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夷款夷的解释

“以夷款夷的解释

“以夷款夷的解释
“以夷款夷的解释

认为“魏源有对付外国侵略的一套策略,可分为三部分,即守、战、款。……既…款?之后,要抓紧时机,与…守?、…战?紧密配合,尽速达到…我能攻之?的主动地位,有效抵制侵略”,这不大符合魏源御敌思想的原意。对“守、战、款”三者,魏源是主张专重防守,然后“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三者之间有主次轻重之分,有战略策略之别,不宜等同视之(参阅前述)。

魏源所用的“款”字都等于同一个字,即“和”字,亦即和谈、和议、讲和之“和”;所谓“以夷款夷”,也就是“以夷和夷”(“和”字当动词用)。那么,课本上为什么会将“款”字释为“接待”呢?或许这是未查史料、只查字典,而查字典亦未下足功夫的结果。的确,在一般字典、词典(甚至包括颇具权威性的《辞海》、《康熙字典》)中,都没有释“款”为“和”的义项。在此情况下,除了选“招待”、“款待”之项外,其他释义都不好选。就此而言,课本的错释也不是完全没有客观原因的。但是,如果查一下《辞源》,就会发现“款”字有个义项正是作“和,议和”解,该义项下还有例句:“盖自开疆以来,尽九边而然矣。顾战款异局也,远近异势也。⑷”受此启发,即使未查史料,也应能对“款”意作出正确的解释。《辞源》不太好找,但毕竟不是找不到。

再看“以夷款夷”。综观魏源的有关著述,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以夷款夷”,似应从以下四方面去认识:

首先,“以夷款夷”建立在专重防守这一战略主张的基础之上,只有搞好了防守,才能做到“以夷款夷”。魏源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朝野上下不是主战,便是主和,而未有“专主守者”。然而,“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只有守得好,才能“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克;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⑸。魏源所主张的防守,不是消极地被动挨打,而是积极地自强迎战,这就是要“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如林、邓之守虎门、厦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样就能“以守为战,以守为款”⑹。可见,战与和都以“守”为前提,无论是“攻克”还是“款夷”,都是依赖于积极防守这一战略而实施的策略。

其次,“以夷款夷”的具体作法,是充分利用各国在走私鸦片、对华贸易等问题上的矛盾,听从不满于英国恣意妄行的其他国家的调解,以达成有利于中国的和议。在《筹海篇一》中,魏源将“以夷款夷”之策概述为“听互市各国以款夷”⑺;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下》中,稍加展开,表述为“听各国不得贸易之夷居间调停,皆将曲彼而直我,怒彼而呢我”⑻,皆过于简略。较详尽的阐释见于《筹海篇四》:“即变以后(指鸦片战争爆发后——引者注),则不独以夷攻夷,并当以夷款夷。国初俄罗斯争黑龙江地,圣祖命荷兰寄书俄罗斯,而献城归地。喀尔喀两部争衅构兵,诏令达赖喇嘛遣使往谕,而喀部来庭。缅甸不贡,闻暹罗受封而立贡。廓尔喀未降,闻英吉利助兵而即降。故款夷之事,能致其死命使俯首求哀者上;否则

联其所忌之国,居间折服者次之。上年靖逆将军末至粤时,弥利坚夷目即出调停讲款,于是义律来文有…不讨别情,只求照例通商,倘带违禁货物,船货充公?之语,并许…退出虎门?之说。……非弥利坚居间,岂能有是?而利害未能陈明,章奏未能剀切,于是而英夷要盟,又于是而英夷败盟。是冬佛兰西兵帅复以兵艘至乌,求面见将军密陈军事,请代款,请助兵。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在此一举。而又迟疑之,支诎之,延及半载始令赴江宁,则英夷款议已成数日,视弥利坚原义相去天渊。⑼”这段论述既回顾了清前期实行“以夷款夷”之策屡见成效的历史,又总结了鸦片战争期间多次错失“以夷款夷”之良机,以致“款议失体”⑽即被迫签订丧权辱国和约的教训,从中不难看出“以夷款夷”究竟应当如何去做。

第三,“以夷款夷”与“款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宜混为一谈。联系在于两者都同样言“款”,区别则在于前者只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之一。魏源明确指出,“款夷”有两策:第一策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亦即“以夷款夷”;第二策是“持鸦片初约以通市”⑾,也就是“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⑿。第一策是利用外部的力量,第二策是显示自身的力量,两策着眼点不同,而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款夷”之策的整体。

第四,“以夷款夷”与“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既有策略上的一致性,又有运用上的阶段性。一致性表现在它们都是魏源所主张的抵御外侮“用夷制夷”⒀的策略,并如前所述,都以专重防守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阶段性是指作为具体内涵不同的策略,它们的运用各限于一定的时期。按照魏源的设想,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订立和约之前,应当“以夷攻夷”和“以夷款夷”,而订立和约之后,则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既变以后,则不独以夷攻夷,并当以夷款夷”⒁;“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⒂)。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魏源依次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列为写作《海国图志》一书的三个目的。(本来,“以夷攻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技”都同属“攻夷之策”:“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⒃两者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基本弄清了“以夷款夷”的含意之后,A、B二文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看出了。

