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3–3溶液的渗透压

113–3溶液的渗透压

113–3溶液的渗透压
113–3溶液的渗透压

113–3?溶液的滲透壓

一、單選題(每題5分,共40分)

*( D) 1. 眼睛浸入純水常有刺痛感,這現象與下列何種作用有著密切的關聯?(A)乳化(B)酸鹼中和(C)凝聚(D)滲透(E)擴散。

*( A) 2. 含不揮發、非電解質溶質之溶液,在定溫下,其滲透壓π與體積莫耳濃度C 之關係圖,下列何者正確?

(A)

(E)

*( E) 3. 含氧血紅素的分子量高達數千,下列哪一個測定法最適合於此物分子量的測定?(A)蒸氣壓下降(B)蒸氣密度法(C)沸點上升(D)凝固點下降(E)

滲透壓。

( B) 4. 下列何種方法較不能用於水的純化?(A)蒸餾法(B)電解法(C)離子交換法(D)逆滲透法(E)凝析。

*( D) 5. 在U形管之中央置入一半透膜(只允許水分子通過),兩側各裝入等體積的

0.1M葡萄糖(甲)、0.2M蔗糖溶液(乙)。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甲的滲透壓較乙大(B)水分子僅由甲穿透至乙(C)水分子的穿透速率:乙>

甲(D)平衡時,乙的液面會上升(E)平衡時,甲的濃度為0.20 M。

*( C) 6. 人體血液的滲透壓在37℃時約為7.5atm。則人體血液的濃度,約相當於多少M 葡萄糖溶液?(A)0.40(B)0.35(C)0.30(D)0.20(E)0.050。

*( E) 7. 承上題,將下列溶液注入血管後,何者可能會造成紅血球脹裂而形成「溶血」現象?(A)0.50 M葡萄糖溶液(B)0.50 M維生素C溶液(C)0.40 M葡萄糖溶

液(D)0.30 M維生素C溶液(E)0.20 M葡萄糖溶液。

*( A) 8. 玻尿酸的吸水性極佳,1 g的玻尿酸可以吸收約500 g的水,其保溼效果遠優於膠原蛋白,故為皮膚的美容聖品。在27℃時,取1 g美容級玻尿酸加水配成

82 mL溶液,測得其滲透壓為3.04 mmHg,則該玻尿酸的分子量約為多少?

(A)75000(B)80000(C)92000(D)98000(E)105000。

二、多選題(每題5分,共15分)

*( BCD ) 1. 下列何種現象與「滲透」有關?(A)寒帶冬季道路積雪,可灑鹽於雪上,使其融化成水(B)灑鹽於蘿蔔上,使其脫水成蘿蔔乾

(C)煮紅豆湯時,糖要最後放,紅豆才易膨鬆(D)藉由根,植物可將土壤

中的水輸送至幾十公尺高(E)使用高壓鍋,可快速煮熟食物。

*( DE ) 2. 在一10 L密閉容器內,放置兩個燒杯:甲杯盛有1%葡萄糖溶液100 g,乙杯盛有0.05 M蔗糖溶液100 g。則在達平衡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蒸氣壓:甲>乙(B)滲透壓:乙>甲(C)溶液的沸點:甲>乙

(D)溶液的凝固點:甲=乙(E)溶液的重量莫耳濃度:甲=乙。

*( AC ) 3. 取0.02 M葡萄糖溶液,加水稀釋為0.01 M。則後來溶液與原溶液性質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稀薄溶液中,體積莫耳濃度與重量莫耳

濃度的數值可視為相等)(A)滲透壓變為1

2

倍(B)蒸氣壓變為

1

2

(C)凝固點變為1

2

倍(D)沸點變為

1

2

倍(E)溶質質量變為

1

2

倍。

三、填充題(每格5分,共25分)

*1. U形管分A、B兩邊,兩邊管徑與形狀相同,中間以半透膜分離,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能通過。若於A中倒入50 mL 2.0 M葡萄糖溶液,則在B中應倒入100mL 1.0 M之蔗糖溶液,才能使平衡後,A、B兩邊液面的高度相同。

*2. 取非揮發性、非電解質溶質50.0 g溶在1000 g的水中形成比重1.05的溶液,經測得其在27.0℃時的滲透壓為2.46 atm,試求:

(1)體積莫耳濃度=0.1M。

(2)溶質分子量=500。

(3)重量莫耳濃度=0.1m。

(4)該溶液的凝固點=-0.186℃。

四、題組(每格5分,共20分)

*1. 如右圖所示,一均勻的長方體容器內,正中間以一半透膜隔離

(只允許水分子進出),甲、乙兩區之底面積均為1.0 cm2。問:

