卫生做得好,你房间里的被子谁叠?枕头、床单谁铺、谁掸?桌子谁来抹?我们应当自己的事自己做。(看投影片或录像片) ①指定学生复述自己平时的做法。 ②突出:叠、铺、掸、抹。表现:四四方方、平平展展、一尘不染。 2、在学校爱整洁。 了解学校环境整洁的内容与保持环境整洁的方法。 ⑴清扫教室的步骤是怎样的? ⑵为什么要先开窗户,再洒水、擦黑板、扫地、抹桌椅?不这样做会怎样?步骤颠倒又会怎样?为什么? ⑶老师为什么要夸奖我们?是怎样夸的? 3、身心健康与环境整洁。 1、为什么生活在干净、整齐的环境里才会真开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今年秋季,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为进一步促使教师研究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9月28——29日在市墨子中学隆重举行“市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活动”。来自城区和乡镇的11位优秀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为全市品德课教师呈现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使广大老师深受启发。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美”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听课中要不断汲取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力求避免别人出现的一些瑕疵,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综合11节课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 1.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理念,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探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幸福、生活的美好。 2.教学设计新颖实用。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多数教师都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使设计不仅新颖而且实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一系列的视频、歌曲、图片、情境材料或

“ 者游戏活动等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刘焕敏、张发芹、 孙雪春等老师创设学生的系列故事,让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系,有利于学生在系列故事中进行探究学习;李敏、李立伟、李莹等 老师通过创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认知。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育 人价值更加凸现,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的发展核心素 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 养。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深刻领 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既直接使用 教材提供的情境和活动,又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鲜活的材料,使课堂充 满时代感和新鲜感。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引 发学生的思维。 5.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课堂评价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情 怀”,及时恰当的评价既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机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及时扑捉学生的 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使 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如孙雪春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 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错;李敏、李莹老师不断鼓 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一方面通过现实情境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得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班学生20名,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集体。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毛病,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的学期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 2、培养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

3、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 5、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与要求。 6、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能力。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附: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我是中国人、2 第二周、—、瞧我这一家、2 第三周、—、家庭欢乐多、2 第四周、—、学做小主人、2 第五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2 第六周、—、牙齿怎么啦、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课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 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_。 2、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台风、洪涝、________、滑坡、________、病虫害等。 3、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除了______的原因外,人类在______、_______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______自然灾害。 5、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______程度、_______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_______。 6、自然灾害_______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______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______。 7、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过程中,人类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灾精神。 8、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____________”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 9、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_________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______________、共同______、_______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台风多发于夏秋之间。() 2、滑坡、泥石流多发于西南地区。() 3、2008年发生的一场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 4、破坏森林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5、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尽快搭乘电梯离开。() 6、黄色预警信号表示特别严重。() 7、蓝色预警信号表示一般。() 8、弹簧减震器可以用来减缓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9、在灾难面前我们要不屈不挠、坚强面对。() 10、救灾是官兵们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做不了什么。()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1、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 A.旱灾 B.洪涝 C.旱涝 2、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标签: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法;应用 在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传统基于知识讲授的授课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发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活动教学法则是一种基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强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1.开展经典朗诵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化民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期间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初中生切实体会到中华文化和自身成长之间的联系,从小就建立起特有的中华文化基因,增强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对优秀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从而可以自觉承担学习、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对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朗读中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在课下借助互联网来为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的故事、诗词或广泛流传的“家训”和“家规”等等。比如,其中关于“家”的故事主要包括“百里负米”“孟母三迁”和“卧冰求鲤”等;关于“家”的常见诗词主要包括《回乡偶书》和《游子吟》等;关于“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诫子书》(诸葛亮)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这些优秀的文化阅读知识,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以及思考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活动教学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家的丰富内涵以及深厚意味,有助于强化他们对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提升他们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重视生成资源开发,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阅读资料外,还包括漫画、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一些教学资料。然而,课程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如果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那么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爱在亲人间”部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为学生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篇一】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整体看学生还是很活泼。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冬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通过观察感受寒冷的冬天,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7、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8、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我上学了:第一周 2、认识新朋友:第二周 3、走,看校园去:第三周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5课《风儿轻轻吹》第2课时人教新版

