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辩证法珍藏版__打印

辩证法珍藏版__打印

辩证法珍藏版__打印
辩证法珍藏版__打印

绪论

1、名词解释

1.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各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方法作出概括和总结,从而建立起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一是和该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相联系,二是和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2、重要问题

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2.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一是和该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相联系,二是和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演变。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历史表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学习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是通过近现代、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果,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变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辩证法是自然界固有的,其次,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研究辩

证法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首先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研究和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体系结构,社会建制及其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发展模式;其次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研究和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再次,把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研究和认识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和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同时研究和认识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中的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科学研究的选题;获取经验事实的观察与实验方法,对经验事实加工处理的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设与逻辑方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技术研究的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2、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辨证法是在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间,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中间位置,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之间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自然辨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来进行研究的,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另立门户。另一方面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是以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科学技术的发展去直接研究自然界,同时自然辩证法也不可能更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去代替科学技术的具体研究。

※3. 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

自然哲学大都使用直观、猜测、虚构或思辨的方式,因而不能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来揭示

古代自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强将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内容。而自然辩证法并不把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内容,只是对自然科学进行哲学的总结。

旧自然哲学只着眼于认识自然,而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认识自然,而且要研究改造自然,旧自然哲学仅从纯自然的角度去研究,而自然辩证法则把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起来。(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然界的整体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和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有共同之处)

4. 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西

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作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5、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

科学技术将获得惊人的进步,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科学材料,也必然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提出许多须要在哲学认识方面层次上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地活动领域,提高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这就清楚说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地巨大干涉能力,已达到空前的尖锐程度。若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

二、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

1)、提倡学习和研究自然辨证法,就是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的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这样使得我们更好的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办功倍,少走弯路。

2)、自然辨证法德学习和研究,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自然辨证法概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学生的整理素质,有助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培养。

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1)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事实和科学成果。自然辩证法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吸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纽带的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必将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的过程,就是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而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实践证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是识别和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错误思潮,特别是识别和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思想武器。

第一篇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性的质

伽利略认为只有形状、大小、数目、时间、位置运动等可量化处理的性质,才是物体的真实性质,属于“第一性的质”,而颜色、味道、声音、气味等第二性的质,只有物体在人体感官中的效应,具有主观性,与第一性的质迥然不同。

2、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3. 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则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在目前,它主要包括:其一,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指生态环境;其二,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新材料、新工具、人工建筑、人工智能机器等。

4、可持续发展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

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二、重要问题

1. 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

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共同特征:

1、对自然界与超自然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

任何神话和宗教,既承认存在一个客观的自然界,人和社会被包括在其中;同时又主张存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它由各种神和鬼魂及其居住的地方组成。

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

人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而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宗教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再变幻莫测: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给出了世界各个部分不可抗拒的运行秩序,这些秩序表现为命运。

3、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

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在神话和原始宗教中,自然界被当成是由神、人和万物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这样,我们得到了人类关于自然最初的观念:自然是包括人、神在内的活的、充满灵魂的有机整体。这个世界的运行是有序的,人可以通过与神的交流获得控制自然的神力。

2. 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以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为主要标志的。日心说的创立,恢复了地球的普通行星的本来面目,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哲学意义上,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观念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神学关于上帝创世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革命。

3. 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

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2)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3)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4)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结合绪论二3、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自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有如下的自然科学背景:

(1) 发展演化思想的确立。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55年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可惜康德的看法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康德之后,拉普拉斯用完善的数学描述解释了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并重新提出星云假说。地质学家对地球的形成有水成派和火成派之争,对地貌变化有渐变论和灾变论之争。17世纪,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人们对生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微观结构领域。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中,首先提出“进化论”一词,认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并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来解释生物的进化。之后,达尔文根据前人的研究,于1859

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包括变异和遗传、生存竞争和选择的内容。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2) 普遍联系观点的确立。19世纪,物理学的两次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定律的建立)和生物学上两次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生产实践的产物,它的发现,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为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电磁转化定律的建立,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又一次伟大综合(1786年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发现了电流,1800年付打制成第一个化学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1820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中,对前人和自己的工作进行概括,给出了今天被称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而且提出电磁波概念。);近代化学从三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1) 科学原子论的提出,揭示一切化学过程在本质上的统一(2)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3) 人工合成尿素的发现,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即认为有机物只能由生命体产生、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说明了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

