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标题:《长恨歌》主题我见

姓名:陈敏瑜

单位:公共关系学系行政管理5班

内容提要:从标题中我们知道,“恨”是遗憾的意思,由此我们能得出,作者白居易表达的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爱情的叹惋与可惜。因此在我看来,该诗主题是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一个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内容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知,养在深闺里的杨家之女杨玉环天资美色、楚楚动人。倾国倾城的她一进宫就得到李隆基的深深宠爱,让身为国君的他从此不早朝,只为了能与美人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能够一起享受娱乐与奢侈。但可惜的是,唐明皇最终在兵变中未能保护好杨贵妃,将她赐死在了马嵬坡,让他遗憾中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爱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深深地表达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情意的赞美。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歌颂;爱情;叹惜

正文:《长恨歌》这首诗来自于诗人白居易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杨家之女杨玉环在深得唐明皇宠爱之后,唐明皇对她厚爱有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了最深爱的女子,他放弃了后宫佳丽三千,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江山,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从此,他与杨贵妃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然而,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发起了叛乱。后来,在马驿兵变后,唐明皇不得不被迫赐死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就这样死在了马嵬坡,爱情竟葬送在自己的手中,唐明皇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痛。

在赐死杨贵妃后,“君臣相顾尽沾衣”,同时,他的子民也对君王和爱妃两人的爱情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同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唐明皇更加地思念杨贵妃。当唐明皇奔蜀后,内心感到十分的酸楚愁惨;在赶往成都的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教人伤心难以。虽说诗中有少许内容表达君王骄奢淫逸的腐败,但诗中我们最能直接看的出的就是君王与爱妃二人情意绵绵的浓浓爱意以及贵妃死后君王的无限思念。因此,我们能得出,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

所谓,“男儿志在国”,但是唐明皇却因深爱着杨贵妃而愿意抛弃自己的江山,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其实是很难割舍的。同时,在贵妃死后他仍然深深的惦念着她,因为

他的心已经交给她,只希望自己能与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再结情缘。在我眼中,唐明皇是痴情的,即使他是一名君主,有自己的江山需要奋斗,但是他也是人,跟平民一样,他也有情有欲,需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与追求,特别是从诗中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两句中更能看出唐明皇是非常想念贵妃的,即使是睡觉,他也是时时刻刻在惦念着她的。

曾看过黄梅戏的《长恨歌》,而《长恨歌》之所以把用黄梅调形式表现出来,其实主要是参考了同为黄梅戏首创的《天仙配》。总所周知,《天仙配》是赞美夫妻美好生活的象征,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及美好婚姻。正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因此编导把《长恨歌》中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参照了《天仙配》的曲调,用黄梅戏的形式演绎他们的爱情,以此来歌颂他们的真挚之爱。以表演的形式才歌颂他们的爱情,这更能表达出此诗的主题-----《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

陈鸿在《长恨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1]“润色之”当然就非严格的史实了,而是文学作品了。“多于情”就是诗篇以情为主,意非讽喻了。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白居易不仅意在歌颂他们的爱情,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爱情而叹惋。白居易少年时曾爱上一民女湘灵,然而却因为家庭的阻力无法相爱。而从此诗中我们也能影射出白居易的爱情之路是曲折的,正因为他有过这样的情感经历,因此他也十分的同情唐明皇和杨贵妃,替他们的不能相爱而感到可惜。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2]

所以在读此诗时,我们更多的是能从中得到他们的爱情真谛而不是只在于讥讽君王的无力和腐败,情总是多于讽喻的。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注释:

[1]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P97.

