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来源:京信息办时间:2008-07-31 13:23:23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应用层、门户层、访问渠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和公务员。

图1.1: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图

1、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数字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市级、区县级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以及公众网。

2、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3、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模型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4、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领域综合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等。

5、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首都之窗和政务专网门户组成。

6、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

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7、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模型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8、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模型巾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9、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等。

l、有线政务专网

有线政务专网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离:有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络之间是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承载市、区县党政机关涉密办公业务。它的边界为市、区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单位。

政务外网主要承载的业务是各委办局的各类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及跨部门的共享信息系统。它的边界为政府机构到街道、乡镇。

2、无线政务专网

无线政务专网主要承载全市无线综合指挥调度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划分为若干虚拟专网,由市级管理调度台进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度台或通信调度台管理本单位的虚拟子网。

3、公众网

公众网络则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用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务专网的有益补充,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原则性意见

1、政务专网必须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应用驱动、注重实效。政务专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以考虑利用公众网。

2、各区县负责对本级有线政务专网进行完善和改造,保证市级专网和区县级专网的全网连通。

3、有线政务专网统一监管、分级维护。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整个有线政务专网的运行监控;市级政务专网和区县级政务专网分别由市、区县有关部门负责运行维护。

4、有线政务专网的IP地址必须实现统一管理、规划和使用,减少因地址转换引起的网络传输瓶颈。

5、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依托于有线政务专网,充分发挥该网络的作用。

6、各部门的无线指挥调度业务需求均应统一规划,作为无线政务专网虚拟子网。

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

一、政府信息资源构成

信息资源的构成如图3.1所示,主要由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和各部门的内部信息资源组成。

1、共享信息资源

(1)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指各职能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均需使用到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公用信息资源。

, 图3.1信息资源组成

(2)可共享业务信息资源

可共享业务信息资源是指其他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能够为跨领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3)综合信息资源

综合信息资源是指在各部门的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上,经过分析、整合之后形成的综合性信息资源。

2、目录资源

(1)数据目录

数据同录提供各政府部门产生的数据的描述信息。数据目录以元数据为核心,能够实现资源的统一描述、发布、检索和导航,便于实现分散信息资源的定位、交换和共享。

(2)服务目录

政务信息服务目录包括各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系统的元数据信息。通过对服务元数据的管理,将可以实现服务的统一描述、注册和发现,便于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服务共享和业务协同。

(3)用广目录

用户目录主要包括了北京市电子政务各类用户的基本信息;通过用户目录的统一管王甲和身份认证,可以实现用户的单点登录服务。

二、原则性意见

1、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问地理、宏观经济等四大数据库属十共享性基础信息资源,应在统‘规划的基础L,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原则建设。

2、全市公务员数据库应统一建设和维护,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实现公务员在政务专网门户的单点登录。

3、可共享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库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建设;对于明确需要共享的数据,必须按照要求和标准同时生成元数据,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形成一套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首先在重点部门或重点领域开展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体系建设。

5、各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配套的应急预案和备份策略,并做好数据灾备工作。

第四章应用基础支撑平台

一、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由基础组件层与核心服务层构成,基础组件层由数据目录管理访问组件、服务目录管理访问组件、数据适配组件、数据访问组件、服务适配组件和消息通信组件等面向信息导航、交换与共享、应川整合、业务流程整合的基础组件组成。

核心服务层则主要包括以下基础性服务:

1、安全服务:而向不同的应用提供各种不同安全级别的身份认证服务、授权服务、数据加密服务和数字签名服务等。

2、日录服务: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注册、更新和管理服务。

3、导航服务:提供对结构化数据与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功能服务的检索服务和智能搜索引擎服务,为用户获取数据或者服务提供合理的获取方案。

4、数据获取服务:获得所需数据资源的日录信息,并通过数据访问组件和数据适配组件等实现用户对数据的访问获取,实现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5、功能获取服务:获得所需服务资源的目录信息,通过服务适配组件和服务目录组件等实现用户对服务资源的获取与调用,从而实现业务的共享、整合及跨部门的协同。

二、原则性意见

l、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由一个市级平台和若干区县平台构成,采用星形结构,以市级平台为中心节点连接各区县平台。各区县平台应参照市级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

2、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在建设中,应为各个委办局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接口开发工具,并能为委办局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相应的服务。

3、各委办局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着重考虑自身的业务功能,对于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有的功能模块应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第五章应用系统

一、应用系统分类

各职能部门建设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的内部办公系统、纵向行业应用系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和面向领导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等四大类。

二、原则性意见

l、新建的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通过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均不得重复建设。

