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

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

分类号

: F590

10710-2010127068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旅游研究

王媛媛

导师姓名职称席岳婷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学科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25日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27日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A Study of Cultural Tourism

in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ce Spiri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Wang Yuanyuan

Supervisor:Prof. Xi Yueting

C 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 a

摘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对于整合遗产资源、促进旅游发展、美化生态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保护前提下,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文化旅游被认为是能够给旅游者以及接待地区提供更多、更独特的东西,文化旅游是“新”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依其本质而言,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开文化旅游是彰显诸项功能的有效路径。ICOMOS在《国际文化旅游宪章(重要文化古迹遗址旅游管理原则和指南)》也指出了为旅游和著名古迹遗址或收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指南。因此,借助文化旅游路径,对于彰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功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陕西是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陕西大遗址保护已成为惠民的新路径,首重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大遗址发展序列正在进入提升与创新阶段,由此,本论文将立足点放在陕西,并选取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如何依托文化旅游路径实现科研、教育、游憩功能。论文依托场所精神理论与游憩理论,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重点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场所精神塑造现状等进行分析评价,从汉文化精神内涵和遗产资源展示方式两方面重点分析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并以此为前提,深入分析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借助文化旅游实现科研教育功能、游憩功能的提升,以及从实体形态、活动内容和含义三点表现阳陵深刻文化内涵的场所精神重塑,同时进一步探讨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营销体系和保障体系,尝试为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场所精神,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游憩,科普教育

I

Abstract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s a relatively mature mode of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a’a grand heritage site protection, which acts on the principle of utiliz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and prote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tilization and does good to the integration of heritage resources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beau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 the highlighting of the city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Under the p remise of protection,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puts emphasize on the functions of S&R,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nd advocat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human, city and natur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 a’s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tourism is regarded as one capable of providing something more unique in large quantities. Cultural tourism is the oldest among the new tourism phenomenons, which acts as the best way to demonstrate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due to its essence. ICOMOS also mentioned the guide for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renowned heritage sites or collections and therefore, cultural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monstrating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Shaan’xi is the province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which the grand heritage site protection featur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better life has become the new way of benefiting people.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grand heritage site is in the stage of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priority given to protection,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management. Therefore, Shaan’xi was chosen as the foothold, and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the research object. Priority is give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like S&R,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ce spirit and recreation, after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lik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cultural heritage, field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taken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ace spirit building in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Great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analyzing the core element of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in terms of the demonstration method of cultural spirit of Han Dynasty and heritage resources, on the premise of which, in-depth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functions through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ark and the building of space spirit in terms of physical form, activity content and the meaning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of mechanisms of cultural tourism marketing and security of the park,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neficial idea for the cultural tourism of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Key Word: space spirit, YangLi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cultural tourism, recreation

II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

1.1.1 研究缘起 (1)

1.1.2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文献研究综述 (3)

1.3.1 国内文献综述 (3)

1.3.2 国外研究现状 (6)

1.3.3 国外遗址公园案例分析与国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述 (8)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0)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1)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

2.1 概念界定 (13)

2.1.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3)

2.1.2 文化旅游 (14)

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定位概述 (15)

2.2.1 国家公园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5)

2.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概述 (16)

2.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与其功能相近公共空间的分析比较 (17)

2.3.1 地质公园 (17)

2.3.2 森林公园 (17)

2.3.3 湿地公园 (17)

2.4 理论基础 (18)

2.4.1 场所理论 (18)

2.4.2 游憩理论 (19)

2.4.3 体验经济 (19)

第3章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21)

3.1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变迁与保护历程 (21)

3.1.1 历史变迁 (21)

3.1.2 保护历程 (21)

3.2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核心要素剖析 (23)

3.2.1 汉文化精神内涵 (23)

3.2.2 独特且丰富的遗产资源展示方式 (24)

3.3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精神塑造现状分析 (28)

3.3.1 实体形态现状 (28)

3.3.2 活动内容现状 (28)

3.3.3 含义现状 (28)

III

3.4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评价 (29)

3.4.1 人口统计特征 (29)

3.4.2 满意度分析 (30)

3.4.3 认知度评价 (31)

