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协奏曲》的经过,感受《月光协奏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从音乐与故事中深刻的了解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曲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贝多芬的作品了,让我们再听一下《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然后请同学们讲一下我们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的作曲家在作这首曲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小学的上同学们会学到这个故事,如果同学们没有学过也没关系,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

二、歌曲欣赏。

1、复习过《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之后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音乐《月光奏鸣曲》,让我们先来聆听这首乐曲,在聆听的同时同学们结合对贝多芬的认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下,这首音乐表达的情感。

2、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贝多芬吧。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

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它的故事与精神都是很珍贵的。同学们谁知道这首音乐的故事可以上台来给我们讲述一下,然后我们再结合这首乐曲去更深一步的去体会。

3、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习了一些关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欣赏了这首乐曲之后大家说一下这首乐曲与我们之前学的那首音乐有什不同的地方呢?

三、小结,结束本课。

贝多芬的《田园》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题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我们熟悉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题目都是出版商或者是后人添加的。有些是与其内容有关,有些则不然,懂古典音乐的人应该知道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跟月光毫无关系,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不过那时候给交响曲命名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为交响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义后期的时候才普及。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我想既然作者亲自为其命名,那我们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心中的田园气息。 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小提琴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节奏性的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我最欣赏《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贝多芬在这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第四乐章狂风暴雨,是田园交响曲“很不田园”的部份,也说明了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园风光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固然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但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 48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成熟时期作品 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 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田园”,作于180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无题赠。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 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 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

高中音乐鉴赏《聂耳》教案-最新范文

高中音乐鉴赏《聂耳》教案-最新范文 【教材分析】 聂耳——人民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金蛇狂舞》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这节课主要欣赏的是《金蛇狂舞》和《毕业歌》.《金蛇狂舞》以活泼跳跃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风俗画面.全曲由三段构成循环结构,其中第二段采用“螺丝结顶”旋法,上下对答呼应把龙舟比赛你追我赶、交替前行的场面写活了,是同学重点分析的乐段.《毕业歌》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讲述的是“9.18”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刻画了学生们热血沸腾、勇往直前,担负天下兴亡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念音乐,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及运用举例分析、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金蛇狂舞》和《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聂耳的两部音乐作品《金蛇狂舞》和《毕业歌》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放映国歌视频,让学生起立唱国歌.引导学生思考唱国歌时要注意什么?想到了什么?(唱国歌时要立正、严肃,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老师:“国歌每个学生都要会唱.大学、中学、小学的重要集会要唱国歌,那么你们知道《国歌》的作曲者是谁吗?” 学生:“聂耳”“冼星海” 老师:嗯,同学们有人答对了,聂耳和冼星海都是我国的人民音乐家,但这首《国歌》是由聂耳所创作的. 3.想起祖国过去受侵略受压迫的苦难,想起拋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就会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我校每周一早上都要升国旗,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却会看见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升旗过程中有些人就是跟着国歌伴奏曲“哼哼”而已,有些同学甚至还手插在口袋里,不行注目礼,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唱国歌是表达爱国感情的一种神圣行为,奏唱国歌时应庄严肃立.我们不仅要学会唱国歌,而且应该唱的准确,唱的有情感. (通过欣赏和提问导出课题“聂耳”) 二.学习新课 1. 介绍聂耳生平 老师: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聂耳生平资料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2. 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教学重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和《热情》,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致爱丽丝》《欢乐颂》 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 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被人们誉为“乐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 二.新课教学

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 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2.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作品欣赏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_625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篇一:田园交响曲教案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教学对象:初一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

