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神分析的诗学例证

精神分析的诗学例证

精神分析的诗学例证
精神分析的诗学例证

《吉姆老爷》

——精神分析的诗学例证

李涛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老爷》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人格原型理论以及荣格的文艺和美学学说。本文从无意识理论、人格原型理论在《吉姆老爷》的人物塑造与主题彰显方面的体现,及荣格的文艺和美学学说在康拉德的艺术观方面的体现进行了论证,从而证明康拉德预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吉姆老爷》;康拉德;精神分析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老爷》于1900年问世以来,对此著作的赏析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国内的学者倾向于把康拉德看作一位道德家(王伟,2002),多从道德的角度品评《吉姆老爷》。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又纷纷从巴赫金文论、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使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的气象。笔者认为,作为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品,《吉姆老爷》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荣格的文艺和美学学说。透过吉姆两次决定命运的人生抉择,我们看到了吉姆无意识自我实现的一生,而且正是通过无意识,吉姆被刻画成了鲜活的悲剧英雄形象;荣格的人格原型学说在《吉姆老爷》中得到了体现,在《吉姆老爷》中,康拉德形象化地展示了人格原型,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尚人格产生于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这是《吉姆老爷》要阐述的重要主题,这一主题得以彰显,主要得益于小说对人格整合过程的剖析;在艺术观方面,荣格倡导艺术的灵魂赎救功能,这一点上,康拉德也与荣格达成了共识,因为康拉德把悲剧艺术看作为人生的强壮剂,让悲剧艺术给人以力量去战胜悲剧性的人生。可以说,康拉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预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1. “无意识”理论与悲剧英雄的塑造

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分为表层的“个体无意识”和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个体无意识”包括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影响的那些属于知觉或下知觉的东西;而深层的无意识不是来自个人的体验,而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称为“集体无意识”(王岳川,2000)。《吉姆老爷》中唯一的主人公——吉姆的一生是典型的无意识自我实现的一生,康拉德让我们对吉姆弃船逃生的猥琐之举深感痛心,又对他最终的凛然赴死而扼腕唏嘘,这一切似乎又是无法逃避的结果。康拉德在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变故与“无意识”息息相关。透过吉姆两次决定命运的人生抉择,我们看到了吉姆无意识自我实现的一生,事实上,正是通过无意识,吉姆被刻画成了一个鲜活的悲剧英雄形象。

吉姆做出弃船逃生的选择,主要是“个体无意识”的作用。事发之时,“帕纳号”严重漏水,大有即【作者简介】李涛(1971-),女,硕士,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59

将沉没的趋势,船长布赖尔利和两个轮机手逃上了救生艇,准备不顾800多名乘客的安危而弃船逃命,惊恐之中,大副吉姆也“鬼使神差”地跳上了救生艇。说“鬼使神差”是因为吉姆这一苟且逃生的行径实在与他先前的形象相去甚远。在“帕纳号”事件之前,吉姆一向把自己想象成忠于职守的榜样,像英雄般永不退缩,“想象中,他在拯救沉船上的游客,风也似地砍断桅杆,拖着缆绳游泳穿过海浪。或者想象自己是个孤独的被抛弃者,半裸着身子,赤着双脚,在露出水面的礁石间寻找贝壳动物充饥。他在热带海岸上遭遇野人,在滔天大浪中平息船上的叛乱,在大海中一叶孤舟上鼓起人们的勇气”(p. 3),吉姆就是怀着这样的想当英雄的崇高理想和他身为牧师的父亲希望他成为正直的人的嘱托,投入到令他神往的海洋生活中的。然而生活对他来说仿佛比海洋更加神秘莫测,就在这时,吉姆的“个体无意识”变成自觉行为过程中的过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吉姆在心中雕凿的理想中的英雄形象突然间被一种原始欲望——“求生”给击毁了,于是吉姆背弃了崇高的追求,也跳上了救生艇,同船长和两个轮机手弃船而逃了。无论吉姆多么想当英雄,可他的无意识中还是存在着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倾向。保护生命可以说是一种人类活动最原始的内驱力,尽管它不会时时刻刻出现在个体的自觉意识中,但它会伴随人类生存的全过程,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突然闪现,并极力得到实现,当这种内驱力与社会原则相违背时,它只能被无条件压抑,吉姆却在本该压抑自己的原欲的情况下却彰显了自己的原欲,吉姆的行为后果自然为文明社会所不容,所以吉姆这一无意识行为成了他一切悲剧命运的根源。

