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

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

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
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

现代康复!""#年#!月第$卷第#!期%&’()*+(,-./0/1-1/&*23(4(5.()!""#26&07$28&7#!?#$?

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

曾凡林#,张福娟#,陈国鹏!9#7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7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摘要:以#例儿童癔症矫正的案例,讨论了父母在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病因和矫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帮助父母应对压力及掌握家庭技能,以及掌握促进儿童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父母参与;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认知<行为治疗中图分类号:+=>?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9!""#;#!<""#$<"A

如果父母及家庭不能正常而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那么他们在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中就会起到消极的作用。除了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家庭因素外,父母的消极个性特征、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法,不良的亲子关系和不安全的依恋,家庭的情绪冲突等都可能是导致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重要因素。既然父母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在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治中也有特殊地位。

情绪与行为障碍不仅给儿童的成长和社会适应造成困难,而且也对父母造成负面影响,还是影响家庭的应激事件,可能导致家庭社会系统的改变。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即使孩子是正常的,在养育过程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有时也会产生疲倦、焦虑和不安

B #C

,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父母在这些问题出现的

频率和强度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是多方面的,涉及身体健康问题、经济负担、情绪失调、家庭关系危机、婚姻适应、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的个人与社会、孩子的终身照顾。

大多数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作出一些的防御性反应,如悲伤和懊悔、否认、逃避和拒绝、自罪、愤怒和敌视、自我怀疑、退缩和抑郁、焦虑和社会孤独感、恐惧、迷惘和挫折。经过初期的危机后,父母的激动情绪渐趋冷静,开始思考如何发展孩子的

潜能,从而产生真正的应对行动:接纳孩子,试着去理解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要;充满爱和希望,为孩子计划未来,相信孩子有能力克服障碍。父母通常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希望儿童的行为问题得以矫治。

孩子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矫治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实际上,在矫治的同时,父母也在完成心理的适应历程。父母参与既可作为家庭治疗的一部分,也可成为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的辅助手段。研究者们已经就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预防和矫正提供了许多建议。例如,3D*E1等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和干预模式———多维度家庭支持的生态系统95D01/’/5(*E/&*-0F-5/0G EDHH&)1(4&0&IG EGE1(5;,并就如何取得和维持支持系统提供了原则。下面我们试图分析几个案例,讨论如何帮助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矫治。#

一个情绪障碍儿童的案例及其分析"

云云,女,J 岁?个月,小学A 年级。父亲为政府机关干部,母亲为企业管理人员,均为大学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足月顺产,>岁和$岁时各发作一次严重的急性中耳炎。!岁前和外祖父母等住在一起,!岁后与父母住。#7#

临床表现

去年?月,父因工作较空闲,在家里的时间比

较多,于是开始督促女儿的功课和钢琴练习,要求很严厉,以致父亲在家,云云连钢琴都不肯碰,弹奏水平急速下降,并且情绪开始不稳定,易发脾气。此前,云云的学习主要由母亲督促。父经反省认为,可能对孩子过于严厉(注:可能的诱因之一)。#"月!日,

母亲生病,女儿照顾,很疲倦。当晚?点父回家,女儿要弹琴,父起初不同意,认为太晚了,该休息,她却非要弹不可。父于是允许她弹一会儿就休息。云云刚弹了$5/*,说耳朵疼,其母从床上猛一下蹦起,父母都有些不知所措。过#"5/*左右,又发,大叫;间隔#"5/*左右,再发。此次为首发,发病症状与其>岁时的中耳炎症状相同,遂按中耳炎服药,没有效果。#"月>日去医院检查,身体正常。此后,每天晚上?点睡觉,过$5/*后,发出类似梦魇的喊叫,与清醒时的声音完全一样,例如,哭诉“求求你,别打我!”“梦”中表现与她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里的女主角的表演如出一辙,任凭父母呼唤也不醒来。$5/*左右醒来,母问云云是否在做噩梦,回忆不出。有一次,云云的梦魇发作时,其父突然拧开闹钟,她方惊醒,起身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父告知没有事,再次入睡后没有发现异常。此次以后,没有电视剧式的梦魇,但是,仍然有其他梦魇表现。在爷爷奶奶家没有任何梦魇出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9?=K3LML""!;和本校基金“情绪障碍儿童的诊断与教育”的资助。

作者简介:曾凡林9#?:?—;,女,湖北黄冈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儿童9临床;心理学;听力语言康复。

"参与矫治工作的有陈国鹏、

曾凡林、桑标、崔丽娟、邵志芳。?本文提示?

#####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也是广泛的,涵盖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领域。当然,儿童的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更是与父母及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举出许多例证。

虽然儿童一出生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仍然是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记,以此来实现情绪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或者说是主要的动因,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最初几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

儿童的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在个性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如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都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奖励或惩罚儿童,使儿童学习与社会行为规范一致的行为,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儿童早期形成的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更是促进儿童交往发展、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治疗师难点解析

?继教园地?