[2]摘自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高中高三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本文作文是关于高三的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欢迎阅读。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予了极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

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桂东一中高三:月下独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其作品主题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则认为它旨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张基邦《墨庄漫录》)。今人又提出了双重主题说,一方面认为是对李杨生活荒淫的讽喻;另一方面是对其真挚爱情的同情。那么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作品本身来找答案。 《长恨歌》主要是写李杨爱情的,之所以会有讽喻说是因为读者把他们置于了“安史之乱”这场历史事件中,我们不能不说“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的发生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贻误政事有很大关系,但这并非是是诗人写作的目的,诗人既然要写李杨的爱情悲剧就不能不写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长恨歌》所写的不是一般人的爱情,而是封建帝王与获取专宠地位妃子之间的爱情,正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所以他们的爱情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唐玄宗是一国之君,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都系君主之一人,因此就注定了他的历史责任是勤于政事、匡江山之社稷,可他也是一名正常的男子,他也渴望爱情、渴望佳人,当他得到了杨玉环,他作为男子柔情的一面得到了显露,他也像平常男子一样沉湎于爱情、迷恋于女色,于是他忘记了国家、忘记了朝廷,这正是他对爱情痴迷如醉的写照,在这儿唐玄宗的确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典例。可是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正在酝量,正是因为他对爱情、女色的过份迷恋,导致朝纲废弛、国事贻误,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安史之乱作者不能不有所微词,他认为个人行为引发了国家的不幸,这是一个君王所不应该的。但这并不是《长恨歌》的主旋律,《长恨歌》是以“情”为始终的。 从诗歌内容上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直到安史之乱打破了他们甜蜜的生活、爱情的梦境之前,诗人都在着重渲染他们忘情尘世、缠绵的情怀,。面对安史之乱,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造成的浩劫,进行了淡化处理对,却对二人的生死离别着意形容,使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历史批判而是悲凉的情感氛围,马嵬坡前六军不发,李隆基无力保全心爱的妃子,在江山、美人面前,在政治道德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他选择了前者,忍痛含恨舍弃了自己心爱的妃子,面对此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他恨自己无能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人、恨人生的无奈、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出生在帝王之家,或许他的心境正如李商隐所写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政乱的发生,心爱人的离去,使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车驾回京,路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玄宗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回到朝廷的他选择了江山并未得到江山,做了太上皇的玄宗,牺牲了爱情又失了政治前途,可谓两手空空,于是他更加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2007-11-18 12:22 [内容提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我比较赞同爱情说的观点。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用一生浓郁深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爱情政治历史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闲时,曾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外出旅游至马嵬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揣摸、回味、感受。尤其是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那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而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从白居易的身世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白居易以为一个封建君王要能够做到象前期励精图治的唐明皇那样,关键在于“不惑”。因为“不惑”是选贤任能的条件和前提。而唐明皇的后半生正成为反证。白居易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的君王来警示今王引以为戒的。因此,诗中有些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如写杨贵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避开唐明皇抢儿媳妇的史实不谈,将他们的爱情描写得纯真坚贞,到后来,写唐明皇到了国破妃亡的时候仍然还不悔悟,还要上演“人鬼情未了”的标准爱情悲剧,把一个何等痴情的君王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是因为他是君主,所以他的“痴情”和“重色”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如此看来,当了解了白居易对唐明皇的看法以及他的写作目的之后,便不难看出,表面上的矛盾实非矛盾,而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白居易生处中晚唐时段,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题材,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但即使在礼防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模式造成了冲击。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却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许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长恨歌》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直露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整个诗歌的开头就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么一句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讽刺色彩的句子,点开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更是为下文的叙事性的诗歌内容的书写作了铺垫,从杨玉环被选至“君王侧”,接着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

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浅谈《长恨歌》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 10国贸三班 黄泳嫦 101042106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后人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有的人认为是赞颂爱情诗,还有的人认为是双重说。本人综合分析作者白居易背景和对《长恨歌》中的人物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分析,肯定《长恨歌》以抒情为主,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寄托表达作者自身爱情故事的感情。 关键词:长恨歌李隆基杨贵妃 《长恨歌》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候,有感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当时他们偶然间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即兴写一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全诗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杨贵妃进宫。开篇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意思说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想要找一位绝代佳人。这句话为下文杨贵妃的出现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他们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写杨贵妃得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简洁生动地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相遇、相爱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一与宠爱。这一部分也描写了杨贵妃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利用裙带关系使得“姊妹弟兄皆列土”。第三部分就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作者在这一部分有意淡出李隆基因终日沉浸在酒色当中而导致安史之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兵马仓皇逃走,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也写出了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对她无尽的思念。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写杨贵妃死后成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仙子形象出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地表达出自己对李隆基的绵绵爱意和思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渲染了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所以,后三部分集中歌颂李隆基与杨贵妃死别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念念不忘,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从

