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促脉之故

促脉之故

促脉之故
促脉之故

诊家宗法: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浮甚为散。沉甚为伏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数甚为疾,数止为促。

虚实洪微,以亏盈言,虚以统芤濡,实以概牢革,微以括弱。

弦紧滑涩,以体性言,弦甚为紧,缓止为结,结甚为代,滑以统动。

长短,以部位之过不及言。

大小,以形状言。

诸脉亦统之有宗欤?盖以相为对待者,以见曰阴曰阳,为表为里,不必断断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观素问仲景书中论脉处,尤可见取象之义,今之为脉者,能以是观之,思过半矣。于乎,脉之大道矣,而欲以是概之,不几于举一而废百欤。殊不知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于阴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浮沉宗法: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浮甚为散,沉甚为伏。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数甚为疾,数止为促。

虚实洪微:以盈亏言,虚以统芤濡,实以概牢革,微以括弱。

弦紧滑涩,以体性言,弦甚为紧,缓止为结,结甚为代,滑为统动。

长短,以部位之过与不及为言。

大小,以形状言。

诸脉亦统之有宗欤?盖以相为对待者,以见曰阴曰阳,为表为里,不必断断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观素问仲景书中论脉处,尤可见取象之义。今之为脉者,能以是观之,思过半矣,于乎,脉之大道矣。而欲以是概之,不几于举一而废百欤。殊不知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于阴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诸脉条辨

出自程观泉医述,系衰辑录景岳士材之书而成,以其简切,故僣注而附录之,其论各脉情势,盖校之滑氏枢要,尤见真谛云。

浮脉:只轻手便得,非必中沉俱无。若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混于散脉矣,非浮脉之真面目也。脉有素浮素沉之体,故浮无定候,以指面初到脉上为候也。

浮脉:只轻手便得,非必中沉俱无。若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混于散脉矣,非浮脉之真面目也。脉有素浮素沉之体,故浮无定候,以指面初到脉上为候也。

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经曰:大则病进,谓其气方张也。又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谓形与脉不合也。(洪兼情势,横宽而起伏又大也。)

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经曰:大则病进,谓其气方张也。又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谓形与脉不合也。(洪兼情势,横宽而起伏又大也。)

虚之异于散者,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虚脉中空,散脉边散,芤血虚则寒,故浮面多一层硬皮也。)

虚之异于散者,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虚脉中空,散脉边散,芤血虚则寒,故浮面多一层硬皮也。)

散有二义,一自有渐无之象,一散乱不整之象,比如杨花散漫,或至数不齐,或多寡不一,为危殆之候,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软散则病脉矣,肾脉软散,肾败之证,脾脉代散,土绝之候,若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至之散也,乱如麻子,形之散也,皆主死,寻常病脉,只是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

散有二义,一自有渐无之象,一散乱不整之象,比如杨花散漫,或至数不齐,或多寡不一,为危殆之候,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软散则病脉矣,肾脉软散,肾败之证,脾脉代散,土绝之候,若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至之散也,乱如麻子,形之散也,皆主死。寻常病脉,只是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

营行脉中,脉以血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且云两头有,以头字换脉经之边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脉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两头有,指下无,非如阴绝阳绝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诀语未误,寸芤积血,关芤肠痈,古人已有验之者。)

营行脉中,脉以血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且云两头有,以头字换脉经之边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脉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两头有,指下无,非如阴绝阳绝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诀语未误,寸芤积血,关芤肠痈,古人已有验之者。)

濡脉之浮,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伪诀云,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弱脉而非濡脉。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全凶之象,从小而至无者,凶吉相半也。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必绝,若平人少壮暴病见之,名为无根,去死不远矣。(濡即所谓芤而有胃气者,若浮薄至极,则为散不为濡。)

濡脉之浮,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脉在沉分,而濡脉在浮分也。伪诀云,按之似有而举还无,是弱脉而肺濡脉。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全凶之象,从小而至无者,凶吉相半也。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必绝,若凭人少壮暴病见之,名为无根,去死不远矣。濡即所谓芤而有胃气者,若浮薄至极,则为散不为濡。

濡脉之浮,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伪诀云,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弱脉而非濡脉,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全凶之象,从小而至无者,凶吉相半也。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必绝,若平人少壮暴病见之,名为无根,去死不远矣。(濡即所谓芤,而有胃气者,若浮薄至极,则为散不为濡)