万方数据

?!"?现代康复#$$!年!#月第%卷第!#期&’()*+,)-./0102.20’+34)5)6/)*#$$!37’18%39’8!#

!#月%日作了一次#:-脑电图,告之病全好了,至今未发类似中耳炎的症状,但是有头晕、恶心,常发生在早晨上学前或读书前,考试前也常发作。(注:云云具有易受暗示性的特点,以暗示法消除某些症状并不能减轻或消除其易受暗示的倾向,其病因未消除,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另一种症状。癔症的典型症状是易受暗示,在得到继发性好处后,易不断强化。)

!8#儿童特征智力测验;<=>!#:?表明云云的智力属于聪明。个性测验则显示出她有外向和掩饰性特点。很会察言观色,善于表达情感,有同龄孩子少见的写作能力,这些特点可以从其周记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很乖巧,好自我表现,如上台主持、表演。喜欢出风头,越上台,表现越好。经常在早上向妈妈有声有色地讲述前晚所作的梦。云云的虚荣心极强,经常编造她在学校里所做的好事和得到的表扬,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后来,父母与老师交流后,发现她说谎,即教育她要诚实,但是云云不承认自己说谎(注:说谎是一种习得的不良行为,还是与其他症状有关?癔症有一种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即所谓的继发性好处。如果仅仅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当别论。后来的治疗结果表明说谎更可能是与癔症有关)。

!8@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婴儿期就开始入托了,父送母接,母女间没有分离过,只有偶然几次母亲值夜班例外。母亲对孩子饮食要求有求必应,至今每次出门吃饭必在@$元以上,吃菜吐渣,甚至吃鱼和肉也吐渣。从小体质较差,保护有些过度。云云在妈妈面前特别娇气,母亲对女儿也很依恋,妈妈最怕的就是失去女儿(注:此处提示云云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过分密切,似乎没有与父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云云从小到大与母亲可谓形影不离。女儿有点顾忌父亲的严厉。父亲工作忙,社会活动频繁,顾不上家,与女儿交流少。父亲有时与母亲争吵,女儿在一旁为母亲帮腔,以致渐渐不怕父亲,在家中谁也不怕。只有到祖父母家才有些怕爷爷,因为爷爷从不在孩子面前露笑脸。

母亲——

—内向,急躁,感情较脆弱,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健康状况一般。母亲自女儿生病以后,坚持天天记日记,对云云的身体状况和行为表现作了详尽的描述。母亲的日记文字流畅,功底扎实。女儿与母亲颇为相似。父亲——

—外向,好交际,记忆力强,文艺和体育俱佳。女儿也极似父亲,很有乐感,爱好文体活动,记忆力好,反应敏捷(注:孩子兼具父母之特点)。在夫妻父母关系方面,丈夫单独在咨询师面前认为,自己即使离开妻子也可以独立生活,但是妻子不行。不过,丈夫并非有外遇,只是觉得自己在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方面高出妻子一筹。

父亲认为,父母没有从小对孩子施加任何过分的早期教育,教育方式很开放。父亲也承认,家长教育孩子比较随意,无论自己高兴还是愤怒,都未顾及孩子本身的需要,使孩子的情绪随父母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外祖父母十分溺爱外孙女云云。外祖父母带孩子出去,就是吃和玩,一天可以去@次公园。孩子懂得自己在外祖父母家是“太阳”,知道自己提出的要求,哪怕是过分的要求,他们都会满足。云云在外祖父家是第三代的第一个孩子,外祖父投入了很多的感情和精力。外祖父常说自己将三代人的爱都倾注在云云的身上,总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么爱她。外祖父因种种原因,失落感很重。对小外孙女投入了极大的爱和关注。

祖父母一系第三代有好几个孩子,年龄不相上下。祖父母

教育要求严格些,让云云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云云在祖父母家,从未发病。只要一回到父母家,就发病,抱着急送祖父家,就好了。起初,爷爷不相信,后奶奶在云云父母家见到云云发病后,在祖父母家也开始发病(注:再次提示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而且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云云在祖父母家也发病,这说明过度关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8:学校教育原学校的老师常严厉批评学生,有几次甚至撕下了学生的小队长章或红领巾等。老师摔过云云的铅笔盒,对云云的刺激很大(注:教师摔铅笔盒的举动肯定不对,但不一定是云云发病的直接病因,如果说有关系的话,更可能是一种外在的诱因)。云云现已转入新学校。云云生病后,现在的班主任对云云很好,常叫同班的小朋友来看云云,还写慰问信、家访。云云刚进校就说:“老师对我可好了,很客气。”(注:在家里受到的过分关注转移到了学校)