3.4.4 ASEB栅格分析 (32)

3.4.5 基于旅游者体验的文化旅游评价结果 (33)

第4章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 (35)

4.1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的意义 (35)

4.2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的原则 (35)

4.2.1 主题性原则 (35)

4.2.2 原真性原则 (35)

4.2.3 参与性原则 (36)

4.2.4 差异化原则 (36)

4.3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精神重塑 (36)

4.3.1 实体形态重塑 (36)

4.3.2 活动内容重塑 (37)

4.3.3 含义重塑 (37)

4.4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功能提升 (37)

4.4.1 多方位文物资源展示 (37)

4.4.2 帝陵微缩景观展示 (39)

4.4.3 文物修复参观项目 (39)

4.4.4 模拟考古 (40)

4.4.5 汉文化论坛及交流促进会 (40)

4.5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憩功能提升 (40)

4.5.1 汉代服饰礼仪体验 (41)

4.5.2 汉代乐府诗歌演艺 (43)

4.5.3 汉代骑射活动体验 (43)

4.5.4 幻影成像视觉体验 (44)

4.5.5 百亩花海摄影 (44)

4.6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营销体系建设 (46)

4.6.1 汉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意提升 (46)

4.6.2 多元化宣传促销措施 (47)

4.7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障体系构建 (49)

4.7.1 优化内部管理体制 (49)

4.7.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0)

第5章结论与启示 (53)

参考文献 (54)

附录 (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3)

致谢 (64)

IV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与背景

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莫拉格麦格拉斯认为:“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健康的经济业态,但其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1]”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可以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复兴当地的文化遗产事业,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当地居民的对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1.1.1研究缘起

根据2013年的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的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全世界的旅游人次第一次突破10亿大关,并预测,从2010年至2020年,全世界旅游者数量平均每年增长3.8%,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均在这个预测范围内[2]。这表明,全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正在走向健康的轨道,旅游业已经占据世界经济的重要位置。

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世界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将为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大好的契机。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体育、建筑、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3]。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要增强文化竞争力与整体实力;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4]。

2012年11月,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要求全省文物系统要依托文物资源的自身优势发展文物创意产业,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5]。

2012年12月,陕西省政府颁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任务及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对旅游业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

到来。

1.1.2 研究背景

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并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以西安为中心,整合现存的旅游资源,发展人文历史旅游、红色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并计划将经济区打造成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旅游目的地[6]。

2011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结合部,其中旅游方面力争将新区成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和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并计划在渭河北岸建设世界最大的文化遗址保护公园。

本文的研究对象——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处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重点产业园区的重要位置上,位于机场专用高速主干道旁边,如图1.1所示,西咸新区的设立为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战略机遇。

图1.1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西咸新区的战略位置

十二五期间,国家为增加文化软实力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利好政策的扶持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带来大好的发展契机,抓住战略机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对于彰显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度假型旅游产品、迎接

游憩旅游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针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本区域的文化旅游功能提升潜力。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剖析,以场所理论及游憩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现实出发,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功能提升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期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

1.2.2 研究意义

论文通过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剖析及展示利用的现状分析,明确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场所精神和文化意象要素的挖掘与提取以体现其文化原真性,尝试通过对场所空间文化基因的深入解析,探索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传承和延续场所精神的科学方法,论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遗址文化旅游研究的空白,也丰富了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同时,构建多层次文化旅游遗产体系、完善服务管理措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示范高地及多元化旅游营销体系等方法论,可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指出合理方向,以达到合理开发的目的,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共赢,对于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2010年提出的概念,距今发展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国内学者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研究从认知度来说,多是从考古学、遗址保护、博物馆展示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从遗址公园角度研究文化旅游发展的文献比较少,因此论文的国内文献综述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文化旅游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在中国知网选择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

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六大数据库为检索库,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篇名检索,结果为24条,研究集中在2012(9)、2011(8)及2010(7)。

(1)从综合战略角度研究:

夏晓伟(2011)认为在遗址公园与考古是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的两个定位,要处理好“考古遗址”与“公园”之间的关系[7];张忠培(2010)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提到: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考古遗址要定位准确,筹建遗址博物馆,立足文物的文化建设,探寻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演进规律及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特质[8];贺艳(2010)希望尽早建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专项技术规范,更多研究者加入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制工作的讨论中来,以保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质量[9]。

