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复习前言+第1课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pt.ppt.Convertor

高三复习前言+第1课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pt.ppt.Convertor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需要有各种生活资料

穿----流动的风景

吃----民以食为天

住----安居才能乐业

行----现代化的标志

用----生活质量的体现

2、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1、生产是前提和基础

2、交换是流通过程

3、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4、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生产(前提和基础)

消费(最终目的)

交换(中间环节)

分配(流通过程)

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5-6)

1)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2)由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3)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6

1)要立足现实、顺应潮流、开拓新途径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要依靠科技进步

4)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涵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点所指:P9-1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什么是经济眼光?(经济头脑)

——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经济视角。

三、经济知识和“经济眼光”

学会看经济背景

学习算经济帐

懂得经济法规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3、社会生产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含义——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包含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如何理解科技也是生产力?P23

(2)生产关系

●人与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

●包含的三要素: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

知识小结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3、社会生产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A、劳动者的劳动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

B、体力劳动的特点(体力+时间)

C、脑力劳动的特点(智力+综合因素)

D、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要素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A、含义:P25

B、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C、具有不可再生性

3、资本

A、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B、资本有三态

a、货币形态

b、实物形态

c、商品形态

如何判断一笔货币是否是资本?

4、经营管理

A、如何理解经营管理?

B、经营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阅读与思考

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科学技术

A、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P27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操作平台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产要素吗?

小结:

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实体性要素:

联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

经营管理

科学技术

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劳动者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北京时间9月8日15点,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全球133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0名上升1位,排名第29位,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2、我国工业化的现状

工业化(涵义)P29

1、我国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A、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落后

B、工业部门的工业化水平不高

C、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

3、传统工业化的特征:

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衡量标准)

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的涵义P30)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

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两者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小结: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P33、34)

用途:(P34)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国际上广泛利用GDP来观察和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达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

①共同点

②不同点

a.涵义相同

c.计算方法相同,采用“增加价值法”

GDP按“国土法”统计(广泛使用、征税依据)

GNP按“国籍法”统计(理论研究)

b.作用相同

不变价格(可比价格、固定价格):

在统计GDP时,必须去除价格变动对统计指标所产生的“放大镜”作用。这就需要把某一年份确定为“基年”并将该年价格作为不变价格,然后以此来调整其他年份的GDP水平,用不变价格统计的GDP就是实际GDP。

GDP的功与过

绿色GDP = GDP—消耗的自然资源

—所造成的污染

“单位GDP能源消耗”的具体含义:按可比价计算的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量,以吨标准煤作为单位。“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有一个重要的数量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橙色GDP = GDP

—生产事故死亡率

人文GDP

“人文GDP”是为了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幸福指数

了解GDP:

涵义

用途(总量、人均、比例变化)

GDP与GNP的异同

不变价格

绿色GDP

第三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一、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

1、了解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根本意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根本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2、如何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

1、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P36-37)

2、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P37)

3、要通过城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P38)

如何把成千上万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必须依靠一套由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

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内部因素: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道德经济)

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法制经济)

3、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

两者密切联系。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社会积累的涵义: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2、社会积累的作用: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才能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只有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可见,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3、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而它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称为积累率。积累率高,说明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大,而用于人民生活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相对小。积累率过高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过低会影响下一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故过高或过低对经济发展都不利。积累率的最高限要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的消费水平不降低,最低限要确保新增劳动人口就业所需的平均资金装备。要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兼顾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逐步完善。

补充

社会积累基金

政府的财政渠道

企业的利润留成

居民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用于国家行政、科教文卫、国防等部门的基本建设

用于应对意外事变、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

4、社会积累基金的来源:

用途

考点汇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3、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青年人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眼光

5、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7、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8、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

9、社会生产目的的最终实现

10、发展社会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基础训练系列卷(及答案)

