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力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1] 如图1-1-1所示,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置于斜劈B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2]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斜劈B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例3]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

[例4]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 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以后放寒假、暑假或一模、二模前再复习.这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一开始复习,两年多的五门课的知识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蜂拥而来,要想一次性地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任何人都很难做到.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某一样事物必须反复刺激大脑,才能被接收并保留更长的时间;否则,必将在短期内忘记.所以,在复习过程或做题过程中,如果得到什么精辟的结论,立即记下来,记到错题本上.备忘录要记什么内容呢?备忘录上一定是你总结出的最中心、最精辟、最重要、最能体现主题的结论.做好备忘录后要经常去复习,去巩固,加强记忆.4.做好笔记,学生的笔记是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非常有用.

5.重点分析高考试题.

你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仿佛这道题就是你出的,专门为考学生的,那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设置了什么陷阱?考了哪几个知识点?自己去分析.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如何应试,针对高考,如果你能分析出每道题的“考点”,即“考查的知识点”,那这个知识点你将基本掌握,此后将此题变形,看看还可以怎样出,又考了什么?因此,研读近几年的高考题锦,并不是只要做对就行了,目的是让你了解高考题型,了解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让你来推测本年度的高考题.

6.两个要求:

(1)要求在老师复习之前,自己先看书复习;

(2)要求任何选择、填空题必须写明根据;写明解题关键:草图,关键公式,举出的反例,典型的物理现象与过程.因为,平时的练习不是考试,所以做选择题一定要四个答案都看,单选题必须肯定只选一个,明确不选另三个的原因,都必须用文字写出来.这是一种避免你凭感觉判断,加强理性思维的方法,也能让你更熟练地掌握公式.

二、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行为(主导)

1.问:高中学习的场力(主动力)都包括哪些?

学生学习活动(主体)

答:重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

2.问:这些场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的规律、力的大小的规律分别是什么?

答:(1)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在地球上同一纬度数且同一高度处).(2)分子力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10r0(r0是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才有较明显作用的微观作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平常说的分子力是指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事实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分子间斥力变化得快些而已.

(3)电场力是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处在电场中都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等于电荷所带的电量与该点电场强度的乘积.

(4)磁场力是磁极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其本质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更确切地说:磁场力是运动电荷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这就是磁现象的电本质.高中阶段研究了两种磁场力,这两种力的方向可以由左手定则来判断:伸出左手,四指并拢,拇指和四指垂直并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运动电荷)受力的方向.电流受到的磁场力即安培力F=IBLsinθ(其中θ为电流与磁感线之间的夹角)f=qBvsin θ(其中θ为电荷的速度与磁感线之间的夹角)

这里要特别注意θ=0的情况,即电流(运动电荷)不受磁场力的情况.

3.问:高中学习的接触力(被动力)都包括哪些?

答: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浮力),摩擦力.

4.问:这些接触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的规律、力的大小的规律分别是什么?

答:(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必须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形变).弹力的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胡克定律:弹簧弹力的大小f和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写成公式就是:f=kx,其中k是比例常数,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在国际单位制中,f的单位是N,x的单位是m,k的单位是N/m.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的弹力.劲度系数跟弹簧的长度、弹簧的材料、弹簧丝的粗细等等都有关系.弹簧丝粗的硬弹簧比弹簧丝细的软弹簧劲度系数大.对于直杆和线的拉伸(或压缩)形变,也有上述正比关系.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首先有弹力(有摩擦力必有弹力),然后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有相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相对滑动(或总是阻碍相对滑动的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滑动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f跟压力N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写成公式就是:f=μ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动摩擦因数是由制成物体的材料决定的,材料不同,两个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动摩擦因数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动摩擦因数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在高中阶段,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5.问:质量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1)联系:在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对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ΣF=ma,G=mg,g=9.8/s2.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2)区别:

A.从初级含义上看,质量是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从一般含义上看,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C.从哲学的角度看,质量是物体保持原状态的原因;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质量是标量;重力是矢量.

