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失业的原因、失业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奥肯定律和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掌握失业的代价、失业的解决方法、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会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了解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演变历史。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中,失业(unemployment)无疑是最直接而又最严重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失业问题是日常政治争论中的老生常谈,政治家们常常声称,他们所主张的政策有助于创造工作岗位,解决失业问题,使社会经济平稳增长并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宏观经济中的另一重要问题。197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1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23 400美元,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3.36美元。到200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7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166 000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14.26美元。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学习失业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讨论针对失业的各项主要政策等问题。在了解失业后我们将探讨通货膨胀的意义及决定因素,并分析与此相关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在本章第三节我们将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失业

一、自然失业率

经济学家研究失业是为了确定失业的原因,并为政府的有关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其中有一些政策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工作,如工作培训计划;另一些政策可以缓解失业者所承受的痛苦,如失业保障;还有一些其他政策无意中增加了失业的普遍性,如人们普遍认为法律规定了比较高的最低工资这一情况增加了劳动力中技术最差而经验又少的那些人的失业。经济学家通过说明各种政策的影响帮助决策者评估自己的选择。

图8—1表示美国从1948年以来的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平均值大概是在5%~6%之间。虽然失业率是逐年波动的,但还没有哪一年接近于零。按照这一统计数据,平均每18个想找工作的人中大约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

图8—1 美国的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资料来源 [美]N .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5版,张帆译,14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零失业率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较多的人在寻找工作岗位,厂商就有可能以更低的工资雇用工人。反之,如果存在较多的工作岗位空缺,工人就有可能索取更高的工资。所谓劳动市场的供求稳定状态是指寻找工作岗位者造成的工资率下降的压力与空缺工作岗位造成的工资率提高的压力相互抵消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被认为是劳动市场的正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价格水平稳定,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趋势。我们将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每天都有一些工人失去工作,同时也有一些失业工人被雇用。这种动态过程决定了劳动力中失业者的比例。

我们用L 代表劳动力人数,E 代表就业工人人数,U 代表失业工人人数。由于每个工人不是失业者就是就业者,所以劳动力人数等于失业量和就业量之和:

L=E+U

失业量与劳动力人数之比U/L 就是失业率。

为了了解失业率的决定原因,我们假设劳动力人数L 是不变的,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劳动力中的个人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上。图8—2的“浴缸模型”可以对此作出说明。设s 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新失去自己工作的人数占就业者的比例。f 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新找到工作的人数占失业者的比例。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即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新找到工作的人数fU 必定等于新失去工作的人数sE 。因此,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就是:

fU=sE

因为就业人数等于劳动力与失业人数之差(E=L-U ),所以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又可写成: fU=s (L-U )

为了进一步解出自然失业率,等式两边都除以L ,得到:

)1(L

U s L U f -= (8—1) 于是我们得到用离职率s 和就职率f 表示的自然失业率:

f

s s L U += (8—2) 这个式子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s 和就职率f 。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也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则越低。

图8—2 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浴缸模型)

二、失业的分类

1. 失业的三种类型

按照失业的原因可将失业分为三类。

(1)摩擦性失业

工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首先,工人有不同的偏好和能力,而工作又有不同的性质。其次,有关寻找工作者和空缺职位的信息交流并不完全。最后,工人在不同地区间也不能迅速流动。因此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需要一些时间,寻找工作者在这一时间段内就处于失业状态。我们将由于需要时间寻找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即使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也总会发生一些职业调整。例如辞去现有的工作而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学生刚从学校毕业时需要寻找工作。母亲在生育孩子以后,可能又要重归劳动者队伍。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劳动力经常是在变换工作岗位,或者是正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所以人们经常认为这是一种自愿失业。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理论指出,要素的自由流动是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既然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当然就不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一方面。

(2)结构性失业

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而劳动的供给又未能及时地作出调整,这时候就会出现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不匹配的情况,由此产生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常见的情况是,产业的兴衰所引起的职业间或地区间的结构性调整。近二十年来伴随着计算器制造行业的扩张,算盘制造行业不断萎缩。这就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从算盘制造行业撤出并投入到计算器制造行业。但是,一个算盘制造师傅并不能马上适应计算器的生产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可能成为一个计算器制造工人,也有可能他一辈子也不能适应计算器的生产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和其他因素,美国对护士的需求急剧上升,但同一时期护士数量的增长却相对缓慢,于是导致这一时期护士严重短缺。等到护士的薪金上升、供给调整完成之后,这一结构性短缺才能得到缓解。另外,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给电子设备行业注入了很大活力。此时便出现了计算机方面人才短缺的现象,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计算机的热潮。但随后的几年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出现了饱和,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业或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在过去的10年中,欧洲一些国家的高实际工资、高社会福利和高税收都导致了较高水平的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失业人数与空置的工作岗位数大致相等。

因为经济结构的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形式,所以结构性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也是必要的。这种失业也不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所关注的重点。

(3)周期性失业

总产出下降时失业率明显上升。美国在1982年衰退时期,50个州中有48个州的失业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种多个市场的失业率同时上升是一个信号,体现了失业率上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经济衰退低谷的1991年到经济繁荣高峰的2000年,美国各个州的失业率都在不断下降。周期性失业(cyclic

unemployment)指经济波动中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总支出和总产出下降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经济都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受此影响,各国经济严重受挫,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失业。美国失业率也达到了近二十五年来的最高水平。

2. 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按失业者对现行工资率的态度又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指因不接受现行工资率而不愿意工作的失业,而后者则指虽然接受现行工资率(表现为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未受雇用的失业。显然,自愿失业的规模较小,对经济和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我们将消灭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称为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失业都是自愿失业。大量的统计表明自愿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非常相近。因此我们经常将自然失业率看作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失业率。也就是说,一旦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我们就认为这个经济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那些失业者都是自愿失业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失业的原因,我们用图8—3来讨论这种失业的分类。

图8—3 刚性工资导致非自愿失业

图8—3中以劳动投入量L为横轴,工资率w为纵轴,S为劳动供给曲线,L'为劳动力的数量。在劳动供给量为L'时,工资水平很高,劳动供给曲线变得完全没有弹性。

图8—3中的左半部分描述的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工资可灵活调整条件下的情况。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情况是相同的,竞争将消灭劳动的短缺和过剩。劳动市场在点E实现均衡,工资水平为'w。在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厂商愿意雇用接受市场工资水平的合格工人,雇用的数量等于AE。另外有数量为EF的工人,他们虽愿意工作,但却要求有较高的工资。线段EF表示的这部分工人不愿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是自愿失业的。

现代经济学不赞同传统经济学的这一看法,认为工资率并不能像产品价格一样灵活调整,下一段我们将专门对此加以解释。如果工资不能灵活调整,劳动市场的出清就难以实现。此时工资率不能调整到市场出清的水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图8—3的右半部分反映了劳动市场非出清的情形,也解释了缺乏弹性的工资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如果一次经济波动或其他原因使劳动市场的工资率w''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愿意工作的工人的数量就会多于可提供的工作职位。愿意在工资w''下工作的工人数量是JG,而企业需要雇用的工人数量则是JH,劳动供给过剩。线段HG表示非自愿失业的失业者数量,他们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但却找不到工作。在劳动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雇用劳动力时将会提出更严格的技能要求,企业会雇用那些最有资格、最有经验的劳动者。

如果工资率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则通过以上同样的分析可知,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形。此时雇主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来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企业的窗口贴满了招工启事,报纸上也登着许多招工广告,企业甚至到很远的地区去招募工人。下一段讨论将指出,名义工资率不能灵活调整这一现象仅限于工资率向下调整的障碍,工资率向上调整还是灵活可变的。于是,劳动短缺的现象会很快由于工资率上升而消失。

名义工资率只能升不能降的现象被称为工资刚性,这种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十分普遍。造成工资刚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工会的垄断、最低工资法和效率工资。

(1)工会垄断

工资刚性的首要原因是工会的垄断力量。在中国参加工会的工人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工会的力量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但是在欧美国家,工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瑞典的工会会员占工人的比例达到了84%。

在工会的垄断下工资并不是由供求关系而是由工会领导人与企业经理之间的集体议价决定的。最终的协议通常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并允许企业决定雇用多少工人,结果是所雇用的工人数量低于均衡水平。

