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3、4节 DNA的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3、4节 DNA的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3、4节 DNA的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3、4节 DNA的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

第3、4节 DNA 的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1.理解DNA 分子的复制。(重点)

2.说出DNA 与基因、遗传信息间的关系。(重点) 3.理解DNA 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重、难点)

1.对DNA 分子复制的推测 (1)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 (2)假说内容:

①解旋:DNA 分子复制时,DNA 分子的双螺旋解开,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 ②复制????

?模板:DNA 分子解开的两条单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特点:新合成的每个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做半保留复制。

2.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3)实验过程: 用15

N 标记细菌的DNA

转入以含14

N 物质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

取细菌,分离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 (4)实验结果:

①复制一次产生的DNA 分子中,一条链含14

N ,另一条链含15

N ,DNA 分子密度居中。 ②复制两次产生的DNA 分子中,有两个DNA 分子双链均含14

N ,另两个DNA 分子中一条

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

(5)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

①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②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③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特点:

①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②方式:半保留复制。

(4)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的准确进行。

(5)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合作探讨]

探讨1:阅读教材P54DNA复制有关内容,并仔细观察DNA复制过程图,尝试归纳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1)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等酶;(4)能量。

探讨2:下图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示意图,从图中你能归纳出哪些信息?

提示:(1)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但是各个起点开始的时间不同(最右边最早)。(2)真核生物的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探讨3: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和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多少?

提示:中期每个细胞含染色体20条,被32P标记的有20条,后期每个细胞含染色体40条,被32P标记的有20条。

[思维升华]

1.对DNA复制的理解

(1)DNA复制的场所:主要场所是细胞核,但在拟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能进行DNA 复制。

(2)能够进行DNA复制的生物:一切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3)真核生物细胞核中DNA复制发生的时间:在体细胞中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复制所需的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还包括DNA连接酶等。

①解旋酶的作用是破坏碱基间的氢键。

②DNA聚合酶的作用是连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③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DNA片段。

(5)两个子代DNA的位置及分开时间: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由着丝点连在一起,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2.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将含有15N的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n次,则:

(1)DNA分子数。

①子代DNA分子数=2n个。

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个。

③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条。

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

③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第n次复制,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1.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示可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时,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C.子链合成的方向是一定的

D.解旋需解旋酶及DNA聚合酶的催化,且需要消耗ATP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DNA分子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图中的箭头可知,两条链上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子链合成的方向是一定的,即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图示解旋的过程中只有解旋酶的作用,而没有DNA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 D

2.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C.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解析】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复制4次后,产生16个DNA分子,其中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1/8,A项,D项正确;经计算,该DNA分子中A=40个,则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5×40=600个,B项正确;含14N的DNA分子有16个,占总数的100%,C项错误。

【答案】 C

1.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

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判断]

(1)DNA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2)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每个DNA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合作探讨]

探讨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上含有许多个基因。

探讨2:能说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吗?请简要分析。

提示:不能。对于真核细胞来说,基因(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分子上;对于原核细胞来说,基因则存在于拟核中的DNA分子上,没有染色体这一载体。

探讨3:在刑侦领域,DNA分子能够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定个人的身份,你能解释其中的生物学原理吗?

提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每个人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序列是不同的,故每个人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序列是特定的。

[思维升华]

1.理清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1)图解:

(2)范围大小:

2.全方位理解“基因”

(1)本质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结构上,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功能上,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位置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B.人体细胞内的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C.经测定,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中,包含了m个基因,则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为n/2m个脱氧核苷酸对长度

D.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人

体细胞内的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线粒体DNA分子上也有少量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但并非基因与基因紧密相连,那些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并不是基因,因此C 项中基因的平均长度小于n/2m个脱氧核苷酸对长度。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无性生殖的生物通过有丝分裂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答案】 A

2.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图示DNA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每个基因均由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由图可知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基因的唯一载体

【解析】图示中一条染色体含多个基因,呈线性排列。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即基因是DNA上一段段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染色体不是基因的唯一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的存在。

【答案】 D

1.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 培养基中培养,抽取其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⑤

B.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①

C.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③

D.亲代的DNA应为⑤

【解析】亲代DNA为15N/5N,经第一次复制所形成的子代DNA应均为15N/14N,应如题图②所示。

【答案】 A

2.下列关于DNA复制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只有DNA的一条链作模板

B.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C.DNA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没有酶的催化,细胞DNA复制无法进行

