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2.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

课前预习案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和等。

2.城市功能区

(1)特点:呈现连片分布;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

(2)常见功能区

①住宅区: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和住宅区。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呈分布。

③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地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又称。

(2)典型模式:模式、扇形模式、模式。

2.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付租能力。

①影响地租因素:和距离。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

(2)其他因素:种族和宗教知名度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变化

(1)城市发展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2)随着工业发展和的兴起,用地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城市主要功能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工业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2.功能区的形成与特点

城市土地有限且各地块区位条件存在差异

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竞争

经济活动空间上发生高度集聚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引起

导致

形成

____区

____区____区行政区文教区

特点:①②

面积

形态

位置(区位特征) 功能区内部特征

住宅区

最大(城市中_最广泛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片状 团状 点状 高级住宅区 城市_外缘_,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两者质量上有差异,位置上呈背向发展

低级住宅区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最小

点状 条带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

街角路口(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高楼林立,人口流量大,

经济活动繁忙,内部分区

较明显

中心商务区(CBD ) 工业区

较小(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聚集性强 成片分布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河

流、铁路、公路等)分布)

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相互

间集聚性强。受环保、地

租、交通等因素影响,趋

于分散

4.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如何处理好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关系? 基本原则:(1)与工业区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2)污染源布局在居民区下风向或河流下游;(3)在居住区和工业区间建卫生防护带。 探究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地租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各项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呈现连片分布 没有明确的界线

地租水平

距市中心距离

商业

住宅

工业

图1 图2 读图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回答:

A 地应形成 区,

B 地形成 区,

C 地形成 区。这说明: ①距市中心远近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 各类土地利用中,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商业付租能力变化最快,住宅次之,而工业最小。

读图2“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回答:

① 图2中,地租最高的是 ,原因是: 。 按地租由高到低排列A 、M 、L 、D 四点顺序: 。

地租等值线沿干线公路向和城乡外围公路向外凸,说明交通便捷程度也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其它因素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更具复杂性

课后拓展案 读行业与用地方式关系图回答1—2题:

付租能力

路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行政因素

引导或划定不同功能区

干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历史背景影响功能区

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变化

住宅区分化

主要原因

基础

形成渐大

影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德育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__________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_________。 __________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2.分化过程 __________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 3.发展趋势 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______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__________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 注意:工业化的实现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住宅区的主要原因,它也是推动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区 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加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拓宽原有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 3.区位特点 ⑴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常见功能区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 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 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沈阳? ???? 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判断 1.城镇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 ) 2.某一种功能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 3.城镇功能区中一般面积最大的是居住区。( √ )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付租能力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2.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判断 1.距离城镇中心越远,地租一定越低。( × )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深刻的影响。( √ )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19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语文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图1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2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B.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冬季 C.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D.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运便利 2.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街区的通风散热 B.街区的疏风防寒 C.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3.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B.b C.c D.d 【答案】 1.C 2.A 3.B 【解析】1.ac段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平原地区)河床易摆动,而多曲流,A 错;河岸d岸为凸岸,泥沙淤积作用明显,夏季为汛期,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更多,沉积作用更显著,B错;河岸c岸为冲刷岸,受河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决堤,C正确;古镇选址河流a岸---凸岸,主要是地势相对较高,水患威胁较小,取水方便,D错。答案选C。 2.从图1的经纬度位置看,该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盛行西北—东南风。而图2中,该古镇内街道走向也为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答案选A。 3.根据题目要求,要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所以不能在a处,A错。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在c、d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C、D错。只有b处是凹岸,水流较深,可以发展港口运输,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古镇的环境,B对。答案选B。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精编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XXXX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武”汇报课 教学设计 课题:XXXXX 执教人:XX 班级:XXX 时间:XX年X月X日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了解城市中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4.掌握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理解各种功能区的特点和位置要求,并联系实际 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 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功能分区的结构及各个功能分 区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城市的了解,体会社会进步、城市快速发展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 坏处; 2.意识到城市合理建设与规划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城市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中最主要的三大类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四、教学难点 城市三大类功能区的形成、特点和位置要求。 五、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班级为高三学生,首先,这部分内容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学习难度较初学者而已容易,现在已形成地理学习的思维;其次,本节课的主题为城市,同学们对于城市的了解较多,体会较深,对本课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 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知识在现构建网络——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过程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七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 功能 一、选择题 (2009·宁夏模拟)读下图,回答1~3题。 1.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 ( ) A.组团式 B.集中式 C.条带状 D.放射状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城市被交通线和河流阻隔成片状分布并且每片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功能区系统,因此应为组团式。 答案:A 2.根据图2信息可知,甲城市的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①~④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SO2浓度的等值线延伸方向看,该地的盛行风向应为东风,故火力发电厂宜布局在城郊西部④点,对城区污染较小些。 答案:D 3.适合K点布局的企业是 ( ) A.火电厂 B.印染厂 C.污水处理厂 D.自来水厂 解析:K点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结合选项分析可建自来水厂。 答案:D (2009·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 )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规划工业区地形平坦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有防护带与居住区隔开,对居住区污染小,故选项D正确。居住区临近铁路,噪声污染较大。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区,建筑工程量较大。 答案:D 5.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解析:防护带适合布局停车场、日用品仓库、消防车库等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答案:A

