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书法创作中无意识性的对话

关于书法创作中无意识性的对话

关于书法创作中无意识性的对话
关于书法创作中无意识性的对话

丁雪峰先生关于书法创作中无意识性的对话

时间:2001年11月16日

地点:北京晋唐书画院

高国庆北京晋唐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

丁雪峰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

高:我从小喜好书法艺术,从事书法创作与研究多年,看到古代许多尺牍作品非

常精彩,这些东西不是专门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作者也不是刻意书写,但是,这些作品

更有内涵,更有味道。您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书法家,又一直从事书画教学,您认为书

法创作的状态应该是认真严谨好呢?还是随意自然好?

丁:书法作品真正的佳作是“神品”、“逸品”,这些作品中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气息”。这种气息,有人说是“天机”,有人说是“灵气”。这种气息是难以刻意追求的。

唐代的书家李嗣真是最早把“逸”放到诸品之上的。他对“逸品”的诠解是:“偶合神交,自然冥契”,“神合契匠,冥运天矩。”张怀瓘在评张芝时说:“心手随变,窈冥而不

知其所如”;“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

“自然”作为哲学范畴,其核心内涵是“无为”;作为书法美学范畴,其核心内涵

也是“无为”,即自然而然,随意生发,不假造作。但“自然”的美学内涵又有其特殊性,书法艺术的“自然”美,主要体现为“无意”。

古代书家从自己亲身的创作体会和他人成功的创作经验中领悟到,优秀作品的产

生往往出于无意,恰恰不是刻意追求的产物。所谓“无意”,即指创作中的无意识、无

目的、非功利、自发性。

宋代的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疾,叙睽离,通

询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馀兴,淋漓挥洒,或

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法帖之可贵正在于其逸笔挥洒,无所用意。对此,明代的书家解缙亦有同感,他说:“(钟、王)遗迹,偶然之作,枯燥重湿,秾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董其昌则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宣和书谱》评晋王浑“其作草字,盖是平日

偶尔纪事,初非经心,然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者”;评晋王衍“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

而洒然痛快见于笔下”;评王安石“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对于行

草书的赞赏几乎都点出了其不经意的妙处。历代书家所言,都已说明佳作乃无意得之。而与此相反,“太著意”则被引为书家之大忌。西方的艺术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

英国18世纪前浪漫主义诗人杨格认为作家的独创性“具有植物的性质,只是自然地生长,而不经过什么造作”,创作是“无意识的”自然生殖。现代美国符号学派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说:“艺术冲动有时也可以是自觉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

诞生;但是,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英国的语义学派文

艺理论家瑞恰兹则说:“这是在各种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最本质的东

西往往好像是无意中完成的,好像是个副产品,是个偶然伴生的东西”虽然他们没有中

国道家式的哲学思维,采用的概念和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说的是同样的情况。可以

证明,文艺创作中的无意识状态确实是存在的,并不是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

绘画和书法亦然。白居易在《记画》一文中盛赞张敦简的画“工侔造化”,“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明丰坊《书诀》称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作字“笔与神会,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这实在是不解之解,但深究下去也很困难。于是,或委之于天赋,如宋代画论家郭若虚以为“六法”之中“骨法用笔”以下五法皆可学,惟独“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或归之于

神力,如元方回所云:“满眼诗无数,斯须忽失之。精深元要熟,玄妙不因思。默契如神助,冥搜有鬼知。平生天相我,得句非人为”。

因此,有意、无意即为技、道之别:“巧生于习,习生于专;专有意,习无意。无意而意生,意生而笔到,有不知谁之为之者,进乎技矣。”

高: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书法创作中“无意”的作用,我研究过一些古代书论,也看过一些当代人的书法论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但不是很多,看来很难用一句二句话讲得清楚,这可能涉及到艺术思维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丁:你说得非常对,艺术思维需要凭借灵感,古人叫做“兴会”。灵感是很微妙的,犹如五代和尚贯休所说的“竟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有意寻觅反倒阻滞了灵感的发生,无意求索却能引发灵感的到来。