吉姆的第二次决定命运的选择,即,慷慨赴死的选择,更是与“个体无意识”脱不了干系。“帕纳号”事件败露之后,船长和两个轮机手仓皇逃走,只有吉姆一人有勇气出席了职业法庭的审判,除了被吊销行业执照,吉姆在审判中还受到了难以言表的羞辱。最后在马洛和斯坦的帮助下,吉姆去了东南亚远离现代文明的帕土珊岛,负责斯坦的贸易公司在当地的业务,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吉姆凭借过人的勇气在帕土珊生存下来,并赢得了土著人的敬重和“团吉姆”的地位,还在那里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喜结良缘,他终于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了尊严和荣誉。就在这时海盗布朗不断骚扰帕土珊,吉姆率领土著人与布朗一伙人作战,不料吉姆上了狡猾的布朗的当,让土著首领的儿子白白送了命,结果吉姆请死于土著首领的枪下,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这次选择出现得如同弃船逃生那一次一样突然,不同的是,吉姆这次选择了英勇就义。吉姆的动力来自于“个体无意识”,“处于无意识表层下的个体无意识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可以将一组心理内容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情结。它们受到个体的高度重视,并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之中。……当某人具有某种情绪而执意地沉湎于某种东西以致不能自拔之时,这时的‘情结’并不一定成为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能是恰恰相反,它们可能成为灵感和动力的源泉”(王岳川,2000)。在“帕纳号”事件之后,强烈的愧疚感让吉姆不能自拔,他那浓重的荣誉情结有力地控制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吉姆通过“帕纳号”事件获得了意识经验,即对种族历史中的英雄原型深入完备的理解需要意识经验,使他做英雄的理想从虚无飘渺的想象,变成了无怨无悔的牺牲的决心。吉姆因“帕纳号”事件而造成的痛苦经历的最终结果是舍生取义的行为的可能性,他终于彻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于是,当可以把可能性化为行动的机会一出现,他便欣然请死于土著首领的枪下,这也无疑为他的悲剧命运平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2. “人格原型”理论与小说的主题彰显

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以下四种原型:(1)阴影(shadow)。它是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包括所有动物本能的部分,它使人具有激情、攻击和狂烈的倾向;(2)人格面具(persona)。它是别人用来了解我们的那部分精神,可以用以描绘个人公布于众的自我;(3)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阿尼玛是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阿尼玛斯是女性精神中的男性特征,如现实与理想化的意象不一致就会导致内在的冲突和幻觉的破灭;(4)自身(self)。荣格的“自身”是人格的中心点,并协调其他部分,“自身”的表现被看作是达到人格整合所做的努力(王岳川,2000)。在《吉姆老爷》中,

60

康拉德形象化地展示了人格原型,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尚人格产生于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这是《吉姆老爷》要阐述的重要主题,这一主题得以彰显,自然得益于小说对人格整合过程的剖析。

康拉德借助“帕纳号”事件对当事人成功地进行了道德心理探测,并展示了不同的人格风貌,在这一过程中,荣格的上述人格原型,尤其是第(1)、(2)、(4)种原型在小说中都有着意体现。同吉姆一起跳向救生艇的两个轮机手的人格原型中最突出的是“阴影”,他们最先背弃职业道德离岗逃生,还以耻为荣,在救生艇上嘲讽吉姆逃生一刹那的矜持,他们无视职业法庭的制裁,丢了行业资格也无所谓,整日恣情享乐依旧,由于“阴影”的控制,“自身”再努力,也无法整合出高尚的人格。在船长布赖尔利的人格中最典型的人格原型是“人格面具”,在“帕纳号”事件之前人们都承认他是东方贸易航线上最优秀的船长,但光环笼罩下的却是他虚伪的本质,弃船逃生后布赖尔利拒绝接受询问,而且对吉姆接受询问感到不能容忍,他认为吉姆应该这样做——“那就让他趴到地底下二十英尺,呆在那儿啦!要是换了我,准得那样”(p. 39),布赖尔利虽没能阻止吉姆的选择,他自己的确是逃走了,还又找到了一份船长的工作,但表面上看来风风光光的他却终因无法承受对“帕纳号”事件的愧疚而跳海自杀了,布赖尔利的自杀代表了他人格面具的剥落,康拉德在此明示,“人格面具”是有欺骗性的,因为它显现出的只是一个人精神中很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把伪装的那个人当作是自己,它会阻挠“自身”把人格向高尚方向整合。