45分钟滚动基础训练卷(十) [考查范围:第32讲~第35讲 分值:10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不等式|x -2|(x -1)<2的解集是________. 2.已知x 是1,2,x,4,5这五个数据的中位数,又知-1,5,-1 x ,y 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 为3,则x +y 最小值为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 ???? 2x 2+1(x ≤0), -2x (x >0),则不等式f (x )-x ≤2的解集是________. 4.已知集合A ={x |y =lg(2x -x 2)},B ={y |y =2x ,x >0},R 是实数集,则(?R B )∩A =________. 5.设实数x ,y 满足????? x -y -2≤0,x +2y -5≥0,y -2≤0, 则u =y x -x y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2011·广州调研] 在实数的原有运算法则中,定义新运算a b =a -2b ,则|x (1- x )|+|(1-x )x |>3的解集为________. 7.已知函数f (x )=x 2-cos x ,对于??? ?-π2,π 2上的任意x 1,x 2,有如下条件:①x 1>x 2;②x 21>x 22;③|x 1|>x 2.其中能使f (x 1)>f (x 2)恒成立的条件序号是________. 8.已知函数f (x )=2x +a ln x (a <0),则f (x 1)+f (x 2)2________f ???? x 1+x 22(用不等号填写大小关系).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9.设集合A 为函数y =ln(-x 2-2x +8)的定义域,集合B 为函数y =x +1 x +1 的值域,集合C 为不等式? ???ax -1 a (x +4)≤0的解集. (1)求A ∩B ; (2)若C ??R A ,求a 的取值范围. 10.已知二次函数y =f (x )图象的顶点是(-1,3),又f (0)=4,一次函数y =g (x )的图象过(-2,0)和(0,2). (1)求函数y =f (x )和函数y =g (x )的解析式; (2)当x >0时,试求函数y =f (x ) g (x )-2 的最小值.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一)

必修Ⅰ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及其分子组成 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1.2科学家根据,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1.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 1.4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比如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有氧呼吸是因为含有。 1.5可遗传变异包括,原核生物只能发生。1.6与装片中的事物相比,显微镜视野中的物象是成的,视野中的物象位于左上角,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移动。 1.7除了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如:DNA病毒:乙肝病毒、T2噬菌体)。 1.8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和,新城代谢旺盛的细胞含多(如:癌细胞);结合水含量多的植物,可增强其。 1.9无机盐主要以的形式存在(如:Na+、K+、CI-),其次以的形式存在(如:血红蛋白含、叶绿素含、甲状腺激素含) 1.10还原糖包括:;检测还原糖时,斐林试剂必须、 、(使用方法)。检测蛋白质时,要先滴加,目的 是。脂肪检测时,所使用的50%的乙醇目的是:。 1.1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是:C、H、O、N、S →(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羧基:;肽键: 1.12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因为①氨基酸的、数目、排列顺序不同②多肽链的数 目和不同。 1.13蛋白质的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如: 免疫蛋白:;调节蛋白:;催化蛋白:绝大多数酶是极少数酶是)。 1.14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其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是由: 组成;DNA与RNA的不同点是:DNA特有和,RNA特有 和。 1.15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是因为:。某DNA分子中含有n个碱基,理论上可以形成种DNA分子。核酸的功能:携带;控制的合成。 1.1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选择的实验材料是,使用 将细胞染色,使用8%的盐酸水解细胞的目的是:①改变,加速 ②使染色质中的分离,有利于结合。 1.17糖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可以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既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如:是核酸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的组成成分)又是主要的(如:淀粉、糖原);糖类还能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复杂化合物,如。 1.18脂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如(脂肪、固醇),有些脂质还含有如(磷脂)。脂肪是能量的物质,由构成,;固醇包括;磷脂的作用是:合成脂质的细胞细胞器是:。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运输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下载】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资料基础篇 - 实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高一数学新课标必修一复习 第一章集合 第一节集合的含义、表示及基本关系 A组 1.已知A={1,2},B={x|x∈A},则集合A与B的关系为________.解析:由集合B={x|x∈A}知,B={1,2}.答案:A=B 2.若?{x|x2≤a,a∈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x2≤a有解,故a≥0.答案:a≥0 3.已知集合A={y|y=x2-2x-1,x∈R},集合B={x|-2≤x<8},则集合A与B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y=x2-2x-1=(x-1)2-2≥-2,∴A={y|y≥-2},∴B A. 答案:B A 4.已知全集U=R,则正确表示集合M={-1,0,1}和N={x|x2+x=0}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________. 解析:由N={x|x2+x=0},得N={-1,0},则N M.答案:② 5.已知集合A={x|x>5},集合B={x|x>a},若命题“x∈A”是命题“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命题“x∈A”是命题“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 B,∴a<5. 答案:a<5 6.已知m∈A,n∈B,且集合A={x|x=2a,a∈Z},B={x|x=2a+1,a∈Z},又C={x|x=4a+1,a∈Z},判断m+n属于哪一个集合? 解:∵m∈A,∴设m=2a1,a1∈Z,又∵n∈B,∴设n=2a2+1,a2∈Z,∴m+n=2(a1+a2)+1,而a1+a2∈Z,∴m+n∈B. B组 1.设a,b都是非零实数,y=a |a|+ b |b|+ ab |ab|可能取的值组成的集合是 ________.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2019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方案(定稿版)

