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导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通俗心理学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团体规定论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称为“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人际印象所谓人际印象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

优先效应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定型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自我实现预言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认知所谓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人际知觉人际知觉就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语言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

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学,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作“基本的归因错误”。

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子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强化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情景认同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

为。

比较水平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到该个体所

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的值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

的结果。

社会两难情景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合作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

报复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互动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

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

的积极态度。

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层。

这称为犯错误效应。

强化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之后的后果)之间的关系,也

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互补性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个体单独时以及有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

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回报规范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

们的人。

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同时在场的时候,

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自我奖赏自我奖赏是指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的现象。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

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群体中遵从的程度。

遵从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

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

模仿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时尚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

为模式。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

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者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

习惯、传统和行为。

反模仿反模仿是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相反而极端的

行为。

独立独立是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简单的服从简单地服从是指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

内心接受内心接受是指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

自我障碍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

因策略。

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

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简答题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

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

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

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2)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

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2)第

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3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

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4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1)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

力3)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4)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

基准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5)类似与相符验证了

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影响因素有:1)回报与自我暴露(2)喜欢和自我暴露(3)社会赞同与自我

暴露(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5)自我暴露的速度

简述莱维特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模式。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

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1)圆形传递。这个模式

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2)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传递。(3)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

特点是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2)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

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3)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

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

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

成人际关系。 3)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

系。 5)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

作用。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了一个

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2)控制的需求。这

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没有感情需求和包容需求,就必然争权

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成人际关系紧张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

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

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1)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时,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

这个需要目标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

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3)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

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

因素。

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

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

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

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

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觉察出他工作的努力与由此作工作而得到的

报酬之比,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

简述态度的功能(1)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人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2)认识功能。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3)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4)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

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1)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2)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

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1)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基础2)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社会角色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1)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2)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3)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4)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

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1)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述了一个人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认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2)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3)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

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让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2)失调程度随着差异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因此,失调直接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如,明天如果要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上复习,那么认知失调会增加。因此,失调程度必须由个体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

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费斯洒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样便产生了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根据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如,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算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这样心理就好受一些。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多个协调性认知来减少。如,该同学认为反正寝室里好几个同学也买了一起去看,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少一些。3)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该同学可以认为,明天的考试只是小考试,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这样也能减少失调。

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第一,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是:1)自愿选择。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的知觉。如果你是自愿选择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则你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任务的态度。2)承诺。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前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3)责任感。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定有着责任感,只要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责任,失调就会促使态度改变。4)预期的消极后果。并不是每一种与态度相反的行为都会产生失调。一般来说,只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失调。

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1)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个体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2)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3)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3)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特质。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

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2)平均模式。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

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 3)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

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

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1)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

管理。 2)自我表现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

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认为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

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3)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

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

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

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1)情景因素。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 2)参照群体的

认同。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

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3)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

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

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

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2),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

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3),

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

中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1)脸部表情。人的脸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

出一个人具有的情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传达着一个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2)目光接触。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于传递人际交往的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是与

眼睛分不开的。 3)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

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

简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

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就一般

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

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那么,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

利用一条“不变原则“。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内在状态,如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和态度能

力等,这种称为内在归因;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外在状态,如运气、任务难度等,这种称为外在归因。

简述相应推论理论的主要观点。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行为等特殊信息来

推论出相应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的外在

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两者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我们作出归因的信心就越大。决定相应推论程

度的因素有: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

简述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是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二是决定稳定性,包

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把这个理论应用于考试成败的归因,我们判断那位同学考得好的原因:因为他确实

好,能力好(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考试容易(稳定的外在归因);因为他做了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归因);

因为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归因)。因此,归因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即能力、任务难度、努力和运气。

简述控制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控制源理论是罗特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心理控制源

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罗特认为,对于行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强

化来源,人们所抱的期望是不同的。某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这些人被称

为“内控者”;还有一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是由运气、机遇,以及其他人等等这些外

在因素所控制,这些人被称为“外控者”。内控性—外控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

简述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学说,你从这个学说里学会了哪种调整情绪的方法?(1)处于恶劣环境时要改变自

己对情景的认知评价;(2)身心与精神密切相关,要设法改变生理因素;(3)要脱离情景,脱离刺激。

哪些因素导致了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上的偏差?原因:(1)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

