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tt.php沈明论文

att.php沈明论文

att.php沈明论文
att.php沈明论文

经济危机与经济学的危机

——从波斯纳的研究切入

E CONOMIC C RISIS AND E CONOMICS’S C RISIS:

A Critique Inspired by Richard Posner’s Studies

沈明*

内容提要:作为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最严重经济衰退,始于二〇〇八年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已经成为另一场经济萧条。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系统风险,因此它标志着以自由市场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遭遇了一次重大失败。除了担负经济监管职能的政府之外,经济学职业界对这场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去三十年间的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有用的理论建树乏善可陈。经济学职业界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的表现均令公众大失所望,凸显了这一学术领域所面临的危机。当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学危机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教训与启示。中国经济学界尤其应当警惕市场原教旨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谬误和实践中的危害。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约束意识形态前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面对并致力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不断寻求新知,追求自我超越。

Abstract: As the most severe economic recession after the Great Depression, 2008 economic crisis has turned out to be another depression.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calamity is the internal systematic risks of capitalist economy; the crisis therefore symbolizes a remarkable failure of capitalism whose key feature is free market. In addition to governments in charge of economic regulation, economics profession must claim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ust. In past three or so decades, mainstream economics, particularly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ial theories, have demonstrated serious methodological flaws, hence little usefu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Economics profession disappointed the public very much by its both ex-ante and ex-post performance in regard of the crisis, which suggested economics profession’s own crisis. Current crises of economy and economics provide lessons and revelations for Chinese economy and economics studies. Chinese economists ought to pay alerted attention to epistemological fallacy of market fundamentalism and its harms to economy. Economist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are expected to constrain their ideological preconceptions, and to pragmatically face and overcome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while marching toward new knowledge and self-transcendence.

关键词:经济危机 萧条 经济学 方法论 意识形态

Keywords: economic crisis, depression, economics, methodology, ideology.

能干事的人在干事,不能干事的人就教别人干事。——萧伯纳1

能做科学研究的人在做研究,不能做研究的人就空谈其方法论。——保罗·萨缪尔森2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拉贾瓦利研究员(Rajawali Fellow)。我特别感谢苏力、冯象、高鸿钧三位老师对本文初稿细致深入的评论;但此文的立场和潜在的任何疏误均属于作者本人。

1Bernard Shaw, “Maxims for Revolutionists,” in Man and Superman: A Comedy and a Philosophy, New York, NY: Brentano’s, 1904, p. 230.

一、导论:一位法学家的经济危机研究及其学术寓意

二〇〇九年一月九日,理查德·波斯纳法官迎来了他的七十大寿。这个年纪,在古人看来,即便“从心所欲不逾矩”,总归是进入了“古稀之年”。但精力充沛的波斯纳,尤其是他的如椽健笔,让人想到的却是“人生四十才开始”的西谚。波斯纳的同事伊文思(Terence T. Evans)法官曾说,波斯纳“写的书比很多人毕生读的书还多”3,看似夸张,其实并不夸张:肩负联邦第七上诉巡回法院的本职工作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兼职教席的同时,二〇〇九年波斯纳又出版了两本新书。4其中《资本主义的失败:〇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问世后引起了媒体、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5《纽约时报》一篇书评文章说:“如果不是发现作者是波斯纳,人们一定会吃惊,怎么竟然会是一位联邦上诉法官首先出版了一本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综合著作。波斯纳是……这个国家里最博学而且思想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6这位著名法官的经济危机研究是本文的缘起,它也蕴含着直接关涉本文主旨“经济学危机”的学术寓意。

二〇〇八年三月,美国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陷入破产困境,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形成。九月中旬,随着华尔街巨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经济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并逐渐恶化、蔓延成为一场全球经济萧条(depression)。就讨论当下这场经济危机来说,“经济萧条”,在金融界甚至整个商业界还有学术界的很多人心目中依然是一个禁忌语。但波斯纳在《资本主义的失败》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这场危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周期性来临的那种经济衰退(recession)——因为“任何一个经历过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经济温和下滑的人都不会认为那种温和下滑堪与当下情状相比”7——而是一场“我以及今天活着的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发生的美国最大的经济灾难”(第5页),即该书副标题断然命名的“经济萧条”。8为什么是经济萧条而不是一般的经济衰退?在二〇〇九年六月初《经济学家》杂志的一次采访中,波斯纳简明地归纳出了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人们对这场始于去年九月(尽管经济衰退在比那还早九个月的时候就

开始了)的经济危机感到极为焦虑并广泛关注。这场——被委婉地称为——“严重

经济衰退”所激起的恐惧是我这辈子在经济领域中从未见过的。第二点原因是政府

2Paul A. Samuelson, “My Life Philosophy: Policy Credos and Working Ways,” in Michael Szenberg ed., Eminent 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i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240.

3Bankcard America, Inc. v. Universal Bancard Systems, Inc., 203 F.3d 477 (7th Cir. 2000), note 1.

4Richard A. Posner, A Failure of Capitalism: The Crisis of ’08 and the Descent into Depress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Gary S. Becker & Richard A. Posner, Uncommon Sense: Economic Insights, from Marriage to Terroris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此外,当年他还更新出版了《法律与文学》第三版:Richard A. Posner, Law and Literature, 3rd 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该书曾进入“亚马逊”网络书店畅销书总榜的前一百名,还一度登上《纽约时报》非小说类图书排行榜。

6Jonathan Rauch, “Capitalism’s Fault Line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y 17, 2009, p. 11.

7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〇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沈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直接在正文中标出页码。

8波斯纳生于一九三九年。这场危机被很多人视为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为深重的一场经济灾难。参见,例如:Nouriel Roubini & Stephen Mihm, Crisis Economics: A Crash Course in the Future of Finance,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2010, p. 1; Joseph E. Stiglitz, 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p.1; Amartya Sen, “Capitalism beyond the

Crisi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February 25, 2009; Jeffrey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Bankers, Bonuses, Ideology, and Ignorance,” in Jeffrey Friedman ed., What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p. 1.

为遏制“衰退”加快经济复苏所投入资金的巨大规模。这样大的货币代价是自一九

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中从未有过的。与此相关的第三点原因是,政府为努力使我们走出经济恶性循环而投资、贷款、担保所付出的数以万亿计的美

元所隐含着造成严重经济余震的风险——至少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风险

了。其余震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沉重的税收或者政府经费的大幅削减,不过可能性更

大的余震是通货膨胀,甚或是以更高的利息率向外国政府和投资者借更多的钱。9

这最后一点,即政府救市措施的副作用,尤其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波斯纳的评论语带机锋:“不能指望政府官员时时刻刻保持诚实。”(第172页)紧要关头,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对媒体和“专家”包括学术界人士也不能如此指望。

尽管经济“萧条”和“衰退”之间并无清晰界线,而且“萧条”本身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然而波斯纳还是尝试着给出了它的定义:“生产急剧萎缩,并引起或威胁将引起通货紧缩,并引发广泛的公共焦虑,以及在政治、经济精英中引发危机感——消除危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第3页)10这个定义乍看起来略显抽象,不过通读全书之后会发现,它是作者对经济危机进行多维分析后归纳出来的结论,其内涵涉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政治、从物理到心理、从原因到后果等多方面的内容,值得玩味。事实上,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就在此书出版前后,随着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及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纷纷出台规模庞大甚至堪称空前的救市措施。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场危机不同寻常的深重程度,11从而使“萧条”这个“尘封已久的词汇”在媒体和学界成为热度渐升的关键词。但是,

直到《资本主义的失败》一书出版的时候为止,甚至直到经济危机爆发三年之后的今天为止,9“Seven questions for Richard Posner,” June 6,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blogs/democracyinamerica/2009/06/seven_questions_for_richard_po. 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2日。(本文注释所涉及的网络链接地址均于2011年12月12日验证有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最后访问日期。)

10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讲,界定经济萧条有两个常用的指标:GDP下降超过10%,或者GDP连续下降

超过三年。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美国〇八经济危机尚未达到“萧条”的程度。不过,从定性分析来看,

根据经济学家Saul Eslake的研究,衰退与萧条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经济下滑的幅度或持续的时间,也表现

在触发原因的不同:典型的衰退通常发生在紧缩货币政策之后,而萧条的前奏则是资产与信贷泡沫的破灭、信贷紧缩、物价下降。相应地,应对衰退和萧条的经济政策也有所不同:前者一般只需要低利率即可应对,而后者则需要综合的财政政策加以解决。参见“Diagnosing Depression,” Economist, Jan. 1, 2009, p. 57; Saul Eslak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cession and a Depress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resources/e/4/e459fa004e4a38ffa19bab93c5571dd1/CO-Article-Difference-Recession-Depres sion-Nov-2008.pdf. 二〇〇八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倾向于支持定性分析的判断。也参见Richard A. Posner, “Let’s Be Honest: We’re in a Depression, Not a Recession, and There’s No End in Sigh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article/economy/94055/posner-recession-depressions-entitlements.

11美国二〇一一年(根据第一季度的数据推算)的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比危机之前的二〇〇七年下降近3%。二〇〇九、二〇一〇年美国的失业率分别为9.3%和9.6%(从二战结束到二〇〇八年,除一九八二年外,美国的年度失业率从未超过8%),直至二〇一一年六月,失业率仍为9.2%。哈佛大学

经济学家菲尔斯坦对经济复苏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美国经济“比你想的还要糟糕”。Martin Feldstein, “The Economy Is Worse than You Think,”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1,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3657404576363984173620692.html. 二〇〇七至二〇一〇年间,美国人的平均消费支出下降了近8%(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二〇〇三至二〇〇六年间平均消费支出增长了8.2%),见“Hard Times,” Economist, Oct. 25,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blogs/dailychart/2011/10/us-consumer-spending. 此外,人们也不应对现阶段的某

些经济复苏迹象过分乐观,因为经济复苏本身需要付出成本或者说代价,而这种代价有的时候是隐性的,

是不“完全坦诚”的政客、政府经济学家和媒体不愿公众知道或者关注的。还有一个与本文主题没有直接

关联但并非不重要的相关事实是,经济危机及其之后的复苏会使社会付出政治代价。

新闻报章和学界人士在提及“经济萧条

..”的时候,大多仍是历史维度的即关涉一九三〇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讨论,或者是关于萧条经济学及相关金融理

论的一般或抽象研讨;对当下这场

....经济大萧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政治经济影响加以综.