在这些自然科学成就面前,使机械自然观得以确立的那些前提条件,变得土崩瓦解了,而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也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瓦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

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概括起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自然观的特点。(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括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3) 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6.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主体的人以自己所创造的工具、语言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人与自然的最基本关系—对象性关系。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人区别于动物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所在。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提升,显示了人不同于其他自然界存在物的特征:第一,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自然对象。第二,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构建自然对象。第三,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评价自然对象,无论是选择还是建构,都离不开评价。

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中介。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与自然地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表现为:第一,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第二,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其面貌。

7.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P106 (要有自己的观点)

人体需要一种人与自然地新型关系,即在生态自然观下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与传

统中把自然观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地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它反对不加区别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对技术具有明确的价值选择,即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人的生活和价值的意义,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

8.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结合自己的专业,谈感受)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不断地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人类就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出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地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它们被看成是影响和决定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

上述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全人类面前。

(2) 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首先,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势必带来自然平衡的改变。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是观念上的更新,这是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和社会之间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9.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根据这个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其发展中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它们主要包括:(1) 公平性原则,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内公平;二是代际公平。(2)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不能超过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3) 共同性原则(4) 自然资源价值性原则(5) 公众性原则(6) 法制性原则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健康;消除贫困;改善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止砍伐森林;防沙治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化等等。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和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重视科学和技术界;加强农民的作用等等。第四部分,实施手段。包括财政资源;环境安全和无害化技术的转让;合作和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决策用的信息等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1994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借鉴国际社会在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最大新意,是其综合决策的原则,这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行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和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注意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还重视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把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呼吁人们从现在起就要有资源危机感。《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充分注意到了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战略和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注:6 、7、8、9、10合起考试一道论述题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1. 科学和伪科学

科学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四大特征: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经验性。

伪科学是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它原本是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凡是不具备科学的四个特征的就是非科学。

2. 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基本特征:1、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重属性;2、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3、是直接的生产力。

3.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指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指整个科学界;二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4. 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它同学派的共同点是,都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之处是,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5. 范式(托马斯·库恩)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6.技术创新

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导致发明实现的全过程,它包括从最初的发现,直至最后的商业上的成功以及新技术的扩散。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二、重要问题

1. 技术的基本特征

技术具有下列特征:

(1)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的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2) 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是紧密结合的。(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2. 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主体结构,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这三个主体结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结构中,正日益突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为: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而且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首先,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其次,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等等,

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注:3、4可能结合考)

3. 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曾考过)

4个方面:(1) 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2) 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3) 不谋私利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4)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的怀疑现存的事物。(5)科学创新意识。

4.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共同体在社会运行中,还会出现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现象,即科学上优势积累效应。当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做出同一科学发现时,当两人以上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同一课题时,也就是说,在做出大体相同的成就的科学家当中,以往名气大的科学家往往容易得到更多的承认,其结果是“福”的科学家越“福”。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知名度较低端的科学家获得的研究成果,或是不容易获得承认,或是被推迟承认,甚至被权威拒之门外。“马太效应”同分层结构一样,是科学共同体的特定社会运行机制必然引起的现象,它在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并通过他们的声望提高科学共同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所反映的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矛盾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当采取必要地制度和方法加以调节。5. 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

自然科学作为一门相互独立的系统,它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综合作用。其内部矛盾主要有实验与理论的矛盾、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争论,各门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共同构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范式、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扩展,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科学范式和理论框架的突破、崭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横向方面看,科学发展的形式还表现为通过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使科学日益走向多样化和整体化。科学经历着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过程。这两种过程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分化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化的结果;分化之中有综合,综合之中有分化;分化与综合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没有分化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也没有分化。科学的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矛盾运动,本质上正是科学不断向广度扩展又向深度深入的发展过程。

6. 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曾考过)

波谱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如下模式: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评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7. 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引起这种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往往来源于经济或其他社会需求使原有的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不再能与之适应,从而引起新的技术目的的设定。

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技术发展的特征同科学类似,既有连续性的一面,又有间断性的一面。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表现为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技术发展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

技术的渐进形式是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性改良,包括一般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等,可总称为技术革新。技术的跃进形式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对于具体的技术系统,由于技术原理性发展所引起的技术进步,也可称为该系统的“技术革命”。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

(1) 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上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它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B、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