(2)从产业发展角度研究:

王毅(2011)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中从物联网出发,描绘了物联网在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添加的运用,对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10];盛春寿(2011)提出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准备把握自身的定位,对遗址开展可持续的保护与考古研究,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游憩功能,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建设服务于民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3)从遗产保护角度研究:

吕正平(2012)对西安市新建的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布局与旅游者体验进行了分析与介绍,认为要实现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将公园所具备的的景观功能、公共意义与遗址保护的有效性和原真性融合起来,为寻找遗址风景的道路提供借鉴[12]。

(4)从解说设计角度研究:

张林鹏,吕正平(2012)对国内国外解说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价,结合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解说牌系统设计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设计解说牌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今后与遗址相关的解说牌设计提出相关了建议[13]。

关于大遗址文化旅游的研究:由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近两年来新运行的称号,关于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却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它作为大遗址的状态已经存在多年。因此,在中国知网选择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六大数据库为检索库,以“大遗址”并含“文化”为篇名检索,

结果为30条,时间分布在2012(7)、2011(4)、2010(4)、2009(2)、2008(4)、2007(6)、2006(2)、2004(1)。

图1.2 大遗址文化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检索情况

(1)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

朱海霞,权东计(2007)指出,建立大遗址的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14]。

(2)从保护利用角度研究:

朴松爱,樊友猛(2012)对曲阜片区的大遗址进行了研究,文化空间的展示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具有建设性意义[15];王陵茜(2006)将“大遗址”与“文化旅游”相关理论融合发展,通过对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进行研究,从经济学、宗教观、历史地理学、人类文化学等多角度就遗址开发过程中如何对遗址文化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为其他考古遗址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利用提供了借鉴[16]。

(3)从挖掘文化内涵角度研究:

赵荣(2009)阐述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探索、运作模式探索及实践探索,提出要注重深入挖掘大遗址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大遗址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游憩功能,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17]。

张建忠,孙根年(2012)认为根据遗产赋存的不同现状发展遗产活化的途径是不

同的,遗产原真性体验也会因为不同时而产生不同的遗产赋存状况[18]。

(4)从产品设计角度研究:

石鹏(2011)在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遗址的展示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大遗址展示设计的视觉内容与重要性,分析了大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的关系,延伸重要的大遗址外延文化产品项目,认为大遗址的展示设计对大遗址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陈玛莉(2008)通过对著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进行分析研究,探析了大遗址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新问题,就大遗址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如何对遗址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大遗址文化旅游发展策略[20]。

(5)其他研究角度:

陈建军(2010)认为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的发展瓶颈是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两者的关系[21]。

马云超,史红红(2007)整理了大遗址文化旅游的现有学术研究成果,认为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挖掘大遗址的文化内涵发展遗址文化产业[22]。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最早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到了1977年,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用“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同时指出:“文化实质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旅游,人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和文化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相关理论也得到巨大发展。Walle (1996)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讨论了其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Walle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这种理念[23];Daniel (1996)以海地和古巴的舞蹈中文化元素和舞蹈行为及其影响为例,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表演形式,他认为舞蹈表演异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处在于即便空间和内容不断变化,其仍能坚守本质的原真性和创造性[24];Kaley(2004)在研究加拿大渥太华音乐遗产旅游的基础上,论证了

本土文化旅游的合理性及其意义[25];Stebbins(1994)认为,文化旅游者和一般旅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文化旅游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兴趣,是文化旅游的爱好者;而后者只是简单的偶尔在节假日出来一两次旅游[26];Stebbins (1996)还认为文化旅游者可以分为综合文化旅游者和特殊文化旅游者两类:特殊文化旅游者是指那些只对特定或少数地理区域或文化感兴趣,并反复进行游览的文化旅游爱好者[27];Van Den Berghe将旅游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关系形式,认为对那些以文化的独特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地区尤为如此[28]。