2、需要利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提供服务的应用系统应通过规范的标准接口与平台进行对接,以获取各类基础性服务,或通过平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

3、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六章门户及访问渠道

一、门户分类

北京市电子政务门户主要包括“首都之窗(包括中、外文版)’’和政务专网门户两类。

l、首都之窗

“首都之窗”是北京市政府面向公众与企业的门户,是由北京市各级政府机构和部分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组成的网站群,其主站点是网站群的内容导航站点和统一入口。

2、政务专网门户

政务专网门户是面向全市政府工作人员的政务门户网站。支持单点登录,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访问渠道

用户可以使用多种终端设备,通过多种访问渠道,实现任何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均可享受权限许可的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

主要访问渠道包括:电话网、因特网、政务专网、信息亭、数字电视和无线网络等。

三、原则性意见

1、首都之窗是北京市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各委办局及区县门户网站应纳入到北京市政府网站群中,并在首页显著位置加入首都之窗网站群的统一标志(“LOGO”)。

2、政务专网门户作为公务员政务工作的门户网站,除了安全要求高的应用系统外,各部门应将有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纳入到门户网站中,为公务员和政府领导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信息安全保障

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安全保护和防御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和应用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服务支持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标准规范体系,如图7.1所示。

图7.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伞技术总体框架包括等级保护框架和分域保护框架,如图7.2所示。

2、分域保护框架

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组成结构,基本的安全域可以划分为电子政务域、公共网络域、公众用户域、基础服务域。根据安全策略需要,安全域可以包括多级子域,相瓦关联的安全域也可以组成逻辑域。

(1)电子政务网络域

网络基础设施层及其上层的安全保护功能的实现应由接入政务专网的用户系统负责实现。

(2)电子政务业务处理域

电子政务业务处理域(简称“业务处理域”)包括那些在政务部门管理控制之下,用来承载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本地计算环境及其边界,以及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内部用户。业务处理域内主要包含相应政务部门的政务内网域、政务

外网域和公众服务域,有些政务部门还有内部自成体系的独立业务域。每个子域都对应的本地计算环境和边界。政务内网域与政务外网域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域与公众服务域逻辑隔离。

(3)电子政务基础服务域

电子政务基础服务域主要包括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服务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北京市已建和筹建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电子政务数字证书中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以及远程灾备中心等。

(4)公共网络域

公共网络域是指不属于政务专网域范围的公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公共网络域包括互联网和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供应商(ISP),也包括公共电话网(PSTN)和其它网络。

(5)公众用户域

公众用广域包括在客户的管理控制之下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其访问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客户网络领域可以是一个内部的个人计算机,它经由ISP与公共网络连接,此时ISP位于公共网络中。此外,公众用户域可能是一个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它由多台工作站组成,有更规范的控制。由于公众用户域存在于电子政务域之外,对公众用户域的信任水平取决于管理控制的实际范围。

3、等级保护框架

等级保护相关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信息系统资产和使命、安全事件造成破坏的影响、安全威胁、安全对策和措施。安伞威胁通过对信息资产的破坏,影响信息系统履行其使命,也就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相关业务的安全开展。信息系统资产和使命,安全事件造成破坏的影响是决定系统的重要性的两个主要要素。

等级保护是对信息系统重要性(信息系统使命和资产、安全事件造成破坏的影响)、安伞威胁、安全对策和措施分级结构,以保证对某一等级的信息系统虬哈当的’’选择安全对策和措施。等级保护的安全对策和措施要求是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通用要求。应根据系统实际面临的安全威胁,在不超越等级的范围内合理选择安全对策和措施,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与《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DB11/T171- 2002的安全类型一致。

2、信息安全支持平台

信息安伞支持平台以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服务为基础,对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服务,以构造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3、网络和基础设施保护

网络和基础设施保护范围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主要内容为通信网络设施、重要网络节点和基础设施机房的物理安伞;网络通信信道的安全;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安伞。

4、系统边界和计算环境保护

系统边界安全保护主要包括系统边界的安全隔离和检测与监控。计算环境的安全保护主要包括:计算环境内部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关键主机保护、系统安全和计算环境可用性。

5、应用安全保护

应用安全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用户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应用层安全审计:敏感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应用服务的可用性。

二、原则性意见

根据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是国家信息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之~。“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是指导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要求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综合采用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多种安全措施和手段,覆盖安全保障各个环节,对系统进行动态的、综合的保护,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个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其它保护措施仍然能够有效地对系统进行保护。

安全管理不仅是重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也是安全技术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建立运行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的基本要求。