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田园交响曲》 (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 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3)作品创作背景 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贝多 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 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5)乐曲赏析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 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 式,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5(教案文本)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5(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 计5(教案文本)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倾听音乐,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眼睛——因为要用眼睛来观察世界、调配色彩;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嗓子——因为要用嗓子唱出美妙的歌曲;那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耳朵——因为要用耳朵来聆听音乐、谱写乐曲。 可是,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点第2、3张幻灯片) 2、分析幻灯片的内容。 他是谁?——贝多芬。看过他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创作时间表,你会发现什么?——贝多芬最辉煌的作品,都是在他罹患耳疾、逐渐失去之后创作的。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3、引用学生作文中的话,引入正课。 上周末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作文:我心中的贝多芬。很多同学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人,却能用音乐展现出这样美好博大的世界,表现出这样纯洁高尚的理想,这真是奇迹,怎能不使千千万万人为之感动呢?”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作家何为一道,共同体验贝多芬的心路历程,感受伟人高贵的灵魂。(点第4张幻灯片) 二、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1、自读交流。(点第5张幻灯片)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4页,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内容,思考下边两个问题。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交响乐《田园》。 2、了解贝多芬。 二、教学过程。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了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成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作品虽然不太多,全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是交响音乐,家喻户晓的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月光》、《春天》。 2、作者简介: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女作家。她以妇女问题为主要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她认为爱情和婚姻问题关系到妇女的解放,她把这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 其主要的创作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悼念乔治·桑》中,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迎来了真正的光明;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在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本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 在乔治·桑的作品中,女性对于独立自由的追求是一个个性的主题。 3、欣赏《田园》,聆听交响乐《田园》 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7—1808年。贝多芬酷爱大自然,他在维也纳时,常到郊区的森林、草地或河边的榆树下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思索万物的生命实质。他还经常聆听乡村乐师的演奏,收集奥地利民谣。《第六交响曲》正是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在乡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作者语)。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调清新,音乐语言优美多姿,具有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全曲共由五个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全曲共由五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都有小标题。 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觉”,奏鸣曲式,充满和谐纯朴、明朗愉悦的田园风味,展现了一幅恬静和平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流水淙淙、鸟语花香。充满民歌风味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部主题动机发展而来,描绘出辽阔无边的田野风光。整个乐章贯穿了安宁平静的气氛。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奏鸣曲式。低音弦乐奏出潺潺的溪水声,在此背景上出现小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题,断断续续音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的情景。副部主题是一个美丽温暖的乐句,情绪变得活跃起来。尾声中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使乐曲更添情趣。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是一首快乐的乡村舞曲,可分三部分:开头是活泼的三

《欢乐颂-认识贝多芬》教案

《欢乐颂-认识贝多芬》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贝多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知识,加深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聆听、交流、演唱、演奏,了解贝多芬音乐的内涵。 3、体会作曲家百折不挠的意志,加深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生平,理解其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 2.唱、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堂!我想问问同学们,你知道的音乐家有哪些?中国的音乐家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听一首乐曲,你听过这首乐曲吗?你知道作者是谁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师:今天让我们走进贝多芬,通过他作品的三个阶段来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去感受他辉煌音乐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聆听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简单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类型非常多,有交响乐、歌剧、钢琴曲、舞曲等,这些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贝多芬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三、聆听感受 1、青年时期音乐:《G大调小步舞曲》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贝多芬早期作品《G大调小步舞》

师:谁来说说,这首乐曲带给你什么感受?(轻松愉悦富有宫廷音乐特点)师:大家的感受很准确,贝多芬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是贝多芬26岁时创作的,这时的贝多芬延续着海顿莫扎特的古典音乐风格,具有宫廷音乐气息,也表现了贝多芬这时生活状态,乐曲共三个乐段,第一乐段采用了卡农重复的创作手法,“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 2、贝多芬的听觉出现问题 就在他创作完小步舞曲不久的两年后,贝多芬的听觉出现了问题,人际关系也随之恶化,同时还有音乐生涯的不如意。 3、聆听《月光奏鸣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贝多芬《月光曲》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大概内容? 师:大家想不想听一听现场版的《月光奏鸣曲》 教师演奏《月光奏鸣曲》出示乐谱对乐曲的进行简单的介绍 4、中年贝多芬音乐《第五交响曲》 师:1808年贝多芬的耳疾越来越严重了,他将向命运发起挑战!揭示《第五交响曲》 设问:同学们对于这部作品有什么了解? 师:这是交响音乐会上演奏最多的一部作品。但在那个时期这个作品由于太过前卫不受人们所喜爱,音乐会上经常出现听众半场离席的情况,但贝多芬没有失去信心不断地学习,阅读文学诗歌作品充实自己。 5、晚期贝多芬音乐《第九交响曲》 师: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播放《第九交响曲》主题合唱部分感受贝多芬音乐的伟大。请同学们谈谈对本首作品的感受? 6、听国语的版本学习歌词并试着演唱(教师进行指挥)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联想想象中感受音乐魅力; 2.解读作者领悟到的贝多芬的精神气质。 相关介绍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交响乐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可以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