与此对应,与文化旅游相近的遗产旅游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以遗产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因而国外学者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在中国知网的外文文献数据库,以“Heritage tourism”为关键词,选择旅游学科,检索结果为110条,研究集中分布在2008年至今,主要来源为CSCanada期刊、Emerald 期刊、美国科研出版社期刊、SPRINGER期刊、Taylor&Francis期刊,研究分布年份如下表表1.1所示。

表1.1国外关于遗产旅游研究年份分布

国外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开发及营销、遗产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遗产旅游者及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向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表1.2所示。

表1.2 国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

关于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的定义,国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主要还是体现在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两方面,现阶段国外关于遗产旅游存在两个学派:①景观怀旧(Landscapes of Nos-talgia)学派认为,现阶段是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时期,尽管遗产旅游的体验具有原真性的特点但是发展遗产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感;②MACCANNELL D(1979)以“展示的原真性”为中心形成了第二个学派,认为由于在平时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不真实的复制品,旅游者通过遗产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真实的体验,因此遗产资源的展示需要有目的性以便让遗产资源体现出原真性[29]。

GARROD B和FYALL A(1998)认为遗产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为,主要凭借社会文化遗产资源吸引旅游者发生消费[30];CHHABRA D(2003)提出遗产旅游应注重遗产原真性的体现,衡量游客满意度以及遗产旅游产品质量的标准是遗产资源的原真性(authenticity)[31];PALMER C(1999)认为,遗产旅游是依靠国家的文化遗产吸引物来吸引旅游者,发展遗产旅游可以作为构建与维持国家身份的有力保障,对国家、民族、个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32];NURYANTIW(1996)认为遗产旅游与当地社区的相互依存,社区居民和游客对遗产的理解,遗产地规划、遗产营销是将旅游与遗产结合后面临的挑战[33]。

1.3.3 国外遗址公园案例分析与国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述

(1)国外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日本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是早期采取遗址公园开发模式的国家,因此选择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作为第一个案例;第二个案例金沙遗址

公园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主体,其文化内涵在现代风格的博物馆、遗址公园的体现对于同样以博物馆为主体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可借鉴性。

日本重视对遗存环境的保护,遗址公园追求观赏性,因此惯用重建手段和复原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是在日本大遗址展示的特点,日本著名的遗址如吉野里、板付等都进行了露天覆土保护,在保护遗址的同时能看到遗址的全貌,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结。

吉野里遗址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公元前三世纪时期的一座四面有濠沟围住的环濠部落遗迹,这里发现了整个弥生时代各时期的遗迹、遗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与科考价值。

吉野里遗址公园通过保存日本优秀的文化遗产,复原当时的设施以及展示发掘出来的物品,创造出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弥生时代生活的场所,使之成为一个向日本乃至世界介绍弥生时代的中心,公园由几个特色区组成,如能够看到各种复原后的当时建筑物的“环壕集落”、能够体验各种娱乐项目的“古代荒原”等。

(2)国内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述

2010年10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省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上榜,成为目前全国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份,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单及概述如下表1.3所示:

表1.3 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作为遗迹遗址展示存在多年的大遗址,其发展多依托博物馆存在,功能展示薄弱,但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求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科普、教育、游憩三大功能,因此深入挖掘遗址文化内涵,发展兼备三大功能的文化旅游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点,下面以金沙遗址为例说明:

金沙遗址是一处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的商周时代遗址。

金沙遗址公园构造了“一轴两翼六大功能片区”的总体格局,以横贯用地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通过功能混合布局实现考古遗址公园的四大功能区划:教育、休憩、观光、游览,建成了博物馆文物展示区、摸底河原生态景观区、古环境模拟体验区以及遗址发掘展示区。

金沙遗址具有多景点、多主题、多功能、多元体验交融的特点,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园区作为城市特色开放景区的功能,在功能布局上相互融合、渗透,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论文以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分析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状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与理论基础的综合研究,探索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策略。

论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整理法:通过查阅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书籍、文献、论文与报告等,系统研读了相关领域内众多学者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以及大遗址文化旅游发展等的研究成果,同时,从相关网站上和新闻单位采集整理各种资料,收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集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相关情况,为论文的前期做好准备。

