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缘政治-缅甸

地缘政治-缅甸

地缘政治-缅甸
地缘政治-缅甸

东子: 缅甸问题,中方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

缅甸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表现在:与阿拉伯、非洲、印度洋岛国的能源、贸易、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的通道的畅通与安全,为21世纪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缅甸则为海上丝路最为便捷的通道,大大缩短了中国与上述地区国家交流的距离。

中美在缅甸问题上的共同利益----维护缅甸的国家统一 在缅甸国内各种问题上的决策过程要放在这个大的战略环境下来看待,不能总是拘泥于缅甸内部各个民地武、各个不同政治派别的利益争斗。实际上,美国目前对缅甸的战略也是基于中方的这种战略考量而采取的对策,在这个角度下,就不难理解美国对缅甸的政策和对待缅甸国内各个民地武和不同政治派别的立场,这也是从单纯的政治角度来说无法理解美国为什么对缅甸现政府这么热络的原因。

简单地说,就是中国需要一个统一的缅甸来保障能源通道的安全,而美国则需要一个统一的缅甸来实现围堵和切断(或者掌控)中国能源通道。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谁在缅甸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策,则必然会将现在的缅甸政府或者说占缅甸45%的主要民族缅族推向另一方的怀抱,从而出现2:1的对决格局。这也是缅甸政府最为清楚和理解的现实,因此,缅甸政府和军队认为:中国和美国,不管如何暗地支持亲华或者亲美的民地武地区,都不会越过维护缅甸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这条红线,换言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绝不会支持亲己方的民族和地区脱离缅甸而独立。

中国在东盟和印度洋方向面临的连环式挑战:

1、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并于6月初正式宣布了与此战略配套的军事部署。中美两国在亚洲没有任何领海领土的纠纷,更多的是对亚洲领导权的竞争,超过了简单的军事层面,上升到文明的运势和走向,是全方位的综合较量和博弈。

2、美国虽然把亚太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后撤至关岛和澳大利亚一线,但在印度洋方向却加强了军事力量,并加强了在泰国的军事基地的力量,同时也准备将军事力量返回越南,积极拉拢老挝,作为切断中国对东盟日益增加的影响力的战略部署。

3、大幅度地改善与缅甸现政府的外交关系,这也说明美国意识到缅甸在中国的

印度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开始加强对中国后门通道的围堵。

4、印度等区域力量,也在试图遏制中国的印度洋方向发展,虽然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以及在区域稳定上有着一定的合作机制,但在藏南问题上有着尖锐的争端,同时,印度还在大力加强自己的海军,显然是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越来越担忧。

5、美国与欧洲在阿拉伯和非洲,采取各种手段颠覆多个国家现政权,培植亲西方的政府和势力,从源头上来切断中国印度洋战略的终极目标。

中国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耕耘,在东盟问题上,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各个方面,植根于东盟国家的肌体,虽然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国有着尖锐的争端,但这已经不妨碍中国与东盟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事实上东盟很多国家选择的是经济上依靠中国,军事上依靠美国。

在缅甸问题上,中国一直支持缅甸的统一、主导缅甸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缅甸内部各个政治势力、民族矛盾的和解,特别是在缅甸在经受长达20多年的西方经济制裁中,中国几乎是缅甸唯一可以依靠的国家,在新的时期,中国更是在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的劣势:

一切靠经济利益来维系东盟的关系,没有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加强与东盟的联系,这些方面虽然有些成绩,但与经贸的成绩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而美国,则是看中了中国的软肋,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强硬手段回应中国的战略。实践也证明,单纯的经济手段哪怕是强硬的经济手段,也比不上军事的强硬。

中国的应对:

湄公河惨案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管官方出于何种考虑,尽力将惨案限定在单纯地刑事案件范围,但不可否认地是,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加强了泰国的军事基地的力量,加大了对老挝的拉拢利诱力度,开始介入越南和泰国主导的湄公河流域开发委员会。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中国西南与东盟最为便捷的经贸大通道,湄公河惨案的发生就能使这条经脉血管很快停止运作,就足于说明中国单纯地依靠经济来扩张自己的影响力显得那么脆弱和不能经受任何打击。

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以中方为主成立的湄公河流域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说明中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开始意识到其它手段也要强硬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还不够,需要将这个低层次地联合执法机制放在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下来审视和升格,最终要将这个机制上升为中国--东盟军事合作组织或者公共安全合作组织,以此强力手段来保障经贸的安全。