工会不仅会影响存在工会的企业所支付的工资,还会影响那些工人没有组成工会的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因为工会化的威胁会使工资保持在均衡水平之上。大多数企业都讨厌工会,因为工会不仅提高了工资,而且还提高了工人在许多其他问题上的议价力量,如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和福利条件等。所以企业往往需要向自己的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以阻止工人组成工会。

工会和工会化威胁引起的失业是不同集团的工人——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冲突的一个例子。那些被企业雇用的工人,即局内人一般都想方设法使企业保持高工资。而失业者,即局外人则承担了高工资的部分代价,因为他们只有在低工资时才会被雇用。这两个集团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种议价过程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结果取决于两个集团的相对影响力。

(2)最低工资法

为了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利和适当的收入水平,政府禁止工资率低于法定最低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工资刚性。以美国为例,自从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案》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强制实施最低工资,最低工资一般为制造业平均工资的30%~50%。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最低工资没有约束性,因为他们赚到的工资远远高于法定最低水平。但对一些工人,特别是对不熟练的工人来说,最低工资法使他们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这就导致了劳动过剩和非自愿失业。

经济学家认为,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失业的影响最大。青少年的均衡工资率较低通常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青少年属于劳动力中技能最低而又是经验最少者,他们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低。另一个原因是青少年往往以在职培训的形式得到部分“补偿”。学徒制是用提供培养代替工资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这两个原因,青少年工人的均衡工资率很低,而法定最低工资率往往要高于这个均衡工资率,从而造成青少年的非自愿失业。因此,最低工资对青少年的约束要比对其他劳动力更普遍。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率每提高10%,青少年就业就减少1%~3%。

最低工资始终是政治争论的热门话题。支持较高水平最低工资的人把最低工资作为增加有工作的穷人收入的手段。的确,美国的法定最低工资仅仅提供了一种贫困的生活水平,两个按最低工资从事全职工作的成年人刚刚超过官方四口之家的贫困线。尽管最低工资的支持者通常都承认这种政策引起一些工人失业,但他们争辩说,为使其他人摆脱贫困,承受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反对较高水平最低工资的人声称,这并不是帮助有工作的穷人的最好方法。他们反对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成本增加提高了失业率,而且还因为最低工资的目标是不合适的。许多赚取最低工资的人是中产阶级家庭中为赚点零花钱而工作的青少年。

为了减轻对青少年失业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直建议取消对青年工人正常的最低工资。这就会允许降低青少年的工资,从而减少他们的失业,并使他们得到培训和工作经验。反对这种做法的人认为,这会刺激企业用青少年代替不熟练的成年工人,从而增加成年工人的失业。

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为,税收扣除是增加在职穷人收入的一种更好的方法。劳动收入所得税扣除是允许有工作的穷人家庭扣除他们应交纳的税收量。对于一个收入极低的家庭来说,这相当于从政府那里得到了转移支付。与最低工资不同,劳动收入所得税扣除并没有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不会减少企业需求的劳动量。但是,这种政策同样有不利之处,那就是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效率工资理论在工会垄断和最低工资法之外提出了工资刚性的第三个原因。这种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率更高。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工资如何影响工人的生产率。第一种是主要适用于穷国的效率工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工资影响营养从而影响生产率。多给工人工资,工人才能吃得起营养价值更高的食物,而健康的工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企业会决定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以保证劳动力的健康水平。显而易见,这种理论并不能解释像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情况,因为均衡工资远远高于维持良好健康所需要的水平。

第二种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效率工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高工资减少了劳动力的更替。工人由于许多原因,比如接受了其他企业更好的职位、改变职业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离职。企业向自己工人支付的工资越高,对工人留在企业的激励就越大。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降低了离职的频率,从而减少了用于雇用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成本。

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如果企业降低工资,最好的雇员就会到其他待遇更高的企业工作,而留在企业的是那些没有什么其他机会的低素质雇员。这种不利的筛选作用就是第十章中讨论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有更多信息的人以一种不利于信息少的人的方式进行自我选择的倾向。企业通过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可以减少逆向选择,提高本企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率,也减少了雇用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第四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这种理论指出,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而且雇员必须自己决定是否努力工作。工人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并承担被发现然后被解雇的风险,这种可能性就是第十章中论述的道德风险——当无法完全监督人们的行为时他们会有不恰当的行为倾向。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减少道德风险问题。工资越高,工人被解雇的代价就越大,因而通过支付高工资,企业可以促使更多的员工不偷懒,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这四种效率工资理论虽然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向其工人支付高工资就能使企业更有效地运行。当企业认识到使工资率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他就会将工资率确定在这种较高水平上,从而使工人雇用量低于均衡水平。

运用效率工资理论最成功的例子是福特汽车公司。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向其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而当时流行的工资在每天2美元到3美元之间,所以福特的工资率远远高于均衡水平。于是求职者在福特工厂门外排起了长队,都希望有机会赚到这种高工资。

有证据表明,福特支付如此高的工资有利于公司。根据当时写的一份调查报告:“福特的高工资摆脱了惰性和生命力的阻力……工人绝对听话,而且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从1913年的最后一天以来,福特工厂的劳动成本每天都在大大减少。”旷工减少了75%,这表明工人的努力程度大大提高了。研究早期福特公司的历史学家阿伦·尼文斯写道:“福特及其合伙人在许多场合公开宣称,高工资政策结果变成了良好的经营。他们这样说是指,高工资改善了工人的纪律,使他们更忠实地关心制度,并提高了他们个人的效率。”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 失业的影响

高失业率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之所以是经济问题,是因为它意味着要浪费有价值的资源。而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会使失业人员面对收入减少的困境而痛苦挣扎。在高失业率时期,经济上的压力使人无法承受,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解释。失业意味着销毁掉那些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在衰退期间,这种情形就好像是将无数的汽车、房屋、服装、食品和其他商品倒进了大海。高失业时期的经济损失是现代经济中有据可查的最大损失,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失业使得产出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这种经济损失比微观经济中由于垄断而引起的效率损失或关税和配额所引

起的效率损失都要大许多倍。

失业的经济成本显然非常大,但长时间持续非自愿失业给人们所造成的精神损失,却无法用一个确定的货币数额来充分地加以表达。事实一再证明,失业的社会成本虽然难以估量,但却是最易被人们感受到的。

在一个失业的建筑工人的回忆录里我们读到:“我申请去盖屋顶,可他们不需要我,因为已经有人为他们工作五六年了,没有工作岗位在等着我。大部分工作都要求受过高等教育。我寻找任何可以找到的工作,从清洗汽车到任何其他事情。于是,你成天干什么呢?回到家里,坐在家里,变得垂头丧气。家里每一个人也都变得有些紧张和不安。他们开始为一些蠢事而互相争吵,因为每个人都成天被囚禁在那个空间里,整个家庭气氛被破坏了。”

心理研究指出,解雇所造成的创伤绝不亚于亲友去世或学业失败。而且高失业率常常与吸毒、高离婚率以及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由于受失业的影响,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失业者在就业者中失去了自尊、信心和影响力。

2. 奥肯定律

阿瑟·奥肯首先发现了产出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s law )指出,GDP 相对于其潜在值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大约会上升1个百分点。这个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u u y y y f f

--=-α (8—3)

式中:y 为实际产出;f y 为潜在产出;u 为实际失业率;*u 为自然失业率;α>0是大于零的常数。按

奥肯的计算,α大约等于2。图8—4描绘了式8—3的图像。

图8—4 奥肯定律 如果初始状态为充分就业,这对应图8—4中的点A ,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u =*u (假设为6%),

GDP 等于潜在GDP :y =f y (假设为100)

。当相对潜在产出的产出增长率f f y y y -下降2%,即f f y y y -1=-2%,或1y =(1-2%)f y =98%f y =98时,失业率就会等于1u =*u f f y y y -?-α1=*u ?-2

1(-2%)=*u +1%=7%(图中点B )。

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它描述了GDP 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要使失业率下降,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货币*

凯恩斯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手段比毁坏一个社会的通货能更隐蔽、更可靠地颠覆这个社会的现有基础了。这个破坏过程完全是由隐蔽的经济规律所引发的,而且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的。