E.质量测量的工具是天平(注意“复称法”测物体的质量);重力测量的工具是测力计(弹簧秤).

F.质量不随位置而变化(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前提下,在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比时要考虑相对论效应);重力随位置而变化(微小,在地球表面纬度数越大,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在同一纬度物体处的高度越大,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小).(3)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A.天平(杆秤),原理是利用力矩平衡的方法.

B.测力计(弹簧秤),利用力的平衡的方法.然后用公式:G=mg来计算.

C.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的方法),测量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物体的加速度,由公式:m=ΣF/a来计算.

D.应用简谐振动的方法,用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竖直悬挂在天花板上,其下端固定一物体,使物体在竖直方位作竖直简谐振动,测量其

6.问: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答:(1)质点的平衡条件是质点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合力矩为零.

(3)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同时合力矩为零.

7.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什么?

答:(1)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运算都遵守的规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等效的方法).

三、例题选编

[例1] 如图1-1-2所示,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不计定滑轮与各个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物体A对轻绳的作用力的大小和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有:“静止”、“轻绳”、“不计……摩擦”.

对物体B进行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的向上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

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其中轻绳对物体A和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是相等的(但不能视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根据物体A和物体B都处于静止状态可知,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等于物体B对轻绳的拉力(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轻绳也处于静止状态,轻绳中的张力处处相等(轻绳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其中的张力均处处相等);所以,轻绳对物体A的作用力等于轻绳中的张力,即等于物体B的重力.对于物体A,根据平衡知识可知,物体A受到的重力等于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与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的和.又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所以,地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等于物体A的重力减去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即等于物体A的重力减去物体B 的重力.

此题还可以问:(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2)物体B对轻绳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3)另一段轻绳对天花板的拉力(等于两倍物体B的重力).

此题可以变形:连接物体A的轻绳与竖直线之间有一夹角θ,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轻绳中的拉力仍等于物体B的重力(与上述情况相同),物体A将受到地面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作用,大小等于物体B的重力乘以θ角的正弦;地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等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减去物体B的重力与θ角的余弦的积.地面对物体A

的作用力自己可以推导;若定滑轮的质量不计,还可以求另一段轻绳对天花板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方向为: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2);大小为2mgcos(θ/2)}.[例2] 重力为G的物体A受到与竖直方向成a角的外力F后,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如图1-1-3所示,试求墙对物体A的静摩擦力.

分析与解答;

这是物体静力平衡问题.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外力F,墙对A水平向右的支持力(弹力)N,以及还可能有静摩擦力f.这里对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是极其重要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有静摩擦力;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那么有无静摩擦力的鉴别,关键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若不会相对运动,物体将不受静摩擦力,若有相对运动就有静摩擦力.

(注意:这种假设的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具体到这个题目,在竖直方向物体A受重力G以及外力F的竖直分量,即F2=Fcos α.当接触面光滑,G=Fcosα时,物体能保持静止;当G>Fcosα时,物体A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那么A应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当G<Fcosα时,物体A则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下,因此应分三种情况说明.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当 Fcosα=G时,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已经平衡,故静摩擦力为零;

当 Fcosα<G时,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的方向向上,大小为G-F·cosα;

当 Fcosα>G时,物体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的方向向下,大小为Fcosα-G.

注意:墙对物体的支持力为N,N=F·sinα,但不能用f=μN来计算静摩擦力.f=μN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或最大静摩擦力f0=μ0N的计算,在高中学习的范围,我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例3]20N、30N和40N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的一点,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与解答: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共点力合成应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方法一:设F1=20N,F2=30N,F3=40N,可用代数法(公式法)求解.先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将F12与F13合成求出大小和方向,此法计算准确误差小但过于繁杂.

方法二:利用作图法求解,繁杂的计算没有了,但作图误差不可避免,大小和方向都会产生误差.

