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议论文阅读

201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第一讲:整体感知与论点归纳

第二讲:论据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讲: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第四讲: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

第五讲:议论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第一讲:整体感知与论点归纳

一、考点聚集

1.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3.能够需要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二、知识储备

(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版权所有:21教育】

怎样把握论点?1、分清论点和论题。如:《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论题,因为标题只表明了论述的对象、范围或议论的问题;后者论点,因为它直接亮明了作者议论的观点。2、注意论点的位置。(1)文章的标题;(2)文章的开头。开头提出论点有四种情况:一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二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三是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3)文章的中间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有可能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4)文章的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句子。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地就是论点了。

应避免以下错误:误把论题作论点;误把分论点作中心论点;误把结论作论点。

(二)开头的作用:如果是故事,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设问句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出论题;作为论据。

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题目,强化中心论点;补充论述,使论证完备严谨,避免片面性;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强调中心论点,激励号召人们XXX。

三、典型考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3.概括文章的分论点。

4.作者是如何看待XX的?

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四、答题格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XX。

2.对于XX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或作者认为)XX。

3.开头通过引用XXX的事例,引出论点XXX(或者引出XXX的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XXX,(或者引出XXX的论题)。

5.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XXX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XXX,(或者引出XXX 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五、典型例题

(一)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200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抱怨不如改变

冯新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

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

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

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

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

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

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

是:

2.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跟踪训练】

将兴趣进行到底

葛玲玲廖奎斗

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21教育网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选自《教育时报》2010年3月1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第二讲:论据的理解与运用

一、考点聚集

1.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2.能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事实论据。

3.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4.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

二、知识储备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基本的形式。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如何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的作用分别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3)比喻性的论据——或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或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用事实做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概括论据的方法: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时间做了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补写论据的注意事项:(1)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事”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国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3)牢记所补充的论据要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三、常见考题

1.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2.判断某个材料能否作为论据并说明理由或文中第X段有一个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不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某个论据的意义和作用。

4.概括论据的内容。

四、答题格式

1.作者列举了XX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XX(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论证了XX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3.把XX与XX作对比,突出XX观点,给人们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4.通过引用XX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五、典型例题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

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2-1-c-n-j-y

2.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3.第②段用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的诊所是为了直接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18941263.html,

4.下面哪句名言不能充当文章基本观点的道理论据()

A.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B.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C.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D.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巴勒斯

3.第⑤段中画线句均为(事实、道理)论据(选填),它们直到了的作用。

【跟踪训练】

不可放弃努力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放弃的,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1.文章②——④段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两个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

2.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3.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例子,叙述要简明扼要。

4.文章第⑦段说“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不少人物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请仿照示例,再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名著中人物的事例。

示例:《名人传》里提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因耳聋一度落入了创作的低谷。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创作了《命运》等著名的音乐作品,甚至在生命的末日还在创作《欢乐颂》。他不屈不挠地与苦难抗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巨人。

第三讲: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思路

一、考点聚集

1.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2.了解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知识储备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休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

三、常见考题

1.本文采用了XX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XX?

2.从结构上,(X)(X)(X)(X)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X)段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X)——(X)段的论证思路。

四、答题格式

文章(或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XX论证方法,(根据具体论证方法作答,如“比喻论证”就填“生动地”)论证论点,接着……最后……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出处:21教育名师】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接着……最后……。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五、典型例题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

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1.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2.有人认为西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2·1·c·n·j·y

【跟踪训练】

缩小自己,放大别人

余惕君

①中国人传统礼节中的见面鞠躬,那就是缩小自己。虽然人的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不同,但人性价值是相同的。人的财富有多寡、地位有高低、思想有深浅,但就人格而言,并无任何区别,人和人都是平等的。

②生活中,我们不要学鹅。鹅看见人都不怕,什么道理?鹅眼看出去,人都比它小,所以它不怕你,那是过低地估计了别人;但我们也不要学牛,牛眼看见人都怕,什么道理?牛眼看出去,人都比它大,那叫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看看我们的身边,有的人眼里从来没有别人,那是因为他忙于让别人眼里有自己。而自我放大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他自以为有多么了不起,其实,我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不是人家不想放,而是你太大了,人家眼睛不够大,放不进去。