书法创作是人的复杂的精神生产,完全排除意识的参与,纯粹处于迷狂或梦幻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极端崇拜自发性的非理性主义的美学理论,是背离科学的分析的。然而,确实有不少意识活动是会阻碍艺术思维的运行的,因为艺术思维有着不同于其他思维的特点。例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论书画有一席话讲得非常透彻:“作一书、一画,或以应人求情,或意在成幅卷及册子,则恐有不合矩度,不厌人心目处,必不免有矜持惨淡之意。人心胜,斯天机少,虽云合作,能合其所合,不能合其所不及合也。画稿之作,不为欲存此纸,欲用此笔。心无纸笔,则但有画心;并不曾有画,则但有画理、画意、画情、画韵;其理与意、与情、与韵,又尚在可有可不有之间。至于理、意、情、韵且可有可不有,则落笔时之超象外,与天游,举平日使尽气力不离故处者,到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且绕指柔化为丹汞,直是一点灵光透出尘楮矣”。这段针砭时弊的议论的确是很精辟的。书法创作要求有个人的独创性,艺术思维要求有想象和幻想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如果一心想着如何袭取名利,如何迎合流俗,种种杂念横亘于胸中,种种顾忌悬挂于心头,那就无异于套上重重枷锁,又怎么能创造出传世的佳作呢?因此,书中之法帖,由于超脱了这些限制,倒能透出“一点灵光”。

高:如果按照这样无意的创作状态,是乎写行、草书容易发挥,写正书不易发挥?

丁:“行、草”与“正”书各有千秋,正书以人工胜,稳妥严谨,精当洗练,但有时不免失之于雕琢;行、草以自然胜,触物兴怀,涉笔成趣,但也可能漫无边际,失之于粗疏。“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提出一个书学悖论,一方面书家无意于书,无意于佳,更无意于传世,即“无心插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随意点染,而有了书,有了好书,有了可以传世之书,即“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思路不仅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早就说过:“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高:这非常不易理解,老子说:“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已经上升到“道”的层面,所以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要靠自己去领悟!您是怎样理解这一问题?

丁:非常对!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无意于佳乃佳”的内涵非常深刻。“无意于佳”,即在作书时,精神完全放松,心理处在弥散状态,不把写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之间随意发生,平时难以显露的人之本真,如同禅宗的顿悟,会突然间澄彻身心,流播纸楮,创作出好的作品。表面上看,书家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这是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

首先,聚精会神、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书家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书家完全清醒,意识聚集并高度活跃,这样的思维是准确的、严谨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严谨、规范而陷入狭隘,而不能自由挥写,不能寻找到“自然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为我们对意识聚集的局限作了详尽的研究,他们通过无数试验证明,我们的眼睛,或者说得更确切点,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书

法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集的这种选择性、狭窄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和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乃佳”的原因所在。在“无意”的不经意和无心的状态下,有意识注意和意识聚集无法形成,这就可以使书家免于陷入刻意雕琢,过于狭隘的不利于发现书意的困境。

