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

1.结合水

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失,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2.毛细管水

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3.重力水

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洞穴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专门研究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2.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

(1)裸露型:灰岩、白云岩基本上出露。

(2)覆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覆盖。

4.火山岩裂隙孔洞水

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5.基岩裂隙水

(1)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2)层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

1.上层滞水

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

2.潜水

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

3.承压水

充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

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

(1)微咸水:1g/L≤M﹤3g/L;

(2)半咸水:3g/L≤M﹤10g/L;

(3)咸水:M≥10g/L,可分为:

①盐水:10g/L≤M﹤50g/L;

②卤水:M≥50g/L。

(五)按地下水的出露温度划分

1.冷水:水温低当地年平均气温(即常温带温度),一般t﹤25℃(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

2.温水(低温热水):25℃≤t﹤40℃;

3.温热水(中温热水):40℃≤t﹤60℃;

4.热水(高温热水):60℃≤t﹤100℃(沸点);

5.过热水(超高温热水):t≥100℃。

(六)按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常用舒列夫分类,将水中大于25mmol百分比的6种常见离子(HCO3-、Cl-、SO42-、Ca2+、Mg2+、Na+(包括K+)组成49种水型,按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的组合形式分类命名,如HCO3-Ca型、SO4-Mg型、Cl-Na型、HCO3·Cl-Ca·Na型等。此分类法基本上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如雷琼自流水盆地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洩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总的变化趋势是由HCO3-Ca—> HCO3·Cl-Ca·Na—>Cl-Na;滨海平原常见Cl-Na型水;白垩系红层盆地由于有膏盐分布,常出现SO4-Ca型水;花岗岩区多见HCO3-Na型水;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常见HCO3-Ca、HCO3-Ca·Mg型水。

(七)按含水层埋藏深度划分

这种分类用于存在多层地下水的大型自流盆地、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以雷琼自流盆地为例划分为:

1.浅层水:埋深﹤30m的地下水,多属潜水或微承压水。

2.中层水:埋深介于30~200m的承压水,多属温水。

3.深层水:埋深介于200~500m的承压水,多属温热水。

4.超深层水:埋深﹥500m的承压水,为温热水或热水,部分为咸水。

二、水文地质勘察类型

水文地质勘察根据勘察目的分为四种类型:

(一)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而作的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基础性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采用1:50000~1:200000的中小比例尺,以测绘为主,提交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任务是查明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

层富水性、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洩条件、动态特征及地下水资源概况。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水文地质资料。

至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已完成了44个国际图幅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至今还完成了一些重点地区的1:5万~1:10万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工矿、村镇、港口、机场、车站的供水勘察,农田供水勘察,畜牧场的供水勘察,以及热水勘察、矿泉水勘察等。是专项水文地质工作,一般采用1:5000~1:50000的比例尺,用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多种手段,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给量、可采量和采水地段,以及开采工艺手段、地下水的保护措施,为开采地下水提供依据。勘察过程中可将钻孔安装成供水井,称为“探采结合”;在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打供水井获取必要的资料,称为“采探结合”。

(三)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是为防治地下水对建设工程的危害而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如疏排地下水勘察,防地下水渗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的勘察等,实际操作上常列入岩土工程勘察和治理工作范畴。

(四)特殊项目水文地质勘察

如防治地方病的水文地质勘察,为利用地下水中有用组份和元素(碘、溴、硼等)的水文地质勘察,为利用含水层储热、储冷的水文地质勘察,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质勘察,为保护旅游资源的水文地质勘察,为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的水文地质勘察,矿床水文地质勘察等。

三、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分为六种:

(一)测绘

用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图作底图,通过点、线、面的观测和记录,查明或了解有关问题,没有地质底图时,用地形图做底图,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注意三点:

(1)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提高测绘质量和效率,注意室内判释和野外验证的结合;

(2)向当地居民、单位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3)注意点、线的控制程度和代表性,以穿越法为主,追踪法为辅。