方法三:可用分解后再合成,化复杂为简单,选取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1-4所示.将F2、F1沿坐标轴方向分解[分解的矢量越少越好,这就是选取坐标系的原则]:

ΣFx=F1x+F2x+F3x

=-F1cos30°+F2cos30°+0

ΣFy=F1y+F2y+F3y

=-F1sin30°+F2sin30°-F3

=17.32N

θ=240°

F与x轴负方向夹角为60°,如图1-1-4所示.

方法四:利用已知的结论进行解题往往更简捷,特别是在填空、选择题中发挥明显的优势.三个大小相等互为120°角的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如果我们把F2、F3中的20N与F1进行合成,合力便为零,此题就简化为一个10N和

一个20N的两个力夹角为120°的合成问题,这时不管是用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会觉得很方便且容易得多.

方法五:若仍用方法四中的思路,而是每个力中取30N,F3则再将加上-10N,F1再加10N即可,这样此题就简化成两个夹角为60°、大小均为10N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解决,不必经分解后再合成的迂回步骤.可见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措施.

[例4]如图1-1-5所示,一块木块被两块木板夹在中间静止不动,在两侧对两木板所加水平方向力的大小均为N,木块的质量为m.

(1)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是多少?

(2)若木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为μ,欲将木块向下或向

上抽出,则所需的外力F各多大?

分析与解答;

(1)由于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且木块两侧均分别与木板接触,所以木块两侧均受向上的静摩擦力,其大小的总和与重力相等,如图1-1-6所示,即2f=mg,所以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为f=mg/2.

(2)若对木块施加一向下的外力F,木块仍处于平衡状态,则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仍向上,且随着外力F的增大而增大,如图1-1-7所示.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本块开始相对于木板滑动,这时可将木块从木板中抽出,有:

F+mg=2f max

其中,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且fmax=μN,所以,

F=2μN-mg

(3)当对木块加一向上方向的力F时,开始木块所受静摩擦力方向向上,且随F的增加而减小.当F增大到一定值时,恰好使木块的静摩擦力为零.这时若F继续增加,则木块受的静摩擦力向下,且随F的增大而增大,当F增大到一定程度,木块的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这时,木块将被向上抽出,如图1-1-8所示.有:

F=mg+2f max

其中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且fmax=μN,所以,

F=mg+2μN

所以欲将木块向下抽出,至少需加2μN-mg的外力,欲将木块向上抽出,至少需加2μN+mg的外力.

[例5] 用绳将球A挂在光滑竖直墙上,如图1-1-9所示.(1)现施加外力矩将球A绕球心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外力矩撤去后,球的运动情况如何?(2)若墙面不光滑,情况又如何?(3)墙面光滑,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答:

(1)因为墙是光滑的,绳子的作用力一定过球心.取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1-1-10所示.N为墙对球的力,方向水平向右;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绳拉力T

沿绳的方向,θ为绳与墙的夹角.因为小球静止,所以N、T、mg的合力为零,即T、N 的合力F大小等于mg,方向竖直向上,T=mg/cosθ,N=mgtanθ.

当球A受到外力矩使其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后,重力mg和墙对球的支持力方向不变且均过球心,而绳对球A的作用力T不再过球心,且此力T对球A中心产生一使球A逆时针转动的力矩,墙面光滑无摩擦力.所以外力矩撤去后,球A在力T对球A 的力矩作用下使球A绕球心逆时针转动.当球A转动到原平衡位置时,球A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转动,转动到一定角度后速度为零,而后球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再次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球A仍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为零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2)若墙不光滑,球A的受力情况就比较复杂,若开始时球A如图1-1-9所示,则墙与球A接触点无相对滑动的趋势,球A不受静摩擦力的作用,当球A受到外力矩使球A顺时针绕球心转过一个小角度时,若墙和球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足够大,球A 在外力矩撤去后仍可静止不动,若顺时针转动的角度过大,运动情况与(1)讨论中类似,但最后在何处静止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及系统本身,过程过于复杂这里不再讨论.

(3)研究变量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被研究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由图1-1-10可知:

T=mg/cosθ①

N=mgtanθ②

墙面光滑,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式①中cosθ将变小,但其在分母上故整个分式变大,即T增大;式②中tanθ随θ变大而增大,故N也增大.