2019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方案 为备战2019年高考,合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科学备考,特制定本方案,来完成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一、指导思想 立足课本,以纵向为主,顺序整理,真正落实“低起点,勤反复、滚动式复习”,抓牢三基,重视展现和训练思维过程,总结和完善解题程序,渗透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加强章节知识过关,为二轮(条件允许可进行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约在2019年年初结束。 二、复习要求 1、在一轮复习中,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通过对基础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训练,使学生准确理解每一个概念,能从不同角度把握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所有可能考查到的题型,熟练掌握各种典型问题的通法。 2、一轮复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降低复习起点,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坚决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任意拔高和只抓几个“优生”放弃大部分“差生”的不良做法,不做或少做无效劳动,加大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力度,狠抓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复习效果。 3、在将基础问题学实学活的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一定要把复习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体现在一轮复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如何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新题会解,而不是单单立足于陈旧题目的熟练。 三、一轮复习进度表 1、理科 日期一轮复习主要内容用卷 8月1日--8月7日第1讲集合 第2讲命题及重要条件 第3讲 逻辑联结词与全称命题、特称命题 限时小 题训练 8月8日--9月28日第4讲函数概念及其表示 第5讲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二次) 第6讲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第7讲二次函数与幂函数 第8讲指数与指数函数 第9讲对数与对数函数 第10讲函数的图象 第11讲函数与方程 第13讲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运算 第14讲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第15讲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限时小 题训练 导数强 化练习 复习卷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反思 本框题内容共有三目,分两课时完成,第一部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在学校了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以后,这部分的知识理解不难,只要告诉学生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目是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已经学过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的改革和政党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次明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不同,并且可以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分析。 反思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与之前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了以前的知识作为铺垫,知识理解的相对难度较小,所以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思路是,对比旧知识,体会新知识,形成新体系。 1、在导入环节上,采取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哪些,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单元的内容,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后,开始进入本单元的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能够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目标不明确、不扎实的问题。比如,关于上层建筑的介绍,以为学生在初中学过,就忽视这方面的讲解,学生对于上层建筑的理解上不明确,不能分辨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另外对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仔细探究,并不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在一些教学细节上,不够连贯。本节课涉及的基本原理与之前知识有联系,所以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处理时,忽视了对他们的基本概念的学习,而是把概念穿插在了关系原理中间,这样的顺序很不合理,学生不能及时反映,并且由于没有先认识概念,所以导致学生对关系的理解也不是很好,在课堂练习中就反映出来,不能区分二者。 4、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够耐心。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而自己在教学上有些心急,还未等学生反映回答,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问题则是无效的,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这样的环节也是无效的。 教学离不开反思,青年教师更需要在反思中成长。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多各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基础较差的高三学生第一轮如何复习备考

基础较差的高三学生第一轮如何复习备考? 在高三学生这个群体中,总会有一部分同学的基础是比较差的(属于后五分之一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一、高二阶段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未能夯实学科基础,所以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上了高三以后,由于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考试多,所以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不能及时调好心态,合理定位、明确备考思路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必将迷失方向、失去信心,缺乏动力,心浮气躁,甚至有完全放弃的念头。这里给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七点”有效的备考建议: 1.调好心态合理定位 首先要调好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尽管基础不好,也要悦纳自己.走进高三,站在新的起点,要重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虽然基础输在起点上,但心态却要赢在起点上。 高三毕竟还有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查缺补漏和自我提升,只要心存希望,满怀斗志,就一定会有期待中的进步。 2.确定近期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第一轮复习关键是要有近期的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明确方向和激发前进的动力。当然,起点的目标不能太高,步伐不