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1)垂直岩层或岩浆体、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

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

(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

(2)地貌界线;

(3)地质灾害点;

(4)井、泉、钻孔、矿井、岩溶点(如溶洞、暗河出入口、漏斗、落水洞);

(5)溪沟。

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宜安排在旱季进行,便于溪沟测流。雨季复查重要井、泉,以便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二)物探

物探是一种先进的勘察手段,应用时应注意其针对性、适用性,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并注意配合钻探验证。常用水文地质物探方法有电法、电磁波法、浅震、放射性法、声波法等。广东水文地质物探在查明古河床分布、岩溶发育段分布、断裂富水带、热储分布、咸淡水界线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水文测井技术处于全国前沿地位。在雷琼地区利用测井资料划分含水层、咸水层和测量水温、井径、井斜、主要出水段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从而推行无岩芯钻进,大大提高了钻探成井速度。目前已从模拟测井向数字测井发展,提高了探测精度和效率。

(三)钻探

钻孔宜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布置,勘探线和点的布置要合理,钻孔结构要满足抽水实验、成井的要求。岩石要采用清水作冲洗液,松散层可采用泥浆作冲洗液,但做抽水实验前要彻底洗孔。钻探质量特别是岩芯采取率要满足要求:一般完整岩层、粘性土不少于70%,破碎带、溶蚀带、碎石土、砂性土不少于30%。钻进过程要详细记录进尺快慢、声响、返浆颜色、涌水、掉钻、冒气、返渣等情况。对取出的岩芯应顺序排列,及时填回次牌,认真进行编录。

(四)测试

水文地质测试包括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试坑渗水试验、地下水实际流速的测定和连通试验等。用得最多的是钻孔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段尽量布置在富水性较好和拟选择的水源地。按抽水孔水量、水位的稳定控制方法分为稳定流抽水试验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按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数量,分为单孔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和群孔抽水试验;按试段含水层的数量分为分层抽水试验和混合抽水试验;按试段揭露含水层的完整程度分为完整井抽水试验和非完整井抽水试验;按抽水降深顺序分为正向抽水试验和反向抽水试验。

完整岩石抽水段,可用裸孔;破碎岩石、碎石土和砂土抽水段,应下过滤管,抽水段管径一般不小于108mm。抽水段上、下应做好止水工作。试验开始前彻底洗孔。

试验中除观测静止水位、动水位和涌水量外,应同时测定水温。抽水试验结束前采取水样。停抽后测定恢复水位。

在岩溶地区做抽水实验时,应注意观测钻孔附近地面变形情况,防止出现塌陷、裂缝。

(五)实验

水文地质勘察过程,要采取一定数量的岩样做磨片鉴定、化学分析和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土样、砂样做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测定;水样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细菌分析。必要时,取古生物进行鉴定,砂、土做微生物、孢子花粉鉴定和重砂分析,水、土作同位素年龄测定。

(六)监测

主要是地下水动态的长期观测,还应对水源地附近的地面稳定情况进行长期观测。观测点为钻孔、井、泉点和地面变形点,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态类型布置。

地下水动态类型可分为三种:

(1)气象型:地下水动态主要随气象因素呈季节性变化,是最主要的动态类型;

(2)潮汐型:海岸地带地下水动态随潮汐周期变化,主要是日变化,是海岸地下水动态类型;

(3)人工开采型:地下水动态随开采强度变化,呈多年变化,为开采区地下水动态类型。

地下水动态观测项目为地下水位、涌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和地面变形。水位、涌水量、水温一般半月至1个月观测依次,水化学成分一般枯、平、丰水期各测试一次,地面变形视情况每年~多年观测一次。

地下水动态观测时间不得少于1个个水文年。

四、供水勘察成井工作

(一)水源地分级

按需水量(万m3/d)分四级:

特大型:需水量≥15

大型:5≤需水量<15

中型:1≤需水量<5

小型:需水量<1万

(二)供水勘察阶段划分

1.普查阶段:概略评价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有无满足设计需水量可能性的资料,推测可能的富水地段,提供允许开采量满足D级精度要求。为规划、选址提供依据。

2.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可能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比较,提出的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级精度要求,为水源地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查明拟建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探明的允许开采量满足B级精度要求,为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4.开采阶段:查明水源地扩大开采的可能性,研究开采中出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在开采动态监测和专门实验的基础上,验证允许开采量,其精度应满足A级要求,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源地的改、扩建提供依据。

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有资料较多,水源地已基本确定,少数管井即能满足需水量时,可直接打勘探供水井。

(三)供水管井结构

管井的结构包括井深、井径、止水位置、过滤管类型、沉淀管长度等内容。

1.井深:宜穿过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带)。开采的有效带长度为30m。当含水层层次多、厚度大时,应分层、分段开采。

2.井径:由最下部的过滤管直径和下置的泵体直径确定。过滤管直径一般不小于108mm。完整岩石可不下过滤管。

3.一般在含水层上部0.5~1.0m采用套管变径止水。

4.过滤管分为4种类型:

(1)骨架过滤器:宜用于较破碎的岩石。过滤管上孔眼面积应大于15%。

(2)缠丝过滤器:宜用于很破碎的岩石和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层。

(3)包网过滤器:宜用于细砂、粉砂层。

(4)填砾过滤器:宜用于砂层。

在过滤管外填砾,可增大井径,从而增大出水量;另可防止滤网堵塞,延长水井使用期限。砾圈宽度100mm。

5.沉淀管:位于过滤管的下部,长度2~4m。

(四)成井工艺环节

1.钻进

(1)基岩应尽量用清水作冲洗液,破碎带下套管护壁;松散层采用清水套管跟管钻进,或泥浆作冲洗液。

(2)基岩采用合金钻头、钢砂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回转转进,松散层采用合金钻头回转钻进或用锤式、刀式钻头冲击钻进。

(3)要掌握好转速、压力、冲洗液浓度和流量,保持快速钻进。

(4)钻进过程中详细记录进尺快慢、返水颜色、声响、返渣、涌砂、漏水、孔壁坍塌、掉快、钻具自动下落、水温变化、气体逸出等情况。

(5)钻孔深度和孔径应满足成井要求,孔深误差不大于2‰,孔斜每百米不大于1.5°。

(6)及时对岩芯进行编录,根据钻进记录和岩芯确定开采段和止水位置。

(7)采取岩样、土样、砂样。

2.下管

下管前应换浆、排渣。确保过滤器和止水位置正确。一般采用套管异径止水。

3.洗井

可采用抽洗、活塞、洗刷、二氧化碳、化学(如焦磷酸钠)等洗井方法,洗井结束前的出水含砂量不大于1/20000(体积比)。

4.抽水实验

(1)测定静止水位

(2)抽水:稳定流抽水实验一般宜进行3次降深,松散层宜顺向抽水,基岩宜反向抽水。水位降深不少于1m。稳定延续时间:卵石、砾石和粗砂含水层为8h,中砂、细砂、粉砂含水层为16h,基岩含水层(段)为24h。开始抽水时的第5、10、15、20、25、30min各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或60min测一次,水温、气温每隔2h同步测量一次。

(3)抽水结束前采取水样。

(4)停抽后测恢复水位。

(5)探测孔深。

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要查明的主要问题

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一般在岩土勘察中进行,当岩土勘察工作不能满足要求,或工程设计或施工过程中地下水问题突出时,则需补做或专做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和防治措施。例如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降水或隔渗)时,应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要查明的主要问题:

(一)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情况

1.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按赋存介质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火山岩裂隙孔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已在前面介绍。