在缅甸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也会与美国展开全方位的竞争,经济上我们有了巨大的优势,但如何保障这种巨大的优势?我们需要与缅甸在军事、政治、文化、媒体等各个领域展开更大范围的合作:在为缅甸的统一和反击军事入侵问题上做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做出的重要的军事承诺;在缅甸民族争端和冲突问题上,应该作为一个公正的调停人身份积极介入;在缅甸各方政治力量上,积极接触和发展,保持足够的关系和影响力;在缅甸政府问题上,积极支持他们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对美国在缅甸的势力发展采取积极的全方位挤压和溶合政策,在合作中挤压,在挤压中选择有利的溶合,而不是选择单纯军事对抗或者单纯地经济手段应对。

繁霜尽是心头血:

世界上的事有口头上的也有实际上的,谁敢说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中国与巴基斯坦不是实际的盟国?

军政府时期缅甸全面倒向中国,那时双方是一种类结盟关系,而今美国及其盟国深入缅甸,缅甸国内政治形势巨变。缅甸由倒向中国转变为在中美之间中立平衡。这种局面对缅甸是最有利的,它必然极力保持这种左右逢源、两面得利的局面。

经由缅甸铺设输油管线以绕过马六甲海峡及南海的决策,是建立在缅甸依赖中国的基础上的。现在缅甸形势发生巨变,这一战略的基础已经动摇,已经付出的代价反而成为缅甸在中美之间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为了满足缅方的欲求,中国步步退让,反而导致了边境一带的大乱:外国情报机构借机深入边境地区、拉拢民地武,毒品泛滥,边民情绪不安。

当务之急是中国必须对缅甸作出重新评价,对于一个左右逢源、两面谋利的缅甸,是否还能托付重大战略利益?“毒蛇噬手,壮士断腕”,按照十年来形成的和谐习惯继续掩盖敷衍,最后必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果。中国赔钱买轻贱,自取其辱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李晨阳? 一一2010年大选以来的缅甸政局 1 缅甸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说七步走民主路线图和2010年大选是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主导的,那么缅甸新政府2011年3月上台后推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是由吴登盛推行的,同时得到了丹瑞等人的首肯以及人民院院长吴瑞曼等人的支持,昂山素季和民盟在西方国家的协调下,给予了必要的配合三新政府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以及1988年民运的主要学生领袖在内的多数政治犯,允许流亡海外的民运分子回国,承诺既往不咎;逐步放松了对国内媒体的控制以及对国外媒体的封锁,直至取消新闻审查和对所有网站的屏蔽;建立了人权委员会,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推进国内的民族和解三迄今为止,缅甸的新体制运转基本正常,新政府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议会和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11月底12月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分别访缅标志着缅甸的政治改革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认可,而缅甸出任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显示其国际 ?李晨阳,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三

地位已有了明显提升三 缅甸突然发生急剧转型的动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其中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以及西方的压力是导火索,缅甸国内民众对军政府的不满是根本原因三尽管上述因素长期存在,但这些因素在2010年前后发挥作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军政府高层免受国内外的清算,并非军人集团突然对民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军队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要求进行变革和推进民主化三 2 体制内的矛盾依然存在 从表面上看,缅甸新政府和军队高层中没人公开表示反对改革,实际上体制内各大力量的矛盾比较尖锐三除了相对隐性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前军政府主要领导人与现政府领导人之间二现政府与议会之间二执政党与现政府之间二现政府与军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 从缅甸新政府成立伊始,吴登盛总统与副总统吴丁昂敏乌之间的矛盾就趋于激化三吴丁昂敏乌2012年7月辞职后,吴登盛总统与人民院议长兼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三吴登盛与吴瑞曼在政见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双方只是比较在意他们各自在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导者地位,尤其是吴瑞曼强调议会在缅甸新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对政府不同意给公务员加薪和把议会的专门委员会列入联邦机构有所不满三巩发党前任总书记二现巩发党第三副主席吴铁乌也不满巩发党在政府人事安排和大政方针方面作用有限,并且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因而多次扬言 巩发党不是执政党 三2012年10月,巩发党举行首届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党内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三直到近期吴瑞曼接替吴登盛出任党主席之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三此外,吴登盛总统在2012年8月和9月两次改组内阁,将大批所谓的保守派高官革职,并将总统府部长从2名增加到6名三这一举措固然强化了吴登盛在政府内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激化了被清洗者的不满情绪三不过吴登盛总统的执政总体上得到了缅甸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可,其影响力在稳步提升三 此外,从总体上看,缅军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既要维护其在政治二经济领域的特权,也对国家的未来走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对缅甸民主政治的前景仍存在一定的疑虑,因而不愿意很快地退出政治舞台三因此,近年来军人9 91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一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 — 6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 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作者|杨文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 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 究中心研究员作者|马亚华,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员来源|《地理学报》2016年6月刊 导读: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中国战略资源在全球更有效率地配置,对于中国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纵观国际体系发展脉络,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和平崛起的中国更需要地缘大战略的支撑。不论是地缘政治或是地缘经济法则,均脱胎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推演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国家地缘大战略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根据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地表有限的资源供给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动物”在

