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浅析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

叶静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达州635001)

摘要: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晏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柳永的柔情蜜意,都代表着词的正宗——婉约词。苏轼虽然开创了宋朝豪放派,是豪放派的伟大词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也在婉约的世界里绽放着属于他独有的光彩。苏轼的婉约词中细致的刻画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女性千娇百媚之情。本文就大致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苏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苏轼;豪放派;婉约词;女性形象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艺奇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各种文艺样式几乎样样精擅,各有造诣。其文风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最杰出的文字成就在于把豪放风格揉入到婉约哀伤的词中,使得词与诗地位相当,二者并驾齐驱。在诗被唐人写尽之后,为文人骚客提供了另一片展示才华的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则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如果单单是拿词的成就来说,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是后人对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几乎每一位染指于词的宋代文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骚人雅士,都或多或少的写了些与女性生活或是男女情爱有关的“艳词”之作。即使是以豪放风格著称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都不可避免的有“艳情之作”,而且还细致的刻画出了女性独有的千娇百媚之态。细细研读了苏轼的作品后,在我看来,苏轼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一、歌妓舞女;二、初恋“小二娘”;

三、二妻一妾

一、才貌出众的歌妓舞女形象

苏轼是一位情感丰富,想象力极强的词作家,为官多年,自然与歌妓的接触也比一般人多,难免会有描写歌妓舞女的词作。况且,我们都知道的一点是与大唐相比,大宋的官私妓女队伍更为庞大,纵情声妓依然已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文人们似乎也乐于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这种悠闲的生活状态。如柳永、晏殊、秦观等人。如此背景下,风流倜傥的东坡居士自然也有不少描写歌妓舞女的所谓“言情之作”。苏轼笔下的歌伎舞女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㈠舞艺出众的舞妓

我们都知道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时代,“诗言志词言情”是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所谓‘男子而作闺音’既是指男性词人模拟女性词人的口吻来表现有关女性生活的题材”[1](p27)宋词虽然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而豪放派的风格又是大气豪迈,汪洋恣肆,豪情万丈的,似乎与艳科之词没有多大的联系。可是,宋朝的词人几乎是每一位染指于词的的文人雅士都或多或少的与艳词有关,即使是以豪放风格著称的苏轼和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人都不免有“言情之作”。

如:《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第一首:“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蓬山才调更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1](p27)词人笔下描写了一位体态优美,腰肢轻盈,随风翩翩起舞的舞女形象。这位随风而舞的女子不仅有出众的外貌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女子高超的舞技,在广阔的舞台上舒展自如犹如一只飞舞的精灵一般,给人展现了一个宽广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眼花缭乱的视觉感受。

(二)痴情执着的歌妓

苏轼曾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此作词。“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燕子楼为唐代徐州著名歌妓关盼盼住所,相传其嫁给向徐州太守张建封,张死后,她独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再婚嫁。[2](p137)这样痴情的女子确实是世间少有的,为了心中的那份感情自己独自孤独、寂寞的承受这世间的温情冷暖,这已然是伟大的,值得世间女子所敬仰。

在苏轼的另一部作品《定风波》前有小序曰:“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字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予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有一位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地处荒僻的岭南,定国有一位歌女,名叫柔奴,在他被贬是毅然选择随行,后王定国北归,苏轼问及广国风土,柔奴的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让苏轼大受感动。荒凉偏僻的岭南蛮烟瘴雨,到了那里的人常常有去无还,但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里,柔奴却任能安然处之,而且归来后容光焕发,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要年轻,就连笑容仿佛也带着岭南梅花的沁香,想必这是怀有幸福的笑容,是爱情的滋润才开的这般的灿烂多姿。”[3](p90)这样执着追求感情的女子本来就难能可贵了,况且是生在欢场的歌女,难怪会让一代大文豪苏轼都大受感动。

