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监测指征与规范化治疗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监测指征与规范化治疗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监测指征与规范化治疗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监测指征与规范化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颅内压监测.pdf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 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 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 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 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 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 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 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 颅内压监测; 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 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 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 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①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 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标签: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 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能准确测定颅内压力,是现代神经外科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甚至会引发脑疝危象,因此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有创ICP监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9~80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明显增高,排除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等出血的诊断。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1例,丘脑出血21例,其中破入脑室19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2例。 1.2 治疗及监测方法 60例均行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引流术,置入脑室内或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探头,探头及引流管从穿刺点外侧经皮下隧道引出并固定,其中幕上血肿大于30 ml 或小脑血肿大于10 ml,同时行颅内血肿清除术。采用Pressio颅内压力监测系统进行持续监测。当ICP在20~25 mm Hg时,可用甘露醇125 m1静点,同时间断引流脑脊液治疗。当ICP持续大于25 mm Hg时,复查CT,如再出血达到手术指征再次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加大脱水药物剂量并持续脑脊液引流。破入脑室者行尿激酶脑室引流管冲洗。颅内压监测时间为3~5 d,平均4 d,每小时记录颅内压,绘制颅内压波动曲线,动态监测颅内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1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Barthel指数评分,(1)良:评分>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2)中:评分为41~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3)差:评分≤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2 结果 根据治疗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评分,其中良24例,中19例,差15例;2例死亡。所有病例未出现颅内感染及颅内穿刺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 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 一、概述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 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

颅内压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 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 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3~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90mm Hg(l mmHg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③Gcs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得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与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室内压力监测:就是目前测量颅内压得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菌条件下,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g=0.133kP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理(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指征 证据背景 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8分)等。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推荐意见 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

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颅内压(i n t r a c r a n i a l p r e s s u r e,I C 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u n i t,N C 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 C P>20m m H g,1m m H g=0.133k P 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埋(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

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指征 证据背景: 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 <8分)等。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推荐意见: 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 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討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4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肿钻孔外引流术,观察组同时置入颅内压监测系统,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甘露醇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甘露醇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使用量[(1301.64±121.71)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848.92±89.93)m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为8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甘露醇的使用量,对缩短疗程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Altogether 34 case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of admission:16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18 cases in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ematoma drilling external drainage;at the meanwhile,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anted with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The mannitol dosag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annitol dosage of observation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mannitol dosage of observation group [(1301.64±121.71)ml]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848.92±89.93)ml],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in pre-treatment NIHS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pre-and post-treatment NIHSS score of two groups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post-treatment NIHS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25.00% versus control group′s 88.89%,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use of mannit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pplication effect

护理查房 颅内压监测的护理

护理查房 24床李强脑干出血 患者,男,54岁,以“突发意识不清1小时”之代诉于2014年3月4日1:40入院,门诊头颅CT示;脑干出血,量约5ml。患者呈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光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携一路液体,输入顺利。入院后立即给予住ICU,心电血氧监护,吸氧,留置导尿,告病危,一级护理,禁饮食,记尿量,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Q1h,卧气垫床,行有创血压监测。血压高,155/107mmHg,立即给于硝普钠避光泵入2.5ml /h。向家属行入院宣教。09:00患者舌后坠,遵医嘱置口咽通气管。患者呕吐多次,呈喷射状,为胃内容物,给予卫生处置。15:35请麻醉科气管插管。03-08 10:00患者呼吸费力,呈张口呼吸,遵医嘱继观。11:00医生给予行气管切开术。11:30术毕,患者全身青紫,血氧饱和度低,波动在60%-75%之间,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继观。12:00患者血氧仍低,波动在60%-75%之间,遵医嘱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模式,氧浓度50%,潮气量400ml,频率25次/分。 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其预后差病死率极高。 脑干出血量在3ml以下的,死亡率70%左右。脑干出血量在5以上,死亡率90%左右。其中脑干出血量超过10ml以上的死亡率100%。 2 临床症状 脑干出血的病人出现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中31例(的最高收缩压达 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科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 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3预防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1)发病重,发病后机体预防机能降低;(2)患者多为中老人,抗病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院内叉感染;(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易引起误吸;(4)意识障碍,咳嗽反射迟钝,口咽部及气管的分泌物不能充分排出;(5)因病情需要长时间绝对卧床,引起呼吸道肺部分泌物坠积;(6)各种侵入性操作相对较多,如:鼻导管吸氧、插胃管、气管插管使细菌带入体的机会增多。 预防要注意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整洁、舒适的病室中,定时开窗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在55%~60%,限制或减少人员控视,每日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一次。需注意防止患者受凉,因寒冷可使患者气道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缺血缺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及呕吐物,饮食上以半流质易消化的为宜,少量多餐,使胃能及时排空。对吞难者予以鼻饲,为防止鼻饲物返流,鼻饲前应翻身,充分吸痰,鼻饲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不宜过多,鼻饲后短时间尽量不翻身、吸痰,以免引起呕吐。