生存压力下会自发地运用以军事为支撑的国家力量去攫取 更多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这一逻辑赋予了国家竞争的“零和”性质。 因此,通过军事、政治活动的殖民扩张以及获取国家资源成为早期大国地缘关系的常态。这正如德国地理学家Friedrich Ratzel所言,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本质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有机体”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由于Alfred Thayer Mahan “海权论”和Halford John Mackinder“陆权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关键海域和中亚地区遂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原子行为体(atomistic actors),是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对国家而言,若以交换机制摄取资源的成本小于掠夺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则战争将不会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深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给予了国家资源交换机制的可能,使国家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地缘关系主要矛盾逐步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地缘经济亦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所谓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生产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是一种以跨国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为主要手段,附加国家及政府意志的经济联系。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2016年11月11日 社会变迁是人类学长久以来的探索领域,在人类学的学术重镇英国更是如此。自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奠定功能主义之后,英国的人类学长期采用的一种静态的社会功能论来分析他们的田野民族志发现。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满足于功能主义的简单的一元分析,而试图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这些学者很容易的发现了功能主义理论中对于历时性取向的匮乏,同时也发现了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矛盾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社会并不是像功能主义原本假定和在民族志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均衡和不变。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比如格拉克曼(Gluckman)在他的理论中就承认了在社会之中,矛盾 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也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他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在仪式中被象征性地解决,甚至反过来又加强了社会的连续性和团结性。与格拉克曼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类学家还有一些,比如福蒂斯。总的来说,这些人的理论多少是对于功能主义的一种修正,他们代表了当时人类学者们对于功能主义中的一些缺陷已经察觉,同时试图做出弥补的努力。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像利奇这本书一样给人类学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正如莱曼在译序中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这肯定是库恩意义上的一场真正的范式转换。”在这里谈到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有多么经典——实际上这一点也无需多言,而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清楚在利奇做出这本研究的时候,英国人类学界的状况,从而让我们理解利奇到底是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这才是理解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从1939到1945在缅甸生活、服役、调查写成的民族志报告。正是 建立在对缅甸克钦人的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同时又包含着对于英国人类学界强烈的反思,这本书才酝酿而出。该书的创新性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F.K.莱曼和张文义在《利奇克钦模式的得与失》(代译序)中总结了《缅甸》的三大贡献: 1、颠覆了人类学原本对于族群范畴的认知。在《缅甸》之前,人类学家一直习惯于将族别范畴(被命名的并自我认同的社会体系及其文化)在原则上认作原生的实体——认作本质主义的身份,一个社群“真正是谁”。《缅甸》之后,我们被迫开始重新思考族性,并非将其想象为社群中社会政治关系的函数,因此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固定的或单一的。 2、利奇的研究促使我们从之前将文化仅仅只作为“上层建筑”而已的陷阱中走出来,而迫使我们从新思考,我们所认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民族自身所有的?又有多少是被附加在这个民族的身上的。尤其是,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个人往往将文化视为是客观的、固有的,但是赋予该民族这种文化的人或者人类学家往往要认为,这种文化是被建构、被赋予的。以中国的民族识别为例,实质上就是国家政权将族群范畴的一次蓄意分配。而中国今天所构建的一种“中华民族”实际上也是一种族群构造运动。利奇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困境。 3、《缅甸》将东南亚与北部的纽带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放入了现代人类学发展的中心来审视。中国西南是东南亚与中国的缓冲地带,或母宁说是一个交叠地带。许多云南的族群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扮演了“文化中间商”的角色。因此,要充分理解中国的族群建构,我们不但应该将云南的各族人群放入现代中国族群类别建构以及总括性的中华民族这一范畴的 的背景下来看,还应该放在东南亚与中国的背景下来看。(这种看法,实际上是让我们关注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放在相互联系的背景之中去看待,而不是孤立的去看待某一个人群,二是要求我们关注族群与国家间的互动,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操纵中来看该人群的反应。) 在同一篇文章中,也通过征引一本文集的导论(Chit Hlaing 2007a)指出了对于《缅甸》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一、办理签证 中国公民进入缅甸,持外交、公务护照可免办签证。凡持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护照来缅甸都需办理有效签证。缅甸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云南昆明的总领馆及驻香港总领馆受理办理签证的业务。 (一)签证 1、办理旅游签证进入缅甸可停留28天。因公或商务来缅可申办商务签证,停留期限不等。逾期滞留每超一日罚款3美金。凡停留超过一月的,离境时,需在移民局或机场移民局处办理离境手续(DEPARTURE FORM)。旅游签证不能办理延期。 2、在缅停留超过3个月需办理外侨证,延期签证需交费,分1个月、3个月和1年。 3、旅缅华侨持中国护照出境前需在缅移民局办理回缅签证(RE-ENTRY VISA)。 (二)在缅经商须知 凡持商务签证在缅长期经商,需办理以下手续: 1、劳动卡(LABOUR CARD) 根据缅甸政府规定外国人在缅甸长期经商,若需办理签证延期,首先要办理劳动卡。办理劳动卡需要以一个当地合法注册登记的公司雇员身份到缅甸劳动部办理劳动卡,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 2、办理签证延期(VISA EXTENSION)、逗留许可(STAY PERMIT) 办理劳动卡后,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同样要当地合法注册登记公司出具证明,到商务部办理手续,然后再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一般一次可延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签证逾期,每日罚款3美元,也需提供相片并交费。 