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摘要: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进出口大国,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国内人民和国外

相关学者的重视。近年来虽然粮食收获总产量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耕地

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市场贸易不稳定等诸多原因,中国粮食安全一

直受到威胁。面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对应政策,从提高粮食单产,优

化土地资源,改善粮食交易环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全面提高我国的粮食

安全水平,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用粮同时要保证粮食的长期稳定的合理价格以及提高

国民的营养标准。

关键词:粮食安全面临问题解决方法

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高度重视。随着粮食安全概念的不断演变,就目前而言,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新概念包括三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指一个国家抵御粮食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这种不测事件,可能来自于市场波动;可能来自于生产环节,也可能来自于流通环节;可能来自于国内,也可能来自国外。中国是粮食自给率很高的国家,因此,上述可能性中以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的波动为主。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近1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都保持在95%以上。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2016亿公斤,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388公斤。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口粮消费逐步减少,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即使粮食总量在不断上升,但是我国的人口也在不断上升,土地资源紧张,人均粮食占有量有所下降;市场机制不完善,粮食价格浮动较大,并以上升为主要趋势;连年气候不稳定,极端气候出现次数增加,影响粮食单产;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价格的不可控因素较强等诸多问题导致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高枕无忧。保证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我国需要加强关注和大力解决的重要国家和民生问题。

2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1人口增长导致耕地资源紧缺程度加剧

推动粮食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满足较高生活水准导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加。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人口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如图1,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中国后备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不足0.1 亩。但如今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所以耕地资源的紧缺程度将加剧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

图1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

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 ],除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和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外,也包括政策上的人为失误,如数量和规模无序扩张的开发区、房地产建设,引致大量农业土地资源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质上,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的最本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农业经营低效或无效最终会导致耕地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非农化利用流动。

即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资源被占用的问题。并且在政策的实施和制定中有时又是充满矛盾的。如21世纪出提出的生态退耕要求减少耕地面积,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2010 年我国耕地保有量必须控制在1.28 亿hm2 的目标,这就加剧了有关耕地面积增长实施落实的困难性。

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足够生活的基本粮食供应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核心目标,而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在不断对此提出挑战。

2.2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应稳定性下降。

农业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敏感领域,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对气候适应能力也相对薄弱。中国每年因各种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五千万公顷[ 3 ]。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北移西扩”空间变化格局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的空间分布对应关系加大了粮食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 4 ]。

研究表明,4-10月的温度,5-9月的降水是影响中国粮食单产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如图2[ 4 ][ 5 ]所示,粮食单产对于温度和降水的敏感区及粮食单产波动情况的空间差异相似,分布情况为:夏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胡焕庸人口地理线之间的地区,常年缺粮区占优势。同时,秦岭以北单产波动系数很高;江西、浙江、福建,是余粮区和常年缺粮区并存、单产波动变化小;吉林、辽宁东部、河南、安徽,是产量不稳定的主要余粮区,单产波动系数高。如果对中国给县市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级(1-6级,1-3为安全区,4-6为脆弱区),可知,粮食安全脆弱区比列较大,单6级区占到了全国县市总数的30%;粮食单产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的地区分布与安全脆弱区分布一致性高,占4级和6级区的68%。

图2 单产对主要生长期气候指标周期波动变化的敏感区(左)

与中国粮食单产波动变化的区域差异(右)的一致性对比

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先关因素。而目前,全球变化整体形势表现为全球变暖,而温度升高能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同时,高温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情况更为严重,沙漠化趋势进一步恶化。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强降雨事件频率会有所增加,洪涝灾害加重。有预测表明,在高温气体高排放情境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粮食供给将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现粮食缺口。

2.3 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粮食价格不稳定

国内粮食价格不稳定的主要是粮食市场建立的还不完善,市场流通性差导致自我调控能力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对突发的供需变化作出及时响应。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远远不够,未能及时控制因原材料涨价带来的粮油品暂时性短缺,而造成物价哄抬,又因为政府插手调控而又突然下浮。比如在2008年我国南方经受冰雪灾害时,就出现了南方粮食短缺,价格暴涨,而东北则由于粮食积存反而出现价格下跌的状况。同时,市民的不理智哄抢以及部分供应商的故意压货,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

当前,国际贸易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剂不同国家粮食余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贸易对于粮食安全也有不利影响的一面,尤其是国际粮价波动频繁,而粮食价格稳定正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根据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的长期趋势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国际粮价和中国国内粮价走势基本一致,随着农业进口增加,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受国际影响波动趋于频繁。尤其是国际粮价波动频繁,而粮食价格稳定正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虽然我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影响有限,但在粮食和食物价格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农粮组织联合发布的2008~2017年农业预测报告,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加频繁。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决定世界粮食价格方面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中国对粮食价格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据此,中国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风险将增加。