其次,书法艺术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书家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一块辽阔的大陆。基础非常扎实,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书法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如果说以帮助书家达到准确、精当、严谨、洗炼的话,那么无意识则可以帮助书家把意识狭小的焦点扩大为一种广阔、丰富而包罗万象的审视。正是透过这种弥散的审视,书法艺术的潜在次序才易于被发现。西方有的学者说:“艺术创造是在心理的、深邃的、无意识上获得营养的。艺术家比起一般人更善于自由地驾驭自己受压的内驱力,而且能在这过程中用神奇的审美次序及和谐来引导它们。”。这些话未必完全适合于书法创作,但他肯定艺术创作需要无意识的协助,则是无可避讳的事实。苏东坡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其原因就是肯定了无意识对书法创作的作用。如果正书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行、草书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冲破意识的“防卫”,施展它的才能。这样,画家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一诗的最后二句云:“作诗大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一般人认为这是指诗人来了灵感,要赶快捕捉住诗情,不让它跑掉,这自然是对的。但所谓“灵感”,也就是将有意识提出的任务,交由无意识去完成。诗人、书家抓住的这一刻,抓住这一刻“随意挥洒”,就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这里值得提出的还有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的一段话:“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故余论文旨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论诗旨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刘熙载以他的艺术家的敏感,发现诗歌创作与文章写作的不同。文章写作要有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才能把道理讲透彻,把事实摆清楚,所以他说“文善醒”。“醒”,即是明意识,在清醒的意识中,才能准确地控制和安排好那些概念和逻辑。诗歌创作要有动人的情感和鲜活的意象,才能把情景描摹好,所以他说“诗善醉”。“醉”,即不清醒,是潜入无意识状态。而“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即指无意识的特殊的张力和创造力,可以弥补意识之不足,而透露出不可思议的“天机”来。由此,刘熙载提出他的论诗宗旨是“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语出自《诗经·载驰》,意思是说,你们出了许多主意,都不如我自己出的主意。刘氏用它强调诗表现诗人自我的特征。不难看出,刘熙载的话含有这样的旨趣:诗人之“醉”正是他的不“醉”,因为诗人从“醉”中得到了“醒”时得不到的东西。刘熙载所说文章与诗的创作不同的理论,也非常适合于书法艺术,写正书相当于作文,而行、草书创作恰是写诗。这与张怀瓘“心手随便,窈冥而不知其所如”,苏轼“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无意于佳乃佳”是一种精神状态,好像书法创作的状态非常重要,但是历代书家都非常强调书法的基本功及修养,这又是否有些矛盾?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也不是做白日梦。苏轼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积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他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说:“余尝爱梁武帝评书,善取物象。而此公尤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苏轼这里是在评论怀素(藏真)的书法,他认为怀素“为人傥荡”,性格豪爽,所以他的书法“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就像那“没人”(有潜水本领的人)操舟,心中有数,不怕掉到水中,也不关心能不能渡到对岸,所以尽管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也能

举措自如稳妥。书家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他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既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又能“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也就是说,偶然实乃出于必然,“无意于佳乃佳”,所仰靠的无意的张力和创造力,其实是以深厚的功底为基础的。若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佳”的效果是不会自来的。关于这一思想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较好的发挥。他说:“大率有意于求工者,滔滔皆是,工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大气魄”、“大能量”就是根柢,有了这个根柢,才能谈“无意于佳乃佳”。这就说明,只有那些在才、气、胆、识、功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准备的大家,才可能在“无意”中,于“无心”中,获得那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天地自然之音”,发现书法的潜在的艺术次序,创作出传世之佳作来。

浅谈农村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浅谈农村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而无法正常进行写字课的教学,导致学生写字无章无法。众多学校也没有从自身意识形态里下功夫,还停留在以前“老教学”的时期,没有加大写字教育的宣传力度,导致家长也不认真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写字课教学。学生偶尔参加一次书法比赛,捧回一纸名不副实的获奖证书还沾沾自喜,这不但无利于学生的后期培养更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老师来说,挑起这份重任,责无旁贷。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

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臵、这个处臵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主观创造素养,书法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手段之一。“书画同源”,书法的美也是无限的,个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字都有其独特性,书写者对审美的角度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从中体验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莫测,进一步领略书法的妙境。书法拥有的美与渭独树一臶、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臵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 ⒉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