3、办理外侨登记证(F.R.C.) 凡到缅甸后居住时间超过三个月者,均需提前到国家移民局办理外侨登记证,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超期未办者将被罚款。凡到缅甸后一个月内申请办理外侨证的外籍经商者只需交纳9美元,超过一个月后换取者需交18美元。 4、离境表(DEPARTURE FORM) 凡到缅甸居住超过一个月者,离境前需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离境表。长居住者,需向移民局交回外侨登记证,并领到2张离境表,其中一张离开时交机场移民局,另一张下一次回缅时,再到移民局换回原有的外侨登记证。回到缅甸一个月内换证交6美元,超过一个月需交12美元。 5、办理往返签证 往返签证有多次往返签证和一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三种。一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为一个月。 在缅注册的外资合资公司董事可申请六个月或一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一般外国经商人员可申请三个月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不分有效期长短,收费均为180美元。一次性往返签证收费54美元。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 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 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在苏联的倒下,便想建立一个美国的世界。面对苏联的倒下出现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 美国把在政治民主、共同价值观和总体相同的宗教以及相近的文化的欧洲作为在亚欧推广民主的桥头堡;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范围,分别对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的在总体目标上反对法国、支持亲美的德国、介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 三个问题: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二、长期执政后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 三、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如何?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1962年缅甸军队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到2010年多党制选举,军政权执政近40年。 为什么缅甸会建立军政权? 军政权为什么能长期执政? 一)军政权建立的原因 1948年缅甸与英国和平谈判而获得独立。独立后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权 ?许多国家发生军事政变的共同原因:政府不能有效地领导和控制军队 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生存危机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合法性 程序合法性:选举(P188、220) 魅力合法性:独立运动领导人昂山、吴努等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 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 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 运动) 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 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 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 显然议会民主制政府未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受到较大威胁,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民众,尤其是军队精英的极大不满。 ?结论:西方式议会民主制本就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缅甸缺乏生长的基础,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缺乏有效性更是雪上加霜。缺乏有效性是军队不满政府并举行政变的主要原因。 (二)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 军政权: 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 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1.1962-1974年军政权(直接统治) 2.政府体制: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体制,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拥有 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建立各级“革命军事委员会”体系 3.政党制度: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长期以为,中国一直处于美国的战略包围之中。美国人一向是务实的,对于中国未来将是美国最危险的战略竞争者这一现实,美国人清楚的很。 所以,在整个亚太地区,美国的核心战略就是遏制中国,而其一切活动都是以此为中心,诸如美售台武器,与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日、美韩、美巴“非北约盟国”、美国在阿富汗以及在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存在,甚至最近传出美国欲重租越南金兰湾。这一切,使美国建立了一条从日本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亚的包围圈,完全把中国的战略发展遏制在这条基本线上(“第一岛链”)。 中国以其25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三代领导人都明白中国目前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50年)还属于次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压力很大。所以,中国在国际上处处示弱,不愿过多的趟浑水,甚至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问题上也是尽量大事划小,小事划无,能搁置的尽量搁置。如果实在不行,也就最多发一些不痛不痒的声明,鲜见实际行动。这一切的行为,虽然让国民很不舒服,很不解气。但其实冷静下来,也不能不赞同中央的这一做法,实乃无奈之举。 在国际生存环境中,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有些人会认为是统一台湾,打破美国的“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太平洋,直接面对美国。我赞同打破岛链的说法,不过我认为突破点不在台湾,而在缅甸!! 在子陵的贴子中,很少看到有人提及缅甸,即使有也是一些批评缅甸军政府的腐败统治和中国与其的暧昧关系。却很少看到大家对缅甸对于中国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在此,我提出我的一些观点,请名位朋友不吝指正。 缅甸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关系密切,曾是几代中国王朝属国。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扼守印度洋与太平洋要道马六甲的出入口。如果说控制新加坡就控制了马六甲的咽喉,那么控制了缅甸就相当于掐住了咽喉的气门。其实中美双方在亚洲的直接交锋,在缅甸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自从缅甸军政府推翻了亲美的文人政府以后。美国就一直在制裁缅甸军政府,资助反政府势力并有直接派遣特种部队从事颠覆活动的行为。中国是否参与了缅甸军人的政变,这不得而知。但现在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支持者却是不诤的事实。在外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缅甸军政府要不了一个下午就会被推翻。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中国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 在中缅边境,双方经济来往频繁。缅甸的最大贸易来源不在其海外贸易还是中缅边境贸易,在缅甸有大量的中国正式和非法移民,保守估计有20万之多,大多从事商业和建设以及人力劳作。在缅甸大多数地区,和中国云南差不多,你到了缅甸有时会感觉还在云南。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政府有意无意的同化措施,总之除了一些受西方资助的反对派游击队和部落武装外,目前缅甸跟中国的关系已经是非常紧密了。 回到刚才“打破岛链”的说法。缅甸与台湾相比,缅甸有着台湾无以伦比的优势。