③那么,如何做到缩小自己、放大别人呢?其实,是有几条原则可以遵循的。

④第一,退一步,海阔天空。古往今来,凡事业上建功立业有成就者,绝非那些胸襟狭隘、小肚鸡肠、谨小慎微的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者。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生活中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能宽容和理解别人,别人也会宽容和理解你,两和皆友。如此良性循环,便形成和谐气氛,给人以舒畅感;另一种是你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你,两斗皆伤。如此恶性循环,矛盾便日趋激化,甚至反目成仇。

⑤第二,换位思考。每个人的立场、需求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事情能做成,一定是兼顾了各方利益的结果。大家一定要记住,每个人的利益都是建立在别人利益满足的基础上。举个例子,放牛的牧童要回去吃饭了,要把牛牵回去。牛不干,要吃草。牧童很聪明,拔了一把草给牛吃,牛就乖乖跟他走了。钓鱼也是这样,鱼不吃到你的饵,会上钩吗?为此,企业经营中,经营者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战略合作时,各方都要站在合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样的道理,还可用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学会换位思考,就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因而能事半功倍。换位思考、想人所想,最终还是想己所想。人吃五谷杂粮长大,因此,人都是“俗”人,这就免不了有缺点。上海人讲话十分幽默:“侬好人?肚脐眼有勿?”什么意思?肚脐眼是人的“缺点”,每个人都有,那

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如同一个人身上的不足。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也有不少缺点,就不能苛求别人。

⑥第三,要学会赞赏别人。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无论是凡人还是伟人,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人都是一样的,喜欢听赞赏的话,因为人内心深处有被人重视、被人欣赏的需求,有自我认同的本能。人在受到认可的情况下,比在遭受指责的情况下更能勤奋地工作。因此,真正的赞赏是成功管理人事的首要秘诀。赞赏是引发人工作热情的原动力。人要学会赞赏别人,前提是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而要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要求自己有一颗善心、慧心,真诚地爱人。在每天的生活与工作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地、毫不吝啬地赞赏别人,不仅给人以快乐,也给自己以快乐。

⑦总之,缩小自己、放大别人,既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前提,也是圆满人生的基本内涵。

⑧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希望你能做到!

1.请具体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18941263.html,

第四讲: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

一、考点聚集

1.辨析几种主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品味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二、知识储备

(一)论证方式

(1)立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

(2)驳论。驳论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发表、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常的驳论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对比论证:起到突出强调之效。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三)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关键词句主要有:

(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句: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2)反映深层含义的词句:结合文章主旨理解。(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2.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1)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味: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味:答题模式是:这个词语表示XX意思,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3)从语言的逻辑上品味:答题模式是:这个句子有XX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论证思路的严密性。(4)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答题模式是:这个句子用了XX的修辞手法,A、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论述了XX;B、反问、设问、排比:强调了XX的观点。

三、常见考题

1.某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3.品析语句中的加点字词的妙处。

4.品味全文的语言特色。

四、答题格式

1.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XX(概括事例),证明了XX(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XX(填论据),证明了XX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3.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XX和XX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强调了XX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中心论点)

4.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XX比作XX,证明了XX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提出XX这个问题,然后从XX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XX。

6.加点词是对XX进行修饰(或限制),准确鲜明地论证了(说明了)XX,体现了议论文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加点词用在这里有XX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7.本文的语言具有XX的特点,如文中的XX一词(或一句或几句)就是从XX角度来论证XX观点的,充分体现了本文语言的这一特点。(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来分析)

五、典型例题

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文/林治波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桔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桔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含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原载《人民日报》)21·cn·jy·com

1.选文的第②语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

....。

②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

..发生。

(2)海南省政府立即

..启动了应急预案。

5.下面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

(2)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

..骤然降临

【跟踪训练】

交往的质量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⑤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⑥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⑦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第⑥段中论证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论证的?

3.第④段中,作者引用了帕斯卡尔的话:“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4.第⑦段说“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衡量“旅伴”称心与否的标准是怎样的。

第五讲:议论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一、考点聚集

1.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文章的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2.对文中所涉及的某种现象(或某个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3.结合实际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对相关材料作出探究。

5.依据要求补充相关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知识储备

三、常见考题

1.谈谈你对文章中心论点或某句话的理解。

2.你如何看待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四、答题格式

1.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论明(说明)了XX,对此,我建议XXX(建议一定要结合实际)2.本文论点(这句话)的意思是XXX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