此题也可用图解法求解,因为T、N的合力F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N的方向也已知总是垂直于墙(这些都是不变的量).即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个分力.根据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由图1-1-11可知,当θ增大时,N变为N′,T 变为T′,都将增大.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运动的方向相反

B.相互压紧,接触面粗糙的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一定增大

D.静止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材料的粗糙程度无关

2.两根等长的轻绳,共同悬挂一个重物A,如图1-1-12所示,若使两绳夹角变大,则

[]

A.绳的拉力变大

B.绳的拉力变小

C.两绳的拉力的合力变大

D.两绳的拉力的合力变小

3.两物体的重力都为10N,各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3.A、B两物体同时受到F=1N的两个水平力的作用,如图1-1-13所示,那么A对B、B对地的摩擦力分别等于

[]

A.2N,0N

B.1N,0N

C.1N,1N

D.3N,6N

4.如图1-1-14所示,悬挂小球与斜面接触,悬绳拉紧,方向竖直,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为

[]

A.重力,绳的拉力

B.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C.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D.重力,斜面的弹力

5.一个木块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木块上.当F的大小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值,而木块总保持静止,如图1-1-15所示,则

[]

A.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增加

B.木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加

C.木块受的合力增加

D.木块所受到的斜面支持力增加

6.如图1-1-1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受到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

A.10N,方向向左

B.6N,方向向右

C.2N,方向向左左

D.零

7.如图1-1-17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木块a,若物体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

[]

A.a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水平面运动的趋势

B.a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

C.a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

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

8.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个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 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m=10kg的重物,∠CBA=30°,如图1-1-18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为(g取10m/s2)

[]

A.50N

C.100N

9.如图1-1-19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置于半球面上的A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现缓慢地将小球从A 点拉到B点,在此过程中,小球对半球的压力N和细线的拉力T大小变化情况为

[]

A.N变大,T不变

B.N变小,T变大

C.N不变,T变小

D.N变大,T变小

10.如图1-1-20所示,光滑球放在两斜板AB和AC之间,两极与水平面间夹角皆为60°,若将AB板固定,使AC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则

[]

A.球对AC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B.球对AC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C.球对AC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D.球对AC板的压力逐渐增大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1-1-21所示,在斜面a上放一个小的斜面b,两个斜面的横截面是相似三角形,小斜面b在大斜面a上刚好能匀速下滑,如果在b上再放一个物体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还能沿a匀速下滑

B.b受到的a的摩擦力将加大

C.b、c将在a上加速下滑

D.斜面a不受地面的摩擦力

12.如图1-1-22所示,一物块在斜面上能保持静止,再施加一水平外力F,当F 从零稍许增大时,若物块仍保持静止,则

[]

A.物块所受合力仍为零

B.物块所受摩擦力减小

C.物块所受斜面弹力减小

D.物块所受摩擦力反向

13.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B.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C.已知一个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D.已知一个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14.如图1-1-23所示,人重600N,大木块重400N,人与木块、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在人用力拉绳使人与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

A.人拉绳的力是120N

B.人拉绳的力是100N

C.人的脚给木块的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与木块间会发生相对滑动

15.如图1-1-24,OA是一根均匀铁棒,可以绕O点自由转动,现用恒力F沿水平方向将OA拉到如图所示位置,若用M1表示OA所受重力的力矩,用M2表示F的力矩,那么在上述过程中M1和M2的变化规律为

[]

A.M1和M2都在变大

B.M1和M2都在变小

C.M1变小,M2变大

D.M1变大,M2变小

16.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17.质点P在F1和F2的作用下沿OO′匀速运动,已知力F1和F2如图1-1-25所示,试在图中画出F3的大小和方向.

18.一弹簧原长为12cm,用弹簧吊起一物体时,它的长度增至17cm;再用该弹簧沿水平方向拉此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长13.5cm.由此可知物体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

19.如图1-1-26所示,重G的小球悬挂于O点,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小球在一水平力F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在保持小球位置不变和绳子张紧的条件下,力F 沿________时针方向转过角度为________时,F=G.

