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分析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分析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分析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分析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王国刚

一、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分析

央行负债数额和负债结构的变化是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调控结果的一个主要方面。例如,在实行从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央行负债中的“货币发行”将加大、“存贷款金融机构的存款”将减少;反之,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央行负债中的“货币发行”将减少、“存贷款金融机构的存款”将增加。因此,分析央行的负债状况变化,有利于分析货币政策的走势和央行的调控能力高低。

表1选列了中国人民银行1999~2008的10年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在这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从39171.6亿元增加到了207095.99亿元,增长了428.69%。其中,“储备货币”从33629亿元增加到129222.33亿元,增长了284.36%,但引致“储备货币”快速增长的主要成因不是“货币发行”。“货币发行”的数额从1999年的1506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7115.76亿元,增长了146.29%;但它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却从1999年的44.82%降低到2008年的28.72%,与此对应,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38.47%降低到17.92%。“储备货币”快速增长的主要成因是“金融性公司存款”,它从1999年的1472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2106.57亿元,增长了525.36%,由此,在直接关系上可以判定,这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不是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债务性资金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而是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从金融运行中获得资金,因此,货币政策不属于从松范畴。再具体一点看,2000~2008年的9年间“储备货币”年增长率及其“货币发行”年增长率和“金融性公司存款”年增长率如图1所示,除2005年外,“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长率均高于“货币发行”增长率,尤其是2004、2006、2007和2008等4年中,“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率都在26%以上,由此,推动了“储备货币”的高增长。在“储备货币”中,“货币发行”的增减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松紧,而“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减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松,二者的货币政策取向和效应是相反的。就此而言,2004年以后的货币政策属于从紧范畴。这似乎与200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20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的从紧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之处,既然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资金,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性公司存款”数额,那么,为什么“货币发行”在2005~2008的4年间也呈10%以上的高增长?由此,货币政策是紧还是松,就不容易说清了。第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中“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发行债券”从1999年的118.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5779.83亿元(增长了384倍),“政府存款”从1999年的178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6963.84亿元(增长了8.5倍),它们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率,由此,一方面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负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降低了“储备货币”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负债中的比重(1999年为85.83%,2008年降低到62.40%)。由于债券发行中市场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屡屡发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债券的流标事件),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掌控政府存款的数额,所以,这些资金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掌控资金能力有所弱化。“自有资金”在1999年以后连续3年减少,并在2002年以后持续不变的态势,也反映了这种掌控资金能力弱化的态势。第三,“其他负债”从对中国人民银行总负债的减项(即负数)转为在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所占比重达到8.77%。这意味着,在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负债的资金来源依赖程度提高了,它将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

表1中国人民银行负债结构(1999~2008)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中,2002年以后,“准备金存款”不再单列,它并入了“金融性公司存款”;2008年起,删除原报表项目“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及其子项“活期存款”,增设“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所以,1999~2007年的“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实为“非金融机构存款”;1999~2001的“总负债”根据对应科目计算得出。表2选列了美联储从1952~2008的57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支票存款与现金”占总负债比重最高,1952年为56.3%,2000年为88.44%,2008年为54.34%。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50年多时间内,“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流通中的现金”(即“货币发行”)始终独占鳌头,1952年为90.97%,2000年为98.72%,2008年6月为99.28%。“流通中的现金”占总负债的比重,1952年为52.17%,2000年为87.32%,2008年6月为83.89%。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的50多年中,就负债方而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货币发行机制。另一方面,“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始终不大且比重持续降低(1952年为5.69%,2000年为1.01%,2008年6月底为0.6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科目的资金突发性增大,它在“支票存款与现金”中的比重也急速提高到16.26%。这反映了在抵御金融危机过程中联邦政府对美联储的支持力度。第二,“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数额,在2007年12月底之前虽有增减但总体变化不大,它在美联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1952年为37.67%,2000年为3.02%,2007年底为2.23%;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底突升到38.23%。这一方面反映了在2007年底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并不存

图1储备货币及其子项增长率(2000~2008)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表2美联储负债结构(1952~2008)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网站资料整理。

在资金过剩(因此,那种认为2007年之前存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说法,是不符合美国实践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大量商业银行惜贷并将“过剩”资金转存于美联储的现实(这是引致“流动性陷阱”发生的一个主要成因)。第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的负债结构虽然每年有所变化,但它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增加所引致,其他科目变动不大,所以,尽管在50多年里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巨大调整(其中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但美联储的负债结构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格局。

表3选列了日本银行从1998~2009年4月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在这10多年历史中,“货币发行”始终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主要来源,它的比重在1998年为61.23%,2007年上升到73.04%,2008年虽然下降到66.37%,但仍处于高位。因此,可以判定,就总负债而言,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调节货币发行数量(这与美联储相似)。第二,“现金存款”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重要来源,它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4.80%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2.38%;但增长最快的应届“其他存款”,1998~2008的11年间增长了191,23倍,它在总负债中比重从微乎其微的0.067%上升到举足轻重的9.63%。另一方面,2001年4月以后,日本银行开始利用“回购协议”获得负债资金以抵补“已出售票据”的减少,但在2003年3月“已出售票据”为0以后,“回购协议”的数额也呈逐年减少走势,转而替代的是“货币发行”增加。这反映了日本银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机制,已经从借用证券机制转向了利用存款机制,由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货币政策操作机制趋于成熟。第三,在这11年中“准备金”的数额变化不大,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3.18%降低到2008年的2.63%,因此,在这11年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日本银行较少运用准备金机制来调整债务性资金数量。

表3日本银行负债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日元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网站资料整理。

表4选列了欧洲央行从1998~2009年4月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与美日相近,“流通中的货币”是欧洲央行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占总负债的比重1998年为49.01%,2006年上升到54.58%,2008年降低到36.74%。这反映欧洲央行主要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总负债数量。第二,“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是欧洲央行负债的重要来源,1998~2008的11年间持续增加,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从12.52%上升到23.71%。2008年8月“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为2043亿欧元,但在9月份美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它在10月份猛然增加到了4589亿欧元,12月份又增加到4923亿欧元。这反映了面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体系惜贷的倾向和步入流动性陷阱的选择。但到2009年4月,这一数字从高位快速下降,表明了欧元区商业银行体系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逐步减缓,信贷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放贷(而不是存入央行),由此,促进着经济复苏。第三,欧洲央行并非主权国家的央行,按理说,要获得政府债务是不容易的,但在欧洲央行的负债中却有着对欧元区政府的债务。虽然在1998~2007的10年间,这一负债数额逐年有所减少,但在次贷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2008年1月起,它就急速增大。2008年10月,猛然从9月的623亿欧元增加到1094亿欧元,到2009年4月已达1523亿欧元。这不仅反映了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而且反映了欧元区各国的协调行动。第四,“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以及“对非居民的外币债务”)是欧洲央行具有特色的科目。按理说,各国央行的负债资金来源于本国居民,但欧洲央行的一部分负债资金却来自于非居民。“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不仅有着逐年增大的趋势,而且在2008年9月以后的金融危机中突然扩大(2008年8月为801亿欧元,10月达到3034亿欧元)。这意味着,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了这些非居民的约束。第五,“重估账户”也是欧洲央行具有特色的科目,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虽然从1998年的8.59%降低到8.46%(到2009年4月又上升到11.13%),但总的来说,呈现出绝对额逐年增加而比例数变化不大的趋势。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负债结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与美、日、欧等央行有着两个主要差别:其一,“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且有着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是央行的专有权,也是央行资金的主体来源。就央行的总负债而言,货币政策各项工具(如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最终都将落实到货币发行量的调整。“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落实货币政策(不论从松还是从紧)过程中,可自主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由此,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可能时常偏离于货币政策意图。为了弥补货币发行量较少的缺陷,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大幅增加“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替代方案,这虽然解决了负债资金的数量困难,但也引致两方面问题的发生:一是通过这些科目所获得的债务资金,不

仅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应支付的利息在2000亿元以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行政机制,这既不利于推进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切断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行政纽带,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增长率和总负债规模明显大于美、日、欧。这种总负债规模扩大和高增长率主要不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基础上的,而是运用金融手段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民银行贯彻实施的与其说是货币政策,不如说是金融政策,即通过与存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资金转换来增大负债资金(从而可操作资金)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汇率折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美国,但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却明显大于美联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207095.99亿元(大致为30321.5亿美元),但同期美联储的总负债仅为22495亿美元;同时,在总负债数额与GDP数额的对比中,中国人民银行位居高位,2008年为68.88%,而美联储仅为15.84%。将这些数据带人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窘迫状况和可继续扩展的有限程度。

表4欧洲央行负债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欧元

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央行网站资料整理。

二、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分析

“负债”记录着央行的资金来源,“资产”则记录着这些资金的使用去向和配置格局,“资产=负债”表明央行获得的资金应全额在“资产”中使用和体现。如果说负债方反映着央行通过承担债务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资金数量和流向,

