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陵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大陵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大陵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大陵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大陵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大陵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正中神经干、腕骨间关节囊。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腕前区的皮肤及皮下筋膜均较薄弱,筋膜内有前臂正中静脉的属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掌皮支经过。前臂深筋膜在腕骨的前方增厚,形成腕横韧带。该韧带与腕骨共同构成腕管,管的后壁为腕关节前面的筋膜。在腕管内,有正中神经、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等,腱周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形成腱旁系膜(或腱旁组织),以保证肌腱的血液供应和滑动功能。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心包之原穴。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

5.其它:咽炎,腋淋巴腺炎,疥癣等。

【人体穴位配伍】配劳宫穴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穴、支沟穴

治腹痛、便秘;配水沟穴、间使穴、心俞穴、丰隆穴治癫、狂、痫、惊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悬灸大陵穴可治疗‘喜笑悲恐’情志所伤。

【别名】心主穴,鬼心穴。

【穴义】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

【名解】

1)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该穴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2)心主。心,心包经的气血也。主,主帅也。心主名意指穴内气血以气为主。心包经中运行的物质以气为其主,以血为其副,而内关穴传至本穴的物质当中,地部经水稀少,且从脾土中渗流于经穴之外,穴内物质则以脾土的气化之气为主,气为血之帅、为血之主,故名心主。

3)鬼心。鬼,与天相对,指地部。心,中心内部也。鬼心名意指脾土中的水湿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经水渗流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而由于本穴所在为南方热燥之地,脾土中的水湿因而大量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化之气如同来自鬼所处的地心,故名鬼心。

4)心包经俞。俞,输也。本穴向外输出的是脾土中的气化之气,为心包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地,故为心包经俞穴。

5)心包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发的干热之气性同心包经气血,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出之源,故为心包经原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水土混合物,至本穴后其变化为燥湿生气,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土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水湿渗流于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并生发干热水气。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如:隔姜灸、隔蒜灸、溃脓灸、庄灸),热则泻之(针刺出血)。

实验一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手法

实验一推拿与按摩的常用手法 实验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 实验材料:按摩床、按摩粉等。 实验组织:学生每二人一组。 实验内容(P135-149): 1、推法:是指将指腹、掌面或掌根平行放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用适当向下的力(压力),做直线或弧线形的向前或向后的运动(如推刨子式)。“轻推、慢推、顺推为补,重推、快推、逆推为泻”。推法频率一般在60-240次/分钟,所及深度与所施力的轻重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要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施用重推法时,应使用按摩介质,以免损伤皮肤。推一般要沿静脉、淋巴回心方向进行,即:四肢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颈、胸部由中轴向同侧腋点按摩;腹部沿顺时间方向按摩;腰部由中轴向同侧腰眼按摩;臀部由下往上,呈弧形向同侧腰眼按摩。 2、摩法:是指将指腹或掌面附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做回旋的运动,一般急摩每分钟120-150次,缓摩每分钟60-80次。“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操作时肩、肘、腕放松,掌指自然伸直,摩动范围从小到大,自然协调。摩时一般不用向下的压力,但灶点较深时,则要有向下压力。摩腹部时一般沿顺时针方向进行(顺淋巴回流方向)。 3、擦法:是指用指腹、掌心、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附着于需要按摩的部位上,做直线向前、向后(抹)或往返运动,该手法没有向下的压力,力度较推法轻,比摩法重,下压之力以皮肤不褶叠为度。一般要求速度稍快(80-160次/分钟),力量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常作为结束操作的手法。 4、揉法:是指用掌心、掌根、大、小鱼际、指腹或肘尖紧贴在皮肤上,做环形或螺旋形向前或向后移动。其要点是做环形揉时,手与皮肤间不相对移动(此点与摩法不同),该法有向下的压力,力度上也分轻重两种。“顺时针轻揉为补,逆时针重揉为泻”。频率一般为80-200/分钟。 5、捏法:又称“抓”法,是指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拇指和四指呈钳形,以拇手和其他四指指腹夹住肢体的肌肉、经脉或穴位,不断地用力作对合的动作。操作时手指移动不移动可依病情而定。 6、拿法:是捏的变种,指在捏的基础上将所捏部位略略上提的按摩手法。操作时手指移动不移动可依病情而定。 7、揉捏法:是柔和捏的综合,其手法如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手成钳形,将掌心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拇指和四指相对用力将肌肉捏住,略往上提,腕关节放松,沿向心方向作旋转式移动,边揉边捏。操作时应注意掌指不能离开皮肤,指间关节不弯曲,避免只以指尖用力,一般拇指揉的动作明显,其余四指捏的动作明显,揉与捏应同时进行。(注:“捏”只有对合的动作,“拿”是对合与上提相结合的动作,“揉捏”是对合、上提及手腕转动的综合动作。) 8、搓法:是指用双手掌夹住需要按摩的肢体,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移动,该法要求动作要协调连贯,搓动要快,移动要慢,用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60-200次。