简要地说,A文的不当之处主要有:(1)将“款夷”之“款”解释为“系诚信、缓和之意,表明须尽一切必要的外交努力,争取到可贵的战略和平”(这是A文引用他人,而自己也认可的观点,以下情况相同者不另注),这是很不准确的。“款”字不是诚信、缓和之意,而“款夷”之策既有外交,也有内政(所谓“力持鸦片之禁”),它主要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甚少具有“战略”性。(2)将“以夷款夷”与内涵差别很大的“羁縻政策”混为一谈,认为“以夷款夷”古已有之,这就是在处理夷务时,“采取羁縻政策,通过条约或通婚,不战而取之。……像汉代王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等既是古代民族友好交往的象征,又是…以夷款夷?、…羁縻?政策

的体现”(原文中“縻”字皆误为“糜”,现正之)。这也是很不准确的。所谓“羁縻”是一种联络或笼络外族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保持友好交往,彼此相安无事,实施这一政策是直接“以华联夷”,并不需要借助他“夷”的力量,而“以夷款夷”是为了结束中外业已发生的战争,力求达到有利于中方的和议,为此就必须接受第三者之“夷”的帮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3)认为“魏源有对付外国侵略的一套策略,可分为三部分,即守、战、款。……既…款?之后,要抓紧时机,与…守?、…战?紧密配合,尽速达到…我能攻之?的主动地位,有效抵制侵略”,这不大符合魏源御敌思想的原意。对“守、战、款”三者,魏源是主张专重防守,然后“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三者之间有主次轻重之分,有战略策略之别,不宜等同视之(参阅前述)。(4)认为“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多次用到的这个…款?字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是不能只用一两个词就可以解释清楚的”,这一评价并不切合实际。“款”者“和”也,在魏源书中并无其他深意。若说“以夷款夷”、“以夷攻夷”,正如A文也承认的,是古已有之的策略,并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即便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具有倡导学习西方的首创性,意义重大,但就其本身而言,“师夷”还局限于“长技”,层次尚浅,有待“深刻”。除上述之外,A文在史料的引用、注释上还有若干错漏,例如“我患夷之强,夷贪我之利,两相牵制,幸可无事,非今日主款者之秘略乎?”这句话,A文将其视为魏源的“秘略”,事实上魏主“守”而不主“款”,他对此“秘略”是持批评态度的⒄。其他限于篇幅,恕不一一。

B文的随意性则更为明显。文中断言:“以夷款夷”之“款”“只有通…叩?,解释成…敲?、…击?,才符合魏源的本来意图”,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可是,B文的每项论证都是大有问题的。(1)B文说,将“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如诸多字典中所举之例“夜款门而谒”、“款关请见”、“有客款柴扉,白云巢居于”等“都是这种用法的具体体现”,因此,“以夷款夷”也可以作这种解释。但我们知道,“款”字的义项不下10种(据《辞海》、《辞源》等书),且大多为常见用法。既然因为“常见”就可以选用,那么,“款夷”之“款”也就有理由解释为“诚,恳切”、“缓、慢”、“留,殷勤招待”、“顺从,服罪”甚至“条目,事项”、“经费”等等,这不等于未作任何解释吗?离开了被解释对象在特定语境、语句中的特殊性,所谓“常见用法”并不能作为解释的依据。前面通过检索魏源原著,我们可以完全肯定“款夷”即“和夷”之意,这与“敲”门访友、“叩”关求见之类是毫不相干的。(2)B 文认为,魏源“是鸦片战争中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英国人的野蛮入侵是深恶痛绝的,他积极支持正义的抗英斗争”,他在《海国图志》中所用的“攻夷”的“攻”字、“制夷”的“制”字,都体现了“反侵略立场”,所以,“款夷”的“款”字也应解释为“叩”或“敲”,以便与“反侵略”保持“一致”,否则,就会“与魏源的立场相悖”。这里且不说释“款夷”为“叩夷”或“敲夷”不仅文意不通,而且并不能表明就是“反侵略”,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是否只有“攻夷”、“制夷”一类的作法才算反侵略,非攻非制的别的作法例如与外国议和(“款夷”)就一定会与反侵略相悖吗?实际上,反侵略是场复杂的斗争,既需要“攻”与“制”,也离不开“守”与“款”。像魏源所主张的“款夷”,在字面上看似与“攻夷”、“制夷”相反,其实,它们在反侵略的根本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3)B文指出,如果《海国图志》中“以夷款更”这句话是写在“以夷攻夷”和“以夷制夷”(按魏源的原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与“以

夷制夷”是不同的)之前或之后,那么,“款”字就可以释为“接待”而不必说成“叩”,而事实上“款夷”之句是在“攻夷”和“制夷”二句之间,这就表明魏源“写作《海国图志》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制约?…打击?入侵者”,因此“款”字也只能按此目的解释为“叩”、“敲”、“击”。这种说法只看文句结构,不去深究原著本意,难免成为无根之谈。如前所析,先“以夷攻夷”,再“以夷款夷”,最后“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顺序的排列是由此三种策略运用上的阶段性造成的,它既不能证明魏源写作《海国图志》只能有一个目的,更不能证明“款夷”就可以等同于“攻夷”、“制夷”。