那么,资产方则反映着央行通过行使债权的方式来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调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货币数量。显然,分析资产结构是分析央行贯彻货币政策能力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表5列示了中国人民银行从1999~2008的10年间资产结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资产总额快速增长。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总额35349.8亿元增加到207095.99亿元,增长了485.85%。这在下述对比的各国和地区央行资产增长率中是最高的。第二,“国外资产”快速增加。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中,“国外资产”的比重不仅占居第一位而且有着快速上升的趋势。1999~2008的10年间这一比例从40.9%直线上升到78.49%;在“国外资产”中,“外汇”所占比重长期居高不下,1999年为97.25%,2008年为92.05%;从具体数据来看,“外汇”从1999年的14061.4亿元急剧增加到2008年的149624.26亿元,增长了964.08%。第三,“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所占比重呈下行走势。1999年这一比例为43.49%,2008年降低到4.07%,这反映了通过再贷款等机制来调控商业银行存贷款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力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第四,“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数额明显增加,但比重明显降低。从数额上说,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从1999年的3833.1亿元增加到11852.66亿元(增长了209.22%,期间2006年曾达到21949.75亿元,增长了472.64%),但它占总资产的比重却从10.84%下落到5.72%。这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资金数量调控力度的减弱。第五,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资金额扩大,占总资产的比重有所提高。假定“对政府债权”和“其他资产”两项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数额和货币资产数额,那么,1999~2008的10年间“对政府债权”的数额从1582.8亿元快速升至16195.99亿元(增长了923.25%),与此同时,它占总资产的比重从4.48%上升至7.82%;“其他资产”的数额虽从2002年的5266.2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027.2亿元(增长了52.43%),但它占总资产的比重却从10.30%下降到3.87%。这两项科目的变化反映了10年间公开市场业务规模明显扩大,它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就此可以说,与1999年之前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方式已更多地从直接调控金融机构转向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来间接调控金融机构资金数量。第六,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中没有“货币资产”科目。虽然在实际运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必然拥有一定数额的货币资产,但在它的资产结构中看不出有多少货币资产以及货币资产的走势变化。由于在其他科目中不可能存有人民币货币资产,人民币货币资产只能寄存于“其他资产”名下。据此,从“其他资产”的数额和走势中可以大致判断,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的货币资产数额不大,它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呈下落之势。美联储的资产结构如表6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国外资产的数额变化不大,它占总资产的比重呈快速下落走势。美联储的国外资产主要由“黄金与外汇储备”和“SDB”两项构成,1952年的数额为233亿美元,到2008年底增加到379亿美元,56年间增长了62.66%;但同期占总资产的比重从45.24%降低到1.67%。这不仅反映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联储在维护美元中心地位的功能走弱趋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联储在维护美元国际地位上无力,而且与关心国际经济相比,美联储愈益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调控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第二,“财政货币”的数额明显增加。但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则明显降低。从绝对额看,56年间“财政货币”的数额从46亿美元增加到387亿美元,增长了741.30%,但它占总资产的比重从8.93%降低到1.70%。就2007年7月以后的变化而言,虽然有着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成分,但在2007年6月“财政货币”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已降低到4.26%,因此,2007年8月开始的次贷危机只是加速了降低的速度,没有改变这一比重降低的总趋势。第三,“对国内银行的贷款”数额长期基本不变,但发生次贷危机后急剧增加。在1952~2007年6月的55年间,美联储“对国内银行的贷款”大致上维持在1亿-3亿美元之间(尽管这段时间内,美国经济和金融发生一系列剧烈变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但在2007年8月以后,随

着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美联储“对国内银行的贷款”顿时大幅增加,到2008年底这一数额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5440亿美元,是2007年6月2亿美元的2720倍。这既反映了美联储针对这场危机所实施货币政策的救援力度,也反映了这场危机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深刻程度。第四,公开市场业务规模巨大、占比相当高。“证券回购”和“信贷市场工具”是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所形成的主要资产,1952年的数额为225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为43.69%),到2008年底增加到10667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为46.98%),增长了464.09%。尤其是在2008年6月以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两项科目的数额猛然从6236亿美元增加到10667亿美元,增长率高达71.06%。这反映了金融危机过程中,美联储通过购买各类证券增强对金融机构的放款力度。将这两项与“对国内银行的贷款”相加可以看到,2008年6月相比,9月至12月美联储通过直接的再贷款和间接的(购买证券等)放款总计向美国的金融机构放出了8129亿美元资金,由此推动了美联储总资产从9520亿美元快速扩展至22706亿美元。第五,美联储的主要资产集中于调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资金松紧方面。“对国内银行的贷款”、“证券回购”和“信贷市场工具”是美联储与金融机构发生金融交易的主要科目,美联储通过这些操作影响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资金松紧。1952年这些科目的资产数额为227亿美元,到2008年这些科目的资产数额达到了16107亿美元,增长了699.56%,它们占总资产比重也从44.08%上升到70.94%,成为美联储资产的主体部分。这反映了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力。

表5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资产结构(1999~2008)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中,2002~2005年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数据为“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和“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两项相加之和。

表7反映了日本央行的资产结构,从中可以看出:第一,资产增长较慢。1998年日本央行的资产总额为912382亿日元,到2008年达到1227708亿日元,11年间增长了34.56%,不仅明显低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增长率,也明显低于美联储的资产增长率。第二,1998-2008的11年间,“黄金”和“现金”的绝对额变化不大,二者大致维持在6000亿日元左右,它们占日本央行资产总额的比重0.66%下降到0.45%,由此可以判断,日本央行的资产增加不是通过黄金和现金的增加形成的。第三,持有的政府债权虽有所增加,但增长率不高。1998年,日本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为520022亿日元,到2008年这一数额增加到631255亿日元,增长了21.39%。具体来看,在2004年之前,日本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数额呈上行走势,此后则呈下行走势。将此变化与“贷款与贴现”的走势相对比,可以看出日本央行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取向和力度的调整。第四,“回购协议”呈现波浪式走势。在2001年4月展开“回购协议”以后,这一科目的数额在2001年5月份达到了160862亿

日元,但在6月份以后开始持续走低,在2008年8月份降低到34300亿日元;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2008年9月“回购协议”猛然上升,达到了87139亿日元,随后几个月进一步快速增加,年底达到了历史最高数额140976亿日元。这反映了日本央行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选择。第五,“贷款与贴现”增长过快是引致总产增加的主要成因。1998年的数额为99257亿日元到2008年达到257709亿日元,增长率为159.64%;期间,2007年“贷款与贴现”的数额曾达到292404亿日元,比1998年增长了194.59%。从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序列看,日本央行“贷款与贴现”的变化似乎与这场危机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更具体看,在“贷款与贴现”中,在2001年8月以后,“票据贴现”科目的数额就长期为0;引致“贷款与贴现”增长的唯一成因是日本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数额急剧增加,从1998年的18618亿日元增加到2008年的265964亿日元,增长了1328.53%。“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从2.04%快速上升到20.99%。将“贷款”和“回购协议”综合起来看,它既反映了日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一期间资金紧张的状况,也反映了日本央行加大对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力度。第六,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是导致资产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98年日本央行的“外汇资产”为34128亿日元,到2008年增加到172870亿日元,11年间增长了406.53%,是日本央行“资产”中增长率最高的二级科目。与此对应,“外汇资产”占资产的比重从3.74%提高到14.0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经济长期贸易顺差的走势。

表6美联储资产结构(1952~2008)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网站资料整理。

欧洲央行的资产结构反映在表8之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第一,欧洲央行的资产增长率较高。11年间,从1998年的6972亿欧元增加到2008年的20767亿欧元,增长了197.86%,快于日本央行,但明显慢于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的资产增长率速度。第二,“黄金”的增长幅度较快,占比较高。1998~2008年间,欧洲央行持有的黄金数额从996亿欧元增加到2177亿欧元,增幅达到118.57%(增速低于资产增幅);“黄金”占资产的比重从14.28%降低到10.48%,但与中、美、日相比,欧洲央行资产中“黄金”占比依然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央行并非为一个主权国家央行的运作特点。第三,“对非欧元区居民的外币债权”(相当于“外汇储备”)的数额变动较大,占资产的比重呈下落走势。在2002年之前,这一科目的数额大致呈逐步增加走势,但在2002年12月达到2486亿欧元的高点后,开始呈现减少走势,到2008年底仅为1608亿欧元;它占资产的比重从1998年的33.03%持

续下落到7.74%,走势与日本央行的“外汇资产”相反。第四,“对欧元区信贷机构的贷款”快速增长。11年间,这一科目的数额从1851亿欧元增加到8606亿欧元,增长了364.94%,远高于“资产”的增长幅度;与此对应,它占“资产”的比重也从26.55%上升到41.44%。具体来看,在2007年之后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央行“对欧元区信贷机构的贷款”猛然增大,从2006年底的4505亿欧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8606亿欧元,增长了91.03%。其中,“长期再贷款”的变化尤为明显,2006年底的数额为1200亿欧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增加到2685亿欧元和6169亿欧元,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3.75%和414.08%。这反映了欧洲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对欧元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反映了欧洲央行调控的重心所在。第五,“对欧元区居民发行的有价证券”呈逐步上行走势。这一科目的数额从1998年的217亿欧元上升到2008年的2712亿欧元(增长了1149.77%),是欧洲央行资产中增长幅度最大科目。其中,尤以2008年的增加额为突出,当年的数额比2007年增加了1750亿欧元,这反映了,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欧洲央行通过大量买入有价证券等方式,化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维护金融市场运行秩序的努力。

表7日本银行资产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日元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网站资料整理。

对比上述各国和地区央行资产结构可以看出:第一,在实施货币政策调控中,各国和地区央行的重心不尽相同。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展开,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来展开,因此,在它们资产结构中,这些方面所占资产数额较大、比重较高。与此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些方面明显弱于美、日、欧。就此而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二,在对比期内,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涨幅最高,但它主要是由“外汇资产”引致的,因此,“外汇资产”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数额最大、比重最高的部分,且有着继续上行的趋势。与此对比,在美、日、欧德央行资产中,“外汇资产”所占比重大大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其中,美、欧还有着比重走低的趋势。这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减弱的趋势,由此,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提出了一个严重的挑战性课题。第三,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日、欧央行的资产结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美