20.如图1-1-27所示,在一细绳C点系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面上,使得AC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物的重力最多为________N,这时细绳的________段即将断裂.

21.物体在四个共点力F1、F2、F3、F4的作用下处于静止,若其中的F3突然变化为-F3,而其他三个力保持不变,则这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是________,合外力的方向是________.

22.如图1-1-28所示.mA=2kg,mB=10kg.A和B的材料相同,其间滑动摩擦因数为0.2.B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3.(g=10m/s2)

(1)当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B匀速运动,则绳对A的拉力T1=________,墙上O点受到的拉力F′1=________,水平外力F1=________.

(2)若将F作用在A上使A匀速运动,则绳对A的拉力T2=________,墙上O

点受到的拉力F′2=________,水平外力F2=________.

(3)若将物体A、B对调,外力F作用在A上使A匀速运动,则绳对A的拉力

T3=________,墙上O点受到的拉力F′3=________,水平外力F3=________.(4)在(3)的情况下,将外力F作用在B上使B匀速运动,则绳对A的拉力

T4________,墙上O点受到的拉力F′4________,水平外力F4________.23.如图1-1-29在三角架的B点悬挂一个定滑轮,人用它匀速地提起重物,重物质量为30kg,人的质量为50kg,求:

(1)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

(2)支架的斜杆BC、横杆AB所受的力各是多大.(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及杆的自重忽略不计,g取10m/s2)

24.如图1-1-30所示,均匀球重为G,半径为R,木块厚度为h(h<R).用水平力F推木块,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要使球离开地面上升,F至少为多大?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D

6.D 7.A 8.C 9.C 10.C

11.ABD 12.AB 13.BC 14.BC

15.D 16.ACD 17.略 18.0.3

19.顺时针90°-2α

20.100 BC

21.2F3 与力F3的方向相反

22.(1)4N 8N 44N

(2)40N 80N 44N

(3)20N 40N 76N

(4)56N 112N 76N

23.(1)200N

二、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使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概念、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2.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3.科学方法: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复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形成解题思路.从高考试题看,把直线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进行考查的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综合试题中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

对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将审题、画草图、建立物理图景……作为一种能力考查,学生往往忽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一些特殊解题技巧,因此,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解题的思维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三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 新课标要求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第一节动量定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 1 矢量差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目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 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 (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 v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 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 可能关系: ①2222112 2 221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碰撞前后能量必有损失,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我们要寻找的物 理量是在任何一种碰撞中都不变的量。 ②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初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怎样认识力 主备人:于斌第6章第1课时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2、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文2页 6-1图要求举例生活用 力的单位、符号、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认真看课本5、6页仔细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1)完成填写5页空白处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甲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记住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在6-2图中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总结: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3、如图1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方法:1.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2.看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达标测评: (一)必做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 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还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均选填“(a)”、或“(b)”] 3.人用绳吊着铝桶从深井里提水,手 受到向下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铝桶 C.绳子 D.手 4.力是_ ___对__ 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____物体和____物体.。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N. 5.对于磁铁和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只是磁铁,受力物体只是铁钉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它们之间才有力的 作用 C.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 作用 (二)选做题: 用力划水,船才能向前进,划水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而言影响十分的大,那么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关于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

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精品)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单元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 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 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 说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 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 上不存在。 (2) 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直 线 运 动 直线运动的条件:a 、v 0共线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1at t v s + =as v v t 2202=-,t v v s t 2 0+=

(3) 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 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 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 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 (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 (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t s v t ??=→?0lim ) 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例1】物体M 从A 运动到B ,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 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 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 A .(v 1+v 2)/2 B .21v v ? C .212221v v v v ++ D .21212v v v v +

