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不可违 公开课教案

法不可违 公开课教案

法不可违 公开课教案
法不可违 公开课教案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

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

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小文家人随即报警。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当晚10时,阿龙取出垃圾桶里面的钱,然后直奔麦当劳。饱餐一顿后,阿龙在麦当劳门口被警察抓住。阿龙的行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考虑到阿龙犯罪时没有满18周岁,广州中院从轻判处阿龙15年有期徒刑。

案例3:16岁的成成是体育学校学生,他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课逃学。5月的一天,他们在一家游戏厅玩,由于没有钱买游戏币,决定去“抢点钱”。这时,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年进入他们的视线,在讨要不成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其衣兜里的钱全部抢走。

案例4:为筹资去网吧打劫

16岁的小兴,自打接触网络游戏CS后,就着了迷,经常往网吧里钻。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就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点儿了再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后来到期末,小兴拿不回成绩单,父亲起疑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竟然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的时候,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教师总结: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引入新课。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案例:高三学生为“守信”持刀抢劫

17岁的小军(化名)因为把同学一辆高档自行车弄丢了,为了找钱赔给同学,他持刀抢劫了700多元现金,因而被彭州警方刑拘。今年1月1日,正在彭州某中学读高三的他,丢失了同学一辆高档自行车。“人家好心借给我的东西,总要还吧。可是让父母拿钱来赔,他们肯定很难过。”下午放学后,小军没回家,独自在街上走。当他路过一家网吧时,突然产生了盗窃的想法。当晚10时左右,小军混入网吧内躲起来,打算趁网吧打烊时,盗窃收银台内现金。孰料刚一伸手,就被网管员谢某夫妻俩发现。“快来人,抓贼哦!”谢某大叫着冲过去,被吓懵的小军本能地从网吧厨房内拿了把菜刀,一番恐吓后,抢走了收银台仅有的700多元现金。

第二天,小军用其中200多元赔给同学后,不安地回到学校上课。没等上完第一堂课,彭州警方便将他带走。

“小军一贯表现好,而且即将参加高考!”经过学校多方努力后,彭州检察院同意小军取保候审,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三天,他主动深入灾区搬运救灾物资,还独自照料20余名伤者。每天早上6点起床,忙到凌晨才休息,直到学校复课才回到学校。

参加高考,他考了553分,但民警和检察官相继找到他,要他作好因犯罪被起诉的准备,小军每天以泪洗面,后悔莫及。最后,检察院考虑小军在主动投入地震救援的立功表现,决定免予起诉,小军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回报社会。

教师分析:是啊,学习好、表现好、有孝心、讲诚信的人,未必就能与犯罪绝缘,如果不注意学法,做到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也可能一时“糊涂”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我们应当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包括“好学生”也不可掉以轻心。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1)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2)含义: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师总结:违法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有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很严重。

3.违法行为的分类

(1)依据或标准:违反法律的类别

(2)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后,请学生列举或是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辨别三种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1)民事违法行为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行政违法,分为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人违法,前者主要指行政机关等违法行政,比如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后者主要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你开车闯红灯。刑事违法行为如故意杀人等。

(3)违反宪法的行为即违宪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影响较小;而刑事违法行为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2)联系: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举例:酒驾与醉驾一个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而醉驾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号召班上同学监督父亲“开车不饮酒”。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下面“相关链接”中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同学们对违法行为后果的认识。

举例: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刁难不发。

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

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

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教材上列举的案例外,还有哪些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甲借乙1万元,约定年利息为1%,并立字据于2011年1月20日归还本息。到期

后,甲没按合同归还本息,乙一再催要,甲仍不履行,甲的行为就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身边的刑事犯罪

案例一: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案例二:南宁市一年轻女子买衣服时,被摊主误以为是小偷,两人为此发生争执。争执中,摊主的朋友打了该女子一巴掌。得知此事后,该女子的男友纠集6个“兄弟”,把这名摊主的朋友砍成重伤。帮忙的“兄弟”中,有4人未成年,有的还在学校读书。

4.法治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做法)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后,再作小结。

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以认识和了解为主。一是认识和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分类、区别;二是认识和了解了身边存在的违法行为及其活动。第一个问题即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区别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案例认真领悟。学习本课后,要求我们青少年学生遵章守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含义、地位及理解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分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3.青少年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及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