合研究

...的学术著作,仍不是很多。不过,描摹、阐释此刻正在展开、因而充满变数的历史,肯定要承担很大风险,波斯纳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知难而上?有两方面的原因:前辈学者费雪和凯恩斯在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写出的经典作品成为激励波斯纳研究的榜样;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见之明会改写历史”(第7页)。或许是凭借着学术魄力和自信心,波斯纳选择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历史,并因而间接地将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奉献给“后见之明”的解剖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二〇〇八年九月中旬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作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那么到二〇〇九年二月初,《资本主义的失败》收笔的时候,经济危机才仅仅行进了四个多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本书,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早早收笔对这样一场在经济史上需要浓笔重彩书写的重大事件来说,肯定要留下难以逾越的局限。为此,波斯纳特意在《大西洋》杂志网站上开设了一个博客,对经济危机进行“跟踪”写作,不断地补充、更新该书内容,随后出版了《资本主义的失败》的“续集”《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后书大体上接续了前书的分析(指出经济萧条会有政治代价),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把解剖刀从经济生活切入政府结构和政治文化。12

毋庸讳言,作为法学家的波斯纳对经济危机的研究绝非无懈可击,可能存在种种缺陷。13波斯纳的职业是法官和法学教授,他并没把自己当成经济学家,至少不是职业经济学家,14在全国公共电台广播访谈中,他说为了研究经济危机,自学了不少东西。15他坦言自己不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出自外行人的视角,但强调这同样可以是一种有价值的视角。确实如此。外行未必没有用,“内行”恰恰坏了事情。波斯纳曾批评过公共知识分子“更多公共

12就像波斯纳自己说的,前一本书标题中的“失败”一词吓着了某些读者,要不然的话,我猜想,他可能会把后一本书命名为“资本主义民主的失败”的。参见Richard Posner, The Crisis of Capitalist Democrac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 经济危机与美国民主政治的纠结关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笔者拟另文讨论。值得在此一提的是该问题近来以一种颇为戏剧化的方式在美国国债危机中表现出来: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论述美国债务危机的一个讲话中说:“美国可能失去其AAA 信用评级。这不是因为我们无力偿债——我们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与此能力相配的AAA 级别的政治制度。”Barack Obama, “Acting Responsibly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Peop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the-press-office/2011/07/30/weekly-address-acting-responsibly-behalf-american-peop le. 在此讲话之后第六天,即美国东部时间八月五日晚,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政府的信用级别由AAA 下调至AA+,终结了其保持了七十年之久的无违约风险的AAA信用记录。降级的主要理由是美国的政策制定和政治制度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在衰减。参见“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ong-Term Rating Lowered to ‘AA+’ on Political Risks and Rising Debt Burden; Outlook Negativ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cms/af2c4fac-bfc2-11e0-90d5-00144feabdc0.pdf. 有趣的是,该信用降级决定立即引发了奥巴马的批评:“我们不需要一个评级机构来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进行平稳、长期的赤字削减……市场仍旧会有涨有落,但这里是美利坚合众国。不论某机构怎么说,我们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一直会是一个AAA级别的国家。”“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ugust 8,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the-press-office/2011/08/08/remarks-president.

13例如,一个比较猛烈甚至极端的批评:David Campbell, “The End of Posnerian Law and Economics,” 73:2 Modern Law Review 305 (2010).

14参见John Cassidy, “Interview with Richard Posner,” Rational Irrationalit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online/blogs/johncassidy/2010/01/interview-with-richard-posner.html.

15“Judge No Longer a Believer in Unfettered Markets,” National Public Radio, May 9,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03979139.

更少智识”的越界写作,16而他自己当然也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可能存在着公共知识分子的种种弱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当仁不让地指出了这一点。17可是经济学家的这种反批评并不能遮蔽经济学及其“非公共”的“专业”知识分子即经济学职业界在这场危机中所暴露的“系统性失败”。18在这场一生一遇的经济危机伊始,在大部分职业经济学家虽未必惊慌但肯定失措的时刻,由一位没有受过正规经济学训练但热爱经济学的法学家率先对危机给出一个虽然可能不够深刻但随着时间推移被证明为大体正确的、相对系统和全面的理论阐释,这一事实本身就蕴含着让经济学职业界尴尬的意蕴。

本节所述波斯纳法官的经济危机研究系本文写作缘起。第二节从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方面讨论〇八经济危机的根源,并简要辨析学界在原因分析上的分歧。笔者原则上采纳波斯纳的解释,将危机根本原因归于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属性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蕴含的系统风险。在确定原因的基础上进而讨论责任的归属,由此将论域由经济危机本身转向经济学及其职业界的危机。第三节着重探讨经济学在危机中的失败及其方法论和制度根源,兼及经济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局限性。第四节则进一步在思想根源层面上讨论因危机而重现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纷争,并使论域回归中国,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失误和现实危害。第五节为结语,扼要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失败表现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提供的教训和启示,强调学术研究不能因意识形态而固步自封,应在求真求知意志的驱动下不断创新,寻求自我超越。

二、资本主义的败绩:简析经济危机的原因

关于〇八经济危机,新闻界、金融和商业界、学术界人士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其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我赞同波斯纳的诊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制度的系统风险

....系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

可以说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

......遭遇的一次失败。如果止步于如此抽象的回答,当然无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场危机,因为,尽管它肇始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危害波及全世界,包括中国。既然谈到“资本主义的失败”,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有两个主要问题特别值得关注:首先,〇八危机表征的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怎样的失败?西方自由派经济学家认为自由市场制度遭遇了败绩,是否意味着应该颠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块基石?是否可能颠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有少数保守派经济学家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恶果。这里所展现出来的奇特意识形态反差实在可圈可点。概而言之,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何种资本主义的失败?其次,我们可以稍作引申,探讨一下“失败”的内涵。因为,这“失败”在事实上必然是复数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历来不会局限在经济领域,它可能——就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来说——并且已经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某些领域的学术危机。正如很多批评者指出的,也是部分经济学家所承认的,除了自由市场自身的缺陷之外,〇八危机还彰显了保守主义和经济学界的“失败”——这既是经济危机的后果(因为在危机发生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这种意识形态和学术是“失败”的),

16参见Richard A. Posner, Public Intellectuals: A Study of Declin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ap. 5.

17Robert M. Solow, “How to Understand the Disaster,”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y 14, 2009.

18David Colander et al.,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ystematic Failure of the Economic Profession,” in What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supra note [8], p. 262.

也是其远因。这里所谓的“失败”在程度上或有争议的余地,但终究不是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二个问题归结为:谁之失败?显而易见,上述两个问题密切关联。笔者的提问方式略带修辞特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助这样的问题视角展开讨论。本节讨论前一个即“何种资本主义”的问题,从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方面加以阐述;后一个问题即“谁之失败”的追究,留待第三节专门分析。

(一)直接原因:高风险信贷与低储蓄率

〇八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可以从危机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泡沫经由高风险投机性借贷活动——其中的典型就是恶名昭彰的“次级”抵押贷款,即“针对很可能发生债务违约的高风险人士的抵押贷款的委婉语”(第25页)——推波助澜而愈演愈烈,逐步蔓延吞没了整个金融产业,并最终破灭。与此相伴的经济基本面是股市暴跌和个人储蓄严重不足,在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下,经济危机乃至萧条就成为无法避免的灾难了。复杂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环环相套,概括来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高风险信贷和个人储蓄的严重不足两个因素的并存,因为在此条件下,泡沫破灭和通货紧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它们一旦到来,经济运行就仿佛结成了死结,无论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调控都无力回天。

虽然经济泡沫既不是新闻也不是新知,但波斯纳通俗易懂的解释依然给中国读者提供了联想的空间:“泡沫是指,某类资产的价值骤然升高,而这一变化又不能通过任何决定资产价值的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例如由人口增长或者产品质量提高引起的需求增加——得到解释。不过,泡沫经常是由错误的信念造成的,错误地相信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某一市场,甚或整个经济正步入一个增长的新时代,基于例如技术进步的原因。实际上,错误的信念很可能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8页)当然,有关经济泡沫的知识在危机的关口对乐观论及其信奉者来说更有现实的警示意义。其实,早在二〇〇四年,《经济学家》杂志就曾有如此振聋发聩的报道:“房地产业的乐观主义者指出,《经济学家》杂志之类的灾难论者一年以前就在为地产泡沫痛心疾首,然而价格还在继续攀升,乐观主义者通过指出这样的事实来驱散那些恐惧。但是价格的攀升不是使房地产市场更安全了,而是使它更脆弱了。泡沫的第一定律是,它们膨胀的时间比任何人的预期都长得多。第二定律是,它们最终会破灭。”19诚然,泡沫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萧条,但在政府监管不力,使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界限近乎消融的条件下,次贷等高风险金融投机活动盛行,使经济泡沫异乎寻常地膨胀,但却被经济繁荣的假象遮蔽,当启示(revelation)时刻到来之际,灾难异常深重。这个故事无需多言,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其通俗版本即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20

危机的直接原因中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平衡关系对萧条的最终促成非常关键(但这一因素在经济萧条降临之前被人们忽视了),因为“储蓄率越高,由银行破产造成借款难和股票市场下跌造成财富损失二者所引发的对商品和服务需求急剧下降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人们会汲取自己的储蓄以维系某种近乎惯常水平的消费。”(第28页)中国的经验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公布的数字,中国总储蓄率在二〇〇一到二〇〇八年间上升了12.8%,二〇〇八年的总储蓄率已经高达51.3%,而同年美国储蓄率为仅12%左右。从结构上看,二〇〇八年,中国居民个人储蓄率为38.3%,而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是4.5%;中国的政府储蓄率是43.5%,美国政府储蓄率二〇〇〇年以来有五

19 “Homing in on the Risks,” Economist, June 4th, 2004.

20Warren E. Buffett, “Berkshire Hathaway 2001 Chairman’s Letter,” February 28, 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2001ar/2001letter.html.

年是负值,二〇〇八年更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跌至负16%。21当然,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2在这个问题上也不乏政策与意识形态之争,但从后见之明来看,高储蓄率客观上确实对中国经济起到了庇护作用,减弱了危机的冲击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

点是,高储蓄率所造就的资金储备可以避免对经济具有灾难性破坏效果的通货紧缩。

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在过去几十年间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堪称商业周期

..运行的常态。但这一次的泡沫及其破灭却是与以往不同的。已经出现了若干不祥的征兆,表明这次面临的并非以往那种波澜不惊的经济衰退:二〇〇九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下跌了2.63%,这不但是过去二十年间美国GDP首次出现下跌,23而且这一指标比美国一八七一至二〇一〇年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24长期趋势线低6.15%,这样的下跌幅度是二战结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更让人担忧的是,“几乎所有关于经济势态的预测最终都被事实修正了:结果要比预测的糟糕,这不仅直接助长了悲观主义,而且还通过揭示金融专家对事态只有有限的把握,间接助长了悲观主义;如果他们并不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就不太可能

为遏制经济下滑提供较多的指引。”进而言之,这场经济危机的核心是金融

..危机,而不是什么其他类型的危机,这格外危险,因为“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通货紧缩时期就是由一场与此类似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的”,而且,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中央银行的主要救市措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来刺激经济活力——失灵,因为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必须依赖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才能发挥作用。毫无疑问,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崩溃大大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拯救经济的主要手段不起作用了,然后怎么办呢?回答是:抱歉,“就只能靠忍耐挺过去了,因为[政府]的工具箱里已经空空如也。”(第21、22、141页)更加糟糕的是,金融危机已经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这一方面预示着国际贸易的萎缩,使各国经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会使危机中的各国自顾不暇,难以通过国际资本信贷来解决棘手的通货紧缩问题。此外,促成这场经济危机的还有一些貌似偶然原因,比如它在总统竞选期间发生(而且任期即将届满的是一位不再可能连任的总统),并在新老总统交班期间恶化,不论这一“巧合”是否可归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某种缺陷,客观上它都给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造成了格外不利的影响。

(二)深层原因及相关学术论争

从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入手再深挖一下,就看到了这样一些间接或深层原因:房地产泡沫、极低的利息率、复杂的金融工具,政府金融监管的萎缩,以及金融市场存在着阻碍对风险产生有效反应的复杂因素。25如上所述,因果关系环环相扣,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

21郭庆平:《中美储蓄率的比较与国际失衡》,全球智库峰会“重建平衡——全球储蓄与消费”分论坛,二〇〇九年七月四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hy/20090704/11466440140_2.shtml.