2.含水层层次、岩性、分布、埋藏深度、厚度

含水层:碎石土(卵石、碎石、圆砾、角砾)、砂土性(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土以及裂隙发育的基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红层的裂隙孔洞带、玄武岩裂隙气孔带、灰岩的裂隙溶洞带。

隔水层:粘性土(包括淤泥)和致密完整岩石。

(二)地下水静止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砂土地震液化判别、膨胀土膨缩深度的确定、基础深度的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基坑土侧压力计算、基坑降水量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计算、基坑坑底突涌计算、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判别岩土渗漏变形(流土、管涌、潜蚀)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地下水静止水位资料。应准确测定,一般在终孔后24h后统一测定。尽量利用抽水孔、观测孔观测,必要时下测水管观测。

地下水位受地形、气象、水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要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邻区资料或通过长期观测和调查访问,查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一般随季节变化,海岸带随潮汐变化,江湖岸受洪汛影响,人工采排区受抽水影响。在进行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时,应提供最高地下水水位资料。如无最高地下水水位资料,平原区地下水设防水位可取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埋藏条件及其水力联系、地下水流向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论述。

地下水流向根据等水位(压)线图确定。水力坡度可根据等水位(压)线图计算。

(四)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需要时进行生活饮用水适宜性评价。

只作腐蚀性评价时作简分析(又称工程水分析),需作生活饮用水适宜性评价时作全分析。

广东省属湿润区,作腐蚀性评价时按Ⅱ类或Ⅲ类环境评价;按地层渗透性评价时,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及一般岩石,强透水层是指砂性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碎石土和裂隙、孔洞发育的岩石。

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取土样做土的腐蚀性测试。

水土腐蚀性测试项目、方法和腐蚀性评价标准详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局部修订)第12章。

(五)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实验、渗水实验、注水实验、压水实验、地下水流速测定、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实验,提供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导水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单位吸水率、地下水实际流速、孔隙水压力等参数。

在一般性工程勘察中,常常只做简易抽水实验,稳定时间4h,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工程应做2次以上降深抽水实验,宜最少布置1个观测孔,最大水位降深宜接近工程设计所需要的水位降深的标高或达到设计疏干降深的一半。一般采用大井法计算地下工程涌水量。

(六)预测地下水引起的不良地质作用

主要有:

1.沼泽化、盐渍化;

2.岩土软化,产生崩解、湿陷;

3.膨胀土的胀缩变形;

4.地面沉降、塌陷;

5.边坡失稳;

6.地下工程突水;

7.基础上浮,基坑底突涌;

8.海水入侵。

六、地下资源评价方法简介

地下水资源评价,必须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获得必要的水文地质计算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天然资源、开采资源的计算和对计算结果的论证。评价方法有水力学法、水动力学法、水均衡法、相关分析法、模拟法、比拟法和开采试验法。这里只介绍简单、常用的方法。

七、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各类型、各阶段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各有侧重点,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前言

1.任务来源及要求;

2.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3.地下水开发现状及规划;

4.所参照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5.任务完成情况(勘察工作布署、技术方法、工作进程、完成的工作量)。

(二)地理及地质概况

1.工作区位置及交通情况;

2.地形地貌条件;

3.气象和水文特征;

4.地质条件

(1)地层;

(2)岩石;

(3)地质构造。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和富水性;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水化学特征;

4.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5.含水层间和与江河湖海的水力联系。

(四)地下资源评价

1.地下水补给量、开采量计算,各种计算成果的对比、验证;论证计算精度。2.地下水质评价;

3.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

(五)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

1.水源地的合理性;

2.开采井的布置;

3.开采井结构;

4.适用的泵型。

(六)结论和建议

1.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

2.地下水源地保护措施;

3.地下水动态观测建议。

附图:

1.勘察工作平面布置图;

2.水文地质图(附水文地质剖面图);

3.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等值线图;

4.钻孔柱状图及抽水实验综合图表。

附表:

1.井(泉)调查表;

2.水质分析成果表;