(三),才貌双全的舞女

正如《唐宋词综论》中写到:“在《意难忘·妓馆》中写舞女的舞和唱两句“轻身翻燕舞,低语啭莺簧”,说舞女身轻如燕,翻转飘逸,曼歌低吟,曲高调雅,表演得生动、美妙,真是舞技高超,歌声悦耳。苏轼不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迅速描写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和感受,还能够根据别人的作品写表现抽象音乐境界的小词作。”[1](p27)轻身如燕,精灵小巧的灵动人儿在低语纤纤的婉转悠扬中翻转飘逸,才与貌兼具的舞女形象在苏轼的作品更是得到了细致的描绘。叶柏村在《论苏轼对词境的扩大和提高》一文中说:“词到苏轼,其境界确乎是扩大了,提高了,这显然是词体的一次革新,一次解放。”程毅中先生说:“东坡词的意境往往能使人惊奇或发人猛省。他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客观对象表现出来,造成一个意境……”[3](p90)这样才貌俱佳的温柔女子轻盈起舞,有什么比这样的意境更让人难以忘怀呢?难怪豪迈飘逸的东坡居士为其作词一首更是在情在理。

林语堂亦说:“苏东坡写过很多描写女人的抒情诗,但是从来不写黄庭坚那种艳诗。”他用诗词歌咏她们的艺术才能、美貌、心灵,他甚至于用词为她们解除苦痛和尴尬,也用词讽刺某些水性杨花的歌妓.厮混于妓女圈中,而“字里行间,既无亲狎之心,也无色情描写”这发生在东坡身上也算是文坛上的奇迹了。[3](p90)苏轼同样是写女性,东坡笔下的歌妓舞女出于对她们的尊重和同情,大都感情真挚而不流于轻艳,具有对感情和生活认真积极的态度。

二、初恋“小二娘”

宋人胡寅曾以“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高度的评价了苏轼对词风的革新和开拓;今人胡云翼也如此评断说:“苏轼以前两百年间的词都是病态的,温柔的,女性的词;直到苏轼起来,始为健康的,壮美的,男性的词。”[1](p28)其实,我倒认为这种对苏东坡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东坡居士也写下了大量的赠妓,咏妓,表现男女情爱的所谓“艳情”之作。

苏轼在《祭亡妹德化县君文》(《苏东坡全集(上)》,中说:“宫传之孙,十有六人。契

阔死生,四人仅存。四人为:苏轼本人、子由、子安、小二娘。”[4](p1959)堂妹的名字现在已无从可考,东坡称她为“柳氏妹”或“小二娘”嫁给靖江柳瑾之子,一位失意的儒生柳仲远。把堂妹小二娘归为苏轼的初恋这完全可以说是归功于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在名人传记中一语惊人,说苏轼的堂妹即为他的初恋对象。而先生最有力的证据则来源于苏轼于熙宁六年十一月至熙宁七年三月在浙江旅游期间的两首诗,一首是写给刁景纯,一首是写给杭州太守陈襄。先生认为,这两首诗若不照情诗来看就难以解释了。最后做大力气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暗示苏轼对堂妹小二娘的爱和不得结合的遗憾之情。

东坡二诗的诗意虽然较朦胧,而林语堂老先生的结论中也不泛有臆断猜测之嫌,况且从正史到笔记都没有任何的资料提及过苏轼的这段“恋情”。可以说林语堂的这种说法缺乏一个确凿的证据,很难使所有人都信服。然而,在我看来,我认为林老的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我们都知道古代对于堂兄妹,表兄妹产生爱情的不足为奇,甚至是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的也不在少数。苏轼与堂妹从小便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一起度过少男少女萌动的青春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美丽的爱情似乎是非常的合情合理的,长久的相伴相随给了年少懵懂的苏轼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似乎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美丽清纯的感情,像苏轼这样一位内心情感丰富的文人来看,在自己的作品中祭奠自己逝去的感情,怀念青春时期陪伴自己的初恋情人却是极有可能的。

三、二妻一妾

(一)结发妻子王弗

说到苏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不得不说与苏轼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是对苏轼最重要的三个女人“二妻一妾”她们分别是结发之妻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苏轼的两位妻子都姓王,结发妻子王弗年方十六时与年方十九的苏东坡喜结连理,成为苏轼的第一任夫人。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理,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有加。其父苏洵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2](p149) 从中可以看出王弗不仅深得自己丈夫的深爱,苏轼的父母也是对其赞誉有加,非常满意这位儿媳妇的。然而,读者知道王弗大多是了解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2](p149)

《宋词三百首》中这样评论道:“这是以肺腑语道真情,不思量即最难忘,思量苦。因思量,故难忘,然阴阳隔,故发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一哀痛语,真是满腔情思苦语向谁诉?愁苦哀伤,情真意切,不到极处何能发此语,何能如此发动情肠。继之以“纵使”表假设,与“相逢”成假设转宕并以“相逢不应识”紧逼,层层加深,而道出“尘满面,鬓如霜”这一原因。”[2](p149)这是苏轼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的一首悼念词,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切的思念。全文语调悲伤,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王弗又写自己,情谊深厚,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2](p150)