引起通货膨胀的“隐蔽的经济规律”并不像凯恩斯所说的那么神秘,通货膨胀只不过是价格水平的上升。由于物价是货币与产品交换的比例,为了理解通货膨胀,我们必须更详细地理解货币。

1.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具有三种职能,它是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store of value),货币是一种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购买力的方法。如果我今天工作赚到了100元,那么我可以持有这些货币,在明天、下星期、下个月甚至明年花掉。当然,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并不完美:如果物价上升,你用既定货币量所能购买到的产品量就减少了。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要持有货币,因为他们可以在未来某个时间用货币交换产品与服务。

作为一种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物价和记录债务的单位。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应该根据相对物价——一种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物价来配置资源,但商店用人民币来表示他们的物价。一个汽车中间商告诉你一辆汽车值20 000元,而不是说值200台手机(尽管这可能是一回事)。同样,大多数债权人都要求债务人在未来偿付一定量的人民币,而不是一定量的某种商品。货币是我们衡量经济交易的尺度。

作为一种交换媒介(medium of account),货币是我们用来购买产品与服务的东西。当我们走进商店时,我们确信,店主将愿意接受我们的货币来交换他们出售的东西。货币转换为产品与服务的容易程度被称为货币的流动性。

2. 货币的演变

(1)货币量的度量口径

由于货币是用来交易的资产存量,所以货币量就表达了这些资产的数量。在简单经济中,这个货币量是很容易衡量的。在战俘营中,货币量可能是营中香烟的数量。但当我们在衡量当今复杂经济中的货币量时就没有如此简单了。人们可以用各种资产进行交易,例如现金或支票。尽管一些资产比另一些更方便,但这种模糊性会导致多种货币量衡量指标的出现。

在货币量中最明显的资产是通货(currency),即未清偿的纸币与铸币之和。很多日常交易用通货作为交换媒介。

另外一种用来交易的资产是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即人们在自己支票账户①上持有的资金。如果大多收款者接受支票,那么支票账户中的资产几乎与通货同样方便。在这两种情况下,资产是一种易于交易的形式。因此,衡量货币量时通常要把活期存款加到通货中。

由于要准确判断哪一种资产应该包括在货币存量中是困难的,所以存在各种不同口径的货币。表8—1列出了联邦计算美国经济货币存量的四种不同口径以及包括在每种衡量指标中的资产清单。从最小到最大分别用C、M1、M2、M3来表示。研究货币对经济影响时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M1和M2。本课程中的货币就是指M1。

表8—1 计算货币存量的四种不同口径及其中资产清单

①支票账户也就是所谓的活期存款账户。储户可以随时支取,但一般不带利息。而储蓄账户也是一种活期账户,一般带息,但不能直接支取现金,需要转到支票账户上后才能支取。

(2)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

货币有多种形式,我国用人民币来进行交易。如果这些印着漂亮图案的纸片不能被普遍接受,它就将一文不值。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称为法定货币(fiat money),因为它是由政府的规定或法令确定为货币的。

虽然法定货币是今天大多数经济的正常形式,但历史上大多数社会都曾把某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这种货币称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最普遍的商品货币是我们所熟悉的黄金。当人们把黄金(或者可兑换为黄金的纸币)作为货币时,这种货币制度被称为金本位制,19世纪末以前金本位普遍存在于西方世界。因受黄金储量不足的制约,那个时期以前的很长时间内中国都实践着银本位制。

当前世界各国都实行法定货币本位制。经济学研究中的货币就是法定货币,即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3)法定货币的演化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商品货币,后来以黄金或白银的形式存在。法定货币的发展是较为复杂的。

黄金在其重量和成色上都存在着区别,每次交换时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显得很不方便。于是,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发展,铸币便出现了。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币面价值的金属货币。尽管铸币在标度上是一致的,但是铸币由于在流通中受到磨损,它的重量不断减小,其名义含量与实际含量相分离。于是,作为流通手段的黄金与作为价格标准的黄金发生了偏离。这表明黄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因此在货币流通中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由于制造重量极小的金币或银币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于是就用较低廉的金属(如铜、铁等)铸造辅币,代替金币作为那些流通快、磨损快的小额商品流通的媒介。辅币作为价值的符号,其职能与它们的物理价值无关。既然如此,作为“纯粹的象征性质”的纸币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

另一方面,由于金币在使用上极不方便,为了帮助人们降低交易成本,政府有首先介入货币体系的激励。有了这些激励后,下一步是政府接受公众拿来的黄金,用以交换黄金证明——可以兑换一定量黄金的纸币。如果人们相信政府关于纸币兑换为黄金的承诺,钞票就和黄金本身就有了同样的价值。此外,由于钞票比黄金(和铸币)轻,因此易于在交易中使用。最终,再没有一个人会带着黄金来进行交易,而这些以黄金为后盾的纸币就变成货币本位。

最后,黄金后盾也会丧失其必要性。如果没有一个人再想把纸币兑换成黄金,也就没有人关心这种选择权是否被废弃掉。只要每一个人在交换中都持续接受纸币,它们就有了价值。这样,商品货币制度就演变为法定货币制度。要注意的是,在交换中使用货币是一种社会习俗:每个人都认为法定货币有价值只是因为他们预见到其他每一个人也都这样认为。

3. 货币数量论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产品与服务。他们进行这种交易所需要的货币越多,他们持有的货币就越多。因此,经济中的货币量与交易中用于交换的货币量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数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来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交易量

即MV=PT (8—4)数量方程式右边表示经济中的交易额。T代表同一时期比如说一年的交易总量。换言之,T是在一年中用货币交易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P代表所考察时期的价格水平。PT等于一年中用于交换的货币量。M

是货币量。V 称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s velocity of money ),它衡量货币在经济中流通的速度,即在给定的时期中的交易次数,如V=3表示在考察时期内平均每一单位货币进行了3次支付,或者说被3次交易所使用。

当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时,经济学家通常用与数量方程式表述形式略有不同的方程式。在数量方程式中,交易总量的衡量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经济中的总产出Y 来代替交易总量T 。

从而我们可以把数量方程式写成: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产出

MV=PY (8—5)

V 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 of money ),也简称为货币流通速度,其含义是在给定时期中平均每一单位货币成为人们收入的次数。大量的统计表明,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我们通常假设它为一常数。式8—5所指出的货币流通总量MV 应与名义GDP (即PY )相等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我们现在利用货币数量论来解释物价总水平的决定。这种理论分为三个部分:

(1)生产要素数量和生产函数决定产出水平Y 。

(2)货币供给决定产出量的名义价值PY 。这个结论来自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3)价格水平P 是产出的名义价值PY 与产出水平Y 的比率。

换言之,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实际GDP ,货币量决定名义GDP ,而GDP 平减指数是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率。

这种理论解释了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时会出现的情况。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所以货币供给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名义GDP 同比例变动。由于生产要素数量和生产函数决定了实际GDP ,所以名义GDP 的变动必定代表价格水平的变动。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比例变动。

因为通货膨胀率就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所以这种价格水平理论也是一种通货膨胀理论。

在式8—5两端取自然对数得:

lnM+lnV=lnP+lnY

再取微分得:

Y

dY P dP V dV M dM +=+ 用π表示通货膨胀率dP/P 便得:

π=Y

dY V dV M dM -+ 如果我们还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d V/V=0,上式便可写成: π=

Y dY M dM - (8—6) 由于产出Y 的增长率d Y /Y 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就我们要解释的目的而言可以视为给定的量,所以式8—6给出的结论是:通货膨胀率π由货币供给量M 的增长率dM/M 决定。

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以上分析,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着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价格水平也将保持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将迅速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

1. 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而连续地上升。我们用价格指数(price index ),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算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以某年的价格

水平为基准来衡量市场上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我们还使用GDP 平减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数。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价格指数的计算,并指出不同的价格指数间的差别仅在于所选取的商品篮子有所不同。价格指数也被称为价格水平。

我们将价格指数的增长率称为通货膨胀率。用P 和π来分别表示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则