(1)在27℃時,2.0×10-4M葡萄糖溶液的滲透壓為

3.7mmHg。

(2)在甲區注入10 mL純水,在乙區加入10mL之2.0×10-4M葡萄糖溶液,則必須在

乙區上方施壓 4.9×10-3atm,才能使甲、乙兩區之液面等高。

(3)承(2)題,在乙區應注入14.9mL之2.0×10-4M葡萄糖溶液,才能使純水的液

面保持原來的高度?(假設葡萄糖水及純水密度皆為1.0 g/mL,1 atm等於1.00×103 cm水柱高)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 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17、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18、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1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叫胶体渗透压) 21、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的速度很慢,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3、红细胞沉降率:将经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一沉降玻璃管(分血计)中垂直静置,测定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以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4、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26、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7、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FXII首先被激活,进而有序地激活一系列

渗透压与张力

在液体治疗中,液体的渗透压与张力是很重要的概念,是我们了解、认识液体特点的基础 一.定义 1.液体渗透压(Fluid osmolality):当两种不同浓度溶液用一种理想的半透膜隔开时,则溶剂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这种溶剂渗透的力,通常称为渗透压,可简单理解为溶质分子对溶剂分子产生的吸引力,反映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液体渗透压的计算 摩尔浓度(mmol/L)=1000×ρ×A%÷摩尔质量×1000 备注: ρ为溶剂密度(水密度为1); A%为质量百分比浓度; 上式计算结果数值与渗透压(单位mOsm/L)的数值相等 2. 液体张力(Fluid tonicity):指溶液进入到体内后能够维持渗透压的能力,是指溶液中电解质产生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的比值,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数值 液体张力计算:电解质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说明:葡萄糖进入体内后很快被代谢,只剩自由水,渗透液压就消失了。因此说葡萄糖溶液是无张力的 3. 等渗液(iso-osmotic solution):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或相似的溶液 是一个物理化学观念 4. 等张液(isotonic solution) 与红细胞张力相等或相似的溶液 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在等张液中红细胞既不肿胀也不皱缩,维持原有形态 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的溶质形成的等渗溶液 二.一些治疗液体的渗透压与张力 液体渗透压(mOsm/L)张力 0.45%氯化钠154 1/2 5%葡萄糖252 0 0.9%氯化钠308 1 复方氯化钠305 1 乳酸钠林格273 1 5%葡萄糖0.9%氯化钠560 1 2.5%葡萄糖0.45%氯化钠280 1/2 2.5%葡萄糖1/2张林格278.5 1/2 2.5%葡萄糖1/2张乳酸林格262.5 1/2 10%葡萄糖504 0 3%氯化钠1026 3.4 5%碳酸氢钠1190 4 说明:5%葡萄糖液中的葡萄糖是水合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H2O ;分子量为198)。如是无水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分子量为180),渗透压是278(mOsm/L) 三.根据渗透压与张力将液体分类 1. 根据渗透压 低渗液:0.45%氯化钠,5%葡萄糖 等渗液:0.9%氯化钠,复方氯化钠,乳酸林格液 高渗液:10-50%葡萄糖,3-7%氯化钠,5%葡萄糖0.9%氯化钠,5%碳酸氢钠

溶液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血浆渗透压大约为300mmol/L.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1,晶体渗透压是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0%。主要来自钠和氯离子。 2,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组成,由于血浆中的蛋白质较少,所以形成渗透压小。其中白蛋白占胶体渗透压的75%-80% 血液渗透压对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护正常的血浆容量起重要的作用。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 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 血浆胶体渗透压(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在医疗工作中,不仅大量补液时要注意溶液的渗透压,就是小剂量注射时,也要考虑注射液的渗透压。但临床上也有用高渗溶液的,如渗透压比血浆高10倍的2.78mol·L-1葡萄糖溶液。因对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如用等渗溶液,注射液体积太大,所需注射时间太长,反而不易收效。需要注意,用高渗溶液作静脉注射时,用量不能太大,注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渗引起红细胞皱缩。当高渗溶液缓缓注入体内时,可被大量体液稀释成等渗溶液。对于剂量较小浓度较稀的溶液,大多是将剂量较小的药物溶于水中,并添加氯化钠、葡萄糖等调制成等溶液,亦可直接将药物溶于生理盐水或0.278mol·L-1葡萄糖溶液中使用,以免引起红细胞破裂。 渗透压是调节细胞内外体液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高低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若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有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血浆渗透压偏低可能是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所以平时饮食应注意多摄取营养,不可偏食厌食。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电解质 血浆渗透压(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补液方法和计算