联储以“对国内银行的贷款”和“信贷市场工具”的扩展为特点,日本央行以“回购协议”的扩展为特点,欧洲央行以“长期再贷款”和“对欧元区居民发行的有价证券”为特点,但中国人民银行的对策运作在资产结构的变化中没有明显反映。

表8欧洲央行资产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欧元

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央行网站资料整理。

三、中外央行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链接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平衡表,它强调通过“负债”获得的资金应当在“资产”中全部反映;尽管负债科目与资产科目并不对称,但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是不能改变的。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链接分析,一方面从资产方既可以看出负债资金的配置状况,也可以看出资产方对负债资金变动的需求,毕竟负债资金的增减是根据“资产”需求而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资金的可得状况及其结构对“资产”变动的扩展效应和制约效应,由此,可以进一步看清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和调控力度的走势。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可以看到,资产扩展的主要科目是“外汇资产”。基本背景是,随着国际收支表中“货物”、“收益”、“经常转移”、“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等项目的顺差发生,大量外汇资金进入中国境内,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中国境内外汇资金是不可流通的(即不能用于交易支付和结算)。因此,各类企业手中持有的外汇资金只能存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金融机构来说,外汇资产同样不可使用(既不可用于贷款,也不可用于购买各种证券),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予以购入。大量购入外汇资产,客观上要求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扩展债务资金的内在要求。央行的资金来源,

在对策选择上可有两条路径,即发行货币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债务资金。中

国人民银行选择的是后一路径,由此,形成了在负债方“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大幅增加,在资产方“外汇资产”大幅增加的关联效应。这种关联效应的传递机制是,中国

人民银行通过负债机制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收取的资金,又通过购买外汇资产而回流到了这些金融机构,因此,2003~2008年6月期间,连续21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升到17.5%)、大量发行央行债券等,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并没有紧缩货币资金的效应。

为了购买“外汇资产”而从国内金融机构手中获得人民币资金的操作,与其说是货币政策操作,不如说是金融政策操作。主要理由有三:其一,这种操作并不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为起点,而以从金融机构手中获取资金为起点,运用的是金融机制。其二,这种操作的目的与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货币资金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引致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货币资金松紧,因此,应当不属于通常意义上说的货币政策调控范畴。其三,这种操作的直接结果,在商业银行体系中资产总额不变条件下,只是使“外汇资产”转变为以“存款”和“持债”等方式的“对央行的债权”;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额”的扩大数额与“外汇资产”的扩大数额大致相仿。从这个意义上说,2003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发行债券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虽然在形式上看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但在实质上看却是金融政策的运用。

这种金融政策运用的一个后果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配置严重外化(即资产主要集中于对外资产方面)。200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到了80.90%,比2008年底又上升了2.41个百分点;其中,“外汇资产”占“国外资产”的比重高达92.83%,比2008年底提高了0.78个百分点。“资产外化”的对应面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内配置的资产数额急剧降低,从而,使得央行进行宏观金融的调控能力严重弱化。这引致了两个现象的发生:其一,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越来越集中于“政策”方面,即政策出台和政策监察,已很难在资产数量方面有什么重要的动作。2008年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过程中,甚至恢复使用了对存贷款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按季度数额控制的行政管制措施。其二,中国人民银行获得债务性资金的余地越来越有限。央行票据发行的流标现象不断发生,说明了通过“发行债券”来增加债务性资金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5.5%的背景下,继续运用这一机制来增加央行负债资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08年末,为了展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运作,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但与此同时,又增发了数额相近的央行票据,形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所放出的人民币资金与“发行债券”所收进的人民币资金之间的对冲,结果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然没有因此增加可运作资金。

与中国人民银行不同的是,从美联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关联角度看,“货币发行”是它们负债资金的主要来源,“信贷市场工具”和再贷款是它们资金运用的主要科目。因此,债务性资金增加的主要成因在于满足国内(或经济体内)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尤其突出的是美国。2007年6月之前,为了满足“资产”中“信贷市场工具”的规模扩大需要,美联储“负债”中的“支票存款与现金”随之扩展。在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缓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紧缺,在“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大幅增加的同时,美联储继续快速增加“支票存款与现金”,以满足“资产”中“信贷市场工具”和“对国内银行的贷款”的需要,因此,“负债”的数量变化是“资产”要求的结果。这反映了一个突出的政策选择——在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的背景下,美联储的政策调控重心依然集中于美国的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美元走软过程中,如果运用政策机制支持美元走强不利于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的调控,美联储的选择将是宁愿放弃对美元走强的政策支持,以维护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的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联储的立足点始终是国内经济和金融,它的国际政策服从于国内政策,它对国际事务的负责程度取决于这种负责是否会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带来负面效应。

通过“发行货币”来增强资产面的调控能力,这反映了央行在实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主动程

度,内在机理是“发行货币”是央行的专有权利。与从存贷款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相比,货币发行在数量、成本和运作等方面受到的制约较少,因此,央行的主动程度较高;与此对应,通过“发行货币”所得到的资金在资产运作中受到的牵制也较低。就此而言,通过对比可以得知,美联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等的货币政策运作主动程度较高,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受制约因素较强,因此,比较被动。

四、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运用货币政策调控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重要职责。有效发挥这一职能,不仅对中国人民银行是根本性的,而且对推进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资产负债表恶化的趋势,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积极改善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其结构。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着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活动所引致的资金来源分布状况和资金使用配置状况,它涉及到诸多复杂的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其中,有些问题的解决并非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可行,有赖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各种经济和金融活动的调整,但也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着手的。其中包括:

第一,在负债面,逐步提高“发行货币”占“储备货币”和总负债的比重,降低“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比重。货币发行是央行各项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主动性最高、可操作性最强的机制。在一般格局中,“储备货币”应主要由“发行货币”构成(货币发行,既可以是纸币,也可以是电子货币)。有人担心,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发行货币”的数额将引致经济和金融运行中货币过多,从而引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行。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确实的。在中国金融运行中,长期发生央行“发行货币”的增长率严重低于信贷增长率的现象。这说明,在央行货币发行不足以满足经济和金融运行需要的条件下,存贷款金融机构将通过信贷机制加大派生货币的创造。因此,即便中国人民银行不加大“发行货币”的数量,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行的情形也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发行货币”不是引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行的唯一成因。加大“发行货币”,在有效提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主动程度的同时,有利于降低存贷款金融机构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宏观金融、抑制通过膨胀和资产价格上行的能力。

第二,在负债面,细化“其他负债”。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中的“其他负债”为负数,但到2007年已达14837.14亿元(2009年10月更是高达23759.51亿元,占总负债比例达到10.56%)。在对金融机构负债、对政府负债和国外负债等均已单列科目的条件下,“其他负债”由哪些内容构成、来源于何处?这需要细化此科目才能看清和分析。

第三,在资产面,增加“货币资产”科目,以反映中国人民银行可运作的资金数量状况。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可操作资金隐含在“其他资产”之中,这既不利于清楚地认识和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产的变动状况,给存贷款金融机构以明确的资金可供数量信号,也不利于支持和调整“发行货币”数量的步速。单列“货币资产”科目,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清楚地把握资产中的人民币资金状况,根据这一指标的数量变化情况、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状况等,及时地调整“发行货币”的节奏,从而增强货币政策调控能力,也有利于分析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措施的实际取向。

第四,在资产面,逐步降低“外汇资产”的数量及其占总资产中的比例。在国际收支大量顺差的条件下,外汇资金大量进入中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如何处置这些外汇资金,可以有多种方式。近年来,中国的处置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单方面从外汇市场大量购入,这必然引致央行资产不断向外汇占款集中。缓解中国人民银行“外汇资产”的继续增加及占比提高,可选择的政策路径有二:一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方式,加快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战略步伐,将不断进入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转变为中资机构的对外借贷资金、生产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由此,一方面缓解外汇资金流入中国境内所形成的种种压力,减少中国人民银行资产配置中的外汇资产占款,另一方面,加大

和加深中国经济和金融介入全球化的程度。二是从国家外汇资产思路出发,藏汇于民。国家外汇资产由政府外汇资产、企业外汇资产和家庭外汇资产等构成,将外汇资金集中于政府外汇储备的思路和政策,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汇资金,也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式多路径地将外汇资金输出,因此,需要对此做出调整。早在19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已积极推进了借贷资本的输出,并成功地“从一头牛身上剥下两张皮”,在20世纪发展中,他们又展开了生产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中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需要从经济和金融的各个层面展开各种类型的资本输出,这仅靠政府(尤其是集中式的外汇储备)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外汇资产减少的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将有更多资产配置于国内金融部门,由此,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将随之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将逐步提高。

第五,在资产方面,细化“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增大在这些科目的资产配置数量。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在国内的资产表现,主要反映在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持有数量和比例上,如果这方面的资产数量较少、比例较低,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较差。1999~2008的10年间,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规模、运行状况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两个科目中的资产一直维持在2万亿元左右,这究竟是反映了央行调控能力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如果将这一时期内,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信托投资公司整顿和农村信用社调整等所支付的再贷款考虑在内,恐怕“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中真正由于经常性调控的所形成的资产就不多了。要真实反映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调控,就必须细化这两个科目,以清晰展示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状况和走势,体现央行的调控效能。

【作者简介】王国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转自:《金融评论》(京)2010年1期)

发布时间:2011-1-4 10:21:38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央行负债业务除存款款、货币发行等主要业务以外,还有如下业务可以成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并引起其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变化: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资本业务等。