2.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参考模式)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电子政务领域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性文件为补充,建立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需求的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体系框架是对标准体系的总体轮廓和内在关系的描述。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与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在框架上保持基本一致,由6大类标准组成,包括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和通用基础标准。标准各大类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图

框架图中问的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和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三层的层次关系明确,上一层得到下一层的支撑,下一层通过上一层来提供服务:左右两边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涉及到基础设施到应用的各个层面;通用基础标准是电子政务各个方面的基础类标准。

标准体系中每个大类又由若干个子类组成,有些子类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类。下面是每个大类所包含标准的说明。1.应用标准:包括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标准,主要有总体框架、业务及服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标准。

2.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数据资源、业务处理与集成、安全和管

理等方面的标准。

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网络建设和管理、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标准。4.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信息安全综合、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和保密等方面的标准。

5.管理标准:包括对应电子政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软件工程、运维及管理、环境类工程、验收与监理、绩效考核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6.通用基础标准:包括电子政务基础性的标准,主要有术语和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标准。

(二)标准体系表

标准体系表是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表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之一;是促进电子政务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的基础:是一种包括现有、正在制定和预计发展的标准的全面蓝图,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而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充实。

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表(见附件)中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考虑到电子政务相关的标准,特别是基础性技术标准较多,为使标准体系表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在现有标准的选取时遵循了如下原则:

1.选取属丁电子政务领域的标准;

2.重点选取与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相关的标准,一般不选底层技术标准:

3.选取密切相关的部分行业标准;

4.选取少量没有对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必要的国际标准:

5.选取相关的北京市地方标准;

6.作为正式标准的补充,选取一些国家和北京市要求统一遵循的技术规范性文

件。

二、标准现状

(一)现有标准情况

北京市电子政务现有标准的总体情况是: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主要是通用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和信息安全等四类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较少。北京市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总体数量较少,相对集中在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中。

北京市电子政务标准体系选取的现有标准共817项,其中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750项,地方标准67项。

1.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中现有标准共28l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235项,地方标准46项。

总体框架标准处于研究阶段,主要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4年北京市信息办发布的《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在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技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业务及服务标准现有标准数量很少。国家标准《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应用较少。结合北京市行政许可网上审批业务制定的地方标准《网上审批业务流程描述规范》为该类业务的流程描述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规范。

应用系统标准中国家和行业标准较少,地方标准相对较多,也是地方标准发展的重点之一。结合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制定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要求》等标准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推广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应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和《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等标准在相关系统建设中都发挥了显著效用。

服务终端标准包括面向公众的终端服务设备和公众使用的相关识别卡的标准,此类标准中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均有一部分。国家标准《税控收款机》和地

方标准《金融税控装置通用规范》、《金融税控收款机通用规范》、《市民卡规范》等均属强制性标准。地方标准

《市政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已在北京得到广泛戍

用。

信息资源标准是应用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数据元、信息分类编码、业务文档格式、信息资源元数据和数据维护与管理等5小类标准。北京市以国家标准《电子政务数据元第l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为依据,制定了《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元素目录规范》等地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量较多,国家标准规定的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分类编码,网络化城市管理的3个编码标准作为建设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地方标准《北京市行政区划代码》、《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等是对国家和行业标准必要的补充。业务文档格式标准以基础数据、电子公文和各类业务数据的数据结构和交换格式为主,是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的基础。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提供了遵照的标准,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维护与管理标准数量较少,丰要集中在电子文件是归档和管理方面。

2.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中现有标准共6l项,全部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技术性较强的标准为主。

数据资源类标准主要有信息表示和处理标准(如《信息技术可扩展置标语言(XML)》)、资源定位标准、数据访问标准和目录服务标准等。

业务处理与集成类标准主要有消息服务标准、事务处理标准、业务访问标准和流程控制标准等。

安全、管理及其他标准主要有数据安伞标准、消息安伞标准、管理标准和其他标准等。

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中现有标准共135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133项,地方标准2项。

现有标准没有网络建设和管理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网络技术标准主要是基于IP网络的技术标准,基本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包括网络基础标准(如《IP网络技术要求一网络总体》、《文件传输协议(FTP)》),寻址与域名解析标准(如《地址解析协议》)。组网标准(如(《SDH上传送IP的LAPS测试规范》),虚拟专用网络(VPN)标准(如《基于网络的虚拟IP专用网(IP—VPN)框架》),移动IP技术标准(如《移动IP技术规范》),网络设备标准(如《网络接入服务器(NAS)技术规范》),网络管理与维护标准(如《网络管理接口测试方法》),网络认证与鉴权标准(如地方标准《政务数字证书规范》)等。