《风儿轻轻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风儿能帮我们”、“风儿的‘脾气’”。“风儿能帮我们”定位于让学生了解风的功能。教材中的四幅图分别呈现的是拿扇子扇风,帆船借助风力前行,风中晾晒衣服和风力发电。这些内容,旨在提示风儿对人们生活无处不在的帮助,让学生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主持人的话,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补充风儿在生活中的其他作用。 “风儿的‘脾气’”定位于让学生认识不同级别的风,并了解在由风导致的极端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风儿的“脾气”是一个有较强的科学色彩的话题,教材避开了用风的等级来描述,选用“微风”、“大风”、“台风”这样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主持人的话,旨在提示,在遭遇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时要学会自护,学习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和自救。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不一,而此类知识又有较强的科学色彩,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知识科普储备。 七八岁的儿童对大自然普遍存在较为美好的情感,但这份情感往往不够明确、具体。他们更多的是看到或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一面,本课时侧重引领学生面对大自然的极端天气现象,懂得自护的方法与本领,需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护、自救等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与大自然的共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结合生活经验,感受风儿对人们生活无处不在的帮助,初步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重点) 2.初步认识微风、大风、台风不同的特点,初步了解由风导致的极端天气等知识,增强在恶劣天气时要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难点)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一:风儿能帮我们做事 1.回顾引入,唤起快乐记忆 师:小朋友,上节课,蔡老师和大家一起找了风儿在哪里,还和风儿玩了游戏,想不想来回忆一下和风儿一起玩的情景?”请大家认真看,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视频) 师:呀,我看到有小朋友一边在看一边在笑呢,***小朋友看得特别认真…… 师:看了我们和风儿一起玩的视频,你最想说什么呀? 预设:和风儿一起玩很开心/我真想再玩一次/泡泡都被风儿吹起来了风儿一吹,风车就转起来了。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得越快……(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感受) 师:是呀,风儿能陪我们一起玩,大家很开心,它就像我们的好朋友。除了陪我们玩,风儿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风儿轻轻吹》,研究风儿还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张贴课题及第一块板贴“风儿能帮我们”) 2.小组交流,汇报课前调查成果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快乐的课外活动》【创新教案】

《快乐的课外活动》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课外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技巧,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2、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守秩序的好处,尝试参与各种活动,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3、在课外活动时间注意安全,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做有益的活动。 4、通过课间与课外活动的参与,养成学生遵守纪律、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守秩序的好处,尝试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间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技巧,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2、让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清脆的下课铃声带来了愉快课间的十分钟,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唱吧。(展示课件:下课了,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情景。)(要乐学,首先要产生兴趣,兴趣是儿童思维的内驱力。教学一开始,教师便给学生带来了下课的情景影像,学生边看便随着音乐拍手歌唱,来表达了学生愉悦的心情,激起学生要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欲望。) 2、新授: 师:这些小朋友下课玩得多开心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快乐的课外活动》。 师:(过渡)是啊,刚才我们看到了平时课间小朋友们的活动,可这里面只表现了一部分同学的活动,你们课间肯定还有其他许多活动是吗? (1)交流活动调查表课间活动调查表 小朋友最爱活动的地点: 小朋友最爱活动的项目: (安排这一课前活动我的目的主要是:1、强化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

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创造。2、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课堂准备期,由于他们亲自进行了调查活动,心里便会渴望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就会更盼望着上这节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前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课堂,让“要他们上”变成了“他们要上”。) (2)小小谈论会:下课后你最喜欢的活动有哪些?不喜欢的活动有哪些? 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说了这么多课间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又不喜欢哪种呢?小组讨论一下,说明理由。 (3)交流:我们课间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不能参加,为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行为辨析) (同样的观点由教师说出来就是一种说教,但从孩子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那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更能在无形中起到教育作用。)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知道下课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归纳出几点(引导学生从1、不贪玩,先方便2、有意义,重安全3、守规则,讲友谊等几方面进行点拨) 师:可是有一天,我们班的同学在下课时出了点问题,你能找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谁的反映快,找到问题请举手。 师:刚才的问题,我相信你们今后不会出现了,我对你们可有信心啦。 师:你们看,我用彩色笔把有趣的课间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放学生活画出来了,你也能用你的彩色笔画出来么? 展示学生作品。 总结: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上得开心吗?从这节课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脆的下课铃声又打响了,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相信我们小朋友现在都明白了,都能做好的,是吗?让我们一起出去活动活动,走进愉快的课间十分钟。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编,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6课主题活动.第一单元第1—4课我的好习惯.第二单元第5—8课我和大自然.第三单元第9—12课我爱我家.第四单元第13—16课我们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1、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并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5、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6、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地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7、通过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欢乐、有意义活动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增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适应社会的常识的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密沟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教案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 吹》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教案,供您参考, 篇一:风儿轻轻吹 教学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教学重点: ①了解风的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②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①人们对风的利用。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扇子风车气球薄纸张香水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活动1、风儿在哪里 游戏导入,引入主题——猜谜语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好),那就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课件) 2、师:同学们,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对,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活动2、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同学们,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能)师: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他把河水吹皱了。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的花丛里。同学们,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到风娃娃吗(能)好,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找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5月7日,有幸参加郑州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亲临现场观摩了参赛教师们的比赛课,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天的观摩与研讨,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他们的讲课为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习针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对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先将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导、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大多数的参赛老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创设,恰当引导,