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

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 姚鹤鸣 内容提要 本文从禅悟介入诗艺的缘由说起,简要概括了唐宋时期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心理学基础。然后详尽地分析了诗悟和禅悟这两种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内涵:在对象和主体的关系上、在心理活动的自觉和非自觉关系上、在“意”和“言”的关系上,都有程度不等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对东方诗学顿悟和西方审美直觉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明晰地界定东方“诗悟”概念所特有的内涵特征。 关键词 “悟” “诗悟” 东方“悟” 西方“直觉” “悟”此语,来自禅宗。禅宗顿悟,本不讲言语道说。因此,要将“悟”这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 ,也许会有不着边际之感。但是,理论最终毕竟要讲概念、判断、推理,要讲逻辑演绎,正如西方“直觉”术语,虽然界说时众说纷纭,但还要界说下去一样。我想,诸多现象,尤其是心理现象,包括艺术创作的心理现象,大抵都是如此,各人探求的相对真理,正是走向绝对真理的必由之路。 禅悟介入诗艺的缘由 中国文化精神,在先秦经过角逐之后,后来无疑奠定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道互补为经纬的文化格局。但是,外来的佛学逐渐渗透进中国文化,并最后能获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现象。其过程,文化史家们多有研究,笔者在此不论。 禅悟介入诗艺,是中国文化推演变化在文艺上的一种表现,是印度佛学逐渐中国化的一个结果。然而,印度佛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何以经历数百年之久,至唐宋时才提出禅悟和诗悟似相 一致的问题,那就不能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讲起。 禅宗构建于南朝宋末,至唐初分裂为南北两宗。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北宗禅颇为鼎盛,安史之乱之后,南宗禅一下子压倒了北宗禅,文人雅士狂热礼赞南禅宗,形成了风靡士林的禅悦之风。“四方学者云集(南禅宗)座下”①,“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②。禅宗在中唐之后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的热烈欢迎,其原因在于南禅宗教义与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心理正相合拍。其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绝大多数士大夫产生了沉重的失落感,心理的不平衡,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促使他们往彼岸世界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其二,禅宗之南北两宗,各有主张,南禅宗主顿悟,北禅宗主渐悟,南宗易行,北宗难求,渐悟须坚守空门,遏止情欲,顿悟不须坐禅苦行,一顿悟便可成佛了道,两相比较,对于心系世俗荣华富贵的士大夫来说,自然南禅宗更有吸引力;其三,南禅宗佛学暗通儒学,它的所谓“本心清净”之说,“业障”之说,“直指本心”、 “即心即佛”之说,都和孟子之学的“性善”论,“后天染恶”论,“求其放心”论有着极为相似的趋向,这就为士大夫们既能满足心 071

试井分析13

1、试井: 是一种以渗流力学为基础,以各种测试仪表为手段,通过油井、气井或水井生产动态的测试来研究油、气、水层和测试井的生产能力、物理参数,以及油、气、水层之间的连通关系的方法。 2、特种识别曲线: 特种识别曲线:在某一情形或某一流动阶段在某种坐标系(半对数坐标系或直角坐标系)下的独特的曲线,称为“特种识别曲线”。 3、叠加原理: 如果某一线性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是线性的,并且它们都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即分解成若干个定解问题,而这几个定解问题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相应的线性组合,正好是原来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那么,这几个定解问题的解相应的线性组合就是原来定解问题的解。4、井筒储集系数: 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压缩原油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 5、无限导流性垂直裂缝: 具有一条裂缝,裂缝宽度为0,沿着裂缝没有压力损失。 无量纲量:不具有量纲的量。 井筒储集系数: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压缩原油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 干扰试井:是一种多井试井,是在一口井上改变工作制度,以使油层中压力发生变化,在另一口井加入高度压力计测量压力变化的试井方法。 6、表皮效应:在井筒周围有一个很小的环状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其渗透率与油层不相同,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筒时,在这里产生一个附加压降,这种现象称为表皮效应。 37、产能试井:改变若干次油井、气井或水井的工作制度,测量在各个不同工作制度下的稳定产量及与之相对应的井底压力,从而确定测试井(或测试层)的产能方程、无阻流量、井底流入动态曲线和合理产量等的方法。 38、常规试井解释方法:以Horner方法为代表的,利用压力特征曲线的直线段斜率或截距反求地层参数的试井方法。 简答题 1、说明使用早期资料画成的特种识别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如何纠正? 答:在记录开(关)井时间时有误差,导致使用早期资料画成的特种识别曲线不通过原点。 纠正办法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Δp-t关系曲线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就是时间误差的大小,将直线平移到通过原点,就能将时间误差校正。 2、简述使用无量纲的优点并写出P D、t D、C D的表达式 答:1、由于若干有关的因子已经包含在无因次量的定义之中,所以往往使得关系式变得很简单,因而易于推导、记忆和应用。 2、由于使用的是无因次量,所以导出的公式不受单位制的影响和限制,因而使用更为方便。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上机实习题(2016)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上机实习题 上机题一某井的压力降落测试数据如表1,其他有关数据如下:q=40+序号/10m3/d,B=1.136,μ=0.8+序号/10mPa.s,r w=0.06m,h=21+序号/10m,φ=0.039+序号/1000。 表1 井的压力下降测试数据 上机题二某井压力恢复数据见表2。其他数据如下:q=25+序号/10m3/d,关井前生产时间t p=24h,h=6+序号/10m,μ=0.9+序号/100mPa.s,B=1.05,φ=0.24-序号/1000,c t=120×10-5MPa-1。