C、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的作用。

(2) 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就我国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确看待脑力劳动和科技人才,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使现代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活动,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1) 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从技术创新的发展来看,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以前面的创新成果为基础,呈现出创新的连续性。(2) 技术创新具有跳跃性,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新技术的原理相对于旧技术原理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使技术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3) 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实验性质,其中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了高风险性。(4) 技术创新具有资产性(5) 技术创新具有高效性。

从创新的发展看,可把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产品创新,二是过程即工艺创新。按照技术量变化的大小,又可把产品创新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

10. 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而且是产业和产业结构

创新、进步的重要基础。

科技进步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由于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形成了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促进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2) 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大变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改造原有的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质量,甚至创造出全新的铲平。(3) 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基本的。(4) 科技进步使产业机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对推动科技进步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12、“增长的极限”还是“无极限的增长”?

1972年,“罗马俱乐部”以美国学者米都斯为首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这份报告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增长、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五种因素的定量研究发现,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按指数增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倍增,会变得非常巨大。但人类所处的地球则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必然会导致“增长的极限”。

1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时有目共睹的。但是,科学技术如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绝不是不包含矛盾的单纯的东西,它同样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燃煤技术确实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但也造成了大气污染;又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了产品质量,起了重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却造成农产平和土壤被污染,使人畜受害,使农田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科学技术产生负作用的根源:1)人的认识方面的根源;2)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源;3)社会根源14.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论述)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大科学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协调,就是在大系统内,通过控制、调节,使各局部小系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全局最优化。科技、经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科技、经济、社会又各自分别为小系统。只有从大系统整体出发,对科技、经济、社会进行控制、调节,使之配合默契、互相促进,才能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优化,从而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很难找到统一的模式。但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应当遵循、具备一定的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

(1) 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a目的性原则。要以实现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为目的。b超前性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超前性。c协同性原则。建立合理的科技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并使三个结构之间形成畅通的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三者协调发展。

(2) 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a要有一个科学、民主和权力相结合的领导决策结构,作为集中协调的中心。b要营造一个适

合协调发展的社会“软”环境。c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能否做到协调发展的基础d要求广大科学工作者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协调发展的问题和优势,在现实条件下,实事求是是循序渐进地区努力解决好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科学技术系统内部建立恰当的运行机制

2)解决好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3)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

4)形成一个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1.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亦即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行为方式。

2.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述,如观测仪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3.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就是抽出和排除事物非本质的次要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科学抽象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在思维中的加工过程,是透过现象提取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科学的认识和深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5.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专指是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指人们在依据一定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思考时,不受已有经验、知识和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灵活地进行发散性和收敛性等探索以寻求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

6.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科学事实和原理,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三大要素:命题、理论陈述和推理出预言和预见。

7. 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如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物质经济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8.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

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二、重要问题

1. 科学认识的涵义和特点

科学认识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动态的角度看,科学认识是指人类总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自然物质对象的能动反映;从静态角度看,科学认识是相对于常识性认识而言的。常识性认识是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对世界的习惯性理解,是经验的总结,而科学认识则指对对象的认识超越了感性经验层次,达到了对事物内部本质或规律的理解,并被试验证明为正确的、具有科学性的结论。

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创造性等特点。

科学认识的实证性是指它能提供确定的、简洁明了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科学认识的深刻性是指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探讨,而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透过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出自然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科学认识的创造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事物创造出比自然事物更复杂的或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事物。

2. 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问题作为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1) 从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2) 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3) 从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4) 从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产生科学问题。(5) 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同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

3. 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

(1) 科研选题的意义:

所谓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研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他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a 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是有战略意义的。b 科研选题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c 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和“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总之,事实证明,无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若想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除了人员素质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外,选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2)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a 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b 创造性原则。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便是创造。创造必然要求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因此,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从选题开始就要十分注重创新,具体说来,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

c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将选题置于时代和当时的科技背景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即要持之有故,选之有理。

d 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e 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经济效益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到本课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其二,在选题时要预测此课题完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原则就是要考虑本课题完成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如与现行的文化传统、哲学观念、伦理价值是否冲突等等。

选题的各个原则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目的,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依据,创造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价值,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条件。其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在选题时必须综合运用。

(3)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a调研、分析和发现问题。b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c评议和确定课题。d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4. 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

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三个条件:(1) 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2) 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3) 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5. 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假说具有的特点为:科学性,假定性和多样性(或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作用:(1) 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 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3) 各种假说并存,有利于学术繁荣,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