【解析】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将双链解开,以解开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 A

3.下列关于基因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10090096】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是DNA分子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基因是DNA分子上任意一个片段

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有一定功能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由于DNA分子上有很多不能控制生物性状的区段,所以基因不能是DNA分子上的任意一个片段。

【答案】 C

4.某双链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该DNA在连续复制时,对所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复制两次时,共需要2(m-a)个

C.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不论复制多少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所需要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

【解析】双链DNA分子中含2m个碱基,a个腺嘌呤,推算出胞嘧啶个数为:(2m-2a)/2=(m-a)个,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个数为(21-1)×(m-a)=(m-a)个,复制两次需要:(22-1)×(m-a)=3(m-a)个,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2n-1-1)(m-a)=2n-1(m-a)个;根据DNA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知,胞嘧啶与鸟嘌呤数目相等。

【答案】 B

5.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分子用含3H的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3H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的第2代细胞的1个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

A.5条B.40条

C.20条D.10条

【解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双链被含3H的胸腺嘧啶标记,在不含3H

标记的培养液中完成第一次分裂后,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有3H标记,另一条链没有3H标记。在不含3H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时一半染色体被标记,一半染色体没有被标记。

【答案】 D

课堂小结: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全章复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3章基因的本质全章复习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mRNA片段 B. 遗传信息是指组成DNA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内的染色体是细胞核内DNA的唯一载体 B.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C. 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为1或2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内的染色体是细胞核内DNA的唯一载体 B.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C. 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为1或2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中,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CFTR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基因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5.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6.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 每个DNA分子上都只有一个基因 C. 基因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D.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7.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脱氧核苷酸是组成基因和DNA的基本单位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D.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8.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图示能表明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 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 D. 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9.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C.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染色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一致的 D. 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基因的数量是不同的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细胞(必修一书P10) ★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膜(必修一书P65)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 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 酶(必修一书P81) 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 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 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 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 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鲁宾、卡门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 ★卡尔文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遗传(必修二) ★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 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 (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 进化(必修二P) ★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 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 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激素(必修三P24) 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 植物激素(必修三P24) ★达尔文向光性 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 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 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 选修三 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即多莉羊 米尔斯坦、科勒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明觉、奥斯汀精子获能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R.布朗著《生态经济》。