上机题三某油井一口探井,在自喷生产102 小时之后,关井测其恢复压力,数据见表3。关井前流动压力为25.23MPa。其他数据如下:关井前产量q=28+序号/10m3/d,φ=0.24-序号/1000,r w=0.062m,h=20-序号/10m,B=1.2,c t=131.26×10-5MPa-1,μ=3.3 +序号/10mPa.s。 表3 井的压力恢复数据 上机题四某油田压力恢复测试数据见表4。其他有关数据如下:h=7.8+序号/10m,B=1.23,μ=1.6+序号/100mPa.s,φ=0.2-序号/1000,c t=1.16×10-3MPa-1,关井前产量=2.84+序号/10m3/d,r w=0.06m,关井前生产时间t p=24h,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为10 MPa。 上机题五表5所示为我国某油田一口生产井的实测压力恢复数据。该井关井前生产了20.51

h,其前一阶段频繁改变油嘴,但无产量记录,后来比较稳定的产量为257.4m3/d,我们把它作为这一阶段(共12.8 h)的产量;后一阶段生产比较稳定,历时7.63 h,产量为403.2 -序号m3/d。有关参数如下:h=5+序号/10m,B0=1.04 m3 /m3,φ=0.225-序号/1000,μ0=0.44+序号/100mPa.s,c t=2.118×10-3MPa-1,r w=0.08839m。 上机题六表6试均质油藏中一口井的压力降落数据。其他资料如下:q=143.1 -序号m3/d,B=1.20,φ=0.15-序号/1000,μ=1.5 +序号/10mPa.s,c t=1.45×10-3MPa-1,h=16.2+序号/10m ,r w=0.0878m。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顶尖计划”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 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记述往事,评头论足,笔调轻松,表达灵活。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书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紫薇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洪刍《洪驹父诗话》、范温《潜溪诗眼》、周紫芝《竹坡老人诗话》等。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著作。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从论述中看出,“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以禅喻诗”“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主张“学诗以识为主”,有“识”的能力才能辨别“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浅论唐诗中的禅宗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19132505.html, 浅论唐诗中的禅宗意象 作者:杨玉楼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由于禅学在当时已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以禅喻诗、以禅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中唐以后,社会日益黑暗。时代的动乱不安,个人道路的坎坷难达,使诗人们由先前的向外扩张的道教迷狂渐渐转向了冷静凝敛的禅宗内省。其笔下也就常常表现自然山水那种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处,反复运用那些具有空、寂、静、净等美学象喻的意象。 关键词:唐诗禅宗意象意境情趣 禅,本意为沉思、静虑,汉魏时译为禅定。禅宗自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时从印度来中土传法后,便开始与中国的诗歌相结合。到了唐代,禅与诗之融合最为突出,成就也最好。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密切融合不仅与禅师们的大力弘扬有关系,而且诗人们在其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它与唐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也密切相关。 “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由于禅学在当时已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以禅喻诗、以禅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中唐以后,社会日益黑暗。时代的动乱不安,个人道路的坎坷难达,使诗人们由先前的向外扩张的道教迷狂渐渐转向了冷静凝敛的禅宗内省。较之初、盛唐,他们对国事的关心少了,而对个人的考虑增多了,从外在的事功转向了内在的心境。其笔下也就常常表现自然山水那种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处,反复运用那些具有空、寂、静、净等美学象喻的意象。 唐诗中的禅宗意象大都由生活中的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原应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闻啼鸟,群芳烂不收。但王维却写其静谧。“春山空”突出春山静得像空无一物。“空”是虚笔,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实写桂花、明月、山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烘托出春山的静谧。桂花本是一种花型细小的花,但它的飘落居然可以使人仿佛听到。月亮升起,月光射进山谷,竟然惊醒了山鸟,表现了春山寂静无声。而山鸟时鸣又衬托出春山之幽静。这恰如皎然所说的“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为意中静”。而这“意中静”则正是禅悟。禅悟之悟,在于体悟自身佛性,“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也正是在静虑求真、体悟人生、获取解脱等方面上,禅的境界往往也借助艺术的表达,禅便进入了诗;而诗的境界往往也具有禅的境界,有时还需要禅意来拓诗境,诗便接纳并且包容了禅。

试井解释报告模板

试井解释报告 第一部分试井解释的理论基础 以均质油藏压降试井为例详细阐述现代试井解释的方法、步骤(包括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说明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均质油藏垂直裂缝井所包含的流动阶段、流动阶段的近似解、以及各流动阶段的诊断曲线、特种识别曲线和导数曲 线的特点并画出示意图 第二部分试井解释报告 一、测试目的 确定地层参数,掌握油气藏的动态资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井筒储存系数C; 2、确定地下流体在地层内的流动能力,即渗透率和流动系数。 3、评价井底污染情况 4、确定原始地层压力; 二、基础数据 如图2-2-1、2-2-2、2-2-3所示为油井定产量生产时压力降落数据。 油藏和井的基本参数见表2-2-1 o 2-2-1