补液方法和计算 1. 补钠计算器 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96 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 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单位换算: 钠:mEq/L×2.299=mg/dlmg/dl×0.435=mEq/L mEq/L×1/化合价=mmol/L 氯化钠:g×17=mmol或mEq,(mmol)×0.0585=g/L 2.补液计算器 (1)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血Na+mmol/L 低渗性脱水>130 等渗性脱水130~150 高渗性脱水>150 。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 输液量=正常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休克早期800~1200ml/(m2?d); 体克晚期1000~1400ml(m2?d); 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

补液原则

补液的原则 (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 (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 一:基础问题: 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5% 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 G S 100ml + 10%氯化钠6ml +5% 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3.5)÷116=1 ,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其他类型的配比,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了:现在想配500ml的1/2张溶液,可以用500÷20=25ml 10%氯化钠,即5% G S 500ml +10%氯化钠25ml=1/2张。如想配1.4% S B ,只要把你想要用的5% SB量稀释三倍即可,如现在想给一患儿用5% SB 20ml 配成1.4%,那就是5% GS 60ml+5% SB 20ml =1.4%的等张液。临床配比时要考虑机体自身的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所以不必苛求精确。 二:液体疗法用于脱水要注意的问题 液体疗法多用于脱水,儿科的特点就是小儿易脱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液体疗法就是针对脱水而言的。脱水分轻中重,有等渗,低渗,高渗之别。具体标准书中都有,这里只是明确实际中10个问题。 1. 判断脱水以及其程度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是体重减少的程度。脱水性质依靠的是血钠。 2. 儿科查看脱水:精神、囟门、眼眶、眼泪、口干程度、口腔津液、尿量、皮肤粘膜情况、呼吸心率。这些是重点对象。 3. 不要把肥胖儿的脱水程度估计过轻,也不要把营养不良的病儿估计过重。 4. 低渗脱水,血钠<120mmol/L,不论原因,均要迅速提高血钠水平,常用3%氯化钠,12ml/kg 可提高血钠10 mmol/L

渗透压的计算

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mosm/L,计算时取平 均值300mosm/L)相比所得的比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 个数值。 溶液渗透压=(百分比浓度×10×1000×每个分子所能离解的离子数)/分子量。 如0.9%NaCl溶液渗透压=(0.9×10×1000×2)/58.5=308mOsm/L(794.2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1,故该溶液张力为1 张。 又如5%NaHCO3 溶液渗透压=(5×10×1000×2)/84=1190.4mOsm/L(3069.7 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4,故该溶液张力为4 张。 对以上复杂的计算过程,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记住张力是物质浓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换算自然亦遵循稀释定律:C1×V1=C2×V2。 下面列出课本上已标明相应张力的几种常用溶液:10%(NaCl)11 张(临床上 可按10 张计算) 0.9%(NaCl)1 张 5%(NaHCO3)4 张 10%(KCl)9 张 10%(GS)0 张(无张力,相当于水) 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就是用以上几种溶液配制成其它所需的液体进行治疗,只需记住此几种溶液的张力,便可灵活自如地进行配制与计算所需溶液及张力;而不必去研究为什么10%NaCl张力是10 张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 4、举例说明混合溶液张力的计算 例1、10%NaCl(10ml)+10%GS(90ml),请问该组溶液张力。 同学们很快能够根据C1×V1=C2×V2 列出算式:10×10=X×100,X=1 张 例2、10%NaCl(20ml)+5%NaHCO3(25ml)+10%GS(255ml), 请问该组溶液张力。 10×20+4×25=X×300, X=1 张。

第二章 溶液

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讨论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渗透压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在蔗糖浓溶液上小心加入一层清水,水分子即从上层渗入下层,蔗糖分子也由下层涌入上层,直到蔗糖溶液的浓度均匀为止。一种物质的粒子自发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称为扩散。 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图1-2甲),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图1-2乙),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渗透(osmosis)的现象是指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由纯溶剂(或较稀溶液)一方向溶液(或较浓溶液)一方扩散使溶液变稀的现象。{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渗透性(permeability)是泛指分子或离子透过隔离的膜的性质。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还有晾干的猪膀胱,肠衣,新鲜的萝卜皮或各种植物果实的外皮等。人工制造的火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上述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不等,水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或稀溶液)进入蔗糖溶液的数目,要比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在同一时间内进入纯水(或稀溶液)的数目多,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图1-2是渗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入表示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度,v出表示膜内水分子透出到膜外的速度。甲表示渗透刚开始,乙表示渗透不断进行,管内液面不断上升。但是液面的上升不是无止境的,而是达到某一高度时便不再上升(图1-2丙),此时,v入=v出,渗透达到平衡状态即渗透平衡。阻止纯溶剂向溶液中渗透,在溶液液面上所施加的压力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如果被半透膜隔开的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这时液柱产生的静液压,既不是浓溶液的渗透压,也不是稀溶液的渗透压,而是这两种溶液渗透压之差。 渗透压的单位用Pa或kPa表示。 渗透压是溶液的一个重要性质,凡是溶液都有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 若用半透膜将纯水与水溶液隔开,在溶液的液面上施加一大于该溶液渗透压力的外压,溶液中的水分子将透过半透膜向纯水渗透。这种渗透逆向进行的过程称为反向渗透。应用反渗透原理,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或用于废水处理。