一、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是央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其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时则体现为基础货币的投放。

发行目的有二: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

(一)发行央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商业银行购买中央银行债券超额准备金减少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央行在总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负债结构;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资产结构。

直接政策效果是改变了基础货币量,这与法定准备金率类似,但比法定准备金灵活,原因在于央行债券可上市交易。

(二)央行债券的发行方式

国际上有两种:

信用发行: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所采用;

外汇质押发行:实际是外汇掉期,为一些小规模的开放经济体所采用(如香港金管局发行的外汇基金票据)。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采用信用发行方式。

(三)央行债券的计价与发行成本

1、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就是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的成本支出。

2、中央银行债券在发行时,多采用贴现方式计价,票面值扣除利息支付就是中央银行债券的价格。

3、与回购(封闭式和开放式)的比较

(四)发行央行债券的招标方式

1、招标方式有两种:价格招标,数量招标

2、两种招标方式的相对优劣比较。

(五)发行央行债券的实践

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中央银行债券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如韩国、日本、德国、印尼等)。

在我国,中央银行债券在2002年9月以前主要采取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形式,之后主要采用中央银行票据(突出其短期性)的形式。

二、对外负债

(一)主要包括:从国外银行借款、对外国中央银行的负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国外发行的央行债券等。

(二)对外负债的目的

1、平衡国际收支。

2、维持本币汇率的既定水平。

3、应付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

三、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是中央银行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它与央行的资本金形成有关,央行资本来源决定了其资本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本来源

央行的资本来源主要有四条途径:

1、中央政府出资

2、地方政府或国有机构出资

3、私人银行或部门出资

4、成员国中央银行出资

从央行资本所有权来看,目前有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是资本属私人部门所有的央行,股东也无权干预和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

无论其资本构成如何,央行实际上都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监督权也因此属于国家,资本所有权已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

(二)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

央行的资本主要包括:

1、法定资本:其具体数额通常会在一国中央银行法中有所规定。

2、留存收益:是央行业务盈利扣除股息和损失准备、重估准备拨付后的部分。

3、损失准备:包括一般损失准备和特殊损失准备。

4、重估储备:是为未实现的资产和负债重估后可能损失的拨备。

由于有些国家规定留存收益全部上缴国家财政,而提取重估储备对一国中央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较高,因此不少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全部资本仅表现为法定资本和损失准

备。我国情况亦如此。

《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版)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盈利按核定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全部上缴中央财政。现其自有资本余额为219.75亿元,主要是法定资本和损

失准备。

(三)中央银行需要多少资本

央行资本业务的重要性不能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提并论,它并不是央行运营的基础,而且在技术上央行可以零资本运作。

但在实际上,央行大都或多或少持有一些资本,以此作为其运作中风险承担的最后防线。

央行出现负资本时,会影响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尤其是在面临危机时,维持央行正资本的法律承诺尤为重要。

我国央行运作中的全部损失由中央财政承担,这等于做出了维持正资本的承诺,但并没有明确具体指标。

第五章教学辅导(中央银行资产业务)

2004-10-15

内容提要

本章讲的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证券买卖业务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类型、我国以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经营状况;理解中央银行开展诸业务的意义;掌握各类业务的特点。

第一节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

一、中央银行贷款业务

1.中央银行贷款业务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其意义在于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国家财政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应急贷款,起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抑制通货膨胀、执行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中央银行贷款按照贷款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商业银行的放款、对财政部的放款和其他放款三种主要类型。

3.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体现出独有的特征:(1)以短期贷款为主,一般不经营长期贷款业务;(2)不以盈利为目的;(3)应控制对财政的放款,以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4)一般不直接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

4.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和票据再贴现;按期限可分为20天以内、3个月以内、6个月以内和1年期4个档次。

5.申请人民银行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具备3个条件:(1)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对象;(2)信贷资金营运基本正常;(3)还款资金来源有保障。

6、人民银行贷款的管理主要有发放和收回两部分。具体程序是:借款行提出贷款申请→ 借款审查→ 借款发放→ 贷款的收回。

二、再贴现业务

1.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额度,通过对信用规模的间接调节,达到宏观金融调控的目的。

2.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其持有的通过贴现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

3.从广义上来讲,再贴现属于中央银行贷款的范畴。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利息支付时间不同。再贴现是商业银行预先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而贷款业务是在归还本金时支付利息;(2)本质和范围不同。再贴现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而中央银行贷款的范畴比再贴现广得多,不仅包括抵押贷款,还包括信用贷款。

4.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通过贴现窗口开展的,贴现窗口是美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保证美国银行和金融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联储贴现窗口的贷款主要分为调节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延伸性贷款三类。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各种金融机构很少求助于贴现窗口,而宁愿利用同业拆借或通过欧洲货币市场来筹集资金。原因在于求助于贴现窗口往往被同业视为经营不善的标志,从而影响其声誉。

5.德意志联邦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于再贴现金额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6.我国的再贴现业务自1986年开办至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商业信用落后且不规范,商业票据到期不能履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再贴现业务目前在我国尚处于不发达阶段。

第二节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意义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对于调节货币流通,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1)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2)配合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削弱和抵消过激的政策调整对金融和整个经济的震动;(3)缓解财政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4)协助政府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种类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国库券以及其他市场流动性非常高的有价证券。

三、美国联邦储备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联储最有效、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联储的政府债券买卖是在与政府债券初级交易商之间进行的。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主要有两个:一是永久性储备调节;二是临时性储备调节。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从事证券买卖业务,有利于增加国债的流动性,促进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同时使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有利于各金融机构改善自身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质量。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是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包括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主体是国债一级交易商。

五、中央银行在买卖证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而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购买。

2.不能购买市场性差的有价证券。

3.不能购买无上市资格、在证交所没有挂牌交易的有价证券。

4.一般不能买入国外的有价证券。

第三节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一、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1.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储备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稳定币值、稳定汇价以及调节国际收支等方面。

2.金银、外汇作为国际储备各有利弊:(1)从安全性考虑,黄金无疑是实现保值的最好手段,但金银的灵活兑现性不强,保管成本也很高,因此,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金银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外汇灵活兑换性较强、保管成本低廉,但由于汇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使得持有外汇面临贬值风险较大。

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保管金银、外汇储备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政策出发,确定合理的金银、外汇储备比例和数量。

二、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1.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坚持“安全第一,流动第二,盈利第三”的经营管理原则。

2.中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是:(1)采用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手段,保证人民银行调整外汇供求、平衡外汇市场等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2)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保证资金的及时调拨和运用;(3)建立科学的储备资产结构,提高储备经营水平,增加资产回报;(4)合理安排投资,有重点地支持国内建设项目。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中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避面临的各种风险,防患于未然;(2)采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确保外汇资产的安全;(3)划分外汇储备为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这样既可以保证对外支付,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又可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性。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影响

2011年03月15日11:22 来源:《当代金融家》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具有重要的货币和金融影响。在日本京都中央银行行长特别会议上,印度储备银行行长杜乌瑞·苏巴拉奥根据印度和一些国家的经验分析了如下几个问题:本次危机期间和之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不同政策工具在对冲操作中的相对效率;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印度储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市场稳定计划”(Market Stabilization Scheme,MSS)—印度独特的对冲计划;运用宏观审慎性工具;外汇储备管理;持有外汇资产所面临的沟通问题。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许多中央银行被迫采取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具有重要的货币和金融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没有人关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亚洲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在过去10年里大幅度增长,而且由于这一增长趋势没有消失的迹象,所以需要研究这一趋势对全球的可能影响和政策挑战。

比较有趣的是,亚洲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具有多样性。除了流通中的现金和储备货币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使用存款工具和改变政府的存款等负债项目都有非常独特的背景。我将深入分析中央银行为了对冲巨额资本流入所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有效性。中央银行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如何在管理更复杂的操作问题的同时确保资产和负债的结构符合中央银行的最重要政策目标。

我将根据印度和一些国家的经验分析如下几个问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不同政策工具在对冲操作中的相对效率;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印度储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市场稳定计划”(Market Stabilization Scheme,MSS)—印度独特的对冲计划;运用宏观审慎性工具;外汇储备管理;持有外汇资产所面临的沟通问题。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发生了巨大改变。虽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使用了非传统的货币工具,但在时机、类型和数量方面,两类经济体有很大差异。

第一,在发达经济体中,从传统工具转向非传统工具主要是由于政策利率达到或接近于“零”。相反,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采取非传统的外汇宽松政策(如货币掉期)是先于国内流动性宽松措施,后者是由于全球流动性的突然紧张。新兴市场经济体随后采取了降低政策利率的传统措施。

第二,为了缓解流动性困难,发达国家采取了增加交易对手的资金供给和延长借款期限等措施;而新兴市场国家则主要依靠直接工具如准备金管理。

第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大量使用了定量宽松的措施,而新兴市场国家很少使用定量宽松的政策。由于大量使用定量宽松措施,所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程度远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截至2010年5月,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7万亿美元。如英格兰银行,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从危机前平均占年名义GDP的4%上升到2010年3月末的17%。美联储是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最快的中央银行,2009年4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4%。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所以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危机前就出现了显著增长。在2008年年中,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合计达到了5万亿美元。危机爆发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显著下降。

第四,与资产方相比,亚洲中央银行负债方的扩张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为抑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实行了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所以流通中现金和储备货币大幅度增加。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还发行了大量中央银行票据,并使用了存款工具。