图2-2-1

图 2-2-2 Field Margins Help Metric Production History Cancel Data Fa nt Header Fa nt Print ASCI File H k zorT : j l - Vertical!/ lime Cum lime Pressure Gas Rate ; hr hr kPa 10^m^d 22 21.2936 19298 00 21 4603 19422 00 21 6270 19465.00 25 21.7936 1949500 21.9603 19538 00 22.4603 19684 00 28 22.9603 22 9603 19794 00 29 23 4604 23.4604 19867,00 30 23.9604 23.9604 19932,00 31 32 34 丄 图 2-2-3 三、解释结果 1、 常规方法 ①早期纯井筒储存阶段 3 结果如图 2-3-1、2-3-2 所示,C=1e-1m ; C D =99.136 ; ②径向流动阶段 结果如图 2-3-2 所示,k=0.358mD ; kh=15.732mD ? m; s=-0.547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一 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 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按照周裕锴的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2](30-32)由此,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 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标示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3]意境萌芽于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托名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成为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禅的诗人熟悉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思维习惯,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理解。据近人覃召文所考,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余首,以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张晶 第一节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不是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有着广泛基础的。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禅来谈诗的大有人在。前面举过的吴可、龚相的《学诗诗》以及韩驹的《赠赵伯鱼》诗都是“以禅喻诗”的典型例子。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南宋赵蕃也有论诗绝句三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燃。”“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禅悦之风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一般的“以禅喻诗”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南宋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提示出自己论诗的方法。在《答吴景仙书》中,他又直接表明自己的论诗方法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可见,严羽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的。 之所以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在于他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以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尽管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但他建构自己诗学体系的目的基本是实现了。 “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如第四节云: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曹洞下也。…… 这段文字是集中在“以禅为诗”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显示出严羽在禅学修养上的粗疏。比如“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逻辑关系就很混乱。佛教分大小乘,而非禅分大小乘,禅宗只是大乘佛教中的一个支派。而南北宗又是禅宗内部的分支。佛与禅,在这里是混淆的。即便如宋代禅宗盛行,其他宗派相对沉寂,严羽以禅代佛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小乘和南北宗的混淆则是无法回护的。“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一句,同样也存着逻辑错误。“小乘禅”,严羽的意思是说小乘佛教,而声闻果、辟支果,都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果位,又如何能与“小乘”并列而论呢,严羽把汉魏晋盛唐之诗称为“第一义”,即指“究竟之真理”,是佛教的“终极真理”。称“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同样把声闻辟支果与小乘分开,而严羽的原意是说它在“小乘禅”之下,这同样是很荒唐的。又云:“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也是错用了禅家名词的。“临济宗”与“曹洞宗”均为禅宗内部宗派,宗旨相同,宗风有异,而决无如此悬殊之优劣。严羽的原意是要崇尚盛唐之诗而贬斥大历以还之诗的,其比喻非伦,是显而易见的。 清人冯班对严羽的《沧浪诗话》攻诋最烈,著《严氏纠谬》,多所指摘。这里不妨选录其中对《诗话》这部分的批评: 纠曰:乘有大小,是也。声闻辟支,则是小乘。今云大历以还是小乘,晚唐是声闻辟支,则小乘之下别有权乘,所未闻一也。初祖达摩自西域来震旦,传至五祖忍禅师,下分二枝:南为能禅师,是为六祖,下分五宗;北为秀禅师,其徒自立为六祖,七祖普济以后无闻焉。沧浪虽云宗有南北,详见下文,都不指喻何事,却云临

沧浪诗话诗辨全篇翻译

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浅论禅宗对北宋诗歌的影响 出处:作者:刘哲宁发表日期:2005-9-17 11:07:52 阅读4075次 内容概要: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诗人、诗歌审美、诗风来阐明北宋诗坛在禅宗影响下的发展。认识禅在宋诗特点形成中的作用,以此揭示宋诗的独特性。本文认为宋诗空明摇曳的诗境、冲淡清远,超逸绝尘的风格,包括对活法的提倡,以禅喻诗的理论的探讨,都与禅有着深刻的联系。 关键字:禅宗北宋诗人审美倾向诗风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n poem in North Song Dynasty of the Zen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en” influnced poems.in “North Song”dynasty, which is from three angles, that are,”the poets”, the aesthetics of the poems and the styles of the poems. The article also recognize the impoetanc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ms, the features of them which can open out(post) the speciality of the “Song” poems. The paper considers “Song poems” have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detached common socieby, including therecommendation of the living style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ems troped by Buddha. All of thishave the deep connection