4.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中现有标准共240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237项,地方标准3项。

信息安全综合标准包括了体系结构、模型和框架方面的信息安全标准,如市信息办、市科委、市质监局、市国密局2004年联合发布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对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中采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框架性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由密码、安全协议、标识与鉴别、访问控制、电子签名、完整性保护、抗抵赖、审计与监控、密钥管理和物理安全等方面技术标准组成,有一小部分是强制性标准,大部分为推荐性标准。这些标准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标准支撑。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标准(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等级保护标准(如强制性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准则》)、评估与认证标准(如地方标准《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等。

保密标准主要是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相关标准,以行业标准为主。

5.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中现有标准共52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36项,地方标准16项。现有标准主要是验收与监理标准、环境类工程标准和软件工程标准。

验收与监理标准有国家标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地方标准《政府信息系统软件通用质量要求》、信息办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北京市电子政务项目验收规范(试行)》等。

环境类工程标准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等机房、配套设施等建设要求的标准。

软件工程标准包含软件生存周期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如《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软件工程质量》、《信息技术软件维护》。

6.通用基础标准

通用基础标准中现有标准共48项,全部是国家和行业标准。

术语标准涉及信息技术各方面的术语,如《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子商务基本术语》。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主要是汉字编码字符集和汉字输入等标准,如《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技术要求与测试规程》。

电子政务题目答案题库练习题参考答案1

题目答案题库 《电子政务》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1.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义包含哪三个方面的信息 答案: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研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物,除了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实务,如检务(例如公司执照车辆年检)、审务、社区服务等。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管理事物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流程再造。 2.电子政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电子政务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特点表现在:1. 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2. 进一步发扬民主,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3.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4. 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 5.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 6. 平台一体化。 3.现阶段电子政务的应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案: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交流;政务公开;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进行网络交流。 4.我国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准备阶段(1982-1993)。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SL)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以研制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2)启动阶段(1993-1997)。以“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的启动为标志。 (3)展开阶段(1997-2000)。以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 (4)发展阶段(2000至今)。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 5.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1)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2)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沟通不畅、共享程度低;(4)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 6.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到2010年,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减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7.什么事企业系统规划 答案:它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着重帮助企业做出信息系统的规划,来满足其近期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8.为什么要对项目开发优先级进行确认 答案:学生答案可能不同,但应反映出对优先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9.决策的概念是什么 答案: 决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特定目标而确定战略、策略、方案和办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在掌握大量有关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多个预选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行动方案的过程。 10.科学决策的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案:施行科学的决策程序,使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11.什么是政府创新

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规划

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规划 今天上午和刚才有几位领导和专家把电子政务架构的意义和作用都做了一些阐述,还有我们的JASON大师把架构是什么和标准框架都做了介绍。我就从具体架构怎么做?从操作层面,我们有标准的方法了,那究竟怎么做?因为CIO要解决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角度来切入,看一看架构结合中国的实践,我们CIO时代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首先,做架构这个事情不是凭空要做,它要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我们电子政务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里面总结出来的,我就引过来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实际这是一个数据架构规划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应用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应用的水平低,应用不能支持公众服务,这也是一个现状。因为我们电子政务最终要实现的是支持公众服务,面向公众的服务,这方面很差。另一个方面就是标准化的问题,要建整体的架构,以使信息资源能够共享,应用能够整和在一起,要通过标准来整和,标准建立的不好。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和最致命的是运行的体制的问题。因为体制很难解决,需要建立围绕架构的IT治理体系,这方面很弱的,当然体制就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了。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电子政务的总体架构设计或者有些专家提出顶层设计这个问题来解决。根据架构来牵引需求,然后根据架构的设计进行系统的实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从信息化的一般规律着手来讲这个问题。 首先,一般的信息化过程,我们知道先规划后实施,要有规划,规划完了实施,实施完了,系统上线之后还要运维,是这样一个过程,是个理性的过程,但规划,我们传统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我们国家我们政府部门不缺规划,“十一五”规划年年做,但我们要看这些规划都是什么层面的,就目前我们各级政府还有各级的部门做的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是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high level的规划,原则性的规划,目标性的规划。当然它也有项目层面的一点点,从高的层面一直到项目,但就缺架构的核心层,核心层的规划是没有的,也就是说顶层的设计是没有的。实际核心层这个规划不只是规划,它是个底线,也就是架构的设计。核心层规划有几个方面,在标准框架里面,如果按EA的模型来说,它包括业务,但我们把业务这块拿去从IT角度来说就包括数据应用和基础设施,以及围绕这个架构的一个治理的体系,就是IT治理体系。核心的建完之后,然后它就可以承接我们的愿景式的规划、战略层的规划到项目的规划,然后把架构落实起来。我们这个“十一五”规划高层次的规划就通过架构落地了,落地到项目上到执行层了,这是这样一个结构。 但对于架构层它要规划出什么内容来?到什么层面它才起作用?这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是我画了一个很简单的直观的模型: 这个架构层面刚才JASON大师也已经讲到了,它是分层次的,在横向这个层面,包括应用、数据以及基础设施架构是构成的要素,然后在纵向这个层面架构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概念的模型,它是个框架,也就是说你架构有什么样的内容,有哪些要素。然后这个逻辑层面就是架构各个构件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两层架构是高层面架构。再往下来物理模型这层是你每个构件用什么技术还是用什么样的软硬件产品去实现的,这是这个层面。然后详细设计这个层面包括技术规范以及操作指南,是指你用的技术包括你产品在实施的时候怎么把它装上去,怎么把它落实到这个框架之中去,这是这样的。所以一个完整的框架应该是由各个层面而且最后要做到每个层面都要有相应的模型、规范和标准。 这个有些事例了,你象模型这个层面有各种各样的模型的标准。在物理的这个层面有相应的技术和产品的规范和标准。到详细的设计详细的操作规范这个层次会有一些实施的具体的规