22除了人们常常谈论但不易确证的文化原因(如东亚文化崇尚节俭和储蓄)外,储蓄率高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尚未达到“福利资本主义”境界的——经济和政治后发国家,中国的医疗、教育、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事实上颇为孱弱。人们深感有必要储蓄以求保障日后的重大消费支出,并备发生意外急需时使用。这一事实所反证的(福利或发达)“资本主义”的失败颇具反讽意味:失败是需要资格的。

23美国二〇〇九年的GDP已经比上年有极为微弱的下降,但在统计学上可以忽略不计,视其增长率为零。

24该220年间美国实际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75%。数据来源:Louis Johnston & Samuel H. Williamson, “What Was the U.S. GDP Then?” MeasuringWorth,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usgdp/.

25参见《资本主义的失败》,同前注[7],第61页;Raghuram G. Rajan, “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 in The Greenapan Era: Lessons for the Future, Kansas, M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2005, pp. 313-369.

距离并不远:银行借贷的特征是长期贷款短期借款,由此形成了银行业或更宽泛地说金融业的内在风险,而信贷又位于资本主义经济——其实是所有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波斯纳的核心观点是,这场经济灾难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的败绩,而不是易于避免的错误、非理性、金融界人士的愚蠢或人性的贪婪造成的。这种立场或可堪称独树一帜,也最有争议。波斯纳承认情感之类的东西确影响人的经济行为,但这并不必然是甚至通常不是不理性,他举例分析了承担商业风险、从众等行为,认为它们通常不能纳入“不理性”的范畴。波斯纳这样反问:“市场参与者犯了很多错误,但这是市场过程的常态。有什么时代不是这样的吗?”(第160页)他断言,要解释泡沫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破灭,根本不需要引入“不理性”作为理由。在前述《经济学家》访谈中,他甚至说:“我并不觉得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区分有什么用。人就是那个样——一般情况下,他们偏好获得更多好东西更少坏东西,不过他们也是情感的动物,只能凭借有限的信息和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采取行动。在确定政府的适当角色的时候,必须把这些有关人性的事实考虑在内。”

波斯纳这一立场源自他对近些年来行情日涨的行为主义经济学的质疑和批判态度。有评论者称《资本主义的失败》是理性选择和行为主义两派经济学的“哲学宿怨”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爆炸性宣言”,26虽然未免言过其实,但波斯纳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偏爱和对行为经济学的怀疑与保留(当然不是全盘否定)确实由来已久。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在发表卓尔斯、桑斯坦和泰勒的经典论文《法律经济学的行为主义进路》27的同一期《斯坦福法律评论》杂志上,紧随其后的就是波斯纳的批评文章《理性选择、行为主义经济学与法律》。他在此文中犀利地指出:“行为经济学是根据其研究对象而非研究方法界定的,而其研究对象仅仅是理性选择模型(或至少是最简单的理性选择模型)所无法解释的现象集。如果这类现象中有很多彼此没有关联,就像人类不能食用的对象集包括石头、毒菌、雷电、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样,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对某一理论在经验领域中的遭遇的种种失败进行描绘、阐述、分类,是一种有理据的、重要的学术活动。但是它并不构成一种替代性的理论。”28“替代性的理论”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要点:行为经济学在理论上无法、在事实上也没有与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构成“针锋相对”,因为二者处理的多是不同的问题,因此要形容行为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之间的关系,“补充”可能是比“替代”更恰当的词。29具体来说,行为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分歧是理性问题,前者试图以“有限理性”来取代(或“补充”)后者的理性概念,但可行性和价值实在有限。30波斯纳早就把理性定义为手段适合26Guy Sorman, “The Rational Crisis,” City Journal, 15 May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2009/bc0515gs.html.

27Christine Jolls, Cass R. Sunstein, Richard Thaler,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 50 Stanford Law Review 1471 (1998).

28Richard A. Posner, “Rational Choic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Law,” 50 Stanford Law Review 1551, 1559-1560 (1998).

29卓尔斯、桑斯坦、泰勒在对波斯纳批评的回应中就说,他们和波斯纳之间的“同”远大于“异”。Christine Jolls, Cass R. Sunstein, Richard Thaler, “Theories and Tropes: A Reply to Posner and Kelman,” 50 Stanford Law Review 1593 (1998).

30否认或批评理性选择范式经济学的思潮可谓由来已久。在行为主义法律经济学之前,著名的例子如科斯,他认为,理性选择(及其目标效用最大化)简直把人降格为动物了,人类选择行为的机制最终要由社

会生物学家来揭秘。Ronald H. Coase, “The Releva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n Francesco Parisi & Charles K. Rowley eds., The Origins of Law and Economics: Essays by the Founding Fathers,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5, pp. 199-201. 但作为经验观察所反复验证的社会事实的理

性选择行为本身和驱动该行为的深层生物学原因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我看来,科斯等反对理性选择

范式一派学者恐怕打错了板子,因为“理性选择”,如科斯的观点所隐含的,并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

..——

目的,31这个定义也许不够精致,可是在理论适应性和解释力上还是比大量依赖心理学实验的行为经济学好多了。

与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相比,学术界对其深层原因的分歧颇大。在这一点上,波斯纳拒绝以行为经济学为代表的心理阐释及其隐含的道德批判意味。那么,对行为经济学的质疑与批驳是否反映了波斯纳——昔日的法律经济学旗手——在后浪推前浪的学术潮流中变得落后、固执、保守了呢?抽象地说,完全有这种可能;可落实到具体学术论争上来看,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波斯纳本人的学术立场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这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他的经济思想有很大触动:两本研究经济危机的著作标志着他在政治“频谱”上有一个从“保守”到“自由”的明显位移。他本人对此直言不讳,公开撰文,称自己“变成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这一表象的背后当然就是他个人经济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变化。如上所述,在晚近的访谈中,他甚至走得更远,试图抛弃“理性∕不理性”的二元范畴,大概厌倦了那些总是让人争论不休的抽象概念,要回到人性本身。此外还应注意,学界在危机深层原因上的分歧并不仅仅是理论之争,而是深具现实意义,因为对原因的追究直接涉及责任的认定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后文第三、四节将对这两个问题分别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系统风险是〇八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次危机表征了资本主义的败绩,代价惨重,教训深刻。与此观点相反,有一种较为常见的争辩意见,可以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阿斯墨格鲁的这段论述为代表:“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念可能瓦解,这一风险不应忽视。毕竟,过去二十年是资本主义高歌猛进欢呼胜利的二十年。由此很多人自然地会认为,辉煌时代之后的苦境一定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实际上,我们正在遭遇的并非资本主义或自由市场本身的失败,而是不受规制的市场的失败——特别是不受规制的金融部门和不受规制的风险管理。”32但问题是,世界上存在着“不受规制的市场”吗?闯下弥天大祸的华尔街是“不受规制”的吗?我们将在第四节重新回到这个问题加以细致的辩驳。

三、经济危机的责任与经济学界的危机

就〇八经济危机而言,原因这枚硬币的背面就是责任。如果“不理性”、“贪婪”之类的论点不能成立,危机乃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固有缺陷促成,那么就得把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责任归于政府和经济学职业界。33尽管左翼学者在经济学界从来不是主流,但这次他们却

他们或许只是命名

..——而是对人类或动物的某种本能的描述,其生物学版本是进化论,其哲学版本是功利

主义。科斯上述观点的悖谬是,他一方面不能接受把人降格为动物

..的理性选择与效用最大化经济学范式,

另一方面又把揭秘人类行为的最终发言权交给了社会生物学家

....。参阅拙文《法律经济学:英美法系的理论、实践与影响》,待刊稿。

31参见Richard A. Posner, The Problem of Jurisprud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54.

32Daron Acemoglu, “The Crisis of 2008: Lessons for and from Economics,” in What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supra note [8], pp. 260-261.

33关于为什么不谴责华尔街那些“坏蛋”,波斯纳有一段生动的解释:“有一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对美联储和经济学职业界太过挑剔,同时又对金融界人士太过宽容——这看起来可能与我的下述主张相矛盾,即认为这场经济萧条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但是,尽管金融人士对这场经济萧条负有主要责任,我却不认为可以为此而责难他们——意指道德谴责——就像人们不能责难狮子吃掉斑马一样。资本主义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商人会冒那些能增进其经济利益的风险(大多数时候是在法律的限度内);单个的商人因银行业的不稳定而担忧他的决策以及他的竞争者的决策可能会引发经济萧条,这不比一头狮子因

炮火猛烈——相应“挨板子”最厉害的就是美联储及其与〇八危机直接相关的两任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34尽管美联储掌握着巨大的经济权力,尽管政府内外的很多经济学家声名

显赫,其经济学事业繁荣昌盛,但他们对过度的金融投机交易疏于监管和警示,在泡沫经济日趋膨胀的过程中疏于宏观调控,在危机爆发之后因缺乏应对准备而显得捉襟见肘步履蹒跚,无力遏制经济颓势,最终使经济深陷泥潭。35这一切构成了政府和经济学界难以推卸的责任。36而且,鉴于“专家治国”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无法更改的既成事实——且不论它在

政治上是否正确,我们这里所谈的经济危机的责任,归根结底,是经济学家的责任。

一言以蔽之,被很多人视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37在〇八经济危机中,跟它

所信奉的资本主义一起,遭遇了一场重大失败:“在所有被戳破的经济泡沫中,几乎没有什么能比经济学名声自身的破裂更加绚丽壮观了。”38是否言过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经济学

家们自己怎么说——

“当被问及‘您能解释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罗伯特·索洛,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只是摇摇头,说:‘不能。我认为常规的经济学思辨无助于解释这场危机。’”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索洛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作证时又说:“主导着我们的精英大学、很多中央银行和有权势的决策机构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似乎对[这场经济危机]完全哑口无言。它不但提供不了指引和洞见,而且真是说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它已经失败了,而且注定失败。”39伯克利加州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艾臣格林则说:“[〇八]危机使我们先前自认为掌握

担心狮子吃斑马的速度超过斑马繁殖的速度而放生一匹斑马更有意义。”他提醒人们不要弄错批评的对象:“建立预防由高风险贷款引发的经济崩溃的防护措施之责任应该属于政府。”同前注[7],第191—192页。

34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对经济危机的阐述,包括辩解,请看Alan Greenspan, “The Fed Didn’t Cause the Housing Bubbl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1, 2009, p. A15; “We Need a Better Cushion against Risk,” Financial Times, March 27, 2009, p. 11; “Show Us the Way to Recovery,” Financial Times, March 30, 2009, p. 11; “Fear Undermines America’s Recovery,” Financial Times, October 7, 2010, p. 11. Ben S. Bernanke, “The Crisis and the Policy Response,” Speech at the Stamp Lectu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January 13,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newsevents/speech/bernanke20090113a.htm;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fter the Crisis: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peech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54th Economic Conference, October 23,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newsevents/speech/bernanke20091023a.htm. 关于

美联储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参见Frederic S. Mishkin,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24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495-508 (2009); Stephen G. Cecchetti, “Crisis and Responses: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23:1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1-75 (2009).

35参见,例如Raghuram G. Rajan, 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108-117; Paul Krugman, “How Did Economists Get It So Wrong?”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6, 2009, p. MM36.

36斯蒂格利茨的批评:“格林斯潘努力要把他的低利率政策所应承担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归咎于中国储蓄率太高。但格林斯潘的这一辩解完全没有说服力。即便中国愿意以相对低的利率贷款给美国,美联

储也完全可以,至少就短期来说,提高利率。事实上,美联储在二〇〇〇年代中期就曾经这么干过,由此——恰如预期地——抑制了房地产泡沫。”Joseph E. Stiglitz, “The Anatomy of a Murder: Who Killed America’s Economy?” in What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supra note [8], p. 144.