最新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 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

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陈鸿、元稹是在揭露、讽刺,而白居易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并点明了其爱情悲剧的根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发生。 通览全诗,《长恨歌》以主要篇幅描写了李、杨爱情悲剧,情感之真挚,境况之悲凉,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这种感情不再只是帝王、贵妃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了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作者之所以这样刻画人物,就是要突出爱情主题。至于写玄宗重色轻国、专宠杨贵妃,可看成作者笔下帝王的爱情,而玄宗沉湎酒色正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就《长恨歌》写作的背景来看长诗的爱情主题 长诗写于元和元年,离杨贵妃之死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标题:《长恨歌》主题我见 姓名:陈敏瑜 单位:公共关系学系行政管理5班 内容提要:从标题中我们知道,“恨”是遗憾的意思,由此我们能得出,作者白居易表达的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爱情的叹惋与可惜。因此在我看来,该诗主题是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一个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内容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知,养在深闺里的杨家之女杨玉环天资美色、楚楚动人。倾国倾城的她一进宫就得到李隆基的深深宠爱,让身为国君的他从此不早朝,只为了能与美人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能够一起享受娱乐与奢侈。但可惜的是,唐明皇最终在兵变中未能保护好杨贵妃,将她赐死在了马嵬坡,让他遗憾中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爱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深深地表达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情意的赞美。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歌颂;爱情;叹惜 正文:《长恨歌》这首诗来自于诗人白居易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杨家之女杨玉环在深得唐明皇宠爱之后,唐明皇对她厚爱有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了最深爱的女子,他放弃了后宫佳丽三千,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江山,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从此,他与杨贵妃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然而,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发起了叛乱。后来,在马驿兵变后,唐明皇不得不被迫赐死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就这样死在了马嵬坡,爱情竟葬送在自己的手中,唐明皇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痛。 在赐死杨贵妃后,“君臣相顾尽沾衣”,同时,他的子民也对君王和爱妃两人的爱情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同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唐明皇更加地思念杨贵妃。当唐明皇奔蜀后,内心感到十分的酸楚愁惨;在赶往成都的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教人伤心难以。虽说诗中有少许内容表达君王骄奢淫逸的腐败,但诗中我们最能直接看的出的就是君王与爱妃二人情意绵绵的浓浓爱意以及贵妃死后君王的无限思念。因此,我们能得出,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 所谓,“男儿志在国”,但是唐明皇却因深爱着杨贵妃而愿意抛弃自己的江山,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其实是很难割舍的。同时,在贵妃死后他仍然深深的惦念着她,因为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后两部分深切地写出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 由此可见,全诗并不是在一味地叙述和赞美玄宗和贵妃之间的爱,前半部分意在讽刺。后半部分将两人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意在与前半部分相呼应。在爱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酿成了长恨的悲剧。玄宗的长恨是失去了挚爱之人,贵妃的长恨是与玄宗的过往既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遗憾,而诗人的长恨则是国家的灭亡…… 除此之外,每个人内心都有渴望一份爱情的心理。而且希望爱情的过程越波澜起伏、越惊天动地越好。人们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会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所以,当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注重于后半部分对两人爱情的描写,而忽略了前半部分对玄宗的讽刺。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为双重主题。