(2008·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 )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读图可知,④地位于河流的下游环城公路附近,且人口密度呈增长状态,综合判断该区为工业区,所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工业用地。 答案:B 7.下列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在变化,但总体来说城市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图中③商业区不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以它的商业服务等级不是最高的,服务种类也不是最多的; ①位于中心商务区,人口密集,不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区;K滨河带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可以修建开放式公园。 答案:C 右图为某城区地 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城市中最繁华的商业街是 ( ) -①及L3-① -①及L4-① -①及L2-① -①及L4-① 9.下面反映该城市地价剖面的曲线,正确的是( ) 解析:城市地价主要受交通的通达性与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影响。图中①为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应是地价最高的街区。根据图上信息,离市中心(①)等距离的四条街中,L1-①和L3-①等地价线弯曲大,说明沿线的商业活动多。L1-①及L3-①的地价高,地价随离市中心距离变长下降的速度慢,等地价线沿街道向外凸出更加明显。 答案: 廉租房是指政府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并非高档住宅,一般为一梯四户。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综合地价高低、交通便乘等因素,东莞市廉租房的位置,首先选建在左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影响廉租房主轴线与经线斜交成一定角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采光 B.民俗 C.通风 D.交通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高中地理 2.1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媒体与教具] 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 【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活动,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 【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

2019年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查字典数学网小编带来了2019年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供练习!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19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形成城市带 2.该城市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解决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B.使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更加突出 C.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混杂 D.使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解析:第1题,可从两幅图的对比中直接得出结论。第2题,城市部分企业的向外迁移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压力,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即更加突出城市中心区的商务功能。 答案:1.B 2.B

读图,完成3~5题。 3.从城市空间结构看,日本东京属于() A.同心圆结构模式 B.扇形结构模式 C.多核心结构模式 D.田园城市结构模式 4.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5.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①日本东京是一个沿海城市;②各种城市功能用地的分布状况;③皇宫位于东京市的中心。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各功能区的分布准确判断东京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答案:3.A 4.B 5.C 6.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商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____________,表示住宅支付地租能力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距市中心远近对于______的影响最大。 (3)图中OA为________区,该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是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专题

微专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精析】 一、城市功能区 1.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 2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二、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1)主要是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3)城市工业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污染较重的工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能污染空气、水源的工业应当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2019年新版高中地理必修2 2.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精编教案: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指导】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乡村空间结构的分化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城镇的概念、功能区的形成及常见功能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及主要措施。 重点难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特点。 教学策略:导学用合一。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大圩古镇”导入。 学习过程: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教学活动1(自主学习):读教材P25、25页和图2.3,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乡村? 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3、村落内部结构是怎样分化的?有什么特点? 4、指出浙江兰溪诸葛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学生交流自学成果。要点如下: 1、什么叫乡村? 乡村是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等。居住用地形成了村落。 3、村落内部结构是怎样分化的?分析浙江兰溪诸葛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特点:空间分布如八卦图。村落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巷道呈放射状延伸,民居没巷道分布;以大公堂为核心,形成多个居民区;商业区分布在对外交通便利的上塘周边地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活动1(自主学习):读教材图2.4及相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城镇? 2、简述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特点。 3、说出城镇常见的功能区及其特点。 4、解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分析香港、沈阳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学生交流自学成果。要点如下: 1、什么叫城镇?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地区。 2、说出城市功能区的成因及特点。 成因:城市里人口众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 能 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城市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不 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3.应用:在区域示意图上,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区别不同城市等级和体 系。 考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主题1 功能区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核心知识再现] 1.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况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 点状或条状分 布 商业区活动繁忙,昼 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 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于沿主要 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 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工 业化后出现分 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分化;位 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 文化区相连 原因:①环境优美; ②文化氛围浓,人口 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原因:①便于工人上 下班;②收入低,文 化教育程度低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