020125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拟稳定流和纯井筒储存阶段的压力导数曲线平行。 2.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有效厚度越大,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一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越大。 3.在某些情况下,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二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会比第一个低。 4.利用干扰试井资料可计算观察井和激动井的表皮系数。 5.油井的试井解释图版无法用于气井压力测试资料分析。 6.在双重孔隙介质模型中,基质的渗透率远小于裂缝,因此通常忽略其内部的渗流。 7.利用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即使不通过试井解释也可定性判断一口井的压裂施工是否有效。 8.根据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在双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以计算压裂裂缝的长度。 9.根据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在双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以计算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裂缝宽度与裂缝渗透率的乘积)。 10.在双对数图上,双线性流压力和压力导数之间的距离要比线性流时的大。 11.当渗透率各向同性(各个方向上的渗透率相等)时,水平井的试井曲线与垂直井相同。 12.对于井筒储存阶段和拟稳定流动阶段的压力资料解释,水平井与垂直井基本相同。 13.根据水平井在线性流动阶段的压力数据,可求得沿水平井水平段方向上的渗透率值。 14.水平井与垂直压裂井的线性流动特征相同,即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的斜率均为1/2斜率的直线。 15.压力恢复公式可由压降公式通过压降叠加原理推导得到。 16.试井解释过程属于反问题,通常具有多解性。 17.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垂向渗透率越高,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上第二个水平直线段的高度越低。 18.定义无因次量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定义。 19.人工压裂是提高油井产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原理在于它可降低油井的表皮系数。 20.径向复合油藏模型通常是指由径向上两个渗透性差异较大的区域组成的油藏模型。 二、单选题 1、处于双重渗透介质油藏中的一口测试井(垂直井),其压力测试曲线通常会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出现两个直线段,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早期直线段的斜率由地层系数比决定 B.地层系数比越大越接近于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当其值为1时,早期直线段与晚期直线段平行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一)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一) 摘要: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关键词:诗禅一致艺术精神思维形态会通观 诗论中的活法是在禅宗活参的启发下提出来的。活法、无法之观念,均由彻悟中来,彻悟之后,有法皆活,死蛇活弄,故能运用自如。承认有法,又注重活法之重要,由有法而倡活法,由活法更进而主张无法,亦出自佛禅。禅人未开悟之先,有修有证,必依于法;大彻大悟之后,则无待于法。诗人作诗,非无法度可寻,然成诗之后,无法度可窥,如刘禹锡称白居易之诗是“行尽四维无觅处”,谓无法得其成诗之法也。 《五灯会元》载谷隐与金山昙颍的一次对话,隐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师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①以无法建立万法,关键乃在一悟字,“栗太行曰:诗贵解悟,识有偏全,斯作有高下。古人成家者如得道,故拈来皆合,拘拘于迹者末矣。”②由无法而建立万法,成其无法之用,亦在彻悟,“诗人未开眼,不知有自心自身自境,堕于声色边事者,皆循末而忘本者也。”是以禅人之“开眼”(彻悟),以明诗人彻悟。诗人悟后,方知有自心之为本,遂不外求,亦不从人之后,无取法用法之观念,发声为诗。只有对艺术作品的深刻参悟,才能达到圆融无碍、澄澈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审美顿悟的极致,更是审美创造的终极境界。 一 悟是中国本有的概念,是审美认识由事理不明到豁然贯通的飞跃。钱钟书引陆世仪《思辨录辑要》中语:“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悟本是禅学术语,《说文》释“悟,觉也。从心,吾声”;《玉篇·心部》训为“悟,心解也。”悟分顿、渐,渐悟指佛家传统的长期修炼方式;顿悟即顿然悟得禅理而成佛的修炼方式。佛禅开悟之后,人与道合,心生则万法生,法法皆活,于是而有死法、活法;未悟之前,依文求义,死在句下,是为死句、死语。佛法要求人们破除一切偏执与极端,否弃概念、判断的纠扰,从对名相的执迷唤醒内心固有的佛性。般若是先于概念作用之前的,将一切矛盾、枯寂的世俗意象转化为圆融、活泼的直觉意象,从而超越对立、脱落粘着。“禅人求悟,在能去法缚而得活法”,禅家所说的“法”是不见世间真相的“障”,石涛说:“从案臼中死绝心眼”,就是要人在摆脱法障、化解纠执,一任生命玄机自然流布,超越以名相求佛道的俗谛,进入名相皆尽的真谛境界。在审美活动中,由于理性活动、逻辑知见形成理障,抑制了感性洞见,而无法抵达妙悟。《金刚经》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非法亦非法,无心亦无法”,“心即法,法即心”,要完成心对法的超越,就要藉法悟入,顿见真如。然随着诗歌技艺的发展、成熟,诗人越来越无法摆脱语言对他们视线的遮障。 钟嵘《诗品》抨击诗歌创作“资书”、“援引”的陈弊,他标举的“直寻”不仅使现象本质予以还原,还对“动天地,感鬼神”通天之道予以还原,将长期以来因“补假”和“用事不直”而分裂的主体与客体有机地联结起来。许文雨在《钟嵘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实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直寻”依靠的是审美直觉,是形象的表情达意功能,其中虽不排斥理性的参与,但这种参与需要以直接可感的形象为主体,使之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进而感染、震撼其心灵。“现量”是王夫之借禅学范畴而提出的,其强调诗人在创作时要忠实于自己对审美对象真切完整的审美经验,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妄加判断,割裂美的完整性。可见,“现量”是通过直觉活动穿透事物的外在形态进而把握其本质的心理能力,是事物显现尚未形成概念知识的“灿烂的感性”③状态,是审美认识与审美感情的结合。即在感

52852井试井解释报告

子北采油厂 5285-2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报告 报告编写:李乐 审核人:陈金博 西安奥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测试目的 二、油井的基本参数 三、测试基本情况简介 四、压力恢复测试图 五、测试解释结果 六、测试原始数据

5285-2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报告 一、测试目的 通过压力计对油井井底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获得井底压力、温度恢复曲线,利用试井解释软件进行解释,计算油层参数。获得油井附近的目前地层参数,为油井所在区域的开发和下一步措施提供依据。 二、油井的基本参数 1、测试仪器 仪器号: WY1026 压力量程: 60MPa 温度量程: 125℃压力精度: ‰温度精度: 1‰ 压力分辩率: 温度分辩率: ℃ 2、测试基本情况 2012年4月1日测试队到达现场作测试前准备工作,9:06通电,下入高精度电子压力计至775米处,井口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2012年5月16日起出压力计回放并保存压力、温度数据,此次测试时间共计小时。

