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汇总

最新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汇总

最新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汇总
最新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汇总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主要面向基层(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也适用于部分医院内科、老年科、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管理者、医学教育者及其他卫生人员。本指南作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和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指导参考。(高血压基本概念相见附件1)

1.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1.1血压测量

1.1.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血压测量规范见附件2)

1.1.2血压测量要点

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和如实记录血压数值。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min,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听诊以柯氏音第Ⅰ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Ⅴ音(消失音)为舒张压。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1~2 min。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则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2 mmHg,避免尾数“0”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

1.2 有计划地测量成人血压

有计划地测量辖区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2年测量血压1次。

1.3 机会性筛查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利用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在各种公共场所安放半自动或自动电子血压计,方便公众自测血压。

1.4重点人群筛查

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 mm Hg、肥胖等)筛查,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1.5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

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者,立即考虑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访监测血压,应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可疑高血压急症,立即转上级医院。如收

缩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 mmHg者,建议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2.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2.1 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的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压<140 mmHg 而舒张压≥90 mmHg的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2.2 血压水平分级

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

义和分级见表1。

2.3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

2.3.1 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

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

存临床情况。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

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

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参见附件3)各地

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

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

两个档次(表2)。

2.3.2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层(表3~5)。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肾功能受损);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

2.4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肾脏病、肾

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

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

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

的高血压等。

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

压的可能,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

检查确诊:发病年龄<30岁;重度高血

压(高血压3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

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

或伴自发性低血钾;夜尿增多,血

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

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

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

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 mmHg以

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长期口服避孕药者;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

2.5 高血压初诊患者诊断与评估程序

2.5.1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项目

2.5.1.1 病史采集

了解高血压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个人史: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质量变化;女性已婚患者,注意询问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

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

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及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5.1.2 体格检查

记录年龄、性别;多次规范测量非同日血压;老年人测坐位、立位血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其他必要的体检:如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及大血管杂音等。

2.5.1.3 实验室检查

基本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糖、比重);血钾;血红蛋白;常规检查:血肌酐;空腹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酸;空腹血糖;心电图;眼底;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可检查颈动脉超声、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胸片、动脉僵硬度等。

2.5.1.4 靶器官损害症状和体征

①心脏:心悸、胸痛、心脏杂音、下肢水肿;②脑和眼:头晕、眩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③肾脏:多尿、血尿、泡沫尿、腹部有无肿块,腰部及腹部血管性杂音;④周围血管: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2.5.2 高血压的诊断及临床评估内容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作出诊断性评估,便于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度的量化评估,指导确定诊治措施及判断预后。

初次发现高血压,尚不能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诊断为“高血压(原因待查)”。基本上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增高水平高血压分为

1、2、3级。按危险程度简化高血压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层。

2.5.3 血压评估的书写格式

写明诊断及血压级别,对危险分层是否表述不做规定。范例:某患,男性,55岁,吸烟。2月前发现血压增高为146/92 mmHg,1月前测量为156/98mmHg,此次就诊血压为152/96 mmHg。诊断为高血压1级(1级高血压并伴2个危险因素,危险分层为中危)。

3.高血压的治疗

3.1 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性冠心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 mmHg以下。降压治疗的血压低限值尚未确定,但冠心病或高龄患者舒张压低于60 mmHg时应予以关注。

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疾患。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若患者治疗耐受性差或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措施。

3.2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