P P ?=π。

如年通货膨胀率为: )年的价格水平

()年的价格水平(年的价格水平年)通货膨胀率(11---=t t t t 将上式中的“年”改成“月”或“周”就得到了月通货膨胀率和周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与市场经济一样古老,图8—5表示美国20世纪后半叶用消费价格指数计量的通货膨胀。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率曾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而90年代由于美联储的有效控制和较小的供给冲击,通货膨胀率一直稳定地保持在低水平。

图8—5 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通货膨胀

资料来源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7版,萧琛主译,549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通货膨胀与利率

假如你以每年5%的利率把你的钱存到一个银行账户上,下一年你提取出你的存款和累积的利息,你比上一年存款时富有了5%吗?这个答案取决于“富”的含义是什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你比以前多了5%的钱。但是如果物价上升,以至于所能购买到的东西少了,那么你的购买力并没有增加5%。如果通货膨胀率是3%,那么你可以购买到的产品量只增加了2%。如果通货膨胀率是8%,那么你的购买力反而下降了3%。

经济学家把银行支付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而把购买力增加的部分称为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如果以i 代表名义利率,r 代表实际利率,而π代表通货膨胀率,那么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π-=i r (8—7)

即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或者说名义利率是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π+=r i (8—8)

式8—7或式8—8称为费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 ),以纪念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1867—1947)。费雪方程式说明了导致名义利率变动的两个原因:实际利率变动或者通货膨胀率变动。

将名义利率分为这两个部分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程式来建立一种解释名义利率的理论,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货币数量论指出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费雪方程式则告诉我们,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共同决定名义利率。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增长率提高1%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1%。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引起名义利率上升1%。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图8—6画出了1954年以来美国的名义利率(3个月国库券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用CPI 衡量)。它印证了费雪效应,即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正相关。

图8—6 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 当债务人和债权人就名义利率达成协议时,他们并不知道在贷款期限内的通货膨胀率将是多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两个实际利率的概念:当进行贷款时债务人和债权人预期的实际利率称为事前实际利率(exante real interest rate ),而实现的实际利率则称为事后实际利率(expost real interest rate )。

虽然债务人和债权人不能确切地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但他们确实对通货膨胀率有某种估计(即预期)。设π代表实际的未来通货膨胀率,e π代表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事前的实际利率是e

i π-,而事后的实际利率是π-i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π不同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e π时,这两个实际利率不同。

实际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区别对费雪效应能产生什么影响呢?名义利率不能根据实际通货膨胀调整,因为确定名义利率时实际通货膨胀率是未知的。名义利率只能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费雪方程式可以更准确地写为: e r i π+= (8—9)

以上分析表明,名义利率i 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e

π的变动而同步变动。

3. 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

通货膨胀像疾病一样会表现出不同的严重程度,因此,我们将通货膨胀分成三个类型,即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

我们将年通货膨胀率在10% 以下的通货膨胀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 )或一位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价格水平上涨缓慢而且可以预期。此时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有信心,因为这些钱的价值在一个月或一年中不会有太大变化。人们会很愿意签订以货币形式表示的长期合同,因为他们有把握肯定自己买卖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不会太离谱。大多数工业国在过去都长期经历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将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但在100%以下的通货膨胀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 )或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意大利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工业国家会不时地遭到这类通货膨胀的困扰。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例如阿根廷和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年通货膨胀率就曾高达50%~70%。这种急剧的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经济便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一般来说,大多数经济合同都会用某种价格指数或某种外币(如美元)来加以指数化。在这种形势下,货币贬值非常迅速,人们仅在手中保留最低限度的货币以应付日常交易所需。金融市场逐渐消亡,资本逃向国外,人们囤积商品,购置房产,而且绝不会按照很低的名义利率出借货币。

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称为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各种价格以惊人的速度持续上涨,企业不得不经常变动物价,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业务活动,例如按固定物价印制价目表都变得不可能。当物价频繁地大幅度上升时,顾客很难找到价格最合理的商店。这种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在许多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除此之外,恶性通货膨胀也扭曲了税制。在大多数税制中,征税的时间和向政府纳税的时间之间有一段时滞。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即使是短暂的间隔也会大大减少实际税收收入。到政府得到它应该得到的钱时,钱的价值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因此,一旦恶性通货膨胀开始,政府的实际

税收收入往往会大幅度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失去了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的作用,物物交换变得更为普遍。更加稳定的非官方货币(例如香烟或黄金)自然就开始替代官方货币。

在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邦的居民这样来描述他们所经历的恶性通货膨胀:过去我们一般都在兜里装着钱去商店购物,将买到的食物装在篮子里带回来。而现在我们是用篮子装钱,再用衣兜装回所买的食品。1949的旧中国也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工资发放日在工厂的铁栅栏外挤满了工人家属,为的是尽快拿到在工厂工作的父兄递出来的工资以便在第一时间去购买大米。稍有迟缓,所能买到的大米数量就会大打折扣。当时的“邮资悖论”直到现在也被作为笑料而广为流传。通货膨胀大幅度提高了寄出一封信的邮资,邮票不是以张为单位而是以本为单位附着在信封上。这样一来,超过标准重量的信函又必须增加邮资。增贴的邮票再次增加了信函的重量。于是形成了“信函超重→增贴邮票→信函再次超重→再次增贴邮票”的怪圈。除了纸币以外,一切都十分缺乏。物价一片混乱,生产也一塌糊涂。每个人都在囤积“东西”,并尽力抛掉“不值钱”的纸币,这就将货币赶出了流通领域。结果人们的生活部分地退回到极不方便的物物交换时代。正常的经济联系被扭曲,价格体系和货币制度被砸烂。恶性通货膨胀通常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的更迭。

(2)按能否被预期划分

分析通货膨胀时,价格增长可否预期是区分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而按这个标准通货膨胀划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假如年通货膨胀率为3%,且每个人都预期这种趋势会持续,那么通货膨胀还会令人措手不及吗?假如每年实际的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都是3%或5%,那么情况又有什么区别呢?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预期到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或是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通货膨胀往往是不可预期的,例如,俄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间都习惯于稳定的价格。当1992年突然放开物价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5年内价格会上升1000倍,甚至经济学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些仍旧以传统方式保持财富(无论是持有现金还是储蓄账户)的人都是最不幸的,他们眼看着自己的积蓄一夜之间大幅贬值。

在物价平稳得多的国家如美国,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就没有那么严重。价格不可预期地上升会使某些人变穷,也会使另一些人变富。这种再分配的代价很难用“成本”来反映,因为它对社会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对经济的影响。一系列的盗窃案可能不会使GDP水平明显降低,但却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同样,由于通货膨胀随机地重新分配财富,就好比强迫人们去玩他们本想竭力避免的彩票赌博一样。

4. 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所持有的资产与负债的种类有差别而造成的。如果价格急剧上升,那么对债务人来说就是一种意外收益。假如你为买一所房屋借款100 000元,每年偿还的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额是10 000元。倘若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突然将所有的价格和收入都翻了一番,虽然你需要偿还的贷款名义上还是每年10 000元,但是你的贷款的实际成本却只有原来的一半了,即你只需要付出过去一半的实物来支付这10 000元。这种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使你的负债实际额减少了一半,从而增加了你的财产。若你是债权人,且持有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或长期债券作为资产,那么你的处境就会完全相反,价格突然上涨会使你变得比以前更穷,因为别人还给你的货币的实际价值比你原先借出时要小。

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着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譬如在某一经济中,起始状态时价格稳定,利率是3%,那么一旦人们预期价格将以每年9%的速率上涨,各种债券和抵押贷款的利率就要按12%而不是3%支付。12%的名义利率反映的是3%的实际利率再加上9%的通货膨胀溢价。一旦在利率上进行了这样的调整,收入和财富就不会再发生较大规模的再分配了。这种针对长期通货膨胀所进行的利率调整,在每一个经历过长期价格上涨的国家都曾经出现过。

在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的国家,通货膨胀会冲击那些靠固定收入生活的群体,例如靠抚恤金生存的老

人、领取固定退休金的退休工人、大学教授、公务员等。但是由于制度变迁,这些说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有社会了。在今天,社会保障抚恤金已经根据消费价格被指数化了,教师的工资、国家公务员所领取的薪金也会随着CPI的提高而增加。有许多债务(如“浮动利率”抵押借款)的利率也按照规定随着市场利率而上下变动,因而对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影响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了。