长恨歌论文

长恨歌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关颖怡2010级国贸1班101042077 摘要:《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 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关键词:长恨、尤物、红颜祸水、杨玉环、唐玄宗 正文:他是站在贞观之治脊梁上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美人,他们的爱情敲响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让尘世瞩目的凄美乐章!他们从“公媳关系” 走到了“携手夫妻”,当中背负了千万吨重的道德谴责;从盛世恩爱到乱世“共患难”,期间挂上了贵妃的虚名也烙下了“祸水”的罪名;从华清池泡温泉辗转至马嵬坡生死离别,见证过君王的无奈......他们的故事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慨!在我看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浪漫的誓词啊!太玄宗如果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该多好!那他和杨玉环的故事可能真的比梁祝更加有感染力!遗憾的是,历史安排他们背负了太承重的是非舆论!“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概不光是说贵妃离开人世的饮恨,也应是玄宗与贵妃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的愤恨。两种恨相互交错,玄宗恨自己救不了贵妃,令她做了替罪羔羊。恨自己为什么会是君王,单纯就做对温饱夫妇该多好!恨与恨的纠结,自然没有了停止的日期!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首《长恨歌》,成就了白居易在诗坛“律诗圣手”的地位,同时,也为那段关于君王的爱情史做了客观的凭证。而在白居易所描述的这段史实中,他是怎么看待这份无比特殊的爱情的呢?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在正史上也有说他的确犹爱美人,这里用汉皇暗喻玄宗,唐代的文学界多用汉皇来比作当朝君主。整首诗实际是讲唐玄宗在建立了一定的丰功伟业以后,由于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玄宗一天只能慵懒的在书桌上翻翻营业额。宫里的生活尽是无涯的宴饮,从不间断。玄宗渐渐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世界中。 华清池毫无预兆的相遇。杨玉环还是兽王的妃子,玄宗的儿媳妇。而这次皇家的平常度假,却因为杨美人的歌舞升平令性质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光彩灼伤了玄宗的眼睛。眼下武惠妃病逝了,君王的孤独,需要女人来填补!于是,玄宗不惜霸占儿子的媳妇,终抱得美人归,并给予杨玉环潮水般的宠爱。他敲羯鼓,她舞霓裳;她云鬓花颜金步摇,他从此君王不早朝。两个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谈我们的恋爱,当全世界都不存在!玄宗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去讨好杨美人:册封她为贵妃,甚至想封她做皇后,只是因为反对声音太激烈才没能实现。玄宗还让杨贵妃的家人,人人都做官,权倾天下。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_高三作文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

予了极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讽喻之中见同情 ——浅析白居易 《长恨歌 》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是中唐诗 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 关于这首诗的 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方面是由于诗歌 本身的多义性和作者态度的暧昧,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 关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极强的 艺术感染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查阅资料之后, 我认为本首诗的主题是双重的, 不能简单 归类为讽喻诗或爱情诗 。 作者一方面站在封建统治的角度, 委婉地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 祸乱,希望当今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但全诗,尤其 是写到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之后, 作者明显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和悲惨 的结局抱着同情的态度。甚至到了诗歌后半段,同情远远压过了讽刺。“在天愿 作比翼鸟, 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和深深的悲剧气氛, 千百年来感动了无 数男女读者。 《长恨歌》和白居易的另外一首感伤诗《井底引银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 《井底引银瓶》 一诗中, 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 未经父母许可,就与男子私奔结成伴侣。婚后却饱受男方家庭歧视,“不堪主祀 奉频繁”,终于陷于被遗弃又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 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 毕竟在封建社 会, “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 深的同情, 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 遵守习俗, 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 重大的反思意义。

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诗以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将读者完全带入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而它的主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其中含有政治讽喻,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就是直斥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前人对此句亦有评价:“思倾国,果倾国矣。”有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从春游夜专夜”“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是在表明对其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无比痛心。 但其诗主题仍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坚贞爱情,在作者书写杨玉环的身份以及如何进宫的情况时,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只两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轻轻带过,而历史上的事实却