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定义】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ICP持续超过15mmHg,称之为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临床中,ICP 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ICP 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监测方法】 ⑴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 ①脑室内插管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标准。 ②硬膜外传感法:一般采用非液压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脑膜进行ICP监测。 ③光纤探头法:是目前性能较为理想的ICP监测装置。由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光纤纤维传感器和记录仪组成。 ④蛛网膜下腔螺栓法:此法感染率低,但误差大,临床上较少用。 ⑵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 ①经颅多普勒(TCD):TCD通过观察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改变来估计ICP。 ②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通过建立f~VEP与ICP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推算出ICP。 ③鼓膜移位(TMD) :通过ICP改变时的TMD 值和正常值的差别估算ICP。 ④视网膜静脉压(RVP ) ⑤生物电阻抗法(BI) ⑥前囟测压法(AFP) ⑦其他: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等 【观察及护理】 一般认为正常颅内压在6~15mmHg之间, 以颅内压超过20mmHg作为降颅压的临界值。 ⑴确保监测装置正常: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无机械性误差。 ⑵准确监测及动态观察ICP 数值的变化:脑损伤早期,应严密观察ICP数据和波形。正常的颅内压波形较平直、低波幅、稳定的曲线波。在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 波形,A波和B波,A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当颅内压进行性升高,且有A波出现,提示有颅内再出血可能。B波,是一种节律性震荡,B波的出现与睡眠的周期性呼吸有关,没什么病理意义。 ⑶密切观察生命体、意识、瞳孔变化与颅内压的关系,去除影响颅内压监测误差的因素:呼吸道阻塞、引流管阻塞、躁动尿潴留或排便困难等。 ⑷妥善固定监测管道,如脑室引流管应保持适宜高度,保证引流通畅,无菌操作下每天更换引流袋。 ⑸躁动患者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⑹根据监护结果指导用药:降颅压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是甘露醇,监护过程中应根据颅内压监护结果,灵活、机动地掌握脱水剂的时间及用量。 ⑺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预防:

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适应症: 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 2、有脑水肿倾向者 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 方法: 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 2、导管法。在颅腔内的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的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 有创ICP监测 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的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的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是不够准确的。判断ICP变化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有创的ICP监测,实施的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的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的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的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的可能性为60%。 有创ICP监测的方法 (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测压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 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的准确性。

脑室内测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 (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是主要风险。 (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之间,无感染风险,但准确性最差。 (4)腰穿测压:在急性ICP升高,特别是未做减压术的病人不宜采用,因有诱发脑疝形成的可能。一旦脑疵形成后,脊髓腔内压力将不能准确反映ICP。 ICP的正常范围为0.80~1.6kPa,2.0kPa即被认为ICP增高,达到2.67kPa是临床必须采取降压措施的最高临界,这时脑容量极少的增加即可造成ICP急剧上升。对具体病人来说,容积-压力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并取决于脑容量增加的速度和颅内缓冲代偿能力。作为对这种脑顺应性测试的一种方法,可以向蜘蛛膜下腔内注入或抽出1ml液体,如 ICP变化>0. 4kPa,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在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波形。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的波,可达6.67~13?33kPa并持续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A型波。A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型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2.67kPa的波型,称为B型波。B型波的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 A型波的前奏,提示脑顺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B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 无创ICP监测 虽然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如硬脑膜外测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