37参见,例如Uskali M?ki, “The Dismal Quee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Uskali M?ki ed., Fact and Fiction in Economics: Models, Real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3-32; Stavros Ioannides & Klaus Nielsen, “Econom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in Stavros Ioannides & Klaus Nielsen eds., Econom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Boundaries,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7, pp. 1-27.

38“What Went Wrong with Economics,” Economist, July 18, 2009, p. 11.

39分别见SPIEGEL Staff, “Is 2009 the New 1929?: Current Crisis Shows Uncanny Parallels to Great Depression: Part 5: Underestimating the Crash,” SPIEGEL Online, April 29, 2009,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0,1518,621979-5,00.html; Robert Solow, “Building a Science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 Worl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sit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files/documents/hearings/072010_Solow.pdf. 索洛此

的大部分经济学知识都陷入怀疑之中。我们曾认为货币政策已经驯服了经济周期。我们曾认

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将通货膨胀维系在了低水平的稳定状态,故而一九八五年以前的经济波动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取而代之的是‘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这样一个雅号。我们曾认为,金融机构和市场已经建立起了自我规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投资者放任自流,如果不是完全任其为所欲为的话。最.重.要的是

........

.....我们已经掌握了预

...,我们曾认为

防曾在

........,我们过去

........年沉重打击了全世界的那种金融灾难的知识

...一九二九

...................。可我们现在明白了

认为正确的很多东西其实是错误的

...............。”40针对以上两位杰出的经济学行内人的自述,作为读者,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有赞赏其诚实和坦率。

正如伦敦大学经济学家陶普罗斯基所批评的,“这场金融危机从拥有最‘高级’的金融体系的国家爆发并波及世界,经济理论尚没能对此做出适当的阐释。也就是说,种种经济学理论没能——尽管应该——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对这场危机提供帮助,也很少有经济理论家能够阐释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及其隐含的意蕴。除了那些令我们在应对这样一场危机中遭遇了炫目失败的见解,他们所能拿得出来的东西别无其他。”41于是,人们就不会感到奇怪,“关于如何遏制经济下滑、加速复苏、预防[衰退出现]反复的具体措施,[经济学界]根本不存在专业共识。经济学职业界无法相信已经发生的事情竟然可能发生,也未曾认真考虑一旦危机真的发生应当如何应对。”42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莱昂内尔·罗宾斯讲座”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断言,过去三十年的宏观经济学“往好里说是蔚为壮观的无用,往坏里说是实实在在地有害”,43我们生活在宏观经济学的“黑暗时代——一个已然将来之不易的知识淡忘的时代”。44与克鲁格曼的观点类似,伦敦经济学院的布特教授认为,过去三十年间美国英国大学里的宏观经济学教育属于“浪费时间,代价沉重”。45

经济学界,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所遭遇的失败有大量具体的例证。在危机爆发之前,他们认为,一九三〇年代大萧条结束之后,“萧条”已经成为永远不会再来的历史陈迹,其智识上的自负在下述例证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罗伯特·卢卡斯,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一九九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美国经济学会二〇〇三年年会上发表的会长讲话中说:“作为独立领域的宏观经济学诞生于一九四〇年代,它是人们对经济大萧条的智识回应的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一语那时候是指人们期待可以用来防止此种经济灾难重演的知识与技能。我的演讲主题是,这种原初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取

得了成功:其中心问题,即经济萧条的预防

..有任何疑难

.....;而且

....,在实践上

.......,已经解决

....已.不再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几十年前就解决了

........。”46这话在今天听来是多么反讽啊!除了学院经济

前曾反对那种认为经济学变得“形式主义、抽象、忽视真实世界”的批评,并辩护道:“现代建模者绝非不切实际,他们反倒是沉迷于数据了。”Solow, “How Did Economics Get That Way and What Way Did It Get?,” 126:1 Daedalus 39, 57 (1997).

40Barry Eichengreen, “The Last Temptation of Risk,” National Interest, May/June, 2009, p. 8. 本文直接引语中的着重号均为引者所加,以下不一一注明。

41Jan Toporowski, “Excess Debt and Asset Deflation,” in Steven Kates ed.,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its Failings: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0, p. 221.

42Richard A. Posner, “How I Became a Keynesian,” New Republic, September 23, 2009, p. 35.

43“The Other-worldly Philosophers,” Economist, July 18, 2009, p. 65.

44Krugman, supra note [35].

45Supra note [43], p. 65.

46Robert E. Lucas, Jr., “Macroeconomic Priorities,” 93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1 (2003).

学家,政府经济学家也有炫目的失败例证,比如说美联储主席。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八日,在芝加哥大学举办的一个表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会议上,伯南克说:“让我借美联储官方代表这一身份之便讲这样几句话来结束发言:关于经济大萧条,我要跟米尔顿和安娜说,你们是对的,我们[美联储]对那场大萧条负有责任。我们对此非常抱歉。不过幸亏有了你们,我们不会再犯....

这样的错误了。”47 大约六年之后,错误重演。历史反复证明的一点是,历史给人们的实际教益少之又少。重蹈覆辙乃历史常态。48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问道,为什么没有人在当年九月之前注意到信贷危机的迫近?49 十位经济学家在回答女王该问题的一封信中写道:“[危机的]部分责任在英国和其他地方的一些主流的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身上。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华西里·莱昂惕夫,已经对近年来经济学变成了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与真实世界的制度和实践相隔绝的状况提出了批评。”50 过去十余年来,经济学的学术潮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有相当多的宏观经济学家和金融经济学家沉溺于某种由数学工具构造的虚拟世界。很多时候,这个虚拟的经济世界与需要学者们研究的真实问题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背叛了他们所信奉的“理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学术潮流或方法论时尚变化了的时候,只有“识时务”者方能拿学位、发表、得到铁饭碗。如著名经济思想史学者布劳格所描述的:

西方世界的经济学由美国主导,而美国的经济学由每年新毕业的、要在美国的三千所高等学府研究机构找工作的四百至五百名经济学博士主导;要获得一份工作或者在得到工作之后谋求晋升,就得在实行评审制的大约三百种英语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最好是那十来种权威的评审制杂志。不论我们如何反对针对经济现象所做的技术导向的数学建模型研究,不变的事实是,尽管习得此种数理技能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然而一旦学会了这......个.套路..,就很容易产出论文........

,而且产出的论文也比那种文字图形类论文更容易评价和评审。在三百种半年刊或季刊上,每年发表大约四千至五千篇经济学论文,这些论文经过美国名牌大学的大约三百位学者的评审,这些学者的学生会成为下一代论文评审人,下一代的论文自然也就会和这一代学者所写作和发表的论文非常相似。换句话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创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具有内生动力的职业化机器(treadmill ),其持续的动力来自于在有名望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求在有名望的机构谋得职位,这种机构所提供的年薪大约是地处学术

47 Remarks by Governor Ben S. Bernanke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boarddocs/speeches/2002/20021108/default.htm. 弗里德曼和安娜·斯瓦茨合著有两部经典的宏观经济学著作: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1963)和 Great Contraction, 1929-1933(1963)。

48 “我问[理查德·波斯纳],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过去两年间吸取了什么样的教训,‘嗯,他们有可能什么教训也没吸取’,他缓慢答道,‘因为在学术市场中,市场本身的矫正效应显露得十分缓慢。教授们都有铁饭碗(tenure )。他们在教育流水线上有大量等着拿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的学术技能不但是已然掌握的,而且是得心应手的。要驱动他们改变其久已习惯的行为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John Cassidy, “After the Blowup,” New Yorker , January 11, 2010, p. 29.

49 参见Tim Besley & Peter Hennessy, “Letter to the Queen (July 22,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cms/3e3b6ca8-7a08-11de-b86f-00144feabdc0.pdf

50 Sheila C. Dow et al., “Letter to the Queen (August 10, 2009),” 27:3 Homo Oeconomicus 334, 334-335 (2010).

‘西伯利亚’的机构的二倍。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是要叫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

忽略主导经济学论文的研究时尚,去写一些不时髦的东西 (51)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显然不存在这种变革的可能。类似的寻求写作生产率的诱惑可能是在以写作为生的人中间广泛存在的,作家史铁生对此曾有生动描述:“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都是哪儿有小说,中了魔了 (52)

型正是数理建模型经济学分析中的“试剂”或“显影液”,经济学写作者把它往数据上一泼,一篇严整的论文就浮现出来,来自这个世界的一手、二手或N手数据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一个掌握建模本领的写作者只要有少数趁手的模型,就可以产出大量合格论文。53莱昂惕

夫曾对此批评道:“年复一年,经济学理论家们以每年数十种的速度持续生产着数学模型,并非常精细地考察其形式特征;计量经济学家们把所有可能的代数函数形态套到本质上无差别的数据组上,却未能以任何可感知的方式推进人们对真实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作的系统性理解。”54科斯也曾对此类研究给予犀利的讥讽:“只要你对数据的拷打足够充分,它总

会供认不讳的(nature will always confess)……库恩对此有更为隽永的表达,使这个过程显露出了一些魅惑的意味:‘只要科学研究者用其理论预设去测度自然,自然女神总会做出回应。’”55科斯历来反对那种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头脑中而非人世间”的经济学,也就是他所谓的“黑板经济学”。56典型的“黑板经济学”症状是:“当经济学家发现他们无

力分析现实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就构造出一个自己有能力处理的想象的世界。”57科斯在二十多年前做出的这一诊断可以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很多晚近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尤其是其滥用数学的方法论时尚。物理世界的结构和系统当然可以甚至必须用数学语言来描摹,可是,就人类社会系统和人类自身行为而言,尽管数学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然而却常常不敷足用。固然,数学模型可以消除特定语境下的无关或弱相关变量,简化分析,使无限复杂的世界变成可以用学术语言描述、解释的对象(如博弈论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但另一方面,数学建模本身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常有过于简化之虞,因为人类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以极度复杂而且不能确证的方式塑造、干涉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牵涉的变量无穷

51Mark Blaug, “Ugly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cs,” in Fact and Fiction in Economics: Models, Real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upra note [37], pp. 44-45.

52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页。

53当然,类似的学术方法论和知识生产问题也存在于经济学之外的很多其他社会科学学科。

54Wassily Leontief, “Academic Economics,” 217 Science 107 (1982).

55Ronald H. Coase, “How Should Economists Choose?,” in 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 27. (省略了脚注。附带说明,因“nature”和“confess”二字所具有的宗教意涵,笔者无力在此精微地翻译“nature will always confess”一语。)此外,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过度使用,科斯还曾挖苦说:“我年轻时曾听人说,太蠢以至于不能说的东西可以唱。现代经济学则把那些东西

放到了数学里。”Coase, “Notes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p. 185.

56Ronald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8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 714 (1992). 科斯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追溯至曾一度影响很大的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一书,罗宾逊的方法也曾影响过年轻的科斯:“这种理论工具有一个长处,你无需去发现发

生在真实世界中的任何事情,仅凭在黑板上画满图表公式就可以把课程讲完。”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eaning,” 4:1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 22 (1988). 反讽的是,有学者提出,“黑板经济学”是交易成本最低的经济学,参见Uskali M?ki, “Science as a Free Market: A Reflexivity Test in an Economics of Economics,” 7:4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486 (1999).