微之为言无也。其象极细极软。仲景曰: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轻取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欲绝,故曰阴气竭。久病得之多不可救,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曾诊工人感冒,力作不休,数日困极,身燥气喘,脉在皮毛,然一息不知十几至,用大温润,兼通营卫,天明得汗而解,若正发汗死矣。)

微之为言无也。其象极细极软,仲景曰: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轻取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欲绝,故曰阴气竭。久病得之多不可救,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曾诊工人感冒,力作不休,数日困极,身燥气喘,脉在皮毛,然一息不知十几至,用大温润,兼通营卫,天明得汗而解,若正发汗死矣。)

微之为言无也。其象极细极软,仲景曰,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轻取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欲绝,故曰阴气竭。久病得之多不可救,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可生。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曾诊一人感冒,力作不休,数日困极,身燥气喘,脉在皮毛,然一息不知十几至,用大温润,兼通营卫,天明得汗而解,若正发汗死矣。)

向以革脉即牢脉,非也。盖革浮而牢沉,革虚而牢实,形与证皆异也。叔和云,三部脉革,久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甲乙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言急如涌泉,则浮取之不至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不止于豁然,而且无根蒂矣。(绵绵其去如弦绝,乃别一事,不与上文连义也,解弦绝,尤不合。)

向以革脉即牢脉,非也。盖革浮而牢沉,革虚而牢实,形与证皆异也。叔和云,三部脉革,久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甲乙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言急如泉涌,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不止于豁然,而且无根蒂矣。

向以革脉即牢脉,非也。盖革浮而牢沉,革虚而牢实,形与证皆异也。叔和云,三部脉革,久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甲乙经云,浑浑革至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言急如泉涌,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不止于豁然,而且无根蒂矣。

肾之为藏,配坎应冬,万物蜇藏,阳气下陷,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若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伏脉主病,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得破其藩垣也。伤寒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为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得大汗而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隐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证伤寒,先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始回而脉始出矣。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无疑。(伏者,以其中藏有物也,故无温补之法,若中虚不宜疏散者,皆脱脉之类也。篇中所指两条,一阳气之自窒,一阴气之见逼也。)

肾之为藏,配坎应冬,万物蜇藏,阳气下陷,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若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伏病主病,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

浅之剂所得破其藩垣也。伤寒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为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得大汗而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隐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证伤寒,先伏阴在内,而外感寒邪,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始回而脉始出矣。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无疑。(伏者,以其中藏有物也,故无温补之法,若中虚不宜疏散者,皆脱脉之类也。篇中所指两条,一阳气之自窒,矣阴气见逼也。)

肾之为藏,配坎应冬,万物蜇藏,阳气下陷,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物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若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伏脉主病,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得破其藩垣也。伤寒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为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得大汗而解,如久旱降雨,必先六合隐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证伤寒,先伏阴在内,而外感寒邪,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始回而脉始出矣。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无疑。(伏者,以其中藏有物也,故无温补之法,若中虚不宜疏散者,皆脱脉之类也。篇中所指两条,一阳气之自窒,一阴气之见逼也。)

树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锢为牢,盖深藏于内者也。仲景云,寒则牢坚。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主病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失血亡精之人,内虚当得革脉,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卜死期矣。(冬脉如营,营即牢之义也。阳藏于内,故深居而充实有力也,若阴踞于内,则阳熄而死硬矣。牢脉动力盛大,不得为死,以有阳也。)

树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锢为牢,盖深藏于内者也。仲景云,寒则牢坚。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主病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失血亡精之人,内虚当得革脉,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卜死期矣。(动脉如营,营即牢之义也。阳藏于内,故深居而充实有力也,若阴踞于内,则阳熄而死硬矣。牢脉动力盛大,不得为死,以有阳也。)

树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锢为牢,盖深藏于内者也。仲景云,寒则牢坚,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主病,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失血亡精之人,内虚当得革脉,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卜死期矣。(冬脉如营,营即牢之义也。阳藏于内,故深居而充实有力也。若阴居于内,则阳熄而死硬矣。牢脉动力盛大,不得为死,以有阳也。)

实为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既大矣而且长且坚,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故但主实热,不主虚寒。紧与实虽相似而实相悬,紧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紧而不宽舒,实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一寒裹于外,一邪充于内)

实为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既大矣而且长且坚,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故但主实热,不主虚寒。紧与实虽相似而实相悬,紧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紧而不宽舒,实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一寒裹于外,一邪充于内)