(完整版)高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下学期物理 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本学高三物理学组在在有限的高三物理复习时间内,努力提高2016届高三学生物理成绩。通过二轮复习与第三轮综全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二.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搞好集体研究 高考旨在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的大量出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这更是我们备课组重点研究的问题 2、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努力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发展 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抓好基础,培养能力 认真研究与评析近三年的云南省高考试题,研究考试的内容改革与特点;认真研究《高考说明》,根据考试改革的新走向,研究新对策。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 目前高三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每周只“四加二”,课外没有一点学习时间,要求物理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优化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5、二轮复习专题化 本学期2月8日起至4月20日,为二轮复习时间,高中物理分为如下专题进行, 第一讲力与物体平衡,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第三讲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天体运动,第四讲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电场与磁场中的曲线运动, 第五讲功能关系在力学中的应用,第六讲电场与磁场的基本属性,第八讲恒定电流与交变电流,第九讲电磁感应问题综合分析,第十讲力学实验中常考的几个问题,第十一讲电学实验中常考的几个问题,第十二讲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第十三讲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6、综合练习定时化 从4月16日至5月16日,高三物理进行综合训练,即以全国各大市一模二模试卷为蓝本,组织综合练习,每节课练30分钟,评讲15分钟,每三节课为一个循环:选择题一节课、实验题与选择做题一节课、计算题一节课,每周定时完成两份综合练习。 7、回归课本与考前练笔。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力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1] 如图1-1-1所示,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置于斜劈B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2]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斜劈B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例3]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 [例4]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 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以后放寒假、暑假或一模、二模前再复习.这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

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2020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

2020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at v v t +=0 2 02 1at t v s + = as v v t 22 02=- t v v s t 2 0+= 点评: 〔1〕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 、t 、a 、v 0、v t ,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 立的,能够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独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能够了。假如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2〕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刻t 外,s 、v 0、v t 、a 均为矢量。一样以v 0的方向为正方 向,以t =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 、v t 和a 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1〕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刻内的位移之差相等。能够推广到 s m -s n =(m-n)aT 2 〔2〕t s v v v t t =+= 202/,某段时刻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2 2 2 02/t s v v v +=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能够证明,不管匀加速依旧匀减速,都有2/2 /s t v v <。

点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t s v v v t t =+= 202/解题,往往会使求解过程变得专门简捷,因此,要对该公式给与高度的关注。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gt v = , 221at s = , as v 22= , t v s 2 = 以上各式差不多上单项式,因此能够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2〕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3〕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刻之比为1∶2∶3∶…… 〔4〕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刻之比为1∶ ( ) 12-∶〔23-〕∶……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够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5.一种典型的运动 经常会遇到如此的咨询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右图描述该过程,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t s a t a s ∝∝∝ ,1 ,1 〔2〕2 21B v v v v = == 6、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步骤: 〔1〕依照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同时画出运动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及特点,合理选择公式,注意多个运动过程的联系。 〔4〕确定正方向,列方程求解。 a 1、s 1、t 1 a 2、s 2、t 2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力的合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安排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再请全班力气的同学来提这一桶水,游戏虽简单,但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

高三物理第二轮平衡问题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 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 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 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体虽然静止但有运动趋势时,属于静摩擦力;当物体滑动时,属于动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静电场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静电场的规律、概念,建立静电扬的知识结构。利用场的思想、场叠加的思想认识和解决电场问题,加深对静电场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静电场部分的内容概念性强,规律内容含义深刻,是有关知识应用的基础。但由于概念和规律较抽象,对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恰当地建立有关的知识结构,处理好概念之间、规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复习困难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对规律和概念的回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复习静电场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律和概念都有哪些?(将学生分组,进行回顾和整理) 学生活动 学生按组,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相互提醒,相互启发。 在教师的安排下,每组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将他们整理的知识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3个,由于内容基本相同,其它组再做一些补充。) 学生代表上台。 建立知识结构: 从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知识内容上看,基本上能够把静电场的有关内容列举出来,但一般来说,每个同学在整理知识时,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为了使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下面,我们来共同构造这个静电场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 (带领学生整理和建立静电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图表见附图) 二、静电场概念的几个问题讨论 1.场概念的巩固 [问题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 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