实地调研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开展情况的了解,在导师的带领以及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支持下,以问卷发放调查、随机采访、深度采访等形式,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多次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尽并能反应真实情况的一手资料,为论文后期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及文化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综合归纳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考察获得并分析整理所得的详尽资料,将场所理论、游憩理论、体验经济等理论等运用到相关研究中,通过对场所精神的重新塑造,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提出了发展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论文以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旅游者的体验进行分析,通过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重塑,试提出基于场所理论下的文化旅游提升策略,论文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1章为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提出论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其次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阐述;再次对论文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日本遗产公园开发的成功案例和国内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况;第四小节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是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为论文的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是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文化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比较;其次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定位进行了概述,阐释了国外国家公园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游憩三大功能进行了分析;第三小节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包含场所理论、游憩理论、体验经济等在内的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第3章为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评价。首先阐述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变迁与保护历程;其次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核心要素进行了剖析;第三小节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场所精神塑造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实地调研的分析结果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行了评价。

第4章为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

11

第1章绪论

先分析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的意义;其次提出了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提升需要遵循的原则;再次从实体形态、活动内容及含义三方面对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重塑提出了改进建议;第四小节是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策略;第五小节是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功能中的游憩功能提升策略;第六小节是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营销体系建设;最后是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保障体系构建,分别从制度管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5章是结语与启示部分。

下图是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12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文物局在2009年12月正式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34]。”

国家文物局近几年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清晰体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大遗址”、“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大遗址公园”、“国家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等概念的关系:

2005年,我国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同时提出了将大遗址建设为“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公园”的目标[35]。

2006年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定了100处重要大遗址名单,“探讨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途径,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36]。

2008年首届“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形成《西安共识》,并启动了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2009年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以“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讨论的主题,形成《良渚共识》,正式倡议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2009第二届“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洛阳召开,围绕“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的主题展开讨论,形成《洛阳宣言》,指出“当前在城市核心区和城乡结合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发展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37]”

200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和责任主体、评定程序和实施细则、管理运营和退出机制等作出了明文规定,以“促进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8]”

2010年初国家文物局提出在本年度“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围绕国家

13

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百题知识竞答附答案知识讲解

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百题知识竞答附答案 试题: 1.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2.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6年8月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这部地方法规共有章条。() A.5、38 B.8、38 C.8、67 D. 6、54 3.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4.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5.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D.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7.地下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破坏和()。 A.转让 B.买卖 C.藏匿 D.私分 8.2011年9月3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召开会议,提出合作共建()。 A. 西咸新区 B.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C.关天经济区 D.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9.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 )。 A.文化名城 B.历史文化名城 C.旅游名城 D.文明城市 10.西安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32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2-12-3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容:(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 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概况 (一)主要职能。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工作。 2.编制和实施《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核与协调管理区良渚街道、瓶窑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良渚遗址管理区内的建设项目审核。 3.负责良渚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日常管理与保护工作;制订并实施良渚遗址考古工作规划;组织良渚遗址区内出土文物的征集、收藏和宣传展示工作,开展良渚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4.组织实施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负责良渚遗址监管和管理区文物监察与行政执法;负责协调管理区良渚街道办事处、瓶窑镇人民政府开展文物普法教育工作。 5.指导和组织管理区内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负责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编制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协调工作。

6.落实和完成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从预算单位构成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部门预算包括:管委会本级预算、下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良渚博物院单位预算。 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关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支预算情况的总体说明 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专户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支出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其他支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支总预算7583.77万元。 (二)关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入预算情况说明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入预算7583.77万元,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概要 一、简介:本次规划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地块范围,即东至安溪路和良渚博物院,南至新104国道,西至华兴路,北至东苕溪,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65平方公里。 二、现状情况:规划区内用地一半为农田,现状的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和村镇居住用地为主。 三、规划目标:通过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历史文化的发掘,生态景观的改良利用及质量的提升,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个生态旅游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遗址公园内以历史文化认识发展为主线,同时辅助于生态景观绿地,并对遗址公园周边的山地森林绿化加以系统改良,共同形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心三片”的结构形态。 一轴:文化景观轴 从良渚博物院沿良渚港河至古城。 一核:古城核心保护区 由东南西北四周的城墙以及雉山、凤山围合而成,是整个良渚遗址保护的核心。 两心:良渚广场、良渚博物院