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获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了行动者一种

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

加以泛化,以为此行动者为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

动者的内在倾向性。(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

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

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为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

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2)

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主观上会否认其他的观点并坚持主见,并按照自身的意志去行事,

不容易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

维护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

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

个体缓解压力和困境。

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哪些改变?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

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

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简述归因治疗中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 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这种评

价不在唯一,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使个体关注问题的方向更加有积极

意义,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缓解特定时期的焦虑紧张状态。 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

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重新树立对问题解决的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

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相对客观地树立良好的归因

习惯。

简述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

可取的。一个积极的目标既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又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2)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

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了选择一个现实的目标,采用自我障碍也是有效的3)记录行为。选

择目标后,还要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记录行为的有效方式。

卡罗利是怎能样区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的? 1)问题识别(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对目前行为中暂时冲突

的识别);2)承担义务(个体不仅必须了解问题,而且必须对觉察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控制);(3)扩展自

我管理(包括自我监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4)习惯形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计数法的记录行为方式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方式是计数法。包括1)记录消

耗的能量数和工作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2)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形式比较费力。

3)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的时间。

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哪些原则?应当符合这样几个原则:1)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2)个体用过的

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一般它必须是方便且可立即使用。3)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

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

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有什么不同?不同可以这样理解: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

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人际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

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简述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1)威胁的作用 A多伊奇和克劳斯有模拟研究;B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个性、

挽回面子和冲突的强度。2)协商 A冲突双方有不同的利益;B存在着某些沟通;C冲突双方有可能提供某种

东西或有可能作出某种让步。影响达成一致的解决办法的因素:A最初的立场;B让步;C通过代表解决冲

突;D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3)仲裁。就是当双方经过直接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作

出仲裁来解决。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超越双方的共同目标,并且这个目标

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的,以达到求同存异、解决冲突的目的。

简述引起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引起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在具有高度需要但资源数量

有限的场合下,通常总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冲突。2)归因。对他人的合作行为的归因影响了人们的回报行为,

对他人的损害行为所作的归因同样影响了人们如何作出反应。3)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

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报复是人际冲突产生的重要的根源之一。4)信息沟通不良。由于人

们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同,彼此之间又互不通气而造成的冲突是群体内冲突的主要原因。

冲突的形式有哪些?主要有这样内个类型:1)个人内部的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C接近—回

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型(2)人际冲突A“零—总和”冲突B“非零—总和”冲突

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包括这样几种形式:1)文化态度,实际上是个体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不断变

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内容。2)装饰,包括个人装饰和家庭摆设等方面。3)风度礼仪,个

体在环境中的外在形象。4)生活行为,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意义表现为:非遵从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常常是非遵从

的人,了解人们发生偏离行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幸福,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遵从行为中行为感染存在的前提条件有哪些?(1)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2)观察者

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4)观察了榜

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

研究时尚有哪些现实意义?第一,代表着群体新思想、新价值和新行为方式的形式过程。第二,有助于对

时尚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的理解。第三,有助于发展生产、调节市场需求的参考价值。

人们的时尚现象有哪些特点? 1)包含内容广泛。从低到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2)表现方式独

特。人们习惯于将标新立异作为时尚的表现,注重自身与他人的不同。3)变化的速度很快。时尚是一种短期

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信息沟通的速度越来越快,使时尚的变化呈现短期化的特点。4)受崇拜对象

影响。受个体崇拜心理的影响,崇拜对象的行为往往是个体的重要选择。5)时尚的象征作用,代表着个体某

些方面的特色,是个人身份、地位、财产等方面的体现。6)时尚的层次。受个体的教育、文化、风俗等多种

因素影响,而呈现差异性。

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旁观者作出任何反应之前,首先必须知觉到

问题有存在并且注意到紧急事态的发生。第二步:正确地解释情景对注意到的情景要判断它是否是紧急事态,

就是旁观者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情景第三步:对个人责任的决定旁观者对自己是否有行动的责任作出决定。

第四步: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这个环节受到个人训练和经验的影响很大,另外,有时恰当的榜样人物也会

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五步:执行助人行为。这个步骤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代价所影响。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哪些?1)旁观众者效应2)情景的模糊性3)榜样人物的作用(4)求助人物的特