3 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利用科技提高农业产量

当物质和技术投入水平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弱化,表现为粮食总产量的增减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必然导致粮食总产量降低,说明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使粮食单产提高,从而对粮食总产量起主要作用,耕地面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在保持耕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是未来我国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 6 ]。

以生态农业为例,生态农业力求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综合的生态农业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更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一种良性循环,保证我国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例如,农田林网生态农业模式。农田林网是在广大平原和丘陵农区结合山、水、田、林、路而营造的以保护农田为主要功能的林网体系。它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等功能。林网能够显著降低风速,防止风沙;由于防风、遮阴作用能引起农田空气温度的变化。夏季降温,冬季保暖,调节气候,从而能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减弱干热风、霜冻等危害,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此外,农田林网显著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降低农田内水分的蒸发量,保持水土效能,改善土壤特性、肥力和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衍生和繁殖等功能,从而增强系统的抗逆能力。

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对农业制定合理的适应设施,增强其适应不良气候的能力,从而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更具体的实施问题包括:

1.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农业建设,挖掘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优势。目前我国根据气候条件,对区域的农业节后调整已形成了初步的构架。例如,我国东北和西北推行的冬麦北移政策。

2.普及低成本的生态农业的适应技术。生态农业不仅要表现在环境友好,也体现在经济高效。例如,在水资源匮乏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蓄水保水、肥水配合等节水高效技术。加大发展作物育种的科学技术,加大投资,提高技术含量,帮助提高农作物的抗灾抗害的能力。

3.提高公众的生态农业和气候变化适应意识。政府机构、科技等多部门应一起合作提高人民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建立可靠的长期气候预测、预警系统可增强农民自动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真正做到将天、时、地、人综合考虑,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制定适应行动的激励措施。如给农民进行环境服务支付,补偿生产者因转变操作方式提供不同组合或更高水平的环境服务而损失的收益。同时,政府要取消不良的激励措施,化肥补贴就是一个例子。

3.2 完善土地资源配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生产资源极其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从国家角度应加强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必须注意中国食物总量需求增加与农业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实施"藏粮于土"工程,近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严格"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稳定我国耕地资源保有量,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国人粮食安全。

2.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继续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 1 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一方面搞好土地复垦,继续土地整理,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1 亿亩。

3.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

4.实现区域化、专门化生产,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中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地域分异明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突出区域优势,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化、专门化生产,以提高区域农业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

5.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食物来源,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和广阔的海洋资源,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积极来发非耕地以外的食物来源途径,广辟食物来源,以弥补耕地资源不足,全面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食物供给水平。

3.3 改善粮食市场运作机制与交易环境

国内方面,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和应急机制的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粮食价格稳定。价格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市场供求信号,需要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价格波动不仅取决于总体需求,对短期供求变化也有很大影响。这种局部价格变化就需要有效的粮食流通体系和应急机制保障粮食价格的稳定。

国际上,我们要积极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治理机制。

首先,要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比如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这些计划要求粮食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应建立一定水平的粮食储备,在全球出现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按各国承诺的比例释放粮食库存,同时禁止粮价上涨期间粮食出口限制措施。

其次,中国应积极促进国家间的技术转让。推动发达国家通过无偿或有偿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中国应建立和完善同北美和南美国家的玉米和大豆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巴西等国是中国大豆和玉米等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可以考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这些国家签订中长期的粮食贸易协议。

3.4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培养群众的粮食安全意识

首先,随着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这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进一步提高,留住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是一个问题。近年来农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近1000万人。优质的农村劳动力流出从事非农产业,这将对粮食单产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加强实施有利于农民种粮的相关政策,例如耕地补贴,农村社会保险等问题的落实。让农民确实在耕种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增长,自发的保持耕地的有效利用,保持种粮的积极性,缓解我国的耕地荒置问题。

其次,耕地继续减少难以避免,进一步提高中国未来人口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空间有限,适度消费应成为中国食物发展战略的一种明智选择。从个人而言,节约粮食,拒绝哄抬粮食价格,适度消费也是帮助国家粮食安全的表现。例如,对于粮食消费者,我们应倡导适度消费,建立动植物并重型膳食营养结构。由小康生活走向富裕社会,食物消费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一般是口粮下降、粮食消费总量增加(如饲料用量增加等原因),动物性产品消费量增大,膳食营养水平提高。动植物并重型膳食营养结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更为安全,

既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膳食营养和健康要求,又相对减轻了粮食生产压力。目前,动物性消费在中国食物消费中比列提高,但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从营养上而言,中国未来人口的膳食营养有待通过建立动植物并重型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4结论

中国是一个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全国的发展,也对世界粮食市场构成影响。就中国现在而言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完善的政策管理体制做基础。

理念上,我国应着眼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化境相融相辅,提倡生态农业,减少人为自然灾害的产生;技术上,中国应加大对于农业设施的建设、农业先进技术的培养;政策上,政府应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无论是粮食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应激励其自觉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也不仅仅简单地指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也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以及食物爱好。基于此,中国还有很多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政府和社会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努力。

参考文献

[1] 毕于运.中国土地占用八大问题[J ] . 资源科学,1999 ,21(2) :30~35.

