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双创”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B质量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总结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做法,提炼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目前还未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索出一套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能有效地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双创;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会课题“‘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ZY164)的理论成果。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

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在“双创”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对于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做法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

突破口。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以“打造中小企业家的摇篮”为办学目标,现已基本形成“政府扶植、企业项目、学校搭台、教师参与、学生实战”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形成了“参与一群人、成功一波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代人”的基本态势,并于2015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学校”。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教育以来,通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总结,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做法。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

规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面对所有年级开设创新思维、创业训练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

(二)以专业为依托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生态圈

把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开发了“实训项目+模拟孵化”为一体的校内创新创业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立大学科技园、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打造星湖创客小镇,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大赛,形成“上接理论,中接专

业,下接地气”的创新创业实践生态圈,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训练了创业思维及能力。

(三)内培外引整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和层层选拔,组建了一支包括优秀企业家在内,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由各系部的中青年优秀教师组成,专业方向包括了工商、经济、财务、法律等领域,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鼓励教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并把教师的创业业绩纳入考核指标。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在“双创”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开展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把创业与创新混为一谈,只追求短期的目标,只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创业率等开展教育,忽视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这些综合素质都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视技巧训练轻视素质培养的现象。

(二)创新教学形式单一

创新精神的培养依托于创新教育,而目前的创新教育是游离在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之外,没有独立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未真正实现与专业教育对接或渗透于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薄弱,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形式也只

是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竞赛等单一的方式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缺乏经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门针对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开展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师大多是思政类教师及学工系统的教师,而这些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还未进行过系统培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浓厚氛围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转变观念的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及大学生,高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学生要以提升自身创新素质为关键。特别是要唤醒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让其产生强烈的内驱力,突破定式思维,探索创新学习方法,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在高校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教育氛围,积极宣传创新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创造校园创新育人环境。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巩固基础条件保障为支撑,深入推动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构建科学合理、专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强调学科兼容,突出素质教育。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创建实践基地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贯穿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能够让创新理论教学得到升华,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实训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实验实训室的条件能符合各种实践应用和仿真模拟,实践基地能提供大学生企业挂职和企业实习;二是要促进软件升级,实践教学活动要有目标性、体系性和创新性,以学生感兴趣或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形成特色实践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等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四)提升师资质量,鼓励教师创新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首先要挑选有潜

质、有想法的一线教师及年青教师为创新教育专职教师,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是聘请企业家、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创新的特质,并能在问题意识、思维特点、行为驱动等方面提升自己;再次是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研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学生的专业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对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五)建立评价体系,完善反馈机制

创新教育评价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管理等实施过程的综合性评价,通过评价检验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了解自身发展的程度,及时反馈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经验总结,调整现有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开展所用。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促进创新教育目标

的实现与教学的发展,实现以评促建的结果。可根据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特点,围绕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执行性强的评价体系。

(六)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合力效应

以整合为基本思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创新教育合力。教育资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包括推动各院系与职能部门围绕创新教育发挥各自职能的

管理资源整合,实现部门联动发力,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跨学科跨专业实践训练的教学资源整合,促进创新教育教学的完善;整合校外资源包括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创新服务,获得企业帮助,把企业的资源与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得到社会支持与帮助,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由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为高校创新教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云龙.“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6):76-79.

[2]谭金铃,李学涛.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203-204.

[3]许晓平,张泽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初探――以应用型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84-86.

[4]朱书卉,丁贤.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3):56-57.

[5]王燕,?S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06):18-19.

[6]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03):122-123.

[7]李开凤.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新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4):6-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