溶液的渗透压 教案

第二节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渗透现象示意图 (一)渗透现象 如上图装置所示:一段时间之后便可看到长颈漏斗内液面慢慢升高,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这说明水能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而使漏斗内液面上升,即溶剂透过半透膜由纯溶剂(稀溶液)→溶液(浓溶液)的现象。 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二)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 膜两侧单位体积内纯水中水分子数目多于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目,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目要比从蔗糖溶液中进入纯水的数目多,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 (三)渗透平衡 随着渗透作用的进行,管内溶液的液面逐渐升高,内外液面产生液面差,管内液柱的压强使纯水中的水分子进入蔗糖溶液的速度逐渐减慢。当管中的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分子向两个方向渗透的速度相等,体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渗透平衡。这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渗透现象不再进行。此时管内液柱产生的压强即为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四)渗透压 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恰能阻止渗透现象继续发生,而达

到动态平衡的压力,称为渗透压。 二、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实验证明,一定温度下,稀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只与溶质的颗粒总数成正比,而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无关。 例如:比较0.3mol/L 葡萄糖溶液与 0.2mol/LNaCl溶液渗透压的大小。 因为NaCl溶液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溶液中粒子总浓度为0.4mol/L,而葡萄糖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总浓度为0.3mol/L,所以0.2mol/L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0.3mol/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 三、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在相同温度下,渗透压相等的两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对于渗透压不同的两种溶液,渗透压相对高的溶液叫做高渗溶液,渗透压相对低的溶液叫做低渗溶液。 医学上的等渗、低渗、高渗溶液是以血浆总渗透压为标准。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m mol/L范围内的溶液为等渗溶液、低于280 m mol/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 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 0.154 mol/L NaCL溶液,(生理盐水) 0.278 mol/L葡萄糖溶液, 0.149 mol/L 碳酸氢钠溶液 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必须使用与血浆等渗的溶液(如生理盐水)。 四、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红细胞分别放入三种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所产生的现象: 将红细胞放到0.068 mol/L 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逐渐膨胀,最后破裂。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血。如将红细胞放到0.256 mol/L 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逐渐皱缩,这种现象称为胞浆分离.如将红细胞放到生理盐水中,在显微镜下看到红细胞维持原状。 但临床上为了治疗的需要也常用到高渗溶液,如:对于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常用2. 78 mol/L葡萄糖溶液。需要注意,用高渗溶液作静脉注射时,用量不能太大,注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渗引起红细胞皱缩。

小儿补液张力计算

小儿补液张力计算 “溶液张力计算与配制” 液体疗法是儿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临床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液体张力计算与配制则是液体疗法的基础,如对此不理解、不掌握,则将难以学习和运用液体疗法。现有多种教材对液体张力的计算与配制,阐述均较为复杂而含糊,教师按教材授课,学生按课本学习,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难于理解与掌握。通过五个步骤,即使所有学生很快便能理解与掌握。过程如下: 1、首先出一道简单的数学算术题 例1、将10%NaCl10ml稀释至100ml,请问稀释后溶液百分比浓度。学生很快便能列出算式: 10%×10=X×100,X=1%。 稀释定律:稀释前浓度×稀释前体积=稀释后浓度×稀释后体积。即:C1×V1=C2×V1。并且强调但凡涉及物质浓度的换算,均遵循此定律。 2、问题: 能够用来表达物质浓度的有( )A.百分比浓度B.摩尔浓度C.张力 张力亦是物质浓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3、阐述溶液张力的概念及计算 张力是指溶液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的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判断某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mosm/L,计算时取平均值300mosm/L)相比所得的比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个数值。 溶液渗透压=(百分比浓度×10×1000×每个分子所能离解的离子数)/分子量。如0.9%NaCl溶液渗透压=(0.9×10×1000×2)/58.5=308mOsm/L(794.2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1,故该溶液张力为1张。 又如5%NaHCO3溶液渗透压=(5×10×1000×2)/84=1190.4mOsm/L(3069.7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4,故该溶液张力为4张。 对以上复杂的计算过程,不要求掌握,但要记住张力是物质浓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换算自然亦遵循稀释定律:C1×V1=C2×V2。