良渚广场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入口,游客集散与换乘中心。 良渚博物院是文化景观轴的起点,良渚文化的集中展示传播处,同时还是一个国际学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三片:西部保护区、南部保护区和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 西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西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南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南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位于古城的北侧和东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和传统村落为主。 五、道路交通规划: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围的城市快速通道为依托,综合考虑交通出行方向与交通方式,建立一个各级道路功能明确,道路空间富有变化、畅通、安全、便捷、景观化的路网系统。 六、绿化系统规划:规划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结合公园、街头绿地、建筑小品等设施,精心设计,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形成“古城为核心,湿地为依托,绿廊为轴线,远山为对景”的空间景观构架。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思路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塑造曲阜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在全面深入探讨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Great site protection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carry forward the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Qufu,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deep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to achieve regional social,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words:Great site protection;The archaeological site city park of Lu;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研究背景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 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

容: (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第二条规划 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内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范~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1 第二章规划说明 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内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范~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内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范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范围:应说明规划范围和面积、遗址公园范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内容包括: 2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范围内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三,社会条件:评估遗址公园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文资源条件、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管理等情况。 ,四,环境条件:评估遗址公园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场地内建设现状、基础设施条件与公共卫生条件等。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共12项) 北京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 江苏鸿山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良渚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四川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金沙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阳陵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共23项) 山西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辽宁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渤海中京考古遗址公园 江苏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 江西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 山东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三杨庄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楚纪南城(含八岭山、熊家冢)考古遗址公园 湖南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里耶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 贵州可乐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秦咸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甘肃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新疆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重庆钓鱼城考古遗址公园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在西安成立 6月11日,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来自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汇聚西安,启动联盟并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宣言》,旨在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10年10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成为目前拥有遗址公园最多的省市,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上榜。北京、四川、河南并列第二。 据了解,来自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等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围绕“大遗址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集合集体智慧,共商遗址保护大计,推动我国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并纷纷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精诚合作,以考古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播共享为宗旨,以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为目标,积极探索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遗址保护建设的关系,在实践中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经验,让“大遗址保护”走得更久更远。 大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0年10月1日开园以来,“大遗址保护”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国内相关机构也逐渐将探索的目光投入到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上。这种全新的模式为国内考古遗址保护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同时也为考古遗址保护和文化推广传承之间搭建了平台,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将形成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实践的一种针对大遗址保 护与展示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截止今日,全国已经有12个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极具实现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遗址保护途径。但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其相关研究还不全面,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和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现有考古遗址公园实例,将国内12个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23个立项以及34个其它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信息汇总、整理成表格,结合大遗址保护、保护区划等相关理论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特征与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归纳特性、总结共性,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加以诠释,指针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将遗产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整体保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提供公众参与的特定公共空间。针对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探索阶段;保护规划调控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阶段;考古遗址公园理论结合实践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阶段。并根据保护核心区考古遗址类型对考古遗址公园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对考古