不同政策工具在对冲操作中的相对效率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政策工具会对中央银行、政府和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不同影响。就公开市场操作的证券出售而言,由于国内外利率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当国内利率高于储备货币的利率时,则对冲会造成中央银行的正成本。中央银行必须承担这种成本。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售政府证券还涉及将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现金储备率(CRR)或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准备金不计利息,则这种成本由银行业承担。如果中央银行对准备金支付利息,则这种成本由中央银行和银行业共同承担。在实施市场稳定计划(MSS)的情况下,成本是由中央政府承担,该计划是印度采用的一种独特工具。回购操作会给中央银行造成一种直接成本。外国机构投资者和公司应当分担国家实施资本管制的成本。对资本流入采取对冲的程度和工具的选择也取决于对上述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印度,为了对冲因大量资本流入而对金融系统造成的过多流动性的影响,除了公开市场操作之外,每天还运用流动性调整工具以应对额外增加的流动性。自2004年以来,印度储备银行创造了一个新的对冲工具,即市场稳定计划。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吸纳金融体系中的过多流动性,印度储备银行也使用传统的工具如现金储备率和法定流动性比率(SLR)等。这种对冲成本由印度储备银行、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承担。由于印度储备银行的最终盈余要上缴中央政府,所以从财务并表的角度讲,区分政府与印度储备银行之间的相对成本负担并不重要。但是,政府承担的成本会在预算账户中明显表示出来。

我们在不同时期也通过采取增加汇率波动弹性、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提前偿还外债、调整对非居民存款的利率上限等措施来管理资本流入。由于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工具,所以在大量资本流入的情况下,印度储备银行有充分的灵活性来调节流动性及利率条件。使用特殊工具是针对特定环境,这不仅取决于资本流入的性质和规模,也与国内的政策考虑有关。

对资本账户的管理

在分析大规模资本流入及其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管理资本流入不应当仅仅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责任。调整工作负担应当由各国共同承担。这种负担如何度量和分担分别涉及学术研究和操作层面的政策挑战。

学术方面的挑战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一种很好的理论可以解释资本流动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当然,我们有经常项目调整及其汇率在其中作用的公认理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同时涵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管制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这是学术方面的挑战。

什么是操作方面的挑战?操作方面的挑战是一旦我们掌握了这样一种理论,我们需要在两个特殊领域达成一种共识:第一,发达经济体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对其国内政策的跨境影响承担责任?第二,在面临不稳定的资本流动情况时,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规则架构来规范干预汇率的行为?

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目前受到热议,甚至有很多国家已经实施的一个选择是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这方面的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反对资本管制的人认为,资本管制会造成市场扭曲,也很难实施和容易规避,而且会很快变得无效,并造成负外部性效应。而资本管制的支持者则认为,资本管制是合理的,因为管制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节约对冲的成本,使国外负债的构成更偏向于长期。对决策者来说,挑战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管制,因为长期以来的观念和理论是反对资本管制的。2010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政策说明提到了在某些“情况”下,资本管制可以成为应对资本流动显著增加的政策组合的合理构成部分。

印度同时经历过资本流动的“洪水”和“突然枯竭”两种情况。总体上讲,在允许资本流入方面,印度一直遵循一种前后一贯的政策,在资本账户管理方面尤其是如此。我们的立场是,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本身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为了实现更高和更加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我们认为,印度经济应当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具体过程要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变化。就资本流动的构成而言,我们希望长期而不是短期资本流动,非债务资本而不是债务资本流动。为了管理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历史上我们曾使用政策杠杆来调节债务资本流动。与流行的观念相反,我们一直同时使用数量和价格工具来调节债务资本流动。对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国家和公司债券实行最高数量限制(数量工具),而且还实施一种预付税制度(价格工具)。印度公司的国外商业借款可以通过一种自主渠道和一种审批渠道。通过这两种渠道的国外商业

借款都受到利率上限(价格工具)的管理,而且通过自主渠道的借款还要受到总额上限(数量工具)的管理。另外,非居民的存款受到利率上限(价格工具)的管理。

印度储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就印度的情况而言,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占GDP的比重)在2001年至2007年间一直在增加,但在随后的危机期间出现了下降。在这一时期资产规模的增加反映了货币当局为了防止大规模资本流入对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影响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了干预。印度储备银行采取了对冲操作以抵消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货币影响。

2007年以后,许多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政策造成资产负债表显著增大,与其不同,印度储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下降,因为某些特殊措施,如下调现金储备率和取消政府市场稳定计划,意味着印度储备银行负债的减少,即使这些措施是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资产负债规模的收缩,储备银行可以扩大流动性的供给。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资产的减少是由于资本流出导致外汇资产下降。但是,随着我们退出增加流动性供给的措施,印度储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印度储备银行的财政年度是从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显著增大,这些增加流动性供给的措施是在危机期间实施的。

非常有趣的是,与发达经济体不同,印度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救助政策来帮助面临困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另外,我们也没有用中央银行的资金来购买私人部门的资产。

印度独特的对冲计划

面对自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基于市场方式的对冲操作导致了印度储备银行持有的证券数量大幅度减少。由于政府证券的存量有限,所以印度储备银行无法用来进行对冲操作,而且根据《印度储备银行法》,不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所以自2004年4月印度引入了一个新政策工具,即“市场稳定计划”,该计划完全是为了对冲的目的,因为资本流入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此项计划,印度储备银行被授权发行短期国库券和中期证券,目的是为了减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该计划的机制是,将拍卖国库券和政府债券的收入存入一个单独的“市场危机计划”现金账户,该账户由印度储备银行负责管理和经营。该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兑付或回购根据“市场稳定计划”发行的国库券和长期证券的目的。“市场稳定计划”证券与中央银行持有的一般国库券和政府长期债券是有区别的。“市场稳定计划”证券的利息偿还和贴现不从“市场稳定计划”现金账户中支付,而是表现为联邦预算的科目。

根据“市场稳定计划”发行的证券最高限额是固定的,具体数额每年由政府与印度储备银行协商确定,并反映在联邦预算的估计数额中。使用“市场稳定计划”(与成本由中央银行承担的央行票据不同)有助于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因为在发生损失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不依赖于政府进行注资,因此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操作。

在恢复流动性调节工具(LAF)正常履行其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功能方面,引入“市场稳定计划”基本是成功的。在中期货币和流动性管理方面,“市场稳定计划”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在资本流入减少时,该计划就停止实施,而在过多资本流入可能导致国内过多流动性的情况下,则启动该计划。在近期危机中,当出现资本流动转向时,“市场稳定计划”账户中的资金可以作为流动性的缓冲,需要放松流动性条件时,可以释放账户中的资金。

使用宏观审慎性工具

与许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印度目前在使用宏观审慎性工具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得到普遍认同。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于1971年由国际清算银行设立,主要职责是为成员国中央银行监测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正在研究开发的宏观审慎工具的框架和标准就体现了这些经验,我相信这些框架和标准将会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印度在使用宏观审慎工具方面的经验是独特的。虽然近期公布的《巴塞尔Ⅲ》标准从一般层面上讲奠定了逆周期资本规定的基础,但印度一直使用一种行业方法来抑制房地产部门信贷的快速增长,即实行更高的风险权重和拨备标准。当繁荣局面出现反转时,则按照相反的方向来使用这一方法,突显了该方法的逆周期性质。

在自2004年以来的快速扩张阶段,住房和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作为一种临时性逆周期措施,2004年10月我们将针对这类贷款的风险权重提高了25个基点。其次,由于信贷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10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银行信贷审慎框架的局限性(即反映事前风险的顺周期性),并采取了普遍提高各类资产拨备标准的措施。第三,为了防止可能的资产泡沫和对信贷质量的担心,我们在2005年7月将银行对商业不动产和资本市场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到125%。第四,由于对商业不动产业的信贷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5月,我们将种类贷款的风险权重进一步

提高到150%。第五,2006年4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贷款(如个人贷款、资本市场贷款、超过标准的住房贷款、商业不动产贷款),将其一般拨备率从0.40%提高到1%,2007年1月,又进一步提高到2%。

外汇储备管理

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巨额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面临两个方面的可能损失:汇率升值造成持有外汇的减少和持有外汇的成本,后者指购买外汇储备的利息支出与外汇收益之间的差额。印度的外汇储备管理的指导原则与世界其他许多中央银行是类似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在印度,由于国内利率高于外汇储备的收益,所以持有外汇的成本是正数。分析这一成本必须考虑较多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好处,如给市场带来的信心和面临危机时的重要缓冲作用。对任何储备管理机构来说,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都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储备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可以从汇率变化中减少损失或增加收益的策略。

外汇投资于多种货币和多种资产组合是目前通行的准则,这类似于最佳国际实践。包括货币构成和投资政策外汇储备管理的一般策略由印度储备银行与政府协商确定。对风险的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及其管理这些风险所使用的方法—是为了确保稳健的治理结构。稳健的治理结构要符合最佳国际实践,要具有良好的问责机制、风险识别文化和可以有效配置改善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资源。

虽然印度目前没有一个为了自我保护目的而增加外汇储备的专门策略,但我们的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由于实行了相对灵活的汇率政策。积累的外汇储备一直被用来平抑资本流动转向的波动性。对自我保护的成本有效性问题一直有很多讨论。主要观点是新兴市场国家出于安全目的所积累的外汇储备会造成国内成本,同时会导致全球失衡。这一观点可能有道理,但在评估外汇储备的水平和自我保护的程度时,重要的是区分两类国家:一类是外汇储备是由于经常账户盈余形成的国家,另一类是经常账户是赤字,而外汇储备是由于资本流入量超过其经济吸收能力而形成的国家。印度属于后一类国家。我们的外汇储备基本上来源于对外借款,因此与经常账户是盈余的国家相比,我们更容易受到资本流入突然停止和转向的冲击。