3.土、岩样有关实验成果统计表;

4.地下水动态观测图表。

若水源地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投入工作量小,上述内容可归并、简化。

八、努力学习,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一)注意学习、搜集和积累,逐渐熟悉工作区的自然地理、区城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掌握必要的基础资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各种岩层[岩体的含水特征、各类地下水的富集规律)。

(二)掌握水文地质基础、水文地质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勘察技术方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条件熟练应用。

(三)重视外业工作,认真做好野外记录工作,保证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综合整理资料,对工作区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和形成条件逐渐形成立体概念和动态概念。在丘陵山区,重视地质构造的研究,在平原地区,重视第四系成因类型的划分。

(四)认真学习、执行有关勘察规范。规范既是工作的技术标准,又是经验总结、工作指南,也是工具书,反映了一定时期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常用的规范,应配备齐全,有关技术人员争取人手一套。

(五)多读专业书刊,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学习和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下水及其分类 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地下水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及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渗透系数大于0.001m/d),称为透水层。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渗透系数小于0.001m/d),称为隔水层。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不论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地下水的类型和若干特征见表4-5。 表4-5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二、包气带水 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如图4-2所示。 (一)土壤水 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靠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需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既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蒸腾,水分的变化相当剧烈,主要受大气条件的控制。当土壤层透水性不好,气候又潮湿多雨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形成沼泽,称沼泽水。当地下水面埋藏不深,毛细管可达到地表时,由于地表水分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土壤表层,则形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危害农作物生长。所以,研究控制土壤层中的水分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基础埋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上层滞水接近地表,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接受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以蒸发的形式排泄。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消耗,甚至干涸。上层滞水一般含盐量低,但易受污染。根据上层滞水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强烈的特点,它只能用于农村少量人口的供水及小型灌溉供水。在松散沉积层中不仅埋藏有上层滞水,裂隙岩层和可溶岩层中同样也可以埋藏有上层滞水。 三、潜水 (一)潜水及其特征 潜水是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如图4-3所示。潜水一般多储存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也可以形成于裂隙或可溶性基岩中,形成裂隙潜水和岩溶潜水。 潜水面任意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H)。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为潜水的埋藏深度(T)。自潜水面至隔水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含水层厚度(H0)。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 1.结合水 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失,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2.毛细管水 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3.重力水 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洞穴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专门研究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2.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 (1)裸露型:灰岩、白云岩基本上出露。 (2)覆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覆盖。 4.火山岩裂隙孔洞水

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5.基岩裂隙水 (1)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2)层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 1.上层滞水 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 2.潜水 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 3.承压水 充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 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 (1)微咸水:1g/L≤M﹤3g/L; (2)半咸水:3g/L≤M﹤10g/L; (3)咸水:M≥10g/L,可分为: ①盐水:10g/L≤M﹤50g/L; ②卤水:M≥50g/L。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按透水层中水的饱和与否以及积聚贮存条件分为饱气带水、潜水和层间水等三个基本类型。 1.饱气带水: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岩石的空隙未被水充满,呈不饱和带地下水,称作饱气带水。饱气带水主要呈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状态,重力水较少且富含O2、CO2等。重力水流经此带时,只有在水量充足时才能在有隔水层的地段局部形成上层滞水。此带一般和潜水相连通,其下限往往就是潜水面。 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它是由大气降水和地面流水等经过饱气带往下渗透,遇到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后逐渐积聚,将岩石空隙充满呈饱和带的重力水。潜水顶部连续的自由表面,叫潜水面,它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潜水 面示意 图 3、层间水:层 间水:两个隔水 层之间的透水 层中的重力水, 称为层间水。层 间水的主要来 源是渗透的重 力水。其存在条 件是倾斜岩层 中透水层夹在 不透水层之中, 同时其高起部 分露出地表接 受渗透水或潜 水补给,如构造 盆地、向斜或单 斜构造等。层间