!8%诊断结论儿童癔症。

!8"处理措施在确诊为儿童癔症,不存在器质性疾病后,矫治重点放在心理治疗上。治疗集中在两方面的问题:;!?指导父母在家里实施心理治疗的措施。具体做法主要用消退法和替代强化消除过去由暗示、不恰当的正强化形成的心身症状,辅以放松疗法。建议转学,改变学习环境。父母还要争取其他的亲属(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支持。;#?改善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调整家庭内的动力特征。父母共同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个人都感到家庭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8A预后与跟踪@个月后,云云的癔症外显症状全部消失。"个月以后,经评估,确定为痊愈。在云云痊愈后的!年中,随访@次,健康状况良好,表现正常。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父母及家庭在儿童的问题产生及解决都起了关键作用。首先,家庭的外在矛盾和潜在危机是儿童问题的根源。云云兼具父母双方的个性特点,父母的某些个性似乎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表现在父母身上,可能是争吵甚至是感情危机,而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内在的心理冲突,产生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由此可见,父母的个性特征对孩子的个性有充分的影响。父母虽然注意到这一点,但外向的父亲和内向的母亲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彼此存在矛盾,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冲突。父母常常觉得孩子象自己,就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孩子。看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应有所协调,须考虑孩子的需要。父母的教育应是促进儿童的适当发展,而且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度保护和关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我们建议云云的父母重新考虑安置方式,最好能与父母同住,因为简单的调换环境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况且在祖父母家也发病。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共同着手解决问题。

其次,解决儿童的问题之前,应当解决父母的矛盾冲突、潜在的婚姻危机。经我们与父母沟通发现,他们在孩子教育和一些家庭问题上的确有矛盾,有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虽然夫妻有矛盾,但双方从来没有打算过离婚。话虽如此,但高度敏感的孩子感受或知觉到的“事实”是:“我很爱父母,可他们为什么吵架?他们会不要我了吗?”孩子一“生病”;而且开始是过去经验中的疾病——

—:、%岁患的急性中耳炎?,原本就以孩子为中

万方数据

现代康复!""#年#!月第$卷第#!期%&’()*+(,-./0/1-1/&*23(4(5.()!""#26&07$28&7#!?#9?

心的父母马上停止了冲突,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也强化了儿童的症状,甚至导致症状转移:这也是儿童癔症的特征;。

第三,病因分析有一定的不确切性。儿童情绪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本身很复杂,未为完全揭示清楚。就本案例而言,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儿童的个性特点、先天素质、父母的个性、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婚姻、学校教育等,但很难从中辨别真正的病因和诱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父母在整个过程中都参与,特别是在矫治过程中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

接下来,根据文献和我们的临床案例,专门就如何帮助家长参与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提供一些建议。

!帮助父母应对压力及掌握家庭技能

应对的干预和训练是应对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残疾儿童父母的应对干预和训练主要是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55&*为特殊需要儿童父母设计了应对技能训练教程,其训练主要包括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个人目标、认知重构:4&>*/1/?()(@1)A41A)/*>;、人际技能、团体训练。%(/4,(*.-A5提出的应激的思想灌输法训练:@1)(@@/*&4A0-1/&*1)-/*/*>;亦是属于认知<行为方法,其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策略、问题解决训练、自我指导训练、角色扮演和模仿。

B0&&5CA/@1和B)-@D(00将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E3F3;儿童的治疗,在该治疗方法中,有专门的父母和家庭技能训练。这个方法也适用其他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G!/4-0<3(?(0&KL 5(*1-0%&’(0&M N&>*/1/?(

B0&&5CA/@1在#QQ9年又给经常面临轻度至中度应激的父母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放松;:!;从孩子和家人身上抽出一部分时间轻松一下;:H;把握和配偶相处的时间;:R;寻求社会支持;:$;安排时间去参加喜爱的活动;:S;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9;运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T;学习更正确的理性思考方法;:Q;学习控制生气;:#";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等。

H帮助父母掌握促进儿童技能的方法

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注意分散、适应不良、消极情绪、对父母缺乏强化、对父母过度要求)与母亲的抚养困难有显著的正相关G R I,而来自儿童侧面和母亲侧面的抚养困难又是预测母亲教养行为的重要因素G$I。儿童消极行为特征越多,母亲的支持行为越少,不支持行为越多G S I。因此,父母应当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儿童行为的技能。要将涉及到深奥理论和复杂方法的心理治疗技术教给父母去实施,必须简单明了,切实可行。B0&&5CA/@1在#QQS年提出了一些方法,帮助父母促进儿童的技能。这个方法很有参考价值,将其训练的主要领域暂作一简要介绍(具体方法可参考相关著作)。B0&&5CA/@1的训练方法包括::#;帮助孩子学习倾听和服从;:!;帮助孩子学习遵守规定;:H;增进孩子的社交行为技能;:R;增进孩子的社交与一般问题的解决技能;:$;增进孩子处理生气的能力;:S;增进孩子管理自己学业的行为技巧;:9;增进孩子了解和表达感受的能力;:T;帮助孩子用有助的想法来思考的能力;:Q;提高孩子的自尊。

以上方法涉及的是家长应掌握的一般方法,当然针对每个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具体问题还要有所调整。除了心理治疗专家根据某个特定的儿童对家长作相应的指导以外,家长还要配合治疗专家,对儿童进行评估和制订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Q<"#;:编辑:张悦; G#I

G!I

G H I

G R I

G$I

G S I

桑标,唐剑7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G U I7心理科学2!"""2

!H:$;V!9Q

B+EWXJYY Y,BYZZ%[\]WO%Y7N&>*/1/?(<.(,-?/&)-01,()-KP D/1,E3F34,/0’)(*G%I78(D^&)_V O,(=A/0M&)’‘)(@@2#QQ#V

#"R<#!$7

BYZZ%[\]WO%Y7行为障碍儿童的技巧训练:父母与治疗者指导手册G%I7陈信昭,陈碧玲译7台北:心理出版社,#QQQV R!