渗透压

2.4.4 溶液的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1.溶液的渗透现象 当我们用一种仅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把一种溶液和它的纯溶剂分隔开时,纯溶剂将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液中从而使其稀释,这种现象称渗透。实际上,溶剂是同时沿着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由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比溶液的蒸气压大,所以纯溶剂向溶液的渗透速率要比向相反方向的渗透速率大。 若将一半透膜紧扎在漏斗的口上,将漏斗内充人浓糖水并倒置在一杯水中。由于渗透作用,水将扩散进入糖水溶液,因而溶液体积渐渐增大,垂直的管子中液面上升。随着液柱的升高,压力增大,从而使漏斗中糖水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度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液柱不再升高,体系达到平衡。如图2-2。若在管口上方加一外压,使得糖水的液面保持不变。所外加的阻止液面上升的最小压力叫作该糖水的渗透压。与拉乌尔发现溶液蒸气压与纯溶液蒸气压之间关系的同一年,Van't Hoff发现了稀溶液的渗透压(π)服从如下方程: 式中π——渗透压,kPa; R——气体常数(R=8.314 kPa·L·mol-1·K-1); c——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mol·L-1; T——绝对温度,K。 值得注意的是,从形式上看,溶液的渗透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十分相似,但两种压力(π和p)产生的原因和测定方法完全不同。渗透压(π)只有在半透膜两侧分别存在溶液和溶剂(或两边浓度不同的溶液)时才能表现出来。

关于渗透现象的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但生命的存在与渗透平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渗透现象很早就引起生物学家的注意。动植物由无数细胞所组成的,细胞膜均具有奥妙的半透膜功能。细胞膜是一种很容易透水而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的物质的薄膜。例如,若将红血球放进纯水,在显微镜下将会看到水穿过细胞壁而使细胞慢慢肿胀,直至最后胀裂;若将细胞放入浓糖水溶液时,水就向相反方向运动,细胞因此渐渐的萎缩、干瘪。又如,人们在游泳池或河水中游泳时,睁开眼睛,很快就会感到疼痛,这是因为眼睛组织的细胞由于渗透而扩张所引起的;而在海水中游泳,却没有不适之感,这是因为海水的浓度很接近眼睛组织的细胞液浓度。正是因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海水鱼和淡水鱼才不能交换生活环境,否则,将会引起鱼体细胞的肿胀或萎缩而使其难以生存。 除细胞膜外,人体组织内许多膜,如红血球的膜、毛细管壁等也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而人体的体液如血液、细胞液和组织液等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对人体静脉输液或注射时,必须使用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等渗溶液,如临床常用的是0.9%生理食盐水及5%葡萄糖溶液。否则由于渗透将会引起红血球肿胀或萎缩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由于同样的道理,渗透压与植物也是休戚相关的。浸入糖溶液或盐溶液的花卉,将因渗透压的作用而脱水枯萎,若再将它插入纯水,花卉将因水重返细胞又会像原有那样的鲜艳美丽。 值得注意的是,稀溶液的渗透压是相当大的。例如25℃时,0.1mol·L-1溶液的渗透压为: π=cRT=0.1×8.314×298=248(kPa) 这相当于约25米高水柱的压力,可见渗透压是十分可观的。一般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大约可达 2000 kPa。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自然界才有高达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参天大树。 实际工作中常用渗透压法和沸点升高法及凝固点下降法来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由于直接测定渗透压相当困难,因此对一般不挥发的非电解质的测定,常用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法。但对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因为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所以配成溶液的浓度很小,这时用渗透压法有其独特的优点。 例2-3 将血红素1.00 g溶于适量水中,配成100 cm3溶液,此溶液的渗透压为0.366 kPa(20℃时)。求:(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2)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3)此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值。 解:(1)由(2-7)式 (2)设血红素的摩尔质量为M,则 M=6.7×104(g·mol-1)