素问,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盖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指下波澜,形之滑也,起伏自然,势之滑也,一血充,一气畅)素问,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盖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指下波澜,形之滑也,起伏自然,势之滑也,一血充,一气畅。)

微脉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细为血少气衰,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血气也。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微有极细,亦有极薄,细则有浓有薄,有弱有强,各有主病不同,不得专指为微细也)

微脉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细为血少气衰,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血气也。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微有极细,亦有极薄,细则有浓有薄,有弱有强,各有主病不同,不得专指为微细也。)

阴性多滞,故阴寒之证,脉必见迟,与缓脉绝不相类。盖缓以形之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二脉迥别。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有类乎散,实非散也。须知浮而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脉皆有似于涩,而实有分别。(涩脉专在动势上见,故往来迟难四字至切,微濡弱三脉以形见,有兼涩者,有不兼涩者,涩脉不尽类散也。)

阴性多滞,故阴寒之证,脉必见迟,与缓脉绝不相类。盖缓以形之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二脉迥别。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有类乎散,实非散也。须知浮而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散脉皆有似于涩,而实有分别。(涩脉专在动势上见,故往来迟难四字至切,微濡弱三脉以形见,有兼涩者,有不兼涩者,涩脉不尽类散也。)

古人譬诸徐行而怠,偶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热则流行,寒则凝结,如冬冷则冰坚,理势然也。人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相互纠缠,营运之机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结即涩脉之兼紧者。)

古人譬诸徐行而怠,偶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热则流行,寒则凝结,如冬冷则冰坚,理势然也。人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相互纠结,营运之机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结即涩脉之兼紧者)

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之见,为脏气衰微,脾经脱绝之候,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跌打重伤,及风家痛家,俱不忌代脉,或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久病脉代,万难回春。又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自当通变,(结促是有一至略间而并来,代乃直少一至也。仍须细察脉神,以定吉凶,少得代死,老得代生,必是专指一病,非可概论也。)

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之见,为脏气衰微,脾经脱绝之候,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跌打重伤,及风家痛家,俱不忌代脉,或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久病脉代,万难回春。又

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自当通变,(结促是有一至略间而并来,代乃直少一至也。仍须细察脉神,以定凶吉,少得代死,老得代生,必是专指一病,非可概论也。)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相反,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为缓而和匀,此真胃气脉也。土胃气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病不生,一切脉中,皆虚挟缓,谓之胃气,非病脉也,兼乎浮迟虚濡细涩之形者,为病不足,为风为表虚也。(指下柔匀,形之缓也,来去从容如一,气之缓也,若病脉,皆属于湿热之类。)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相反,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为缓而和匀,此真胃气脉也。土胃气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病不生,一切脉中,皆虚挟缓,谓之胃气,非病脉也。兼乎浮迟虚濡细涩之形者,为病不足,为风为表虚也。(指下柔匀,形之缓也,来去从容如一,气之缓也,若病脉,皆属于湿热之类。)说明湿热之类脉为缓脉。!!!

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火性急速,故阳盛之证,脉来必数,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

滑之为言,往来流利,而不滞涩也。盖脉者,血之府也,血枯则脉涩,血盛则脉滑。(滑涩固由于血,实由于津液之载血而行者,有盛衰也。故涩脉之治,宜行血而生津)

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火性急速,故阳盛之证,脉来必数,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

滑之为言,往来流利,而不滞涩也。盖脉者,血之府也,血枯则脉涩,血盛则脉滑。(滑涩固由于血,实由于津液之载血而行者,有盛衰也。故涩脉之治,宜行血而生津)

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象,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为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绞转之象见焉。合观内经之左右弹,仲景之如转索,丹溪之如纫线,叔和之如切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紧脉之挺急,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有更加挺劲之异,与转如绳索之殊也。(巢氏以弦洪相搏为紧,此即热气内郁之象,脉诀所论紧脉主病是也,若内外皆寒,则坚细而涩,当属结脉矣。)

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象,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为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绞转之象见焉。合观内经之左右弹,仲景之如转索,丹溪之如纫线,叔和之如切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紧脉之挺急,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有更加挺劲之异,与转如绳索之殊也。(巢氏以弦洪相搏为紧,此即热气内郁之象,脉诀所论紧脉主病是也,若内外皆寒,则坚细而涩,当属结脉矣。)

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内因七情,皆能阻其营运之机而为促也。如止数渐稀,则病瘥。止数渐增,则病剧。(与前论结脉义同宜玩味。)