持有外汇资产所面临的沟通问题

在过去20年里,中央银行一直在向更明确的沟通和更大透明度方向转变。这一现象受到几个因素的推动。中央银行意识到开放和透明的沟通可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预期效果。我们对外汇资产的沟通就反映了这一思想。但我们是逐步地按照国际最佳实践来增加信息披露的。每周我们披露上一周外汇储备的变化。每半年我们公布详细的报告,说明储备管理操作中的具体目标、风险状况和变化。印度储备银行是全世界68个采纳“特殊数据发布标准”(SDDS)的国家之一,该标准涉及公布外汇储备的具体数据。这些数据每月在印度储备银行的网站上发布。印度储备银行也是少数几个公布市场干预数字的中央银行之一,该数字在滞后几个的《月度报告》中公布。

我们目前不公布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对此我们一直受到批评。我们目前不披露货币构成的原因是,作为外汇储备的管理机构,我们像市场上所有商业机构一样。这方面的信息具有市场敏感性,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的商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我们的国际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另外,我们不披露这方面的信息绝对不会影响市场的效率。不披露货币结构目前也是全世界的惯例。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持有大额外汇储备的国家,都不披露其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

(本文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康以同摘译自杜乌瑞苏巴拉奥2011年1月31日在日本京都中央银行行长特别会议上的演讲。)

第4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知识巩固题

第4章资产负债表分析知识巩固题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或有负债并不属于()范畴,因而或有负债并不在()中体现,但是必须将其在()中进行披露。 2、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数量差异,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3、从成本效益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当企业的()(应当为企业的利息和税前利润与企业总资产之比)大于企业的()时,企业才能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以后使企业的净资产得到增加,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得以扩大。 4、按照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增加永久性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当通过()(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非流动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来解决。 二、单项选择题 1、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固定资产的()。固定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其市场价值的波动性就越大,至少要大大查过通用固定资产。 A 盈利性 B 周转性 C 变现性 D 时效性 E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本计量属性,无论是在其取得时的初始计量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后续计量。在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质量时,应关注其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着重分析该项目的() A 盈利性 B 周转性 C 变现性 D 时效性 E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3、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具体要依据其投资方向、年内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投资所运用的资产种类、投资收益确认方法等诸多因素来确定。 A 盈利性 B 周转性 C 变现性 D 时效性 E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4、长期递延资产实质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本化的支出,本身没有交换价值,不可转让,因而根本没有(),盈利性的大小要视具体项目情况而定 A 盈利性 B 周转性 C 变现性 D 时效性 E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5、对于预收款项、部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必当期偿付,实际上并不构成对企业短期付款的压力,属于()。 A.非流动性负债 B.非强制性负债 C.非偿付性负债 D.非流转性负债 E.非付现性负债 6、一般认为,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规模代表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推动其经营活动的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行业中的()。 A.经营规模 B.采购能力 C.议价能力 D.发展潜力 E.偿债能力 7、一般地说,企业资产的总体规模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的()。 A.行业选择 B.行业定位 C.生命周期 D.经营风险 E.竞争优势 8、一般地说,企业的资产结构(这里指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的相对比例)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的()。 A.财务风险 B.竞争优势 C.生命周期 D.盈利模式 E.行业定位 9、从企业的经营实务来看,最终决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往往是()。 A.流动比率 B.速动比率 C.营运资本 D.资产负债率 E.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10、下列财务指标中不属于营运能力分析比率的是()

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报告课题: 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解释我国央行资产的膨胀原因,并分析其利弊。 报告结构: 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二、我国央行资产膨胀的原因 三、资产巨无霸的利与弊 四、“最大”如何变成“最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的对策 五、附录:2016年4月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 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点 中央银行资产主要分为贷款和投资两大类。其中,贷款又可分为对政府的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资可分为对政府的投资和对外国官方机构的投资。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纸币和硬币)、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等)和借入资金(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例如央行票据等)。 具体地,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具有以下特点: 1)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世界第一,截止4月末,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2万 亿元,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为4.5万亿美元。 2)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但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 3)外汇:人民银行国外资产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4月末,国外资产规模为24万亿元,占资产总额 71.8%。近四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外汇占款规模仍然较大。后将细述。 4)对政府债权:2016年4月末对政府债权1.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6%。 5)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 资形成的债权。2016年4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4.4%。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贷款及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因而人民银行对存款性公司的这类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高。近十多年来该比重大幅回落的原因与外汇占款项目的迅速上升有关,反映了基础货币供应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银行更多从市场融资,而非依赖于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占比下降,反映了中央银行减少了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其他金融公司债权”数额和比重均呈下行走势,说明中央银行运用资金方式对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存款金融机构调控力度在减弱。 6)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人民银行负债项目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1993-2014年6月 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从36.9%提高到65.7%。随着经济发展,存款类金融资产和银行体系资产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增长,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成为央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 7)货币发行:2002年以后货币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持续下滑,2008年降至17.9%的低点。2009年以 后该比重小幅回升,稳定在20%左右。 8)政府存款:政府存款的规模在负债项目中居第三位。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求预算单位将经常性存款 逐步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一账户中,导致“政府存款”科目余额走高。 9)发行债券: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来对冲,导致发行债券余额有所下降。2.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特点 1)自启动超常宽松的量化宽松项目后,截至2016年4月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至4.5 万亿美元。 2)公开市场购入的资产是美联储资产的最主要部分。截至2016年4月末,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入 的资产规模高达4.4万亿美元,占到其资产规模的97%以上,是金融危机以前的四倍多。 3)基础货币大幅增长。2008年以后,在“联邦储备的存款”项目的占比增长迅猛。主要是由于2008 年10月美联储改变了存款准备金零利息的做法,宣布给存款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储备金账户付息,支付的利率高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鼓励银行将更多的资金留在美联储统一调配使用。 这项政策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超额储备的膨胀。美联储通过扩张基础货币,为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做了资金准备。 4)

中国平安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

(一)从投资或资产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根据上表,可以对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变动情况作出以下分析评价: 该公司总资产本期增加759248百万元,增长幅度%,说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年资产规模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1)流动资产本期增加了51889百万元,增长的幅度为 %,使总资产规模增加 %。非流动资产本期增加707359百万元,增长的幅度为%,使总资产规模增加了%。两者合计使总资产增加了759248百万元,增长幅度为%。 (2)本期总资产的增长主要体现在非流动资产的增长上。如果仅从这一变化来看,该公司资产的非流动性有所增强。尽管非流动资产的各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动,但增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大幅度增长。发放贷款及垫款本期增长191489百万元,增长的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4,78%。企业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大幅度增加,说明企业金融企业的贷款损失准备是作为“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备抵科目,“发放贷款及垫款”项目是根据贷款和垫款减去贷款损失准备填列,说明企业准备了大量的贷款为贷款损失准备金做准备。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增加164929百万元,增长幅度为46,93%,对总资产的影响为%。三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本期增长133172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四是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增加。应收款项类投资本期增长152977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 (3)流动资产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货币资金的增长。货币资金本期增加32350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货币资金的增长对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满足资金流动性需要都是有利的。二是拆出资金的增长。拆出资金本期增加30795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三是应收利息的增长。应收利息本期增加了5301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四是结算备付金的增加。结算备付金本期增加30795百万元,增长幅度为%,对总资产的影响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 摘要 资产负债率指标反映出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债权人提供的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出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序,同时也反映出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1996年11月1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批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它连续八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基于珠海格力公司对外披露的定期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采用财务分析理论与财务分析方法,着重对该公司201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揭示出公司运营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格力资产负债率财务

目录 摘要-------------------------------------------1 引言-------------------------------------------3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5 公司概况-------------------------------------------------5 公司2012年度经营管理现状--------------------------------5公司2012年底基本财务状况--------------------------------5 2资产负债表整体分析-------------------------------------------6 资产规模增减变动分析-------------------------------------6 资产结构变动分析-----------------------------------------7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对称性分析-----------------------------9 3资产变动相关内容分析-----------------------------------------10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10 资产变动的效率性与合理性分析-----------------------------10 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2 5对公司的相关建议---------------------------------------------13 6结语---------------------------------------------------------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第四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资产利用效率提高,形成资金绝对节约是指()。 A 增产增收时不增资 B 产值、收入持平,资产减少 C 增产增收时增资 D 减产减收时增资 2. 短期借款的特点是( )。 A 风险较大 B 利率较低 G 弹性较差 D 满足长期资金需求 3. 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动的原因是()。 A 发行新股 B 资本公积转股 C 盈余公积转股 D 以未分配利润送股 4. 存货发生减值是因为( )。 A 采用先进先出法 B 采用后进先出法 C 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D可变现净值高于账面成本 5. 固定资产更新率的计算公式为()。 A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B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C 本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D 本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6. 固定资产退废率的计算公式是()。 A 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B 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C 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D 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7. 固定资产磨损率的计算公式是()。 A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 B 固定资产本期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 C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D 固定资产本期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8. 如果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反映的是存货实有数量,则说明采用了( )。 A 永续盘存法 B 定期盘存法 C 加权平均法 D 个别计价法 9. 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使存货余额最高的计价方法是()。 A 加权平均法 B 移动加权平均法 C 后进先出法 D 先进先出法 10. 如果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项目反映的是()。 A 投资发生时的账面价值 B 投资发生时的市值 C 决算日的账面价值 D 决算日的市值 二、多项选择题