57Coase, ibid., p. 24.

无尽,包括大量未知变量。这样一来,对人类行为的数学建模在使用数量极为有限的变量的

同时必然要忽略绝大部分其他变量,并需要假定这种——与自然科学建模相比——非同寻常的忽略对模型本身的有效性没有根本性影响。说到底,这是一种学术游戏。尽管所有的学术最终或多或少都有游戏的意味,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无需对此类研究的学术有效性和社会效用保持警醒的理由。这个道理,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后不久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早就讲过:“人的决策会对未来产生影响,不论是个人的决策还是政治的或经济的决策,都无法依赖严格的数学上的期望值,因为进行此种计算的基础

...;是我们内在的

.........并.不存在

行为冲动推动车轮向前,我们理性的自我在可能实现的最好选项之间权衡抉择,在能计算的场合计算,但还是常常退回到我们基于随想、情感或机缘的心理动因。”58遗憾的是,科斯、凯恩斯、库恩这些前辈学者的批评与忠告59终究不敌晚近一代经济学研究中那些危险而且有害的方法论时尚,学术游戏如火如荼,至今不衰。60可是繁荣的表象无法掩盖下述事实:过去数十年间经济学家们所做的相当大一部分工作事实上是徒劳无功

的,当下的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们目睹的现实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

..,经济学界对阐释和应对危机殊少理论准备,拿不出什么真正有用的分析模型或其他理论工具。在一份题为《金融危机与经济学职业界的系统性失败》的报告中,七位欧洲经济学家做出了这样的(自我?)批评:“随着危机的加深,经济学家束手无策,只能放弃他们的标准理论模型,提出一些含混的常识性的救济措施。常识性意见,尽管有用,却只是基础理论模型的一种粗劣替代。把现有的理论模型置之一边,只是说‘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处理这种‘非常时期’的模型。”61绝大部分经济学界人士,不论是任职于政府还是学术机构,都令社会公众深感失望。上述七位学者的报告对经济学界在其理论研究和学术责任上的不称职表现有一个简明的概括:

我们认为经济学已经陷入了一种平庸(suboptimal)均衡,其大量的研究没有回应

最迫切的社会需求。经济学家之间彼此自我强化的反馈效应可能已经导致一种没有

坚实方法论基础的理论范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导,该范式的经验表现至少乏善可

陈。经济学职业界自以为弄明白了并因此打发掉了现代经济学中最主要的问题,而

不探讨其流行的理论模型的局限或预设,就此而言,他们对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负

有责任。他们没有尽职地提供为社会所需的有关经济与市场运行的洞见,而且他们

不愿强调其分析所存在的局限性。经济学职业界甚至无法以某种假说的方式来说明

58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p. 162-163.

59类似的批评还有不少,如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朗纳·弗里施:“这些假定常常是为了数学处理的方便,而不是为了贴近具体的事实。”Ragnar Frisch, “Econometrics in the World Today,” in W. A. Eltis et al. eds., Induction, Growth, and Trade: Essays in Honour of Sir Roy Harrod,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1970, p. 162. 牛津大学经济学家沃斯维克:“现如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充斥着各个分支领域,这些理论与具体的事实毫无关系,与纯粹的数学几乎没有区别。”G. D. N. Worswick, “Is Progress in Economic Science Possible?,” 82 Economic Journal 73, 78 (1972). 在批评美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现实脱节的时候,两位专长于经济学思想史的经济学家称,“在最严重的时候,当前[经济学研究]‘高度理论化’的不切实际程度,只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才能与之媲美。”Robert Heilbroner & William Milberg, The Crisis of Vision in Modern Economic Though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3. 限于篇幅,不列举更多。

60从本文所持的批判视角来观察,用以换取经济学职业界人士不菲的个人

..收益(咨询薪酬、终身教职

等)的成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社会

..成本,而且可能是像经济萧条这样沉重的社会成本。这里所涉及的学术职业责任和伦理问题,超越了本文主旨,此处无法展开论述。

61S upra note [18], p. 263.

当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无力提供标准的宏观模型和金融模型来为正在发生的事

情提供任何解说,我们认为,这样的事实构成了一个有力的理由,去对这些学术领

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构(reorientation),并反思其基本的理论预设。62

对经济学界的批评已经连篇累牍,那么有没有辩护和辩解呢?当然也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辩解来自曾任小布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现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竞选顾问的哈佛知名宏观经济学教授曼昆。作为著名经济学教科书作者,曼昆在一篇探讨经济危机对大学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影响的文章中写道:“可以说,[〇八经济]危机使大多数经济学家感到难堪。在某些人看来,预测上的失败是[经济学]职业界的罪状。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至少在下述意义上,当前的经济颓势并不稀奇(typical):大多数经济衰退都会让人们感到意外。经济活动中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但这并不是[让经济学界]感到难堪的理由。医学专家也不能预测猪流感之类疾病的突发,而且他们甚至不能确定疾病爆发之后的传播途径,有些事就是难以预测。”63但这样的辩解完全没有说服力。首先,因〇八危机的爆发出乎意料,就把它归入典型的经济衰退,近乎强词夺理。前述七位欧洲经济学家的报告指出,尽管本次经济危机可以用惯常的繁荣—萧条经济周期模式来解释,但它也具备两个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征:先前的危机通常是由实体资产的过度投资造成的,而本次危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度发展造成的;另一方面,本次危机也可以说是由全球金融体系日趋紧密的高度关联性造成的。64关联性的积极一面表现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建立,其消极的一面则是金融系统风险的国际化,正是这种风险的国际化使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发展成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其次,曼昆论点所存在的更大问题是,经济学界的失败(及其难堪)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没能“预测

..”出这场危机,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误导公众的陈述和基本上无用的工作直接地、间接地恶化

..了经济危机;因为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很多经济决策都依赖甚至严重依赖经济学家的意见(这是前述“专家治国”的意涵所在)。65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市场中的博弈者和规制者对自由市场和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66应会保持更多的警觉,因此就可能避免这场危机或使其程度大大减轻。然而,他们实际的所作所为是:“经济学家们给政府官员、商人和社会公众打包票说一切都很好——他们知道如何预防经济萧条;萧条绝不会重演。但当萧条袭来时,他们又似乎若无其事地说,他们并不真的知道如何预防萧条,也不真的知道能如何引领我们走出萧条。他们过去不过是假装自己理解萧条——萧条本身的复杂程度超出了经济学家的建模能力。”67由此可见,经济学界的责任主要不在于——曼昆所论辩的——在经济危机预测上

的无所作为

....:误导商界、政府和公众。68

....;而在于他们的某些所作所为

62Id., p. 278.

63N. Gregory Mankiw, “That Freshman Course Won’t Be Quite the Same,” New York Times, May 24, 2009, p. BU5.

64Supra note [18], p. 277.

65“很少有经济学家发觉到这场危机的迫近,但这一预测上的失败是经济学领域存在的诸问题中最次

..要.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学职业界对真实存在的市场经济灾难性失灵之可能性的视而不见。”Krugman, supra note [35].

66参见前注[7],第51页;Posner, supra note [12], p. 289.

67Posner, supra note [12], pp. 330-331.

68一个相关的戏剧性事件: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课堂中有近七十位学生中途退席出走,表达对该课程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偏见”的抗议。参与此次行动的学生在给曼昆的公开信中,暗示了这种经济学教育是促成〇八经济危机的部分原因。Concerned Students of Economics 10, “An Open Letter to Greg Mankiw,” Harvard Political Review, Nov. 2, 2011,

除了学院和政府经济学家,受雇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私营部门金融理论家堪称催生经济泡沫的幕后推手,并在这个意义上与其他因素合力促成了〇八危机。过去十余年间,金融理论家创生了很多新型金融产品,其主要目的显然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新型金融产品在客观上了加强了资本的流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尽管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是非理性的繁荣。69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外部性最终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及其政治经济代理人在攫取了巨额经济利益之后,信贷和资产泡沫破灭所造成的财富蒸发、通货紧缩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不良连锁反应所构成的沉重社会成本则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经济学,或至少是作为其重要分支的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恐怕需要一次严肃的重整。其实,早在二十年前,诺贝尔奖得主莱昂惕夫就曾提出警告:“‘寒碜的表现……经济学家们展示得最为清楚的就是该职业群体在智识上的落后程度。’首屈一指的经济周刊社论……的这一评论实际上说的是,‘皇帝没有穿衣服。’但是,行进在当代美国学术经济学精巧而严肃的游行队伍中的人们对此似乎没有觉察,那些觉察到的人又不敢说出真相。”70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现在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真相即使迟到,仍然有必要说出。经济学家,作为社会科学家,需要更好地控制其意识形态前见,71抵制不那么正当的职业经济利益的诱惑。72这些前见跟诱惑对经济科学和经济政策会造成特别大的伤害,而经济科学跟经济政策又以或好或坏的方式时时刻刻塑造、改变着我们赖以生活的真实

..世界。

悖论是,就今天的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和经济学职业界来说,套用马克思的名言,上述“批判的武器”事实上不可能导致“武器的批判”。73其原因概括来说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从经济学界内部着眼,可以说,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及其从业者,至少就其中地位煊赫的那部分而言,是参与塑造和操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力量。作为那体制的主人或者高级雇员,他们几乎不可能超越自身利益而将批判的矛头转向自身,说到底,也就是不大可能以科学而非政治作为自己的职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学家的失败二者的终极原因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及其职业界外部的宏观视角来看,以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为经济表征的资本主义,作为“终结”了“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唯一出路,已经成功消灭了其他的基础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campus/an-open-letter-to-greg-mankiw/;也参见Jose A. DelReal, “Students Walk Out of Ec 10 in Solidarity with ‘Occupy’,” Harvard Crimson, Nov. 2,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article/2011/11/2/mankiw-walkout-economics-10/;Melanie Jones, “Occupy Wall St. at Harvard: Students Demand Prof. Change Cour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Nov. 7,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articles/244991/20111107/occupy-wall-street-demand-harvard-mankiw-students.htm。

69参见Robert J. Shill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2ed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希勒是为数很少的预测到这场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

70Wassily Leontief, “Academic Economics,” 217 Science 104 (1982).

71“一般来说,只要你知道一个经济学家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你就能知道他对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是赞成还是反对或者他更担忧的是失业还是通货膨胀。一门成熟的科学不会是这样的。”Posner, supra note [12], p. 306.

72关于利益对于知识的扭曲,摘得二〇一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曾有如下观察:“……经济学家通常依据一些可被正当化的主张来考虑很多理论和模型,进而匹配数据并预测政策效果。我们[经济学家]必须提出建议,或对替代性政策之后果的不确定性做出精确描述,尽管不存在一个规范获得接受的理论。非经济学家经常基于其自身的利益考量而偏好此政策或彼政策,或偏好那种具有伪装的确定性的专家意见,基于这个原因,就存在着一种激励,促使经济学家变成某些理论的坚定拥护者,而不是知识状态的冷静评估者。”Christopher A. Sims, “Macroeconomics and Methodology,” 10:1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5, 107 (1996).

