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_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证明支持燃烧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一少部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验证。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能通过试验动手操作,证明支持燃烧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一少部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实验。老师这里有两支相同的蜡烛,把它们点燃,这是一个玻璃罩,里面有什么?一支蜡烛罩轻轻上玻璃罩,观察现象。

追问: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罩瓶子的蜡烛熄灭了,另一支蜡烛还在燃烧。

追问:这支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可能跟什么有关?

预设1.玻璃罩里的空气都烧完了。

预设2.玻璃罩中支持燃烧的气体用完了。

预设3:我觉得是一部分空气,我知道燃烧消耗的是氧气。

预设4:我知道空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应该消耗了一部分。

预设5:我觉得所有的空气都燃烧了

教师及时评价

小结:有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有的同学认为消耗了所有空气。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我们的猜想需要进行科学实验。

【设计意图:小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罩玻璃罩,一支暴露在空气中,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是和空气有关的,为后面探究“蜡烛熄灭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还是全部空气”的实验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

活动一、探究蜡烛燃烧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还是全部空气。

1.明确用水代替消耗空气占据的空间

追问:怎样验证呢?(如果能看见消耗了多少空气就好了)空气有什么特点?那怎样才能看见消耗了多少空气呢!

预设:可以用什么代替消耗的空气,去占据消耗空气的空间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几件物品,你认为哪一种合适呢?

出示:小米、细沙、水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小米和细沙都有空隙,所以选择水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水来代替消耗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如果消耗了全部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消耗了一部分

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预设:消耗了全部会看到水灌满了瓶子,消耗了一部分水会上升一部分。

谈话:谁能再来说一说?

追问:我们知道水也是无色透明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给水加点颜色

我们可以滴上几滴红墨水,给水染色。

2.出示实验材料。

现在我们看一下做这个实验除了水以外,我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水槽、蜡烛、去底的塑料瓶、盖子、火柴(打火机)

追问:你都知道这些材料是干什么用的吗?谁来说一说?

3.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讨论实验方案吧!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4.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并改进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5.注意事项

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呢?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老师也有一些温馨提示。

6.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巡视

7.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谈话: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现象。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

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蜡烛燃烧只消耗了一少部分的空气。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验证了我们的猜想,还得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原来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这种支持燃烧的气体我们叫它氧气。空气中还剩下了其他的气体。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怎样“看见”消耗多少氧气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要用可以流动又没有固定形态的水来占据消耗空气的空间,突破这一难点后学生后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就容易多了。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追问“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解决问题。】

活动二:验证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谈话:瓶中剩下的气体还支不支持燃烧呢?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这是我们的猜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一说你想怎样验证瓶中剩下的气体支不支持燃烧?

1.学生尝试说实验方案

预设:划一根火柴,放进塑料瓶中。

追问:直接打开盖子放进去吗?其他同学都同意?

2.优化实验方案

疑问一:塑料瓶里的水高出一段,如果我们把瓶盖打开,水会有什么变化?向哪里流动?

追问:水往下流,瓶内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原本水占据的那部分空间被谁代替了?

追问:你能想个好办法防止水向下流动吗?

预设:向水槽中倒入水,使塑料瓶外面的水高于瓶内里面的。

3.出示实验材料

系火柴的长铁丝、一瓶水

谈话:为了方便,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绑火柴的长铁丝。

4.教师和学生演示实验

哪位同学来帮帮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这个实验怎么做。

5.注意事项

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都注意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论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燃烧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这部分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板书)

【设计意图:探究剩下的气体支不支持燃烧这个实验,难点是怎样防止外面的空气进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微视频介绍空气成分和作用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空气中既有支持燃烧的成分,又有不支持燃烧的成分。我们知道空气至少是有两种成分氧气和氮气组成的,那空气中还有没有其他成分?空气中各个成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一段微视频,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看视频的之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反馈单,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2.汇报交流:

追问:通过这段空气快报,你学到了什么?

3.你对空气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畅谈对空气的了解

空气中还有一种成分是二氧化碳,你们对它的用途有了解吗?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的学习,了解空气的成分的发现过程和空气各成分的作用,感受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实事求的科学态度,感知空气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学情分析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现在的孩子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接触到很多有关空气的知识,并不是对空气成分一无所知,在课前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知道人类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知道空气中是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

这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好,会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各个小组分工明确,探究活动配合较好。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效果分析

1.本课创设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学习情境,从一开始老师做的对比试验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做第一个实验的时候,老师就告诉学生做完实验不要移动实验仪器,否则下个实验就不能进行了,给孩子心里埋下了好奇

的种子。

2.在小组探究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成分占了多少过程中,各小组能有效地组织讨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组织交流,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的同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又能获取知识。

3.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得扎实。另外,教师善于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第二个实验之前,教师提出质疑。

疑问一:塑料瓶里的水高出一段,如果我们把瓶盖打开,水会有什么变化?向哪里流动?

追问:水往下流,瓶内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原本水占据的那部分空间被谁代替了?

追问:你能想个好办法防止水向下流动吗?