溶液渗透压

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作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对于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讨论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渗透压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在蔗糖浓溶液上小心加入一层清水,水分子即从上层渗入下层,蔗糖分子也由下层涌入上层,直到蔗糖溶液的浓度均匀止。一种物质的粒子自发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称为扩散。 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图1-2甲),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图1-2乙),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上述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目不等,水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或稀溶液)进入蔗糖溶液的数目,要比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在同一时间内进入纯水(或稀溶液)的数目,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图1-2是渗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入表示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度,v出表示膜内水分子透出到膜外的速度。甲表示渗透刚开始,乙表示渗透不断进行,管内液面不断上升。但是液面的上升不是无止境的,而是达到某一高度时便不再上升(图1-2丙),此时,v入=v出,渗透达到平衡状态即渗透平衡。阻止纯溶剂向溶液中渗透,在溶液液面上所施加的压力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如果被半透膜隔开的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液柱产生的静液压,既不是浓溶液的渗透压,也不是稀溶液的渗透压,而是这两种溶液渗透压之差。 渗透压的单位用Pa或kPa表示。 渗透压是溶液的一个重要性质,凡是溶液都有渗透压。渗透压的小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疾病概述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HNDC)又称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Ⅱ型)轻症糖尿病及少数幼年(Ⅰ型)病者。男女发病率相似。此组病人糖尿病大多较轻,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无酮症史,不需胰岛素治疗,可治以饮食或口服药等,或出现于从未确诊糖尿病者。是由于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再加上各种诱因,致使血糖明显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体内大量水分丢失;同时老年人身体代偿功能不足,中枢对缺水感知减退,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血糖、血钠、渗透压进一步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严重脱水,出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发病诱因 ?1 药物因素口服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 ?2 水分补充不足及失水过多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灼伤,颅压增高脱水治疗,降温疗法,急性胰腺炎,各种严重呕吐、腹泻等疾患引起严重失水。?3 摄糖过多高浓度葡萄糖治疗引起失水过多血糖过高。 ?4 应激状态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有时,上述诱因可以同时存在。 临床症状及体征 前驱期 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进入昏迷前的一段过程,即为前驱期。患者发病较慢,发病前数天常有糖尿病病症加重的临床表现,呈烦渴、多饮、多尿、无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引起这些症状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渗透性利尿失水所致。典型期 如前驱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由于严重的失水引起血浆高渗和血容量减少,病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 (1)脱水严重,常伴循环衰竭:体格检查可见体重明显下降,皮肤干燥少汗和弹性下降,眼球凹陷,舌体干并可有纵行裂纹。病情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搏细而快,脉压缩小,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立位时出现低血压,甚至四肢厥冷,发绀呈休克状态,有的由于严重脱水而少尿、无尿。 (2)神志及局灶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精神症状,半数患者有意识障碍,约1/3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除意识障碍外,患者常有各种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从意识淡漠、昏睡直至昏迷,除感觉神经受抑制而神志淡漠、迟钝甚至木僵外,运动神经较多受累,常见者有脑卒中、不同程度的偏瘫,全身性和局灶性运动神经发作性表现,包括失语、偏瘫、眼球震颤和斜视,以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反射常亢进或消失,前庭功能障碍。有时有幻觉、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有时体温可上升达到40℃以上,可能为中枢性高热,亦可因各种感染所致,常误诊为脑炎或脑膜炎。 由于极度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尤以脑血栓为严重,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 血糖极度升高,通常大于33.3mmol/L 2.电解质紊乱,血清钠常增高至>150mmol/L,但也有轻度升高或正常者。血清钾可升高,正常或降低,取决于患者脱水及肾脏的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血容量较少所致的继发性醛

溶液的蒸气压凝固点沸点和渗透压

二、溶液的蒸气压、凝固点、沸点与渗透压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当一种不挥发的溶质溶解于溶 剂后.溶液表面的溶剂分子数目 由于溶质分子的存在而减少,因 此蒸发出的溶剂分子数目比纯 溶剂时少,即溶液的蒸气压比纯 溶剂时的蒸气压的线低。她们的查称为蒸气压下降。 ΔP=P A -P A =X B P A 某些固体物质,如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等,常用作干燥剂。这就是由于它们的强吸水性使其在空气中易潮解成饱与水溶液,其蒸气压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力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凝结进入“溶液”。浓硫酸也可用作液体干燥剂。 2、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从图可以瞧出.在零度时水与冰的蒸气压相等(0.61kPa),此时水、劝与水蒸气三相达到平衡,o℃即为水的凝固点。由于水溶液就是溶剂水中加入了箔质,它的蒸气压曲线下降,冰的蒸气压曲线没有变化,造成溶液的蒸气压低了:助的蒸气压,冰与溶液不能共存。如果在溶液中放人冰,冰就融化。所以只有在更低的温皮下才能使溶液的蒸气压与冰的蒸气压相等。这就就是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Δt 凝=k 凝 m 溶液凝固点下降应用很广。在汽车、坦克的水箱(散热器)中常加人防冻剂乙二酵、酒精、甘油等,其中以乙二醇为优,因为它具有高沸点、高化学稳定性以及从木溶液中结出时形成淤泥状而不就是块状冰特点;在水泥砂浆中加入食盐或氯化钙,能防止冬季产生冰冻现象。在制冷过程中,用无机盐水溶液作裁冷剂或用冰—无机盐水溶液(共晶冰)作蓄冷剂.使其更适用于低温制冷装置。 3、溶液的沸点上升 图中aa’,ac’,bb’线分别表示水、冰与溶液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就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纯水在100℃时的蒸气压等于101、3kPa(等于外界压力),故水的沸点就是100℃。水中加入难挥发的溶质后,由于溶液的蒸气压曲线下降,只有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使它的蒸气压达到101.3kPa而汤踢。这就就是沸点上升的原因。实验证明,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拂点总就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Δt 沸=k 沸 m 在钢铁发黑处理工艺中所用的氧化液,因含Na0H与NaNO 2 等,所以加热至140一150℃也不致沸腾。 4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就是因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产生的压力,以大写的希腊字母厦表示。动植物的细胞膜就是天然的半透膜。如将红血球细胞置于纯水中,发现它会逐渐胀成因球,最后崩裂,这就是水透过血红细胞壁进入细胞,而细胞内的若干溶质如血红