点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有哪些?个体因素包括(1)(2)同情和内疚助人者的心境(3)个性怎

样理解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具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作出的。第三,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第四,利他行为

具有自我牺牲性。

哪些因素会阻碍个体不去及时帮助他人呢?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 1)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

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在场的时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

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2)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论述题

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实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种意见,如前段时间社会上对马家爵事件的讨论。2)牢骚现象。牢骚是舆论的一种情绪表现形式,当意见得不到采纳、某种状态得不到改善时,舆论就会转化为牢骚。3)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4)社会助长和社会情化。有时,与他人在一起能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但也有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况出现。

试论霍桑实验的结论,并对其做一简要评论。梅奥和其学生所做的霍桑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说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这些规范是在人际关系中自发形成的。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霍桑实验的缺陷在于其对实验的假设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而且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偏见。但是霍桑实验有其积极意义,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活动的积极性研究,可以说是这一研究的奠基石。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也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所裨益。

试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社会交换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待业。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交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的、随机发生的交换活动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有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是有启发的。

述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而某一时期内最重要的需要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的需要层次序中的位置,以及低于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颠倒或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人的个体和教育在发挥作用4)每个人都有具有七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在需要层次论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高层次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联,这与传统心理中人兽不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难能可贵的。同时,马斯洛把需要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而提出了逐步实现的观点,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仅仅指出了需要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他的研究对象是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这就使结论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把这个层次理论看成是一个绝对的模式。论述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因素。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个人同别人、个人与群体交互作

用的复杂过程。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人际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

不可低估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2)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对人们态度

的形成与发展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反映在个体心理特征上。个性心理特征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的程度3)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人建立了新

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一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结合实际,论述态度转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态度转变应注意方法。态度转变的方法有1)参与活动法。参

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

发和教育,从而改变2)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然后向大请求

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3)团体规定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

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有一种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具有有依赖性、自卑

自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4)全面宣传

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

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5)沟通信息法。这里的沟通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

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论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1)沟通者。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

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一般来说,如

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它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

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2)沟通内容A.利用情感:可能利用好感或恶

感来改变态度B.组织沟通:理解材料、论证、呈现材料的顺序、引出结论的不同方式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

改变3)沟通对象A.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沟通者与听众的观点在中等程度的差距上可

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但这一点也随可信性的增高而增大B、让听众承诺:公开讲述过的态度与私下保留

的态度更不容易改变,登门槛技术可以促进态度改变,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能促使态度改变C、个性因素:

具有“可说服性”、自尊较弱的人的态度较容易改变,个性和社会情景是相互作用的。

结合实际,论述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

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

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会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

对治疗效果的相信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设计

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2)儿童教育我们在不足障碍研

究的部分中讲到,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

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严厉、威胁,

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更为有效。同

时,在诱导服从研究中,我们知道当完成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

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因此,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下,它可能会破坏

一种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这在儿童教育中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3)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

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因此,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

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从决策后失调来看,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进

行选择,会产生购买后失调,即选中商品的缺点和未选中商品的优点,同选中商品的优点和未选中商品的缺

点之间产生失调。减少失调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追求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精明的厂商和商品

推销员会抓信这个时机,一旦顾客买了这个商品后,随即以各种方法将有关这个商品的资料及时地送到顾客

手中,使顾客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发展成为所选择商品的一种更强烈的积极态度。 4)决策。决

策失调在其他很多条件下也存在。一个人在数个被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

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而且还常常把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

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决策升级”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决策后的认知

失调。对于这种现象的避免,认为可以让管理人员把开发一个项目或设计一个项目交给一个小组,而把执行

这个项目交给另一个小组,这样就比较能避免“承诺升级”

试论述印象形成过程是存在的效应和偏见。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效应和偏见有:(1)优先效应。优先

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

的权重。因此,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2)新近效应。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

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

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

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3)晕轮效应。通常,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

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

也称为光环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常常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如教师对“好学生”和“坏

学生”的偏见。所以,“晕轮效应”值得我们警觉。 4)定型。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

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

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5)自我实现预言。所谓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关于这个现象的经典实验是罗森

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显然,在这个实验里,教师创造了一种他们期望找到的人,教师的期望以某种

