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4·天津卷]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4·四川卷]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

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 B.②③ C.③④D.①④

3. [2014·安徽卷]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2015·哈师大附中三10月月考)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

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实行市场经济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5.(2014·福州质检) 199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团结奋进》,总结了过去的一年。社论写

道:“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如何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而有力的回答。”这个回答是(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2014·南昌二模)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

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

A.“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B.“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2014·永州一模)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

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

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8.(2015·马鞍山二中期中)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

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9.(25分)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2分)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4分)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4分)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4分)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6分)参考答案

(1) 新航路开辟。(1分)

加强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说明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了整体世界;

各大洲之间的商业联系说明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

(2) 以欧洲为中心;(2分)资本输出;国际贸易(4分)

(3) 茶丝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4分)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官办企业;

民族工业出现。(3个4分,2个3分,1个2分)

(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6分)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时间: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回顾】 1.哪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的? 2.农村改革有哪些重大举措?有何积极作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一: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是何时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 阅读课本91页第二段到92页第三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2、简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80年起: ②1984年: ③1984年后: ④1992年: ⑤2004年: 3、探究国家为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地方设置经济特区? 4、阅读课本92页第四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当堂达标】 学生能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二:熟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92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 成立时间: 前身: 2、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1981年: 1986年: 2001年: 根据课本93页大字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影响?应如何认识? 影响: ①历史必然: ②世界对中国: ③中国对世界:

认识: 【当堂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答案】 C 【解析】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A、B、D三项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79年”可判断出B项。 3.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答案】 A 【解析】经济特区的“特”,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排除C、D两项;经济特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的B项。 4.深圳能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主要得益于() A.引进了外资B.国家减免了税收 C.地理位置优越D.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D 【解析】深圳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它作为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5.“到2000年底,海尔在海外已建成10个工厂,3.8万个海外营销点产品已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主流品牌。海尔冰箱、冷柜、空调3种产品已实现1/3出口国外。”海尔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①中国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③中国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中国资本国际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海尔的一系列产品属于轻工业,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6、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7.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1997年10月 B.2000年11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0月 8.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②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提供契机③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④给我国一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反映了①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开放②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④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专练:高考四大命题热点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专练 专题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专练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武汉调研]奔驰在新丝绸之路上的中欧班列从温州出发,历时约21天到达Z公司所在国家西班牙。Z公司为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生产和销售公司,被誉为快时尚的代表。快时尚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吸收和模仿当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努力创造更多款式、更低库存,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下图示意Z公司经营模式。据此完成1~3题。 1.对快时尚公司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原料与动力B.劳动力数量 C.信息和物流D.人才和技术 2.除更新换代速度快之外,快时尚产品还具有的特点是() A.用料上乘质量好B.价格亲民市场广 C.立足原创求新异D.批量生产数量多 3.推测Z公司将其产品运送到我国的最佳方式是() 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D.水路运输 解析:第1题,快时尚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则关键是要快

速推出产品,快速送往市场,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信息和物流,则C正确。第2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要求产品价格要低,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则B正确。第3题,该公司位于西班牙,要快速运到我国市场,需要用运速快的航空运输,则A正确。 答案:1.C 2.B 3.A 苏丹港位于红海边上,是苏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港区前是成片的珊瑚礁,珊瑚礁把深海区和浅海区分隔开。其港池和航道大部分为人工疏浚形成。我国某公司在苏丹港建设了很多大型深水泊位,使这座百年老港焕发出新的生机。下图示意苏丹港码头及港池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苏丹港港区前的珊瑚礁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A.减缓海盐对海岸的侵蚀 B.减轻地震对港区的破坏 C.削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D.削弱东北信风对海岸的吹蚀 5.苏丹港港池和航道底层的泥沙主要来自() A.周边沙漠B.珊瑚礁剥落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 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 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结构】 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发展、影响) 【问题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2、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何不同?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小高考) 2、为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江苏省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3的地区生产总值,吸纳了全省3/4的实际到账外资。这里的“一定区域”是指()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港口城市 D 经济技术开发区 3、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港口城市 D 经济技术开发区 4、下图所示地区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这里是()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港口城市D上海浦东 5、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 料。观察右侧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 B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入世”的历程,深刻感受我国“入世”的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 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感受 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教学资源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2、相关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土豆网 板书设计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的设立 ①设立背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考试大纲】 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问题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二)过程 1.创办5个经济特区: (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4个: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①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特点: 1.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步推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 二、加入世贸组织: 1.前身:1948年1月1日的________________ 2.世贸组织性质: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之间从事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过程: ①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了关贸总协定召开的谈判 会议; ②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中的缔约国地位; ③年11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4.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是中国融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的一个契机, ③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④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思维拓展】 1.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2.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机遇: 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逐步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背景2、步骤: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特点:4、影响:,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 标志着: 背景:3、经过: 首次 正式加入3、影响: 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5.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6.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9.《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 C.加入WTO的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D.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10.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1、见《非常学案》“实践导练”7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完美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教材图片:深圳的今与昔。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推进新课 (板书)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1:邓小平是从哪一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邓小平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用一组自己家里找到的老照片和现在的新照片进行对比:那时的我们,现在的他们;那