康拉德在《吉姆老爷》中除了展示不同的人格原型,还展示了对高尚人格的“自身”整合的过程的个性化理解。吉姆的人格中同样曾表现出“阴影”和“人格面具”的存在,但他一直在设法挣脱,康拉德为吉姆的人格“自身”整合设计了四个阶段:(1)走向反面——跳海逃生,失掉荣誉;(2)返回主体——接受职业法庭的问讯,自我鄙视阶段;(3)压抑——吉姆对自己进行心理惩罚,自我折磨阶段;(4)升华——请死于帕土珊,重新找回荣誉。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格整合的过程,这说明吉姆的高尚品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命运历经沉浮,心灵经过洗礼之后,通过包括思维、记忆和知觉在内的自觉意识的充分参与,唤醒他处于深层无意识层面的代表人类高贵性的一种内在冲动,吉姆才达到了高尚人格的境界。吉姆整个的生命历程中都暗含了人格原型相互作用的心理流程,康拉德通过吉姆人格中“自身”整合的过程告诉我们,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阴影”和“人格面具”的影响,才能完成高尚的人格整合。尽管吉姆曾为保全生命而背弃过正义信念,说吉姆高尚并不是因为他错误可以忽略不记,而是因为他并没有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永远让自己背弗洛伊德称为“本我”的动物本能占上风,他没曾逃避惩罚,并一直在向一种信仰忏悔,一直到他等来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实现自我超越的机会,那是命运送给他的丰厚礼物,因为自从“帕纳号”事件以后,寻找这样一个机会就成了吉姆的生存目标,他是为了荣誉而生,也是为了荣誉而死。

康拉德对吉姆高尚人格整合的设计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康拉德最有认同感的伦理哲学家是柏拉图,柏拉图伦理哲学中的宗教成分对康拉德意义重大,即,善是很远的,人生的任务就是在经过漫长的转变过程之后,改变自我,摒弃私欲。对康拉德来说,人格原型中的“阴影”和“人格面具”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最大限度地克服的,进而言之,即便是有过失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自己道德理想,达到“超我”的境界,但这依赖于他的牺牲。吉姆不仅在通过选择死亡来承认土著首领儿子的牺牲是他的判断失误造成的,也不仅仅是在为土著首领的儿子偿命,他是在证明作为“团吉姆”,他绝对不是一个戚戚于一己幸福之人,而是一个能做到牺牲自我,给人以快慰的人,在他面对死亡的那一刹那,他一定有自己仿佛置身于正在下沉的帕纳号的感觉,这一次他终于实现了想要成为英雄人物的理想,严格地说,吉姆是受着一种痛苦的驱逼,终于以遗世独立的风范揭示了生命的大谜底——我们不能为了占有瞬间的利益而牺牲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对荣格来说,“人格是个体生命天赋特质的最高实现。人格的实现取决于直面人生的具有高度勇气的行动,是对于所有那些构成个体生命的要素的全面肯定,是个体对普遍存在状况的最成功的适应,以及伴随着进行自我选择的最大限度的自由”(C.G. Jung,1972)。与荣格相比,康拉德对人格整合

61

有更形象、更深入的体现,可以说,在吉姆的人格整合的过程中,康拉德展示了自己对悲剧英雄的高尚人格的个性化理解,康拉德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只是强调,人性光芒永远会迸发于克服人性弱点的瞬间,并恒久远。