笔记(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

教材解读 第3章《基因的本质》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第3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其教学内容的结构 单元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导航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因为节标题已经说明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 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试卷 姓名班级座位号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DNA能进行自我复制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以下不能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的是()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能直接表现或反映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3.下列关于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叙述,确切的是() A.染色体、DNA都是遗传物质 B.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C.不同生物中,染色体上具有的DNA数量不同 D.DNA在细胞中全部存在于染色体上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形成子代噬菌体时,用来作模板物质的是 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B.细菌内的蛋白质 C.噬菌体的DNA分子 D.细菌内的DNA分子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 A.吸附→注入→组装→合成→释放 B.注入→吸附→组装→合成→释放 C.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D.注入→吸附→合成→组装→释放 6.最能说明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的事实是() 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B.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的一级结构 D.染色体的遗传动态引起DNA数量变化 7.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中() A.含35S B.含32P C.含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 8.DNA完全水解(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四种脱氧核苷酸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9.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尿嘧啶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 一、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 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含35S,不含32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A.1条B.2条C.3条D.4条 14.如果用同位素32P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则其后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A.1 % B.2 % C.0.5 % D.50 % 15.在双链DNA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的本质 1 .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 A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 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酸 D .任一部位 3.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 子链( )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B .和DNA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 D .和DNA 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 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 A .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 .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 代表磷酸,b 为五碳糖,c 为含氮碱基 B .DNA 的b 有一种 C .DNA 的c 有一种 D .DNA 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 A .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 .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 .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 .DNA 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 A .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 .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 A .0.25 B .0.4 C .1 D .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 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一条链中A 和T 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 和T 的数量也相等B .一条链中G 为C 的2倍,则互补链中G 为C 的0.5倍 C .一条链中A ︰T ︰G ︰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 .一条链的G ︰T = 1︰2,则互补链的C ︰A = 2︰1 11.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 的脱氧核苷酸有 ( ) A .6 000个 B .4 500个 C .6 400个 D .7 200个 12.用32P 和35 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 .含32P 和35S B .不含32P 和35 S C .含32P ,不含35S D .含35S ,不含32 P 13.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 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 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14.如果用同位素32 P 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 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 则其后代中含有32 P 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 ) A .1 % B .2 % C .0.5 % D .50 % 15.在双链DNA 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 ) A .C/T=G/S B .A/T=G/ C C .A+T = G+C D .A+G = T+C 4.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 A.T2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 B.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 C.R 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 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 6.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真核细胞的DNA 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D.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性状 7.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 子链()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B .和DNA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D .和DNA 母链稍有不同 8.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是 ( ) A .子代噬菌体的组装、释放 B .细菌提供条件,合成噬菌体DNA 、蛋白质C .亲代噬菌体DNA 在细菌内多次复制 D .亲代噬菌体将DNA 注入细菌细胞内 9.原核细胞基因的非编码区的组成情况是 A .能转录形成信使RNA 的DNA 序列 B .编码区上游和编码区下游的DNA 序列 C .基因的全部碱基序列 D .信使RNA 上的密码子组成 12.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 、20%的C 、35%的G 、10%的T 。它是一段[ ] A .双链DNA B .单链DNA C .双链RNA D .单链RNA 13.下列不是DNA 复制条件的是( ) A .解旋酶、聚合酶 B .脱氧核苷酸 C .DNA 模板和能量 D .逆转录酶 14.如果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两个DNA 分 子都用15N 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 N 的原料,则该细 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15N 、14 N 标记的DNA 分子的精子所占比例依次为( ) A .100%、0 B .50%、50% C .50%、100% D .100%、100% 15.假如某大肠杆菌含14 N 的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若将 其长期培养在含15N 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 N 的DNA ,相对 分子质量为b 。现将含15N 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 N 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a +b )/2 B .(3a +b )/4 C .(2a +3b )/2 D .(a +3b )/4 16.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 .R 型肺炎双球菌 B .加热杀死后的R 型肺炎双球菌 C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 D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与R 型细菌混合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18.某双链DNA 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30%,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A .10% B .20% C .60% D .70% 19.某种DNA 分子中,胸腺嘧啶数占全部碱基的23.8%,则腺嘌呤数与胞嘧啶数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 A .23.8% B .26.2% C .50% D .76.2%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课件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学习目标导引】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搜集DNA 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4、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5、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 6、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要点提炼】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向小鼠注射R 型活细菌,小鼠活;②向小 鼠注射S 型活细菌,小鼠死;③向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活;④向小鼠注射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死,且从死鼠中分离得到了S 型活细菌。实验④表 明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R 型的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 菌,而且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格里菲思的推论是:在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进这一转化的 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①R 型菌+S 型菌的DNA R 型 菌+S 型菌;②R 型菌+S 型菌的蛋白质或S 型菌的荚膜多糖 只有R R 型菌+S 型菌的DNA +DNA 酶 只有R 型菌。结论:DNA 才是使R 型活细菌产 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组成:由蛋白质外壳和DNA 组成。 (2)赫尔希和蔡斯以T 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见下表)。 实验 T 2噬菌体 实验过程 检测结果(噬菌体上) 第一组 35S 标记蛋白质 与细菌混合培养;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 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无放射性物质存在 第二组 32P 标记DNA 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处 (3)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 、蛋白质和多糖物质,然后把它 们分别加入培养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 的培养基中,R 型细菌中的一 部分转化成了S 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 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 化。这一现象说明( ) (A )S 型DNA 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 )S 型细菌的性状是由其DNA 决定的 (C )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正好起了对照作用 (D )在转化过程中,S 型细菌的DNA 可能进入R 型细菌的细胞中 解析 对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只有加进了S 型细菌的DNA 培养基中,R 型细菌 才发生转化,表现出S 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 型细菌的DNA 进入R 型细菌的细胞中,且 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不发 培养 培养 培养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高中生物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论 细菌的转化体内 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死亡。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 物质。 体外 转化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 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 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 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 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 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 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 分子中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 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C G T 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 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 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 提供; ④ 酶:DNA 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