渗透压摩尔浓度

SMC30C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标准操作程序 1 目的建立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标准操作程序可药品、食品等各个领域水溶液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及科学研究。 2 适用范围大容量注射剂。 3 责任者化验分析员。 4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ⅣA 5 正文 5.1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原理 5.1.1稀溶液的“依数特性” 从物理、化学的论述得知,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降低、冰点下降、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和产生渗透压(有半透膜条件下)的数值,仅与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质点(分子、离子)数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这些性质称其为稀溶液的“依数特性”。 从理论上看,欲测某种溶液和生物体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分子、离子总数,可以利用上述任意一个依数特性,但在实践中,由于直接测量渗透压比较困难,而冰点下降的测量比较方便、易行,且检测精度高,样品量少,对生物无变性作用,适合各种生物体液和食品的测定。故目前国内、外推出的各种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多数都是按冰点下降法设计的。 5.1.1.1冰点下降的测量法 冰点是指以水为溶剂的溶液从液态变为固态的温度。也是该溶液冰水共存平衡状态下的温度。对水溶液进行连续冷却过程中,当温度已达到该溶液的冰点,甚至低于冰点而不发生结冰的温度,称之为过

冷温度。当溶液达到过冷温度时是极为不稳定的,如果给其引入冰晶或扰动都会引起结冰现象发生。其过程可见如下结冰示意图: 从结冰过程示意曲线可以看出,当供试溶液从室温冷却到设定的过冷温度时,带冰晶探针自动插入供试溶液,立刻引起公式溶液结晶,在溶液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中,分子能量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化,多余的分子能量便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即为“晶化热”,而使供试溶液温度暂短回升,并呈冰水共存平衡状态,短时间内温度相对保持不变,为测温系统提供准确测温的平台,此时测得的温度,即为供试溶液冰点温度。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即是采用冰点下降法的原理设计的。5.1.1.2渗透压重量摩尔浓度(Osmo lallity)的计算。 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液中离散地存在于溶液中的粒子(可分为分子,离子或聚合体)的数量。溶液的性能在溶质与溶剂中无交换作用时处于理想状态。对于含有非电解质的溶液,渗透压与其重量摩尔浓度(每千克溶剂中溶质的摩尔数)直接成比例。 实验表明,纯水的冰点为0℃,若1渗透压重量摩尔的溶质溶解于1千克水中,则使水的冰点由0℃下降至—1.860 0℃。因此,可以通过侧冰点下降值来计算某种溶液中的溶质的渗透压重量摩