方式在学生身上得到了验证。

结合实际论述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有人

认为印象管理是“墙头草”、“变色龙”、“伪君子“,认为人没有必要去控制他人对我们的印象。其实不

然,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例如教师。在家里可能是妻子、母亲,而在单位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就

必须有为人师表的样子。她不可能采取老师的角色对待家里人,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进行着印象管理,

而且我们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影响我们的公开形象。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印

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

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 3),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

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但是也

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善于掩饰,善于见风使舵,以虚伪的面目欺骗人。这是对印象管理的消极运用。

因此,需要明白印象管理无所谓好坏,好坏只是人们对印象管理的事实加上对于具体的人的具体行为进行评

价的感情色彩而已。(可自己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试述对人的归因偏见有哪些?归因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地、毫无偏见地权衡各个因素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

到,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一定总是理性的,常常会歪曲信息,从而产生偏见。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

吞没“场”。海德曾经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

来作出。他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作“基本的归因错误”。如我们看到

一位学生迟到了,在冲进教室的时候还弄翻了桌子,我们首先的反应往往是认为这个学生粗枝大叶、莽撞。

然而,他可能是由于家里亲人生病送去医院而迟到,可能地很滑才撞到桌子。但是人们常常不注意这些因素,

而习惯于用行动者的内在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2)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

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

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

为因果归因的关键。例如,如果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谈话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的话,那么那个人容易被

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

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产生的原因:一是基础概

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喜欢相当具体、生动的、比较独特的事情,而往往忽视非常抽象的、空洞的、统计类

型的信息;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象信息更可信,因此过分使用了独特的、具体的和生动的经验,赋予

它普遍的意义,而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

结合实际,试述归因理论怎样应用于实际。归因理论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我们在韦纳

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的许多问题明显地取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

事件本身。因此,如何解释消极事件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如果个体的问题处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

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因果的归因,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

变到外在的、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等。归因训练的另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制的、不稳定的、

内在的因素,如努力。 2)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在归因对绩效评价的作用在于:

一是它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

不良成绩效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在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中,

也存在着不少归因偏见,如管理人员对由于缺乏努力的下属和缺乏能力的下属,前者提高工资的程度较小;

管理人员对于他们所喜欢的下属和不喜欢的下属,对前者会作出更偏爱的归因。因此,归因在员工绩效评价

上起着关键作用,归因的研究对于如何改进绩效评价,消除评价中的偏见,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3)

冲突。在组织中,对稀有资源的竞争,为权利或影响进行斗争,长期的不满,对岗位的刻板偏见等都可能引

起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冲突。许多研究证明了在影响冲突的多种因素中,归因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冲突“身不

由已”的原因有研究中发现,归因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要点:(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个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

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让病人把他们情绪上的激起归因于其他外在刺激,那么这些症状(如恐惧、

焦虑)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归因可以帮助个体渡过困境和缓解问题对自身造成的压力。2)“错误归因”治

疗。原理:即不主张用寻求隐藏根源或重新学习的方法,而从认知的水平上去纠正,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

因作出错误的归因,即令其用某种错误的判断去替代那个真实的原因,从而使得病人得到治疗,让其问题自

动地解决。这种治疗涉及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个体的痛苦体验,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 3)习得

无助与心理健康。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是,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这种解释直接关系到他的反应的强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

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强化方式。强化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

效果的任何东西,可分为三种方式,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厌恶形式的强化。2)选择强化的方式。有效强化

选择的原则:A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达到促进的效果。B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简便易

行可操作性强。C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3)强化方式的运用。理想的做法是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

意的行为后马上加以强化。而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的空隙有:A利用视觉和记号,B利用计划。

怎能样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指代获得更高

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需

要层次理论的内容由低到高包括:(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

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指出人的需要是逐层递进的,这种趋势表现

为个体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期望的人物,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是由低到高

逐步发展的,严格按照层次的变化而提高的。对于这种理论的渐进性是值得肯定的,并可以与其他的理论分

类进行有效的整合。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经验中我们也发现: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需要的满足是可以超越某

一特定阶段而超前发展的,是可能不遵守层次递进原则的。同时,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有时是一种理论状态,

人不可能真正地达到,因为我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目标和愿望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的。人们自我