荷。①A 、B 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②如果要求A 、B 、C 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 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 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①C 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 处在A 、B 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 零的地方。 既然C 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 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 影响。 ②再以A 或B 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 A ∶q B =9∶4,②q A ∶q B ∶q C =9∶4∶36。 [问题2]如图3-1-1所示,在方框区域内有匀强电场,已知U A =2V ,U B =-6V ,U C = -2V 。试用作图法画出电场中电场线的方向。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通过此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对匀强电场的理解更深刻。 分析和解:据题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8V ,A 、C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4V 。所以,先 将A 、B 两点用直线连接,则A 、B 两点间的中点的电势为4V ,与C 点的电势相同。将这 两点连起来,就是电势为-2V 的等势线,电场线应与该直线垂直,且由高电势点指向低电 势点。(如图3-1-1所示) [问题3]我们知道,公式2r Q k E =表示点电荷Q 的场中的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得到的单位为N/C ;公式d U E =表示匀强电场中的场强。大小,其单位为V/m 。那么,单位N/C 能否用在匀强电场中?如果能,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V/m 能否用在点电荷的电场中,如 果能,其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9年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9年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要求: (1) 培养学生对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 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探寻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复习指导思想 1、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所以要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 (1)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六点: 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2)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2、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努力学习但成绩进步不明显的学生,要注意多关心和鼓励;对于学习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高三物理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纲展示] 1.运动的合成和分解Ⅱ 2.抛体运动Ⅱ 3.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Ⅰ 4.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Ⅱ 5.离心现象Ⅰ 6.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Ⅱ 7.环绕速度Ⅰ 8.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Ⅰ 说明:(1)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2)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只要求知道其物理意义 [命题热点]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思想是热点,尤其是处理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复合场中的复杂运动,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也可以以计算题的形式呈现. 2.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电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主要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这几乎是高考必考内容. 3.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向心力公式分析人造卫星的绕行速度、运行周期以及计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在近几年高考中每年必考. 第一节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2.知道并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和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河渡河问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课前5分钟) 从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引入、复习 [基础知识梳理](课中35分钟)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点 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曲线的这一点的________向,因此,质点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_运动,但是,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变化时也是变速运动. 2.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运动学角度,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____________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 教学要求: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受力 3、弄清受力 4、选好轴向 5、列式求解 6、检验讨论 带领学生看书P46 二、由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 先由运动情况求出加速度a,然后利用F合=ma求得F合 再具体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此处a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例1(P46巩固练习3)、如图,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A处,受水平向右的恒力F拉动L距离时速度达到v,然后立即将水平力F反向而大小不变,再经过时间t物体速度 变为0,求物体的质量M和受到的阻力f(要求画出运动过程 例2(P48巩固练习2 m o的小球,车匀变速运动时悬绳与竖直方向夹角稳定为α,运 动方向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相对车厢静止.求:(1)m受到的 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若车的质量为M(M中中不包括m和

m o),地面对车阻力多大? 例3(P45巩固练习2)、如图,斜面体M与水平地面间动磨擦因数为μ,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在斜面上,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M受水平拉力F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弹簧长度比m和M静止时长度增加了L,而球不漂离斜面.求F( 例4、P47例题1、如图,吊篮沿斜索道向上匀口加速运动,已知其中质量为m的物体对吊篮的水平底面压力为1.2mg,此时加速度a=0.33g,求斜索与悬绳之间夹角θ以及m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由受力情况判断运动情况 先求出物体所受合外力,再利用F合=ma求得加速度 a,判断其运动情况,求出运动学量。 例1(P48例题2)、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O点,某一时刻起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恒力甲向右匀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突然撤去力甲,同时施一水平左的恒力乙,再经相同时间物体正好回到O点,此时速度的大小为V.求:(1)撤去甲力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 (2)F甲:F乙=? 例2、P49(巩固练习3)、如图,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的A、B用长为L=1米的绳拴着,在拉力F作用下正以6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A和B的质量分别为2m,m,某一时刻中间绳突然断裂,经2秒后A停下。求:(1)此时AB间距离;(2)此时B的速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