缅甸局势及其发展趋势

缅甸局势及其发展趋势 马燕冰 【英文标题】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rma and Its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马燕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当缅甸政府正为2010年大选做准备之时,一系列突发事件使其国内局势骤然紧张,也使缅政府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从现在到2010年大选之前,缅局势可能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动荡之中。然而,其政府仍有较强的国内控制能力,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军势力悬殊,不太可能爆发全面内战。西方国家对缅制裁难以奏效。中缅友好关系大局也不会改变。 【关键词】缅甸局势/少数民族武装/中缅关系 近年来,缅甸政府为加快民主化进程,采取了制定新宪法、确定选举日期等多项举措,并进行了诸多准备工作,以确保预定于2010年举行的大选能够顺利进行。但2009年5月,发生了昂山素季被审判事件,引起缅国内反对派的强烈抗议和西方国家的谴责。8月,缅政府军与缅东北部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果敢同盟军”对峙交火,造成该地区局势动荡,大批难民涌入中国境内,波及两国边贸和中国境内的安全稳定。中国与缅甸接壤,经贸关系密切,连接两国的重要油气管道即将动工。上述事件既为缅的大选陡增变数,也关系到我边贸发展、边境及与缅能源合作项目的安全。 一、目前缅内外局势正朝有利缓和的方向转变 1.缅政府控制能力增强,但改编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任务艰巨。近年来,缅政府正稳步推行“七步民主路线图”,先后恢复国民制宪大会,主持制定新宪法并获得全民公投通过,定于2010年举行全国大选,将把国家权力移交给民选政府。