实现的更多表现是在过程中的体验。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中,求助者经常表现出哪些特点?求助者经常表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1)依赖性。利他行为的实质是一种对于处在需要帮助境地的人的一种反应,但是接受帮助的人的依赖性会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依赖可以是一种稳定的特点。2)亲密关系和吸引力。亲密关系意味着互相依赖和帮助的义务。人们往往赞颂帮助自己熟悉的人,同时,求助者的吸引力也会增加获得帮助的概率。3)类似性。人们往往帮助那些自己相似的人。4)责任。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重要因素。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合阐述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生物学理论。威尔逊(E.O.Wilson)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利他行为,指出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即遗传获得的,而不必通过学习获得.进一步的解释是为了保存基因,两个个体之间基因的相似性越大,则当其中一个个体需要帮助时,另一个个体就越可能从事利他行为。(2)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主要包括: A社会责任规范。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责任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会主动地进行帮助。 B回报规范(互惠规范)。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回报规范对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少数人可以不受助人的回报规范所约束,这些人就是高度依赖性的人3)学习和模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利他行为在先前受到过奖励,那么,这种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当利他行为在先前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了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大可能发生。 A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的增加和减少,可通过把奖励或惩罚与利他行为的联结来办到。 B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利他行为本身不可以作为强化来源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C奖励和代价。每个人对伴随着助人或不去助人的消极和积极特征会作出权衡。在任何特定的激起水平上,利他行为最可能发生在奖励高而代价低的场合。 D模仿。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认为:人们可以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而学会。试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因素有三类:(1)情景因素。包括人际间的交往距离、交往频率、交往中的集群性和个体的体验性等。(2)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3)类似和互补。交往对象的熟悉,态度的相似,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一致,需要和个性的互补,都影响人际吸引的深度和强度。

几种常见的人际吸引是如何解释人们的人际吸引现象的?具体有这样几种理论:1)强化理论。根据强化理论,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2)相互作用论。当两个个体在相互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悦,而且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3)得失理论。这种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的,研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有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当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自己是否喜欢那个人的态度。4)相等理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人们希望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即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从而决定自己的交往行为。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以貌取人”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喜欢漂亮的人的理由:第一,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第二,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会觉得荣耀和光彩,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了。第三,传统习惯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并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漂亮身上。第四,爱美是人的天性。

试论述影响合作有哪些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回报。人们对合作的行为常作出合作的反应,而对于竞争的行为往往作出竞争的反应。但是个体是否遵从回报规范则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因素对合作的影响是复杂的。2)对他人动机的知觉。对他人的特定的合作行为,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去进行解释,我们决定是否合作,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内在动机的归因,但是,在某些情景中,我们本人的合作或竞争的行为也会影响对他人的归因。对其他人的行为的解释有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动机。3)沟通。实现共同目标,有时要进行协调,有效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沟通可以促进合作的进行,增加成员的团体认同感和合作的机会。4)威胁。轻度的警告可以促进合作行为,但是,威胁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发生对双方都会蒙受损失的报复行为。5)群体规模。当一件事涉及很多人时,个体很容易想到,即使本人作出很小的努力,或甚至不作任何努力,整个事情也能完成。群体规模与合作之间存在负面关系。6)个人倾向。一个人是属于竞争型的或合作型的个人特征也是影响合作的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字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15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7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换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德。 18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计他所有的特征和特点19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指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我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与内在的原因。 21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的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印象 22去个性化:指出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化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群体的遵从程度。 23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24影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影象的过程。 25定势:观察者以持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 26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17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被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28心境:持久的、微弱的、非特意性的情绪状态。 29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表现和亲和的对象。 30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 1

2018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8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B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与我国宪法有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A.每年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 B.人民主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C.中央军委的职权在宪法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D.未成年人、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外国人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关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受害妇女田某提起诉讼需要帮助,当地妇联给予支持 B.公立大学对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学生不予颁发学位证书 C.公安派出所对参与赌资较大的赌博行为处以400元罚款 D.保险行业协会对违反行业自律公约的保险公司处以罚款 3、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甲烷 B.乙炔 C.甲醇 D.乙醇 4、2017年12月5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B.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C.乌镇已举办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D.乌镇是着名作家茅盾的故乡 5、下列源自《史记》的成语与其具体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A.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B.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C.运筹帷幄--《史亿`平原君列传》 D.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下列诗词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明修栈道欺秦楚,暗度陈仓惊鬼神 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④③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7、关于我国古代的行政文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曾经使用钟鼎、竹简作为公文的载体 B.从行文方向来看,周代的誓、命等公文属于上行文 C.奏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公文 D.楷书作为公文正式字体开始于宋代