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针对考古遗址的不同,采取多种分类方法结合的方式。基于保护区划的要求,将考古遗址公园分为保护核心区、环境协调区、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对其构成加以归纳和分析,总结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的内容与方式,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等问题。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依托,区别于一般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对考古遗址的保护,本文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是基于对考古遗址本体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前,应针对所保护和展示的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前期研究,并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前期研究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前期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良渚保护措施及宣传方面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被长达6000米城墙包围,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玉璧,玉钺,刻符罐和玉琮以及大量的玉钻芯以及考古发现的刻在器皿上的像性文字,像性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证明了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从规模和内涵来看,良渚古城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进一步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的发现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实证。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 发现的开始——193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30余处 数量的增加1986——2006 年增加至130多处,先后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汇观山 石破惊天阶段——2007年确认了良渚古城。 夏季,天目山脉形成的大量降雨会使下 游平原地区的农作物和城郭付之东流。 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 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 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保障。 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 堆筑外裹黄土,再用芦荻茅草将泥土包 裹成长圆形,码在坝体需要加固的位置 上其作用与当今抗洪抢险用麻袋装土一 样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监测保护 良渚遗址分布范围广、遗存要素多,周边环境复杂、建设压力大,必须规范有序地对遗址执行日常监测保护任务,并采用高科 技手段,确保遗产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地需要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遗产地保护状况评估报告,国家文物局也要求遗产地每年提交 一次年度报告,这些评估报告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日常监测数据基础之上。监测,是遗产地科学保护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 有效反映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重要内容。” 保护种类方法 ·可见光热红外监测 ·土壤墒情监测·微环境监测·小型气象站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 监测土遗址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容易遭受遗址发掘后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过饱和 水渗出对遗址的冲蚀。”“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还需要根据遗产价值和问题导向,不断地开展专项监测和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根据评 估分析找出问题切入点进行解决。同时,因为土遗址比较脆弱,不易露明展示,所以大多都做隔离保护措施。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区域保护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完成房屋拆除、原址集体土地交还 后,由所在村社在6个月内对外迁农户原址房屋基地采取复绿、复耕等措施,不得新建建筑。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法制保护 制订《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并推动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对接融合,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增强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限流保护 每日预约人数限制在3000人,每月闭园一天。国家对于良渚古城的开发还是持谨慎态度。这一是因为良渚古城独特的历史地位,二也是因为我国曾因保护不力,过度开发导致部分世界遗产遭到破坏。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征求意见稿) 目次 评定内容(2-11) 评定办法(11) 评定分值(12) 附录:评定计分表(13)

1.评定内容 一.遗址公园的资源条件评价 1.遗址价值评价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非常重大,在全国乃至世 界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 出代表性 2.公园规模与内涵 ?遗址公园范围内必须包含集中体现该遗址价值的核心重 要组成部分、区域及相关内容。 3.区位条件评价(强调) ?可达性 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能够比较便利 地到达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或 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及 交通工具。 ?相关资源 遗址公园本身属于或毗邻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区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周边设施 遗址公园周边具备与公园规模、游客容量相匹配的配套 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 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 大,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利发展。遗址公 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定。 4.基础条件评价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于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

持。 ?资金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 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 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企事业团体、地方社区、 当地居民等的支持和协助。 ?土地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明确:土地权属不存在 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 ?管理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 *5.环境条件评价 ?空气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噪声指标 遗址公园周边噪声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水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水环境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公共卫生 遗址公园周边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整洁。 ?周边环境 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绿化率高,风貌协调,优美舒适。 二.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 1.考古工作评价 ?考古工作基础 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已经开展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附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国家文物局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1.评定内容 一.考古遗址公园的资源条件 1.遗址价值 遗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 2.公园规模与内涵 遗址公园范围内必须包含集中体现遗址价值的核心部分、区域及相关内容。 3.区位条件 交通可达性 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完善,能够比较便利的到达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及交通工具。 相关资源 遗址公园所依托的遗址本体属于或毗邻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区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周边设施 遗址公园周边具备与其规模、游客容量相匹配的配套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 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大,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动发展。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定。 4.基础条件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持。 2资金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地方社区、当地居民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保持社会稳定。 土地权属 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明确,不存在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 管理权属 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 *5.环境条件 空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空气、噪声、水体等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公共卫生

遗址公园周边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环境整洁优美。 景观环境 遗址公园周边环境植被覆盖率、绿化率高,风貌协调,优美舒适。 二.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 1.考古工作 工作基础 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如发掘简报、发掘报告、资料汇编等系列成果,有 3一定基础。 工作规划 具有完备的考古计划,并按规划开展工作。 2.保护规划实施 按照保护规划中本体保护的相关规定,逐步实施 3.遗址本体保护 保存现状 遗址的物理构造和/或重要特征保存完好 遗址的重要特征、物理构造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保存情况完好。 保护的科学性 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 保护的全面性 保护工作覆盖面广,重要遗迹均得到妥善保护。

良渚文化遗址探秘定稿版

良渚文化遗址探秘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遗址探秘 观众在参观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2月14日,杭州雪后初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主任邓聪教授率领20多位师生,专程到良渚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 像邓聪教授这样对良渚文化始终抱有浓厚兴趣的,大有人在。 70多年来,在经历了一次次“轰动世界”、一次次“石破天惊”的发掘之后,随着历时1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的公布,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开。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联名发表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这一结论表明,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已改写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 “黄河中心说”被颠覆 1936年,当24岁的业余考古学家施昕更站在这块土地上时,可曾感到这份神秘?这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在此发现并试掘了6处以黑陶和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双年轻的手拉开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工作的帷幕,而他的考古发掘也被公认为是我国东南地区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良渚这个江南小镇,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揭开了50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长江流域逐渐与黄河流域一起,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