根据新宪法,缅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三军总司令为各种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将继续在国家政治方面发挥作用;缅还将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奉行自主、积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许外国在缅驻军。缅政府十分重视此次大选,将其视为迈向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正全力实施各项准备工作。它专门成立了由最高领导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领导的“过渡时期政策委员会”等机构,加紧审定《选举法》、《政党组织法》,并扶持民间组织“联邦巩固和发展协会”组织政党参加选举。 缅最大反对派、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等在野政党一直指责新宪法和预期举行的大选缺乏公正性和广泛性,认为军方仍将在选举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民盟遭受政府打压,组织涣散,其领导人除昂山素季外均年事已高,难对政府构成实质威胁。目前,在缅甸的5700多万人口中,追随民盟的仅有10万人左右。 缅政府在促进与少数民族和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缅有135个民族,独立以来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内战状态。1988年底,现政府改变对少数民族政策,开始走和解与政治解决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的现实路线。1989-2005年,已有17支较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很多小的武装组织已经放下武器。尽管活动在缅泰边境地区的最大一股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克伦民族解放军还没有与缅政府和解,但总的来说缅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是成功的。根据缅政府与多股大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达成的停火协议,停火期间少数民族组织实行有条件自治,在辖区内保留武装,自主管理地区事务。 为增加2010年大选的参选人数和扩大选区范围,使选举更具合法性和公正性,稳定边境形势,优化投资环境,缅政府拟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进行改编,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制。新宪法规定,政府军是为国家提供防御和安全的惟一武装力量,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必须解散,划归国防军管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州。缅政府为接受改编的武装分子提供两条出路,一是进入国家警察部门,隶

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地缘战略

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姓名:柳红斌学号:2015405010116 上课时间:周二 、 日本的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导读:仔细研究日本以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北有俄罗斯的压迫,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 关键词:脆弱,不稳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永恒不变的制约因素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臵。地理因素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如影随形,各国在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政治的思考。作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上极其脆弱的国家,日本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解析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日本浅间火山脚下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 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二、日本的国际地位

浅谈中国是否应介入缅甸局势

浅谈中国是否应介入缅甸局势 最近,缅甸政府军和缅北各部落武装打得不亦乐乎,早先有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大打出手,最近又有“果敢王”彭家声带队打回果敢老街和缅甸政府军大打出手。对此,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应直接插手缅北的战事,应对缅甸政府军进行强力“回击”,应该帮助果敢打缅甸政府军....。.总之,他们认为,中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解决缅甸内战。甚至,有人因为中国政府的超然态度而认为是“软弱”表现。 针对缅北战事,很多战友也发来信息问占豪的看法。那么,面对缅北战事,中国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中国的超然态度真的是软弱表现吗? 其实,在1月21日占豪就写过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缅甸内战背后的大国较量才刚开始!》,文中就对当前缅甸的局势及中国的态度做出了分析,如果读懂那篇文章,相信就不会产生上述疑问。 下面,个人就缅北战事再进一步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在网上,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应军事介入或军事支持缅北的少数民族武装,以此来解决缅北问题;也有一些自由主义者借机嘲笑中国软弱,认为中国解决不好家门口的问题,何谈大国?前者认为,中国不出兵或不出武器支持,不但丢了面子,还说明中国政府缺乏魄力,会被他国认为软弱可欺;后者认为,中国本来就能力不行,政府又软弱,中国对缅北“无能为力”证明其看法正确。 对这两种看法,个人认为都是缺乏理性、全局思考的表现。我们考虑缅北问题,应该考虑三个方面:一、缅甸政府、缅甸政府军、缅北各武装的利益取向都是什么?二、中国介入能否解决问题?三、介入成本如何?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5年1月4日,缅甸内比都,为纪念缅甸联邦第67个独立日,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 了盛大的阅兵庆典,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席。 我们先看缅甸各方的利益取向。 缅甸政府:缅甸政府当然希望早一些统一缅北,这样整个缅甸即可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缅甸即可进行现代化改革。所以,缅甸政府整体主张通过谈判和签署和平协议来解决问题,条件是各武装缴械。 缅甸政府军:过去数十年,缅甸都是在军政府的控制之下,缅甸政府军在缅甸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但是,随着缅甸改革,军队的力量正在被边缘化。基于此,相比缅甸政府的态度,政府军则则更加强硬,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缅甸政府军为了保持自己的集团利益,最近与美国也有眉来眼去,试图在美国和缅甸改善关系进程中,发挥更加独特的影响力。 缅北各民族武装:缅北的各民族武装成分非常复杂,可以说是犬牙交错,有点类似中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而且,这些武装的起源也复杂,譬如克钦独立军的前身在二战时与美国有很深的渊源(缅共解散后也有缅共成分);再譬如果敢的彭家声也有缅共背景,但他也是缅共的背叛者;在缅北,也有二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军远征军的遗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巨大武装毒贩集团头子坤沙就是国民党残余部队里历练出来的....。. 总之,缅北地方武装很多,他们割据在缅北的不同地区。他们的利益取向是建立独立王国,能够独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考虑到现实条件不允许,他们更倾向于与缅甸建立松散的联邦政府,保留自己的独立武装,说白了就是实现军事、经济的高度自治。 搞清楚了上述几个方向的利益取向,那么我们就要尝试着分析一下中国直接介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 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学生姓名:xx 所在院系:xxx 所在年级:xxx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