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拉森(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8964459.html,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 四分之三 B. 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二 D. 四分之一 2 【判断题】(2分) 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分) 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 自然人 B. 生物人 C. 动物人 D. 社会人 2 【单选题】(10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

一项专业技能 B.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C. 广博的知识 D. 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3 【单选题】(10分)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B. 良好的道德品质 C.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单选题】(10分)

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卷)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A类)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2017年以来,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上半年稳走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好于全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6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半年快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9%)1.2个百分点。 全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2017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25.4%;新设个体工商户55.7万家,同比增长15.2%。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040家、个体工商户2040家。至9月底,浙江省有各类市场主体575.3万户,同比增长12.5%,其中,企业188.8万家,同比增长16.7%,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5802.6亿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4263.45亿元,同比增长6.2%;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354.9亿元,同比增长19.43%。多年来,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它们贡献了浙江60%的税收、70%的经济总量、80%的外贸出口、90%的社会就业,为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全国7%的经济总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凭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带领6名农民白手起家,在萧山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为求生存,他千方百计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各种配套,“人家要什么就做什么”。凭着鲁冠球超凡的经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企业越做越大,到1978年,全厂已有400多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也先后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和“宁围万向节厂”等七八块牌子。就在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的时候,鲁冠球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挂在厂门口的几块厂牌一一拆了,只留下一块“萧山万向节厂”--他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配件“万向节”上。鲁冠球后来说,他从1978年开始考虑一些问题,“做工厂不能有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小而专、小而精”。自此,这家“身份低微”的企业从当时的“冷门”行业一跃发展成为今天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企业常青树”。 浙江义乌S日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楼某14岁时就随父走街串巷,鸡毛换糖,收过农药瓶、摆过地摊、搞过养殖……15年间干过20多个行当,但积蓄寥寥。1993年底,已是而立之年的楼某慢慢意识到,什么都尝试便什么也做不好,他决定抓住手中的吸管生产设备,一门心思做吸管,从此不再换主业。“吸管这东西,一次性、几厘钱、低门槛、低技术、低利润,在餐桌上都是白送,还没人关注,只能挣一点辛苦钱。”楼某说,“家庭抱怨、员工怀疑,但我仍然坚持原定的路径,未来五十年只做一根吸管。”20多年来,S公司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坚守实业,不多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将一根吸管做精、做强、做到极致。目前,S公司拥有各类塑料吸管生产流水线200多条,企业员工600余人,年生产各类塑料吸管近万吨(200多亿支),已成为全球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创新最多、市场覆盖面最

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A卷)

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类)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度假方式上,开始追求一种闲适的节奏;或是在家陪陪家人、或在田园放松心灵、或做点无用的事……而这种观念也正是社会更加成熟自信、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A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一座以旅游立市的小型城市。近年来,该市以休闲生活为旅游新卖点,提出“在这里正大光明地浪费光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必须做的,只需随心住下,随性闲游”等旅游消费主张来吸引游客,受到游客们的青睐。 在上一个黄金周假期前,考虑到“高速免费”“景点降价”等原因可能导致景区人满为患。A市市民汪先生取消了长途出游的安排。当换种度假方式时,他很快便开始享受这种新的节奏了。汪先生携妻儿开车来到郊区一个水库,在青山绿水间垂钓,中午就地野餐,傍晚则将一天的收获带回家做成美味鱼汤。汪先生告诉记者说:“尽管只钓到七八条小鱼,但一家人在一起的亲近感让我觉得惬意,这种生活正是我向往的。”28岁的胡女士则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宅在家里做卫生、看书、喝茶……她说:“刚工作时遇到假期,不是在各家亲戚间奔波,就是在人山人海的景点抢镜头,不然就觉得虚度了。现在我宁愿做什么事都无需紧赶慢赶,享受悠闲的生活。最好的景致就在自己心里。” 资料2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称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民族”,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转型,中国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从紧张的节奏中解脱出来,享受闲适。有学者表示,这种心理的变化轨迹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的幸福导向型生活。随着这种观念的流行和它所催生的产业经济,未来人们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10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2018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答案解析(完美打印版)