▲建立科学假说必须遵循的原则:(1) 不悖原则。一般说,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2) 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还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3) 可验证性原则。假说科学性的前提是可验证性。提出假说必须能接受观察和实验加以检验,才能判定它的真伪。不可检验的假说,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假说。

(4) 简单性原则。假说的结构必须简单明确,尽可能由少数几个原理或基本假说来解释一定领域内所有的已知事实。

6. 数(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数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1) 抽象性。任何科学及人类思维都具有抽象性,但数学要比其他理论更抽象。(2) 精确性。精确性主要指的是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3) 普遍性。数学方法适用于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的一切领域,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2)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3)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逻辑推理工具。

7. 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

在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和处理客观对象时,必须首先把握住以下原则:(1) 整体性原则。该原则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性关系来考虑(2) 动态原则。动态原则是指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即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状态(3) 最优性原则,亦称整体化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是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中择优,本着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精神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运用博弈法、线性规划等方法,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4) 模型化原则。人们在使用系统方法时,需要将真实系统模型化,把真实系统抽象为模型。

8. 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技术评估的标准有两条:技术的合理性和社会的合意性。判断技术的优劣,首先是看该项技

术能否满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则,以追求最优化为目标。技术产出的合理性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提高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即扩大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二是实现实际的技术进步,即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的经济过程。

技术的社会合意性是指的是技术的可行性增加并不一定是技术进步。有时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需要理智地放弃某些技术上可行的,甚至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技术变革,以适应技术的社会文化总体效益。

9. 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原则

(1) 惯性原则。所谓技术发展的“惯性”,指的是技术发展的承先启后的延续性。(2) 类推原则。若两类不同性质的技术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似性,则在实际预测中以此为基础,把已发生的技术的发展过程类推到尚未发生的技术系统上,就可以对被预测技术系统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3) 相关性原则。任何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系统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寻找到这种相关性,利用它建立起函数关系或模型关系,就可以由已知的相关情形去对被预测技术的性质和未来状况预测。(4) 统计性原则。大量偶然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性,这便是统计规律。

10. 技术方法的特点

(1)技术方法在工作进程、程序上的独特性。(2) 注重从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

一考虑。(3) 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性。(4) 注重时间性的问题,处理好长远和近期的关系。

(5) 技术方法应用注重于可行性分析。上一届8、9、10三选一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让世人意识到DDT以及其它化学农药致命的影响。卡森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时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都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大气方面,酸雨、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出现的重度灰霾天气更是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本质上,它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4.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

2018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笔者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眼光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众所周知,哲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曾经在历史上视为一个统一的东西。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是一身二任。到了近代,一方面,自然哲学仍然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直至黑格尔,他的自然哲学也不仅有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同时又力图回答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具体问题。近代的一些科学家也把自然科学看作是从属于哲学的,牛顿把他的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十九世纪的人们把望远镜、天平、经纬仪等叫“哲学仪器”。直至今日,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人还被称为“哲学博士”等等。另一方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近代自然科学不再是对自然事物的整体直观和对自然奥秘的思辩猜测,而是以分门别类地考察各自然领域为内容的实践知识。首先分化出来的是力学、光学、化学;之后,热学、电学、生理学等也分化出来;各门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出现,是更加专门化的表现。现代自然科学中边缘科学的大量产生也是自然科学分化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知识。 以自然辩证法中的物质观为例: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提出:“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坚硬不可分割的极小的粒子——原子组成”。后来,不少人接受了这一思想,如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伽利略、牛顿、伯努利等人都曾作过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简单的始原粒子所构成的论述。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假设,把原子论的思想和化学、物理的实现事实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原子论。此后,法国的迈耶尔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分别成功地提出元素周期律,确定元素的性质是原子量的周期函数。由于实验证实了元素周期正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力的支持。本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应当导致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但是,诸如:“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后质点?”、“各种元素都是最简单的物质,各种元素不可能相互转化”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道尔顿就断言:“化学元素的原子是不可改变的”; 门捷列夫也说:“我们应当消除任何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的痕迹”。 面对着上述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观点,作为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凭着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敏锐的哲学思想,在1867年6月16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仅仅是物质结构的无穷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1885年,恩格斯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姓名:徐小剑学号:M060111109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在1875 到1876 年间, 恩格斯撰写了著名的论文——《自然辩证法导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最重要、最完整的一篇论文,它集中体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通过最近对《自然辩证法导言》的阅读,使我对该门课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必将成为我今后探索科学真理中的指导思想。 一、主用内容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二、总体印象和认识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从自然辩证法看医患关系