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

地缘战略理论论文

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缘于古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学科分类上,有过广泛的讨论,甚至认为地缘战略学仅仅是一个介于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边缘理论。事实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地缘战略理论从来都不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体现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特色鲜明的抱负,即地缘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收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还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关切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导致多种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以卡尔·豪斯浩弗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学派”。与那种主要关注在全球封闭体系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地理政治学不同,地缘政治学首要特征在于明确将现代民族国家看做一种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寻求生存的有机体。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体现了“达尔文主义”对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日耳曼民族的终极使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缘政治学带上了极为明显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地缘政治学确切地说包含了两大根本主题:一是为身处列强重重包围中的德国、尤其是一站结束后处于凡尔赛体系重压下的德国,寻找摆脱各种外在的枷锁以及适合其最终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二是为德国最终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国而教育民众,从而使他们能够具有某种足以与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空间意识。地缘政治学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两者都是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社会科学的体现。所以虽然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缘政治学固有的那种赤裸裸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同样使其在二战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唾弃,而造成地缘政治学带有强烈决定论色彩的根源,是它与1848年后逐渐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尤其与日耳曼民族对现代欧洲负有的终极使命感过于密切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注定了地缘政治学的生命力无法持久。 海权论和陆权论 美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是海权派地缘战略理论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认为,地缘优势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统治全世界;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较大的领土面积,一定的人口数量,适宜海洋事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优良的政府体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的主要目标;与敌海军舰队决战并消灭之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确保制海权必须采取有效的海军战略. 然而英国地理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麦金德则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欧亚非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他称之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 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大体包括东欧平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中亚和中国西北.麦金德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动趋势对海权与陆权两者间力量对比的潜在含义,二是海洋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大陆国家的有力挑战。这两大主题根本上体现的乃是几个世纪以来英美在对外政策上的传统恐惧感,即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某个单一强大强权控制大陆及由此而丧失海洋优势的恐

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埃德蒙?R.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家。1937年利奇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调查研究,战后他重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曾任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和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但他的观点与列维—斯特劳斯有一定的不同,是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的根据,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后来他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利奇的象征人类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对神话、巫术、仪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文化与交流》(1975)等。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这本书作为利奇的成名之作写于1949年,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当时正是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论在学术界占上风的时代,倡导平衡论,主张在预设一个平衡的社会系统的前提上,研究出此平衡系统中的社会事实。当然, 利奇也承认自己的描述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就的, 但他自认为他的这项研究不同于前人的地方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限定了时间跨度,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 稳定的结构大约可以保持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光景, 其次, 是在于想搞清楚平衡论假设的理想的模式是什么。这样他便引人帕累托(Pareto) 的动态平衡(moving equilibrium)的观点, 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延展的社会系统。另外,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也对利奇有很深的影响, 这在后面所论及的有关贡劳制和贡萨制的相互转换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1也就是说他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功能结构主义缺乏探讨社会的冲突和变迁,只是一味的追求着均衡和稳定性而实际上所谓社会人类学的事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主张动态的平衡。 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平时社会人类学家所钟爱的实际的田野调查资料不过占了四十几页, 余下的都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追随布朗的人类学家们认为他们所处理的社会从时间维度上看是永远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当中的,并且相信此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说社会本来就不是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的话, 利奇认为有关先前的一般社会学的范畴应当进行调整。首先是有关社会结构的概念,利奇以为,社会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结构是一种模型,这种模型作为逻辑的建构仅仅是存在于他自己的头脑中的, 但作为真实的社会又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是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