糖尿病高渗状态

糖尿病高渗状态 1、定义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好发于50-70岁的人群,男女无明显差异。临床特点为无明显酮症和酸中毒,血糖显著升高,严重脱水甚至休克,血浆渗透压升高,以及进行性意识障碍。 2、病因 HHS的基本病因与DKA相同,但约2/3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不知糖尿病。临床上常见诱因有一下几条①应激: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泌尿系)、外伤、手术、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出血、中暑或低温;②摄水不足:可见于口渴中枢敏感下降的老年患者、不能主动进水的儿童和卧床的患者、精神失常或昏迷患者;③失水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以及大面积烧伤;④药物:如应用各种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和呋塞米)、苯妥英钠、氯丙嗪、普萘洛尔、西咪替丁、免疫抑制剂;⑤高糖摄入:大量饮用含糖饮料、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完全性静脉高营养、含糖溶液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 HHS是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使血糖升高,并进一步引起脱水,最终导致严重的高渗状态。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和液体摄入减少时HHS的基本病因。胰岛素的缺乏促进肝糖原输出、损伤了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高血糖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导致血容量不足,如液体补充不及时,患者病情加重。另外,HHS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一些情况影响:①存在感染、外伤、脑血管意外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减少,对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②HHS大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口渴中枢不敏感,加上主动饮水的欲望降低与肾功能不全,失水相当严重,而钠的丢失少于失水,导致血钠明显升高;③脱水和低血钾可以导致皮质醇、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进一步抑制胰岛素分泌,继而造成高血糖的继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生HHS。 HHS与DKA都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DKA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而HHS是以高血糖和高渗透压为特征。引起这两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①HHS时胰岛素是相对缺乏,分泌的胰岛素足以抑制脂肪分解和酮症生成,但不能抑制汤原异生,故主要是血糖升高;但在DKA是胰岛素绝对缺乏,已经不能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②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升高较轻,促进脂肪分解和升酮作用较弱;③HHS时失水严重,不利于酮体产生;④部分HHS患者血浆非酯化脂肪酸水平高而无酮症,提示肝升酮功能障碍;⑤严重高血糖和酮体生成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由此可见HHS和DKA是不同胰岛素缺乏导致的两种状态,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实际上1/3的高血糖患者同时表现为HHS和DKA 的特征。 3、临床表现特征 ①前驱期特点在起病前1-2周。表现为:口渴、多尿和倦怠、乏力等症状加重,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引起这些原因是渗透性利尿脱水。②典型期表现主要表现为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和体征。脱水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弹性下降、眼球凹陷、唇舌干裂、脉搏快而弱、卧位时颈静脉充盈良好,立位时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休克,但脱水严重,体检时可以无冷汗。有些患者严重脱水,但血浆渗透压促使细胞內液外出,并补充血容量,可以掩盖失水的严重程度,而使血压仍然保持正常。神经系统方面则保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意识模糊、嗜睡直到昏迷。HHS意识障碍与否主要取决于血浆渗透压升高的程度和速度,与血糖高低也有一定关系。而与酸中毒的关系不大。通常患者的血浆渗透压>320mOsm/L时,即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如淡漠、嗜睡等;当血浆渗透压>350mOsm/L时,可以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发作、偏瘫、偏盲、失语、视觉障碍、昏迷和阳性病理征。这些提示患者可能有因脱水、血压浓缩和血管栓塞而引起的皮质下损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长春被误诊为脑卒中等颅内疾病而导致误诊。和DKA不一样,HHS没有典型酸中毒大呼吸,如患者出现中枢性过度换气现象,应考虑合并脓毒血症或脑卒中的可能性。 4、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10×109/L。 ②尿常规尿糖呈强阳性,患者可因脱水及肾功能损伤而导致尿糖不太高,但尿糖呈阴性者少见。尿酮

渗透压的计算

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mosm /L,计算时取平 均值300mosm / L)相比所得的比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个数值。 溶液渗透压=(百分比浓度X 10X 10005个分子所能离解的离子数)/分子量。 女口0.9%NaCl 溶液渗透压=(0.9X 10X 1000X 28.5=308mOsm /L( 794.2kPa) 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1,故该溶液张力为 1 张。 又如5%NaHCO 3 溶液渗透压=(5X 10X 1000) 24=1190.4mOsm /L( 3069.7 kPa )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4,故该溶液张力为4张。 对以上复杂的计算过程,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记住张力是物质浓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换算自然亦遵循稀释定律:C g 仁C 2W 2。 下面列出课本上已标明相应张力的几种常用溶液:10% (NaCl) 11张(临床上 可按10 张计算) 0.9%(NaCl) 1 张 5% (NaHCO 3) 4 张 10% (KC1) 9 张 10% (GS) 0张(无张力,相当于水) 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就是用以上几种溶液配制成其它所需的液体进行治疗,只需记住此几种溶液的张力,便可灵活自如地进行配制与计算所需溶液及张力;而不必去研究为什么 10%NaC1张力是10张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 4、举例说明混合溶液张力的计算 例1、10%NaC1( 10ml) +10%GS( 90ml ),请问该组溶液张力。 同学们很快能够根据C 1 &仁C 2&2列出算式:10X 10弐X 100C =1张 例2、10%NaC1( 20m1) +5%NaHCO 3(25m1) +10%GS(255m1),请问该 组溶液张力。 10X 20+4X 25= X 300, X =1 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