73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制度替代与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前面的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讲,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作为一种世俗职业的从业者——无力超越其制度宿命,那么他们的失败就可能在终极意义上超越伦理评判。但终极原因和终极意义是上帝的事业;对经济学的批判,就像经济学本身一样,是世俗的事业,即我们的事业。放弃此种批判就会走向那种陷入了“二律背反”的经济学神话——“自发秩序”。74

四、政府与市场之争:经济危机的意识形态影响

清算责任为的是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重整。可是,如上所述,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并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广泛牵涉到政治与意识形态纷争。既与政府责任又与经济学界责任相关的是一个老套但依然重要的问题,即奥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值得结合中国语境和经济危机背景加以辨析。中国学术界有主流经济学家近年来重提了这个问题,其立场与保守主义在西方的衰落景象相映成趣:他们主张应该借助这场经济危机来“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75其实,在确认政府尤其是中央银行对经济萧条所负有的责任上,推崇奥地利学派的当代中国保守派和改信凯恩斯主义的波斯纳立场接近。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和政府救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上,二者存在深刻差异。中国的保守派正确地提出了如下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这次危机是根源于市场的失败,还是政府的失败。换一句话说,究竟是看不见的手出了问题,还是看得见的手出了问题?对造成目前局面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也自然导致政策上的不同选择。而且,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政策选择,还关系到未来走向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也关系到经济学的未来走向。”76但是保守派对该问题的回答却令人费解。他们援引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来反对凯恩斯的理论(暂且不论他们对两派理论的概括是否准确),认为是政府对经济的监管政策造成

..了经济萧条,政

府的救市措施进一步加剧

..了经济萧条。77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具体来说,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错误”,而非放松金融管制,才是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因为错误的政策扭曲了市场信号,误导了市场参与者。由此,他们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到政府身上。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即使在语义上行得通,在逻辑上也会碰壁。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污染的类比很能说明问题:“假如政府拒绝针对污染采取任何措施,如果人们愿意的话,就可以把这种拒绝称为污染的‘原因’之一,但是一种更富启发意义的表述是,政府没有对由工业引发

的污染采取任何措施。”(第83页)你可以看到,就像政府没有造成

..污染一样,政府同样也不是经济萧条的直接或者根本原因。而且,“货币政策的错误”之类的判断折射出的是一种貌似天真的本质主义:何种货币政策才是“正确”的?敢问经济学家们——不论是学院经济学家还是政府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统一过么?

回到政府造成经济萧条这个论点本身,其论证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即使不存在政府对经济的“错误”调控,也很可能会出现一场经济萧条,因为即使美联储自二〇〇〇年代早期以来没有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巨额的海外资本涌入美国(众所周知,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中国政府)也会使其利息率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上(这同时解释了个人储蓄率的下降与过度借贷消费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何以能够共生)78;而且低利息率并非经

74参见后注99、100及其对应的正文。

75张维迎:“危机中的选择”,《经济观察报》2009年2月16日。

76同上。

77除前注引文外,也参见张维迎:“理解经济危机”,载《读书》2009年第5期。

78外国政府供给美国消费者借贷所需资本。参见前注[7],第33页。

济萧条的唯一原因,尽管是主要原因。第二,在金融监管活动中,政府和私人部分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换句话说,政府——尤其是小布什政府——的经济官员和金融市场中的私有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但却不完全为公众所知晓或者理解的联系(我们对此不必触景生情)。波斯纳的观察一针见血:“实际上,政府把挽救由华尔街造成的经济危机的权力又授予了华尔街。”(第162页)听起来像是笑话,但却是事实,而且是必然的事实:要应对由金融风暴引发的深刻经济危机,你难道能信任政客胜过信任金融专家么!?这是一个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专家治国不可避免,证明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而不应将根源归结为政府的错误或失败。尽管波斯纳不会把自己当成马克思主义者,然而这样的分析(经济危机系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经济风险所触发的系统性危机)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不难接轨。在这个意义上,斯蒂格利茨的左翼批判不过是同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华盛顿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政府体制:华尔街获准指定服务其一己私利的游戏规则,结果他们制定出来的规则置全球经济于危险的境地。然后,当报应之日来临之际,华盛顿却转向华尔街人士及其密友,让他们来掌控经济复苏——其方式就是向华尔街注资,那金钱的数量超过发展中国家最腐败者的最狂野的想象。他们眼中的美国式腐败或许比别处的更为老道,但邪恶却无二致。”79

像保守派那样把危机归咎于政府,实有人为割裂政府和市场之嫌,在逻辑上也难以自圆其说。例如,他们认为:“所谓市场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由此导致的政府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由于政府或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的市场经济,这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本身的毛病。”“即使像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这样一位因对信息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很不到位,误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当作市场本身的缺陷。”80有趣的是,遭到中国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批评而不自知的斯蒂格利茨是这么说的:“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五日,即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塌的日子,对于市场原教旨主义来说……大概相当于柏林墙倒塌之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问题在雷曼倾颓之前即众所周知,但在此之后,已无人能真正为之辩护。随着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倒闭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困局和为解困所做的混乱努力,美国胜利主义(American triumphalism)的时代已经终结。与之一并终结的是关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论争。今天,只有上当受骗者

.....(包括很多美国的保守主义

者,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人少得多

............)才会主张市场总能自我纠错、社会仅靠市场参与者的自利行为就能确保一切都会正当而且稳妥的运行——更不要说还让所有人都能获益了。”81知识之争的意识形态本质于此显露无遗。众所周知,政府和市场之间并非截然排斥的对立关系。政府是市场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现代经济中不存在没有政府监管和调控的市场。在这个意

义上,如果说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危机,那么在逻辑上就可以推论,任何

..经济现象,不论好坏,都是政府造成的——这等于什么也没说。由此凸显了浅薄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修辞本性:什么是“干预”?“干预”和规制的区别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干预”都是不适当的?如果不是,适当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威来确定这个标准?更具体地说,没有政府可能有现

79Stiglitz, supra note [8], pp. 225-226.

80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此书中作者以上帝般口吻所作的断言俯拾皆是,比如:“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第1页)“社会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家?我们为什么要出钱养活这么多经济学家?……答案是……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第10页)这样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它所推崇的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哈耶克相比,智识上的退化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在把市场经济推上圣坛的同时,涉嫌侮辱了经济学家的智商(如果没有贬低其人格的话)。

81Stiglitz, supra note [8], p. 219.

代银行和证券市场吗?政府通过银行法、证券法及相关的宏观微观经济政策来管理银行和证券市场设立与运行,是不是“干预”经济?就每一项具体的金融立法和政策而言,“干预”与否的标准和界限是什么?这些恐怕都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不妨用一个最浅白且常规的例子来说明:某一社会的宏观经济状态(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不应该对利息率做出调整?如果需要调整,是应该升高还是降低?如果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的选择存在分歧——这简直是一定的——应该怎么办?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算没有“不恰当干预”?才算没有“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是不是废除了中央银行才能从根本上捍卫自由市场经济?如果中央银行可以废除,是不是还有更多政府管理机构可以废除?是不是所有可能干预经济运行的政府机构都应该废除?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界线到底在哪?可能划出这样一条清晰的界线吗?82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似乎不明白,自由市场中理性的私人和私有企业的合法经营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可能促发经济灾难。83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及其古怪的意识形态不但在知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还例证了下述结论:修辞的私人

..成本很低(而且通常会有被私人收益抵消之后的大量盈

余),但,就像〇八经济危机展示给世人的,作为其后果的社会

..成本却可能极为高昂。84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波斯纳对保守主义者的批评不动声色却力道十足:“保守主义者不同意,这场经济危机意味着市场在整体经济灾难的成本内部化上的失败。他们主张,原因在政府……现在,只要指出这一点就足够了:追求小政府的保守主义者,至少是其中掌权的那部分,满意于这些[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政策……直到需要为政府找到一只替罪羊来解释这场经济萧条为止。”(第82页)与此相关的一点是,在讨论政府对危机的责任和应对措施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即,经济萧条既是经济事件,也是政治事件;它既会造成经济危害,也会在政治上带来不良甚至灾难性后果(历史上的著名例证是一九三〇年代经济大萧条与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联)。因

82废除中央银行,是提出“无政府资本主义”(anarcho-capitalism)学说的美国经济学家莫瑞·罗斯巴德(1926-1995)的主张。参见Murray N. Rothbard, The Mystery of Banking, 2nd ed., Alabama, AL: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8, p. 261. 而罗斯巴德正是张维迎等中国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家的学术偶像(参见张维迎:《理解经济危机》,《读书》,2009年第5期)。无政府主义,其实在张维迎著作的字里行间已经呼之欲出了。当然,我并不想把无政府主义当作洪水猛兽,不过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便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常与凯恩斯并称的二十世纪最显赫的保守主义经济学“教主”,也还是从“无政府主义”上后撤了半步,试图让中央银行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干预”经济,而不是将“干预”本身彻底消灭。参见Brian Doherty, “Best of Both Worlds,” 27:2 Reason 32 (1995). 走向无政府主义的极右翼经济学当然有其策略或姿态上的考虑,但这一现象(在中国)的根源最终大约可以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生成的政治张力。这种经济学立场的政治意蕴笔者在此不便评价,但可以说的是,如果上述“策略”、“姿态”或“政治”层面的观察不是捕风捉影的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显然已经超出了经济科学的范畴,而且,如笔者在正文所论辩的,它也不能在经济学理论层面上得到有效的正当化论证。这就又把我们带回到前文所述的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前见与职业利益诱惑问题了。参见前注71和72及其对应的正文。

83“……泡沫经济中的风险行为,就个人来说,是理性的。但就集体来说,是不理性的。一个人在决定减少储蓄的时候,不会考虑他的决策对整体经济造成的微不足道的影响,但任何一位银行家在决定他银行资本机构中的资金杠杆比率时都会考虑这种影响。一个人理性地忽视其经营与消费行为的间接影响,正是政府在监管金融行为时有责任比仅仅防止欺诈、盗窃及其他侵害财产和契约权利行为——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这些就是政府职责的全部——做得更多的原因。如果没有比那更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守法的金融职业者和消费者的理性行为就可能促发经济灾难。”前注[7],第79页。

84关于经济学的修辞特征,参见Arjo Klamer, “As If Economists and Their Subject Are Rational,” in John S. Nelson et al. eds., The Rhetoric of Human Sciences: Language and Argument in Scholarship and Public Affairs,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7, pp. 163-183; Deirdre N. McCloskey,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2nd ed.,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8; 尽管我并不完全同意两位作者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立场。

此,政府抗击经济萧条的措施在事实上不可避免地要“立足于经济上的揣度和政治上的便利之结合”(142页)。经济学家的考虑如果仅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出发,就显得书生意气了。这一点对于〇八危机的分析而言其实相当重要;我们对中国很多现实问题的分析,也不应忽略经济危机的政治意涵,尽管中美两国的政治现实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危机的原因与责任问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正如张维迎所说,它“关系到未来走向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也关系到经济学的未来走向。”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要问,遭遇了一场重大失败的,到底是何种资本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类型或者模式,长久以来学者们曾有各种各样的见解,85不过就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讲,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英美式资本主义和欧洲式资本主义。86到底是哪一种资本主义出了问题?波斯纳的简明回答:“这场经济萧条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某一种资本主义的失败(宽泛意义上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或者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相对于‘欧洲式’资本主义的‘美国式’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最忠实信徒们的失败。”(第175页)此言一出,或许语惊四座。在此之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在〇八危机发生之前,波斯纳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因此他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的学术和政治立场转向格外引人注目——在与《纽约客》杂志的访谈中,他甚至谈到,这场挑战是针对整个经济学界的,但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芝加哥大学,大概应该让“芝加哥学派”这一称谓“退休”了。87公允地说,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在经济意识形态论战中都陷入了“虚幻谬误”(nirvana fallacy)88,即拿某种现实事物跟理想化的虚幻事物相比,忽视了二者之间的不可比性。显而易见,自由市场和政府管制都不完美。信奉自由市场永不出错的神话,进而用这种神话般的市场去攻击政府规制的弊端,就是一种典型的“虚幻谬误”;反之亦然。波斯纳含蓄地承认了,在他自己的某些法律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这种“虚幻谬误”。89不过,对法律经济学中此类谬误的严肃反思和检讨尚需时日,主要原因是法律经济学研究在如今的经济学职业界只占据着非常次要的位置,法学院内部的法律经济学出身仍然不够纯正(与经济学方法对法学院课程的广泛影响形成反差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并传授法律经济学的法学教授们大多没有经济学博士学位),而经济危机对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的影响尚没有充分显现。90

85例如,较为晚近的一个例子:William J. Baumol, Robert E. Litan, Carl J. Schramm, Good Capitalism, Bad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ap. 4.

