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

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与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与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在游览路线的安排上,西方园林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明,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则相对狭窄、隐蔽。这样,虽然游览线路众多,但都排列有序、交接规则,游览者一入园后就感到心中有数,能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对于游览者极为方便,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领略整个景区。另外,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不同,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更甚于山水。西方园林的建筑物往往是全园的主体,山水花木则被修整后作为园林的陪衬物,建筑的附属。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一种建筑物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都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算这种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表现者。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心主题是一座主体部分长达707 米的宫殿。它的中心部分就是当年路易十四的卧室,也是全园的核心。在宫殿的两翼,是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

等。与宫殿主楼相垂直的是一条长达三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的一半是十字形的水渠,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对称的池沼、花宫、雕像、喷泉。全园建筑和其他景物的布局都显得规整对称,呈现出各种明显的几何形,犹如建筑结构的平面化铺设。总之,西方园林的整体布局都力求要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井然,打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与我国古典造园艺术追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恰恰相反。

1.2 园林美的不同

在园林美的追求上,西方追求的是园林图式化,中国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一向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他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甚至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和共鸣。这种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在美术上产生了山水画、田园画;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反之,这些艺术又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出现过专业造园家,担负造园工作的是一大批有造诣、有才华的诗人与画家。所以他们在追求园林美时就非常自然地营造出意味隽永的诗情画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园林设计的原理。总之,中国的园林美追求的是一种“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调的意境。它将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概括、升华,并与主观的“情”相融汇,再通过各种物质手段,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从而使人的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与享受。可以说,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既是凝固的诗,也是动态的画,它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上,更表现在与游赏者的主观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上。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最主要因素。

西方几何规则式的审美思想和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所以,他们认为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将艺术审美严格地纳入到几何制约的关系中,认为艺术需要像数学一样有清晰地规范和规则,并且要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表露“人是万物之灵”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高于自然美。所以在追求园林美时,西方造园家都从数的观点出发的,事事追求精确,并且排斥自然,把数理主义完全贯彻到园林创作当中,使园林图式化,形成了一种几何式的园林美,给人一种开朗、阔的和宏伟的壮美,表现出人的伟大力量。

1.3 园林空间处理的不同

我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一般通过景观的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达到催人触景生情,从而形成意境的目的。因此在园林景观组织过程中,建筑形象往往被当作整个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使之与山石、花木等园林要素都按着空间的律动、节奏与和谐的需要组成富有音乐感的流动序列。人们在中国园林中漫游,他们所获得的最大美感和享受,主要的并不是建筑物个体的造型,而是变幻的建筑空间及园林意境的塑造。例如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留园,它的入口设计就是这种空间处理手法的完美阐释。留园的入口从大门至山池、客厅区,是一条短短50米的封闭夹道。但这条夹道共设置了9个转折和2 个可供逗留的节点空间,还有7 个大小不同的天井,既对人的视线得到收放的丰富感觉,又形成了光线的明暗交替变化。再加上夹道两壁的高墙,使游人在行进过程中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收敛,只有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的几次收与放的对比,使人透过漏窗隐约望

见园内优美的山河、花木、屋舍之属。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当游客穿过走道逐渐进入“古木交柯”景点时,空间便豁然开朗,明亮灿烂的山水景色扑面而来,先前压抑与好奇已变为舒畅与开朗了。这种空间上富有音乐感的流动序列,充分塑造出了留园“桃花源”的意境主题。

与之相反,西方的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美。这与以写实见胜的西方绘画艺术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建筑实体的表现与个体建筑的透视效果,注意光影变化的效果,凹进凸出,并运用数字和几何学原理指导建筑立面的比例、均衡、分划的处理。所以,西方古代的许多园林建筑都非常宏伟,突显于整个园林景观中,它们的尺度、体量、形象不是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要强调一种建筑实体所造成的气氛。可以说,建筑才是西方古典园林空间表现的核心,并使整个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之“建筑化”。例如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代表———凡尔赛宫,就是以宏伟华丽的宫殿群,统领着园林的空间表现。宫殿不但位于整个园林的中轴线焦点,并将道路、水池和植物都纳入到建筑的几何格律中。在凡尔赛园林里,人们并不看重树木花草的自然美,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最终要用来铺砌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各种形状的绿色几何体。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空间美才是园林追求的主题。当然,如果过分追求这种几何式的空间主题,也容易给人一种死板、静态的时空感受。

2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中学西传”

2.1西方园林的“中学”

随着16、17 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更加了解,随之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其中,对西方园林影响最大的要算“自然风致园”与“英中式园林”的兴起。

从16世纪开始,不断有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将中国精美的园林介绍回国,使西方人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到了18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牢固地掌握了政权以后,与其思想文化潮流合拍的“模仿自然”、自由布局的中国园林艺术逐渐引起重视,于是英国便首先抛弃了依附于集权制宫廷的几何图案式园林,而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致园逐渐兴盛起来。这类园林最初只是单纯地模仿中国园林,例如英国的建筑师钱伯斯在其设计的“丘园”中,不仅运用中国式的造园手法辟湖叠石,还建造了一座高达48.8 米的中国砖塔和中国式楼阁。可以说这两座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幢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到了18 世纪中叶,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更为深刻的“中国热”。中国造园艺术也通过“自然风致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成为法国的“英中式园林”。而且,法国人更加深化了对中国造园艺术研究,花园不但被设计成“自然式”,还建有中国的桥、岩洞和假山,在凡尔赛宫甚至流行起“乡村之景”。不久之后,这种新式园林流传到德国、俄国以至整个欧洲。虽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热”在欧洲就完全消失,但欧洲的造园艺术再也没有回到纯净的古典主义风格中去,可以说,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一直维持到现在。

2.2 中国园林的“西传”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自然也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巨大影响。

首先在江南和岭南等沿海开放区,随着与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的增多,一些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开始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例如,据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显然,这些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已随着中西方的交流,逐渐融入进我国古典园林之中。还有乾隆年间,扬州的“江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园林布局为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这显然是模仿意大利台地园的逐层平台和大台阶的做法。在室内布置方面,“江园”还模仿了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连列厅”,并利用“镜厅”来扩大室内空间:“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在园林小品方面,我国古典园林受到西洋水法的影响,出现了利用龙尾车操纵水源,来仿造西洋式喷泉的造景手法。例如对扬州的“石壁流淙”,《扬州画舫录》就有如下记载:“丁丑间(徐履安)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的私家园林最先受到“西传”的影响,在园林造景和建筑装饰中都有意地吸收外来因素,促进了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

不过,虽然私家园林受“西传”影响较早,但受其影响最深远的应属我国的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都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来主持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西洋楼景区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按照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设计,不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还采用西方的引水机械和绿化方法,对树木、花草进行整形修剪,布置成花坛和西方花园内常见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引进西方园林艺术,代表了18世纪中西园林艺术交流的成就。它的引入,不仅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更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从此,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因文化内涵的不同、民族精神的差异,使得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色相去甚远,各具千秋。但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遗产,需要今人不断进行研究与借鉴。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