安徽中医药大学 自然辩证分析 医护人员被伤害事件 针灸推拿专业 学号:20140158 姓名:陶秀传

自然辩证分析医护人员被伤害事件 摘要:这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医生被砍伤,甚至出现医生被杀的事件。现将从自然辩证法出发,分析医患矛盾的现状、本质以及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医方、患方、其他社会因素方面考虑,提出医生被伤害的解决方法。关键字:医生被伤害,医患矛盾,原因,解决方法 1.医患关系的现在状况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小到辱骂推搡,大到殴打、行凶杀人的事件多见报端。2014年1月24日晚,医院告知董芳泽(患者,女,24岁)有重症抢救病人需要住进其病房,在该病人住进后,董芳泽,于是联系父母。其父母董安庆、袁亚平25日凌晨,在病区护士站与当班护士协商无果情况下,袁亚平使用折叠伞打了护士肩部和腰背部各一下,并走进护士站抓住陈星羽衣领,将其拖出护士站。并与前来制止的医护人员发生强力推搡,该护士被诊断为双下肢瘫痪。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伤医、杀医事件。此事件将医患关系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发布《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指出,2003年至2013年,近10年间共发生导致医生残疾、死亡的恶性暴力伤医事件40起。2012年达到顶峰,共11起。有96%的医院的医务人员遭到了谩骂、威胁。超过六成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王玲玲表示,根据调查,2012年,参与调查的医院中,有96%的医院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8%上升至2012年的64%。根据统计,近10年来发生的40起恶性暴力伤医事件的肇事者以30-50岁男性居多。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怀恨报复医方。这其中也有精神病患者行凶,但不足一成。肇事者中家庭不幸的也占多数。其家庭多有不幸,父母离异、本人离婚、被骗婚、未婚、童年不幸占五成以上。从本人性格与精神状况来看,近四成性格内向、孤僻、偏执,近三成曾有精神病史。如果分析这些人暴力伤医的原因,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检查结果等不满意迁怒医生的占八成以上。只有3起是和医院有医疗纠纷。据了解,此次《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对象包括全国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及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3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08份,有效回收率为52.2%。覆盖30个省份,涉及医院316家,医务人员8267名,患者8204名。① 伤医的原因一般是不满意治疗效果、不满意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沟通不良等。不难想象,这些伤医、杀医者怀疑医生缺失医德,有着满腹牢骚和怨恨,认为自己或家人被逼得走投无路进而采取暴力报复,那么难道医生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所犯或未曾犯过的错误买单么? 2.医生被伤害的本质内容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统一体,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

辩证法2、运动和发展(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辩证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二) 考点名称:运动和发展: 一、【考纲规定的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梳理】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含义: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特殊形式:相对静止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正确理解“相对静止” ①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情形: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③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的;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是的。二者都是错误的。 思考: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2、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运动、变化和发展针对静止的观点来说,是相同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发展是指事物是向前的、向上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发展是运动和变化的运动、变化并不都是发展。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一瞬间的静止。 3、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1)原理: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2)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①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③新旧事物的关系: A、区别:性质不同、前途不同、区分标准不同 B、联系:旧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1)培养创新精神的哲学(辩证法)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马原 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1883年并于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的一部著作,包括两个计划草案,十篇论文,169段札记,共有181部分。书中通过写辩证法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总结了过去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了预测。 在【总计划草案】中,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是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关于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内容的简要叙述: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的无限出现在现实中;天体力学——现在被看作一个过程——力学: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只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物理学——分子运动的相互转化;化学:理论,能量;生物学:达尔文主义,必然性和偶然性。 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正确学习辩证法,科学家就会走入迷途。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碎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现代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随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而迅速崛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达芬奇、布鲁诺、哥白尼、牛顿、临耐、拉瓦锡、达尔文……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最初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加以分析总结。然而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的旋转下去,活着无论如何也旋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为这个僵化的自然观打开了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的。地质学的发展,发现了骨骼化石,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时间,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生物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狭小短促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上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课程考查试卷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课程编号:G209007 课程性质:学位课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领域年级: 上课时间:2018年3 月至2018 年 5 月卷面成绩: 阅卷评语:该同学写作态度端正,积极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论文的写作。论文反映出该同学已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待问题相对全面,综合分析能力较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资料检索及阅读能力。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好,能将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运用到课程论文中,未见明显抄袭现象。课程论文内容基本完整,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总体来看,论文工作量饱满,达到课程目的。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处制