这一系列追问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但能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还能大脑质疑反思,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规范熟练,教学方法多样,评价及时到位,有利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总之,这节课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效,能在玩中学、学中做,对待问题的研究比较透彻,上课的听、说、思、做习惯比较好,小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积极、端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一课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让学生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

学生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素养,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实验仪器。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一课教师观评记录

一、教学过程亮点多,高潮不断

1.“小实验”导入学生兴趣浓厚,直引课题。

2.利用有趣的微视频,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了解空气各成分的作用。

3.认识空气成分环节,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借助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设计,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验研究阶段,小组学生分工有序,合作交流效果明显。汇报单的设计,清晰、有指导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探究空气的成分,突破教学探究的设计、操作难点,突出重点。

4.环节清晰,注重实验课的有效教学。

5. 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得扎实。

6.教师善于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第二个实验之前,教师提出质疑,塑料瓶里的水高出一段,如果我们把瓶盖打开,水会有什么

变化?向哪里流动?之后又追问:水往下流,瓶内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原本水占据的那部分空间被谁代替了?接着追问:你能想个好办法防止水向下流动吗?这一系列追问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但能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还能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让科学探究处处开花。

7.评价语言及时,针对性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参与度高,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二、存在的问题

微视频的语速稍微有点快,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可以多叫几组回答。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评测分析

本节课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浓厚,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声音洪亮,能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逻辑思维较强。在小组合作探究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成分占了多少过程中,各小组能有效地组织讨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组织交流,改进反思,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的同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又能获取知识。

第二个实验,探究剩下的气体支不支持燃烧,在教师一系列追问下,学生积极思考,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有逻辑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

课堂的主人。

总之,这节课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效,能在玩中学、学中做,学生对待问题的研究比较透彻,上课的听、说、思、做习惯比较好,小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积极、端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

本课创设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小实验,微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探究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学习方案,在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语言表达得到提升,实验操作更加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全体学生,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优势:

1.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一课,另外调

查空气成分的用途了解对学生来说较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设计两个实验活动和一次微视频学习。探究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成分占多少环节中,学生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验研究阶段,小组学生分工有序,合作交流效果明显。汇报单的设计,清晰、有指导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探究空气的成分,突破教学探究的设计、操作难点,突出重点。

2.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小到火柴梗的放置位置,老师都给孩子渗透环保意识。

3.善于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第二个实验之前,教师提出质疑。塑料瓶里的水高出一段,如果我们把瓶盖打开,水会有什么变化?向哪里流动?这样的质疑追问,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也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六个小组的这两个实验都操作成功。

4.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的应用,使学生整理空气用途的复杂环节变得简单、有趣,有效突破难点。

不足:

微视频语速有点快,个别小组不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另外个别小组的发言人声音小,无法让全班听清楚,影响其他学生倾听的效果。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一门实践性课程、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当前的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让我们深入学习新课标,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在新课标中的定位

科学新课标将小学科学分为四大领域: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科学领域,而《空气的成分》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范畴,这节课只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究空气的成分。新课标中对这一课的目标定位是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成分和不支持燃烧的成分,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并能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物质科学有6个主要概念,《空气的成分》属于第3个概念的内容。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学习内容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学习目标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微小世界,共八课,分别是《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怎样放得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活动。 3.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是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4.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5.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6.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的兴趣。 7.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单元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单元教学难点:

1.自制显微镜。 2.制作晶体。 单元课时安排: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共八课,分别是《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单元教学目标: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5.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6.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7.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 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

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 改为 “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 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 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 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 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怀初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7 / 290 发表日期: 2010-12-06 19:27:46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容 (1)主要有以下8课: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学计划 1 2 一、教材分析: 3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 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4 5 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 6 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7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 8 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 9 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 的心理基础。 10 11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 12 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 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 13 14 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15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 16 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 17 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 18 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 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19 20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21 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 22 23 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 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 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通用版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们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就此谈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科学课堂不搞形式、把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以往上科学课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传授有限的知识,有时还传授错误的信息,更糟的是占用科学课的时间上语文和数学,这怎么能算上科学课呢?那是行同虚设,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把科学课落到实处。当然,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在小学生的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 吃透科学教材,备课,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解学生此情此境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材分析 一.知识内容分析 1.知识组成分析 能力培养因素: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教材知识类型分析 a.本节课属于科学探究知识 b.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教材编排体系分析 1.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本课即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 2.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本课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饲养的兴趣,从而迁引 出养蚕的活动。同时又暗含了有蚕可养,必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的 研究导向。 三.确定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案 课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具: 蚕卵。 教学过程

【精品】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教材分析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一个窗口。学生们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研究各种物体。集中研究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环境和我们”是向孩子们打开的第二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领学生们关心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如淡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信息”也是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将科学探究、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调查研究上,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2、需要培养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3、在本册的各个单元中,都加强了这方面活动的设计,强调了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2、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总起来说,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四个班中:一班,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二班,有几个突出的好学生,其他同学不爱回答问题;三班,整体水平较高。现在一班和三班会研究问题,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将自己观察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表达出来,特别是三班在这点上普遍做得比较好。在这学期要特别加强二班的训练,教给他们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特别是要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对于四班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 . . .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 . ..

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容。 下表为地理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五年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内容 (1)主要有以下8课: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阅读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科书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类: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无性繁殖》、《探索宇宙》等,这些材料的安排,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科技、航天、爱国意识。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教材中《它们吸水吗》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等,课内课外溶为一体,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是补充知识,如每个单元后的《资料库》。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学期开学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并且重视这部分教材的学习。 2、在实施的过程中,把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充实,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达到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的目的。 课后阅读,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活动──阅读搜集各种科学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完三年级上册《今天的天气》后,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天气信息、预报方式等等,并利用学校气象组的仪器,结合自己的观察采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天气预报。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天气预报的任务,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科学读物进行阅读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资料收集课,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使用更快捷的互联网,而忽视了阅读读物。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引导与课前布置。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课外阅读科学读物的调查。参考调查数据,学生对科学读物的喜爱还是很让我感动的,近8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看一些科学读物,并且有一半多的学生常年花钱征订、购买科学读物。但是存在征订杂志比较单一的问题,学生手中订的杂志主要集中于《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众》两种。科学书籍也大多是《十万个为什么》。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