#"9

董奇,夏勇,王耘,等7婴幼儿消极行为特征与影响母亲抚养困难的因素G U I7心理学报2#QQS2!T:H;V!S"

陶沙,董奇,王耘7抚养困难与教养行为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G U I7

心理科学,!""",!H:$;:$9#<$9$7

张萌7学前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行为关系初探G U I7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

#7在NN%3

E7躯体化障碍B7疑病障碍

N7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7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J7其他躯体形式障碍a7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7心理分析疗法的基本技术有:;

E7自由联想B7梦释N7指导37移情

J7鼓励a7解释=7保证

H7下列哪几项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E7肩关节半脱位B7肩<手综合征N7疼痛肩

37废用综合征J7误用综合征a7过用综合征=7痉挛R7下列哪几项是高血压病人运动疗法的绝对禁忌证:;

E7心力衰竭B7主动脉瓣狭窄N7肥厚性心肌病

37心动过速J7眼底出血

$7构音障碍:’P@-)1,)/-;是由于神经病变以及言语产生有关:;的言语障碍。

E7肌肉麻痹B7收缩力增强N7运动不协调

37收缩力减弱J7运动协调

本期继教园地思考题:#;

万方数据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情绪与行为障碍(英文emotional disorder) 【课程代码】 【适应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情绪与行为障碍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涉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常见行为异常与情绪障碍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知识和从事相关特殊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情绪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特点有初步了解;培养从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相关工作的感情和事业心。 【参考学时】36学时 【参考书目】 1.James M. Kauffman等著. 情緒及行為障礙學生教育[M].台湾:心理出版社,2010. 2.李雪荣编著.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刘智胜主编.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王如明主编.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情绪与行为障碍概述 §1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2情绪与行为障碍流行病学资料 §3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相关理论 ●基本要求: 1.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掌握其流行病资料。 2.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资料。 教学难点:情绪与行为障碍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示:课堂教学为主,介绍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 ●第二单元焦虑障碍 ●§1 焦虑障碍的概念 §2 焦虑障碍的分类 §3焦虑的鉴别与诊断 §3焦虑障碍的理论解释 §4焦虑障碍的成因 §5焦虑障碍的治疗 ●基本要求: 1.掌握焦虑障碍的分类及相应的治疗。 2.了解焦虑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焦虑的分类与治疗。 教学难点:焦虑障碍的理论解释。 ●教学方法提示: 课堂讲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与具体个案联系起来,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个案的相关图片与视频材料。 ●参考学时:6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讨论教学2学时) ●第三单元抑郁障碍 ●§1 抑郁障碍的概念 §2抑郁障碍的鉴别与诊断 §3抑郁障碍的理论解释 §3抑郁障碍的成因 §4抑郁障碍的治疗 ●基本要求: 1.掌握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2.了解抑郁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融合教育背景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研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研究 摘要: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深圳市龙华区实验 学校在校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普通班级就读过程中的筛查、 评估、转介、干预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包含学校管理层、普通 教师团队、特教教师团队、心理教师团队、家长等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正向行为支 持策略。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在校就读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为普通班级教 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更专业的措施、为家长提供了更安心有力的支持、为 学校管理层工作的展开铺开了更平坦的道路。 关键词:情绪与行为障碍;正向行为支持;融合教育 引言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公认的最难应对的一类学生[1],他们有攻击性、不服从、喊叫、说谎、暴躁、焦虑、抑郁,擅长激怒他人。研究显示,我国学龄 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比例是13.5%,部分地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检出率均高达30%[2]。而我国2017年7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 出要进一步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优先采用普通学 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融合教育得到高 度重视并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得以实施。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群体 进行教育安置的研究较少,但参考我国台湾地区,95.53%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 就读于普通班级[3]。着眼于现实情况,我国大陆地区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也极少 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与我国台湾地区情况无异——绝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学 生于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但是真正融合还是“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照现实 情况来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还需要更多支持。 正向行为支持最早由霍纳及其同事于1990年提出[4]。是一种对个体行为实施干 预的系统化方法,即通过教育的手段发展个体的正向行为,用系统改变的方法调 整环境,达到预防和减少个体行为问题和改变个体生活方式的目的,最终实现提 高其生活质量的目标[5]。凡是可以产生正面效应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正向行为,包 括沟通、社会互动、自我管理及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增进;所有可以用来教导、加 强和扩展正向行为的教育方法,以及能够用于增加正向行为的系统改变的方法, 都可以称为“支持”[6]。目前大量用于各类学生行为干预,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龙华区实验学校经诊断或评估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及有情绪与行 为障碍表现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取向,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还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 文献法等。首先运用文献法,通过查阅论文、书籍、期刊和互联网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归纳相关资料信息,整理出情绪与行为障碍、融合教育、正向 行为支持等相关的资料,为本研究找到研究起点与理论基础;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多次用到观察法细致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的 行为功能,观察学生的行为后果;并对家长及普通班级教师进行访谈,以便更为 详尽地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正向行为支持。 二、研究过程 (一)行动方案制定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一、案例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残疾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叛逆、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残疾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残疾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和加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以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做以下的探讨。 二、案例实录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李敏(化名) 性别:男