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说,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部分地转移给债务人,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往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率出现不可预期的下降,那么所产生的效应则正好相反。但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是只冲击某些单个群体。

(2)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除了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还在两个领域影响实际经济:经济效率和总产出。首先我们来看看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之所以损害经济效率,是因为它会扭曲价格信号。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作出正确的反应。例如,如果附近的超市都将牛肉的价格提高50%,消费者就知道应该是多吃猪肉而少吃牛肉的时候了。与此类似,如果新型电脑的价格下跌90%,你也许就会决定换掉那台旧型号的电脑了。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人们就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高达每月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至于相对价格变得混乱无序,令人无所适从。企业为了适应高通货膨胀而经常地改变报价是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我们称为菜单成本(menu cost)。例如餐馆经常地印刷新菜单,超市更频繁地更换标价牌,出租汽车公司重新调制计价表等。

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更愿意持有实际资产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磨光了鞋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来自为减少货币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被称为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企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这自然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率。

通货膨胀的另一种成本产生于税法。许多税则的条款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会以法律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方式改变个人所得税的负担。税则处理通货膨胀不当的一个例子是资本收益的税收处理。假设你现在购买了一些股票并在一年后以相同的实际物价出售了。看来政府不征收赋税是合理的,因为你从这种投资中并没有实际赚到利润。实际上,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结果就是没有税收义务。但是假设通货膨胀率是12%,而且,你最初每股支付了100元;由于实际物价在一年后相同,你应该以112元售出股票。在这种情况下,税则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认为你每股赚了12元,政府就会向你征收资本收益税。当然,问题在于税则是按名义资本收益而不是按实际资本收益来衡量收入。在这个例子中以及许多其他场合中,通货膨胀扭曲了所征收的税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和其他一些人的研究认为,通货膨胀对税收、储蓄和投资的影响是通货膨胀的最大成本。

但这些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全部代价。在一个价格水平急剧变动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很不方便。家庭面临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把他们收入作适当的划分,其中多大比例用于现在的消费,多大比例用于为退休而储蓄等,价格水平的大幅度变动使个人的金融计划变得十分复杂而难以正确制定。企业通过预期未来价格水平来确定产品价格和产量不但困难重重而且决策成本也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难以预测的通货膨胀会干扰这些决策,使得产量和工厂规模等指标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些社会成本虽难以准确衡量,但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却无疑是非常明显的。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除了影响微观经济和再分配,通货膨胀还会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伴随着较高的就业和产出水平。在美国,当投资形势良好、工作机会很多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就趋于上升。在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率水平趋于降低的时期,资本和劳动则呈高度失业状态。

如果进一步对历史资料作详细分析,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似

乎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字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不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效率的短期影响或长期影响如何,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当通货膨胀威胁来临时,政府总会采取有力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例如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或提高利率,进而抑制实际产出的增加以及提高失业率等。事实上,美国中央银行遏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恰恰是导致1979年石油价格上涨后北美经济长时间严重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90年代上半期造成整个西欧经济严重滑坡的首要原因。

5.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只有一个,它像许多疾病一样有众多的病因。有些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另一些则由供给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但是现代的通货膨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都需要在内部累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息下去。这里我们主要以AS-AD框架来分析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总需求的变动。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构成了总需求,其中任何一个项目的提高都会提高总需求,并推动产出增长。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供给的增长,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使物价上升以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就是说,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价格水平被推高了。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所以通货膨胀会加速出现。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加使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则使价格水平升高。德国中央银行在1922—1923年间曾印制出数万亿马克的纸币,这些纸币涌入市场寻求面包和住房,从而使价格水平疯狂地上涨。图8—7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说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过程。

图8—7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假设某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图8—7中点E,这时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分别为AD和AS。总

A',该经济的均衡点从点E移动到点E'。在这个更高的总需求支出的提高将AD曲线向右上方推移至D

水平上,价格从P上升到P',发生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不仅研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原理,而且常用此来解释经济史上的价格变动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已经发生变化,前面在讨论价格变动的历史时曾指出:现在的价格变动只是沿着一个方向,经济衰退时是上升,经济繁荣时是更快地上升。现代通货膨胀与简单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区别在于:价格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就开始上升,甚至在3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的情况下,价格和工资也在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或称为供给冲击的通货膨胀。

为了解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很多经济学家常以工资为出发点。1982年当失业率几乎达到10%的时候,工资上升了5%,工资在衰退时期仍趋增长,这是因为价格受到管制且削减工资遭到强烈反对,其中

一部分应归因于工会的垄断力量。在1973年、1978年以及1999年末和2000年初,当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严重短缺时,各个国家都密切关注自己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一方面是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是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和随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猛烈爆发。

我们同样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说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图8—8所示,假设某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图中点E ,这时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分别为AD 和AS 。由于成本提高,在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出会下降,从而导致总供给从A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至S A ',均衡点由点E 移动到点E '。由于总供给的减少导致同样的总支出竞购过少的商品,从而导致价格从P 升高到P ',这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图8—8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预期和惯性通货膨胀

以上关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分析表明了对经济的冲击如何移动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更高的价格水平的均衡。但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改变,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似乎有一种惯性,如果经济有了7%的通货膨胀率,即使产生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被消除,只要人们预期未来将有同样的通货膨胀率,7%的通货膨胀率仍然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惯性通货膨胀。

产生这种惯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通货膨胀时期工会和厂方谈判,要求保证工资上升与价格水平的上涨相一致,以使他们的实际工资不会下降。银行在贷款时也希望确保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因此,他们在确定贷款利率时,要考虑到他们年末收回的货币现值会低于其名义值。这意味着在以货币计量的一些名义变量(如工资、租金等)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以工资为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再次提高。于是,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几乎都发挥作用。即使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当工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就会按照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这种通过预期未来经济形势确立工资和薪金的过程,也适用于确定很多产品的价格,如高等院校学费、汽车价格以及长途电话费等。这些价格一旦确定之后在短时间内就不容易再发生变动。由于修正通货膨胀预期和调整大多数工资和价格都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只有在较大的冲击或经济政策变动的情况下,惯性通货膨胀率才会发生变化。一般地,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后,惯性通货膨胀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8—9进一步说明了通货膨胀螺旋。在左图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E ,它位于总供给曲线比较陡的部分。现在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AD 移动到D A '。这使得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上出现了超额需求,结果价格从P 上升到P '。根据上面所说的工资—价格螺旋,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从右图中原来的AS 移动到S A '。同时,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货币收入,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总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在右图中,总需求曲线由D A '移动到D A ''。在新的价格水平P '下,新的总需求曲线D A ''与新的总供给曲线S A '之间仍有差距。于是又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

致价格进一步上涨,新一轮的价格将达到P'',这将又引起了另一轮的工资上涨。这样,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整个经济中存在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

图8—9 通货膨胀螺旋

三、菲利普斯曲线*

1.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如果经济决策者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则现实通常会使他们非常失望。因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目标往往是相互冲突的。AS-AD模型指出,如果决策者想用需求管理政策扩大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这种政策将使经济的均衡点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更高产出和更高价格水平处。因为更多的产出对应更多的劳动投入,所以较高的产出意味着较低的失业率。而较高的价格水平则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因此,当决策者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时,他们降低了失业率而提高了通货膨胀率。同样的理由,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将经济的均衡点沿总供给曲线推向了左下方。价格水平的下降是以产出下降即失业率提高为代价的。如果要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很实用的工具。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将工资上涨的决定因素数量化,提出了一种很实用的、有代表性的方法来描述通货膨胀的过程。在深入研究了英国一个多世纪的失业和货币工资的有关资料之后,菲利普斯发现:失业和货币工资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当失业率降低时,工资率趋于上升,反之亦然。其原因在于,当其他工作机会比较难得时,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压力就会减少;而在盈利较少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更坚定地抵制增加工资的要求。

新古典综合派对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加以改造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同步增长;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其增长率会抵消一部分货币工资增长的效果而体现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即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菲利普斯曲线对分析短期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互变动十分有用。图8—10所表示的是最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图中的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我们沿着这条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以降低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数据吻合得很好。

图8—10 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若用*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解析地表示为:

π(8—10)

)