(完整版)人体穴位与功能一览表

人体穴位与功能一览表【增添中】穴位、经络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之一,许多具有中医情结和武术情结的人对它都有极深的印象和好感。人体有340个穴位,穴位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是,普通百姓真正了解穴位的并不太多。在自我健康意识越来越凸显的今天,进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给家人保健按摩非常有必要,也是一个健康好习惯的形成。 为了避免打针吃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也为了自己及家人、朋友们养生保健的需要,我多年来很注意收集一些有关穴位方面的知识。前一段时间,我将所收集的一些常用穴位的有关内容做成表格形式整理出来,对一些初学保健按摩的人,或常做艾熏、艾灸的人,使用起来都很方便的。今天献给大家,一是,想让懂行的老师、同学们给予斧正、指导(不想误导大家及我周围的人群);二是,也想让大家做一个参考,能够补充一些更好的内容,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资料。 常见病例与穴位功能穴位 名称 如何找穴位备注 脾胃、消化功能如果平日里你的脾胃不好、消化能力差,可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足三里 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少微外侧, 可摸到凸块。由此再往外,斜 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 块。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 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 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 是此穴。 足三里--肌肉比较大,按摩力度可稍大, 要渗透到穴位里。 中脘 两肋骨连接点和肚脐连接线 的中间点。 中脘--大拇指指腹来回按压,指腹用力, 力度可稍大,但不能用指甲掐。 经常便秘者(或者大便不好等下消化道功能较差者),想排的时候排不出,或是排后仍有残余感,往往是生活习惯不好,除了调整饮食外,多多按摩支沟穴和大肠俞穴,也能帮助刺激肠胃蠕动,消除便秘。还可按摩天枢、足三里。 天枢 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 三指宽处。 方法:用手指指面向下按压,或作圈状 按摩支沟穴。 支沟穴 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上三寸 处。方法:用手指指面向下按 压,或作圈状按摩。 方法:以手指指面向下按压,或做圈状按 摩大肠俞。 大肠俞 位于距离第四腰椎棘突下向 外约一寸五(比大拇指略宽)。 【另外,取干薄荷5克,用热水冲泡饮用, 能有效缓解便秘。或是将少量黑芝麻和杏 仁粉混合用水冲泡饮用。】 头疼头晕者,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颈肩不舒服者,除了经常转转头部外,可自我按摩风池。风池 穴 在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 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 与耳垂齐平。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推拿的作用特点

推拿的作用及特点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点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

常按摩六大穴位

常按摩六大穴位想不长寿都难(组图)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平均寿命很低。往往现在看来很小的疾病,在那时就足以夺去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可是古代的医生,却常常可以年逾古稀,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保持恬淡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外,自我保健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们将古人总结出的六个“特效保健穴”的自我按摩方法教给大家。 常按摩六大穴位想不长寿都难(图片来源:资料图)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①)。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图②)。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常按摩六大穴位想不长寿都难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图③)。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图④),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其功效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 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 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 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 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

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

耳穴选穴原则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1.循经取

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

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图解与指导

一、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二.膻中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取定穴位时,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三、天柱 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天柱穴 主治病征: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中药首选穴之一。 指压法列举: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操作:首先趴着,将肌肉放松。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找到天柱穴,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秒,如此反复10 1

次,可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 四、足三里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 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 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操作:(1)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 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 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 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 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 作数次即可。(2)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 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 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 可。 五、天柱骨穴 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七颈椎,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800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六、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手法及功效