年龄:14岁 身体状况:患有先天愚型 成长背景:出生后被遗弃,后被一位好心奶奶收养,直至12岁时,奶奶去世,被社区送到特教学校 学习能力:身体柔韧性和模仿能力强,喜欢运动、舞蹈,语言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对写字、画画、做手工很感兴趣 主要表现: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伸腿,随意进出教室,经常惹同桌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听不懂老师的安排,自我意识很强,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大人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甚至摔门而去,精力显得特别充足,过后会自己躲在角落哭泣,等着老师安慰;当受到批评时,先是怒气冲冲大吼,朝其他同学发脾气,骂人、动手打人,老师耐心教育后,他会哭着抱住老师;他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动画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如果谁换台了,他又会脾气暴躁,对喜欢吃的菜饭和零食,自己一定要多多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 情绪障碍儿童可能具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特征,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程度较为严重,已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其他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在个人和学校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倾向。 上述描述特别强调了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情绪与行为异常;二是达到一定的严重性;三是学校适应困难,学业不良。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两个维度,三个方面。维度是外倾型和内倾型。方面是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智力方面。 1.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通常表现为固执,好斗,爱挑衅,也包括反社会行为,也被描述为对抗挑衅型行为障碍。 2.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明显表现是社会性退缩、沮丧、自卑和焦虑,甚至陷入深度的抑郁。 3. 学业成绩 美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认为,大多数鉴定为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从小学开始在学业成绩水平上就表现出低于同龄儿童1年或1年以上,其中,有些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有明显的学习困难,大部分至少遇到一种确定的学习障碍。 4. 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 多项研究都显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比正常的同龄人更少对他人有同情心,更少参与课程活动,更少与朋友联系,因此也很难建立起高质量的友谊。 5. 智力 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在通常情况下比正常儿童要低。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梓豪在小班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非常好动。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偶尔会停下动作,但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事件一:在学习新早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起来。只有梓豪一个人满教室到处跑,一会滚地、一会玩音乐室里的乐器。 事件二: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喝汤,唯独他一个人拿着调羹在敲饭碗,把调羹也玩到掉在地上。 事件三:梓豪在家里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的药箱都放到高柜子上的。他曾经爬上柜子拿过爷爷的高血压药吃了10几粒,导致要到医院洗胃。 事件四:有位小朋友准备要坐凳子,被梓豪拉开了凳子不知道,屁股摔了一块淤青,被家长投诉,并完全没有悔意,只是站着没有表情。 分析: 1.成长背景对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里只有老人,监护人文化背景低对孩子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 2.缺少沟通。梓豪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 3.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4.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好动,很难坚持一件事情5分钟以上。 对梓豪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佳。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梓豪活动时不是很积极,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在活动中。但有一次,老师在组织社会活动时,讲到农民耕地需要什么?他居然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每当讲到一些他生活中的经验他都特别积极、认真听课。这是一个良性的转变。2.赏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梓豪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乐意帮助老师做生活上的工作,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梓豪,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上课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会更喜欢你。”他点了点头。 反思: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会他们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