[2] 蔡运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A] . 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2.

[3]居辉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M]. 北京:学院出版社,2008.

[4]殷培红等,中国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65(5):515-524.

[5]殷培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2.

[6]傅泽强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8.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8311312.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袁国洲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5期 中国连续五年的粮食大丰收,似乎让人们淡忘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天,当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金融海啸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中国自身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深受外商控制,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能做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尤其是小麦和玉米除满足需求外还略有富裕。然而大豆却严重供不应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豆油折合大豆4493万吨,2008年更是高达5284万吨。而中国产大豆这两年每年只有1500~1600万吨,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70%~80%。以ADM、邦 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牢牢控制了大豆的国际定价权,严重威胁了中国豆农和压榨企业的生存,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和70%的油脂加工厂已被外商控制,实际上中国的结构性粮食危机已经爆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国粮食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历史上饱受饥荒煎熬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大量储备,粮食库存基本上保持在全年消费量的35%~38%,远远高于国际上17%~18%的粮食安全线,更是数倍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8%的库存水平(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多,但每年的粮食生产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8%的粮食库存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另外,目前的粮食库存品种严重不平衡,小麦。玉米库存过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产区库存压力过大,销区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再者,中国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粮食消费中原粮和初加工品占总产量的80%~90%,深加工制成品仅占总产量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制成品则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的大米加工基本上是个脱稻壳取大米的初加工过程, 而美国和日本已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运用于稻米加工,不仅生产出具有高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和各种米制品,更生产出了高纯度的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新用途产品,就连米糠、稻壳都制成了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及其他日化产品,使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之称,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2000~3000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而中国的玉米大都被用于饲料。小麦加工中发达国家的面粉厂能生产几百种专用粉,小麦出粉率能达到80%左右,而中国大多数面粉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通用粉,小麦出粉率大多在70%左右。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 全问题初探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 2016/12/28 指导老师:赵筱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 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 1.1 国际 .......................................................................................................... - 1 - 1.2 中国 .......................................................................................................... - 2 -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 3 -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 6 -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 11 -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纪红录 谷城县粮食局城关粮食收储公司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0:10.70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杜育墨 [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030000)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足够食物”。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一、在一定条件下,确保食品供应的通道畅通; 二、保障食品供给的价格适配,确保价格水平与居民的发展相匹配; 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粮食的弹性保障基准线; “粮食安全”一词自1973年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意义更新不仅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复变,其义自见,由最初单纯的数量的追求进而到对食品膳食完善的追求,这也是对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反应。 1.2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FAO、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低收人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5个主要指标。 1.2.1国际上常用的粮食安全指标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即世界粮食结转库存(期末库存)至少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在17%以上为安全,少于百分之17即为非安全的,在百分之14以下即为进入了紧急状态。基本以储备足够食用60天左右的战略,同时能够和接下来的时机动态结合。FAO提出的这一粮食安全临界点为世界普遍认同。从2001年起,FAO对粮食结转库存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区分周转库存和后备库存两项,也不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 2000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进一步把消费、健康和营养综合考虑,形成7个指标:(1)营养不足的人口发生率;(2)人均膳食热能供应;(3)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热量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4)出生时预期寿命;(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7)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于2000年9月在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获得批准。 2000年,在全面规划消费能力、膳食完备以及需求的情况,世界粮委会提出了7个指标:(1)全面人口中营养不良的比例;(2)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字:粮食安全科技劳动力转移 摘要:粮食安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不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且我国的粮食政策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 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

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亿公斤以上,只有年为亿公斤,人均大约为公斤。即使以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公斤,比例仅为;和人均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公斤,比例仅为,而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仍未超过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大卡、蛋白质克、脂肪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低谷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不突出,仍然能够基本自给,而无需大量依赖进口。 (二)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我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亿亩,年却达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我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 (三)科技及资源利用效率潜力较大。我国每年取得大约的多项农业科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毛富海(2008100822)地理教育(1)班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1996年连是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连年徘徊四年下降,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这不论是对解决我国还是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危机耕地资源 0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在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本文在阐述粮食安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论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与实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总结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我国其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分析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着眼于探究在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文章在判断和把握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粮食安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放在国家的首位。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粮食形势,重视和发展粮食生产,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首要举措。粮食安全须警钟长鸣。

“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几点建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祖孙三代等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通过制止餐饮浪费来倒逼很多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环境。当我们说节约粮食的时候,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节约的意识内化于心,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当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材料二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摘自邵海鹏《“十六连丰”后的粮食问题: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材料三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如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应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粮食安全上,“量”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三是,未来中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涨,我们要持续促进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一步化解风险。或可向有粮食生产和贸易增长潜力的国家,缓慢释放中国进口增长的信号,使得潜在对象国有空间和时间对中国的需求增长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贸易造成干扰。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