3. 艺术的灵魂赎救功能与康拉德的艺术观

荣格认为一部艺术品并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而是超越个人的。从艺术品的创作本原来说,在艺术家背后隐藏着一种更高的指令,艺术家要受一种自发创作进程的制约,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并非只听从个人心灵情感的呼唤,并非遵从灵性的真实,而是听从植根于无意识的‘自主情结’的操纵”(王岳川,2000)。荣格的艺术理论中给予关注最多的“原始意象”常常来自于集体无意识,艺术家也就因此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在《吉姆老爷》中,康拉德用他最内在的骚动和最自由的神思所感悟到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深邃内涵以原始意象的形式敞亮出来,唤起了对整个人类生命进程积淀的经验的共鸣。康拉德用“大海”象征“浩淼人生”,用“跳上救生艇”象征“走入歧途”,这样的象征就犹如“故乡即母亲”的譬喻一般,用它们说话的作者就成了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就仿佛代表千万人的声音,这是艺术家在神秘的世界中找到的历史进程的连续统一性,同时以此提升了自己正欲表达的观念,使这观念超出了暂存的偶然,进入了永恒与无限。事实上,小说《吉姆老爷》中多处有助于发掘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恰巧表达了荣格与康拉德在艺术观上的共识,即,艺术的灵魂赎救功能,这具体体现在康拉德对悲剧艺术的意义的理解的升华之中。

《吉姆老爷》中许多象征意象都具有悲剧的意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善良的牧师——吉姆的父亲给吉姆的信的象征意义。从日期上看,这封信是吉姆在登上“帕纳号”前几天收到的,几年里吉姆一直珍藏着这封信,他死后,人们发现信被仔细地保存在他的书桌里。那位好牧师在信中希望儿子永远不要忘记:“人一旦屈服于诱惑,立刻招致彻底堕落和永远毁灭的危险。因此,不论在任何动机下都要保持坚定,永远不做你认为错误的事情”(p. 209)。在这位老人看来,无论儿子离他多远都不要紧,因为他所说的这一人生行为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封信的象征意义可以被理解为“警世良言”。但这个“警世良言”没能阻止吉姆的悲剧命运,因为我们无法操控无常的自然界,就连人类自身的本能冲动有时也难以驾御,人类的悲剧命运也因此一代一代地重复,康拉德对人生的这一悲剧性表现出了极大的敏感性。

但《吉姆老爷》中的其他象征意象表明康拉德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把悲剧艺术看作为人生的强壮剂,让悲剧艺术给人以力量去战胜悲剧性的人生。马洛把吉姆引见给有收藏蝴蝶标本嗜好的斯坦时曾戏言:“我是来向你描绘一种标本的……”(p. 129),在康拉德看来吉姆就有如“生命标本”,他的一生简直壮美如“逐日的飞蛾”——有过化蛹为蝶的痛苦经历,在对梦想的追求中得到了永生,吉姆生命中的遗憾也就正是其壮美生命的一部分,天地间不存在绝对的美丽,但生命依旧精彩,只要在这个深意纠葛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生命意志的冲动,在灵魂的鏖战中把道德的神性奉为永恒。吉姆已把脆弱的生命铿锵化,虚无的人生意义化,残酷的真实审美化,康拉德把吉姆奉为悲剧英雄。传统的悲剧理论认为,并不是悲剧性的人生就一定能创造出悲剧人物,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悲剧降临后人要怎样去面对不幸,康拉德为吉姆斟了杯残酷的美酒,并以悲剧来褒奖他的生存,这是因为他对悲剧人生的诠释方式和因此而获得的人们对他的尊敬。真正的悲剧艺术不但是对残酷现实的揭示,而是要颂扬对残酷现实的承担,自然存在本身是无意义的,但人的生命存在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人绝对需要创造一种意念,让人生有足够的理由值得一活,对康拉德来说,这种意念就是不屈的人性和被奉为信仰的道德的神性,康拉德让我们在瞬间的感悟中寻找到了自己赖以立足于世的根基。可以这样理解康拉德的悲剧意识——“惟有艺术才能把悖谬可怖的生存感到的厌恶转化为能令人活下去的想象”(尼采,2000),换言之,康拉德在用生命的悲壮之美来号召人们与人类的悲剧命运抗争,康拉德认为艺术对人类的启示效力似乎就如同宗教对人类灵魂的赎救,这