情绪及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发生率 【案例一】 小华为小学六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经常跑出教室、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他常打架、咒骂同学,一旦玩耍受到拒绝,就会向人吐口水,甚至曾用利器伤人,在学校人际关系很差。父母表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任性,拒绝其要求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用脏话漫骂。 【案例二】 小斯是一位个子较小、文静的幼儿园大班学生。她是领养女,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医生。起初,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斯的文静性格,反而认为这是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觉得她个好孩子。但是某日,老师注意到,小斯在自由活动时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接近她时,她慢慢地跑开,不愿意和老师讲话。老师开始更多注意小斯,发现小斯在课内和课外活动时都不跟小朋友说话。她从不主动和大人说话,别人和她说话时,都是用单词和短语回答。她经常搓自己的手,咬指甲,低着头,凝视前方。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学生,如:严重情绪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严重情绪困扰、性格及行为异常、情绪及行为异常、情绪障碍、情绪及行为困难、行为障碍、道德行为偏差、思想行为与心理偏差、适应困难、行为问题等。 这类学生泛指持续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行为,或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它的行为问题,以至于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或相关服务协助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近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矫治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强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体现可教育性。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在2004障碍者教育法(PL101-476,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 IDEA,2004)中对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作了以下的定义: 1.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2. 无法与同侪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3. 在正常的情况下,有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4. 常表现不愉快的情绪或沮丧。 5. 常因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感觉身体不适、疼痛或害怕。 6. 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儿童,除非被认定具有严重的情绪困扰。 (二)台湾的定义 根据2012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的定义: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情绪障碍学生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之情绪或问题行为。 (三)我国大陆地区 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也参照了美国和苏联的界定,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例如,由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词典》中对行为障碍的界定是:“主要发生在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偏离”。主要表现有:① 不良行为动作。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趾)甲或其它物品、手淫、拔头发等;② 退缩行为。表现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它儿童交往,常一人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没有精神异常;③ 生理心理性行为异常。如遗尿症、遗粪症(4~5岁后仍不能控制大小便),厌食、夜惊、噩梦、口吃等;④ 习惯

情绪障碍、多动案例:坐不住的初中生

坐不住的初中生 迟雅 z: 男,初中二年级学生。丹东人。汉族。2012年5月25日前来咨询。聘请迟雅老师当成长顾问,为期一年。 一、求助者一般情况 父母都是大学生,孩子是剖腹产。小时候比较听话,读了很课外多书。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出现叛逆言行。初中二年级开始,几乎无心学习,厌学,对父母、老师逆反,上网,迷恋电视。因为非常叛逆,母亲对他束手无策,父亲经常不在家,一回来就非常恼火,埋怨母亲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和丈夫的埋怨,母亲陷入抑郁状态,经常以泪洗面,甚至想到从楼上跳下去结束这一切。 母亲介绍说,这半年多来,孩子无心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常通宵上网,看电视也经常看到后半夜,以至于影响正常上学。最近频繁逃学。因此,成为班级和学校的老大难。在德育校长的建议下,前来求助。 咨询师观察的情况:求助者安定不下来,一刻也坐不住,在同咨询师交谈的时候,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说话忙乱,写字忙乱,注意力不集中,整体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闹得慌”。 二、诊断 厌学,情绪障碍,青春期逆反,多动。 三、心理调适