深圳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深圳政府

深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经贸信息信息字〔2014〕107号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已经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深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代章) 2014年9月9日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解决各部门自建、自管、自用的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统一架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幅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党政机关履职能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走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目标: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利用已有资源,采用先进可靠的信息技术,构建“统建统管”、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基于大数据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立泛在、均等化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形成共享、协同、优化、创新的全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二、总体框架构成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由一个平台和四个体系组成(“1+4”总体框架),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在“1+4”总体框架中,公共平台是支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公共服务是宗旨,安全和管理是保障。各区、各部门在总体框架的

微软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微软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注程度、投资水平和推进力度都在不断加强。电子政务正在成为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明显加大投资和指导的力度,尤其是在网络和硬件设备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在网络和硬件建设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将朝着建设业务应用和信息应用方向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特点与主要问题 从“大楼建设”向“小区建设”建设阶段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在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多数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经历了下面的阶段(见表一):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面临建设“由多种应用构成的大规模复杂信息体系”的挑战。中国电子政务关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建设单个应用系统“大楼”,而是建设有众多应用系统构成的“信息小区”或“信息城市”。

表一 存在人才与技能的瓶颈 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角度看,“信息小区”或“信息城市”需要在系统之上和之外来规划和设计整个体系,这也是中国电子政务指导部门常常提出的“顶层设计”。 采用EA的方法来解决“顶层设计”是中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人才技能短缺又是最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使用能够提供EA咨询服务的外部资源来解决政府和社会上人才瓶颈,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是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共同关心问题。 在许多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整体EA规划,导致应用系统采用了封闭架构、系统之间没有交互能力、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随着政府走向网上成为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提供网上服务能力成为所有政府的新的关注点。提供网上服务也要求后台的业务应用具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能力。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要素构成。 本标准对总体设计要素选用以及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顶层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其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系统体系结构system 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表现为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设计和进化的原理。 3.2构件component 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子系统、硬件部分或软件部分。 4一般要求 4.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明确系统在其所属电子攻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4.2系统总体设计开展时机 在进行大中型或综合性(含多种软件和/或硬件成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按照业务应用的要求,在下述时机开展系统总体设计:

a)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进行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b)在批准立项后进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应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其简化为一个过程。 4.3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两方面: a)系统需求分析要素 1)业务组织结构; 2)系统业务功能; 3)部门业务关系; 4)系统信息资源; 5)安全保密要求; 6)系统性能要求; 7)系统设施与环境要求; 8)系统质量要求; 9)标准与规范要求; 10)系统验收要求。 b)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要素 1)技术体系框架; 2)系统设计策略; 3)系统构成; 4)系统运行模式; 5)构件接口关系; 6)系统部署形式. 4.4与系统总体设计相关的电子政务特点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下述特点,以便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来源:京信息办时间:2008-07-31 13:23:23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应用层、门户层、访问渠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和公务员。 图1.1: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图 1、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数字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市级、区县级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以及公众网。 2、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3、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模型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4、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领域综合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等。 5、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首都之窗和政务专网门户组成。 6、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