62

正契合了荣格的“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类似宗教的功能,现代艺术犹如当代人灵魂苦闷和追求超越的突破口”(王岳川,2000)的观点。康拉德肯定了艺术对人的灵性、情思、生命力的看护,也正是对荣格“艺术不再是人把握的对象,它担当了人类良心的仲裁,成为人生存在意义的给与者”(王岳川,2000)的论断的肯定。

4. 结语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吉姆老爷》在相当程度上渗透着精神分析理论,也就是说,在《吉姆老爷》的成功之中有这样几点是功不可没的:康拉德用“无意识”使吉姆的悲剧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因为康拉德相信人性常常会通过无意识得到更好的体现;“人格原型”理论帮助康拉德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论,即,高尚人格产生于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是不断摒弃私欲的结果;作者能让有着复杂心理历程的吉姆形象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这是因为康拉德与荣格一样,持有倡导“艺术的灵魂赎救功能”的艺术观,康拉德通过悲剧艺术让我们在丑陋中发现美,在黑暗中看到光,在绝望中存期待。康拉德对艺术奥秘作了可贵的探索,这是极富启迪意义的。研究荣格的专家霍尔曾说“荣格的许多观点成为后来许多作家的指南”(霍尔,1987),事实上,霍尔没有看到,康拉德早在荣格之前就已预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因此,康拉德的现代意义在于:他向我们展示了,在回归精神家园的途中,艺术的深度可直接成为人性的深度。

参考文献: 

C.G.Jung. 1972.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Vol. 7).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霍尔. 荣格心理学入门[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康拉德. 吉姆老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王伟. 关于《吉姆爷》主题的争论[J]. 齐鲁学刊,2002(3).

王岳川.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赵远帆. 死亡的艺术表现[M].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Lord Jim—A literary demonstration of psycho-analysis

LI Tao

Abstract: Conrad, the well-known Brit ish writer, has to a great degree demonstrated psycho-analytical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rchetypes and Jung’s artistic views in his master-piece—Lord Jim.

This paper has proved the above viewpoin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successful personification, profound theme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Lord Jim. Thu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sycho-analytical theori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artistic works.

Key words: Lord Jim; Conrad; psycho-analysis

(Edited by Doris and Stella)

63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

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

精神分析试题(附答案)

精神分析试题 一、单选题(每个题目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0分) 1、(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C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2、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B A投射 B 移情 C外设 D转移 3、精神分析的()期是出现移情和阻抗及修通的过程B A 初期 B 中期 C 总结 D 终结 4、弗洛伊德认为做梦能证实()的存在D A 意识 B 潜意识 C前意识 D无意识 5、()是治疗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方法A A 释梦 B转移 C外设 D面质 6、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C A高度的成就感 B习得的无助感 C自我惩罚 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7、( )技术是咨询师在辨认那些有害的防御时,通常会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将这些防御方式呈现给当事人以引起其注意 B

C对质 D修通 8、神经症性原因反应中决定终结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B A咨询师如何处理反移情 B患者如何处理移情。 C 咨询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 D患者的治愈情况 9、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是()A A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 B了解防御机制以及患者的移情反应 C对患者的个人世界观进行探索 D认识和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10、终结分析的重要指标是()C A病人感到症状消除 B理解自己的防御 C具备了发现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D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移情反应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按照阻抗的原因把阻抗分为()ABCDE A 压抑阻抗 B继发获益阻抗 C超我阻抗 D 本我阻抗 E移情阻抗 2、防御机制中不愉快的情感包括()ABC