诚信考试承诺书 我是学院专业(领域) 级的研究生。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每位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必然要求。我郑重承诺以下事项: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维护科学诚信。 2.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引证他人研究成果须实事求是。 3.严格遵守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 4.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已加标注。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承诺人: 年月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 摘要:科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风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高科学技术引进了风险,风险阻碍着高科学技术。当然,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高科学技术的,所以理解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众多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高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问题。下面,本文具体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让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技术风险双刃剑发展伦理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isk Abstract: Technology brings convenience, but it also brings risks. There is a certai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introduced risks, and risks have hindered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urse, social progress is inseparable fro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Scien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to mankind, we also have to face the risks brought by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low,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how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ndle well.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risk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ethics 引言 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火热的科技创新时代。许多人因此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与迷信,以为人定胜天,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个建立在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的时代,在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正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和层次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规范标准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以我的学习经历讨论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使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为药学研究生的我们,要想在学科基础上开发出对人类疾病更有效的药物,就要充分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发挥我们药学工作者最大的潜能。例如在研究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知道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而行,而自然辩证法也只有在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处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认识事物上指导有效。在做科学研究工程中我们要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未知的现实的联系,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药材的药效,首先我们要从外观上辨别其归属于哪一种属,根据其种属特性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了解其特性,通过普遍规律认识特殊规律,方便建立方法学研究其药效,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药物的性质来联系其相似药物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我们明白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科学研究,这便是自然辩证法的所起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发表时间:2011-10-08T10:53:13.69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孙龙 [导读]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 ◎孙龙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47-01 摘要: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有其指导性思想,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以污淤泥研究中含有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为例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学研究;自然辨证;马克思主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批判吸取了前人思想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辩证法,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二、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恩格斯指出:“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为发生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似物,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之所以对自然科学研究起促进作用,其基本原因在于,自然界本身是按照客观辩证法运动发展的,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对自然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按照认识的辩证法来进行的,而辩证法的规律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规律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可以逐步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的规律。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必须联系历史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一个同科学家发展水平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就没有失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少与好坏,去判断哲学对科学是否有指导作用。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关于自然界的一些看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自然科学所描绘的自然图像的进一步普遍化,从而形成一定的自然哲学思想的过程。科学工作者对方法的推敲、对理论的描绘、对观点看法的领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所以说,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污淤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研究污淤泥的辩证分析。 1.系统分析法。 污淤泥科学的发展进步应以系统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塑造了污淤泥科学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要求对污淤泥的研究应把“污淤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处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追求其发展过程中“综合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空间分布与时问过程的统一,福利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的统一”。 2.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可以把总系统拆分为分系统和子系统,把分系统和子系统合并成总系统,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从分系统和子系统的特征归纳出总系统的性质和特征,从总系统的特征演绎出分系统和子系统的性质和特征。具体到污淤泥科学研究中去:污泥的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所以可以先把污泥的处理分成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等。分别对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现分别研究,然后再从所有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归纳出一种最适合的方法。现行的污水处理厂从这些方法中选出的方法就是: 生化处理→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对于污泥的处置,现行的污泥处理方法大体有填海、填埋、焚烧和土地利用。先分别对这些方法分析,最终选择出一种可行的处置路线。 污泥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污泥既可单独填埋也可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一起填埋。这种处置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污泥又不需要高度脱水,适应性强。填埋场一般为废弃的矿坑或天然的低洼地。但是污泥填埋也存在一些问题,尤指填埋渗滤液和气体的形成。渗滤液是一种被严重污染的液体,如果填埋场选址或运行不当,这种液体就会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环境。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若不采取适当措施会引起爆炸和燃烧。另外,适合污泥填埋的场所也因城市污泥的大量产出而越来越有限,这也限制了该法的进一步发展。 污泥土地直接利用因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有机部分可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是把污泥应用于农田、菜地、果园、草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可减少污泥带来的负面效应。 湿污泥干化后再直接焚烧应用得较为普遍,没有经过干化的污泥直接进行焚烧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在能耗上也是极不经济的。以焚烧为核心的污泥处理方法是最彻底的污泥处理方法,它能使有机物全部碳化,杀死病原体,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体积;但是其缺点在于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