与自由的背离_浅析大众文化中的_集体无意识_

2011年08月下 青春岁月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标准也相应扭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目的。为了满足合“大众文化”这一概念,那些在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目的性的自由,人们不断寻求“标新立异”。被文化大潮埋的喘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以商业性、流行性、娱不过气来的今日,为了彰显个性,唯有开辟创新大道,于是,乐性和普及性为其基本特征。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人“凤姐之流”与日俱增,“小月月之流”又超越其上,“艳照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门”、“诈捐门”层出不穷。虽然大众文化引发的是盲目跟风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在暂时气,但是,人们又为了追求个人的特殊性,不断地“不拘一克服人们现实中的茫然、孤独感以及生存危机感的同时,也在降格”,只是这种“不拘”又一次跌进普遍之中,仍然是一种低着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普遍的社会价值标准理论: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主义理论,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是什么呢? 工业”批判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都是对合目的性最终导致的是目的自由的丧失。人们追求世界的合大众文化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极大的否定与颠覆。他们或从大众文目的性是为了达到自由的目的,但是,人们在追求这种目的的手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面来批判,或从其对文化领域的侵害来否段上的自由将使人们丧失目的的自由。手段的自由指的是“破”定,抑或从大众文化原始特点的异化来剖析。 之后的“立”。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不断打破别总之,批判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这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它人的极限,树立自己的成绩(就与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样)。这演变历史及弊端。在这里,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种“破”的方式是自由的,是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的显现,产生了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导向,论述其与真正“自一定的主体性效应,但在大众文化中,这种价值实现经常伴随着由”的背离,最终我们会看到,大众文化导向的是“集体无意异化,因为主体在追求价值实现的时候,自由给予的标准是“怎识”。 么都行”,“怎么都行”也就是“怎么都不行”,于是标准便不存在了,继而这种“立”便成为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自由达到一、注重价值原则,追求合目的性 一定的极限,反而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自由,为了自由而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重自由便不是自由了。 心下移”的趋势,精英文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大众文化取而代之并趋于主导文化之列。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以三、对于真、善、美,大众文化越过真和善,强调“美”,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更是新时期下文化思想解放自由导向最终的“集体无意识” 精神的推动。所以,大众文化在现阶段或多或少表现出与社会主大众文化注重对价值原则而不是真理原则的把握,注重个人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一面。 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整体价值,这便是跳跃了“真”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什么呢? 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那就是“美”! 相对,指的是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人们往往用“孤独的大众”来形容大众文化的主体,“孤单求和服从真理。纵观现今大众文化,可以看到它的两个趋势:一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方面指都市生活的个是从原始的以追求认识社会为动力变为如今的盲目跟风,这并无聊空虚而促生庸俗大众文化的兴起,另一方面指主体的个性化不是自主产生大众文化的需要,而是一股小的文化之风的侵入,追求使得“世界地球村”变为“一人一村落”。个人的见解不一足以让大众都为之动容,人们在其中失去了自我型。第二个趋势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作茧自缚的导致了求不得知音的孤独感。 是从注重文化的娱乐性变为重其消费性,形成一个公式:精神消严格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追求的并不是真和善基础上的美,费品=物质商品。越来越多的大众认为精神的享受在于买书、看它实质上是追求了异化的“美”。豪赛尔把“无聊”定义为大众碟、上网之中,认为对纯粹的高雅文化的享受只是上层人之事,文化的最终原因,贝尔也说:“它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作为大众的精神寄托就在这里。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在思考》求。”随着大家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聊的躲避,大众文化也就成中说道:“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为享乐、消费的代名词。追求的世界,越来越像道家追求的精神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世界一样,渐渐地变得似乎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是现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 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幻的世界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综观这两大趋势,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各种文化之潮的不断来种异化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袭继而自己做出适合个人趣向的选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认识世(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界基础上而创立文化之风。 日本有位学者近日做个一篇报道,说日本的年轻一代趋向于偏重于目的性的追求,即对结果的过分看重。马克思、恩格“集体低智商”,因为对漫画、美少年的喜爱的年龄层次已经蔓斯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真延到了三十多岁,“大叔控”、“萝莉控”队伍壮大,引起社会正的自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大众对于价值原则的的担忧。对于我们国家的大众文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重视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追寻合目的性而不是合规律性。正如叔的存在,大众文化不是导致个性追逐者的消弭,就是导致随波逐本华对非理性的强调,他通过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扬弃,实现了从流者的沉沦,最终导致“集体无意识”。似乎“它的存在是它的康德传统形而上学到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变,即客体到主体的事,我什么也没有”。后现代主义因此悲哀的说:“大众文化作过渡,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过渡,从肯定的价值观到否定的品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特价值观的过渡。也许是叔本华的思想代表了现代人的“心声”,征。” 越来越多的人崇拜的是叔本华式的非理性,而不是如建国初期对所以说,大众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顶礼膜拜。这种注重个人感受的非理性便是一种合的主体。 目的性,这也是人们在文化参照系太多而无法做出一种选择的情况下的逃避心态,只能以对个人感兴趣的新事物的迷恋来达到个【参考文献】 [1] 肖 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人精神的寄予。 [2] 叶志良. 大众文化[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对各种大众文化的选择态度,便是接下来要说的价值标准问题。 【作者简介】 二、在价值标准上,强调以“人”为单位的“众”,是手段许静(1989—),女,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自由的获得与目的自由的丧失 学。 与自由的背离 ——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 许 静(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与真正的“自由”的背离,及其导向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大众文化;自由;价值观;集体无意识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书法作品的格式