苏轼《书杨朴事》选自《东坡志林》中写道“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5](p204)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离家入狱时,妻子担忧他的安危而哭泣,他却依然能够用杨朴作诗的故事来为送行的妻子说笑解忧,化悲痛为欢笑。看得出夫妻两人之间的情谊之深,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真情在平常小事当中不经意的流露出

来。

(二)继室王润之

王弗逝世后,其十九岁的堂妹王润之成了苏轼的续弦,据说此女颇具堂姐王弗的风韵。青春美丽,善解人意,深得苏轼的喜爱。二人一起携手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艰难困苦,却依旧不离不弃,感情深厚。东坡在作品《南乡子·有感》,一词中淋漓尽致的刻画了继室王润之的音容相貌和美好高尚的品格。在苏轼的眼中王润之拥有“肤如凝脂”般美丽柔嫩的肌肤,而且微微在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好似天上的仙女也赶不上她的美丽脱俗。还细致的刻画了妻子勤劳简朴的品格,言语中不难看出苏轼对王润之的喜爱和对她品格上的赞扬。

东坡的著作《减字木兰花》词一篇正是因为受到王润之生活中偶然的一句话所受启发而灵感突来而作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润之在苏轼的生活中,创作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说她是苏轼创作中的“缪斯女神”。

(三)小妾王朝云

苏轼作品中描写自己妻妾形象最多的当属小妾王朝云。在苏轼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而被贬惠州时侍妾大都离他而去,只有朝云对苏轼仍然不离不弃,成为苏轼患难的红颜知己。

王朝云,字子霞,自幼家境贫寒,沦落为钱塘歌女。朝云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深受苏轼的喜爱。从苏轼为王朝云所作的作品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苏轼共为其作了九篇文章:《朝云诗》、《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悼朝云》三诗,《南歌子》(云鬓裁新绿)、《歹带人娇·赠朝云》、《浣溪沙·端午》、《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四词,《朝云墓志铭》、《荐朝云疏》二文。这充分可以看出东坡对此女子的重视态度。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会湿西湖雨。”[2](p143) “小蛮”为白居易的歌妓樊素,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苏轼用她来指朝云。苏轼好个“春衫犹是,小曼针线”,这说明春衫小蛮缝,针针线线最含情。此时的词人睹物思人,用一事一物来抒情,这情是真切的,是有血有泪的,令人赞叹至极。况周云《蕙风词话》中云:“曾湿西湖雨”是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故有此等委婉清丽之语,之词。”[2](p144)苏轼的另一词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3](p90)这首词作于暮春之际,意境优美,却让人感受到:“枝上柳绵吹又少”的伤春悲秋的情绪中。当时,苏轼和朝云在花园中闲坐,正值初秋之际,苏轼突有悲凉之意,命朝云唱此词。朝云歌喉始啭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朝云为何如此,回答道:“触景生情,想到我们此时的处境,实在是唱不下去了。”

《宋词三百首》中这样评价:“苏轼之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且独特的地位,他得山川之灵气使其有旷世才情和巨大的创作能力。一手高举铁棒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手纤笔细描“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在他笔下“人生如梦”,“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有“把酒问青天”,又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概言之,苏轼是宋词词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3](p90)

苏轼虽然性情豪放,但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是极其细腻的。即使是苏轼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男人,在面对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女子时,也不免会有柔情的一面,在那些刚柔并济的作品

中时常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林语堂亦说:“东坡写过很多描写女人的诗,但从来不写黄庭坚那种艳诗。字里行间,既无亲狎之心,也无色情描写。”这发生在东坡身上也算是文坛上的奇迹了。

参考文献:

[1]刘尊明著.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郭竹平著.宋词三百首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 曲向红著.宋词名篇的人生的哲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4] 高山流水.春暖花开.苏轼爱情诗文创作中的最重要女人.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18493655.html,/fzx1447

[5] 聂永华,《万家笔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叶静(1990-),女,汉族,四川眉山人,2013年6月毕业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语文教育专业,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联系方式:地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邮编:635001。

系电话:158********;E-mail: 11523249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18493655.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