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7、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模型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8、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模型巾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9、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等。 l、有线政务专网 有线政务专网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离:有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络之间是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承载市、区县党政机关涉密办公业务。它的边界为市、区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单位。 政务外网主要承载的业务是各委办局的各类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及跨部门的共享信息系统。它的边界为政府机构到街道、乡镇。 2、无线政务专网 无线政务专网主要承载全市无线综合指挥调度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划分为若干虚拟专网,由市级管理调度台进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度台或通信调度台管理本单位的虚拟子网。 3、公众网 公众网络则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用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务专网的有益补充,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原则性意见 1、政务专网必须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应用驱动、注重实效。政务专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以考虑利用公众网。 2、各区县负责对本级有线政务专网进行完善和改造,保证市级专网和区县级专网的全网连通。 3、有线政务专网统一监管、分级维护。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整个有线政务专网的运行监控;市级政务专网和区县级政务专网分别由市、区县有关部门负责运行维护。 4、有线政务专网的IP地址必须实现统一管理、规划和使用,减少因地址转换引起的网络传输瓶颈。 5、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依托于有线政务专网,充分发挥该网络的作用。 6、各部门的无线指挥调度业务需求均应统一规划,作为无线政务专网虚拟子网。 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 一、政府信息资源构成 信息资源的构成如图3.1所示,主要由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和各部门的内部信息资源组成。 1、共享信息资源 (1)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指各职能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均需使用到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公用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练习题一题目题库参考答案

《电子政务》练习题一题目题库参考答案 电子政务的4个突出的特点: 1。电子政务将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 2。电子政务将政府工作更公开、更透明 3。电子政务将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4。电子政务将重新构造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使之比以前更加协调,使企业和居民能够更好的参与政府的管理。1.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义包含哪三个方面的信息? 答案: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研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第二,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物,除了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实务,如检务(例如公司执照车辆年检)、审务、社区服务等。 第三,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管理事物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流程再造。 2.电子政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电子政务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特点表现在:1.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2.进一步发扬民主,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3.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配置;4.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5.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

服务; 6.平台一体化。 3.现阶段电子政务的应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案: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交流;政务公开;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进行网络交流。 4.我国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志是什么?答案: (1)准备阶段(1982-1993)。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SL)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以研制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2)启动阶段(1993-1997)。以“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的启动为标志。 (3)展开阶段(1997-2000)。以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 (4)发展阶段(2000至今)。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 5.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1)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2)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沟通不畅、共享程度低;(4)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 6.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到2010年,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2002 〕 17 号)印发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指导“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 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50% 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总体框架的构成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服务与应用系统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目录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二、原则性意见 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 一、政府信息资源构成 二、原则性意见 第四章应用基础支撑平台 一、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结构 二、原则性意见 第五章应用系统 一、应用系统分类

二、原则性意见 第六章门户及访问渠道 一、门户分类 二、访问渠道 三、原则性意见 第七章信息安全保障 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原则性意见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应用层、门户层、访问渠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和公务员。

图1.1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模型 1、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数字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市级、区县级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以及公众网。 2、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3、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模型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4、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

括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领域综合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等。 5、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首都之窗和政务专网门户组成。 6、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7、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 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模型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8、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模型中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9、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等。

架构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架构设计指南

二○○七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引论1 1.1 本指南的目的1 1.2 本指南依据的长风联盟参考文档1 1.3 什么是SOA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架构1 1.4 什么是SOA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架构设计2 1.5 本指南的章节组织7 1.6 应用架构设计的主要内容7 1.7 应用架构分解结构与参考架构(RA)7 1.8 应用架构设计环境8 1.9 应用架构设计干系人8 1.10 应用架构设计指南与长风联盟其他文档的关系9 第二章应用架构设计知识领域、原则和过程组10 2.1 应用架构设计知识领域10 2.1.1 SOA设计方法学10 2.1.2 数据建模方法学10 2.1.3 面向流程设计方法学11 2.1.4 技术领域架构设计方法学11 2.1.5 通用架构设计方法学13