每周一到两次接受咨询,主要运用认知疗法,中医疗法,沙盘疗法,行为矫正技术,家庭心理治疗。 心理调适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决他行为不能自控,情绪不能自控的状态。采用“先跟后带”策略,同时身心同调以解决“坐不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他身体的问题,求助者血燥血热,通过滋阴凉血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二是解决他意志品质不良问题,这事心理素质问题。需要逐步实施。 第二步:解决理想缺失、目标缺失问题。重新建立信念、目标、计划。理想目标,是一个人的长久动力。不甘于平庸才会努力。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计划,行动才不会盲目。 第三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传授学习方法,补接知识链条。在动力机制没有建立之前,一切方法都是无意义的。 2012年7月21日,咨询师与求助者母亲交流,母亲感觉孩子有些变化。主要表现是不像以前那样忙乱,可以坐住的时间也延长了一些。 2012年8月11日,求助者正在学习游泳。以前家长建议他暑假学习游泳,他坚决反对。后来,在咨询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同意去学习游泳。但是,坚持不找教练。因为他最烦有人管他。今天下午再一次来到咨询室,接受了咨询师给安排的学习内容。虽然学习上还不够主动,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进一步稳定,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都市学堂的举办家长课堂邀请了众多的家长和老师,与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 此次我们来带了一个极度典型的真实案例,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和透彻的理解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小聪今年8岁,小学三年级。 他有以下种种令人无比头疼的表现: 上课从不听讲、脾气非常坏、下课与同学打架、经常打人骂人、不做作业、经常说谎、 爱玩电脑、成绩常常倒数第一、生活习惯差、谁的话都不听。 在座的家长都感到无比震撼——他们的孩子也都具有上述的一些问题,光一两条就让家长够头疼了,但是这位孩子居然有这么多问题! 正如大家的惊讶一样,这位孩子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老师的评价:这孩子无药可救。 同学的感受:太烦了。 家长的投诉:好好管管你家小聪! 父母也成天处于这样的烦恼中——到底怎么办? 经过科学的诊断,我们发现小聪的智商是128,智力发展水平是10岁。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独立能力很强,但是他的自我价值他评感极低,人际能力极低。 也就是说小聪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他总是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因此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很低,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讨厌,再次否定他的存在的价值。 我们进一步的诊断发现小聪问题的心理本质有以下几点: 重度心理发展不良,重度情绪障碍,重度价值感创伤,轻度自尊感发展不良,轻度被爱感发展不良,人际能力发展不良。 这些深层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聪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点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核心的家庭风险行为: 1,突出的价值感风险行为: 妈妈总是对他进行否定性说教,批判、指责、强制、惩罚。 2,隐形的被爱感风险行为: 妈妈经常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感受,小聪经常缺乏温暖的心理关注。 分析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小聪之所以搞成这样,其实是由于妈妈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一手造成的,因为她几乎每天都不停的对他进行指责和唠叨,导致小聪从来都感觉不到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同的满足感,久而久之,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敌对”的行为模式并且将这样的对抗模式运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他和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摘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幼儿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思维,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的调节,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调节;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也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某某小朋友为了某事不开心就哭;或有的遇到开心的事情则开怀大笑;或有的内向的幼儿,选择“沉默是金”或有的幼儿则是抿嘴乐笑。然而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里人数多或各种原因,教师没有能及时发现某个幼儿的情绪变化。于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事就发生了:不开心的幼儿可能这时就选择打人、骂人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有些可能连笑都不笑,把一切地一切放入心中;有些幼儿可能从来不会关心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可见,幼儿们情绪的表现是不同的。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本文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一 描述: 文文是我们班一位非常乖巧的小姑娘。可是每天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问“老师早上好”,总是自己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她去活动区玩,她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班上的小朋友很想和她玩,可她有时候总是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总是说:“你们烦不烦啊。”别人抢她玩具了,她就自己低着头,时不时的看着别人玩,或是直接把玩具抢回来。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彬彬不小心碰着她腿了,彬彬连忙向文文说“对不起”,只见文文生气的就自己捶起了桌子。 分析: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在变态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任何变态行为都有情绪障碍;严重心理疾病往往以情绪障碍为先兆。 (1)情绪持续障碍:是指情绪反应强度和持续长时间发生障碍。 情绪高涨:病人的情绪活动增强,喜悦表情占优势,言语行动增多,对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讨厌也不在乎。 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情绪低沉,苦闷悲观,言语行动减少,闷闷不乐。 情绪淡漠: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刺激缺乏情绪反应。对人对事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处于无情绪状态。 焦虑:详见什么是焦虑。处于焦虑状态下的病人,常因躯体不适而伴发疑病。 忧郁:也称抑郁,它的突出表现是心境悲观、冷漠,并伴有自我责备,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忧郁的诱发因素:①突然的心理创伤,如亲人死亡、失恋、失业、受到侮辱等。②心理素质不良。抑郁情绪者有其人格特点。这种人悲观、孤独、缺乏自信。③生物性诱发因素的作用,例如分娩、绝经期激素的变化、慢性病痛等都可引起忧郁或抑郁。 (2)情绪发生障碍:主要指情绪发生过程的失调,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情绪不稳: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自己难以控制。 情绪易激:情绪有易怒倾向。对微小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易爆发,并且有不自觉性和攻击性。常出现损物伤人行为。 情绪脆弱:容易伤感,易激动或哭泣,虽然自己也感到对一些小事不必大动感情,但自己不能控制。 (3)情绪协调障碍:主要指环境刺激与情绪体验不相符合或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相矛盾。包括以下几种: 情绪倒错:指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失调的现象。病人的情绪反应与客观刺激相矛盾。对喜事产生悲哀情绪;对不幸之事反而高兴。 表情倒错:表情与情绪的内心体验相矛盾,如内心很高兴,但表情却痛苦。 矛盾情绪: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反或者两种不同的情绪,并且不感到苦恼。例如病人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对同一件事又喜欢又讨厌的状态,就是矛盾情绪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儿童对立违抗障碍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实际状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格障碍。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经过三次咨询,一次随访调查,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晓月,女,汉族,10岁,身高1.4米,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女,成绩中等。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原为工人,文化水平较低。该女孩在三岁时曾寄养在姑姑家一年,因姑姑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将两岁的表弟关在柜子内,并将其耳朵严重咬伤。上学后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发脾气。经常在学校厕所内书写过激言辞,威胁老师同学,并偷窃成绩优秀学生的书本用品等。在家里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脾气暴躁。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被动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诉: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了,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的小于、小徐、小杨、小霏成绩太好了,他们太受宠了,老师只喜欢他们。只有让他们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奴仆,永远无法翻身,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把班级搅乱,让老师也伤心。 个人陈述: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全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周围的人。在她眼里,自己的父母很差,没文化、没钱,和他们出门很没有面子,希望家长是富翁,自己可以像班里条件好的同学那样有很多零花钱,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大家羡慕。班里于、扬、许、霏四位同学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家长经常以这四位同学为榜样,让她努力学习,并教育她说,只有超过他们,老师才会喜欢她。使得她对这四位同学十分嫉妒,便到厕所写字泄愤。看到同学十分慌张,成绩受影响,便很有成就感,结果写字的频率更高,语言也更恶毒,同时还偷窃他们的学习用品,以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永远无法翻身,大家就不会喜爱他们了。 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在班级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将双臂抱在胸前,呈防御状,如果老师批评某个学生,她的情绪就会紧张,眼神充满敌意。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与课下打闹和发脾气时判若两人。做事不认真,无论打扫卫生还是做间操,都是应付了事,老师批评后,十分烦躁,常发脾气。说老师偏心眼,为什么只盯着她的缺点,别人做错了就不批评呢?对学习好的学生非常嫉妒,常说要杀了他们和老师。 据其母反映,该女孩与家人关系冷漠。自从三岁送到姑姑家后,孩子变化很大。将表弟咬伤后,没有一丝愧疚和不安,反而很得意。不爱说笑,不愿和家人亲近,在家人生病时,从不主动问候照顾,反而责怪父母偷懒装病。平时在家很任性,从不做家务,认为干活是“粗人”。很难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关注别人的缺点并放大,如爸爸个子矮小,妈妈唱歌跑调等,都是她抨击父母的“工具”。对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很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心小学韩秀芳 教育是丰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是培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对人对事正确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教育也是分享,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分享。 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我们几位在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发现,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一起来认识问题,面对问题,主要有段文艳老师和我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投入进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而积极寻找对策,完成答卷,促进我们身边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一、同伴干预和支持 同伴群体的力量是使行为障碍儿童产生积极改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同伴帮助另一个同学减少不适当行为的策略如下: 1.同伴监控。一个学生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其同伴的行为,并且要作出反馈。 2.同伴对积极行为的报告。鼓励学生学会和加强对他人积极行为的报告。 3.同伴指导。作为相互间在学业和社会技能方面的指导者,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也能掌握更多更好的社会技能。 4.同伴对抗。同伴要学会面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不适当行为,要能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个问题,而且要示范出适当的行为应答。 实施一种同伴支持方式、群体过程或示范比将一群儿童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受到同伴间积极的影响要更加复杂。大多数有重度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并不是正常功能群体中的成员,那些有正常功能的群体的适当行为通常都是用来示范和评价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学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起责任。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也最困难的挑战就是促进群体间的凝聚力。 尽管群体治疗计划有很多形式,大多数都是结合了群体会议和以群体为主的偶发事件。每天都会举行两种类型的群体会议。每个早上都会召开一个计划好的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先了解日常的安排,然后每个小组成员设定每天的计划,同伴提供支持和建议,最后使小组目标达成一致。在每天结束时,召开评估会议,讨论个人和小组目标是否达到,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给出评语和接受同伴的评价。当任何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觉得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时,都可以召开问题解决会议。小组要确定问题,提出几个解决方案,讨论每个方案的后果,给最佳方案设定计划,为执行计划提出口头评语。如果他们的行为达到了某种标准,按照团体偶联契约,小组可以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或特惠待遇。获得奖励的标准,以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何丽蓉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针对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研究对象描述:墨墨,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墨墨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墨墨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实录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系别:教科院 班级:124 学号:14 姓名:韩贞秀