激励性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多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提升政治,完善人格,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教案设计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讲述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法规、公约和守则──如交通标志、足球比赛规则、法律制裁等,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规则,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理解越是文明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就越多,这些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师生共同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初步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制度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规则或制度的作用。 难点: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 师: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 (学生跟着一起唱) 〖歌曲完毕〗 师: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每个人都有一套游戏规则 脸上你看不到手中你抓不紧心里头心照不宣游戏规则 好象是为大家好象是为自己目的可能都一样游戏规则 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不会赢输赢是一半一半游戏规则 歌德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那么对于规则,如果我们也游戏规则,会怎样呢? 出示图片,图片中显示在交通非常拥挤的马路上,有一个人快速横冲马路的情景,我并用声音和圆圈的标志指出这个人的做法。提出问题:这个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根据教材内容,分三步走:生活中的行、体育运动、法律都离不开规则。对于生活中的行,让学生猜一猜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来猜。并结合农村实际,让学生“想一想”?对于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通过学生认真观看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堂抢答:同学们看到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需要规则吗?引出足球需要规则吗?有哪些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等问题?对于生活中国家制定的规则----法律,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在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女里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性综合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二手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有机整合学习内容。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功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性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张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幸福”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甘石沟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获得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现实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只会,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性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断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要求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健康、安全的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四、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学校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文明、守秩序,遵守学校规则。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三单元 1、体验四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教学设计

第5课《风儿轻轻吹》教学设计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唐朝 一、教材分析 《风儿轻轻吹》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课从寻找风儿入手,让学生发现并认识风的存在,从而引出在生活中风给我们带来的帮助,感知不同级别的风和由风带来的自然灾害。在活动中,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情感上为本单元的后三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在户外玩耍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风这种自然现象了解得不多。部分学生对风有自己的认知,但对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不了解,脑海里充满了许多的问题。而且学生并不了解当风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当面临极端天气时,他们也不知如何自我保护。因此,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风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风的存在,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感知风的级别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在活动中观察与思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重点 充分体验在大自然中活动的美好与乐趣。 五、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观察与思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颜色不一样的手工纸,带橡皮头的铅笔,画笔,大头针等。

教师准备:风力小玩具制作方法,学生桌子上准备表情牌。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风这种自然现象以好朋友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风之间的距离。 师:今天课上,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看看,它是谁呀? 教师课件展示风的图片。 生:风姑娘。 【环节一】“风“在哪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课前对大自然中风的观察,引导他们发现风感受风,并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对风这个比较抽象的自然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 师:你们了解风吗?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吧! 生: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感受到。 师:在课前的观察中,你在哪里可以感受到风? 生1:水面上的波纹; 生2:花香; 生3:树叶随风飘动。 师:在生活中,虽然我们看不到风,但它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春天,风姑娘为我们送来了花香,夏天,风姑娘为我们送来了凉爽,秋天,风姑娘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冬天,风姑娘让世界变得寒冷。 【环节三】和“风”一起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动手实践中,教师将做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制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活动的反思,在反思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那么好,想一想,我们都能跟风姑娘玩什么游戏?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

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即指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以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蓝本,相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载体的一些教育行动。 “实践策略”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学生进行主体活动时,完成策划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以及教师在其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策略”:根据新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目标与学情,进行学生活动的内容设计,形成方案,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找寻适切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总结、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