-

(*u

u-

式中:参数ε>0衡量价格相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举例来说,如果ε等于2,式8—10表示如果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通货膨胀率将下降两个百分点。菲利普斯曲线指出,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u>*u)时出现通货紧缩(π<0)。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u<*u)时则发生通货膨胀(π>0)。当失业率恰好等于自然失业率(=

π0),既无通货

u*u)时价格水平不变(=

紧缩亦无通货膨胀。

2. 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实际上,菲利普斯曲线并不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总表现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固定的替代关系。由于惯性通货膨胀的变化,菲利普斯曲线也会变动。图8—11表示的是美国1960—1999年这段时期内以GDP 折算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这些点似乎在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会不时地向外或向内漂移。为了解释这种“菲利普斯螺旋线”的奇怪现象,经济学家对原始的菲利普斯理论进行了修正。这项修正是在菲利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经过了历史数据的统计检验。

图8—11 菲利普斯螺旋线

资料来源[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7版,萧琛主译,557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改进后的理论将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区分开来。根据这种理论,图8—10中那种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只适用于短期情况,因而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看,存在一种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最低失业率,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这就是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指那些作用于价格和工资膨胀的向上或向下的力量得以平衡时的失业率。当经济处在这种失业率时,通货膨胀是稳定的,不存在加速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即没有向上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能够长期维持的最低失业率。按照这个更新了的理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处的垂直线,从而不存在短期的那种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当以下两个条件得到满足时,通货膨胀率就是稳定的:

(1)没有超额需求。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这是因为由职位空缺引起的工资上升的趋势与由失业引起的工资下降的趋势相互抵消。

(2)没有供给冲击。如果没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如来自石油价格或其他资源价格的急剧变化、汇率的剧烈波动、生产率或其他影响生产成本的要素的变化,则通货膨胀将会稳定在某一确定的水平上。

如果存在需求或成本的冲击,情况又会不一样了。当像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国一样失业处于很低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并超出惯性通货膨胀率,如同经济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一样;相反,如果失业率上升,并大大超过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水平,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情况,则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

一旦实际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出惯性的或可预期的水平,人们就会开始适应这种新的通货膨胀率,并开始预期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于是,惯性通货膨胀率便会调整到新的水平,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在提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时,考虑到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越快。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到根据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发现这一预期需要作出调整的这一段时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8—10式改写为:

)()(*u u e --=-εππ (8—11)

或 )(*u u e --=εππ (8—12)

其中e 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方程8—12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重要性质,即当实际通货膨胀率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e π时,失业率u 等于自然失业率*u 。这与上一节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图8—12来表示。

图8—1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8—11中菲利普斯螺旋线可以看出美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数据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不相吻合。针对这一情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忽略预期通货膨胀这一重要因素造成的。基于这一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试图用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拟合实际数据。图8—13给出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8—13 通货膨胀预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图中的两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较低的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有两点需要提出来:一是它们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替换关系相同,即它们的斜率相等;二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充分就业水平(或相应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与大约2%的年通货膨胀率相对应,而20世纪80年代初的充分就业水平与大约7%的年通货膨胀率相对应。在西方学者看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存在着替换关系。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4.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长期中,或者说作为一种趋势,经济社会是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水平。我们用图8—14来讨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从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图8—14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图中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 ,通货膨胀率为1π的点1E 。若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提高了总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至2π。短期内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1π,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2π,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工资率下降。实际工资率的下降导致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增加,

失业与通货膨胀练习题

失业与通货膨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失业率是指(d)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人口与全部就业人口之比 C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人口之比D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2、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b) A就业B失业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 3、周期性失业是指(b)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4、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然失业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失业人员的是(b) A调动工作的时间歇在家休养者B半日工C季节工D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6、奥肯定理说明了(a) A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B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D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7、通货膨胀是(a) 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D以上都不是8、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c) A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并且在加剧的趋势B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C在数处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的水平D通货膨胀率每年50%以上 9、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d) A不存在通货膨胀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C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10、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小 B在通货膨胀可以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D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1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12、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a) A控制货币供应量B降低工资C解除托拉斯组织D减税13、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是(b)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结构性通货膨胀 14、在下列通货膨胀的原因中,(c)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A银行贷款的扩张B预算赤字C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D投资率下降 1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a)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D以上都不是16、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b) A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B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C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D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7、一般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b)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C水平线D垂线 18、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D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1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失业的原因、失业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奥肯定律和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掌握失业的代价、失业的解决方法、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会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了解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演变历史。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中,失业(unemployment)无疑是最直接而又最严重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失业问题是日常政治争论中的老生常谈,政治家们常常声称,他们所主张的政策有助于创造工作岗位,解决失业问题,使社会经济平稳增长并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宏观经济中的另一重要问题。197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1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23 400美元,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3.36美元。到200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7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166 000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14.26美元。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学习失业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讨论针对失业的各项主要政策等问题。在了解失业后我们将探讨通货膨胀的意义及决定因素,并分析与此相关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在本章第三节我们将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失业 一、自然失业率 经济学家研究失业是为了确定失业的原因,并为政府的有关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其中有一些政策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工作,如工作培训计划;另一些政策可以缓解失业者所承受的痛苦,如失业保障;还有一些其他政策无意中增加了失业的普遍性,如人们普遍认为法律规定了比较高的最低工资这一情况增加了劳动力中技术最差而经验又少的那些人的失业。经济学家通过说明各种政策的影响帮助决策者评估自己的选择。 图8—1表示美国从1948年以来的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平均值大概是在5%~6%之间。虽然失业率是逐年波动的,但还没有哪一年接近于零。按照这一统计数据,平均每18个想找工作的人中大约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

第十六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种类 1、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 )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明显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 A 、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所有物价的上升。通货膨胀期间,个别物价可以不变,有时还可能下降。 B 、通货膨胀必须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年; C 、物价水平必须是显著地上升; 但对上述定义,也有一些批评意见: 物价的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在物价被管制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常表现为物品短缺;一般物价水平本身难以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物价派用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货币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衡量 A 、一般价格水平(平均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的一般计算公式为:通货膨胀率=1 1---t t t P P P ; 具体来说,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有拉氏物价指数公式与帕氏物指数公式两个。它们都根据下列加权 指数的基本公式计算: 11-=?=∑t i t i n i i t P P g P 。 其中,P t 是t 期的一般价格水平,t i P 是第i 种商品在第t 期的价格,1-t i P 是第i 种商品在t-1期的价格,g i 是人们对第i 种商品的支出在所有各种商品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所有商品价格总额中的权数: ∑=----=n i t i t i t i t i i q P q P g 1111 1 。其中: 11=∑=n i i g 。 B 、拉氏物价指数 拉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E ·拉斯佩雷斯(E ·Laspeyres )在1864年提出的计算物价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拉氏物价指数公式(又称为基期加权价格指数)采用基期的商品来衡量: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央电大财经部刘臣 2007年04月20日 一、名词解释题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2.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4.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5.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1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B 6.A 7.A 8.C 9.D 10.C 11.B 12.A 13.B 14.A 15.C 16.D 17.B 18.C 19.C 2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 3.ABC 4.ABC 5.ABE 6.CD 7.ABD 8.CDE 9.ACD 10.BCE 四、判断分析题 1.×2.√3.×4.√5.√6.√7.√8.× 9.√10.×11.×12.√13.√14.×15.√ 五、问答题 1.简述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种类: (1)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是市场制度本身决定的,与劳动力供求状态无关,即使实现充分就业也要有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流动过程包括劳动者的新老交替、人们出于资源配置优化和判断的原因而转移就业职位等。它是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代价。 磨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劳动力流动性是由制度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决定的;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获取工作的信息难易程度和速度,以及失业的代价和失业者承受这种代价的能力。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即在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 结构性失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代价,结构性失业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这又恰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标志。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章失业与通胀 (一)选择题 1.通货膨胀是()。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2.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均不是 3.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A.银行存款增加B.预算赤字 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D.投资增加 4.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 A.政府支出减少导致通货膨胀率一直降下去 B.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不会影响产量但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C.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会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D.在短期内降低政府支出会降低通货膨胀但不影响产量 5.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扩张货币而未发生通货膨胀,表明经济运行于LM曲线()。A.一般区B.古典区C.陷井区D.不确定6.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指()。 A收入结构变化B.收入普遍上升 C.收入普遍下降D.债权人收入上升 7.应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方法是()。 A.人力政策B.收入政策 C.财政政策D.三种政策都可以 8.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需求结构性通货膨胀D.成本结构性通货膨胀 9.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D.永久性失业 10.如果某人由于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D.永久性失业 11.如果某人刚刚进人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种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D.永久性失业 12.由于劳动者自身素质较差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型失业D.自愿失业 13.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宏观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对其成因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各种效应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1.有关失业的概念 (1)就业人口:有工作的成年劳动力。 (2)失业人口:劳动力中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 根据ILO的定义,失业人口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 (3)劳动力: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包括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是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总和。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4)非劳动力:人口中除了劳动力人口之外余下的部分。 如孩子,全日制学生、退休者、家务劳动者、残疾人。 2. 失业的衡量与统计 (1)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是反映经济发展“睛雨表”的三个最重要指标之一。 (2)失业的统计:①随机抽样调查 ②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 二、失业类型 1. 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失业) (1)定义:指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起因: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 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总需求不足,产出下降,经济中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少于劳动力供给量而引起的失业。是一种非自愿失业。 (3)特点:这种失业与经济的短期繁荣与收缩密切相关。是短期问题。 2. 摩擦性失业 (1)定义: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人们想换工作或找新工作,但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转业困难、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原因:劳动者想换工作,但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厂商找到合适的劳动者都需一定的时间。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过程中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3)特点:①短期性,过渡性。 ②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③任何时候都存在,不可避免,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3. 结构性失业 (1)定义:经济结构变化了,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上出现了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即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