最新央行资产负债表

央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定义 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 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任务和职责基本相同,其业务活动大同小样,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也基本相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的货币金融运行状况及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金融统计数据按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适当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期编印《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刊物,以相对同一的口径向人们提供各种成员国有关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数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其中之一,称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主要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格式和口径,从而使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与结构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最主要项目构成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简化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货币单位: 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包括: 1.流通中货币 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和收购黄金外汇投入市场,成为流通中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2.各项存款 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通常会赋予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由中央银行办理。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包括了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

公司资产负债表管理分析

第八章案例 编写本章的目的是通过解剖一些典型案例,关心参与贷款风险五级公类工作的有关人员,掌握贷款五级公类的原理,并综合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分析、非财务分析和担保分析工具,较准确的找出识不贷款风险类不的要紧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贷款五级公类工作。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有关借款人、保证人的名称及信息均做了必要的掩饰、简化等技术处理。 案例一 一、甲公司背景:甲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注册资本216.42万元,公司主营业务:彩色显示器、彩色电视机等电子产品。 二、行业地位:作为中国知名的家电企业,甲公司产品已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世界要紧发达国家的安全技术标准证书,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实力,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十六画面彩电、多媒体彩电、大屏幕超平彩电、变频彩电、液晶显示器等。该公司生产的“信合”彩电以及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的“信合”液晶显示器,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世界各地。目前公司致力于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数字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HDTV)的研发成功,为公司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行业优势的巩固加注了筹码,生产和销售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三、经营治理和进展战略:2001年面对市场供大于求,产品竞争激烈,中国彩电行业大打价格战,该公司采取了更为激烈的低

价销售策略以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销售收入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实现净利润8.85万元,比上年下降了67.72%;同时2001年公司调整了采购策略,全面使用承兑汇票进行结算。 公司治理层意识到假如不引入新产品,就难以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维持和扩张自身的市场份额,因此在2000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提出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深挖企业潜力,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成本操纵,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2002年有关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差不多完成,新的高清彩电投入市场,销售持续上升,同时,公司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并在下半年成功取得欧美市场订单,进一步促进公司销售的增长。2002年公司净利润17.62万元,比上年上升了99.10%。但同时,由于销售奖励力度的加大,公司相关费用支出也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四、借款情况:甲公司2002年在AAA信用社借款153.66万元,以公司厂房和设备抵押,经WF公司评估,评估价值为280万元。借款期限为2002年9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期限壹年。 五、财务报表 (一)甲公司2000-2002年损益表 损益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元、%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及对比 在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中,在危机不断加深、变广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危机的影响。中央银行,作为负责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当局,在危机中自然是首当其冲,展开了大规模的救市活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当局的美联储首当其冲没在常规货币政策—降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以及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以期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防止了市场崩溃和经济急速衰退。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中国受危机影响相对有限,中国政府亦高度警惕,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也做出了降息等政策反应。两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同影响,彰显了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各自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存在较大不同。 资产负债表项目构成不同,从资产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资产大体可以分为:国内信贷、国外资产和其他资产,但具体构成却并不完全相同。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构成,其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性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包括对政府(基本上是中央政府)、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再来看美联储的情况。对其总资产作类似的分类,国外资产来自于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和黄金账户;国内信贷包含的项目较多,包括证券、回购协议、对各种机构的贷款以及几家公司的债权;其他资产包括硬币、银行房产等余项。 从负债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负债大致包括:国内债券、国外债券、其他负债和自有资金。主要不同体现在国内负债项目上,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内负债包括储备货币、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准备金存款、发行债券、政府存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内负债包括: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支票存款与现金、联邦政府负债。 危机之后项目比重,结构变化不同。从资产规模上看,危机发生至2009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增长了68%,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增幅则高达150% 从资产组成和贡献比重看,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外汇储备,从2007年底的68%上升至2009年底的77%,而美联储总资产中比重最大的是国内信贷,从2007年的83%上升至2009年的90%。 从负债组成和比重上看,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比重在60%左右,发行债券在20%左右,而美联储基础货币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 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人行总资产自2007 以来的增长相比之前数年并没有出现跳跃,实际上是以前年份里增长的延续。在国外资产中,货币性黄金是一个持续稳定的量;外汇和其他外国资产是国外资产增长的原因,而它们的增长则源于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的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6。相对而言,国内信贷变化较小。第三项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其变动正好跟前二项的升势相反,反而在下降。最后一项是对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这一项数额相对很少,并且在2008 年1月进一步下降到44.12亿元。总的来讲,国内信贷中只有对政府的债权在观察期里有所增加,其他几项之和基本上是在下降。因此,综合来看,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持续增加的最重要的来源。

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

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报告三大主要财务报表之一,选用适当的方法和指标来阅读,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对于一个理性的或潜在的投资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1、资产负债表向人们揭示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资源,即资产的总规模及具体的分布形态。由于不同形态的资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分析可以对企业的资产质量作出一定的判断。 2、把流动资产(一年内可以或准备转化为现金的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强的货币资金、债权、短期投资等)与流动负债(一年内应清偿的债务责任)联系起来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的短期债权人尤为重要。 3、通过对企业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及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可以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及举债能力(潜力)作出评价。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越大,企业清偿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进一步举借债务的潜力也就越大。 4、通过对企业不同时点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可以肯定地说,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时点)的资产负债表对信息使用者的作用极其有限。只有把不同时点的资产负债表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同样,将不同企业同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对比,还可对不同企业的相对财务状况作出评价。 5、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有关项目的比较,可以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作出评价。如可以考察资产利润率,运用资本报酬率、存货周转率、债权周转率等。 二、阅读资产负债表的几个要点: (一)游览一下资产负债表主要内容,由此,你就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总额及其内部各项目的构成和增减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企业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规模,而它的增减变化与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当企业股东权益的增长幅度高于资产总额的增长时,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有了相对的提高;反之则说明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负债的大规模上升,进而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在相对降低、偿还债务的安全性亦在下降。 (二)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些重要项目,尤其是期初与期末数据变化很大,或出现大额红字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固定资产、有代价或有息的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长期银行借款、应付票据等)、应收帐款、货币资金以及股东权益中的具体项目等。例如,企业应收帐款过多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说明该企业资金被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而其增长速度过快,说明该企业可能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或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结算工作的质量有所降低。此外,还应对报表附注说明中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应收帐款的帐龄越长,其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小。又如,企业年初及年末的负债较多,说明企业每股的利息负担较重,但如果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较好的盈利水平,说明企业产品的获利能力较佳、经营能力较强,管理者经营的风险意识较强,魄力较大。再如,在企业股东权益中,如法定的资本公积金大大超过企业的股本总额,这预示着企业将有良好的股利分配政策。但在此同时,如果企业没有充足的货币资金作保证,预计该企业将会选择送配股增资的分配方案而非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分配方案。另外,在对一些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还要结合行业的特点进行。就房地产企业而言,如该企业拥有较多的存货,意味着企业有可能存在着较多的、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基地和项目,一旦这些项目完工,将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

近五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近五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摘要:人民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发展的心脏,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会对我国的经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主要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维持市场的稳定、控制市场的风险。而资产负债表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人民银行的调节手段、力度及方向。因此通过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我国经济及金融发展的总体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征、科目变动、及近十几年的数据变动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发现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个人解决方案。 关键词:资产负债袁;特征;外汇;流动性;货币发行 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1.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1994年人民银行第一次根据IMF的要求,依照相关方面要求的格式进行编制资产负债表,展示中央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并按期向社会发布。下表显示了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科目设置 总资产总负债 国外资产 外汇 货币黄金 其他外国资产 对政府债券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券对非金融公司债券 其他资产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 金融性公司存款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其他金融公司存款 非金融性公司存款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债券发行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金 其他负债

1.2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分析 1.2.1资产 中央银行资产方记录的是中央银行资金运转,包括外国资产和债权,从中体现出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经济的职能。分析资产方数据和结构,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以及调控模式。 国外资产:指的是一国的国外净资产,由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所得,主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往来头寸净值、外汇储备和黄金等。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请求而发放的信用贷款、再贴现等类似性质的融资。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是指中央银行为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公司发放的专项贷款等。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是指中央银行为贫穷困难的地区经济建设等所发放的专项贷款。 1.2.2负债 中央银行负债方体现的是其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储备货币、发行债券、国外负债、中央政府存款、自有资金等。 储备货币: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和现金,各金融机构按照人行法的要求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和自愿缴存的超额储备,邮政储蓄转存款和金融机构吸收的由财政拨款形成的部队机关团体等财政性存款。 发行债券: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和中央债券等。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姓名:章晨 班级:08级电子商务 学号:200810450122 指导老师:孙万欣黄丽萍 毛剑峰万洁 聂铭洁 日期:2010.6.28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4) 三、比率分析 (5) (一)偿债能力分析 (5) (二)营运能力分析 (6) (三)获利能力分析 (7) 四、分析结论 (8)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一、公司简介 (一)公司基本情况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2008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52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29.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478.7亿元,结算收入404.9亿元,净利润40.3亿元。 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最受合作伙伴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六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2008年入选《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中国十大最受尊敬企业”。 (二)公司经营范围 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08年末,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31个城市。当年共销售住宅42500套,在全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占有率从2.07%提升到2.34%,其中市场占有率在深圳、上海、天津、佛山、厦门、沈阳、武汉、镇江、鞍山9个城市排名首位。 (三)公司行业分析 自创建以来,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倡导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2001年起,万科每年委托第三方顾问公司对全体职员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 公司努力实践企业公民行为。万科从2007年开始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由公司出资建设的广州“万汇楼”项目被广东省建设厅列为“广东省企业投资面向低收入群体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并于08年年中正式实现入住。08年12月31日,由公司全额捐建的四川绵竹遵道镇学校主教学楼及卫生院综合楼交付仪式在四川遵道正式举行,成为震后首批企业捐建的永久性公共建筑。 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期,住宅企业在绿色建筑的研发、制造方面的能力,在绿色社区的营造、维护方面的能力,都将成为产品竞争力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并可能在其他产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资产负债表分析 习题及详细分析