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内因七情,皆能阻其营运之机而为促也。如止数渐稀,则病瘥。止数渐增,则病剧。(与前论结脉义同宜玩味。)

动脉两头俯中间起极,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由阴出阳,怒之象也)。疾一名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盛者。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疾所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短期近矣。(此条乃李士材所创,其名实本内经,但当以内经静躁之义为说,不当仍隶于数也,予详辨于补义中。)

动脉两头俯中间起极,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由阴出阳,怒之象也)。疾一名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盛者。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肺它疾所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短期近矣。(此条乃李士材所创,其名实本内经,但当以内经静躁之义为说,不当仍隶于数也。予详辨于补义中。)

弦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经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其气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其气不实而微,为不及,病在中。又肝脉来,濡弱迢迢,如循长竿末梢,曰肝平,若过实则肝病,急劲则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紧急也,长脉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纯乎发生之气象也。(弦以脉形之挺直言,长以脉气之充足言。)

弦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经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其气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其气不实而微,为不及,病在中。又肝脉来,濡弱迢迢,如循长竿末梢,曰肝平,若过实则肝病,急劲则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琴弦之端直,而听日烦稍带一分紧急也,长脉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挺直以长。纯乎发生之气象也。(弦以脉形之挺直言,长以脉气之充足言)

长脉之应,与弦脉略同,但弦之木,为万物之始生,此主春生之正令,天地之气至此发舒,故脉象应之为长也。经云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旺,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然惟长而和缓,乃合春生之象,为健旺之征,若长而硬劲,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长而硬劲,为火亢,不曰木横者,气充形直,其象为洪,而不仅为弦也。)

长脉之应,与弦脉略同,但弦之木,为万物之始生,此主春生之正令,天地之气至此发舒,故脉象应之为长也。经云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枪气旺,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然惟长而和缓,乃合春生之象,为健旺之征,若长而硬劲,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长而硬劲,为火亢,不曰木横者,气充形直,其象为洪,而不仅为弦也。)

短反乎长,彼应春,此应秋,彼应肝,此属肺。肺主气,气属阳,宜乎充沛,短脉独见,气衰之兆。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则气病矣。大抵长短二脉,为有余不及之象,长类于弦而盛于弦,为有余,短类于动。为不及,弦脉带急而长脉带缓。动脉形滑而且数,短脉形涩而必迟,诚能细心较量,锱铢不爽者也。(长盛于弦,可见弦为形急,长为气充也。)

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内因七情,皆能阻其营运之机而为促也。如止数渐稀,

则病瘥;止数渐增,则病剧。(与前论结脉义同宜玩味)。

动脉两头俯中间起,极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由阴出阳,怒之象也。)疾一名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盛者也。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短期近矣。(此条乃李士材所创,其名实本内经,但当以内经静躁之义为说,不当仍隶于数也。予祥辨于补义中。)

弦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经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其气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其气不实而微,为不及,病在中。又肝脉来,濡弱迢迢,如循长竿末梢,曰肝平。若过实则肝病,急劲则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竿之迢直以长,纯乎发生之气象也。(弦以脉形之挺直言,长以脉形之充足言)。

长脉之应,与弦脉略同。但弦之木,为万物之始生,此主春生之正令,天地之气至此发舒,故脉象应之为长也,经云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旺;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然惟长而和缓,乃合春生之气,为健旺之征。若长而硬劲,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长而硬劲,为火亢,不曰木横者,气充形直,其象为洪,而不仅为弦也)

短反乎长,彼应春,此应秋。彼属肝,此属肺。肺主气,气属阳,宜乎充沛,短脉独见,气衰之兆。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则气病矣,大抵长短二脉,为有余不及之象。长类于弦而盛于弦,为有余。短类于动而衰于动,为不及。弦脉带急而长脉带缓。

动脉形滑而且数,短脉形涩而必迟。诚能细心较量,锱铢不爽者也。(长盛于弦,可见弦为形急,长为气充也)