本文为word版资料,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2018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完美打印版)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16年里约热内卢举办了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B.河北张家口具有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主办资格 C.动漫人物铁臂阿童木出任东京申奥特殊大使开创了先河 D.北京是目前唯一获得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2.某高校拟结合9月份我国通行的节日、纪念日举办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下列哪些主题会出现在当月的活动项目计划中() ①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 ②缅怀抗战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③吾爱吾师,感谢师恩 ④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⑤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下列关于国际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前苏联于1978年入侵阿富汗,持续十余年 B.1990年开始的海湾战争源于伊朗入侵科威特 C.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五次大规模战争 D.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 4.下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B.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所走之路 C.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D.是古代中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海上通道 5.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B.古埃及人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 C.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D.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 6.王某将自家三层楼房的建造工程承包给没有施工资质的包工头李某。双方合同约定,李某“包工不包料”,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责任由李某承担。李某找来邻居张某帮工,

最新10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弗罗姆 B.马斯洛 C.亚当斯 D.修茨 2.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的态度功能是( )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3.发现“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心理学实验是由________做的。( ) A.威尔逊 B.尼斯贝德 C.雅可夫 D.罗森塔尔 4.“行为吞没场”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指出的。( ) A.罗特 B.戴维斯 C.海德 D.费斯汀格 5.习的性无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________的关系。( ) A.稳定 B.肯定 C.相反 D.以上都不对 6.以下哪一种不属于强化的主要方式?(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中性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7.我们喜欢让我们感到情感满足,心情愉快的人是因为( )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理论 D.吸引 8.提出利他行为的生物学理论的学者是( ) A.威尔逊 B.洛伦茨 C.拉塔内 D.亚当斯 9.“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冲突形式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接近-回避型 C.回避-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交往结果满意的程度可以用________表示。( )

A.抱负水平 B.比较水平 C.预期价值 D.效用-价值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研究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2.将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是集中型的沟通传递。( ) 3.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的态度与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含义大致相同。( ) 4.失调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紧张状态。( ) 5.韦纳认为,能力是一种内在、不可控的归因结果。( ) 6.自我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 7.反模仿的人并没有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8.我们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是因为强化。( ) 9.冲突不一定产生消极的结果。( ) 10.自我服务偏见长期以来对个体是不利的。(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____________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___关系。 2.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认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影响服从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选择目标和____________。 5.人际冲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内化 2.自我障碍 3.社会惰化 4.人际吸引 5.人际冲突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2.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 4.简述利他行为决策过程的步骤。 5.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2.试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卷)真卷

2018年1月6日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试卷(B卷) 《申论》 一、注意事项 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看清答题卡答题页面,每题都要在指定的页面位置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一律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其他语言作答不得分,作答时应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用铅笔作答不得分。 5.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进行作答。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资料1 2017年以来,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上半年稳定走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好于全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6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半年快0. 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9%)1.2个百分点。 全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2017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25.4%,新设个体工商户55.7万家,同比增长15.2%,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040家,个体工商户2040家,至9月底,浙江省有各类市场主体575.3万户,同比增长12.5%,其中企业188.8万家,同比增长16.7%,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5802.6亿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4263.45亿元,同比增长6.2%,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354.9亿元,同比增长19.43%。多年来,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他们贡献了浙江60%的税收,70%的经济总量,80%的外贸出口,90%的社会就业,为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全国7%的经济总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资料2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凭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带着6个农民白手起家,在萧山创办了“宁围

2020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答案见 面课: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激励篇 1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2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大侠,但在游戏里却可以通过时间、次数的积累和他人的帮助成为绝世英雄。这一点将很多人推进沉迷网游的深渊。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

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世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5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招聘:言行藏大道 1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教火鸡爬树,不如请松鼠。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错】 2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面试官最喜欢怎么样的求职者?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 选项: A: 对

第一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理解: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 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9)