国际金融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国际收支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收入机制 2、利率机制 3、需求增减型政策 4、需求转换型政策 5、米德冲突 二、填空 1、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当贸易条件上升 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他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数量的进口商品;当贸易条件下降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他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数量的进口。 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包括()、()、()等三种方式。 3、丁伯根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该模型假定,如果一个经济具有线性结构,决策者由N个目标,只要有至少()个线性无关的政策工具,就可以实现这N个目标。 4、弹性论研究的是在( )不变的条件下,( )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由失衡调整到均衡状态的作用。 5、需求转换政策是指不改变()和(),而改变()和()方向的政策 三、多选题 1、国际收支需求调节政策的类型包括: A、支出增减型政策 B、支出转换型政策 C、收入增减型政策 D、收入转换型政策 E、融资政策 2、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 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下, A、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

B、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 C、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顺差 D、通货膨胀、京城账户逆差 E、失业增加、通货膨胀 3、收入机制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可描述如下: A、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 B、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C、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 D、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 E、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收支改善 4、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指的是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收入政策 D、融资政策 E、支出转换政策 四、计算 假定条件: ①英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在贬值前处于平衡状态; ②英镑贬值之前的汇率,1美元=0.5英镑; ③英镑贬值后的汇率,1美元=0.666英镑; ④英国出口商品单价£1,美国出口商品单价$4; ⑤进口、出口商品的绝对价格不变; ⑥供给弹性无穷大; ⑦收入不变。 ⑧英国的进口变动状况如下表所示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通货膨胀的类型、形成原因、经济效应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了解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影响和降低失业率的对策,掌握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与政策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反通货膨胀的对策,失业的类型与降低失业率的对策,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与失业率 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适龄劳动者。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其公式: 失业率 以美国为例: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 (1)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 (2)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 (3)第三,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 (4)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 2.充分就业的含义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指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说达到的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又称为长期均衡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自然失业率由各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失业的分类 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都把这类失业归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现代经济学家按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成这样一些类型: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八章 通货膨胀理论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一般指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价格的上升,而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2)通货膨胀率: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其具体含义是价格水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1 1---=t t t t P P P π,其中πt 为t 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 和P T-1分别为t 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3)通货膨胀税:指政府以通货膨胀政策来代替增税以支付其开支的做法。当政府通过印刷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说是在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 (4)菲利浦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来表示。 (5)、滞涨: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6)货币幻觉: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例2 若价格水平1950年为54,1960年为69,1970年为92,1980年为178,试问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各为多少? 解:设5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50π,则根据已知条件有: %8.27%10054 546919501950196050=?-=-=P P P π 同理类推: %3.33%10069 699219601960197060=?-=-=P P P π %5.93%100929217819701970198070=?-=-= P P P π 例3 若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试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计算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解:设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985π,则根据已知条件有: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11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及失业率 (一)失业 1、定义:失业(unemployment)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所有那此未曾受雇以及正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的和就是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即为失业率。 2、理解: (1)劳动力:在法定年龄范围内(如16--60岁),有劳动能力,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二)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100% 二、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一)自愿意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1、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

研究的范围。 2、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可以分为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在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原因: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与此同时,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如政府为保护某种行业的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减少失业,但从长期看,这种经济政策会降低受保护的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失去同国外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最终加重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三)隐蔽性失业 所谓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藏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发展中国

第10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下列经济个体会得利的是()。 A.债权人 B.浮动收入者 C.货币财富持有者 D.靠固定款金维持生活的人 2.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明显、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被称之为()。 A.信用膨胀 B.投资膨胀 C.通货膨胀 D.消费膨胀 3.反映不同时期普通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价格动态指数,称之为()。 A.生活费用指数 B.生产物价指数 C.消费物价指数 D.批发物价指数 4.以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假设前提的通货膨胀理论是()型通货膨胀。 A.需求拉动 B.工资推动 C.利益推动 D.混合推动 5.在通货膨胀中,最大的受益者是()。 A.从企业的利润中取得收益者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科技工作者 D.政府 6、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经济现象 B.社会现象 C.货币现象 D.价格现象 7.下列( )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A.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 B.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从而消费者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C.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 D.通货紧缩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8.下列()不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 A.消减政府支出 B.减少公共事业投资 C.增加税收 D.制定物价、工资管制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通货膨胀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等形式。 A.爬行式通货膨胀 B.温和式通货膨胀 C.奔腾式通货膨胀 D.公开型通货膨胀 E.隐蔽型通货膨胀 2.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可将其划分为()等类型。 A.恶性通货膨胀 B.温和通货膨胀 C.爬行通货膨胀 D.奔腾式通货膨胀 E.小跑式通货膨胀 3.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划分为()等类型。 A.投资膨胀型 B.需求拉上型 C.成本推动型 D.供求混合推动型 E.结构型 4.成本推动假说认为,引起生产成本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据在于()。 A.工资推动 B.投资推动 C.供求推动 D.需求推动 E.利润推动 5.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

宏观期末复习资料: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6、B 7、A 8、C 9、A 10、D 11、 D 12、D 13、B 14、B 15、B 16、D 17、C 18、A 19、B 20、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 三、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2、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负向关系的曲线。 3、指政府以通货膨胀政策来代替增税以支付其开支的做法。当政府通过印刷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说是在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 4、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5、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6、指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西方不被看作是真正的失业。 7、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8、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9、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因而这种失业是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而消除的那种失业,这种失业与需求不足型失业是一致的。 10、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四、简答题 1、需求拉动,指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 成本推进,指通货膨胀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引起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2、失业类型有: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正常流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影响(1)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一、失业的种类及其影响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效应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失业的种类及其影响 1、失业的含义及其衡量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 规定标准并且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时所处的状态。 衡量失业有两个指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失业率一般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失业率= 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失业人数 2、失业的种类 按照失业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为以下主要几类: ①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 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上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可称为自然失业率。 ③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失业。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克服了周期性失业的一种就业状态,此时还存在着自然失业。 4、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是描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的定理。奥肯定理的内容如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便比潜在GDP低2.5%。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效应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通货膨胀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2、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在社会总需求中,无论是消费、投资增加,还是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的增加,都能使需求增加,都能引起通货膨胀。如下图: 价格P AS P2