水有传递静压 力的性质,水量 充足时其深处 的水体受到上 部水柱的压力 而具有承压性, 叫承压水。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温泉 1、吸着水 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吸附在碎屑颗粒和岩石的表面而成为吸着水。 2、薄膜水 薄层状的吸着水的厚度超过了几百个水分子的直径时,则为薄膜水。 3、毛细管水 小空隙的岩石吸着水和薄膜水较多时,水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4、重力水 如果空隙较大,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低处渗流,形成重力水。 5、泉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地下水流泄的方式之一。 根据泉水出露的性质,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种类型。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往下流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下降泉;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裂缝往上涌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上升泉。按泉水的补给来源可分为饱气带泉、潜水泉和自流水泉三种类型。一般泉水的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若其水温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则称温泉。温泉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下深处地热的影响有关。

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GWI-A5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4年11月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导则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并阐述了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要求。 1.3 本导则只适用于“项目”中地下水系统划分。 1.4 本导则可供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 50027-2001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T 14158-93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 3术语与基本概念 3.1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 是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3.2地下水系统边界Groundwater system boundary 地下水系统边界是指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或地下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界线。地下水系统边界具有时空四维性。 3.3地下水系统环境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 地下水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地下水系统外的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地下水系统结构Groundwater system structure 地下水系统结构是指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或由构造断裂、溶洞、裂隙、节理等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空间网络。地下水系统结构是地下水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3.5 地下水系统分级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 地下水系统分级是指根据地下水系统结构、水动力或水化学特征等将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次级系统。 3.6地下水系统区Groundwater system section 地下水系统区是指具有相似的水循环特征且在地域上相互毗邻的地下水系统组合体。地下水系统区内的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受相似气候条件或地表水系等的影响,使得区内所

地下水质量标准实施与保护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附件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依据 (1) 1.4 术语与定义 (2) 1.5 指导原则 (3) 1.6 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 2.1 工作内容 (4) 2.2 工作流程 (4) 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 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 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 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 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 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 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 4.1 报告编制大纲 (29) 4.2 成果图 (29) 4.3 成果表 (31) 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 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 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 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8.5~9<5.5,>9 6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7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8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9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10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11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12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13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4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15 总大肠菌群(个/L) ≤3.0≤3.0≤3.0≤100>100 16 细菌总数(个/L) ≤100≤100≤100≤1000>1000 17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18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1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20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21 铜(Cu)(mg/L) ≤0.01≤0.05≤1.0≤1.5>1.5 22 锌(Zn)(mg/L) ≤0.05≤0.5≤1.0≤5.0>5.0 23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24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5 铁(Fe)(mg/L) ≤0.1≤0.2 ≤0.3≤1.5>1.5 26 锰(Mn)(mg/L) ≤0.05≤0.05≤0.1≤1.0>1.0 27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28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29 钡(Ba)(mg/L) ≤0.01≤0.1≤1.0≤4.0>4.0 30 钼(Mo)(mg/L) ≤0.001≤0.01≤0.1≤0.5>0.5 31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32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33 硒(Se)(mg/L) ≤0.01≤0.01≤0.01≤0.1>0.1 34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35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36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37 六六六(μg/L) ≤0.005≤0.05≤5.0≤5.0>5.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0.1≤0.1>0.1 >0.1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 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 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 1 )风化裂隙水 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 2 )成岩裂隙水 具有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水较为发育。玄武岩经常发育柱状节理及层面节理。裂隙均匀密集,张开性好,贯穿连通,常形成贮水丰富、导水畅通的潜水含水层。成岩裂隙水多呈层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具有成岩裂隙的岩体为后期地层覆盖时,也可构成承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地下水分类标准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 项目标准值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色(度)≤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5.5~6.5, 8.5~9<5.5,>9 6总硬度(以C a CO3,计)(mg/L)≤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Fe)(mg/L)≤0.1≤0.2≤0.3≤1.5>1.5 11锰(Mn)(mg/L)≤0.05≤0.05≤0.1≤1.0>1.0 12铜(Cu)(mg/L)≤0.01≤0.05≤1.0≤1.5>1.5 13锌(Zn)(mg/L)≤0.05≤0.5≤1.0≤5.0>5.0 14钼(Mo)(mg/L)≤0.001≤0.01≤0.1≤0.5>0.5 15钴(Co)(mg/L)≤0.005≤0.05≤0.05≤1.0>1.0 16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 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 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 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 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 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 22氟化物(mg/L)≤1.0≤1.0≤1.0≤2.0>2.0 23碘化物(mg/L)≤0.1≤0.1≤0.2≤1.0>1.0 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硒(Se)(mg/L)≤0.01≤0.01≤0.01≤0.1>0.1 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 30铅(Pb)(mg/L)≤0.005≤0.01≤0.05≤0.1>0.1 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钡(Ba)(mg/L)≤0.01≤0.1≤1.0≤4.0>4.0 33镍(Ni)(mg/L)≤0.005≤0.05≤0.05≤0.1>0.1 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 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评价工作分级 (一)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 表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2、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17。 (2)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4-17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地下水系统作业