四、压力恢复测试图 5285-2井压力温度恢复曲线

五、测试解释结果 1、本次压力恢复试井选用高精度电子压力计,仪器性能参数完全满足此类型试井对量程和精度的要求。有效测试时间小时,实测压力,变化了,所测曲线平滑、连续、有效,故本井测试成功。所测775米处的外推地层压力为,温度℃,压力系数为,属于常压储层。 小结:本次测试真实测压数据显示,初始流动点至测试结束点的压力变化很小,测试的压力曲线近似呈一条直线,说明储层压力没有经过明显的恢复段,储层能量没有经过有效的补充阶段,地层能量分布已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不适合运用不稳定试井方法进行解释。综合判断目前该井区储层能量分布均衡稳定,能量较充足,后续工作应加强监测措施,明确油水井连通关系,可以经过试抽一段时间再进行动态监测,以便下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挖掘油井产能。 2、实测压力、温度梯度数据: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第2阶段在线作业

《现代试井解释原理及应用》第2阶段在线作业 试卷要求: 答题要求: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压力导数曲线上通常会出 现“凹子”,“凹子”通常由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共同决定。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5.0分)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图版分窜流为不稳定窜流和拟稳定窜流 两种。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5.0分) 封闭油藏中的一口井以稳定产量生产较长一段时间后,压降会随时 间呈线性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半对数曲线通常会出现两 个平行的直线段,两个直线段的距离与弹性储容比相关。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5(5.0分) 在利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图版进行裂缝性油藏径向流阶段 的试井解释时,与均质油藏相同。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6(5.0分) 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基质的渗透率越高,其向裂缝的窜流越 强,压力导数曲线上的“下凹”越明显。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7(5.0分)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一口垂直井,其压力导数曲线并没有显示 出双重孔隙介质特征,有可能是井筒储存效应或外边界的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8(5.0分) 对于裂缝性油藏,试井解释的表皮系数通常会偏小。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9(5.0分) 若裂缝系统的弹性储容比等于1,则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变为单一介质 模型。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10(5.0分)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导数曲线上必定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水平直 线段。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

千首禅诗品析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引 言 前人有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见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这是传统士大夫们对禅与诗关系的认识,如宋代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中说: 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再如宋代吴可,在其“学诗”中写道: 学诗浑如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士大夫们学禅,往往是为了写诗,特别是为了写好诗,以期在文坛的竞争中跻身上流。当然,也有不少投身佛门的士大夫中的居士,他们学佛参禅,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这一小技,而是为了参悟大道,以期在苦闷艰险的红尘中得到解脱、或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超人的智慧,使自己在红尘中超然自在。在中国浩若烟海的诗作中,最令人钟爱的往往是隐士诗、田园诗、山水诗、游仙诗、哲理诗这样几类,并传统地把其归入禅诗的范畴。虽不无道理,其中许多诗作的确也禅意盎然,但这毕竟只是士大夫们对禅的仰慕和追求,还谈不上就是禅的本身。

对出家修行的高僧而言,特别是那些见道的禅师们,则完全不同于士大夫。禅师们与士大夫们的根本差别在于,禅师们是处于禅内,他们本身就体现着禅;而士大夫们是大多处于禅外,所表现的往往是对禅的仰慕和追求。 古人云:文以载道。禅师们则是“诗以载道”,或“诗以说禅”。在禅宗的灯录和众多禅师的语录中,那些诗偈不是为诗而写作,更不是为了以诗扬名而写作,而是作为传道的需要,作为说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而加以运用。如上所述,许多士大夫参禅的目的是为了诗,而禅师们最初参禅的目的是为了道,仅就目的而言,就天地悬殊,无法类比了。 所以,在禅师们的诗中,也有隐居诗、田园诗、山林诗、哲理诗这一类的诗,但对禅师们而言,这不过是其佛性禅心“随缘而起”的,谈不上什么。禅宗内注重的,往往是一些见道诗、开悟诗,还有一些颇为奇特的临终嘱法诗偈。当然,唐五代以来,禅从神圣的殿堂走下来,“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禅也因此面向生活,走向生活。所以,在禅生活中,在那无处不显示着禅的光辉的日常生活中,禅诗的题材就更为广泛了。 以见道诗,开悟诗而言,有一个从说理性到“直显心性”乃至“触事而明”的过程。如六祖大师的那首著名的见道偈,就是说理性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现代试井名词解释简答