是唐玄宗看中了已为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妃子的杨玉环。从而用卑鄙手段将其召入自己宫中。试问,对于这样好的讽喻材料,白居易为什么会弃之不用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想用此来破坏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赞同和追求。 文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前者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后者以情写景,以景托情,近乎完美的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后文“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更是从唐玄宗的心理活动上直抒情感,而下文杨贵妃“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更是直接的表现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而在马嵬坡时,杨贵妃之死即使不是唐玄宗亲自下令,至少也得到了他的默许。而文中杨贵妃对唐玄宗没有丝毫怨恨之情,作者甚至对这一情节只字不提!下文中杨贵妃又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又一次有力的证明了作者想表达的是李杨之间纯洁而高尚的爱情。 诗人不仅有正面描写他们二人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还有侧面的描写,如“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浅谈《长恨歌》主题思想

是讽喻帝王,还是歌颂爱情? ——浅谈《长恨歌》主题思想 靖边中学语文组陈静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长恨歌》的结尾句,诗题也是“长恨”,但是为什么“长恨”呢?或者说“恨”什么?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二人之间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篇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 而我认同第三种观念,也就是“讽喻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内容角度 首先,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已经奠定了全诗主题方向,提纲挈领,统领全篇。诗人把李隆基比作汉武帝,也就是一个“皇帝”来看,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诗中,对唐玄宗的描写都是围绕“重色”二字来写的,写李、杨之间的欢乐,和写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如“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有明显不同,笔端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 其次,诗作的后半部分,写的是“长恨”本身。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唐玄

宗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诗中写“汉皇之恨”,描写唐玄宗回到长安,“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这几句与其说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不如说写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在失去了地位、权势以及心爱的女人之后,被儿子唐肃宗变相软禁,独居“西宫”——太极宫,比之当初,凄凉的现状。更多的是对自己权势地位不再的无奈悲戚,而不是对杨玉环的思念追悔。 二、知人论世角度 首先,从作者白居易的角度来说。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他的一生以公元815年谪贬江州为分界,前半生“达则兼济天下”,后半生“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诗人把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两大类,而《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807年1月,正是诗人“兼济天下”,讽喻政治的时期。 其次,从时代背景来说。中唐是从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也就是公元766年——公元835年。白居易的大半生都在中唐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也见证了晚唐的离乱。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元和元年(806)授县尉,此间作了《观刈麦》《长恨歌》。可以说,白居易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甚至战争离乱。那么经历过底层百姓生活动荡的他,写《长恨歌》真的是为了歌颂李、杨二人之间的爱情吗? 后人评价《长恨歌》: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内容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弄堂坚韧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 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上海的弄堂形形种种,声色各异。那种石门库里弄是最有权势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课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尖锐的角,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是成套,一扇门关死,墙是隔音的墙,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的地。但这种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①这就是上海的弄堂。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声就发生在这样的弄堂里。她的一生是典型到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是内在情态和外在世态双修到了炉火纯青田地的自然人生。在王琦瑶前后绵延的四十年里,她从片厂起步,经过程先生的摄影间成为了“沪上淑媛”,进而竞选上海小姐成功,成为了三小姐,不久她就依附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但繁华一梦很快破碎,李主任失事后,王琦瑶带着伤痛离开,遇到了少年阿二。重返上海后,王琦瑶进入平安里以给人打针过日子,开始了平淡的生活,康明逊、萨沙、程先生依次走入她的生活又离去。王琦瑶独自抚养与康明逊的女儿薇薇长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她与老克腊产生畸形恋最终被害死。 王琦瑶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但她美丽却不张扬,她就是上海弄堂里走出去的女孩,可是她比她们优越,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她的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虽然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总是飘飘忽忽,她一个人似乎很知天乐命的过下去……年轻时候的王琦瑶就没有梦想,她只是现实。但是随着生活的进程,现实越来越变得像一场梦,她就成了梦中人,最后的结局就是梦醒。当年上海弄堂里的女儿王琦瑶奇迹般的成为“上海小姐”住进爱丽丝公寓,历史变迁尘封了上海繁华梦,王琦瑶重新进入上海弄堂。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ji)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