中医保健(26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08元):以点按穴位,推拿经络的理疗手法为主,可以缓解身体的局部疼痛. 高级中医理疗(2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28元):精修推拿技术多年的中医保健师会根据人体的不同症状,辅以指压,拨筋,推拿,刮痧,拔罐等个性化理手法,对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亚健康症状有显著功效. 港式按摩(2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28元):以指压推油为主,还可以选择踩背疗法,从而达到舒缓与放松的功效. 日式按摩(2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28元):以油压,揉贴为主要特色的全身推油,可达到消除疲劳,焕发活力的功效. 单方香薰(26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08元):以单种芳香精油结合淋巴排毒推油手法从而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 复方香薰(2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28元):以多种芳香精油结合专业配制的中草药球,利用淋巴排毒的推油手法从而达到缓解劳损及保健的功效. 男士肾保(3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98元):采用纯中草药提炼的植物精油,结合五行能量石及独特的推油手法,刺激雄性激素分泌从而达到暖肾,护肾的功效. 五行经络养生(3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98元):运用独特的手法,配合五行精油,激发人体强大的经络能量,深层调节肺腑技能,给生命注入持久活力,彻底消除身心疲劳. 经典养生(598元120分钟,加钟60分钟,238元):根据人体不同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诊断,辅以针灸,推拿,养生食疗等,调动人体自身完备的调节系统. 泰式理疗(298元90分钟,加钟45分钟,128元):以推、拉、扳、压为主的非油类泰国按摩,主要是活动关节舒缓活络的功效。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按摩的种类和手法

按摩的种类和手法 按摩疗法,大致有如下两种: 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掌握用于患者的医疗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按摩疗法。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1)按法: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 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图1、图2)。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摩,就是抚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

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图3),和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图4)。 (3)推法:在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我们看(图5)的姿式,是用拇指与食指夹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单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过手指面积太小,操作时,我们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个手指进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作双手集中推摩法,这种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种手法了(图6)。 (4)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历代医家的按摩的手法繁多,作者将按摩手法归纳为十三个基本手: 抚摩揉捏揉捏挫摩擦推压摇晃抖动弹提振动扣击按压 1 抚摩 手法:用单手操作,以手掌或指腹贴放在皮肤上。轻轻地作来回线形的或圆形的或螺旋形的抚摩动作。 作用:能使皮肤表面衰老细胞脱落,改善皮脂腺和汗腺机能,恢复皮肤敏感性,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状态,有助于局部消肿、止痛、消除麻木。此外,对神经系统还有镇静、催眠的作用。 应用:按摩的开始和结束,都运用此手法。 2 揉 手法:用手掌或掌根或指腹(拇指腹或四指指腹)贴于皮肤上,轻轻回旋的揉动,也可用与肌纤维纵轴相交的横向移动。 作用:消除外伤引起的肿胀和气血凝滞,促进血液淋巴液通畅,也有缓和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应用:四肢、躯干、腹部、头部等处,均可用此法。 3 捏 手法: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每指外展,成钳形,拇指和四指捏着被按摩者肢体,不断地用力作对合动作。操作进移动或不移动均可,但拇指和四指力量要平衡。手指捏:用于手、足、肌腱肌腹、跟腱及脊背。掌指捏:肩部、颈部、腰臀部、大腿、小腿。 作用:促进萎缩肌肉张力的恢复。同时也可以消除组织的肿胀和肌肉酸胀的疲劳感,缓解肌腱挛缩等。 应用:关节脱位,四肢骨折,尤其是陈旧性肘关节和指关节伤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常用此手法。 4 揉捏 手法: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拇指外展,手呈钳形,将掌心和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五指和掌心用力,作不移动的揉捏,或线型向前移动的揉捏,或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揉捏。揉捏到一定的距离时,手掌不离开皮肤迅速抽回,如此反复进行。 作用:使深部组织、血管、神经均受到良好的刺激,能松解深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粘连,通经活络,使深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旺盛,是消除疼痛麻木和散瘀的手法。 应用:多用于肌肉劳损,风湿症和陈旧性损伤瘀血迟迟不散。 5 搓 手法:两手掌自然伸开,五指并拢,对合着紧贴于皮肤上,相对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肌肉。搓必须用双手进行。 作用:使皮肤肌肉松驰,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消除肌肉酸胀,疲劳,提高皮温,肌群的工作能力。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21、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26、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27、通里: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8、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29、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0、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31、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3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33、天柱: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34、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5、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6、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7、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8、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人体穴位功效按摩方法大全

人体穴位功效按摩方法大全(有图超详) 常用人体穴位表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 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缓解脾胃不调。 心经: 功效: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极泉:腋窝中点。调节心率,治疗两肋痛。探知心血管功能的要穴,用拨动。 少海:肘横纹边沿处(靠里)。调解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灵道:腕横纹上1.5寸,贴着骨头边沿揉。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率,平静心神。 阴郗:腕横纹上0.5寸。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神门:掌横纹凹陷处。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泄心火。可增强胃动力。防止老年痴呆。治疗晕车。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手握拳小指对着的位置。主治先天性心脏病。轻揉按摩可增强心脏功能。治女性阴道瘙痒,男子的阴囊湿疹。降心火,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