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_崔鹏

大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大遗址不仅受到地质灾害、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处于盗掘文物、城市用地扩张等人为因素的侵扰之下,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有效途径成为城乡规划建设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1] 。陕西省被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省内大遗址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面积之大、种类之全、等级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2][3] ,周、秦、汉、唐四大鼎盛王朝为 主的大遗址在陕西均有遗存。位于咸阳北阪的秦咸阳宫遗址就是秦文明、秦文化的集中代表。该遗址一直处于保护和控制状态,然而由于遗址占地面积广、年代久远,地表遗存已破坏严重,考古发掘工作量巨大,遗址的分布和遗存状况尚有大量不明之处。近年来,由于大片用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与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周边人们的生活需要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致使大遗址不断面临被蚕食和损毁的威胁。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对于今天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文化遗址,而是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生活中的途径。当今社会上很多工程仅仅是一些文明信物的展示,没有化入人心的生动方式。怎样在当今文明的坐标 下,完成穿越千年的文化呈现,同时,给人们提供放松但能够反思、恢复、振作的心灵栖居地[3],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场所。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它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规划建设相互结合,运用保护、展示、修复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法和技术,对现存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和再生,使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5]。考古遗址公园能为文明方式的演进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与特色文化展示提供舞台,为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与遗址整体保护构建平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提供途径,为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提升生态环境提供保证,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个体认知反省营造场所[6]。 随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改变,结合西咸一体化、秦汉新城发展的新变化,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引入遗址公园开发模式,为秦咸阳宫遗址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6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6No.4 July 2014 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崔 鹏,吴 欣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摘要: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大秦文化、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在全面深入探讨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4)04-0180-06 收稿日期:2014-01-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区保护协调性评价及优化机制研究”(13D 151)作者简介:崔鹏(1981—),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与区域规划、大遗址保护等研究。 180——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一、前言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拥有众多光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拥有典型性的地质地貌形态、多样生态环境类型、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瑰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濒危物种栖息地,这些自然遗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对本国世界遗产的认定、发掘、保护、科研、教育、宣传和传承负有神圣的责任;在推动保护世界遗产的事业中,中国也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持久生命力,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 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人类自然和文化财富的新认识。它使我们的视野超越了“文物”、“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传统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和自然资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和大自然赋予的瑰丽神奇的景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指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普遍突出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 1、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帶。 2、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

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_徐光冀

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徐光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031) 摘 要: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大遗址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国家遗址公园的概念第一次进入文物保护领域,是从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开始的,这是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创新。应该将遗址保护放在第一位,指引遗址公园的建设。文物保护事业涉及众多职能部门,涉及诸多学科,只有各部门、各学科相互协作,才能做好文物保护事业。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Great Site Protection and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XU Guangji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Great site is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arrier, it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site prote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protectiv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Heritage Park for the first time to enter the field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from the 2000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pproved the "Yuanmingyuan Ruins Park Plan" beginning, this is a great site to protect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Should be site protec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Relic protection involves many departments, involves many disciplines, only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disciplines of mutu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 great site protection;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1 大遗址的概念及保护的重要意义 大遗址,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大遗址指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对研究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其种类有聚落、城镇、宫室、建筑群(含园林)、寺庙(含石窟寺)、手工作业作坊、工程、陵寝和墓葬群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遗存,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于大遗址是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是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对研究 作者简介:徐光冀(193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 E- mail:xu- guangji@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18639703.html,. 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开始,其研究目标即是大遗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对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等进行勘查、发掘。新中国成立之后, 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对西安半坡、丰镐、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安阳殷墟,洛阳汉魏故城、隋唐城等大遗址开展勘查、发掘工作。河南省也开始了对郑州商城遗址的研究工作。这些遗址的工作大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今后还需长期继续工作。 国家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历来重视,1961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