摘要: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里面包含了两种障碍的内容,导致这些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但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的与我国道德评价成人化、传统趋向有关,有的也是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引起的。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往往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出现大哭大闹、攻击性行为、破坏纪律的行为。面对这些特殊的儿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特殊儿童知识,应用不同于常态儿童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并逐渐矫正他们的一些不好行为。 关键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类型心理特征原因特殊教育 正文: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 (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 (4)焦虑情绪问题 (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一例双向情感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一例双向情感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近几年,接待了多例孩子,深受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毒害,深入咨询了解情况后,很是吃惊。 这是我2017年做的一个案例。 涵涵(化名)被妈妈带着走入心理咨询室的。当时的她身体虚胖,两眼呆滞,动作僵硬。和她打招呼,她反应迟缓。明显这是吃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询问妈妈孩子是不是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妈妈讲孩子已经吃药一年多了。刚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吃舍曲林和阿立哌唑,后来又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用舍曲林和硅硫平。 咨询中因孩子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主要由妈妈讲述孩子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孩子做补充性描述。妈妈讲述孩子情绪不稳定好长时间了,小升初时候感觉她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遇事爱逃避,情绪有焦虑,害怕做有压力的事情,担心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小升

初成绩出来前的那段时间,我们家长能明显感觉她心神不宁,我们都不敢问她考的怎么样,担心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并安慰她读什么样的中学并不重要,但对她没什么作用。直到知道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她才变得开心起来。 进入中学后,她做题稍微不会就急躁,容易放弃。从初二开始有一年多情绪都不好,不爱和家人沟通,父母和她沟通,特别不耐烦。学习上也特别急躁,有时候会和同学争吵。我们父母都觉得她是学习压力大,对学习有畏惧感。我们父母想和她好好沟通,她又很烦躁,显得比较叛逆。 初三一次化学考试没考好,可能自己本来就挺难过的,又受到老师的批评,突然失眠,晚上做噩梦,感觉心情特别低落痛苦,要求我们带她去医院看病,在医院做了量表测量,还做了脑部检查,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开了舍曲林和阿立哌唑,即便吃药也会出现做噩梦的情况,还一度出现过幻觉,她说听见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她坏话,同学们对她很鄙视,看不起她。有一次,独自一个人坐在窗户外面,有跳楼自杀的念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