86例如:Edmund S. Phelps, “Dynamic Capitalism,” Wall Street Journal, Oct 10, 2006.

87参见supra note [48], pp. 28, 33. 芝加哥学派昔日的煊赫只需一个简单事实便一目了然:毕业或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多达十二人:Friedrich von Hayek (1974), Milton Friedman (1979), Theodore W. Schultz (1979), George J. Stigler (1982), Merton H. Miller (1990), Ronald H. Coase (1991), Gary S. Becker (1992), Robert W. Fogel (1993), Robert E. Lucas Jr. (1995), Myron S. Scholes (1997), James J. Heckman

(2000), Roger B. Myerson (2007)(括号内为获奖年份,其中Hayek和Scholes在获奖时已经离开芝大。)88参见Harold Demsetz, “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Another Viewpoint,” 12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 (1969).

89Posner, supra note [12], p. 332. 波斯纳的这一自我批评见于该书批评宏观经济学的那一章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脚注。但某些批评家对这种轻描淡写的自我批评不买账,有学者甚至宣称波斯纳“过去四十年间的新自由主义霸权主义”(自他的第一篇法律经济学论文即一九六九年在《斯坦福法律评论》上发表的《自然垄断及其规制》起算)以及他的法律经济学研究都已经终结。Supra note [13], p. 329. 然而,这位英国学者同时也说:“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要以为,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使它对政府失灵的批判也被一笔勾销了。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看起来颇为显眼的制度缺陷也无力轻易地解释美国在与欧洲文明竞争中所取得的优势地位。”Ibid., p. 330.

90由于法律经济学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学,其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归结到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例如:“当[法律经济学]研究者在其建模过程中遭遇棘手的复杂情况,他们就将其标签为外部性,然后撇到一边。”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学院(系):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班 学生姓名:孙阳 指导教师:刘成国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孙阳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 指导教师:刘成国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论文)题目: 智能加温控制器的改进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1) 研究已有智能温控系统,确定系统改进方案; (2) 设计各子系统电路,完成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整机的设计与实现; (3) 研究改进的控制模式,形成代码,在单片机系统中运行; (4) 翻译与本题目有关的外文文献; (5) 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 查阅不少于15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完成开题报告; (2) 完成电路的设计、系统的联试和整机调式、安装; (3) 测试系统功能,完善系统样机功能; (4) 按要求完成不少于5000汉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5) 完成不少于12000字数的毕业论文。 必读参考资料: [1] 高峰.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科学出版社[M].2009 [2] Zhang Huaguang, He Xiji, Fuzzy auto-adapting control and application[J], The publishing compan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297-306,2002. [3] Li Zhuo, Xiao Deyun, He Shizhong, Fuzzy auto-adapting PID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3), 340-345, 1996. 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 院长签名(章)

1、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训练学生学习、钻研、探索的科学方法,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工作的机会。 2、毕业设计(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受到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全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3、学生在接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在领会课题的基础上,了解任务的范围及涉及的素材,查阅、收集、整理、归纳技术文献和科技情报资料,结合课题进行必要的外文资料阅读并翻译与课题相关、不少于3000汉字的外文资料。 4、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或工作计划。在开题报告或工作计划中,要拟定完成课题所采取的方案(凡选“工程设计类”、“工程技术研究类”的题目,必须有方案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分析,“工程设计类”偏重于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选择较优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工程技术研究类”偏重于研究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先进性、可靠性、可行性、实用性等)、步骤、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等。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方可实施。 5、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查和指导,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听取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6、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完成任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禁抄袭他人的设计(论文)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7、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结束后,必须交回毕业设计(论文)的所有资料,对工作中的有关技术资料,学生负有保密责任,未经许可不能擅自对外交流和转让。 8、学生应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结。在提交的成果中总结业务上的收获、思想品德方面的提高,感受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9、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要遵守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 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一)、开题报告撰写内容与要求 1、工程设计类、工程技术研究类、软件类的课题学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 2、开题报告一般应包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及国内需求,国内现有工作的基础和条件,研究进展,最终成果形式及应用方向,研究方案及技术途径,协作配套措施及协作单位,所需研究试验条件及落实措施,经费概算等内容(具体要求见学校统一的开题报告)。

发表论文时如何回复审稿编辑的意见

不管发表哪类期刊,基本都会有一个修改的过程。一般来说,杂志社会有专门编辑对所有投稿文章审稿。这个审稿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选择能够发表的文章,只要过了这一步,大概率算是成功了。随后审稿编辑会对这些文章进行详细审稿,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个修改意见可能是格式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内容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论文质量,并不是故意为难你。下面我们主要谈完成修改后,如何回复审稿编辑。 首先,不论审稿人提了什么意见,你在回复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定要说:“谢谢您的建议,您的所有建议都非常的重要,它们对我的论文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就是如何回答审稿人意见也要讲究一些方法技巧: 1.不遗漏任何意见,不管是期刊编辑或是同行评审员提出的。要确认编辑和审稿人提出的所有意见都有回复到,即便是不同意或是没有采纳修改的意见也要说明原因。 2.逐点回复。可以将审稿意见进行编号,然后顺序回复,标示论文中进行的修改,或是指出修改前后的页码与行数,另外,为了更好区别意见和回复,审稿意见可以使用粗体字。 3.分类审稿意见。如果审稿意见很多,可以进行分类,比如与方法相关的归成一类、语言相关一类等等,如果进行分组的话,记得要在信里说明。 4.将段落式的评审意见拆成点列式。如果审稿意见是长长的段落,那么不妨将它分离成点,个别回应,如果有不确定的意见,可以在回复前解释你的理解再进行回复。 5.审稿人的意见明显有问题,可以礼貌地厘清。你必须据理力争。但是,你一定不能说:“审稿人先生,我认为你的意见是错的!”你不必对他的意见发表任何的评论,只需要列出你的理由和证据就可以了,结尾也不要强调你的观点是正确的。简单说就是“既不说你对,也不说我对,证据说话”。 6.遇有无法处理的意见,记得说明原因。有时候审稿人会要求额外的数据或是补做实验,而你会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暂时无法做到,即使如此,还是要说明不做的原因,类似经费不够或没有时间这种私人的理由要尽量避免,不要摆出一大堆理由来证明这个意见是不好实现的。你可以说:“谢谢您的建议,它非常的重要,由于您的建议,我发现了我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您的建议提高科研水平,取得更多成绩!”这样就委婉的拒绝了评审意见,又让评审人觉得你很看重他的意见。 7.新添加的数据或图片,指出它们的位置。论文修改的时候如果加入了新的数据、表格、图片等资料,记得指出它们的位置,如果有必要,可以另外附在修回信后给审稿人和编辑,如此他们就不用一个一个的搜寻。 最后,在回复信的结尾最好写上“再次谢谢您的建议,希望能够从您哪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句话最好用黑体,要显眼。

通信导论结课论文

通信导论论文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对通信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信导论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下面我来简要的介绍下通信导论。通信导论的课程目的和任务即为建立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加深专业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跟踪最新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下为我对通信的了解,作为大一新生,肯定存在好多不足,还望多多指教。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 1通信的实质是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换。 2人们可以用语言、文字、数据或图像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信息。通信的根本目的在于传输含有信息的消息,否则,就失去了通信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通信”也就是“信息传输”或“消息传输”。 3通信的范畴:语音、图像、数据、多媒体信息传输,更广泛来说,雷达、遥控、遥测等也属于通信。 4.包含信息的消息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不同的消息形式形成了不同的通信业务。 5传输一般是远距离的,可以是无线或有线传输。 二、通信系统的构成: 1通信系统:指传输信息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的总合。 2在大多数场通信系统需要进行多路复用、双向进行,信源兼为受信者,通信设备包括发信设备和收信设备。此外,通信系统除了完成信息传递外,还必须进行信息的交换,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乃至通信

网。通信网中还涉及信令、协议和标准。 3信息源与受信者:信源是消息的产生者,作用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4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基本功能是使信源和信道匹配,即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信道:信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包括无线信道,有线信道。 5传输、复用、交换、网络为现代通信的四大技术。 三、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象通信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 2按调制方式分类:载波调制(连续波调制),脉冲调制 3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发展的主流) 4按传送信号的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FDM)-无线广播,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波分复用(WDM) 5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载波、电缆、光纤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调幅、调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空间遥测、雷达导航、微波接力、卫星通信系统) 四、通信方式 1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对于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三种。 2按数字信号排列顺序分-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五、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要求 一、封面(红色) 论文全部完成经审核后填写 封面、论文正文、任务书、中期检查表、答辩记录表、成绩评定表等表格中的论文题目需与“选题汇总表”保持一致,不得更改。 二、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用计算机打印,纸张一律使用A4复印纸 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无论是做设计或是论文,页眉均照此编排) 毕业论文正文需不少于6000字。 毕业设计正文可写2000-3000字(上不封顶),必须配图(设计图请调整好格式大小),同一设计课题组的正文不能雷同。 1、目录 需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采用四号宋体字。如分章节的论文,则目录中每章题目用四号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四号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 目录 第1章XXXX┈┈┈┈┈┈(1) 第1.1节XXXX┈┈┈┈┈(2) 2、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从本页开始编页码) 需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下面注明: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署名均采用五号宋体字) 中文摘要、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字,外文摘要、关键词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 (论文题目无需进行外文翻译) 论文题目下面的格式示例如下: 关于河流的研究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2008级园林(城市园林) (备注:此段在同一行,居中) 张三 0841404090 指导教师:李四 (备注:此段在同一行,居中) 3、前言 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4、论文正文

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正文文字内容字型一律采用宋体,标题加黑.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字,正文中文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外文内容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 (2)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章节不分大小,均采用小三号字,空行要求均相同。如:第1章***、1.1***、1.1.2***、“参考文献”、“致谢”等标题均为章节) (3)页面设置: 单面打印:上2cm,下2cm,左2.5cm,右1.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 页眉1.2cm,页脚1.5cm。页眉设置:居中,以小5号字宋体键入“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页脚设置:插入页码,居中。 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固定值,22磅,段前、段后均为0磅。 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 5、结论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6、参考文献 (1)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1]。”表示此数据援引自文献1。(2)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的参考标准为《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①专著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②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③连续出版物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④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⑤专利文献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⑥电子文献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7、致谢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8、附录(符号说明、原始材料等)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期刊论文审稿意见怎么写