2.1.6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学19 2.2 服务设计原则21 2.2.1 显式定义边界21 2.2.2 自治性23 2.2.3 服务共享大纲和契约,但不共享类24 2.2.4 服务兼容性基于策略25 2.2.5 访问的开放性26 2.2.6 随时可用26 2.2.7 粗粒度服务接口27 2.2.8 服务分级28 2.2.9 松散耦合28 2.2.10 可重用的服务及服务接口设计管理29 2.2.11 标准化的接口29 2.2.12 支持各种消息模式30 2.2.13 精确定义服务接口30 2.3 应用架构设计过程组31 2.3.1 架构启动过程组33 2.3.1.1 概述33 2.3.1.2 业务模型合理性初步分析34 2.3.1.3 架构范围定义35 2.3.1.4 功能架构35 2.3.1.5 业务分类35 2.3.2 架构分析过程组36 2.3.2.1 概述36 2.3.2.2 组织模型分析37 2.3.2.3 数据模型分析38 2.3.2.4 流程模型分析38 2.3.2.5 UI分析39 2.3.2.6 外部接口分析39 2.3.2.7 关键用例分析39 2.3.2.8 关键技术点分析40 2.3.2.9 服务定义40 2.3.2.10 干系人分析40 2.3.2.11 外部接口设计过程41 2.3.2.12 服务设计过程42 2.3.3 架构设计过程组42 2.3.3.1 概述42 2.3.3.2 总体架构设计44 2.3.3.3 框架选择44 2.3.3.4 数据模型设计44 2.3.3.5 流程设计44 2.3.3.6 关键技术点设计44 2.3.3.7 外部接口设计45 2.3.3.8 UI设计46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框架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三网一库为核心和基本架构 三网: 政务网平台:政府部门部办公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政务专网平台: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时行信息共享、传递及协同办公 政府外网平台: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与互动、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等服务 一库:政府信息资源库 电子政务关键是:政务处理的信息化,它更多的体现在前端。 一、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框架描述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 1,网上信息发布。 2,部门部办公自动化 3,网上交互式办公 4,各部门资源共享并协同工作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体系:G2G ,G2B,G2C 1,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运转在政务网和政务专网上,其容: 第一、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第二、电子公文系统 第三、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第四、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第五、电子办公系统

第六、电子培训系统 第七、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些业务运转在政务外网上。 第一,电子采购与招标 第二,电子税务 第三,电子证照办理 第四,信息咨询服务 第五,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府: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为公司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主要运转在政务外网上,主要容: 第一,教育培训服务:全国性教育平台;购买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培训 第二,就业服务。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 第三,电子医疗服务 第四,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第五,公民信息服务 第六,交通管理服务 第七,公民电子税务 第八,电子证件服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框架的不同结构层次: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层次结构 具有分布式多层结构和集中式管理相结合的特征:

微软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微软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趋势 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 展的重点。 ”的挑战。中国电 子政务关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建设单个应 系统 大楼”,而是建设有众多应用 系统构成的 信息小区”或 信息城市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 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 注程度、投资水平和 推进力度都在不断加强。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 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明显加大投资和 指导的力度,尤其是 在网络和硬件设备建 设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在网络和硬件建设基 本建成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应用能力和信 息处理能力将成为中 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电 子政务建设重点将朝着建设业务应用和信 息应用方向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特点与主要问题 从 大楼建设”向 小区建设”建设阶段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起 电子政务建设已经经 步晚、起点低,在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历了下面的阶段(见表一): 。目前,多数政府的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建 设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面临建设 由多种应用构成的 大规模复杂信息体系

角度看,信息小区”或 信息城市”需要在系统之上和之外来 ,这也是中国电子政务指导部门常常提出 的 顶层设计”。 对于硕反设计曽M 的帝皱设计方圧已经无矗港足需姜編话 采用企业FT 緊构(EA* Architectur?)的邀计力St. 5用一个IF 幫鋪的挖倉粧城1IRIH 内外褪片柱人才知坡的 靜■?權申■逸祠■乂其翼出?ft ■対于竈子越券Jt 设善干 闻18訓探讨*亠文中 対于EA 做了U 为洋愛的極介. > 采用EA 的方法来解决 顶层设计”是中国电子政务 未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而 人 度低。 存在人才与技能的瓶 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 规划和设计整个体系 才技能短缺又是最关 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使用能 够提供EA 咨询服务 的外部资源来解决政 府和社会上人才瓶颈,同时加大人才培养 的力度。 系统互联互通、信息 资源共享程度低 系统互联互通、信息 资源共享是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共同关 心问题。 在许多电子政务业务 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整体 EA 规划,导致应用系 统采用了封闭架构、 系统之间没有交互能力、信息孤岛现象严 重、信息资源共享程 表一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70118

出处:LuoHeIT 日期:2007-1-18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总体框架的构成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与应用系统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政府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法人登记和管理、产品登记和管理、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许可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提供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监测与分析服务。为满足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提供信息汇总、信息分析等服务。为满足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事务管理、物资管理等信息服务。 (二)优先支持的业务 “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作为电子政务优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介绍.