能太快。以某个学科为例,如英语科平时的成绩只有80分左右,那么近期的奋斗目标可以定在85-90分左右,这样压力就不会太大,一般情况下,通过近期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当你达到90分的时候,再定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样一年下来,你就会发现会有很大的变化,所谓一步一层楼,努力就会步步高。 3.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认真做好每一天 基础越薄弱的同学,越要重视落实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做好每一天。比较可行的计划是每天给自己列出一个学习任务清单,即把每天要看、要练的内容列出来,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这就叫做日日清。 4.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基础较差的同学,一开始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成绩搞上去,所以在潜意识里往往希望能够走捷径,结果把时间都花在做题目上面。 事实上,第一阶段复习必须找出自己的基础薄弱点或者知识链条中的断链,找准基础知识的起点和缺失点,然后强化薄弱点。必须认识到: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其实就是课本,最重要的练习就是基础练习。 5.重视常规关注细节

高三数学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人教版

2012届高三数学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 ,真子集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 -2; (2);B B A A B A B A =?=??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 4.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 2 2 2b a b a a b +≤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u f y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x f 是奇函数?f(-x)=-f(x);)(x f 是偶函数?f(-x)= f(x) ⑶奇函数)(x f 在原点有定义,则0)0(=f ;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x f 在区间M 上是增函数,,21M x x ∈??当21x x <时有12()()f x f x <;

高三一轮复习十禁忌

高三一轮复习十禁忌 、忌急于求成 高三的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曾经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心只想做高考题,一模题,好高骛远,结果非常的惨烈。一轮复习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稳扎 稳打,脚踏实地才会练就扎实的功底。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在一轮复习的时候能够铭记于心!从最简单的入手,从最基本的入手。曾经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有学生和我交流,说一些题目太简单,可是这些题目经过再加工,稍加修改就觉得非常有挑战性了。所以,千万不要认为题目简单,幕后的道理真的不简单!因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他的成效。 二、忌心浮气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 次结构 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老师一定都会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 2)复习的时候心不够静

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当看了 个晚上的书之后发现自己晚上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时候肯定会感觉很郁闷,于是一个晚上的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那一块,需要做多少的事情,然后认真的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忌毫无计划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这在每年浩浩荡荡的复习大军中有着无数失败的教训。所以,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记得我曾经高三的时候老师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写一个计划,我们精确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干些什么,写完交给老师之后大家也忘记写了什么计划。所以,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实际可行,并且需要自己去坚持。 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在计划切实可行的 情况下,在复习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计划,不然一次没有实现,紧接着就有第二次了。 有计划就应该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0 高三学习任务繁重、杂乱,每一个高三学生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以爱好个性选择一个大学,在各个阶段给自己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四、忌不常锻炼高三是毅力,心态的比拼,到了后期更是身体的比拼。经过漫长的一轮复习,很多同学都会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在二轮复习及其后期,总有一些同学身体状态跟不上,导致成绩下滑,高考成绩不理想。同时,也总有些同学在二轮复习的时候身体依然强健,依然可以用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奔向高考。到了那个时候身体的重要性就会不可或缺。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一轮复习初期就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王旭丽 高考数学命题近年来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体现了对能力和潜能的考察,使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针对这一命题走向,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总复习,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是我的核心理念。 一、夯实基础。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从学生反馈来看,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难题没做好,而在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运算不准,基本方法不熟,解题过程不规范,结果“难题做不了,基础题又没做好”,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础运算、基本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课本的基础作用和考试说明的导向作用;2.加强主干知识的生成,重视知识的交汇点;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规范解题习惯;4.加强反思,完善复习方法。 二、解决好课内课外关系。 课内:(1)例题讲解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讲解中,让学生陈述不同解题思路,对于解题过程中的闪光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褒扬或纠正;讲解后,对解法进行总结。对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领会不同方法的优劣,一题多用的题目