持脉总论

出士材三书

脉状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尽也。然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义,颇能括其纲要矣,如内经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强也。曰坚者,实之别名也。曰横者,洪之别名也。曰急者,紧之别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数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迟且软也。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关者,气口倍大也。此二脉者,后世不深维内经之旨,而误作病名也。(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即以脉名病,有何不可。仲景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未尝专为病名)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曰覆者,自尺部下达臂间,血有余也。如仲景论脉,曰纵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横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曰覆者,头大本小,病在表也。曰高者,卫气盛也,阳脉强也。曰章者,营血盛也,阴脉强也。曰刚者,高章相搏也。曰?者,卫气弱也,阳脉衰也。曰卑者,营血弱也,阴脉衰也。曰损者,?卑相搏也。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无闻,则有惭于司命之职矣。虽二十八字,亦以含藏诸义。然不详二十四字之义,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

奥义哉,而犹不止此也。阴阳不可不分而剖,色脉不可不合而稽。尺肤不可不祥而考。主病不可不谙而识。四者得而持脉之道。思过半矣。

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以圣人。持脉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若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升阴降,阳前阴后,阳上阴下,阳左阴右,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表者为阳,里者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其恒经也。或阴盛之极,反得阳象,或阳亢之极,反得阴证,或阳穷而阴乘之,或阴穷而阳乘之,随证更迁,与时变易,此阴阳之不可不分而剖也。

岐伯曰:察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枢曰:色脉与尺肤,如鼓桴相应,青者脉弦,赤者脉钩,黄者脉代,白者脉毛,黑者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则死矣,得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苍,此色脉不可不合而稽也。

灵枢曰:审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肿,颈脉动,时咳,按之手足,而不起,风水肤胀也。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饮也。尺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肤寒,脉小者,泄而少气。尺肤炬然,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热;掌中寒者腹寒。鱼上有青脉者胃中寒。尺炬然热,人迎大,当夺血,尺坚大,脉小,少气,有加立死。又曰:脉急者尺肤亦急,脉缓者尺肤亦缓,脉小者尺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肤矣贲而起,脉滑者尺肤亦滑,脉涩者尺肤亦涩,此尺肤不可不祥而考也。

脉要精微论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平人气象论曰:脉短者头痛,脉长者足胫痛,脉促上击者肩背痛,脉沉而坚者病在中,脉浮而盛者病在外,脉沉而弱,寒热及疝瘕少腹痛。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小弱以涩,谓之久病。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急者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此主病之不可不谙而识也。如上所述,不过大略耳,若欲达变探微,非精研灵素,博综百家,不可也。许引宗曰:脉之候幽而难明,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而笔又乌能写乎,博极而心灵自启,思极而神鬼将通,则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遁矣。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59957689 5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丹毒中医护理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 胃癌中医护理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 护理案附录1 护理案附录2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促脉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

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2015年度中医护理方案总结(护理部)

2015年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我院在2014年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开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科室共2个,开展中医护方案数13个,各科室每月按时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护理效果评价、中医护理技术效果、依从性、满意度等进行汇总上报,现总结如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2.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3.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健康指导,综合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4.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各科室患者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从统计表上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较2014年度有较大提高。 5.各科室护士对方案实用性评价统计 多数护士认为方案中对于病种常见证型的特点、常见的症侯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并对病种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中医专科中的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功能指导、日常保健康复健身操等都有了详细的说明,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规范、科学的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及中医护理技术的欠规

范。 二、各科室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 1. 过多方案在同一科室实施,护理人员对所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掌握不足。 2.护士们觉得在开展过程中,填写表格过多。 3.方案中证型与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所辨证型部分不符,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基础薄弱,导致不知如何开展方案。 4.部分中医护理方案尚无主要症状评价量表,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5.部分病种病例数过少,影响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 6.因收治的病种问题,开展的方案数未达年初目标要求。 整改措施: 1.加强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与掌握。 2.探索中医护理方案开展流程,尽量进行优化。让护士易于操作。 3.科室加强医、护沟通,统一辩证标准,更好的开展中医护理方案。 4.逐步制定相应的主要症状评价量表,使方案实施后护理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 一、常见证候要点 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 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 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 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 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

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 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 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 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 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气短乏力 1. 卧床休息,限制活 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科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2015年我科将凡涉及单病种的必须落实中医护理方案,并填及时写好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5.3月—2015.4,组织全科室培训,充分认识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对护理人员通过科室组织学习掌握心衰病、胸痹、促脉征、眩晕病、泻泄病、肺胀、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理论及抽问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7.1—2015.12.31护理人员通过科室组织学习能掌握我科单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通过分阶段检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奖惩分明,提高工作积极性,使临床中医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病人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12.15—2015.12.31落实实施“护理部中医护理方案”,随时科室自查。通过分全年的检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大家积极掌握急诊科单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继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并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