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9-03-18T16:43:24.583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6期作者:王守增[导读] 本文就如何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以供探讨。

王守增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近年来,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挑战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宽度已经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必将对未来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本文就如何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以供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校;课堂教学;教师

当前,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技能经济时代,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是国家培养大批一线管理、技能过硬的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职的各项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研究教学改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观念

1.教学目标方面,由“教会、会学”向“想学、享学”转变

现在,高职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还停留在让学生“学会”、“会做”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发展趋势,逼迫课堂教学目标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享受学习过程的方向转变。“我想学习”、“享受学习”将成为高职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2.教学依据方面,由课本为主向课标为主转变

下一步,以教科书内容教学的缺点将会被更多人所认识,教学依据逐步向课程标准回归,学科课程体系将成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3.教学材料方面,由教科书向教学资源转变

现在,教科书的地位有所下降,以后逐步被教学资源所超越。教材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教材与学材回归本位,开始分为“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两部分。

4.课堂结构方面,由有限时空向无限时空转变

课堂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课堂边界被打破,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生活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所替代,“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这样的课堂定位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所接受。

5.课堂性质,由知识教授向展示体悟转变

课堂教学不再单纯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技能、培养习惯为主要目标,课堂的性质也逐渐随之发生转变,生成、交流、展示、体悟将成为课堂重要组成部分。

6.合作学习,由自主合作学习向学习合作转变

合作学习不再是课上就某个问题的讨论,也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与校之间多维度的资源性大联合。合作目标也由通过合作解决当下学生学习问题转变为“如何教会学生今后与人合作”。

7.课堂评价,由注重效率向注重效益转变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为前提的,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课堂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借助技术自主学习,细分目标进行生活化、碎片化学习,依托组织开展互助式学习,跨时空、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无法再用“效率”来衡量,超越知识的时代也不需要追求“单位时间内的知识积累”,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必然由“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益”,不再强调知识点的积累速度,而是重视知识与能力系统的自我建构效果。

8.教师功能,由主导学习向协助学习转变

教师的内涵被重新定义,不再是某个站在讲台上的学科教师,“世间万物都是教师”,报刊、图书、手机、电视、网络、数码设备,同学、家长、亲友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都具有传递信息、答疑解惑的功能。教师角色被泛化的同时,教师的功能也会借助技术被无限放大,教师可以变得无时无处不在,可以24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9.信息技术,由教学应用向学习应用转变

现在许多学校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一体机、录播教室、微课程等教学设备和投入,基本都是从如何“教”入手,课堂教学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很少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思考、规划。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如何把教学设备“武装到牙齿”,而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技术应用到极致”,帮助和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所能触及的现代技术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学校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让师生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并开展五要素课堂。课堂五要素包括有明确、可测的学习目标;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间;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真实学习反馈;以及有民主平等、积极反馈的学习。

三.改进教学评价标准,科学评估教学活动

因为教师教授的学科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的内涵和构成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别处理。要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其共性内容建立统一标准,而对于非共性的内容允许标准有所不同。鼓励教师对所教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勇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小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北京:当代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晓慧.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5.

[3]陶春莉.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