试井:为获取井或地层的参数将压力计下入到井下测量压力和(或)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并进行测试资料分析处理总过程的简称。 无因次压力 无因次时间 无因次距离(井半径)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或刚开井时,由于原油具有压缩性等原因,使得关井后地层流体继续向井内聚集或开井后地层流体不能立刻流入井筒,造成地面产量与井底产量不 相等的现象 井筒储存系数: 每改变单位井底压力时井筒储存或释放的流体体积 调查半径: 调查半径(又研究半径),表示测试过程中压力波传播的面积折算成圆所对应的半径 流动形态(又流动阶段):指在地下渗流时流体的运动形式及规律 不同的流动形态所对应的井底压力特征不同。 现代试井: 现代试井方法是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实测压力曲线与理论压力曲线进行图版拟合或自动拟合反求井和油藏参数,且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要反复与常规试井解释结果进行对比,直到两种解释方法的结果一致,再进行解释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压力导数 双重孔隙介质: 双重孔隙介质(双孔介质)由两种孔 隙结构组成,即由具有一般孔隙结构的岩块(也称基质岩块)和分隔岩块的裂缝系统组成,并且组成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元内都存在着这两个系统 介质间窜流: 两种介质间压力分布不同,在基岩和裂缝间产生流体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介质间的窜流。 弹性储容比: 窜流系数(窜流因子): λ数值一般在10-10~10-4之间 窜流系数是两种介质的渗透率之比km/kf 和基质岩块的几何结构的函数,其大小决定了原油从基质岩块系统流到裂缝系统的难易程度,决定着过渡段出现的时间。 有限导流能力裂缝: 考虑裂缝内的流动阻力,沿着裂缝流动方向上有地层流入裂缝的流量不同即沿裂缝长度流量和压力都不是均匀分布的 无限导流能力裂缝: 忽略裂缝内的流动阻力,沿着裂缝流动方向上有地层流入裂缝的流量不同即裂缝渗透率为无限大,流体在裂缝中流动无压力损失,沿裂缝长度压力分布均匀 试井的目的:试井所测试的资料是各种资料中唯一在油气藏流体流动状态下录取的资料,因而分析结果也最能代表油气藏的动态特征 ①确定原始地层压力或平均压力②确定地下流体在地层内的流动能力,即渗透率和流动系数等 ③对油井进行增产措施后,判断增产效果④了解油藏形状,目的是为了解油藏能量范围,确定边界性质如断层、油水边界和尖灭等,以及边界到测试井的距离 ⑤估算油藏单井储量 现代试井解释的步骤: ①初拟合 ②各种流动形态的特种识别曲线分析 ③终拟合 ④一致性检验 ⑤解释结果的模拟检验 压力数曲线的作用: (1)判别油藏类型:均质油藏、具有拟稳定窜流天然裂缝油藏或层状油藏、不稳定窜流天然裂缝油藏(2)判别井储或近井地层状况: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相重新分布、酸化措施、压裂措施(3)判断外边界类型:无限大均质油藏、线性不渗流外边界、封闭油藏或定压外边界 )(10842.13w i D p p B q kh p -?=-μ26.3w t D r c kt t φμ=w D r r r =p V C ??=t s i c kt r φμ07.1=t dt dp p D wD wD ?='t dt p d p ??=?'()()()()()m f t f t m t f t f t c V c V c V c V c V +=+==φφφφφω总弹性储油能力裂缝系统弹性储油能力f m w k k r 2αλ=

禅诗禅联咏禅茶二十韵

禅诗禅联咏禅茶二十韵 ——2009年11月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福鼎资国寺分会应征作品 序:唐人以禅入诗,宋人以禅喻诗,元遗山更有“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之说,可见禅宗兴起后禅与诗相互影响之深。实则唐以后,儒、道与佛已互相渗透,不信佛者亦往往喜读禅宗语录,所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是也。今之人偶作禅诗、禅联,亦当作如是观。 【五律】资国寺禅茶 古刹蕖峰上,茗柯笼紫烟。雪芽来世外,茶道得真传。 唐井甘泉冽,禅僧机语玄。从兹捐俗虑,到此伴青莲。 禅诗绝句五首 (按:以下五绝都由两副工整对联组成,所以既是五绝又是五言楹联,可作窗联、门联、柱联,也可作为茶壶、茶瓯等茶具铭文) 一 杰阁笼杨柳绮轩鸣燕莺 曲肱听偈语抱膝慰平生 二 莲峰藏古刹苏铁映清泉 茶茗知禅味机锋结善缘。 三 鹫岭拈花笑莲峰采茗煎(注1) 宋泉波底月唐井镜中天 四 禅心绿雪里佛性白毫尖 曙月垂秋野莲花映窗帘 五 人人存佛性事事有禅机 我佛即吾心吾心证菩提 禅茶楹联14副 茶室对联二副 一 禅院幽馨,卧听山外音声海; 茶香骀荡,笑看人间名利场。 二 思修心性吃茶去欲悟禅机听偈来

茶壶、茶杯铭联十二副 (一、二、四副为茶壶铭联,其余两用) 一 腹便藏宇宙茶馥品人生 二 一壶轻啜饮五蕴忽成空 三 品茶捐俗虑听偈沐春风 四 会意妙心处持壶微笑中 五 嘉木玉华饮寒山拾得吟(注2) 六 烹茗思鸿渐开轩忆右丞 七 丹鼎烹香叶紫砂存玉芽(注3) 八 僧舍茶当酒上方客听禅 九 银线冠天下白毫飞远洋(注4) 十 精舍闻禅理甘泉注绿芽 十一 宋泉迎茶客唐井蕴禅机 十二 师祖西来意禅茶东道情 (注)这种茗联可镌印在禅室茶壶之上。 (注1)《五灯会元·卷一·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处化而用之。 (注2)嘉木、玉华:皆茶之别名。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寒山、拾得皆唐代著名禅僧而兼诗僧,《全唐诗》收寒山诗达三百多首,拾得也有五十余首。 (注3)唐元稹《一言到七言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注4)福鼎名茶白毫银针远销欧洲,据说很早以前英国女王就最爱喝白毫银针茶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