最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 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 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 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预习案 编写人:包兵晔周亚南审核人:包兵晔审批人:都主任【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标的内容需同学们识记。 2、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 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难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方针:1978年,中共的确定了“”方针(一)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⑴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⑵原因:发挥他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它们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⑶目的: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有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有先后决定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发浦东:1992年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___________的标志。 5、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的关注,有效地提升____________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三)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概念: 标志: 2、经过: (1)______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_______________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 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楷休五) 1、经济特区的设立 (凡是图片,不一定必须附在教学设计里,但必须提供详细出处,以下同)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问: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课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2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3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探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播放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问:视频中反映的对外开放步骤有几步?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2、能说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内涵与作用。 3、能说出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能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重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预习 “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特别提醒] 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引外商来贸易、投资的特殊地区。 2、经济特区建立的过程 ①后,我国先在、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两地设置。 ②1980年国家将“出口物区”正式定名为“”,、、 、、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③1988年,海南建省,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国内的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性质 我国特区是,而不是。 特区是中国学习、学习、学习的学校,是为粤、闽两省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的基地。 4、特区的特点 ①以为主; ②实行以为主导的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5、特区设立的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特区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和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 二、学生阅读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的发展带来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条件。 2、过程:①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城市; ②1985年,开辟、、和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2007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以引进生产或加工,具有的特点。 3、意义:①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 ②带动和整个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和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和优势。 3、意义:①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和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 ③成为中国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总结 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标志,形成、、、 、、的开放体系。 ②特点:、、。 【课堂学习】 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09月03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加快了产业升级,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商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最近5年,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我国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分工,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5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通过国际IT等高新产业转移,建设出口创新基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外贸增长质量。5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翻了两番,信息产品出口从2003年的1421亿美元提高到去年的3640亿美元。出口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出口额中有近1/4是产品升值创造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但扩大了贸易规模,还解决了3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积极扩大服务业对

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级。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初见成效,未来5年,将建成十个服务外包基地、吸纳百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培育千家大中型外包企业,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将比2005年翻两番。 “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最近5年,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利用国外资金和综合运用各种要素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在“引进来”方面,近年来由注重引进资金向综合利用国外要素转变。2006年技术引进220亿美元,4年来年均增长近20%。技术引进带动了国内发展,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快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增强了“引进来”的外溢效应。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有近千家、地区总部300家,都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通过引导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9%,比3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跨国零售巨头的进入带动了国内商业现代化,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外资收购国内战略性行业的审查,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项目。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标准答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答案

————————————————————————————————作者:————————————————————————————————日期: 2

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时间: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回顾】 1.哪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的? 2.农村改革有哪些重大举措?有何积极作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一: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是何时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 阅读课本91页第二段到92页第三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2、简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80年起: ②1984年: ③1984年后: ④1992年: ⑤2004年: 3、探究国家为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地方设置经济特区? 4、阅读课本92页第四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当堂达标】 学生能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二:熟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92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 成立时间: 前身: 2、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1981年: 1986年: 2001年: 根据课本93页大字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影响?应如何认识? 影响: ①历史必然: ②世界对中国: ③中国对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