地下水系统分析 课程报告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水利工程 所在院系: 环境学院 类别:专业硕士 日期:

评语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地下水系统划分——以额济纳盆地为例 1 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系统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地下水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统一的水力联系: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水属于统一整体,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加入水量(接收补给)或排出水量(排泄),其影响均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含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界的激励作出相应。因此,含水系统是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水均衡单元。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从不同角度出发,揭示地下水赋存与运动的系统性特征。地下水流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统一有序的水流;水流以不同级次方式有序运移,水量、盐量、热量发生有规律的时空演变,呈现为时空有序的结构。因此,水流系统是研究水质(水温、热量)时空演变的理想框架与工具。 地下水系统是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通过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把三维空间的水文地质实体,连结成为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独立完整的整体,是由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及子系统组成的。这个实体的范围,一般是一个盆地或一个流域。 2地下水系统划分 地下水系统划分是地下水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研究内容之一,其对于深入分析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揭示地下水的循环演化规律,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地下水系统划分就是在一定原则条件下通过分析地下水系统的外部环境特征(区域地质背景、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含水层系统和水流系统特征,从中提取依据,确定系统边界,分层次分等级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划分依据,确定系统边界,分层次分等级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划分。 根据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拥有独立的含水层系统(介质场)。二是应具有完整的水循环流动系统(渗流场)。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可分以地质、水文地质的界线为界的地质边界和以水流系统的外包流线为界的水流边界两大类。地下水划分的步骤,首先通过区域地质背景确定地下水系统的外部地质边界,圈画一级系统的空间范围;然后根据气候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认识地表分水岭和地表排泄基准面的分布规律,粗略勾画地下水的循环路径,以此推断地下水系统的内部水流边界,初步划分地下水系统内部次级系统;最后根据系统内部含水层系统和地下水流场的分析,对地下水系统结构进行更为直接准确的分析,最终划分地下水系统。 3实例分析 3. 1研究区概况 额济纳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最下游。南与甘肃省鼎新盆地相邻,西以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为限,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地理坐标为东经99°25′~102°00′,北纬40°10′~42°30′,面积约3.4万km2,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额济纳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黑河是流入额济纳盆地唯一的河流,并最终流入盆地北部封闭的终端湖东、西居延海。盆地南、西、北三面为低山所环抱,东为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势总体上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缓慢倾斜。受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背景控制,进入盆地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完全靠蒸发消耗而不会向外排泄流出盆地,盆地地下水系统与外界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30日批准1994年10月01日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 续表1)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待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地下水系统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3.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和下渗补给含水层。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和植物。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排泄去路、排泄条件与排泄量等。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带泉。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渗入-径流型和渗入-蒸发型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