资产负债表分析分析 1. 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目的。 2. 如何对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情况进行一般分析。 3. 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4.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5. 如何评价资产负债表变动的几种类型。 6. 如何进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7. 不同负债结构分析有什麽意义。 { 8. 不同对称结构的主要标志和结果。 9. 坏账准备变动对应收款项的影响应如何分析。 10. 送股与转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麽。 11. 为什麽要进行资产负债表附注分析,其重点是什麽。 12. 怎样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对应收款项的影响。 13. 存货会计政策分析应从那些方面进行。 14. 固定资产会计政策分析应侧重那几方面。 习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资产利用效率提高,形成资金绝对节约是指()。 A 增产增收时不增资 B 产值、收入持平,资产减少 C 增产增收时增资 D 减产减收时增资 2. 短期借款的特点是( )。 A 风险较大 B 利率较低 G 弹性较差 D 满足长期资金需求 3. 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动的原因是()。 A 发行新股 B 资本公积转股 { C 盈余公积转股 D 以未分配利润送股 4. 存货发生减值是因为( )。 A 采用先进先出法 B 采用后进先出法 C 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D可变现净值高于账面成本 5. 固定资产更新率的计算公式为()。 A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B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C 本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D 本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6. 固定资产退废率的计算公式是()。 A 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B 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C 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D 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 7. 固定资产磨损率的计算公式是()。 A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 B 固定资产本期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

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

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状况分析 资产增减变动分析 通过对万达影视院线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资产负债表的水平分析表,可以看出该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本期的货币资金较上期增长了约亿元,增长率为147%,说明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大大增强,资产流动性也有所提高,现金偿债能力因此增强。 (2)企业本期应收账款较上期增加了约亿,增长率为%,说明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较好,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 (3)企业本期预付款项较上期增长了约为亿元,增长率为%,企业本期其他应收款较上期有大幅上升,降低了约为亿元,增长率为%,表明企业放松了其他应收款的管理。 (4)企业本期在建工程较上期增加了约为亿元,增加率为%,说明公司在新建固定资产投入较多,这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必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同时也可能增加公司的财务负

担。 (5)企业本期无形资产较上期增加了约为亿元,增加率为%,说明在研发投入和土地购置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金。研发投入多可以增强公司未来的发展能力,土地投资多,一方面可以带来较高的增值,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公司未来扩张的需要。 企业本期商誉较上期增加了约为亿元,增加率为 %,说明公司在经营中获得了很高的信用,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共同比资产项目分析 从万达影视院线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资产项目垂直分析表可以看出: (1)企业本期流动资产占比达到总资产的%,非流动资产却占%,,根据该公司的资产结构可以认为该企业资产流动性不强,资产风险较大。 (2)货币资金增加,增加的速度慢于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的比重下降,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3)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仅达%,所占比重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

近五年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近年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金融专业-雷明-20114995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任务和职责基本相同,其业务活动大同小样,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也基本相近。 二、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 2011年1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高达26.9万亿元(合美元4.09万亿),远大于美联储2.45万亿美元总资产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大央行。十年来,中国央行总资产规模扩张了7.3倍,其中国外资产规模更是扩张了14.8倍。然而,中国央行成为“世界老大”后,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忧而不是喜。以下是2006年到2010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 变化: 近五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一)、外汇储备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期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外汇储备不足,往往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外汇储备过多,则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影响其经济发展。 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因素对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偏低的人民币汇率是重要原因。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时确定的8.7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有些过低。理由有二:一是以1993年12月31日外汇调剂市场的美元汇价作为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价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当时我国仍处于经济过热时期,通货膨胀率高达14%左右,加之人为炒作,外汇调剂市场异常火暴,汇率严重扭曲,尽管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美元汇率仍然偏高;二是有人曾做过若干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用1美元在美国买不到8.7元人民币在国内所购买的商品。正是人民币汇率偏低,加之各种名目的出口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中最大项目即贸易收支连续10年顺差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迅猛增加。 (2)过度引进外资是另一个原因。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片面理解利用外资的含义,不论条件地滥用外资。有些地方为引进外资竞相放宽条件,肆意降低地价,越权减免税赋,严重地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有的部门将引资数量作为考核下级政绩的重要指标,诱使一些单位不择手段、不讲效益,盲目引进外资。 (3)国际游资的不断渗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预期资金套利几率剧增的状况下,国际游资的渗入对我国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中一些迹象也明显反映出国际“热钱”正在悄悄流入国内。从宏观上看,连续4年的贸易顺差并不都是以前出口未收回的外汇。从微观上看,一些地方出口项下预收货款金额猛增,有的外贸企业转口贸易的收益率高达40%以上,有些居民个人突然收汇、结汇多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诸如此类的异常现象,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国际游资正在以各种隐秘的方式不断渗入我国。 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1、加大通膨压力,影响货币独立性。外汇储备的增加,促使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产生货币扩张效应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2、延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提高3、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剧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二)、银行贷款分析

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案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18865565.html, 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案例 作者:李雪兰欧阳怀婷 来源:《商情》2016年第26期 【摘要】本文结合行业状况,从资产负债表结构、资产构成要素、以及财务指标三个方面对登海种业2013年至2015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登海种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旨在找出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的管理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结构分析构成要素指标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1.资产结构分析。由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司流动资产合计占资产总计的比例三年平均为83.05%,非流动资产总计占资产总计的比例为16.95%,公司流动资产比重较高,非流动资产比重较低。流动资产比重较高会占用大量资金,降低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非流动资产比例过低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2.负债与权益结构分析。由分析我们可看出公司流动负债占资本总计的2 3.19%,非流动负债占资本总计的2.10%,所有者权益占资本总计的76.42%。由此我们得出,公司的债务资本 比例为25.23%,权益资本比例为74.77%,公司负债资本较低,权益资本较高。低负债资本、高权益资本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减少企业发生债务危机的比率,但是会增加企业资本成本,不能有效发挥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效益。 3.资产与负债匹配分析。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方式为稳健型的匹配结构,在这一结构形式中,企业长期资产的资金需要依靠长期资金来解决,短期资产的资金需要则使用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共同解决。在稳健型的匹配结构下,公司融资风险相对较小,融资成本较高,因此股东的收益水平也就不高。 二、资产构成要素分析 企业总资产为422444万元,其中流动性资产为44820万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 68.86%;非流动资产为20269万元,占据的资产份额为31.14%。通过对企业资产各要素的数据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资产构成要素分析如下: 1.现金金额较大。企业货币资金的金额为4068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9.63%。这个表明企业的货币资金持有规模偏大。过高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会浪费企业的投资机会,增加企业的筹资资本、企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2.应收账款管理较好。公司2015年的应收账款净值为8501.44万元,占企业总资产的 2.01%,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比例为0.7,表明企业对外融资(短期借款)获得的能力较强,应

近五年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近五年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单位:亿元、项 目 外汇银行贷款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份 2006 84360.81 6516.71 29138.7 48223.9 2007 115168.71 7862.8 32971.58 68094.84 2008 149624.26 8432.5 37115.76 91894.72 2009 175154.59 7161.92 41555.8 102280.67 206766.71 9485.7 48646.02 136480.86 2010 一、外汇储备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期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外汇储备不足,往往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外汇储备过多,贝U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影响其经济发展。 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因素对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偏低的人民币汇率是重要原因。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时确定的8.7 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有些过低。理由有二:一是以1993年12月31日外汇调剂市场的美元汇价作为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价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当时我国仍处于经济过热时期,通货膨胀率高达14%左右,加之人为炒作,外汇调剂市场异常火暴,汇率严重扭曲,尽管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美元汇率仍然偏高;二是有人曾做过若干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用1 美元在美国买不到8.7 元人民币在国内所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差异分析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差异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报表项目Items 规模(亿元)增速(%)规模(亿元)增速(%) 规模(亿 元) 增速(%) 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其他资产-总资产 Total Assets-储备货币-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 性公司存款 -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总负债-

首先,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不同,中美央行总资产大体可以分为国内信贷,国外资产和其他资产,但具体构成不完全相同。 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资产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和其他国外资产;美联储的国外资产来自于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和黄金账户。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内信贷包括对政府,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美联储的国内信贷主要是国债和联邦机构债。 中美央行总负债大体包括国内债券,国外债权,其他负债和自有资金,主要不同体现在国内负债项目上,人民银行国内负债包括储备货币,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准备金存款,发行债券,政府存款;美联储国内负债包括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支票存款与现金,联邦政府负债。 从资产组成和贡献比率看,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外资产,而美联储总资产中比重最大的是国债和联邦机构债从2009年的%上升至2010年的%。 从负债组成和比重上看,人民银行储备货币比重在60%以上,呈上升趋势;而美联储美钞比重在40%左右,比较稳定。 从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看,人民银行国外资产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呈增长趋势,其余减少。储备货币和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呈增长趋势,自有资金稳定不变,发行债券和其他负债明显减少,国外负债2012年增速高达%。 美联储的黄金,美钞,其他负债比较稳定,国债和联邦机构债增速明显,外国资产和其他资产明显减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