第十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课后题

第十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名词解释 1、失业 2、充分就业 3、自然失业 4、周期性失业 5、摩擦性失业 6、结构性失业 7、通货膨胀 8、菲利普斯曲线 判断题 1、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中失业情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 2、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 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3、只要存在失业工人,就不可能有工作空位(×) 4、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 5、无论是根据消费物价指数,还是根据批发物价指数、GDP折算指数所计算出 的通货膨胀都是完全一致的(×) 6、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 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7、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 影响就比较小(√) 8、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每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9、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压力之间的反向关系(×) 10、恶性通货膨胀可能会造成经济崩溃(√) 选择题 1、假设某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为3000万人,就业者为1500人,失业者为500万 人,则该国的失业率为(C) A、17% B、34% C、25% D、50% 2、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D、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 3、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C) A、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刚性 B、总需求不足 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D、信息不足 4、隐蔽性失业是指(A) A、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B、实际失业而未去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人 C、被企业解雇而找不到工作的人 D、自然失业 5、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在美国这种比例关系(B) A、始终不变 B、在不同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 C、只适用于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状况 D、和其他国家一样 6、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B)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B、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年 C、房价两年内上涨了50%

经济学第八章作业

第八章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一、名词解释 通货膨胀 消费者物价指数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失业 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 二、选择题 1、通货膨胀是()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2、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且数量都不变。已知: A.20%; B.16.6%; C.11%; D.10%。 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4、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 5、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A.银行贷款的扩张; B.预算赤字; 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增加。 6、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 A.总需求曲线右移一段时间; B.总需求曲线永久右移; C.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永久性右移; D.总需求曲线右移,在连续几个时期后,新的均衡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上。 7、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上升会() A.时总需求曲线右移,使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上; B.使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右移,使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和产量水平上; C.使总需求水平和总供给曲线左移,使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和产量水平上; D.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和总供给曲线左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上而产量不变。 8、通货膨胀的水溶分配效应是指() A.收入结构性变化; B.收入普遍上升; C.收入普遍下降; D.债权收入上升。 9、抑制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应该() A.控制货币供应量; B.降低工资;

第五章 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第五章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失业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一样已成为困扰各国发展的难题。 二、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之比。 三、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1.失业的类型 a)摩擦性失业及其原因 i概念: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ii原因:(1)劳动力流动与需求不可能完全吻合;(2)一部分劳动力退出,一部分劳动力加入,这种交替过程的 不同步性;(3)寻找更理想工作的过程 b)结构性失业及其成因 i概念:由于劳动力的供求不一致产生的失业。 ii是一种“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的状况 c)周期性失业及经济周期 i周期性失业的概念:由于总需求不足时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ii劳动力需求也是一种引致需求。 iii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d)解释经济周期的乘数和加速数理论 i乘数: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增加或减少时,会引起收入数倍的增加或减少,这一倍数就是乘数。 ii加速数:收入的增减必定引起投资数倍的增减,这一倍数称为加速数。 iii加速的双重含义:(1)不仅当产量的增长幅度提高时投资的增加加速,(2)而且当产量增长幅度减少时投资的 减少也是加速的. e)投资、收入和消费的相互影响 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引致投 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乘数与加速数 交互作用形成经济周期: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

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 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萎缩局面。 f)消除经济周期必须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提高或减 少自发性的投资,调整总需求,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 2.失业的微观基础 a)自愿失业:存在就业机会,而失业者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 不愿意接受它而产生的失业。 在一个工资可自发调节的灵活的市场上,不会有生产过剩或非 自愿失业,这时存在的失业属于“自愿失业”。 b)非自愿失业:指在现有工资水平下,愿意接受工作的人却 找不到工作职位而产生的失业。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 a)产生于工资变动的不灵活,即工资的刚性(选择题目)。 i合同的存在(不降工资,减人) ii减少不确定性的风险。工资的频繁变动会使交易成本上升。 iii工资调整的时滞。 iv市场形式和经济权利的影响。垄断势力的存在,尤其是工会的存在,使工资刚性增强。 v很多国家存在最低工资法,这对于那些使市场出清的工资低于这一最低工资的工人来说,无疑限制了他们的工 作机会,这些工人将因无法找到工作而失业。 四、失业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失业存在将引起产出的减少 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比P204菲利蒲 斯曲线) 失业的增加将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其比为1:2.。 2.失业的社会后果 五、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 1.如何理解自然失业率 a)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试题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判断 1、通货膨胀意味着不同商品的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F 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减通货膨胀率()F 3、用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来说明物价水平时,其数值是相同的。()F 4、工资上涨会导致消费增加,故工资推导型通货膨胀可看作是一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F 5、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把钱借给朋友(不收利息)()F 6、如果经济中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那么,债务人受损,债权人受益。()T 7、治理通货膨胀只能采用“双紧”的政策。()F 8、凡满足一定年龄范围(如16-65岁)的人都是劳动力。()F 9、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不能严格区分开来。()T 10、某人从学校毕业第一次寻找工作,在未找到工作之前,他属于摩擦性失业。()T 11、奥肯定律描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F 12、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总是正确的。()F 一、选择题 1、劳动力是由部门收集的。(D) A、就业人员; B、就业人员和所有没有工作的人; C、从事于生产性工作的人; D、就业人员和所有正在求职的人; E、达到工作年龄的总人口。 2、在美国,如果是,那么他们将被算作是失业者。(C ) A、没有工作的人; B、不符合失业救济条件的人; C、正在求职的人; D、至少有一个月没有工作的人; E、适龄无业人员。 3、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失业主要是指:( A ) A、部分资源闲置; B、资源配置不当; C、经济繁荣不可避免的结果; D、降低通货膨胀所需要的代价; E、低生活水平的结果。 4、(A )不属于失业者。 A、工假在家修养者; B、调动工作的间歇在家修养者; C、正在等待某项工作者; D、刚进入劳动队伍未找到工作的工作者。 5、失业率的计算是用( C )。 A、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工人数量; B、劳动力总量除以失业工人数量; C、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D、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6、自然失业率( D )。 A、恒为零; B、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货币银行学第10章通货膨胀

第十章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1、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为特征的信用货币流通量过多,超过了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要量,而引起的单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纸币数量过多(或信用货币数量过多)、单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三个表现围绕一个中心,即纸币或信用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货币要量。 2、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物价上涨,但并不是任何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A: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个别物价上涨不是;B: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个别时期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总水平上升是一种趋势;C: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而且明显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是超出一定幅度,或一定弹性限度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3、度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CPI),主要反映了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生活费用价格水平变动趋势。2)批发物价指数(WPI),或生产物价指数(PPI),主要反映了与生产企业周转过程中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对商业周期反映敏感,可度量物质生产部门设国产成本的变化,但与居民经济庭生活消费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包括劳务价格。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按当年计算的GNP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NP总值。以构成呢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为对象,即包括生活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即包括商品价格,也包括劳务价格,是能够较全面衡量一国总体物价水平变动趋势的指标,但是反映并不及时。 上述三个指标各有侧重,不同观测重点需要采用不同指标;从总体考察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标,相互参考,互相印证,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4、通货膨胀类型 1)按程度划分可有四类: A:“爬行式通货膨胀”(Creeping Inflation),也即“温和的通货膨胀”。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幅度在2-3%之内,短期内无法预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爬行”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的刺激作用,将其视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 B:“步行式通货膨胀”(Walking Inflation)。快于爬行,物价上涨幅度在3-10% 之内。步行式通货膨胀可能成为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危险信号。 C:“跑步式通货膨胀”(Running Inflation)。年度物价上涨幅度超过10%以上,并且加快发展。这时,人们开始不原意保存纸币而保存实物,或是保值的黄金,以及美元、英镑等“硬通货”;银行的信贷利率不断上调;工会不断要求增加工资;金融市场出现加大震荡;社会秩序开始储蓄紊乱,出现“挤提”、“抢购”、“囤积”等波动。 D:“奔腾式通货膨胀”(Hyper Inflation),也称“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的物价上涨失去控制,无限制地迅速上涨,。此时,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货币急剧贬值,人们急于抛出,“挤提”、“挤兑”、抢购,甚至暴力事件风波不断,最终引发整个社会动荡,币制崩盘,政权更换。“恶性通货膨胀”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2)按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或按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 A:公开的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即完全市场机制体制下的通货膨胀表现类型,通货膨胀直接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B:“隐蔽的通货膨胀”(Repressed Inflation)也称“压抑型”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政府实行物价管制;物质供应长期短缺,政府实行定量供应;物价由政府制定并且不允许变动;从社会经济运行表面观察,价格平稳,生活秩序运转正常。但实际上,商品物资严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