书法作品的格式 导读:本文是关于书法作品的格式,希望能帮助到您! 书法作品的格式 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条幅 条幅指长方形的幅式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 (二)屏条 屏条一般将宣纸竖向对裁,自上而下,从右而左,逐行书写。除独幅外,还可以多幅屏条成偶数排列起来合并为一件作品,但字体需要统一,一气呵成。也有的多幅屏条内容是独立的,但字体、风格需要统一。还有的多幅屏条书画结合,交相辉映。常见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达十幅、十二幅。 (三)对联 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画的两边。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文字音律上平仄相对,书写时左右应有呼应之感。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

(四)横披 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五)中堂 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宽度与长度比例一般为一比二。常见的有长四尺、五尺、六尺等整张宣纸写成。内容可以写长诗或短文,或只写几个大字,甚至只写一个大字。 (六)斗方 可以将斗方视作中堂的特殊形式,它的长与宽相等,既可以将其装裱成中堂那样独立悬挂,也可以将其做成方形镜面,镶嵌在镜框之中。 (七)匾额 大都悬挂在亭台楼阁、厅堂馆室的上面,一般匾额字体多为楷书、隶书和行书,也有古朴的篆书。字少而大,结体严谨,疏密匀称,气势磅礴,庄重严肃。独立悬挂或者配以对联。 (八)手卷 是书法作品中左右展开较长的一种格式,因为其形成长度远远大于宽度,而且长度太长无法悬挂,只能用手边展开、边欣赏、边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长卷”。其内容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组)诗词。手卷篇幅较短的有三、四米,长的可达十米以上,宽度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间。卷首外有“题签”,卷内开头有“引首”,后有“题跋”。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这种比较与设想或许都可以成立,荣格毕竟以他的智慧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推动了精神分析往社会心理学的转向,但是却不应以这种比较而忽略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先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祁路白祁路白2012-12-05 19:33:24 《荣格解梦书:梦的理论与解析》

浅谈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写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字如其人,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写字,出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等,近代有毛泽东、启功等,好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在看好字,其实也在进行一次美的熏陶,而糟糕的字使人看了很累。练字也练人,先练姿势后练字,姿势不对不练字,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相伴,能使人终身受益。“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集中反应了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性。 1、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今,人们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手写汉字的机会普遍减少。曾经作为中小学生启蒙教育的书法学习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部分学生书写丑陋,错别字层出不穷,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了。眼下,孩子的字越写越难看,已成为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的共识。写好字,应该从娃娃抓起。读书与写字密不可分,上学时不仅要识字,还要会写字。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通晓中国文化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称中国的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近代有一位文化名人曾这样评价书法的魅力:“书法艺术包含了中国人审美的所有准则。”著名书法教育家陈振濂也说:“书法艺术是艺术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淳朴的美的形式。”且不说

篆、隶、真、行、草诸体各具情态,诸如:提按、顿挫、轻重、快慢、枯润、疾徐等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书法艺术中都有着最充分的体现;从美育的层面上看,又有着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初级的要做到严正、端庄、均衡、对称、流畅之美,高级的则应在运动、节奏、意境、神采、气息、格调、情感上下工夫。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集文字意境美、形态造型美、趣味神韵美、气势力度美于一身的书法艺术理应承载起美育的重任。中国汉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比如笔画的长短、用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 2、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进课堂,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让其又快又好地书写, 会使其终身受益。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增设书法课,既能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写字习惯,又能磨练孩子的性情,陶冶情操,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接续,功莫大焉! 常言道“字如其人”。它不仅仅是用来交流沟通的,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的活动。它犹如人的“第二张脸”,你运笔的力度、轻重和涩滑,无不展示你的性格、气质、能力和潜力。通过改变书写,有时还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莫不可等闲视之!研究表明,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