.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弗罗姆 B.马斯洛 C.亚当斯 D.修茨 2.“我的儿子真是又聪明又可爱”,反映了态度的( ) A.社会性 B.具体性 C.协调性 D.情感性 3.在交谈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的一方看成是主动积极的,这种偏见称为(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行为中心偏见 D.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偏见 4.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称为( ) A.控制源 B.归因模式 C.自我定型 D.个性范式 5.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______的关系。( ) A.稳定 B.肯定 C.相反 D.以上都不对 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行为的方式是( ) A.计数法 B.日记描述法 C.计量法 D.轶事记录法 7.阿希范例的研究结果是由于个体受到了______的影响。( ) A.群体性压力 B.社会性压力 C.规范性压力 D.信息性压力 8.我们喜欢让自己得到超过付出的人是因为( )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理论 D.相等理论 9.“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冲突形式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接近-回避型 C.回避-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冲突的螺旋式上升”产生的前提是( ) A.单方有权威胁 B.单方不妥协 C.双方有权威胁 D.双方不沟通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1分,共9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研究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2.霍桑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纳与他的学生在1927-1932年间做的。( )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 4.认知失调程度随着差异性认知重要性的减少而增加。( ) 5.韦纳认为,能力是一种内在、不可控的归因结果。( ) 6.牢骚是群体舆论的一种心理表达形式。( ) 7.结群的需求是一种人类与高级动物才有的社会现象。( ) 8.冲突不一定产生消极的结果。( ) 9.归因偏见只是存在于少数人身上的现象。(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______过程中形成的______关系。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即______到______。 3.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______的______掌握。 4.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冲突的强度。 5.人际冲突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内化 2.隐含的个性理论 3.折扣原则 4.双重接近-回避型 5.社会两难情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2.简述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 3.简述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行测)

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行测) 1.下列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甲乙二人自由恋爱,因两人均年满20周岁,经双方父母同意,两人可以结婚 B.丙12岁,玩火酿成火灾,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但丙不承担失火罪的刑事责任 C.丁6岁,春节收到红包若干,其母认为丁尚年幼,红包里的钱应归监护人所有 D.19岁的大学生戊,认为父母有义务支付他的教育费及生活费至其独立工作为止 2.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国内的动漫产业和影视剧通过内容管控的方式促进其发展。下列不属于行政手段的是( ) A规定各级电视台每日播出境外各类影视节目时间 B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本土作家创作优秀剧本 C国家出台“限娱令”规范娱乐节目播出类型 D每年引进的境外动漫作品同类题材数量设置上限 3.201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下列与其发表时间相同的历史事件是( ) A东西两德统一 B古巴导弹危机 C联合国军完全撤出朝鲜 D越南抗美战争彻底结束 4.古人记月除常用的序数法外,还以物候的特点来命名,或以孟、仲、季来命名每季的三个月。那么,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孟春——桃月 B仲夏——荷月 C仲秋——桂月 D季冬——菊月 5.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之计的是( ) A.城濮之战 B.垓下之战 C. 猇亭之战 D.淝水之战 6.下列诗句背景与科举制实行无关的是( ) A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7.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了很多莽汉形象,他们外表威猛如金刚,性格天真似儿童,深受读者的喜爱。下列小说中莽汉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张飞?程咬金?李逵④牛皋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4.1

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____阶段、接触阶段和_____阶段。 2.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_____型、集中型、_____型和流言型。 3.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_____实验、群体实验和_____实验组成。 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_____需要和_____需要。 5.社会测量法的结果可用矩阵表示法、_____法和_____法来表示。 6.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____,第二是_____。 7.态度具有顺应功能、_____功能、防御功能和_____功能。 8.凯利提出了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特异性、_____反应、_____。 9.印象形成过程包含三种成分,即行动者、_____和交往的_____。 10.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主要途径有:脸部表情、_____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 )的态度改变。 A.大 B.小 C.多 D.少 2.失调程度与不一致的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对比 3.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属于(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4.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 B.凯利 C.韦纳 D.罗特 5.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 )理论的观点。 A.强化 B.对比 C.得失 D.相等 6.在群体压力作用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从众 7.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降低了,是( )。 A.社会助长作用 B.社会惰化 C.社会赞同 D.相互作用 8.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努力属于( )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人际关系心得体会浅谈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

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我们心里都希望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毕竟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一个人见人厌的人。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将在这里分享一点人际关系心理学心得和体会。 一、真诚待人。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最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其中排在序列最前面的就是真诚。他认为,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