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联系。(2)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指出错误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寻根问底,使学生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3)每节课留10分钟让学生疏理本节知识,理解本节内容。 课外:除了正常每天布置适量作业外,另外布置一两道中档偏上的题目,判作业时面批面改,指出知识的疏漏。 三、注重师生互动 1.多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对于有些章节知识,按难易程度选择六至八道,尽量独自完成,无法独立解决的可以提示思路。 2.让学生自我小结,每一章复习完后,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包括典型题目、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易错易做之题; 3.每次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①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试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在哪里;④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是知识、逻辑心理因素造成,哪些是属于思路上的。 四、精选习题。 1.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增强题目针对性,所选题目以小题、中档题为主,且应突出知识重点,体现思想方法、兼顾学生易错之处。 2.减少题目数量,加强质量。

上海高考政治知识点整理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 高一年级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要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 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 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中学生要学会从经济视角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也就是“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 ,学会看经济背景、学习算经济账、懂得经济法规。 二、基本学习要求

高三年级年级第一轮复习建议

2017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建议 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它是整个高三复习的基础和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第一轮复习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现结合我们年级的教学实际,对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目标、更新观念、制订计划 1、明确高三复习的指导思想:结合考点,紧扣教材,以加强三基教学为主线,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联系与应用,同时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及指导思想是: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夯实基础,能解决中、低档试题。夯实的标准是:(1)能做到对概念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2)能独立完成课本中定理和公式的证明;(3)能熟练解答课本中的每道例题和习题;(4)能掌握各单元的典型题型和解题方法;(5)能掌握解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必须认真学习“考纲”、领会“说明”、研究考题、把握方向 (1)深化考纲研究,准确把握迎考复习方向。研究考试范围的,明确要考查的基本内容,确保复习内容的全面性;通过对考试要求的研究,明确对各部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考查程度,确保复习进度的合理性;通过对试卷结构的研究,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式和角度,确保资料选用的价值性;通过对考纲变化的研究,明确命题的新动向,确保复习策略的科学性。 (2)细化考题研究,科学调整复习迎考策略。当年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的信息载体、各备课组要充分研究新课标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不只是为了会做高考题,重要的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优化迎考复习的方略。一是研究题目背景材料的特点,以此确定如何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实际;二是研究题目考查知识的角度,以此确定如何把知识深化与应用拓展进行整合;三是研究题目考查能力的方式,以此确定如何对学生进行题型和操作技能训练;四是研究题目变化的走势,以此确定相关环节复习侧重点的定位;五是研究考纲变化在考题中的体现特征,以此确定复习内容和策略应做怎样的调整。 4、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复习就有目标,就有方向。高三第一轮教学要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千万不要出现“第一轮复习赶进度,第二轮复习炒冷饭,第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 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首 先就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所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 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社会 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 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重、难点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说学生 高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象的主体是人,人具有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活动的指导下进的,社会活动的客观性难以为人们直接把握。本课有的探究活动具有较深的难度,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例子进行讲解。 三、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提出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导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提出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二者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教师点拨并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但它有时会落后于

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2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文科) 一. 背景分析 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了稳中求改、稳中创新的原则。考试题不但坚持了考查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特点,也突出体 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一举措。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 本素养,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和重视。 2012年山东数学试卷充分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做到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兼顾了数学基础、思想方法、思维、应 用和潜能等多方面的考查,融入课程改革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数学素养,多层次地考查思想能力,充分体现出山东卷的特色: 1 试题题型平稳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2 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的思维水平与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出良好的层次性 3 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4 深化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 5 重视基础,以教材为本 6 重视应用题设计,考查考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计划与要求 新课已授完,高三将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全年复习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为系统复习(第一学期),此轮要求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知识,全面落实考点,要做到每个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无一遗漏。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点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横向联 系,理清脉络,抓住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重点抓好各中通性、通 法以及常规方法的复习,是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同时有意识进行一定的综合训练,先小综合再大综合,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具体方法措施 1.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复习的依据. 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只有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才能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找到我 们与命题专家在认识《考试说明》上的差距。并力求在复习中缩小这一差距,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复习。 2.高质量备课, 参考网上的课件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充分发挥全组老师的集体智慧,确保每节课件都是高质量的。 统一教案、统一课件。 3.高效率的上好每节课, 重视“通性、通法”的落实。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 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抓 好课堂教学质量,定出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案。 4.狠抓作业批改、讲评,教材作业、练习课内完成,课外作业认真批改、 讲评。一题多思多解,提炼思想方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5.认真落实月考,考前作好指导复习,试卷讲评起到补缺长智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