附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介绍 一、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政策与总体规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中,明确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原则、目标,提出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规划,建设由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资源组建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在中央本级横向联接、中央到省级纵向联接范围内,即指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是一种物理电路,在其上搭载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应用平台。见下图: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政务外网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互联网 政务内网

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简介 (一)建设内容和目标。 国家政务外网分为中央级政务外网平台(指联接中央各部门的城域网、中央级到各省级的政务外网)、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政务外网平台两部分组织。分别有中央和省级政府组织建设。 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底前,基本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横向要联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各级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地(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现状。 国家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完成了中央级网络平台建设。中办信息中心、国务院应急办、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等48个中央政务部门已经接入,纵向联接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24个已完成省内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其余8个(2个在建、6个尚未建设)通过临时过渡网络实现了中央级政务外网到省级的接入。目前,政务外网已覆盖到全国167个市(地、州)、472个县(市、区),各级接入部门达9400多个。 (三)功能及特点。 政务外网与国际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为各接入部门提供了跨部门、跨地区的网络服务和互联网出口服务,通过VPN等技术手段,为有特殊需要的部门开通了虚拟专网服务和移动接入服务。同时按照国家有关安全规划和要求,初步建立了由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安全管理平台、CA系统组成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政务外网分级防护,为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业务

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xx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 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 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意义深远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到会发表重要讲话,详细阐述了文件精神,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曾培炎指出: “这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全国电子政务体系就能竖起来。框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五个组成部分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不愧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它用一句话予以概括: 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 服务与应用系统,说明了电子政务的社会使命,它是新世纪中政府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强调服务是宗旨,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强调要惠及全民。

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态地将其看做是数据,而是突出其能够持续具有应用价值所必须的全部要素及与服务、应用体系之间的动态、有机的关系。这些要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采集和更新,二是信息公开和共享,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如空间地理信息等。信息采集更新必须来自社会、公众,公开共享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的。 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归于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环境,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些技术要素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支撑地位。因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组织地、按统一标准、有序地建设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持续运行。 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纳入基础设施是一大创新。它深刻地揭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是由管理的范围制约和决定的。各自为政搞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广泛、有序共享的。 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实施电子政务必须保障其社会性和公众性需求。 电子政务是为全社会、全民服务的,其服务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确认,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必须通过标准化体系加以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正是管理体制。我们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司令部,在微观层面上没有法律责任人是不争的事实。这正是电子政务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管理体制纳入其中,必将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推动电子政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使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有了决定性的保障条件。 基本原则与策略 再仔细看看《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对五部分的基本要求。 对于服务与应用系统,强调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对已建系统必须强化应用,推动互通共享和支持部门间协同。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电子政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也是政府部门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是电子政务落实和推广的基础和前提,是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落实《“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等文件部署,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推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发展,优化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突破关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能力,为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按照“急用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研制一批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协同、政务服务一体化、安全保障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标准的有效性、 —3—

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并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 2020年,调研现有电子政务标准使用情况,完成对现有电子政务标准的复审,搭建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到2021年,依据行业实际需要,制修订政务信息资源、电子文件、政务服务平台等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应用标准,基本满足电子政务标准化需求,补充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到2022年,全面覆盖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关键应用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建立较为先进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有效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应用服务平台,提升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二、标准体系 (一)标准体系结构图。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数据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7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4—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

国家政务外网设备选型基本要求 (征求意见稿) 2010年4月16日

目录 1. 前言 (1)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1) 2.1总体框架 (1) 2.2网络架构 (2) 2.3 业务模型 (3) 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 (4) 3.1 组网基本原则 (4) 3.2 设备选型原则 (5) 3.3 功能要求 (6) 3.4 参考模型 (8) 4. 核心和汇聚路由器指标要求 (9) 4.1基本要求 (9) 4. 2 A档核心路由器指标要求 (10) 4. 3 B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1) 4. 4 C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 4. 5 D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 5. 核心交换机指标要求 (12) 5.1总体要求 (13) 5.2 A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3) 5.3 B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4) 6. VPN网关指标要求 (14) 6.1 VPN网关总体要求 (14) 6.2 A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5) 6.3 B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 6.4 C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 7. 接入设备指标要求 (16) 7.1接入设备总体要求 (16) 7.2 A类接入设备指标: (17) 7.3 B类接入设备指标: (17) 7.4 C类接入设备指标: (17) 8. 网络管理系统指标要求 (18)

1. 前言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为保证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各省网络关键节点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提出了最低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各省的电子政务外网设网络关键节点设备选型应满足或优于本文所述要求。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2.1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图 1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框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