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4.狗年楷书对联 5.狗年楷书春联 6.楷书春联横批 7.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8.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汇总

书法的布局和落款

书法的布局和落款 书法的布局 由于书写内容的不同,字数的多少不等,又由于书写篇幅的不同,纸(或其它)有大有小,有竖有横,因此,书法作品的布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无穷的。这里我们选出几种常见的布局形式介绍如下: 中堂也叫做整纸直幅。它是书法作品中篇幅较大的一种。用整张宣纸(不裁)竖着书写。中堂的尺寸大小,一般有:六尺整纸中堂(六尺长,三尺宽 五尺整纸(五尺长,二尺半宽 四尺整纸(四尺长,二尺宽 还有一种“小中堂”为三尺长,一尺半宽。再小的就是四尺宣纸,横三开,装裱好也是中堂的形式。 条幅也叫做立幅、直幅、立轴等。也是竖着书写的书法作品,但是它比中堂要窄,通常用整张宣纸直着对开(竖裁一半),或比一半稍宽一点,一般尺寸为: 六尺条幅(六尺长,一尺半左右宽) 五尺条幅(五尺长,一尺二寸五左右宽) 四尺条幅(四尺长,一尺宽) 三尺条幅(三尺长,一尺宽) 屏条它和条幅一样,形式也是竖而窄长的。可以说是条幅的组合,以四条或八条(或再多至十条、十二条、十六条等)合为一堂,一堂为一整体,书画皆宜。在书写屏条时,一定要注意其整体的艺术效果,要求和谐统一。尺寸与条幅大致相同。 横幅也叫做横披。它与条幅相反,条幅是竖的,而横幅是横的。用纸横着书写,各种书体都行。 横额也可叫做匾额。与上面的横幅相近,也是横着书写,就是字数少,一般多是三四个字,挂在书房或厅堂。 对联通常也称做“对子”。上下两联为一副。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对联的文句讲究对仗,书写时也应注意其形式的对称美。对联包括:堂联(裱好后挂在厅堂,也有的分开配在一幅画的两边),楹联(用木板复制成瓦形,相对在厅堂前的柱子上,也叫“抱柱对”)、硬对(木板复制的,一般为楠木,刻字后涂上石绿色)、门对(刻在大门上,两扇门各一联,左上右下)、春联(过春节时,贴在门框上,一般常用红纸书写,其宽窄、长短要根据门框而定)。 册页与斗方这两种都是一尺左右的小品。册页有“横册”、“竖册”,大小不等。每集八页、十二页、十六页以至再多数十页,装裱而成,一折一折的用手翻着看。册页宜书宜画。斗方是一尺见方的宣纸,装裱成册也叫“方册”。单页的斗方可以裱成片,为“镜芯”,装在镜框之内挂起来欣赏。 手卷也叫做长卷。形式与前面讲的横幅相似,但横高(上下)还要短些,而横长(左右)册页可以一直接下去,长度不定,因在欣赏时,要用手展卷而观,所以叫“手卷”,也因其横长而可以无限地接下去,所以也叫“长卷”。 扇面扇的样式很多,如“团扇”“折扇”等。这里我们只介绍折扇的扇面。按照传统的习惯,扇面可以一面作画,一面写字。扇面的布局形式根据内容、字数的不同而变化。我们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书法的作品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宝藏,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一种独特艺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

书法作品格式

书法作品格式简介1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 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欧体)、盛唐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

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欧阳询 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个人想法。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观念非绝对。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Ego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同种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被压抑的情感思想或者经验(举例:花是香的,红色容易唤起激情情绪)。特点是普遍的,冲动的,本能的。贡献么,在艺术创造理论上的推动,还有美学方面的。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现在学术界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为了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以便更好的和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说”进行比较研究,先对其进行辨析是必要的。首先,从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和普遍心理倾

楷书四大名家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张醉素: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羊薄: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谢: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 崔杜: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

书法作品的形式与布局

书法作品的形式与布局 书法作品格式简介1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