期刊论文审稿意见怎么写 期刊论文审稿意见,从功能角度讲,它是一个能让学者检讨文章、加深研究、开拓思路的好机会,所以审稿意见的好坏也关乎论文质量的高低,那么期刊论文审稿意见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期刊论文审稿方向。 1.政治性审查: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党的方政治性审查针、政策问题;涉外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保密问题;其他政治问题。 2.原创性、创新性、先进性: 检索网络文献数据库、二次文摘或文题文献、主要专业期刊等,查阅同类主题已有哪些研究、是否重复、有无抄袭等。 3.科学性审查:即审查论文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主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严密性、科学性审查、等5个方面。 其次、期刊论文审稿主要内容形式。 (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 (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 问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撰写审稿意见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 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 (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 的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 分提出的意见。 (2)主要评价和问题。 (3)建议,例如: 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现代通信概论结课论文

手机应用 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成员

手机的普及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果说通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手机无疑是众多通信产品中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报告指出,手机是人类历史上被接受最快的技术产品。 诞生仅仅20年,手机的基本功能已大大超越了移动通话,拍照、电视、多媒体播放器、高速网络浏览器、GPS导航仪、无线连接……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被加载到了手机上。“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你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通信专家预言的“手机革命”正在部分地变为现实。可以预见,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在未来还将不断推陈出新。 首先,未来的手机将更加智能化,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服务的结合,使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新闻、看电视、写微博;可以用手机拍一段视频或者照片上传到网上,和更多的人分享,并且马上收到别人的反馈;可以用手机去控制家里的电器。未来,随着网络和后台支撑系统的不断增强,手机将能够提供更加虚拟化、人性化的服务。 其次,手机将成为最大的信息载体。目前,人们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兴的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将来,手机会将这些载体融为一体,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平台来获取,并且用户可以实时参与互动、交流。这时,手机就是一个向世界发布信息的传声筒。 再次,手机将成为无处不在的网络传感器。一旦所有的手机都上网,每一个手机用户的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反映所在地区的动态。如果把所有手机的智能信息整合在一起,我们将会看到一幅不可思议的世界动态全景图片。最新气象信息不再依靠数以百计的传感器监控,而是借助上亿个手机传感器而测定;交通路况也不再仅仅依靠直升机和路面传感器获取,而是依据陷于交通堵塞区域中手机的数量、移动速度以及方向而测算。 手机,作为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通过手机对于工厂监控操作对财务和客户信息的管理 通过手机应用,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公司的财务信息、客户关系、市场信息和运营系统;现在工厂的生产方式有着自动化得大趋势,我们可以把手机的和工厂的系统实现通信,从而把工厂的操作员与管理人员从机器旁边解放出来,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工作。 我们尝试设计一款手机应用,可以让工厂的自动化监控及控制更为方便快捷。并且可以将运营系统、财务系统等众多方面整合起来。使公司的各项操作更为精确快捷。 目前的工厂控制大多 停留在二维控制系统,具有 复杂繁琐、易出错、不易上 手等缺点,需要大量的人 力,对实际操作造成很大的 不便。手机软件可实现其控 制的智能化,可以简化操作 过程、美化操作环境。我们 甚至可以实现3D效果显 示,操作系统立体化,是数 据显示更加直观,人与人、

江苏大学毕业设计及论文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1、英文文献翻译,文献的原文由老师提供,要求对英文文献中的题目、摘要、正文、图表 名称进行原意翻译,文献中的作者、公式、图表以及参考文献不需要翻译。翻译时不可通过翻译工具进行全文翻译,仅能使用翻译工具进行初步翻译再针对原文意思进行修改,必须保证译文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建议:通读全文,了解一定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专业词汇无法准确翻译,推荐使用CNKI翻译助手,网址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 2、综述或读书笔记:即经过广泛阅读毕业设计相关资料、书籍和文献之后,针对毕业设计 内容的背景、发展现状、主要技术及应用、理论基础等做相应总结,撰写出一份综述或读书笔记。必须在最后给出阅读的参考文献,同样,内容的编排需要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和准确性。要求篇幅8-10页。 3、任务书:由老师下达,学生提交正确的专业、班级和姓名。 4、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一定的仿真、硬件设计或实验验证,每一个毕业设计必须要有 相应的结果,或是仿真模型和仿真波形结果,或者硬件系统设计原理图PCB,或者最终的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结果,或者完成相应的软件代码编写,根据各自的题目,在毕业完成最后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果呈出。 5、所有的英文文献翻译、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规范严谨,请参考下页给出的示意 图,所有的图表名称应比正文小一个字体,如正文为小四字体,则图表的名称为五号字体,并且要求图中和表中的文字尽量不要超过图表名称的字体大小。另:所有论文编写请统一采用office word,不要采用WPS,排版会有很大问题,所有的公式请采用公式编辑器MathType6.0及以上的安装版,画图和制图均使用office visio07或以上版本,软件请大家到网上下载,或者问老师拷贝安装。 6、请大家学会搜索和下载参考文献,进入学校图书馆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93057.html,,在“常用资 源里面”的“CNKI知识网络数字平台”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两个数据库里面,可按照各自毕业设计题目中的关键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进行阅读参考。如有疑问和不懂的地方,及时与老师沟通。 7、毕业设计期间纪律:(1)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各自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请大家养成自觉和好问的习惯,有不会的地方及时沟通联系老师;(3)若要出去短暂实习或找工作,必须明确告知老师并请假,汇报可采用邮件或者电话或者QQ的形式;(4)原则情况下不接受全学期在外实习,如果需要毕业设计期间去工厂实习,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并且毕业设计由工厂提供,老师只负责监督和把关,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请自行负责;(5)若出现不遵守纪律者,毕业设计出现不及格一概与老师无关!8、毕业设计具体和时间节点: (1)英文文献翻译,第4周周三前; (2)中期检查审核,第9-10周; (3)论文初稿,第13-14周; (4)论文定稿,第14-15周; (5)答辩时间,6月5日~6月10日。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题目: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系别:计算机工程系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测试)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 11月 25日

摘要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清晰明了又易操作等特点。本系统实现了查询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以无纸化的管理及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学校的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学校或企业高效率办公的宗旨。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它包括用户及用户管理员有效身份登录、新用户注册、用户找回遗忘的密码、成绩查询、课程及课表的查询、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查询、在线留言等功能。该系统主要介绍系统总体设计以及管理模块、查询模块的实现,并建立了有效的数据库。本系统主要采用Visual Studio + Access 2003方式开发设计以及采用B/S模式进行开发,系统从安全性、易维护性等方面着手实现了后台管理端和前台客户端的分离,并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方便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首先在短时间内建立系统应用原型,然后,对初始原型系统进行需求迭代,不断修正和改进,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可行系统。 关键字:档案信息查询,控件,窗体,数据库

Abstract The system of managing student file is a typical application of Managing Information System (MIS),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ront application program of two aspects. The former required set up data consistency and integrality, data security good database. For the latter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function complete, clear and easy to operate etc. The system of managing student file the inquires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paperless can not on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reduce the school cost of investment, and can realize the school or the tenet of enterprise high efficiency office. The system of managing student file, it includes the user and user manager valid identity login, new user registration, users find forgotten passwords, results, schedule and of course inquiry, students basic information query online messages,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inquires. This system mainly introduce the general design and system management module, inqui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ule, and set up effective database. This system mainly using Visual Studio + Access 2003 development design and the way of B/S model of development, system from safety and easy to maintenanc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front desk client separation, and use it to provide all kinds of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tools, convenient and simple database of intelligent control object, the first in a short time application prototype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totype system needs iteration, revise and improve, until customer satisfaction of feasible system formed. Key Word: Query the file information, Control, Form, Database.

论文审稿意见如何写

首先、期刊论文审稿方向。 1.政治性审查: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党的方政治性审查针、政策问题;涉外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保密问题;其他政治问题。 2.原创性、创新性、先进性: 检索网络文献数据库、二次文摘或文题文献、主要专业期刊等,查阅同类主题已有哪些 研究、是否重复、有无抄袭等。 3.科学性审查:即审查论文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主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严 密性、科学性审查、等5个方面。 其次、期刊论文审稿主要内容形式。 (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 (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问 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 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 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 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 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撰写审稿意见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 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 (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的 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分提出 的意见。 (2)主要评价和问题。 (3)建议,例如: 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给作者的意见(致作者)要更加具体,字数更多一些。基本原则是,审稿人发现的问题,必须对作者说清楚;不要给予表扬,因为稿件能被接受,作者就够高兴的了;避免指责,这 完全没有必要,作者反而会认为审稿人轻视别人、失礼。 最后,期刊论文审稿大体框架。 (1)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 (2)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 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 (3)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

审稿意见该怎么写

一般审稿意见至少要包含三条: (1)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2)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 (3)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 根据以上三点,你可以适当发挥。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 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 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 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 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 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 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 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 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 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 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 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 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 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

关于移动通信的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WiMAX 摘要: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的另一个名字是802.16。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WiMAX还具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业务丰富多样等优点。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WiMAX;IEEE802.16;宽带无线通信 正文: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4个全球3G标准。 从此WiMAX正是作为第4个全球3G标准登上了无线通信的舞台。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人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WiMAX不仅在北美、欧洲迅猛发展,而且这股热浪已经推进到亚洲。它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1mile”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WiMAX是一项新兴技术,能够在比Wi—Fi(无线局域网)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提供“最后lkm”宽带连接性,由此支持企业客户享受T1类服务以及居民用户拥有相当于线缆/DSL的访问能力。凭借其在任意地点的1~6mile覆盖范围,WiMAX将可以为高速数据应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此外,凭借这种覆盖范围和高吞吐率,WiMAX还能够提供为电信基础设施、企业园区和wi—Fi热点提供回程。 WiMax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显然是有自身的许多优势。而各厂商也正是看到了WiMax 的优势所可能引发的强大市场需求才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 1、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 WiMax所能实现的50km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有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 2、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 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进步。 3、提供优良的最后lkm网络接入服务 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l km的宽带接人。WiMax可为50km线性区域内提供服务,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 4、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 由于WiMax较之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TCP/IP协议的特点之一是对信道的传输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无线宽带接入技术面对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必须适应TCP/IP协议对信道传输质量的要求。在WiMax技术的应用条件下(室外远距离),无线信道的衰落现象非常显著,在质量不稳定的无线信道上运用TCP/IP协议,其效率将十分低下。WiMax技术在链路层加入了ARQ机制,减少到达网络层的信息差错,可大大提高系统的业务吞吐量。同时WiMax采用天线阵、天线极化方式等天线分集技术来应对无线信道的衰落。这些措施都提高了WiMax的无线数据传输的性能。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及综述模板(格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 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写作提出一些指导,供教员和学生参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英文论文审稿意见范文

This paper addresses an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problem -automatically identifying adult accounts on Sina Weibo. The authors propose two sets of behavior indicators for 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 and find that 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al distributions with non-adult groups and accounts. Then a novel relation-based model, which consider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s, individual accounts and message sources, is applied to identify adult accou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state-of-the-art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dult account identification on Sina Weibo. Overall, the article is well organized and its presentation is good. However, some minor issu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1) The authors should summarize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in Section 1. (2) In Section 4.2, the authors mentioned that “A group will attain a value very close to on GACS if all its accounts have entirely copied their own texts, images or contact informa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Equation 8, contact information is not considered when computing GACS. (3) In Algorithm 1 on Pg. 17, it seems that “t=t+1” should be added after line 6. (4) I suggest tha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work should be discussed in Section 9. (5) There are a few typos and grammar errors in this paper.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 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陈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郑州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内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方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

DT时代等相关内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内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电话,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第四讲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