李金发先生作品

李金发先生介绍以及作品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人物生平 严父管教 忧郁的客家少年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 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梅州是广东著名侨乡,李金发的父亲李焕章青年时期冒险到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谋生,经营“糖房店”并取得成功。他以经营所得在家乡梅州购置田土,兴建房舍“承德第”。 1915年,李金发从家乡到梅州市区高等小学读书,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课程。 1917年冬,李金发高中毕业,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毕业,他因没拿到毕业文凭而辍学。他当时已经17岁,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闷彷徨之中,成天躲在书房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 1919年初,李金发与同学结伴赴香港,先入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半年后转入圣约瑟中学(俗称罗马书院),他在香港接受了短暂的英式正规教育。到年底,终因思家心切告别香港,回到梅州家乡。香港学习生涯虽短,但为李金发今后出国及写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赴法求学 雕塑入选巴黎美展

1919年11月,李金发登上一艘英国商船离沪赴法,同船者包括其同乡林风眠及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等。抵达马赛后,他由法华教育会安排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 1920年秋,李金发与法华教育会脱离经济关系,成为自费留学生,他决定选择雕塑艺术,开始专业学习。之所以这样选择,因为他醉心于法国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 1921年春,李金发进入位于法国第戎的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师资缺乏,半年后他转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雕刻教授布谢名下深造。巴黎美术学院是法国最高艺术学府,徐悲鸿也曾在此学习。 1922年春,李金发为同学林风眠和刘既漂各做了一个石膏像,并让工匠照模型做成花岗石雕像。两个头像都被选中参加巴黎春季展览会,是为中国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入选巴黎美展。 醉心文学 开创中国象征派诗歌 1923年,他分别编定诗集《微雨》和《食客与凶年》,他将这两部诗稿寄给国内的周作人,周作人回信称赞他的诗“国内所无,别开生面”,并将这两本诗集编入新潮社丛书,推荐给北新书局。 1925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之后另外两部诗集也相继出版,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象征诗创始者的地位。 1925年6月,李金发决定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回国任雕刻教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学生担心学成后无法就业,上海美专招生时竟无一人报名学雕塑,因此其雕刻教授之聘无法兑现,李金发“学成归国”而失业。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 1926年,李金发在上海结识蔡元培,蔡元培为李金发的《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家西米盎则罗》两书题写书名,并以“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一联相赠,李金发则应《申报》要求,为蔡培元塑造了一座内铅外铜胸像。随后他创办《美育杂志》,广泛介绍西方美术思潮,介绍中外古今艺术精品,宣传现代美育思想。 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 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创建,林风眠任校长,李金发也被聘雕刻教授,在该校任教四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精神分析理论讲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3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个人物与精神分析有关()。 A 荣格 B 马赫 C 华生 D 安吉尔 2、下列哪种理论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比较大?()。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3、(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4、哪种理论认为认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5、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 A 投射 B 移情 C 外设 D 转移 6、下列心理学流派中,哪一个被称为“第三势力。()。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 C 机能主义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需要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8、下列哪种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9、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 10、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的是:()。 A 华生 B 霍妮 C 班图拉 D 沃尔夫 二、多选题 1.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是()。 A 压抑 B 退行 C 言语 D 沉默 2.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中症状是()。 A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 B 自我与本能欲望 C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 自我没有得到实现 3.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包括()。 A真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现实性焦虑 4.心理防御方法中的合理化包括()。 A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 B 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C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D 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5.童年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A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 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6.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是()。 A 本我 B自我

(00537_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本科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 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 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 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 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 “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 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 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 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 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 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 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 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 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 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 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 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 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 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 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 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 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 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 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 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 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 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 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 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 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 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 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 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 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 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 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 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 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 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 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 品散文。 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 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 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 诗。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 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 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 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 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 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 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 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 道路。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 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 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 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 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 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 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 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诗派的创作 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 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 《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 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 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 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 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 响。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 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 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 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 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春柳 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 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 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终身大事》:独幕剧《终身大 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 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 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 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1.11.爱美剧:1921年3月,沈雁冰、 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 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 关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 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 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12.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 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 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1.13.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 领导人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 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 戏剧、电影等,以戏剧活动为主。 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 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心理学 导论作业

大 学 生 心 理 学 作 业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导论——对弗洛伊德精神的简要分析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