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田县高甲戏调研报告

大田县高甲戏调研报告

大田县高甲戏调研报告

大田县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从尤溪、德化、永安和漳平各划一部而成。初名节爱、新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名为大田县。1949年9月解放,隶属永安专区,1950年9月划归晋江专区,1963年3月改属三明。大田现辖8个镇、10个乡: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石牌镇、奇韬镇、华兴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文江乡、梅山乡、湖美乡、前坪乡。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侧,东连德化,西毗永安,北接三明,南邻漳平。东经117°29′至118°03′,北纬25°29′至26°09′。面积2295平方公里,人口45.76万人(2006年末)。大多为汉族人,有部分的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大田属山多田少地貌,有大体“九山、半水、半田”之称,遍地峰峦沟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青,温湿适中。矿产丰富,矿藏有三十多种,其中煤、铁、硫磺产量居三明首位。石灰矿储量占全市一半。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甘蔗、花生;林以松杉为主。大田话为闽南五大方言的一支。大田县的方言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前路话(本地话)、后路话、闽南话、桃源话、客家话等五种。

在此环境和历史下,大田传入并发展了一些民俗,其中包括高甲戏,汉剧,花灯迎龙等等。这回我主要对大田县的高甲戏进行了调查.

大田县高甲戏剧团始源闽南侪乡泉州,经过几代艺人呕心沥血、奋发努力,赢得了“大田艺花”的美誉。五十年来,大田县高甲戏剧团树立精品意识,重视艺术生产,推出了《鸳鸯榜》、《冤家会》等数十个剧目,并在省级戏剧会演中获得多项奖项,高甲戏《边关审子》、《孽缘》还被搬上了荧屏。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田县高甲戏剧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一方面积极送戏下乡,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竭诚服务;另一方面,投身晋江这一片戏曲热土,拓展演出市场,为促进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高甲戏简介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高甲戏-分布区域

高甲戏分布于闽南语系地区,即泉州市及其所辖各市、县。目前晋江市、南

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以及跨地区的厦门市和三明市的大田县各有一个国办高甲戏剧团.从业人员约 500余人。这些市、县同时又拥有数量不等的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其数量比专业剧团还多。其中我大田的国办高甲戏剧团于2008年12份成立50周年。并举行了庆典大会。

高甲戏的起源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

清末明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继之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套数多采用民间的“杀狮”,配以大锣大鼓,一群由艺人装扮的武士,手执武器与演员装扮的雄狮搏斗。如今高甲戏里的“冷煎盘”、“大碰场”、“凤尾摆”、“老鼠枪”等武打科套仍保留“杀狮”的传统。同时吸收不少提线木偶的表演动作,俗称“傀儡打”。“宋江戏”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等。约在清道光年间(1820-1840),在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及归侨合办了“合兴班”。“合兴班”突破了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多演半文武的剧目,如《困河东》、《斩黄袍》等,此外还吸收一部分弋阳腔、昆腔、徽班的剧目,如《狸猫换太子》、《逼官》等。随后还演出不少家庭题材的“绣房戏”和“公案戏”,如《杏元思钗》、《孟姜女哭长城》等。“合兴班”的音乐曲牌大量采用南音,同时也吸取闽南民间的锦歌和傀儡调。表演则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舨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跑马”等程式。

“合兴班”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表演程式也很近似.清末,“合兴班”与“宋江戏”逐渐合流,始称“高甲戏”。

大田县的高甲戏有许多自己编导的剧目, 1983年,屏山乡的郭守敬创作了剧本《买鸡卖鸡》,反映当时乡村移风易俗的好现象,该剧作为三明市唯一代表节目,被选送到省里参加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演出均捧得一等奖。1984年,剧团又是个丰收年,《挑女婿》、《张郎休妻》两个节目摘得三明市创作、演出一等奖,剧本还发表在《三明文艺》刊物上。富有乡土气息的节目频频获奖。

大田县高甲戏系闽南传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划归晋江专署的大田县,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晋江大力扶持,晋江甚至派出一个戏班前来传授、扶持大田高甲戏的发展。如今,泉州、厦门的高甲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地的高甲戏越唱越红火,而无法得到国家扶持的大田县高甲戏处境却一日不如

一日。同一戏种,两般境地,大田县的高甲戏什么时候能与泉州、厦门的高甲戏一样同享国家扶持的阳光呢?

另附:

联系方式:更新

电话:0598-*******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镇龙山路1号(3661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